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时间:2021-02-01 10:59: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与地坛读后感10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与地坛读后感1

  夜了,煮上沸开水,泡一杯香茗,淡淡的清香扑鼻,温润了我干涩的心,走到窗前,依窗远望,黑帷紧紧裹着我的视线。于是轻嗫一口,倍感温馨,母亲的心是我的世界,活在母爱的气息里,我感奋至及。那淡淡的景与缕缕清香交织重叠,再添上史铁生先生巧夺天工之作—《我与地坛》,读来颇有隽永深邃之气。

  夜,愈见沉郁而朦胧,不知什么向我招手,带着我打开内心最柔软的情感之门。于是我想哭,可我没有,在这环境之下,只有淡淡如流水般的忧伤,像江南少女缠绵不断,跌宕起伏的情感化作音符在微风中飘散,飘散到内心最深的低谷……

  曾记老师说过:世间最伟大的是爱,尤其是母爱。在得知史铁生少量背景资料后,我试着去按照老师要求赏析这篇文章,我怎么开始有能力来体会一个大作家的感情?是共同的感情,将我与作者拉得更近,原来还是感情成为我成熟的催化剂。

  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向我展露了一份沉郁与厚重的思想感情,深邃而透辟,文笔优美而坦诚,丝毫不乏一个作家的独特视角认识事物的共性。

  作者在文中与地坛的关系渗透着看似简单实则极为丰富的感情,地坛中的风风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仿佛变得灵气十足的感情,这里有人物与自然的对话;人的感情、思想间的相互碰撞,在第二部分作者贯穿的始终是对母亲诚挚的热爱,对往事的追忆,交织着作者对母亲的理解与对往事的悔恨,对亲情的感悟。

  我只能用我乏缺的言语来描述作者复杂的心绪以及深刻的人生启迪。

  杯中茶水早尽,唯留苦涩后沁人心脾的甘甜,还有杯子的余温。我静静地驻立在那里,如张爱玲一般的享受清风,还去享受扩大的爱。也许我没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那种对大众高尚的爱,也许我没有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中那种忠贞;也许我将来没有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中那样的豪情壮志,但我有着对母爱的庄严肃敬。呵!我不失望。原来总期望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被自己占有,而现在已经不再奢求,因为我已经占有了母爱!

我与地坛读后感2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萧瑟秋风起,吹进了那片荒芜的园中,遍地落叶随风而旋舞,天边的那抹彩霞孤独地飘着,看上去有些凄美。有一个人坐在轮椅之上,静静地欣赏,直到月光洒下,他才意识到:“母亲永远不会来了!”

  史铁生这个有着悲惨命运的人,在他充满活力的年纪里却双腿残疾,上天像是对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渐渐丧失了生活的自信心,恨自己恨整个世界。他开始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但是他的母亲却一直在他身后默默地守护着他,她不管自己身上的病痛,却执意让儿子看菊花。然而上天再次捉弄人,无情地将母亲召了回去,直到史铁生看到萧瑟的秋风中昂首挺立、争奇斗妍的菊花,才认识到了生命中所需要的坚强、乐观及生命的美好与珍贵……

  读罢《我与地毯》,作者由最初的对生命的厌恶到努力活下去,这巨大的生命信念的转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每个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在困难面前轻易缴械投降。其实,每个人都是幸运儿,因为最起码上天还赋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能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生命还在,那么我们就有活着的理由。我们要努力追求自己理想,对命运说:“我一定要让自己活得更好!”史铁生不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意志,发掘出了自己写作的天赋,成为著名的作家的吗?

  然而,生活中有些人虽然拥有着健壮的身体和青春的活力,却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拥有。或因一次考试失利,或因被批评一次,甚至或因失恋了就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让生命绽放的花朵过早凋谢。史铁生在文中说的那句话还记得吗?“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都不会错过的事”,所以我们何必着急去完成这件事呢?命运有时不能讲公道,但是我们可以像史铁生一样对命运不屈,在现实生活中乐观进取,拥有菊花一般的韧性!

  不言放弃,笑对人生,你的生活将开满幸福的花朵!

我与地坛读后感3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他的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而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第一把种子。

  文中,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亲成为这世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时肚子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她们为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奉献着,而我们又该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什么呢?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艰难地一步步走过来,因此,文坛上多一名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诲,她只想让儿子活下去,简单快乐地活下去,此时此刻,作者也感受到母亲坚忍的一直和毫不张扬的爱。

  《我与地坛》给予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感恩,学会坚强。也让我们进行一次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理解。

我与地坛读后感4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带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我与地坛》拉开了序幕。它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家破人亡般的悲哀,但却如此震撼我。或许这个残废一生的人躲在和他一样的孤独的古园是那么偏执又平凡,但细读过文章,才会明白,这是一个已进中年的人对年少时故作悲伤的惭愧,是对这个不幸却也幸运的人生的豁然接纳。

  我感触最深的是“快乐在细微处萌生”。在狂妄之年忽然残废的作者虽然无力看见波涛汹涌,但处在寂静的地坛,他看见了循者亘古不变的路途到来的太阳,飞的悠然自得昆虫,甚至被太阳照的金灿灿的`空气。这些是多么平常的啊!平常到它们就静静的待在我们的身边,而我们却无暇瞧他们一眼它们有多美好。我们总在抱怨着成绩不够好,零花钱不如别人的多,我们的父母为什么那么古板,生活的节奏怎么那么快,还有,我为什么不快乐。

  合上书,我静静想,有多久没有独自在自然中慢慢走。还记得上一次是在初二,我放学一个人沿车的线路走回了家,那次,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路边有卖风筝、布鞋的小店,有古色古香的店面,还有一抬头能看见的片片绿荫。平时我大概不是在车上发呆,就是和同学谈天说地,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在车窗外一闪即逝,我从未发觉,也无心去寻找,自然也不会懂得更广的快乐。

  快乐在细微处萌生。我想这世界上并不乏美好,只是我们那双本会发现美的眼睛闭上了,是太累了或是再也不愿睁开了,那么,沉下心读读石铁生的《我与地坛》吧,他虽然身有残疾,却因此更有暇在细微处体会到自然的乐趣,还有深沉的母爱,最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读后在感动的同时也去郊外走走吧,沐浴在干净的阳光里,好好地微笑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5

  古人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以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来引申当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亲人时,他们却已不在了。

  这句古训让我联想起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所描写的那段情景:曾有过好多回,我在地坛待久了,母亲来找我,她视力不好,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看见她了,可我决意不喊她。一次,我坐在矮树丛中看见她没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过我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地方。我决意不喊她,也许出于大男孩的倔强与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而丝毫没有骄傲。

  而后,史铁生还不无悔意地告诫我们,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但当他懂得时已经来不及了。所蕴含的也是“子欲养而亲待”的道理。

  正好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充满了叛逆与倔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我们,却急于摆脱父母的束缚,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甚至也时有发生史铁生所述的这种情况——乐于看到父母为自己干着急的情形。可是,我们可曾想过,当父母寻不见自己的儿女时是何等的着急,何等的惶恐么?即使父母有时会责怪你、打你,但这都是为了你好呀!你却用叛逆与倔强来对待他们。也许大多数人有了孩子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种痛苦罢了。所以我们也要多点将心比心,想想父母的感受。

  为了不要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作为学生,首先是要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其次是在学校要做个独立自主的孩子,除生病外,尽量不要父母操心;最后,还要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当我们成家立业后,就要多些回家看望父母,钱不是重点,再遥远的路也阻挡不了回家看看的脚步。当父母变得年老多病时,更要多多关心他们,陪伴他们走完最后的时光。

  让我们摈弃那些倔强与羞涩吧!好好儿珍惜与父母的时光吧!用心去爱他们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6

  最近,我看了史铁生的著作——《我与地坛》,深受感触。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住进了北京医院,从此就再也没有站起来了。他在青春最狂妄的时候残废了双腿,还惹上了各种疾病。他绝望了,一天到晚都在思考“死”这个话题,只有地坛这个荒芜的小公园才能让他拥有暂时的安宁。最后,他看透人生,拒绝死亡。

  面对困难、苦难与挫折,一些人亲手扼杀了自己的生命:法国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中国当代诗人海子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归根到底,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不重视,留给后人的,只是无限的惋惜。

  生命只有一次,难免有一些坎坷、挫折,但这岂能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呢?人的一生总不能是一帆风顺的,与其受不了生活的摧残,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如把它当成是一次磨炼的机会;与其悲伤痛苦,不如笑看人生。人应该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也是一个人对他母亲的敬重。

  作者在书中有一句话:“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不禁让我想到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场景,也让我想到外婆的背影。那是凌晨,大家都还在熟睡,只有外婆悄悄地起了床,轻轻打开一盏昏暗的灯。她一边向水槽里加水,一边抱起我的脏衣服,放进冰冷刺骨的水里,一遍又一遍地搓洗着,直到水渐渐发黑。灯光下,外婆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我们应该要懂得亲情,史铁生在第一篇文章被发表时,多么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已离去,只能永远在天堂守护着他,史铁生只能在记忆里寻找母亲毫不张扬的爱。

  除了亲人之爱,史铁生还写了老夫妻的恩爱,兄长对傻瓜妹妹的关爱,对女工程师的敬爱。笔墨间无处不体现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

  无论是亲人之爱,还是其他的爱,这都是铸就了一个坚强的、勇敢的与死神做斗争的史铁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7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本是最青春的年华、大展宏图,却被上天的冷水泼得透心凉;汹涌澎湃的大海被定海神针镇住,动弹不得。

  被上天赋予了与众不同的东西,可恨?却不可违。不可违便面对罢。从古至今,无一名震华夏内外的人不如此。并非是顺从,只是适应。生与死,是一个定数。谁不曾想过,死后是何等的凄凉——世界诞生了你,你有没有为世界作一份贡献。

  死,可不是必然的吗?“人从出现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在逐步走向死亡。”我们的生命的长度,不由我们控制,哪怕神童曹冲、算无遗策的郭奉孝。但宽度,是可以控制,延长的。

  谁说不是,只要贡献出了,哪怕微小,在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也会有一席之地。但若有了那般思想,怎会再贪图功与名?

  曾几何时,人们在官场,生活中彷徨,迷失方向,他却是比彷徨更加的阴郁。寂寥的日子,寻到了地坛。地坛啊,荒芜却不衰败。如同在漫漫雨夜中失了眼睛,无目标、没了希望,近乎绝望。地坛的模样,就似把伞,尽管不能完全遮风挡雨,却也能为心中觅得一片宁静。

  宁静得,快要忘了那个日日担忧儿子的母亲。煎熬的最后——应该说是没有最后吧,她还是将爱继续,给儿子宽容。累就累吧,儿子好就好。被上天过早的赠送了成熟,他懂了。黎明的到来,地坛万物光辉。不再需伞,因为,心已懂得在暴风雨中飞翔。

  莫再道,嘤嘤而泣,只因缅怀之后,理解了一切。一切后,是对世人的告诫与希许,一页页笔墨,是他生命长道上横着堆积的一生之感。那是有些许忏悔,也有许多的深情。

  月上檐角,唏嘘了他的离别。跨越两届的宽度停止了延伸,人们漫漫品味,回廊踱步。那灯火明灭,宽度延长了多少人的心。

我与地坛读后感8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

  《我与地坛》中作者史铁生写了他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如:作者的母亲,她知道作者内心的苦闷,要自己一个人去了那荒芜的地坛。作为母亲,怎能不担心儿子,但只能待在房间干等,儿子的安全才是她最担心的。从我的朋友长跑家的经历看出了他是一个很衰的人,但是他追求上进、坚持不懈。一次比一次跑的快,但是目标在一次次地提升。为了自己的理想一直不断努力着。还有一对夫妇,热爱歌唱的小伙子,一个真正的饮者老人,一个小姑娘等等。每一个人都能悟出一个有关人生的故事。

  其实作者史铁生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二十出头时,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挥洒青春的年纪,就这样瘫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内心的愤慨与寂寥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但是他没有因为他遇到了地坛,地坛中的景象转化为内心的震撼,遍地的萧条,让作者孤独的内心找到了心灵的愈合,于是他爱上了这里,这里的一切仿佛是专门为他设计的,没有人来打搅,可以让他尽情地写作,尽情地思考人生的哲理,感悟人生。

  现在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的时候。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所以在我们奋斗的过程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我们要向史铁生那样不畏困难,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创造一个“地坛”,让自己的内心拥有一片使人清醒的,让人宁静的“地坛”。

我与地坛读后感9

  我为什么要活着?

  这是整篇文章中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因为人的欲望,想要活着,不想错过那些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但人不能消灭欲望,因为消灭人性的最好方法就是消灭欲望。

  史铁生觉得,没有人是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有些人怕活着,但这并不代表不想活着。人是为了欲望而活。

  我却有另一个观点。

  我觉得,人是为了责任而活。

  一个孩子的出生,往往会使一个家庭充满希望与欢喜,因为孩子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于是,从出生那一刻起,人就开始有了责任,一个回应家人期望的责任。

  孩子渐渐长大,会有朋友,有老师,结交形形色色的人,在别人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是许多人时间轴中一个转动的齿轮。如果有一天,这枚齿轮停止了转动,若齿轮是小的,就不会影响到整个时间轴的运转,若齿轮是大的,那么整个时间轴都会难以转动,若齿轮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整个时间轴就有可能崩溃。

  所以,人是为了责任而活。为了不让那些关心自己的人伤心。

  看到许多小说中,主角无数次面临险境,面临死亡,但总可以从死神的魔爪下逃出生天。每到这种情节,读者都会说咱有主角光环咱怕谁,可若真看到那部小说中主角写死了,就会觉得喉咙里像是哽住了一样,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期待着作者神来一笔,将死去的人物在写活过来。

  读者尚是如此,那么那些小说中主角的朋友家人就更不用提了。

  一个主角死了,要不复活,要不整个故事就结束在一片压抑的悲伤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我与地坛读后感10

  史铁生,听到这个名字大多和我一样有着初中学历的人来说都很陌生,因为他的一些散文文章没有出现过在初中教材上,只有高中以上教材才有他的作品,我也是不小心偶然的接触到了史铁生及他的作品。

  如果人的一生可以用三个符号来表达,句号、感叹号、问号,那么孔子、孟子的一生可以用句号来表达,因为他们创造出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制,岳飞、文天祥等他们壮志未踌便离开了,所以用感叹号来结束,而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世上,又蒙笼的过了一生,我们这类人的一生就用问号来结束,我觉得史铁生就是用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来结束了他的一生。

  《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励志、抒情的散文,也是一篇思念母亲及阐述母爱之伟大的文章,也是致地坛和自己人生的一封感谢信。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他与地坛的一个结晶或者一个产物。“正活到疯狂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如五雷轰顶,二十一岁的史铁生失去了双腿,但他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他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人生情感都寄托给地坛,他在地坛思考生与死,在地坛与死神做斗争,最终他谢绝了死神的邀请,坚强的把他人生的问号变成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史铁生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以及《我与地坛》和他的生命完全连在在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欢笑和明朗,他的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他一如既往的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出他是怎样活出意义来的。他居住在自己内心,仍旧苦苦追寻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坚定的与未明的事物做斗争,坚定的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他的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的唤起了我们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他在《我与地坛》文中多次提到他残缺的身体,无可厚非的就是激励我们,而我们四肢健全的人有什么理由自干堕落?又凭什么理由对生活麻木?

【我与地坛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1.我与地坛读后感

2.我与地坛读后感

3.《我与地坛》读后感

4.《我与地坛》说课稿

5.我与地坛读后感15篇

6.《我与地坛》读后感11篇

7.《我与地坛》读后感(11篇)

8.《我与地坛》读后感15篇

9.我与地坛读后感(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