教案:溶解

时间:2021-03-03 13:19:27 教案 我要投稿

教案:溶解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溶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案:溶解

教案:溶解1

  教学目的:

  1、从介绍溶解性概念入手,使学生重点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常识性介绍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思想教育渗透:从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入手,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固体的溶解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溶液度的概念。

  实验准备:

  1、相同质量的植物油分别放入等量的汽油和水中,观察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2、等质量的KNO3和Ca(OH)2放入等量的水中,观察不同物质在不中的溶解情况。

  教 具:CAI课件,平底烧瓶,锥形瓶,汽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衣服上的油污用水很难洗去,最好选用什么物质来洗呢?

  生:答。

  二、授新课:

  师:演示实验1:观察植物油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相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不同物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怎么样呢?演示实验2:KNO3和Ca(OH)2放入

  等量的水中。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小结: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这是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内因。

  师:设问:如何比较精确地反映不同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呢?

  引入课题:要比较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要有一把衡量的标尺,这

  把尺子我们规定为溶解度。(板书)

  生:回顾可作溶质的物质的状态。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固体的溶解度,了解气体的溶解度。

  设问:什么叫固体的溶解度呢?

  生:阅读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分析概念的四要素。

  师: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NaCl36克,表明:20℃时,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克。

  那么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克,其含义是什么?

  生:回答并完成投影练习。

  师:设问:知道了某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如何界定物质的溶解性呢?

  生:阅读教材P135,板演:在下面数轴上的四个区域里贴上表示溶解性的显示字幕。

  师:小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只是表示溶解度大小不同而已,不存在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

教案:溶解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1、盛50ml水的烧杯1、水槽1、天平1。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3’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 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二、准备的材料

  1、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5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

  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5’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8’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勺数

  组别

  6勺7勺8勺

  9勺10勺11勺

  12勺13勺

  14勺14勺以上

  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第5组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

  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教案:溶解3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糖、奶粉、果珍粉能溶解在水里,感受水的“变化”现象;

  2、能将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大胆地表述出来;

  3、愿意参与实验活动,对科学实验有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调制好的各种味道的水。

  2、温开水,奶粉、果珍粉、白糖、红糖若干盘,小勺、水杯人手一个,吸管、一次性纸盘纸杯、纸巾。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引入课题

  教师出示多杯白开水,请幼儿观察然后猜猜是什么?请幼儿进行品尝。

  (师:小朋友们,用你们那机灵的小眼睛看一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东西了,

  再用你们的小鼻子闻一闻,用小嘴尝一尝它们的味道,看哪个小朋友猜的最快最准。)

  (没品尝前可能说出:水、酒。品尝完以后说:水。)

  (小朋友们真聪明,这个算是简单的,老师给小朋友出点难题,看你们能不能猜出来)

  二、教师出示调制好的各种饮料

  (教师用透明的杯子出示一杯杯不同味道的水,让幼儿猜猜是什么水?

  请个别幼儿品尝,说说是什么味道的,猜测活动:水怎么会是甜的?

  (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实验活动:水娃娃的魔术

  师:这是老师给小朋友们变的魔术,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学这个魔术呢?

  师,在变这个魔术之前,小朋友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摆好的这些东西是什么?

  教师出示白糖、红糖、奶份、果珍粉,引导幼儿说出,必要时教师告知。

  引导小朋友这个魔术师将水和这些东西放在一起,自己自由选择方法。并用吸管搅拌,加快溶解。

  自由选取一种饮料分进行魔术注要求:

  1、只能选择一种饮料粉进行冲调。

  2、水倒得不要太满。

  3、使用过的物品(小勺、水壶)要放回原处。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帮助。

  做完后互相观察交流,比较、探讨“饮料粉”到哪儿去了。

  (帮助幼儿理解“溶解”,并引导幼儿发现:怎样才能使饮料粉溶解的方法。)

  丝、品尝活动说说调配好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可以请其他小朋友或听课老师进行品尝,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表述结果,教师记录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冲调方法、步骤。

  (让孩子大胆的说,激发其他幼儿对另外的饮料粉产生兴趣,为再次试验做准备。

  5、再次冲调饮料

  提出要求:

  (1)选择另一种材料进行冲调。

  (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冲调。

  6、幼儿操作。品尝,交流。

  四、教师总结:小朋友们把糖、奶粉、果珍粉放在水里,就会藏起来,看不见了,是他们溶解在水里了。

  五、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手里的东西整理好。

教案:溶解4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等的影响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教具准备:1、仪器、试管、药匙、滴管、2、药品、食盐、汽油、植物油、水。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挂图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1、

  由一组对比实验导入物质溶解性的概念,2、

  并明确学习目标3、

  (1)演示实验1

  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两支试管内,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现象。

  (室温下,2克食盐完全溶解,0.1克熟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可见这两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之为“溶解性”。

  明确溶解性的概念。追问: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2)演示实验2

  取一支试管倒入10毫升汽油,加入2克食盐,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

  (食盐很难溶解)

  (3)演示实验3

  取两支试管。各取10毫升水、汽油、分别滴入5—6滴植物油,振荡,观察现象。

  (植物油很难溶解于水,却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中)

  (4)追问:从这两个实验中可得出哪些结论呢?

  学生归纳:1、同一各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

  2、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教者小结: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固有的一种属性,影响它的因素既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系,也与温度、压强有关系。当我们要定量地比较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时,仅靠溶解性是不够的,还需学习物质的“溶解度”。

  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指导学生看书,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一)要准确地表示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该注意哪几点呢?

  学生看教材、讨论、回答、教者总结(投影显示)

  1、一定温度。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2、100克溶剂。此处100克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为溶液质量。

  3、饱和状态。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量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里的溶解度。

  4、单位:克。

教案:溶解5

  教学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本次活动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个、筷子、沙子、盐、玉米粒、糖、粘帖纸、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记录材料:水的溶解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环节

  一、认识实验材料。

  二、猜测:

  三、认识活动标志

  四、操作活动

  五、分类活动

  六、交流总结活动

  七、延伸活动

  老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教师介绍所准备的材料。

  幼儿思考:这些东西如果放在水里谁会不见?谁放在水里还存在?

  师: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四个有水的杯子里,然后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搅拌,想想最后什么东西不见了?什么东西还存在?

  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

  师:如果不见了,我们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还存在呢,我们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 √ )

  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沙子,盐,糖,玉米粒,分别放到这四个杯子里,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他们会怎么样的变化?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请你用标记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师:刚才小朋友都做了实验,都了解了,什么在水里会不见,什么还存在,

  你把会不见的物体与存在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见了我们给他贴上星星,存在的我们给他贴上花朵。

  师: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沙子和玉米放进水中,通过搅拌还是存在的,盐和糖放进水中,通过搅拌就不见了。像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师: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师:这些东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做实验,小朋友们刚刚看到了,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乱猜,要进行实验。刚刚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猜测活动(指导语:请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溶解,哪些不会溶解?)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为接下来的操作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会溶解与不会溶解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溶解现象有所巩固。

  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延伸活动:(指导语: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中,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中,并说说它们的原因。)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此课设计意图及对课堂环节的反思:

  1、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幼儿对于“水”一向来都是比较热情的,所以我想这节跟“水”有关的内容应该不会出现冷门、不愿参与的现象

  2、从平常科学区情况的观察来看,现在孩子接触实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让幼儿失去了自发探索的欲望。

  所以我选择了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课,从课堂结果来看,我可以肯定幼儿对于课堂内容的选择非常感兴趣,参与也非常积极。通过第一环节的猜测,幼儿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没有一位幼儿游离,能够尽情地猜测。这么好的开头给我对以下的环节有了信心,对于实验任务及规则的讲解对于第一次做实验又要学习记录的幼儿来说是有难度,所以在实验之前,我也详细讲解了实验的步骤,要求5样物质要分别放入5个不同的杯子里,这样幼儿在观察的时候能够一目了然,还便于后面的对比及分类,虽然课堂上还是出现了有幼儿将几种物质放入同一个杯子里,但是在教师的及时发现与提醒下,幼儿能够马上改正。

  对于实验的记录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在设计课程之前,我也思考过很多,应该是能够溶解的画 “√”, 不能溶解的画“×”好呢,还是能够溶解的画“×”,不能溶解的画“√”。按照常理说,肯定是第一种方法才是比较被接受的。但是我考虑到了,孩子在做实验时候根本还不了解物质放入水中是什么反应,而且这些现象叫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跟幼儿这样交流:“当物质放入水中并充分搅拌,物质才存在或者是物质已消失。”幼儿习惯于从显性的角度分析问题,所以能会看到物质还存在或消失的现象。所以对于还不知道知道是溶解,溶解是怎样的现象的时候,我们采用后面的记录方式是比较科学的。同时,从同事的经验那里了解到,中班幼儿还不太会画“√”,所以最后我对实验的记录解说是:如果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物质还存在的请画“O”,物质消失了的话请画“×”,意象表示物质消失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从课堂上来看,幼儿对于这个记录方式还是很容易接受的,面对杯子里的物质一看就一目了然是否消失或存在,记录显得简单很多。

  但是,在幼儿了解了水的溶解的这个特性之后,知道物质消失表示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物质还存在表示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我们班区域活动中我继续投放了这个实验,幼儿在记录时就发生了跟课堂上截然不同的结果,幼儿习惯在物质放入水中消失的后面画“√”,而在物质放入水中依然存在的物质后面画“×”,其实看到这样的记录方式时我感到很开心,这表明幼儿已经很清楚物质是否能够溶解的秘密。

  从这个看似简单的记录方式来看,科学课不尽需要严密的课堂过程设计,教师严谨的教学语言,还需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方面。

  第二个部分就是实验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孩子们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活动重难点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寻找结果,在整个活动中需要老师帮忙的孩子很少,大多数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知道如何操作、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惑,同时做好正确的记录。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在这个环节中,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实验结果的讲解对于实验后的幼儿都能容易接受,因为大多数幼儿都从自己的实验中得到结论:红糖和食盐在水里可以溶解,沙子、黄豆、玉米粒在水里是不能溶解的。但是在实验过程和记录结果中,教师发现个别幼儿对于食盐是否能够溶解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有个别幼儿认为食盐放入水中还存在的,不能溶解在水中,也有幼儿发现刚开始时食盐是一日存在的,但是后来发现食盐消失了。在分析结果的时候教师提出介意:请这位小朋友等会再去观察一下放食盐的杯子里有没有什么变化,食盐是否依然存在或者食盐是否比刚才变少了。(遗憾:课后没有请这位幼儿观察,在整理时发现这杯放了食盐的杯子和不能溶解的物质放在一起。在班级区域活动中,后来也有幼儿发现食盐是可以溶解的,但是如果放得很多的话它就会溶解得很慢。所以,更多的秘密还要孩子在课外更多的探索中得到。

  第三部分是延伸活动: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讲不同物质放如水中,观察是否能够溶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制作饮料,尝尝不同物质放入水中会变成不同的味道等等。并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发现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怎样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速度……让孩子在持续的活动中保持这种对探索的热忱!

教案:溶解6

  活动目标:

  1、知道水的颜色、了解溶解的现象,并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与水。

  2、愿意积极的参加实验,对探索感兴趣。

  活动准备:

  盐、味精、糖、面粉少许、小石头、黄沙、黄豆若干、杯子每人一个,筷子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观察水的颜色

  “在杯子中舀上水,观察水的颜色,水是什么颜色的?”

  比较白纸与玻璃的颜色的区别,了解水是透明的,丰富词语:透明。

  2、溶解

  在味精、盐、糖、面粉中挑选一样放在你的杯子中,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味精、盐、糖、粉还看得见吗?

  教师实验:将黄豆、黄沙、小石头分别放入水中,看看他们有没有不见了?

  得出结论:有些东西能溶解在水里,有些东西则不能溶解在水里。

  丰富词语:溶解、搅拌。

  3、观察溶解后的颜色

  “味精、盐、糖、粉溶解在水中后,水变成了什么颜色?”

  请幼儿介绍溶解后水的颜色,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味精、盐、糖放入水中溶解后水仍旧是透明的。粉放入水中溶解后变成了白色的。

  活动反馈:

  在一开始的观察水的颜色时,有许多幼儿就把水的颜色说成是白色,我们就比较了白纸与玻璃的区别,白纸手放在后面是看不见的,但玻璃手放在后面是看得见的,这叫透明,经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快就理解了透明与白色的区别。在将黄沙放入水中后,水出现了颜色,幼儿就认为黄沙溶解与水,但在出示了小石头后,幼儿就更容易理解,溶解在水中的是上面的泥,而不是物质本身。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实验,理解了溶解。学会了“溶解”“搅拌”词语。

教案:溶解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滴管、饱和硝酸钾和硝酸铵溶液(使用上一节课制得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硝酸钾和硝酸铵的饱和溶液。现在请大家考虑:如何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具体地说: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在一定条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钾和硝酸铵继续溶解?大家先进行讨论,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甲:向硝酸钾和硝酸铵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再加入少量水,继续振荡试管,直到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为止。师:这个方法是否可行,我们可以试一试。除了增加溶剂之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该怎样操作?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很好。下面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对两种饱和溶液中,一种加入少量的水,另一种进行加热。实验中,注意滴加液体和加热试管里的液体的操作方法。现在,先检查仪器、药品,然后开始实验。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使用加热的方法,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戊: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应该说是“加热”还是“升高温度”?

  生戊:是升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对。加热是操作方法,升高温度是加热的结果。升高温度才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给硝酸铵饱和溶液加热,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辛:和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现象相同。说明升高温度也能使硝酸铵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好。大家的实验结论是一致的。实验说明,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可以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把加入到上面饱和溶液中的水分蒸发掉,或者使较高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降低到原来的温度,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己:又会变成饱和溶液。

  师:这是结论。你根据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

  生己:试管中又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师:对。也就是说,如果将不饱和溶液降温或减少溶剂,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

  实验证明,各种固体物质,例如硝酸钾、硝酸铵、食盐等,在相同的条件(相同的温度,相同质量的溶剂)下,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各种固体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我们要用确切的数值来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必须规定哪些条件呢?

  生甲:要指出是哪种溶剂,还要规定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丙:还必须使溶液达到饱和。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科学上就是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这样规定的:“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种溶剂,通常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查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师:大家查一下,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是多少?

  生:31.6。

  师:用什么单位表示?

  生:用“克”表示。

  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

  生甲:表示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师:他回答得是否准确?

  生丙:应该说:在20℃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能溶解31.6g

  师:正确。溶液的状态只能用“饱和”或“不饱和”来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质的“多少”来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下面,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20℃时,10g食盐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g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饱和溶液,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20℃时,20g某物质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

  (4)20℃时,碳酸钙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时能溶解0.0013g。所以,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课后,请大家完成作业之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板书思考题】

  怎样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教案:溶解8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5 g NaCl

  室温,10 g NaCl在20 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 L水

  室温,10 g NaCl在25 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NO3在20 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NO3

  室温,10 g NO3在20 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NO3在20 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观察杯中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NO3晶体)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教案:溶解9

  教学目的:探索使用各种方法使冰糖溶解得快些。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各种方法让冰糖溶解得快点。

  课前准备:冰糖,水(温水,热水)搅拌器(筷子,汤勺)玻璃杯,小锤子,干净布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猜想活动引入主题。

  1、教师出示冰糖,提出问题:

  T:上次活动小朋友得出冰糖比白糖溶解得慢,为什么它溶得慢呢?

  C:"因为冰糖是一块块的"

  "冰糖比白糖大"

  "冰糖硬硬的"

  "白糖是一粒粒小小的所以就溶解得快"

  ……

  T:小朋友想想用什

  么方法能让冰糖也溶得快起来呢?

  C:"把冰糖变得像白糖一样小就溶得快了"

  "对,把它打碎,变小小的"

  "我用热的水,冰糖就能很快的溶了,我妈妈就是这样做的"

  "还可以把冰糖水拿去煮,它就溶得快"

  ……

  2、小朋友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猜想,并把想出的方法和所用的工具画出来。

  二、幼儿分组实验,老师参与到实验中,鼓励幼儿大胆使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和工具。

  T:小朋友都想出用各种方法来让冰糖快些溶解,那到底行不行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幼儿分组实验,老师观察并记录幼儿实验的方法,工具,语言,步骤及记录,随机指导幼儿。

  三、幼儿互相交流,讲述实验的结果和方法。

  活动感想:溶解的主题很受小朋友的喜欢,因为实验中溶解的物体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变小,变细,消失,甚至会起泡泡,这引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为了让幼儿更直接明了的观察到溶解的现象,实验选择透明的器皿,让幼儿一目了然看到溶解的过程,并选择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对比强烈的材料进行实验。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

教案:溶解10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溶于水与不溶于水的调味品、食品,知道什么叫溶解。

  2通过自护探索实验能描述实验发现,知道如何加快溶解速度。

  3、体验动手操作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溶解的含义。

  活动难点:

  自主操作探索食品的溶水性与不溶水性。

  经验准备:

  幼儿对常见调味品、食品有一定的认识。

  物质准备:

  盐、糖、蜂蜜、食用油、透明塑料杯若干,搅拌棒若干,装有食盐和油的大碗,纸巾。

  活动过程:

  一:认识实验材料。

  1、逐一介绍食盐、糖、蜂蜜,食用油。

  2、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问题引导:能否食用?盐什么味道?糖和蜂蜜是什么味道?

  如果把这些放水里会发生什么?猜一猜。

  二:幼儿自主探索实验。

  1、实验:溶于水

  每位幼儿将一勺盐放入自己面前的1号杯,请幼儿观察变化。

  提问:盐去哪了?(融解了)教师解释溶解的科学原理。

  观察:还有一点盐溶解得慢,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加快溶解速度?(搅拌)

  2、实验:不溶于水

  每位幼儿将一勺油放入自己面前的2号杯,请幼儿观察变化。

  提问:油在哪?为什么浮在水面?(不溶于水)

  三:幼儿观察教师实验。

  1、教师将一勺糖放入水中,请幼儿观察变化,引导幼儿说“糖溶于水”。

  2、区分油与蜂蜜。

  教师帮助幼儿区分油与蜂蜜。颜色、

  教师将一勺蜂蜜放入水中,观察蜂蜜有什么变化?(溶解慢)请幼儿搅拌,观察现象,引导幼儿说“蜂蜜溶于水”。

  提问:如果搅拌油,油会溶于水吗?猜一猜。

  请幼儿自主探索搅拌自己面前的2号杯。说一说实验结果。

  四:活动小结。

  1、幼儿讲述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

  2、教师提炼幼儿的实验发现,给予正确的科学道理。

教案:溶解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

  ①在一定温度下;

  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

  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

  ②100g溶剂里;

  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习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 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教案:溶解1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在操作实验中培养幼儿互相谦让、有秩序进行操作的习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

  3、轻柔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用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注意力。

  1、师讲故事:嗨!我是糖宝宝,小朋友们,你们好!

  嗨!我是勺子宝宝,小朋友们,你们好!

  小朋友们,你们想听我们的故事吗?

  师:糖宝宝和勺子宝宝是一对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做游戏,有一天他们到草地上做迷藏,糖宝宝要藏了,糖宝宝想:我藏到哪儿好了?忽然,糖宝宝看见一杯水,赶紧跳下去。勺子宝宝说:我一定能找到你。勺子宝宝找呀找呀,勺子宝宝找到糖宝宝了吗?

  2、教师出示糖和纯净水。小朋友们猜一猜糖宝宝跳进水中,勺子宝宝能找到吗?

  3、师把幼儿猜想的结果表示出来:找到的用笑脸表示,找不到的用哭脸表示。

  4、我们可不能凭想哟,必须自己试一试才知道。(讨论:你发现了什么?糖去了哪里?)

  二、请幼儿自己动手实验,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实验中的结果。

  1、教师:你们想是吗?

  2、老师提出实验要求后,请幼儿自由地去进行水的溶解实验。

  步骤:

  一、想:要多少糖(一勺糖)

  二、看:看糖在吗?

  三、搅:用勺子搅一搅

  四、再看:看糖还在吗?

  要求:

  (1)、慢慢地做实验

  (2)、不要把水和糖弄撒了

  (3)、仔细的看一看

  (4)、说一说你的发现

  3、幼儿自由进行探究实验,教师观察并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孩子做实验记录。

  4、师问:还看得见糖吗?糖哪儿去了?

  5、师幼交流实验结果,根据猜想更换卡片。

  三、总结实验结果。

  1、师告诉幼儿这种现象就叫做"溶解"。

  2、师解释"溶解"。问:糖溶解到水里,水变成什么味道了?

  3、幼儿亲自尝一尝。师:糖真甜,能不能多吃?为什么?

  四、延伸活动

  1、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被水溶解?

  2、请幼儿与客人老师一起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

  师:小朋友们太能干了,要奖励能干的宝宝们,我们来用溶解的现象自己做一杯饮料吧,大胆的宝宝可以把你的饮料送给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3、幼儿随着音乐大胆地将饮料双手送到老师们的手中,并告诉老师们自己的饮料是如何做的,培养幼儿大胆地与人交往及表达的能力。

  4、请孩子们在品尝自己的实验成果中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采用个别引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的过程一目了然。这样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小百科: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教案:溶解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在制定研究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

  经历设计、完善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一杯食盐、1根筷子、1个小勺、1个盛若干水的烧杯、1个盛100ml水的烧杯、1个塑料盘、设计纸课件。

  分组实验:

  一杯食盐、小勺、搅拌棒(筷子)、装好100毫升水的烧杯、烧杯、小棒(刮平勺子)、研究计划单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请一学生用气温计读出现时气温

  2、出示一杯清水,观察水的溶解

  教师提问:往这杯水里加1小勺盐,搅拌,会出现什么现象?(溶解)

  3、溶解是否是无限的

  教师提问:再加1小勺盐搅拌后,还会溶解吗?

  教师提问:一勺一勺不停地往里面放盐,逐一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教师提问:那么,这杯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学生猜测)

  4、提出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提问:一定量的水--老师只给大家100毫升,它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 食盐”(板书)。

  二、制定研究计划

  (一)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计划,教师巡视并指导

  (1)教师提问: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有计划,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研究计划呢?(ppt课件出示一张不完整的研究计划,简单介绍项目)请各组按照研究计划的各项内容讨论,并记录。

  (二)实验步骤的设计

  1、各组汇报:谁说说你们的实验步骤的设计?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ppt打字)

  ①先用杯子盛100毫升的水

  ②用勺子盛一勺盐,刮平放进水里

  ③用搅拌棒搅拌

  ④等前一勺完全溶解,记录,再加下一勺搅拌,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教师重点交流:(边演示边交流)

  (1)统一一平勺盐的标准

  ①反例演示

  演示:教师取盐,用勺子取一小勺盐--这是一勺盐,用勺子取一满勺--这也一勺盐

  教师提问:这样盛可以吗?

  ②规范操作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小棒,一边示范,指着刮过的一平勺盐,像这样的一勺盐,我们把它叫做一平勺盐,

  (2)等前一勺完全溶解,再加下一勺。

  ●(3)怎样才算不能溶解?

  实验时,如果搅拌了很长时间,烧杯中还有盐,就说明我们的实验成功,可以停止实验了。

  教师质疑:如果你们加到第8勺,搅拌了很长时间,盐也没完全溶解,你们说这杯水中最多溶解了多少食盐?

  (三)实验材料的准备

  1.学生通过步骤总结所有需要的实验材料

  2.分别说明其用途

  (四)实验注意事项

  1.学生说实验注意事项

  2.教师补充

  ①每次都要加一平勺盐,搅拌至完全溶解,才能加下一勺盐。

  ②搅拌时尽量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

  ③要及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二。

  ④做实验声音要轻,完成后收拾好材料。

  三、学生按计划实验,交流结果

  (一)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并指导。

  (二)学生实验结束后,组织汇报现象,教师出示幻灯片,依次记录实验结果。

  1、各个小组汇报100毫升是能溶解食盐的勺数,教师在课件中填写。

  2、教师提问:100毫升食盐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如何知道?

  (用天平称量一勺盐的克数为3.6克)同学能快速算出盐的总数吗?

  3、学生计算并回答,教师在课件中填写。

  4、从数据中得出这杯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多少食盐?

  5.总结实验:在今天的温度下,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这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也是我们研究的结果。(板书大约36克)(补充板书:克):也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里能溶解的食盐的量是一定的,食盐在水中的

  溶解量是一定的,并不是无限的。课下大家还可以用身边的物质:糖、味精等等试一试他们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得量是否也是一定的,又是多少呢?

  四、拓展延伸

  你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可老师碰到了一个难题:这些盐水

  (教师拿起小组做过实验的烧杯)这杯是同学们刚才做过实验的,里面溶解了许多盐,倒掉真可惜,你能使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么,有什么方法?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和曾老师一起讨论。

  五、板书设计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毫升水能溶解多勺食盐

  二.准备需要准备的材料:

  50毫升水、勺子、搅拌棒、食盐

  三.研究的步骤:

  1.一勺勺的加、每勺用尺子刮平

  2.完全溶解一勺再加另一勺

  3.记录完全溶解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

教案:溶解14

  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液体可以沉浮,可能溶解;

  3.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

  小烧杯(每小组3个)、玻璃棒、盘子、量筒、餐巾纸、油、红水、洗洁精。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一杯水,这是什么?它是固体还是液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液体。(板书:液体)

  2、在实验盘中,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三种液体。(油、红水、洗洁精)对于这三种液体你们想怎样研究?

  3、如果将三种液体分别沿量筒倒入,猜一猜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4、学生汇报猜想的结果。

  刚才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但是这些是不是最终的结果呢?下面我们该怎样做呢?(实验)

  5、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你觉得在实验时应该怎样做呢?(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有关实验要求:

  1)、三种液体全部倒入;

  2)、到液体时量筒倾斜,沿量筒壁倒入;

  3)、倒入之后,把量筒放在实验盘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是什么现象?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填好实验记录表)

  6、汇报实验结果,比较先倒入不同的液体,为什么结果都一样?

  7、讨论为什么出现分层现象?

  8、你们还想继续研究吗?如果老师给你一根玻璃棒,你想怎样研究?如果用玻璃棒在量筒中搅拌,猜一猜会出现什么现象?

  9、教师讲解使用玻璃棒的方法。

  1)、搅拌时玻璃棒尽量不要碰到量筒的壁;

  2)、充分搅拌,使量筒中的液体变均匀;

  3)、搅拌完用餐巾纸将玻璃棒擦干净;

  4)、将量筒放在实验盘中观察一会儿,把看到的现象画在实验记录表上。

  10、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为什么出现两层?什么没有了?洗洁精跑到哪里去了?(溶解)

  11 、活中有没有分层和溶解的现象呢?

教案:溶解1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糖和盐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儿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养幼儿对溶解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一把小勺。

  2、每组一个大盆、一把大勺、抹布两条。

  3、实验材料:白糖、红糖、盐、奶粉、果汁粉、大米、大豆、石子、温水。

  活动过程:

  一、情景故事“小鸭子买糖”导入。

  1、故事内容:一只小鸭子相帮妈妈做事,妈妈让她帮忙买一袋白糖,小鸭子答应了。小鸭子高高兴兴地买了白糖,到了河边,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里,小鸭子会游泳,连忙到河里去捞,可是她在河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里去了吗?

  二、实验操作:溶解现象。

  1、教师示范实验

  (一)观察糖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小朋友想一想,小鸭子袋子里的白糖和盐哪儿去呢?(河水里去了)

  (1)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让幼儿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颜色和形状。(白色的、颗粒状。)

  (2)让幼儿尝尝温水的味道,是无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温水,让幼儿观察白糖在水里,教师用小勺搅拌几下,这时幼儿观察,白糖有啥变化?(白糖不见了)那白糖到哪儿去了呢?(跑到水里了)

  (3)让幼儿尝尝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甜了)

  (4)教师小结:白糖在水里过一会不见了,水变甜了,我们就说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二)幼儿操作进行实验。

  1、认识操作材料。

  教师介绍桌面上的材料。(红糖、果汁粉、大豆、大米、石子、奶粉、温水、杯子、小勺子、盆子、大勺子、抹布等)

  2、幼儿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探索。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杯子、一把小勺。每组都有好多实验材料放入碗里,一大盆温水,一把大勺。操作实验时自己自由选择一样材料放入杯子里,每组的小朋友所选的材料应不同,在向杯里倒入温水,用小勺搅拌,看这些东西在水里是不是像白糖和盐一样,在水里就不见了,溶解了。操作时要注意互相合作,不要争抢。

  (2)教师提醒幼儿把盛有在水里能溶解的东西的碗放在老师桌子的左上角,把盛有在水里不溶解的东西的碗放在老师桌子的右上角。

  (3)每组选两名幼儿,说说各组实验探索结果。(谁在水里溶解,谁在水里不溶解。)

  (4)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都发现了有的东西能在水里溶解,有的东西不能在水里溶解。

  三、各种糖的试验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糖呢,你在吃过什么糖?

  老师出示各种各样的糖,请小朋友来试一试,他们在水里会不会溶解呢?

  幼儿实验,说一说做一做,最后请幼儿把糖水喝掉。

  四、活动结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糖和盐这样在水里能溶解的东西有好多;像大豆、大米、石子这样在水里不能溶解的东西也有好多。在生活中,请小朋友们观察哪些东西也能在水里溶解,与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教案:溶解】相关文章:

1.大班教案:溶解

2.《有趣的溶解》小班教案

3.中班科学教案:溶解

4.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含反思

5.《寂寞》教案

6.松鼠教案

7.《卖炭翁》教案

8.《白鹅》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