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凡四训》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了凡四训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了凡四训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1
我亲爱的孩子:
从开始看《了凡四训》,我就在认真的思索,什么是该给你的真正正确的教育。今天我在看第二篇,“改过之法”,在心里也慢慢有了答案。
人生很长,因为前路漫漫而未知。人生也很短,回望,过往皆为虚度。如何不虚度,又能让未知的路途尽量平坦,就要明白:厚者常获福,薄者常近祸。心底淳厚、待人厚道、知恩图报,如此行事必会远祸而近福。对人刻薄、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不知感恩,如此一来必会近祸而远福,损人害己。
今天我要把自己向了凡先生学习的三点教给你。
第一,知耻之心。要有羞耻心。有羞耻的`学生,自然会在学习上力求上进。有羞耻心的人,在社会中也会自觉维护自己的尊严,在道德上反省和自律。知耻能给人上进的力量、自我约束的力量。
第二,敬畏之心。知道畏惧,就能唤醒自身的良知,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一个人,对于父母、老师、长辈,都应该心存敬畏,言行举止礼貌恭敬。万物皆有感知,纵使我们在别人看不到地方,也要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行为,不能做坏事,花草树木,风雪云雨都是坏事的见证者。
第三,勇敢之心。一个人最大的勇敢,就是改正自己的过错。人不能改掉自己的过错,大多是因为拖沓、懒惰,畏惧艰难而退缩,所以必须勇敢发奋,有错误即刻改过,不能消极等待。
如果在教室里捡到了东西,要尽量找到是谁丢失的,归还别人,或交给老师。不能占为己用,一针一线,不告而自用,即视为偷。心存羞耻,就会正确对待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这样的话小事。如果你能从内心对于成绩的好坏存在羞耻心,我相信你一定会认真去对待学习。
花草鱼虫虽小,都是生命,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你就不会随意去伤害任何的生命。对老师真正的敬畏体现在,对老师劳动成果的尊重,上课就应该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温暖的暖从三年级一直错到四年级,在学习上,从今天开始,努力做一个勇敢的勇士吧!一切的错字错题都是“纸老虎”,认真对待,勇敢地战胜懒惰的自己!
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我也反省了自己今天的过错。不应该在抱怨的坏情绪中度过,这个飘雪、诗意的下午,有很多事情在等着我去做,有很多道理在等着我去明白,我也应该对生活更勇敢。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2
读前言和序文,让我想到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们凡夫俗子通常发生了祸事,才知畏、知耻、知悔,而“了凡四训”,就给我们指明了一条由“畏果”向“畏因”修炼的路,遇事“先畏”、“先耻”、“先悔”,这一生就不会有太多的过错了。
圣人与凡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在诚与明了吧。圣人明了大道,即诚心作为。而凡人心最难诚,所以明难真明。圣人皆由凡人修成,其法诸多,但殊途同归。切勿好高骛远,从小事做起即可,持之以恒,凡皆可入圣。
儒家《大学》之道,有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正心诚意致知,都是为了明明德,明明德的关键在于格物。《了凡四训》更是一直在讲格物的重要性与方法。用大学里的一段话: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格物就是格去各种贪欲和妄想,在儒家叫做止,在佛家叫做戒。如果止不住,戒不掉,那就是在“知”上出了问题。举个例子:比如抽烟有害身体健康,严重的患肺癌的可能性很大,这人人都知道。可是大部分人戒不了,但如果医生告诉他,再不戒掉的话,就活不了几天了,然后就会有大部分人戒掉了。这就是知止。
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是想让世人反省自己,克制妄念。但世人大多不懂善恶有报的因果原理,肆意妄为。甚至即使耗尽毕生精力,也只学会了圣贤的字词段篇的表面意思,参不透其中真正的深意。但了凡先生这四篇训子文,简单易懂,给像我这样的凡夫,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可以读懂其中些许原理,也受用终生。
对“改过之法,诸恶莫作”这句话印象深刻,立命、改过、行善、谦德这四训,“改过”是我个人当下最重要的,反省自己做过的.过失、过错、甚至恶事,好像多的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从最近的开始改吧,先改“说过”,老是说话太快太多,不知道会给别人造成多少不好。
序文和这旧序都是前人学完《了凡四训》的心得体会,我不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经典书籍,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体会,学会的东西也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看着同一本经典书籍,得到的体会也不一样。书还是那本书,一个字一个标点也没变。那变得是什么呢?我认为变得是人的“发心”。发心不同,学到的东西就不一样。那自己读书的发心又是什么呢?我需要好好问问自己。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3
命运,在几百年前的人看来,只能在它身下颤栗,却从未想过去扼住他的咽喉。然而,当时真的有一位“逆天改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他,便是袁了凡。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人算定命数。刚开始他还有动摇,而后来直接放弃了挣扎,让一切以“预定”好的程序进行。后来,他在南京的国子监读书时,遇到云谷禅师的点化,端正了心态。此后,他多行善事,严于律己,最终也打破了命运的牢笼。
这就是书中第一训的内容。在接下来的三训中,了凡告诫子孙要谦虚谨慎、“虚己待人”,举了许多实例并现身说法——总而言之,便是告诫自己的子孙要行善积德。
书中杂合了当时的释、儒、道等思想,也被后来许多人当做教子的首选之书。不过书中提倡行善的目的是能“积德”——也就是你的未来或你后代的利益。这本身就失去了行善最初的含义——让社会变得更和谐,更稳定。但是在“人心不古”的明、清两代,这些观念也只能套上利益的外衣,力求能达到之前的效果。
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如果一个人对未来会有一种预见性的想法,也就是自我预言。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就趋向于这种想法产生的结果。这也是宗教中布道者常用的方法,让你产生自我预言,增强对那个宗教的虔诚性——无论是什么宗教,无论在哪个地方。这也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了凡敢于向当时认为几乎不可动摇的“命运”发起挑战,冲破命运的束缚。这本来就是精神可嘉的。只不过他的著作在时代思想的影响下,会略带有迷信色彩。
而我们在阅读这一类书籍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回有所收获。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4
《了凡四训》,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这本书是他用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书中他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读了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好书。
全书共分为四章,开篇的第一章【立命之学】中袁先生就讲述了自己从“被命数所困”到“努力改变命运”的真实经历,读了之后我深有感触。
从他的故事,让我们切实的了解到,【立命】之意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改变命运,而不是被命运所束缚、禁锢。
因果之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有定数,但是也并非不可改变。关于命数已定,云谷禅师这样描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我的理解是:人的命数虽定,但要看我们对待它的态度。行极善的人们,命运是固然拘束不住他的,因为他不断的累积善果和福报,这极大的福报可以消抵原本命里的不吉变为吉祥;而行恶的人,命数同样不能确定的,因为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极大的'恶果也可以使原本的福报变成祸事。
我们的命运终究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可以通过我们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而改变,我们才是它的主人。
正如书中袁了凡追问命数是否可改时云谷禅师说的第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句的意思是说:个人的命数是由自己造就,而福泽也是需要由自己去求得;个人造恶,就自然折福,个人修善,就自然得福。紧接着禅师又列举出佛经里的句子--“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来证明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改变命运的事实。但要注意,这句并不是鼓励大家为求功名富贵、子嗣美色而去做善事,这样单纯只为一己贪念而为善,没有真心诚意,反而是造了更大的业障。
我觉得,在现代的社会当中,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例子有很多,他们都是经过不断的自我提升、努力才能达到的。要想有所改变,我们就应该从现在起在平日里有所积累。有这样一句古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多读书、多学习,多做有意义的事、多做善事,不要学习不良嗜好,不做恶人。要心存善念、积德行善,无贪念、无恶念。只要这样每时每刻的累积,就可以真的效法了凡先生那样,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正如《了》文后面章节中所说的:“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5
跟着学生的早读,大声的读了两遍《了凡四训》,薄薄的一本书,大约几千字吧,内心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由之前的不信、不认可,到现在越想越觉得非常有道理,国学经典,果然名不虚传!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做的家训,以此训诫它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从善。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现身说法,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到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说明人们完全可以改造和掌握自己的命运,自求多福的道理。
一直觉得“天命”是很神秘的东西,作为唯物主义者,不相信真的会有一种叫做“命”的东西,而且也不相信它的神奇,不相信所谓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在这本书中,袁了凡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完完整整的写了出来,淳淳告诫儿子,我就是这样把命运给改了的,你按照我说的去做,你的.命也就改了。这太震撼了!说的很简单,但是仔细一想,把“命”改了,这不是开玩笑吗?中国人的骨子里,始终存在一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也就是说袁了凡认为“命”是可以由自己来改变的,在天命面前,人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命运,改变命运。
既然袁了凡也谈到,命运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命”一定是主观的哲学范畴,而不是客观的范畴,如果“命”是客观的,那一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你喜欢它还是讨厌它,都是难以改变的,由此想来,尽管《了凡四训》中有很多看似神秘的东西,但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上,还是唯物主义的。
袁了凡在告诫自己的孩子,多做善事,多积德,必有好命,做坏事,可能当时没有恶报,但是必然会殃及子孙后人,正如《易经》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也如佛家所云;“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通过修己正身,多做善事,最终达到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每天都在追名逐利,可是有没有仔细想想,我们应该拥有这些东西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心胸狭隘?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我们是不是没有羞耻之心呢?很惭愧,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经常打压讽刺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言妄语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此,我们还整天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即使有功名利禄降临,我们“德能配位”吗?
正如文中所言,要改过,我们要有三心,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要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读此书,领悟精华,改变命运,自求多福!它会给我们带来好运道,也会惠及子孙后代。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6
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感慨万千,以前对人生迷茫无错的我突然间豁然开朗,寻得了一条通天的人生大道,这条大道是如此清晰,如此的光明,令我十分感动,信心倍增。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为教育后代子孙而写的一本家训,原名《戒子文》,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此书分为四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其中讲述了袁了凡一生改变命运的经过,举出了许多因行善而得善报、改变命运的实例,阐述了积德行善的种。种方法,鼓励人们积极改过修身,力行善道,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了凡先生一生的故事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云谷禅师和了凡先生的对话,他说,人的命数确实是有的,但这是对于凡夫俗子,对于极善的人,和极恶的人,命数都是不能约束他们的。极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贫穷短命,但因为他行了善事,那么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贫穷短命变成富贵长寿;相反,极恶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贵长寿,但因为他行了恶事,那么这恶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贵长寿变成贫穷短命。
了凡先生认为,人有先天的命运与后天的命运两种,先天的命运了凡先生认为,人有先天的命运与后天的命运两种,先天的命运是父母祖宗上天给的,是先天注定的。而后天的命运则是由先天的命运转变而成,有的人一生无所作为则后天命运终生没有变化;有的人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积德行善,则他的后天命运就会向更好的方向转变;而有的人不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甚至作恶多端,则他的后天命运就会向坏的方向转变。
此书分为四章,有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等四篇,了凡先生用亲身实践向人们证明,命运原本就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撰写了这本探求立命之学的训诫之书。书中立命篇,就是说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自己。立命之学,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袁天启;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必须努力断恶,勿以恶小而为之。了凡先生认为,人有先天的命运与后天的命运两种,先天的命运了凡先生认为,人有先天的命运与后天的命运两种,先天的命运是父母祖宗上天给的,是先天注定的。而后天的命运则是由先天的命运转变而成,有的人一生无所作为则后天命运终生没有变化;有的人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积德行善,则他的后天命运就会向更好的方向转变;而有的人不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甚至作恶多端,则他的后天命运就会向坏的方向转变。
第二篇讲的是改过的方法。小的过失,尚且要改;那么大的罪孽,自然就不会再造了。一个人改过,如果能具备书中所说的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这三种心,那么就能有过错立刻改了,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太阳光一样,还怕不融化吗?但要改过,有三种方法。一种是从事实上改,一种是从道理上改,一种是从心念。第三篇所说的,都是积善的方法,发慈悲心,广积阴德。善一定要积很多,才能发生大作用。而且所积的善最好是别人所不知道的阴德,才能够扭转命运。然而行
善积德都以慈悲心为根本。有了慈悲心,你才能有博爱的胸怀,去接受大家,去感化大家。第四篇专讲谦虚的好处,谦虚的效验。仔细的研究,不囫囵吞枣,那就必定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人在社会上,不能不和他人来往,所以必须要知道做人的方法,而做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谦虚了。一个人能谦虚,在社会上一定会得到大众广泛的支持与信任,学问也会进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样样都会进步。如此所有种。种的好处,都从谦虚上得来,所以称为谦德。
我们一般认为,人在一生中,通过加强锻炼有一个好的身体,通过刻苦的学习有一身好的本事,有了这两样,人就会有了幸福和长寿。这当然是对的,而且是完美人生所必须的两样东西,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追求这两样东西,但是,人是有社会属性的,你的行为、语言和思想对你的周边社会时刻都在产生着影响,你的周边社会也每时每刻都对你的行为、语言和思想产生着反馈,而这些来自于外界的反馈无不与你的言行有关,你好的善的言行就会得到好的反馈,即使你是一个能力有限的人,你的人生道路也会得以拓宽和通畅;而你的不好的恶劣的言行就会得到不好的反馈,即使你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你的人生道路也会变得狭窄和不畅。这一道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无数次的被检验。
人的能力和人的'道德是两回事,我们的祖先把他们五千年来的聪明才智和道德美德留给了我们,使得中华民族长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我们的骄傲。但是,当今的一些国人,盲目的追逐物质的享受而忽略了独立自主的创造,盲目的追求外国的时尚而忽略了自己
民族的风格,尤其是盲目的追逐金钱而忽略了传统的道德美德。他们的言行盲目,内心浮躁,他们经常会拿着一知半解就去挑战权威,对本该尊敬的师长很不以为然,把本该孝敬的长辈视作他们的奴仆,内心已空虚到疯狂的忘我的追逐明星,真不知他们哪一天会爱上侵略者部队里的靓仔大兵,他们视为所欲为为自由,视侵害他人为搞笑,视放纵为潇洒,视另类为酷,这样的人即使他有很高的学历对社会又有何用,他们不危害社会就算烧了高香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才无德的人,更不要说那些无才也无德的人了,这样的人你能喜欢吗?你愿意做他的同事或好友吗?你愿意接纳这样的人做你的员工吗?如果大家都不喜欢他们,他们的人生道路会宽广吗?
在了凡先生一生的故事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云谷禅师和了凡先生的对话,他说,人的命数确实是有的,但这是对于凡夫俗子,对于极善的人,和极恶的人,命数都是不能约束他们的。极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贫穷短命,但因为他行了善事,那么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贫穷短命变成富贵长寿;相反,极恶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贵长寿,但因为他行了恶事,那么这恶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贵长寿变成贫穷短命。所以人的命数是没有一定的,如果一个人不行善,也没有违犯过失,那么他就只能顺着他的命数向前走,半点都不自由啊!只有力行善事,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联想到实际,我觉得改过行善最重要的是要修心,从念头上做起,做到意念清净,不起一丝毫的妄念,顺和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诚,才能成功。人的一切恶行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心里,如果一个人不生恶念,那又谈何造恶呢?要修心,就必须在心中培养扶持正念,在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时常反省自己的过错,别人冒犯我,那是别人的过错,于己无干,不怨别人。古人道:举头三尺有神明。敬畏天理,心体光明,无愧于一切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豪杰。现代的社会之所以很少见到君子豪杰,是因为社会能干扰人清净本心的因素太多了,世人已经很少有人能保持意念的清净了,也很少有人能深信因果报应之事了。
看完这本书,合上书页时也卸下了尘世的伪装,诚实的审视自己也许这就是机缘吧?在一个平凡的午后我与这本书相遇了,这个巧妙的邂逅也注定了我的人生将走向不同的道路。
【了凡四训读后感】相关文章:
《凡卡》教案01-31
《凡卡》说课稿11-02
《凡卡》读后感03-10
凡卡读后感04-30
凡卡读后感11-18
《凡卡》教学教案12-12
凡卡教案优秀04-23
《凡卡》教学反思04-04
凡卡教学设计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