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那边》观后感

时间:2020-11-29 13:01:4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天那边》观后感8篇

  《天那边》讲述了两位大学生毕业后去山村支教的感人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那边》观后感8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天那边》观后感8篇

  篇一:天那边观后感

  许小萌的男友江可可的行为我可以理解,自小就在国外长大的他,不属于乡下,不属于乡下的孩子们,不属于整天吃蔬菜的人。他有他的人生理想,虽然他去支教是打着爱情的幌子,但他真正教学起来,又很活跃,很现代化,只是他的思想不属于这。然而,我相信他爱过,而且很爱很爱许小萌,只是这份爱情已经有些变味,有些让他承担较多的心理压力。

  罗老师及村长的“不信任”而不给他们课教,是怕孩子们受伤。罗老师能为了一只鸡要跟江可可拼命,因为那些家畜都是孩子们的希望。

  当许小萌问学校惟一一位罗老师为什么不跟她讲学生们的家庭生活情况时,罗老师的话语让我似乎有所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而不是在支教的学校。“我怕我讲了,对你讲也是个麻烦。其实,我也是有一点私心的,你们的水平太高了,教的也太好了,将来小屁股们的水平也太高了,我对付不了啊。上回支教那个的白老师,又是美式教育,又是英式教育,还有社会主义特色教育,搞的好好,小屁股们欢喜的不得了,二个月就走了,到现在,小屁股们想起来还哭。你们来,我不是不欢迎的,只是三个月、半年,你不能待一辈子啊。你了解再透的情况,到时候你走的时候,你心理不会痛快,小屁股们的心里也不舒服…”我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并没有剧中本家许小萌那么优秀,但我也是有信心教好他们。试想,当孩子们刚刚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且接受了一个陌生人,而这个已注入孩子们心里的陌生人又要走了,对很多不懂的孩子们又是怎样的打击呢?而这种打击又是接二连三的,这又何尝不残忍呢?而很多志愿者来这支教的初衷就同许小萌一样,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为了自己课题的实验和实践。所以,导致为了不得不要自我保护时就产生了排斥行为,因为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在这里待一辈的乡村教师,能给孩子们带来知识,一直陪伴孩子们,送出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的老师。而我们会在远离亲人、远离以前的生活圈的乡下待一辈子吗?这种“排外”,导致了孩子们同样不能接受到丰富的知识,不能受到正规的教育,就这样一直落后着,有差距着,走出大山的欲望也将受阻且淡去。

  孩子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是一个国家的明天,教育的好坏就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我们只要尽己所能做到最好,不求回报的付出,那么我们也不会失去来这的意义。

  我们始终是自己,要做自己,怀着当初的那份热情,继续寻求新路,做好我们自己,尽己所能,给这里带来美好。这种待遇,谁说不是对我们人生的考验和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呢?

  篇二:天那边观后感

  “走过了这一片青草坡,有棵树在那儿等着。它守着你和我的村落,站立成一个传说”特定的时代发生着特定的历史,然而正是在物质及其匮乏的年代,却让那时的人们有着高于清淡物欲的精神上的寄托与玲珑剔透的情感,让我羡慕与憧憬。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情感那么纯真、那么干净、却又绵长而深远,一句“等你一辈子”的海誓山盟贯穿,那不是虚情假意那也不是矫揉造作,而恰恰表明了决心与情意。文中静秋努力上进,质朴老实,不时还有一丝天真与羞怯;老三善良淳朴,勤劳能干,有着强烈追求人生目标的欲望,却难逃分别得噩兆!读完山楂树,她可能会成为你的困扰,你会对老三产生深入情感,也许这就是那些人物的内涵吧!看完山楂树,你会向往,你会留恋,你会认为21世纪是那么的粗俗无味,特别是所谓的情感!也许山楂树只是作者现实与理想的结晶体吧!但是其中却向我们折射出19世纪的社会人文。我知道,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理解不透山楂树,但我有一点可以清楚的明白,质朴的情感永远比华丽更加的刻骨铭心!《山楂树之恋》上映了!看过之后,令我最难忘的是男主角为静秋买山楂树的脸盆和亲自为她洗脚的场景,他的细心,他的浪漫,以及他的温情,就好像是那火红的山楂树,温暖着静秋,感动着我们。山楂树下坐着静秋以及老三的影子……传说……

  “山楂树开满了花,落在你羞涩脸颊。山楂树开满了花,我等你一句回答。”

  “可是我先走了,纵然太不舍。别哭我亲爱的,你要好好的。在时间的尽头,你定会看见我。”无论如何挽救,老三还是走了!留下的只有酸楚和留恋,留下的只有泪水和思念,留下的只有合影和怀念!

  艺术总是具有高于生活的精湛的理想化的表现力,让人在共鸣感触的同时,却又不得不的对现实的无奈与差距一声嗟叹。是的,这总归是理想与现实的交锋与碰撞……在那遥远的天边,有双眼睛垂下泪滴,滋润着那可山楂树,让它成为一个无法磨灭的记号,有一天静秋回来了,来到她们相遇的地方,来见证山山楂花是否红艳,是否犹如静秋的嫁衣那样刺眼般殷红!“山盟海誓”最终有没有继续,我想只有静秋才知道!

  “唱着歌在等你微笑着,就算我最后碎成粉末。也有你为我而活,只要我还能被你记得。

  我就是不朽的!”

  山楂花如一袭华美的羽衣,飘忽柔曼,展出了炫目的灿烂!人们的内心世界,被划伤了着浓烈的一笔,奢华而又浓烈……

  “山楂树开满了花,像你在对我说话。山楂树开满了花,指引你带我回家!”

  天那边有双眼睛在寻找山楂树下的那个她……

  篇三:《天那边》观后感

  许晓萌在被告知江可可离开的消息时不顾一切冒着大雨去阻止他,可江可可一刻也待不下去了“我待在这里就像1个傻子,所有人都可以欺负我”他在雨里哭号着说。江可可便从此在故事里落寞隐退。留给人无限的遗憾与深思。可以说,此刻许晓萌的2个梦想便只剩下1个了。

  从车站回来的路上,夏雨滂沱,许晓萌晕倒在湘西的一片泥泞上。

  许晓萌住进了医院,陪在病床旁边的是破罗和春秀(18个孩子之一),春秀背着罗老师告诉许晓萌自己要在城里打工,许晓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答应了。但当罗老师知道春秀去城里打工的时候他发疯了一般去找她,冲着许晓萌吼叫。因为罗老师自己的亲身妹妹就因为打工而再也没有回过家。

  罗老师的妹妹以前也在城里打工,开始卖衣服,后来在娱乐城帮人洗脚,再后来便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有一天,警察来抓黄的时候,罗老师的妹妹在20层楼上把窗户当成门一下子跳下去活活摔死了。说这些的时候罗老师眼睛像汪了一滩水。

  许晓萌便带着罗老师把春秀带回了水咕噜乡。

  电影在此时已接近尾声。

  3个月到了,许晓萌要离开水咕噜小学回到城里了,毕竟她不属于大山。

  走的那天,天空布满了阴霾,落寞似青苔般在每1个孩子的胸腔里蔓延,清凉的瞳孔闪烁着一滴滴清亮的泪,湘西的大山在此刻显得异常的静寂,被这种情绪深深的笼罩,容不得抬头。

  3个月过后她在城里找到了一份工作。

  一天上课,村长李大头送村民看病顺便来看她的时候,故事最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罗老师在教室漏雨上山背黄泥时遭遇了泥石流,尸骨无存。

  许晓萌在听到罗老师死去的消息,久久无语,眼睛微红,含义复杂。

  几天之后,许晓萌背着行囊回到了水咕噜乡水咕噜村水咕噜小学,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天那边》是湘西的大山,大山深处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天那边》是孩子们的渴望,是大山深处每个孩子心里1个小小的梦想!

  篇四:《天那边》观后感

  看了《天那边》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了乡村支教的不易与艰辛,看到了师范学校大学生毕业后,去边远乡村当支教的诸多麻烦与问题,被村民们不信任的感觉,被农村教师欺骗,恶劣的环境使故事中的男主角“江可可”近乎崩溃,在大城市中享受着优越的环境,不适应艰苦的条件,而离开。

  女主角则不同,虽然江可可的离开给予了她沉重的打击,但孩子们的热情让她很快地将孤独感填满,父母的疼爱、家庭的呵护,让这个女孩差一点在困难面前倒下。可最终她没有,她用她顽强的意志力与坚定的信念坚持了3个月,而后回到大城市中,一日,村长来城里看望她,当许晓萌问及罗老师的情况时,村长叹了一声:“罗老师因为修教室,到山上背黄泥,遇到泥石流而去世了。”

  这部电影主要为叙事的手法,在罗老师操着一口湖南方言教英语、江可可满村偷鸡解馋等都是该片令人捧腹的片段,而趣中带着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也更真切地反应出中国边疆地区农村生活的现实情景,衬托出了边疆农村地区学校的落后与知识的偏倚。以江可可的角度出发,可以反应出许多中国大学生生活自立能力的不足与吃苦耐劳精神的缺陷。

  环境描写上突出了边远农村建设的失败,破旧的土房,不堪入目的家具。以同学们不洗手就吃饭,家长更是教导孩子们错误的理念,足以表现出边远地区人民文化水平的落后与浅显。

  这部电影是一部教育类的影视作品,不仅是学生该看,国家建设者更应该关注这个作品。全篇都有可思考的问题与题材,个人认为是一部非常好的教育系列影视作品。

  篇五:天那边观后感

  昨天,学校组织了我们学校全体师生一起观看了电影《天那边》,我深深地的被剧中的情节震撼了,让我贫困地区同龄孩子的上学难的现状让我忧心忡忡,女主人边远地区教育事业的崇高品质让我热泪盈眶。

  电影《天那边》讲述了美丽女大学生许晓萌和恋人江可可在大学毕业后,一起报名志愿到边远山村里的水咕噜小学支教,并且相约坚持三个月。一天,村长跑来告诉她可可离开村子。她哭了……病倒住进了医院。安慰许小萌的人,是学校的罗老师。也许到了这个时候,许小萌才真的长大了,她也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三个月后,她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小萌。回城后,一天村长来看她,告诉她罗老师因为修教室,到山上背黄泥,遇到泥石流而去世……。她的心被震动了,决定回到那里 ,回到农村支教,把青春献给大山……。

  虽然希望工程已高了学多年,但是,边远地区的学生渴望读书诉求和办学条件的差距让我深深地震撼了,同时我为我自己感到惭愧,脸红。自己的读书条件和电影中的孩子们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呢?可是,自己还和别的同学比这比那的,完全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想想真是不应该啊!

  女主人公是一个品德崇高的人,是新时代青年人的楷模,她那种献身精神值得现代社会所有人学习。

  今后,我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将来做一个像许晓萌一样的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篇六:《天那边》观后感

  《天那边》讲述了两位大学生毕业后去山村支教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许晓萌和江可可在毕业那年志愿去了山村支教,许晓萌为了实现自己对孩子们的梦想,而江可可则为了实现对爱的梦想。一列火车,停靠在支教点所在的站台,许晓萌和江可可的故事悄然上演。

  湘西的山,带着沈从文笔下的清秀。淳朴的人如靛青的湖泊。

  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乡、离开朋友、离开所有所有的熟悉,到1个陌生却充满温情的地方。正如电影里开场时许晓萌所说一样“农村啊,有猪,有牛,有羊、还有特别淳朴的人民”电影在开场就已经暗示这是一部关于爱与感动的电影。

  初来乍到,对于所有的一切他们都充满了新奇,一切都让人感到1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确,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闹,远离了尘世的纷乱,有的是湛蓝的天空,有的是泥土的芬芳,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世外桃源。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短暂,只是一瞬间,便从许晓萌的指尖悄然滑落。

  3个月是他们约定的期限,也是江可可不顾一切跟随而至的主要原因,3个月熬过去了,许晓萌便答应嫁给江可可,离开这里。而故事却像和现实一样永远不会朝着人们预定的航向前行。

  当他们背着满满的行李来到了他们支教所在的学校——水咕噜乡水咕噜村水咕噜小学,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们始料未及的,这是1个几乎与外界毫无联系的世界,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信号,所有所有的一切都仍停留在以农为本、与地相依的光景里。

  水咕噜小学共有18个孩子,年龄不等,1个教室,1个老师兼校长的罗吉伟,他被孩子们习惯地叫做破罗,也是这个唯一的老师破罗从此改变了许晓萌一生的轨迹。

  初见孩子们的第一面便充满戏剧性,18个孩子高低不等,分两排错落的站在罗老师的身后跟着罗老师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口号,然而每个人的手中搂着的都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猪啊、牛啊、鸡呀之类的东西,这一幕让我感觉到水咕噜乡的人们在经济上已经贫困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就连1个欢迎的横条幅都是口水粘上去的。

  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许晓萌和江可可都见识了水咕噜小学罗老师特殊的教学方式,用方言教学,讲课死板,孩子们积极性低落,上体育课似军事训练。许晓萌竭力要求教正课,但罗老师也有自己的苦衷。就在许晓萌以巧克力诱哄孩子们去洗手时,罗老师口里喃喃的一句“你走了以后孩子该怎么办啊?”故事就此为结局埋下伏笔,但故事最终也出乎所有人的意外。

  就在罗老师和村长李大头不让许晓萌教正课的情况下,江可可挺身而出力挺自己的女朋友,通过各种办法,他们最终如愿以偿。他们竭尽所能把课堂变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孩子们徜徉在书本里嘴角都露出了颜笑,他们为孩子们带去了舞蹈、音乐、足球、电脑、相机等许多现代科技产品,在孩子们眼里这就等于发现了1个新大陆。

  然而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晓萌和可可之间似乎产生了某种隔膜。

  江可可从小接受的是欧洲的教育模式,喜欢足球,喜欢热闹,但在水咕噜小学,他所有的乐趣都找不到。打电话从楼梯上摔下来;晚上吃不饱去偷鸡蛋;想吃肉时打算杀学校的鸡,却被罗老师制止,于是改成偷村民的鸡,可偷鸡不成蚀把米他又被看守的狗给咬了,最后在无聊的时候在田野水田里穿梭,却被吊虾的王傻子一脚踹到池塘里。这所有的一切终于让江可可在爱情和现实面前选择了后者。在从池塘爬上岸回到学校的第二天早上,江可可背着行李选择了悄然离开。

  故事在这一刻,基调便开始悄然转变。

  篇七:天那边观后感

  刚看完一部电影《天那边》,不知道是处景生情呢,还是有着相同的处境和感受?说不清楚,看的过程中我的眼睛湿润了好几次。

  片尾说谨以此片献给——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们。

  许晓萌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和他的大学恋人江可可一起报名,志愿去了山村支教。许晓萌第一次离开了家乡,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选择,但是她真的走了,去了一个她从未去过的地方,去那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们到了大山深处的村子。开始了支教的生活。

  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一切都让人感到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确,这里远离了城市喧闹,远离了尘世的纷乱,有的是湛蓝的天空,有的是泥土的.芬芳,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世外桃源。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短暂,只是一瞬间,便从许晓萌的指尖滑落。她遇到了一个人,一个改变了许晓萌人生轨迹的人,他就是罗老师。

  支教的生活是艰苦的,没有好的住宿条件,没有电视,电话没有信号,没有任何娱乐,只有背朝大山,脚底泥土,没有可口的饭菜,吃顿肉都是那么的艰难,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的江可可为了爱情义无反顾的跟着她直奔向大山,可是这样的生活一天能忍,两天能忍,三天能忍,最后可可还是选择了离开,我没有一点看不惯,没有一点觉得他们的爱情经受不住考验的感觉,其实我还真能体会和理解可可的心情和处境,他选择离开并没有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选择幸福的权利。

  可可走后,她哭了……病倒住进了医院。安慰许晓萌的人,正是罗老师。也许到了这个时候,许晓萌才真的长大了,她也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可可的离去,让她感到孤独,但是孩子们的存在很快填充了这种孤独。

  许晓萌渐渐开始了新的生活,一个完全独立的生活。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融进了大山,融进了大山里孩子们的世界。

  3个月的支教生活结束了,许晓萌终究不是大山里的人,她还是要离开。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晓萌,她哭了……

  在天的那边,许晓萌开始了新的生活……

  回到城市晓梦继续她的教育工作,可是得知了山村的罗老师为了修建学校上山背黄土遇到泥石流不幸遇难了的消息后,小萌离开城市优越的生活,义无反顾选择了支援山区的教育工作……

  其实我还满感动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不是每个人都那么的伟大,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样,我还是满佩服的,一个大学生放弃很多来到这个偏远的山区支教,故事的最后是照了张全家福,一张没有罗老师,只有一把鲜花的合影,看的我黯然泪下……

  虽然和影片相比我的生活相对优越许多,可是……

  知足应该长乐,但是,我始终内心孤独,始终还是融入不到这里,我的心不在这,可能有一天我还是会跟可可一样选择离开……

  我不知道,说不清楚,反正看完这部电影挺难受的。

  篇八:《天那边》观后感

  这部电影给我带来很多的思考,这思考有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导演导演这部电影的目的,一方面是这部电影内容给我的震撼。

  我没办法去求证导演,他导演这部电影时是什么样的思路?我想在这里也当一下导演,说说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首先,我这部电影的目的是歌颂站在第一战线为贫困山区希望教育做出贡献的默默无闻的老师们,像“破罗”。

  接着,我歌颂的方式是侧面烘托,通过大学毕业生许晓萌和他的大学恋人江可可历时3个月的山区支教情况,侧面赞颂像“破罗”这样的不求回报,没有目的性,甘愿做“麦田守望者”的无数的山区希望事业教育者。

  最后,我就该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个目的啦。我以“破罗”为典型代表,用许晓萌,江可可和他的冲突来构架电影情节,由这些情节来凸显破罗的精神世界。这些冲突总是站在许晓萌和江可可的角度上来的,表面上是许晓萌江可可支教过程的体现,实际上却是在反映破罗作为山区希望教育事业者,对山区孩子一种深切的理解和敏感的呵护的这种无私伟大的形象。当然,电影除了冲突,也有一些和谐融洽的方面。在许晓萌得知江可可由于忍耐不了山区物质娱乐方面的匮乏而抛弃承诺自己提前离开山区后晕倒在医院治疗时,破罗照顾开导许晓萌,让许晓萌有了一次深刻的思想认识,逐渐变得成熟,同时也拉近了山区希望事业教育工作者主体与实践支教的大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是电影情节的第一个融合。之后,破罗与许晓萌近距离交流,破罗讲述之前和许晓萌那些冲突的原因,一层一层地让我们看到他的良苦用心。之后,电影慢慢进入尾声,在破罗因修建学校自己去搬大石头被压死之后,许晓萌毅然承担起破罗的事业,坚守破罗山区希望教育事业的岗位。

  电影就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完成的,从这个角度上看,电影开头,许晓萌和江可可的行为想法是用来和破罗在山区的生活状况和他对山区希望教育的理解做对比的,这样来凸显破罗的高贵品质。这也符合了《天那边》这样一个电影名称。

  透过许晓萌和江可可的眼睛来展示天那边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和样貌,来引发我们多去了解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人民的生活,贫困山区希望事业教育工作者的无私与默默无闻。能够吸引国家的重视,制定政策改善帮助贫困山区教育。

  这是第一方面,我对这部电影主题的理解,我认为电影的主角应该是破罗,是隐藏在电影中的那些一直坚守在第一站线的山区希望事业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去3个月开展社会实践性支教的大学生。第二方面,是我对电影个别情节和台词的思考。

  我很反感许晓萌对破罗不配合她支教所持的那个理由“我来这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践和实验的,本来3个月的时间就不多,我不希望因为你们的不配合耽误更多的时间”。许晓萌来山区支教是有目的性的,她并不是出于对孩子的无私的爱,不像破罗那样的纯粹,就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割舍不了,她是把孩子当作验证她课题研究的工具。

  “本来我以为到这可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可是你看看,这里的人眼里全是怀疑和不信任。我真不知道,我对这个世界还有没有用。”许晓萌的支教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因此,她没办法像破罗一样真正地为山区这群小孩子着想,就是3个月的时间,试验完自己的课题,拍拍屁股走人,完全不用考虑这里的孩子们感情和情绪的需要,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实。

  其实,许晓萌的这种想法,也是我们很多人的普遍认识,觉得自己的理想是伟大的,认为一切事一切人都要为我们的理想让路。但我们却没能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连爱情也要为我们的理想买单,“但是经得住这样的生活,我们的爱情才经得起考验”我们的理由冠冕堂皇,却成为了一个自私的人。

  理想,理想的设立,理想的实现,这是看电影时我感到很震撼的一个话题。

  我崇敬像破罗一样的教育工作者,我欣赏他们那种纯粹的无私的爱。

  在自己大一到大二这一年来的义教过程中,对这份义教志愿的事业我也有了很多的体会。

  与我一起去义教的同学在上完一节课后总会垂头丧气,一问到为什么时,他们就会说“这节课,我准备的教案都没讲完。那些小孩子太吵了。我喊得喉咙都破了。”这时,他们总会对我幸福欢乐的微笑羡慕地抱怨“你的学生肯定很听话,你备的课应该都讲完了吧”这时,我好想说“不用把义教太理想化了,你就当陪着孩子们玩,带给他们快乐,陪伴他们有一个快乐的记忆就行了。”

  我知道,自己对义教毫不消减的热情是由于我对小孩子的喜爱,对这份志愿事业的喜爱,希望能用自己这点微薄的力量给这群小孩子带去欢乐和温暖。并没有想,我加入义教志愿行列就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讲台上的形象,实现我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一直对“麦田守望者”很崇敬,他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只为了那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他们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是一颗纯粹的爱心。我一直在追求着,也希望我能做到。

【《天那边》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1.《天那边》观后感

2.择天记观后感

3.《有一天》观后感

4.在山的那边教案

5.《跑出一片天》观后感

6.跑出一片天观后感

7.《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8.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