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父亲的病》读后感

时间:2024-10-28 18:20: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读后感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读后感1

  我素不知道庸医与良医的区别何在——现在以为是医术不济者便是庸医,反之则是良医。我想,如果旧社会的人能早点明白,那么当时就不会有那么多冤魂了。

  故事发生在绍兴。鲁迅的父亲患水肿,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神医”诊治,开了不少药方,用了不少灵药,鲁迅的父亲却还是死了。

  这篇文章以辛辣的文笔再现了旧社会庸医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人已经无药可救还故意乱开贵药,坐收诊金,为的只是身外之物——钱!我觉得就社会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并重——无药可救咯!不过,如今的文明社会就不一样了。

  这几周我颌下脉肿痛发炎,吃了好几天的`消炎药都压不下去,无奈之下只好到医院就诊。经过诊断,我是颌下脉发炎和淋巴结的可能性十分大,于是立刻让我吊盐水,吊青霉素……这样吊了一周后我的肿已经消了一大半,我真要谢谢医生们!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给人民打了一个预防针——不要相信庸医,盲目地听从庸医滥竽充数的药方和“忠告”。鲁迅先生用他父亲的教训告诫我们——良医也难医愚心啊!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读后感 篇《父亲的病》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故事发生在鲁迅年轻时的绍兴城,鲁迅的父亲患水肿,长年无法康复,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人称“神医”的来看。开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药,却无一见效,最终父亲还是死了。而听说那神医还天天坐着骄子,生活好得很。

  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鲁迅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的社会的批判。

  对于当前社会上坑蒙拐骗的游医,咱们要与他们斗争到底。辨明是非,广泛宣传、共同促进精神礼貌的时代进步。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读后感2

  今日我有幸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对其中《父亲的病》一章,印象十分深刻。

  文章主要讲述,鲁迅的父亲被当时所谓的“神医”医治无效而离世。那“神医”却依旧和没事人一样。

  在父亲去世前有两位所谓的“神医”用来治病的东西十分离谱,第一位用的'药虽说难寻,但起码是能吃的。但第二位陈莲河就不一样了,可以说是把离谱,发挥到了极致,和治病并没有任何关系。什么打破的鼓皮,做东西能做药吗?但是,即使没用又有什么关系,就算死了,那又怎样,他们不还是依旧逍遥自在嘛?

  他们没有真才实学就算了,连当一个医生应有的医德都没有。首先,他们从来不关注别人的死活,他们关注的永远是那身外之物--金钱。一次要一元四角,这在现在可能想不到算不上,但在那个时候,这可是一笔巨款。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特别喜欢“甩锅”。当第一位“名医”觉得治不好了之后,不想担责任,就以“陈莲河先生医术更好”的理由把锅甩给了陈莲河。当陈莲河也觉得治不好后又说什么什么因为前世的恩怨。真是毫无医德。

  其实与其说是庸医们丧尽医德,草菅人命,不如说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医生们迷信,随随便便看过几本书就说自己会治病,根据鬼神之说演变出来的药就是灵丹妙药。百姓们迷信,面对庸医,言听计从,没有科学意识。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处处都能看到他的讽刺。他用简单的语言狠狠地揭露了当时庸医巫医不分的事实。父亲临终前的叹息,不知触动多少人的内心,更是提醒了站在今日看历史的我们。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读后感3

  手里捧着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心里还在慢慢品味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想象着书中所描写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朝花夕拾》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反动、守旧势力和一些奸诈之人进行了抨击和嘲讽,是一本脍炙人口的散文珍品。在这本书中,每一篇故事都有反映着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而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那篇《父亲的病》。

  在我们的'印象中,医生是神圣、仁慈、善良,充满正义和力量的存在。他们救死扶伤,是人们心中的白衣天使。但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却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那些所谓“神医”的丑恶嘴脸。鲁迅先生通过描写“神医”给父亲看病的行医态度、作风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在书中,鲁迅先生描写了这样一个细节:有一户人家的孩子生病了,去请一位名医出诊。由于当时已经是深夜,这户人家又住在城外,这位名医就觉得很不耐烦,非要一百元出诊费不去。但当他看病时,也不细心把脉,只是草草看一眼,就看方收钱了。我认为在这位“名医”的眼中,人命就如草芥。他只是一心想着抬价赚钱,并不认真地为病人看病。我不禁产生了疑惑——医生的天职难道不是治病救人吗?难道有钱就有了一切吗?难道钱真的比人命重要吗?

  或许正是封建社会的医生这样不堪的医德、不正的医风,才使鲁迅的父亲因庸医愚昧而去世。后来鲁迅为了避开那些无聊的流言,为了母亲,也为了不再有人像父亲那样被庸医害死,毅然到陌生的他乡求学。这无处不表达了鲁迅对父亲深挚的爱与不尽的愧疚和懊悔,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青年时的鲁迅那份深藏不露的志气。

  我爱《朝花夕拾》,爱它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爱它对封建社会无情的鞭挞和寻求解放的伟大思想!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读后感4

  《父亲的病》这篇文章追忆了儿时鲁迅为父亲延医治病的那段生活往事,描写了几位“名医”的开药细节,以及他们治病的前后过程。几位“名医”所使用的药引是稀奇古怪,几样异常罕见而又充满迷信的东西,比如什么“原配的一对蟋蟀,经霜三年的甘蔗,败鼓皮丸”等,这些“名医”实质是巫医,医道不分,故弄玄虚,草菅人命。骗人钱财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他们身上,作者清醒的洞穿了医学、医道的虚假乃至罪恶的本质。

  文中提到绍兴城的一个名医,出诊的诊金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出城加倍,深夜再加倍。有一家的闺女生疾病,而这个名医却非一百块不去。我想,即使是特拔,也顶多40块,而他却要100块,可真是够坑的,像个任性的大老爷们。去了后也只是草草地看上一眼,说了句“不要紧的”,开了张方就拿了100块跑了,等第二天来时,明知道那个病人死了,却说:"唔,这病我明白了"。取了方单,让他付钱,而主人并不知道他的闺女已经死了,让他把药开重些,于是这“名医”一会儿就坑掉了这家人200块钱。在那个时候一元四角是很多钱,鲁迅也说一元四角很难张罗,更能凸显这个“名医”不仅草菅人命,而且大量骗取钱财,和那个陈莲河一样,一个个都是庸医,但在那时却是大家眼里的名医。

  在鲁迅的父亲快要断气的时候,那个两面三刀、虚伪自私的衍太太出场了,让作者拼命的`喊“父亲”,使得已经平静下去的父亲又痛苦了起来,使得鲁迅的父亲不能安静地离去。虽然鲁迅在表面上听从衍太太,但他的内心却是憎恨她的。

  鲁迅不只是讽刺那时的医生,更是讽刺当时的社会,那个时候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那些封建思想太害人,我们现在需要相信科学,不要迷信,对那些坑蒙拐骗的庸医,我们要懂得分辨,抵制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提高我们的自身的素养,让社会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

【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读后感】相关文章:

《父亲的病》读后感04-09

父亲的病读后感04-28

《朝花夕拾》读后感12-24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07-25

《朝花夕拾》读后感11-13

朝花夕拾读后感12-21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02-04

《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02-02

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