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沉思录》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沉思录》读后感1
沉思录读书笔记从柏拉图主义者亚历山大,我学习到---在不必要时不可常对任何人说,或在信里说:“我太忙了!”也不可以此为借口而逃避我们对人应尽的义务。
常常在电话里说到也听到“太忙了“这三个字。“太忙了“是口头禅,是一种生活状态,亦是一种所向无敌的“借口“,借以逃避,责任义务很忙吗?真的很忙吗?在忙些什么呢?忙得充实忙得快乐忙得有希望吗?
一个人应该象一朵花,生得自然,长得纯净,无论是浓烈绽放,还是静静地摇曳,都只关乎自己。关乎自己是一朵花,应该象一朵花一样生死轮回。
他既不鲁莽,亦不骄横,做事从容不迫,永无汗流浃背的狼狈之状;每件事都是一人独处考虑,好整以暇、平心静气、有条不紊,勇敢而坚定。有许多事他可以享受亦可以禁绝,但一般普通人则只是贪求而不能禁绝。
主意打定之前仔细考虑,主意打定之后坚决不移。
做事从容不迫,如何能做到?似乎都在脚步匆忙地追逐,似乎在生活中一直狼狈地行走,且有时觉得永无终结。却原来有一些人可以从容不迫,可以勇敢坚定,可以坚决不移。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是对自己的肯定,是肯定的明确自己内心的需求,是肯定后的勤勉付出,是付出后的自我肯定。是的,有些人一直从容不迫,勇敢坚定。
自恃自立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任何事都不听从运气,除了理性之外,绝不仰仗任何东西。
自恃自立的精神,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归去,人生任何一个阶段都应如此。唯有如此,才能保有独立的人格,才能让我们更加肯定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所谓幸运的人乃是自己给自己安排命运的人,所谓幸运乃是灵魂之良好的趋向,良好的动机,良好的行为。“玛克斯。奥勒留在另一章节中这样解释。
当你的环境好像是强迫你烦恼不安的时候,赶快敛神反省,切勿不停留在那不和谐的状态之中。不断地返回到内省和谐的安静,你便可得到更大的控制力量。
并不否认环境的力量。但不妨把那恶劣的环境当作一枚试金石,看看自己的力量,看看自己是否象自己想象的那样有力优秀或者无力平庸。自己是一切,一切是自己。
一个人不管别人的言行思想是否正确,只管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那么这个人的生涯将是何等丰富!老实讲,一个好人是不要窥察别人内心的黑暗,而是“目不斜视地直赴目标。“ 《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开始以为与此语有相通之处,后发现这两句话强调的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指向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容忍别人,克制自己。奥勒留指向自身修养,他认为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不会去八卦别人的是是非非,不会关注这些流传在众人之中的闲言碎语,不会在任何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他只关注自己前方的目标。
凡有所为不要出于违心、自私、轻率、强勉,不要用太好看的装饰打扮你的思想;不要需求别人所能给你的宁静。
违心、自私、轻率、强勉?今天你这样做了吗?直接地坦露你并不光明并不无私的内心?今天你这样做了吗?
堕落之一是:对任何发生的事情抱怨,便是对于自然的违逆,因为一切的事物都不过是自然的某一部分而已。之三是:被享乐或苦痛所征服。之五是:行为或意向漫无目标,对任何事都掉以轻心不加考虑,殊不知最琐细的事也应顾虑到其结果。
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平常而熟悉的,犹如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同样的道理,适用于疾病、老化、死亡、毁谤、欺诈,以及一切使愚人欣喜或苦恼的事物。象接受日光雨露一样接受那些已来的未来的事情。抱怨只会让我们失去接受的勇气与力量,无益于他。
苦痛与享乐,哪个更容易把你征服?古人已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痛,更容易激发斗志,如冬日之日的寒风,奔跑中感到力量的温暖;享乐,更容易沉溺,如夏日之日的阳光,昏昏沉睡中忘了曾经的梦想。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性格。
“我的运气不好,竟遇到这样的事!”不,应该这样说:“我好幸运,虽然遇到这样的事,我并未受伤,既未被现状粉碎,对将来亦无恐惧。”
让我想到一个小朋友某日丢了一百元,和我见面后很开心地说:“你今天差点见不着我了。”我疑惑,她说:“要不是丢了一百元,还不知道我会出什么事呢。”多么有趣的想法!请记住这句格言:“没有一桩不幸的事,不可由于勇敢担当而变成为幸事。”
你时常怎样想,你的心灵便是怎样的模样,因为灵魂是受思想的熏染的。不断地用些思想去熏染它:“忠于自己的内心,理性节制健康智慧地生活。.。.。.”
要同样的尽你的责任,无论你是冻得发抖或是温暖,沉沉欲睡或是睡眠已足,被人毁谤或是赞美,正在要死或是做其他的事。因为要死也是人生中的一件事。所以做这一件事的时候也要把当前的工作做好。
被他深深感动,反复默念。
适应你命中注定的环境,爱你命中注定所要遇到的人,而且是要真心地爱。
爱这美丽的山村(喧哗的城市),爱这落后纯朴的乡亲(匆匆而过的陌生人),爱这苍苍白发的父母(唠叨甚至对你还有些失望)。
《沉思录》读后感2
《沉思录》这样的一本书,不适合快速阅读,只能让你慢慢浏览,静静品读,凝神静气反复摸索。这是一本有着点化之功容易让人浮想联翩,让人边读边走神儿的书。我读《沉思录》的时候,会经常深入其思想,脱离日常的喧杂而进入沉思······
我钦佩于奥勒留,这个一代帝王的伟大卓越的思想与其人格魅力,他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神话。奥勒留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是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梁实秋曾感叹道:“以一世英主而身兼哲学家者除了奥勒留外,恐无第二人了。”
奥勒留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著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它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处宫廷和身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拂去浮躁,慢慢走进他的沉思,且听他的.心灵之语,不知会不如他一样宁静下来?“一切的事物消逝得这么快,他们的形体消失在这宇宙里,在永恒中他们亦很快被遗忘,那一切的感官方面的事物,尤其是那些用快感诱惑我们的,或用痛苦威吓我们的,或被虚荣所艳羡的——多么无价值?”这沉思着的奥勒留,仿佛是赫拉克里特了——这个伟大的哲学家。一切都在流逝,一切均不构成价值,所谓的帝王之位,又算得了什么呢?正是由于他这种超越尘世的思维,使得奥勒留非常淡薄他那万人景仰的位置。即位至尊,他并不因之而喜,他只是把皇帝当成自然安排给他的一个过程,一个职位,他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完成这个自然的过程,尽善尽美地做好他职责之内的事情。奥勒留用他的智慧和善良施福泽于民,但他否认他是在做好事,他亦不要人民的赞誉。他在他的《沉思录》里写道:“名誉算什么呢?试看,一切事物很快就被遗忘,过去与未来是什么的一片空虚!赞美之辞是何等的虚妄!”奥勒留具有强烈的出世精神,他渴望一种灵魂的生活,像苏格拉底那样。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说:“他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各种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
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引退并去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的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诚然,他没有去做庄子式的隐士,飘逸于林间。也不像佛祖那样放弃王位去托钵寻道。而是如孔子所主张的,在其位,则谋其政,积极做好他的政务,为了罗马帝国,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怀着一种出世的精神,悲悯入世吧。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奥勒留亦是这样想着的么?他说:“一般人隐居在乡间、在海边、在山上,你也曾最向往这样的生活;但这乃是最为庸俗的事,因为你随时可以退隐到你自已的心里去,一个人不能找到一个去处比他自已的灵魂更为清净,尤其是如果他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顾,立即边可获得宁静。”隐居在自已的心灵里去,这是一种怎样的灵魂?奥勒留并没有隐于朝,他兢兢业业治理国家,隐居在灵魂里。奥勒留戎马一生,宠辱不惊,他没有把权力看作是庄子认为的腐鼠,也不沉迷权力,而是把皇权视为他生命中的职责。他恪守罗马法律,权力受制于宪政体制。公元161年,奥勒留为了实现权力的更大分立,特别邀请维鲁斯做皇帝,于是罗马帝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两位皇帝共治的局面。作为具有宇宙意识的哲学家,视物质为稍纵即逝的思想者,他的宽容是他思想意识的必然。公元175年,罗马将军卡西乌斯在亚洲反叛,自立为帝,奥勒留为了避免内战的爆发,表示愿意逊位给他的叛将,后卡西乌斯被部将所杀,叛乱就此平息。当将领们前来进献卡西乌斯的头颅时,奥勒留说:“我甚遗憾没有宽恕他的机会了。”他这样说并非是如某类人似的表演慈悲,而是他视人世若尘埃的宇宙精神的必然体现。
奥勒留深受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影响,认为幸福是过一种理性的生活,理性即是道德,遵循自然之道便为德,“不管别人怎么说,我终归是一快翡翠,我要保持我的颜色,在理性的正途上,阻止你前进的人,永远不能妨碍你做正义的事。”他像一个孔子式的君子,吾日三省吾身,思考怎样去做一个厚德之人,他的道德观又不时地有宗教色彩在闪现,对神充满了虔敬。他说:“要爱人类,要追随神。”一边爱着人类,一边追随神,具体这样心灵的人,淡泊于名利是非常自然的了。两千年前奥勒留写下了《沉思录》,两千年后,今天的人们读来依然会感到震撼,这也许就是伟大作品的伟大之处。但在今天看来,这位帝王的“独白与沉思”,与其说是悲观的,倒不如说是更接近于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宁静和豁达。一个人一旦具有了胸襟博大、高瞻远瞩的意识,心理视野就开阔多了,尘世的琐屑烦恼肯定也不至于对他造成多大的伤害。
【《沉思录》读后感】相关文章:
沉思录读后感12-05
指南录后序教案10-23
《指南录后序》教案09-13
忏悔录读后感11-04
《传习录》读后感10-30
补录承诺书03-16
读后感10-29
《人生》读后感12-29
《活着》读后感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