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读后感

时间:2023-05-25 11:54: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巨流河》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巨流河》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巨流河》读后感

《巨流河》读后感1

  齐邦媛教授的回忆录《巨流河》是一本很精彩的书。

  我感到有以下优点。

  一是内容厚重。作者80高龄写成此书。一生经历了诸多重大的历史变迁。从抗日战争,到内战,到台湾和大陆从对抗到对话的各个时期,都以一个知识女性的独特视角记录了亲历亲闻。有很多独家的历史细节,十分珍贵。

  二是作者既有很好的国学根底,又有很高的英文修养,全书既是严谨的史笔,又是优雅的散文。现在国内出版的回忆录也很多,对历史抱有严谨态度者已是上品,兼具美文品质者十分罕见。而一般大陆作家的回忆录虽有文采,但有历史感者极少。

  三是若干内容给人以现实启迪。在现代化进程中,台湾比大陆快一拍。在许多方面,可以说台湾的昨天是大陆的今天,台湾的今天是大陆的明天。

  且举一例:齐邦媛在1970年代在国立编译馆供职,主持新编台湾中学国文教科书。台湾原来和大陆相似,在党化教育的大环境下,语文教科书以意识形态为主导,孙中山、蒋介石的文章比重很大,别的选文也着眼于政治需要,差不多成了政治教科书,学生十分反感。齐邦媛借重一批开明教授的'支持,改变了这个格局,让语文回归语文。这有点像前些年钱理群他们组织编写《新语文读本》,向官方版陈旧的语文教科书发起挑战。所不同的是,齐邦媛获得了成功。而钱理群的《读本》至今处在边缘地位。上海的新编中学历史教科书,企图告别阶级斗争史观,采用文明史观,因几位史学界左爷告状,干脆被官方封杀。而台湾教科书改革,虽有守旧势力责难,经历阵痛,毕竟成功。从这个意义上看,大陆今天某些方面,还没有达台湾70年代的水平。

《巨流河》读后感2

  读完齐邦元先生的《大江大河》,流畅、沉稳、淡定、超然的文笔所写的故事一个接一个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激荡着我胸中复杂难言的情绪。

  祁邦元先生出生于1924年,抗战爆发时,她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豆蔻姑娘。从中学开始,她的青春充满了血腥的袭击,敌机一再轰炸的惊慌,和大人一起逃警的惊慌,国破家亡的耻辱,万千教师和学生们在废墟上齐声呐喊。 “中华不灭,有我在!”凌云的远大志向……

  在条件极其恶劣、物资极度短缺、全国战火纷飞的情况下,他们的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他们坚持上学和考试。很难想象,也很执着。素有“火炉”之称的重庆,夏季酷热难耐。邦元老师和同学们每天都饿着肚子坐在蒸笼似的`教室里,大汗淋漓地还在复习备考。即便随时想逃避闹钟,你依然“唱个不停”——八小时几何、算术、语文、外语按课表不停学,边打边读夜读宿舍有虱子,睡不着。防止在受到空中攻击时失去逃生的机会。

  艰苦的逆境并没有磨灭他们的希望和斗志,他们的青春依然绚丽多彩,熠熠生辉。邦元先生说:“我们经常抄写、背诵大段古文诗词,徜徉在文海诗海中。即使过着‘没有明天’的生活,精神世界也是充实而充实的。”毕竟开心。”就是在黑暗荒凉的八年抗战中,她从一个懦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充满诗书的无畏顽强的女孩:她会在梅山月夜下聆听悲伤的琴曲,迷惑国家的未来她将何去何从?在“雷马平娥”危机重重的逃亡中,她将坚持自学欧美文学,寻求精神寄托。带着少女的柔情,她会期盼淡淡的我领悟到“生是死者唇边的微笑”。

  书中,邦元老师如实讲述了她少年时与空军张大飞的青春故事。张大飞比她大六岁,父亲因为帮助地下抗日同志被日本关东军活活烧死。齐母同情他悲惨的身世,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视如己出。卢沟桥事变后,张大飞被选入“飞虎队”,保家卫国,历经生死。

《巨流河》读后感3

  经朋友强烈的推荐,也为自己不久将来的台湾之行作准备,我网购了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一书,大概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本有兴趣再读,但禁不住源源不断的好书的诱惑(最近在看《南渡北归》三大本)。既是积习使然,更担心初读和粗读之后形成的印象如烟逝去,所以还是在再读之前留下一点文字,算是给自己和给阅读一点交代吧。

  此前不知道齐先生为何人,此后也难知道更多,因为她还不算大名人。但这样的身份似乎更容易切近我等。《巨流河》如她的自传,所以读来真实亲近,还有几分别致。

  她1924年出生,今天近90岁高龄。其间身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台岛建设。虽然一生主要事业即读书、教书和编书,似乎并不耀眼,但能见证近百年的变迁,人生自然带几分传奇。但她对这样的传奇,无丝毫的夸张、炫耀和突出,她尽量把自己放 “平”,只是以一个亲历其间的女人、学人和教徒,来观察、感受和叙述。这一段历史,有中日之战,有国共之争;有东北的.流亡,有大陆的远离;有党内的倾轧,有学理的争持。她以一个敏感女子的心性,以一位虔诚教徒的心境,以一介普通平民的心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这段最近的历史,于我们更真实,更生动,更细腻,稀释了以往它给我们的抽象感、宏大感和倾向感,让我们对战争之痛、乡愁之伤和建业之难有更为深切的体悟。

  作者一生,投入地读书,而获丰满的享受;执着地教书,而富有成就感;勇担使命去编书,对台岛文学和教育卓有建设、革新和推广的意义。其间,和张伯苓、朱光潜、吴宓和钱穆等大家亦师亦友的醇厚经历,也让人欣羡不已。同样重要的是,她竟把这一切写成了眼前这本30余万字的《巨流河》,让我直叹斯人不虚此生,不负此生。

《巨流河》读后感4

  上学期,刘老师给我们讲了一本名叫《巨流河》中的一段故事,我听得如醉如痴,放学便把这本书买回家了。刚看了两三页,就投入进去了,有时竟忘记了吃饭。仅7天时间便读完这本书了。

  《巨流河》这本书是齐邦媛女士写的。描述了当时国家和日本对战,胜利后国共又开始对战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在这期间,又讲述了去乐山上大学时,先念的哲学系,后又因为朱光潜老师的引导下,转成了外文系。在当时的社会下,朱光潜老师可是名满天下的学者。当我读到这时,不禁羡慕起齐邦媛女士了,羡慕她竟有这样一位老师。而且她的身边还不止一位名师,还有许多名师在她身边。俗话说;“人在什么环境中成长,日后必定成为那样的人。”虽说齐邦媛女士那代人在日本占领东北后,流亡到了关内,又向后方逃难,在西南读书,抗战胜利后又打内战,但又因为许多名师在她身边,她成绩很好,还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从南京逃到汉口在车上的画面,有人掉进河里,摔倒了却没有人去扶。我想,也许因为死亡的逼迫,大家选择了顾自己。

  有时候,我在边读《巨流河》这本书时,还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当时郭松龄成功度过巨流河,倒张作霖成功,是否东北能够及早现代化,也是否能够避九八一,现实的发生呢?是否就没有其他国家援助中国对抗日本呢,是否打败日本后国共不内抗呢?但后来,我想,如果历史上没有日本和中国这场战争,也许,中国还处在腐败的社会里,中国也就不会从此站起来。唉,历史总是非常神秘,使人难以揣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读完这本书,我也有深深的感受,那就是,珍惜时光,多读好书。齐邦媛女士既然都能在战争时代里那么用功的读书,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

【《巨流河》读后感】相关文章:

童年河读后感04-15

《童年河》读后感04-15

《呼兰河传》读后感07-02

鼹鼠的月亮河读后感04-29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4-30

呼兰河传读后感11-09

《鼹鼠的月亮河》读后感02-06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05-16

《悲伤逆流成河》读后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