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

时间:2024-08-27 12:22: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阅读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阅读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

阅读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1

  迄今为止,《月亮和六便士》仍是我最喜爱的小说,喜爱毛姆作为一个敏锐的洞察者对人性的理解,喜爱书中思特里克兰德追逐梦想与噩运,却心甘情愿深陷其中的姿态。毛姆洞察出梦想的贬值,世俗的污浊,月亮高悬于空,便士乃生活必须,他不批判手握便士的人生赢家,却也分外赞赏脚踩便士意欲奔赴蟾宫的dreamer。我们不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判一些选择,却也要守住一颗赤子之心。

  思特里克兰德,性别男,中年,职业股票交易员,生活单调,朝九晚五。你能想象这样一个扔进人海都难以被揪出的,再再普通不过的.人,在自己40岁这一年离家出走了吗?思特里克兰德抛家弃子去巴黎当一个画家。离家时,他只写了一张纸条提醒家人晚饭准备好了,然后他只带了100元钱,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画画。

  这种桥段不是应该出现在英俊帅气的20岁小伙身上吗?然后他勇敢追寻梦想,最终美梦成真,爱情事业双丰收,如同当今市面上出售的成功学书籍,读罢便让人热血沸腾。但毛姆却没描写这样的一个人物。毛姆笔下,40岁的思特里克兰德早已过了冲动的年纪,别人都在追寻稳定,他却在追逐噩运。正如作家刘瑜所说:“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在他眼中,他的人生价值所在,就是疾步如飞,舍弃一切欲望,追上自己的梦想——画出一幅好画。他在巴黎贫困交加,身患重病,险些一命呜呼。后来,他沦落街头,成为一名码头工人。几年后,他自我放逐到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双目失明,身患马蜂并,最终还把自己最伟大的绘画作品付之一炬。就是这样疯狂的一个人,看穿城市,看穿欲望,看穿阶级观念,看穿命运,最终掐住梦想的火苗,放了一场盛大的烟火。

  毫无疑问,毛姆是极力赞美这个人物的,但他又充分暴露出这个人物的自私之处,达到极端。书中的“我”问思特里克兰德,“难道你不爱自己的孩子不爱自己的妻子吗?你不想要爱情吗?”他回答道:“我对他们没有特殊的感情,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对他而言,画画是一日三餐,是生命的全部,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干扰,所以他一层层剥下父亲,丈夫,职员等等身份的外衣,剥下这些束缚,像一个溺水的人只能抓住身边的浮木,他就抓着绘画,无论如何不肯放手。思特里克兰德无疑是一个圆形人物,自私、毫无责任感,却执着于梦想,并且勇敢无比。毛姆有千万种方式去赞美为追寻人生的意义而付出的人,却选择了这样一种对比鲜明的,极端的方式。可能他已然预见到,今天的许多人已然折服于身份、年龄、欲念,被梦想的锋利妖冶刺伤,成功的判断划向名利,梦想的价值得到质疑,稳定、舒适成为公众的诉求,人们沉醉便士的海洋中无法自拔,少有人能看到月亮。所以他用思特里克兰德这个极端的例子来警示众人,便士固然是生存之必须,但人总要抬头看看月亮。

阅读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2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斯特里克兰一般的选择时刻,都会在看似安排好的生活里感到惶惑,是否应该放弃眼前的苟且,去寻找诗与远方?安稳是平庸的最大诱惑,是让我们缩手束脚的关键点,我们害怕赢家通吃,自己落得一无所有,我们愿意屈从眼前的苟且,放弃诗与远方,不是我们不想,而是我们不敢。有几个人能拥有非凡的品质,肯在生命的道路上狠狠赌一把?《月亮与六便士》讲述的就是这一场赌局。斯特里克兰是赢了还是输了?他爆得大名,却也是生命终止之后。在这一点上,斯特里克兰的原型高更与他的朋友兼敌人梵高是多么像啊!斯特里克兰血液中波动的是天才的基因,是成熟的果实,是笃信自己将成为神的自傲,因此斯特里克兰有勇气这样做,这不禁让我想到23岁的马尔克斯愿意放弃大学文凭去写小说,因为他相信自己骨子里流淌的是文学巨匠的血液。是啊,也许天才都是共通的,都是在生命的某一刻突然听到了命运的召唤,然后放下一切成为圣徒,圣徒就是看不见而信,愿意为之去做。

  毛姆是一个很善于讲故事的作家,也因为他太善于讲故事了,难免被讥讽为“二流作家”,不过在我看来,将一个故事讲得完满,将一个道理讲得圆润,让这个故事为更多人所接受,乃是作家的才华。这样一个故事,毛姆是怎样展开的呢?他不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客观描述,不将斯特里克兰放在舞台中央,而是让他成为舞台远远的背景,安排了一个初入文坛的年轻人采用探访的形式,一步步揭开斯特里克兰的故事,这个“我”是穿插小说的线,是引出每一个情节的开关,也是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关键点。正是这个“我”站在普通人的视角,有时是好奇的,有时是疑惑的,有时又是评价的,有时站在客观立场,一一引出和斯特里克兰,斯特里克兰夫人,施特罗夫等人的对话,并参与他们的生活,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静静地看着,看着斯特里克兰何以成为天才,何以渐渐脱离原来安稳的生活,何以让自己奋力一搏,在生命的最后悟到艺术的真理。正因为有“我”的参与,叙述避免了很多繁芜的.枝节。如果站在第三人称视角,直接写斯特里克兰本人,势必会写成一部传记,必得交代斯特里克兰复杂转变的原因,他的心理斗争,他接触到的各种人,让小说显得加挂太多而沉重。毛姆借着这样的写作角度,主要通过对话展开人物内心,是很聪明的写法,因为他将读者放置到与叙述者同样的视角,让他们通过叙述者的眼睛客观地观察与评判斯特里克兰的生活和所思所为所想,就给予读者一个公平的角度。否则若通过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或斯特里克兰的主观视角,难免会因为太过偏颇而失去某些公平。

  不管斯特里克兰的原型是不是高更,我想这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全部,毛姆都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才心灵的成长。文学作品里不乏天才,不乏狠狠割断世界的人,但斯特里克兰是其中特殊的角色,因为毛姆将他放置在一个平庸的世界,用无处不在的诱惑检验他,看他能否坚持自己的心。斯特里克兰正因为有天才的品质,所以他做到了,他得以在满是六便士的世界抬头仰望月亮。

  顺便说一句,《月亮与六便士》的版本很多,比如经典的傅惟慈版,我看的版本也许不是最著名,但翻译真的流畅且舒服,推荐。

阅读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3

  5月利用2周通勤的时间读完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月亮”指人们心中的理想。“六便士”指人们为了当下生计而奔波的物质基础,即现实。

  斯特里克兰是个中产阶级有着稳定收入的证券交易员,在外人看来他们一家四口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突然有一天斯特里克兰提出要与老婆离婚。身边人都怀疑他肯定有了外遇才抛弃妻儿,斯特里克兰一下子成了身边人眼里的大混蛋。他的妻子这才回忆有二年经常行踪不轨,怀疑那段时间肯定是和那个女人鬼混在一起。原来他偷偷去夜校学了二年绘画。

  为了心中的“月亮”,斯特里克兰去了巴黎,在巴黎他认识了施特罗夫和他妻子布兰奇。斯特里克兰在贫困潦倒的时候施特罗夫资助他,斯特里克兰不旦没有表示感恩,还在朋友面前嘲讽施特罗夫,说他画的画烂。不管斯特里克兰怎么羞辱他,他对斯特里克兰还是表现最真挚的一面。后面斯特里克兰没卖出一幅画,快要饿死的时候,施特罗夫请求布兰奇把斯特里克兰接到他家里,让布兰奇细心照顾他。

  要知道布兰奇因为斯特里克兰嘲笑他丈夫施特罗夫恨死他了,还要照顾一个她讨厌的'人。本来甜蜜的小夫妻,因为一个外人闹僵,最终布兰奇还是妥协了。看到这里,我心里问候了施特罗夫好多遍:你就是个懦夫,窝囊男人。别人都这样对你,你还要去帮他。也许应了一句话:人善被人欺。

  更可气的是布兰奇和斯特里克兰相处的日子里,一对狗男妇好上了,布兰奇让施特罗夫带了绿帽子,施特罗夫下跪求布兰奇不要离开他,哪怕被另个男人玩弄了,他也愿意等布兰奇回心转意,布兰奇没有被感动,要知道爱情从来都不是感动,感动的爱情不长久。就在施特罗夫苦苦求布兰奇时,还被布兰奇打了一巴掌。此刻真的很同情施特罗夫,爱一个人,爱的如此卑微,没有一点尊严。

  至于斯特里克兰和布兰奇好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施特罗夫身材矮小,长相一般。斯特里克兰有一个性感的大嘴巴,身材魁梧,直白点就是性欲在作祟,也应证了布兰奇和施特罗夫的感情就是建立在感动的前提下,甚至有点一厢情愿。

  布兰奇真的以为斯特里克兰爱她那就太傻了。斯特里克兰画完她的裸体就开始对她厌倦,布兰奇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斯特里克兰在我看来就是个渣渣,画画明明在家也可以画,为什么要抛弃身边人呢,很是不解。布兰奇死了,施特罗夫那一丝的希望也破灭了。巴黎这座城仿佛不属于他,他回了老家。人可能都是这样,在外面碰了壁,吃了苦头才想起心灵安放的地方—家(原生的)。斯特里克远离喧嚣的城市,来到塔希提岛与一位17岁的土著姑娘—艾塔结婚育有一儿一女,过着原始的远离人烟的生活。也许这种环境,给斯特里克兰带来了灵感。艾塔以种椰子为生,供斯特里克兰画画。从此一直定居在那里。

  后来斯特里克兰得了麻风病,脸部变形了自己都没察觉。斯特里克兰让艾塔带着孩子离开他,艾塔却说,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别人谁要走就走吧,我不会离开你,态度如此坚决。哪怕身体溃烂也一直坚持画画,附近的人知道他得了不治之症以为会传染,排挤他们一家。看到这里时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斯特里克兰用生命在画画,最终画出了震惊世人的画作。

  身边如果有一个40岁的人说他要学画画,将来当个画家,估计会招来一批打击他的人。都多大了,别异想天开了。30多岁人们都说这辈子都定型了。

  斯特里克兰从我心中的渣渣变成了伟大的,可敬的人。从之前的不解,变成了理解我们每个人心里可能都住着一个”月亮“,可是有的人这辈子都摸不着它,因为刚踮起脚尖去摸时,被身边的声音给吓住了。我们总是太在意他人的评价。

  就像前几天我发了一些手绘小图到站酷,连续发了二篇都没有推荐,也没人点赞,当时心情有点低落。开始怀疑自己画的是不是太low了,大家是不是觉得我画的不够有趣?那一天心情低落,做事儿效率也很低,还白白的浪费了时间。晚上我想开了,我画画的初衷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别人点赞吗?如果别人没给赞就不画了吗?我怎么这么在意他人看法呢。

  要知道那些成功的人,从来都不会在意他人评价,只认定目标往前冲。愿每个人都能拾起地上的六便士,也能摘着美好的“月亮”。

阅读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4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看透人生的智者。人至中年,正是“四十而不惑”的年纪,他拥有一位贤惠的妻子和一双可爱的儿女,虽然平凡,但也算是过得安稳自在。

  但正是在这本该安定下来的年纪,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座温暖的围城,做出了一个“惊世之举”——学画。

  这在旁人看来是极其匪夷所思的。现实生活面前,梦想又算得了什么?更何况,原本生活富足的他竟为了多一些钱买油彩而忍饥挨饿,衣衫褴褛,可画出的作品却无人赏识,这更是可笑至极。

  他就如一朵盛开的矢车菊,突然衰败了。书中的“我”曾对他的选择不屑一顾,每每相见,总免不了冷嘲热讽,并一次次地劝说他“回归正道”。但斯特里克兰德只是笑笑,从没接受过“我的”好心建议,“我知道自己不是个伟大的画家,”他对“我”说,“我不是米开朗琪罗,不是的,但我又有我自己的东西。”

  想起那个说着“当我坐在那架破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的海顿,我突然觉得有些懂他了。

  幸运之神总会眷顾那些永不放弃的跋涉者。结果自是了然,斯特里克兰德最终成功了,画作被人争相购买。这时我们不禁要问:他凭何成功?毛姆说:人们常常发现一位离了职的首相,当年只不过是个大言不惭的演说家;一个卸甲归田的将军,无非是个平淡乏味的市井英雄。由此可见,成功不该有一个人的外在来定义。

  依我来看,内心中最本质,最纯粹的梦想的坚持造就了斯特里克兰德,如他所言:“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斯特里克兰德原来只是一位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如果没有对梦想的不懈追求,他最终只能埋没于茫茫人海之中。然而他的执着促使他顶住了旁人的非议,毅然踏上了作画之路,最终脱颖而出。

  拜伦不是也曾说:“虽然那紧张的桅杆要像芦苇般摇晃,虽然那破裂的.船篷会在大风中乱飘,然而我还是不得不流浪去他乡,因为我像从岩石上掉下来的一颗草,将在海洋上漂泊,不管风暴多么凶,浪头多么高。”我想,这世界上勇敢的流浪者其实并不是如我们认为地那般少。

  追寻梦想的路本就不是康庄大道,多少人因为无法忍受这份煎熬与等待,经受不起他人的冷嘲热讽,选择了向生活卑躬屈膝,错失了接受阳光洗礼的良机。虽然斯特里克兰德不赞同康德的“凡人立身行事,务使每一行为堪为万人楷模”的观点,但他确实应为当下推崇的一个楷模。他选择这样的生活,它拥有这样的生活,对此,他无怨无悔。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光。因为他明白,太阳总会升起,阳光总会浸润他的灵魂。因为太阳的光芒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阅读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 04-06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04-27

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11-09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5-19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2-28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4-22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1-21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04-27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实用)05-31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