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1-01-07 00:26: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十一种孤独》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1

  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之幸也!不是我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杯具,且听我细细述来。

  如果黛玉还活着,以她瘦弱的身子骨,你能想像她看着宝玉与宝钗过着幸福的生活,在她面前炫耀时悲痛的模样吗?再者,她能理解贾府被抄的打击吗?我想,非也。

  在宝玉拜堂成亲的那一刻,高鄂将高傲孤僻的黛玉写得那么微不足道,她没有笑着离开,而是指天哭地地走了,如果是那样的话,她还是我们所认识的黛玉吗?不是。我觉得曹雪芹本意非此。

  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给不了黛玉幸福。他连自我都保护不了,我们还指望他来保护黛玉吗?整天跟在一群女孩的后面,对她们温柔体贴。你怎样明白他哪一天看上了哪一个女孩,便抛弃了我们黛玉,嫌弃我们黛玉。就如紫娟说的那样:“你的花言巧语我们已经听腻了,就只会抠死人。”他与宝钗结婚后,在宝钗怀有身孕之时,弃她而去,做了和尚,让宝钗独守空房。他对宝钗如此,那么,他对黛玉也能够如此。再者,如果有一天,贾府重整旗鼓,你能想象黛玉洗碗下厨做汤的情景吗?到了数年之后,宝玉突然发现黛玉老了,脸上的皱纹多了许多,再看看,身边的袭人就宛如当年的赵姨娘,他怎得又不想起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呢?

  现实世界本来就不应是非黑即白,也许历来许多人悲叹黛玉之身世,可谁又能确定黛玉不是世间的幸运儿呢,毕竟爱过、痛过、哭过、笑过便是人生,既然尝遍人生之酸甜苦辣,亦没有白走世间一趟。她的生命在故事最华丽之处结束,如昙花一现,留下世人的无限唏嘘,也是一幸事呀。

  所以,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的万幸啊。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2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这话听着刺耳、偏执,背后却有一番考量。大浪淘沙始见金,时间这个公平的见证者,为人类淘汰了不计其数的书,却同样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佳作。在我看来,《十一种孤独》就是一本这样的书,作者理查德耶茨出生在遥远的1926年,但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中,一直感到像是在讲今天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在笔者的叙述中,融入生活的洪流。

  林语堂有一段描述孤独的话:“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剩下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这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这种孤独是生动的,虽然失意但带着一种自在。但耶茨说:“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他的孤独是灰色的,没有半点安慰的,直直的告诉我们,生活之路有时候会意外地转个弯,给我们的并非惊喜,只是无奈。

  十一个小故事、十一个失意的人,无论是无法融入班级的转校男生还是新婚前夜不敢正视现实的恐婚男女或者是终日担心被炒但不幸被言中的失业中年男子亦或是脱离正常生活无法跟家人相处的麻痹在恶作剧中的结核病人,虽孤独种类千千万,但仔细回味,他们是有共同的特质的,都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人。

  孤独看似是个体,其实是常态。我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他们。耶茨带着一种客观、冷静、克制、朴实,毫无粉饰或嘲讽的'上帝视角来讲述这十一种孤独、十一段人生,他通过描写小人物面临的生活中细枝末节的挫败感,通过自身经历的共情同角色们联系在一起,也使读者很容易联想到个体日常的经历。为什么励志书受欢迎,因为,对多说人来说,现实常常是灰暗的,人们更加需要那些励志的鸡汤来救赎,需要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耶茨的书从来都不是畅销书,因为人们不喜欢这般认真地揭示自己的伤疤。他说出了某种现实,某种人们不愿提及的灰暗的现实,在耶兹的笔下,我们欲言又止,陷入思考,感觉我们都存在,我们还没有麻痹,但我们陷入生活之中,我们无可奈何,却又感同身受,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但,如果你愿意停下来停下来,挖开这些孤独者的内心并环顾四周,也未必没有一些特别的:《乔迪撞大运》中,瑞斯军士隐在夜色深处沉默如石的身影,《旧的不去》中,与世隔绝的肺病隔离病区中的前大兵们,在圣诞夜装扮滑稽,大笑喊着祝福的话语,跳过一间间被死亡笼罩着的病房.....令人于悲凉中突起肃然之情的细节,几乎都来源于经历过真实的人。或者,耶茨想说的是:生活如同一场看不到终结之日的战争,生存下来,是是需要用孤决的勇气去作战的。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种激烈渴望,年复一年在贫穷与孤独中写作着的理查德.耶茨,就像他的偶像海明威一样,也有着这种硬汉子的骄傲。

  所以,不必下意识逃避他的冷酷书写。写下这么多看似无药可救的孤独,塑造这么多愚钝可笑的角色,并非出于恶意或绝望。他揭露真相,也许只是在寻找转机,书写孤独,正是他征服孤独的不二法门,在生活中挣扎着,也努力着。越孤独、就越坚强。

  在最后一篇《建筑工人》里的最后一段,耶茨写道:“我根本不敢肯定这间房子有没有窗户。也许光线打算尽可能从手艺马虎的建筑工人留下的那些罅隙、裂缝中钻进来,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肯定没人会比我感觉更糟了。”

  有时候,现实就是一座没有窗户的房子,孤独是必然的,但仍会有那些从罅隙钻进来的光,譬如梦想、譬如行动。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相关文章:

1.《孤独》读后感

2.《孤独之旅》读后感

3.孤独之旅读后感

4.《好的孤独》读后感

5.《我来自孤独星球》读后感

6.我来自孤独星球读后感

7.《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

8.百年孤独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