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5-11-19 06:21: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说课稿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语文说课稿合集六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首先说说教材,《走进大自然》是一首儿童诗歌。图文并茂,插图优美,生动易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第7册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把《走进大自然》安排在教材的开头有其特殊的含义,《走进大自然》全诗描写了我们走进大自然获得的丰富体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启迪我们要深入大自然,这样才能得到来自大自然的丰富体验,懂得生活的多彩多姿。根据素质教育新思想,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进行教学。

  [说目标]

  根据本课内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景。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在初读诗歌和激发动机中——入情。让学生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有一位朋友,托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听!接着播放大自然中一些声响的录音。并让学生听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语文,使学生开阔视野。所以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关于大自然的资料,接着我让学生相互交流,以达到激发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第二环节在感受诗歌描写的情境中——动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寄寓情感的形象。我运用课件将大自然的美,用图画、音乐,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诗歌中描写大自然美好的景象。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的描绘了茂密的森林里,小鸟在枝头婉转歌唱;蝴蝶翩翩起舞,偶尔停留在五颜六色的花瓣上。展示了美丽的大自然。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追着小鸟走进密林,追着小溪走进深山,追着蝴蝶,追着野花,我们走进大自然。”“那么走进了大自然,同学们想做什么呢?”从而引入诗歌第二节的学习。

  第三环节在品读诗歌的神韵中——移情。儿童在感受诗歌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品读。品读诗歌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诗歌语言不仅承载着人、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品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课件展示诗歌中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接着我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瞧,同学们都想融进大自然里,去体验和感受它的美妙,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融进大自然的好办法呢?”引导学生体会诗句“让画笔去访问每一片花瓣”——作为小画家,你想怎样去访问呢?引导学生想象会画些什么?“网住每一个季节的斑斓”——你是怎么畅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的?通过图片再次让学生感受四季的灿烂多彩。让学生小组讨论,指名说,评议感受。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大自然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强烈的热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第四环节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感受,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到生活的灿烂。抒发他们对诗歌中大自然的情感。在反复

  品读欣赏后,大自然之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在随后的诗歌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情,教材有情,“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课件中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资料,并教学生在课外体验大自然,走进大自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更乐意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我的说课结束,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雨的色彩》。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做具体阐述。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春雨的色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写的是有关春雨的童话故事。故事中,三种小动物认为春雨分别是绿、红、黄色的,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读书中感受到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学生知道春雨让大地变得生机勃勃、万紫千红。

  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的春天”。单元训练目标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春雨的作用,感受春天的美。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的意思”的阅读要求,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理解春雨的特点。2、会写“花、草”2个字。3、喜爱春天,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结合学情,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喜欢春雨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结合一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采用的教法是:导入部分主要是“激趣、复习、巩固”,创设情境,朗读感悟部分,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和“情景演示法”,品析字词,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积累语言的目的。

  四、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是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思想,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体会。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受春雨的特点。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流程是: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第一步,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第二步,摘花识字,复习巩固。

  第三步,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引入课文。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学生已经上了一节晨诵课,略显疲惫的实际,首先我用儿歌《小雨沙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由春雨引出春花,通过摘花识字,对昨天学习的生字进行复习巩固,接着提出问题“小动物们在争论一个什么有趣的问题”,回顾昨天学习的课文一、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由回顾课文内容探究“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呢?”。

  第一步:自读课文

  1、探究:课文写了哪些小动物,它们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2、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易于入手,通过自读就能独立解决,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再读课文

  1、带着问题“如果你来当小法官,你觉得小燕子、小黄鹰、麻雀谁说得有道理?请用波浪线画出小动物们说的话,读一读,想一想。”

  2、读完以后和同桌交流看法。

  3、指名回答,品析描写春雨从天上落下的动词,要求学生边读边用动作演示出来。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阅读要求中提出的“阅读浅近的童话,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我让学再次走进课文,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独特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重点指导:“淋、洒、滴、落”。通过品读、表演感受到春雨的轻、柔、细、小的特点。

  第三步:分角色表演读

  1、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呢?请同学们分小组演一演,读一读。

  2、表演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课文表演读,然后再全班展示,学生通过表演、想象,把文字变成鲜活的故事,既内化了语言,又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总的来说,这三个层次的读,旨在理解课文内容,由浅入深的提出问题,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通过读课文、找词语、画句子,逐步训练学生圈点勾画的基本学习方法、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通过拼读词句、演示动作,让学生动脑动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能很快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时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第三环节、拓展练习,丰富积累。

  1、同学们,你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呢?

  2、教师展示优美的画面,学生猜成语。

  3、古人眼中的春雨又是怎样的?(学生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练习说话、积累词语、古诗,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第四环节、指导观察,学会写字。

  重点指导“草字头”的书写。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继续整理、搜集描写春天的词语或诗歌,写在积累本上。

  六、说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反馈,设计了板书,力求突出重难点,做到简明、概括。

  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强调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地表述。比如,老师问“如果你来当小法官,你觉得小燕子、小黄鹰、麻雀谁说得有道理?”,学生就直接回答说“小燕子”、“小黄莺”,此处老师就应该强调学生回答时要这样说“我觉得小燕子说得有道理”。学生的回答问题的习惯应该从低段开始养成,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以为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随口回答或回答不完整的坏习惯。

  2、联系生活实际少。在教学2、3、4自然段时,应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春雨落在了哪些事物上,想象一下,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学生能更好的感受到春雨带来的变化。

  3、写字教学不扎实。写字教学时比较仓促,没有下去巡视、提醒写字姿势等。

  4、准备不充分。体现在教学环节过渡不够自然,课文不熟,学生的学生状态仍未调整好,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

  总之,这节课存在的问题很多,我自己看得肯定不够全面。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帮助我更快的提高教学水平。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文是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一详一略的两件具体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当林肯成为美国总统时,那些上流社会的人,都有点尴尬,想要羞辱林肯。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写林肯面对参议员的嘲笑,以他出类拔萃的才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第六自然段写林肯坚定地反对国家分裂,领导人民维护了国家统一。

  在这一课中,作者写得最多的是人物的语言。要想品读林肯,那么就势必抓住这几处对人物语言的刻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文本去感悟人物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林肯的三段演讲,从中感受林肯的优秀品质。

  2、通过对课文关键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具有宽容大度、不卑不亢、谦逊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鞋匠的儿子》这一课的重点我把它落实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体会林肯具有平民思想、博大胸怀、聪明智慧、宽容真实的优秀品质上。

  难点在于能有感情朗读对话,理解林肯三番话的含义,体会林肯仁爱、宽容的'人格魅力及从容自信的应对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林肯的演讲辞进行研读感悟是重点,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层的内涵是关键,看似平淡普通的语句,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那朴实的话语,只有从中读出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出人物的神来,真正读出人物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教授时,层层推进,让学生抓住林肯的语言,逐句进行探讨。比如:三个“永远”,多次提及父亲与修鞋等。让学生对林肯有了实质性的了解,体会他深深地爱着父亲,深深地爱着人民,深深地爱着国家,不仅是鞋匠的儿子,还是美国人民的儿子,把林肯的平民思想与人格魅力完美统一起来。

  说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以读促情、以思为重的方法理解我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从而体会林肯这一人物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位伟人,(出示头像)他就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林肯是——(齐读课题:鞋匠的儿子)

  2、文章是如何评价林肯的?

  (板书: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3、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浏览全文,找出哪两件事能够体现他是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二)精读感悟

  A、第一次演讲

  1、请同学们找出第一次林肯演讲的内容。

  出示:

  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虽然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

  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2、林肯面对羞辱时,他是如何做的?

  出示: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虽然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点红:非常感激)

  3、对于羞辱,他把它当成是一种忠告,请问忠告是什么意思?可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林肯?

  (板书:宽容大度)

  指导朗读,读出林肯的宽容大度。

  4、师:我发现你读“永远”时特别有感情,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点红:永远)

  第一个“永远”体现林肯的真诚,第二个“永远”体现

  林肯的自豪,第三个“永远”体现林肯的谦逊以及对父亲的尊重。

  指导朗读,齐读。

  5、把三个“永远”去掉,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6、过渡:在一片静默声中,林肯又说这样一段话,出示:

  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

  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a:“帮你改正”,我读出了林肯的乐于助人,不卑不亢(板书:不卑不亢)。

  预设b:“虽然……但”,我读出了林肯的勤劳。

  预设c:“艺术”,我读出了林肯对父亲的尊敬。

  指导朗读,齐读。

  7、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院说了什么?

  出示: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虽然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师:依据学习第一、二两段演讲的方法,通过朗读,说体会,品析人物,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学学第三段话。

  预设a:“任何人都一样”,平等待人(板书:平等待人)

  预设b:“尽可能地帮忙”,为人真诚,乐于助人

  预设c:“伟大”,对父亲的尊重和怀念

  预设d:“无人能比”,对父亲的崇敬

  师:父亲无人能比的仅仅是他的手艺吗?

  (还有父亲的人格,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师结:正因为林肯的这些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他们,震撼着他们,使得他们由一开始的羞辱、嘲笑变为赞叹的掌声。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林肯的第二次演讲。

  B、第二次演讲

  1、了解历史背景,出示相关资料。

  2、这正如林肯在一次演讲中强调的那样,出示:

  “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3、师提问:

  (1)“裂开的房子”指的是什么?

  (2)“房子塌下去”指的是什么?

  (3)“完整的整体”指的是什么?

  4、这位总统又是如何做的?

  5、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肯?

  仁爱(板书:仁爱)

  6、最后谁能来评价一下这位鞋匠的儿子?

  是呀,正因为林肯有着这些优秀的人格魅力(板书:人格魅力),难怪文章会这样评价他(引读)——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7、文章共写了两次演讲,第一次详写,第二次略写,这种手法叫做详略得当(板书:详略得当)

  三)作业布置

  六、说板书设计

  21、鞋匠的儿子

  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人格魅力

  宽容大度

  不卑不亢仁爱

  平等待人

语文说课稿 篇4

  《识字3》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文。本文是以对对子的形式识字。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读着课文就如看见两位身着唐装的儿童,在阳光明媚的三月里,走在青山绿水间。听着鸟儿的欢唱,闻着花木的芬芳。他们不禁玩起了对对子的游戏,童声稚语和着鸟语花香回荡在蓝天碧野。大自然充满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文章的语言优美,如“和风细雨”、“鸟语花香”、“万紫千红”、“山清水秀”等,学生虽然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但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电视、图画等媒体已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教学时,无须作过多的讲解与分析,而应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悟、积累。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的生字有13个,会写的6个。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识字,新课程指出: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采用多种方法识字,鼓励学生课外识字、主动识字,培养识字能力。本课要认的13个生字中“雾”、“霜”、“霞”都是雨字头,“蝶”、“蜂”都是虫字旁,“李”、“杨”都是木字旁。可以采用找偏旁归类识字法识字。“碧”可以用编字谜的方法记字形。“秀”既是要认的字也是要写的字,可以在写字时重点记字形。

  凭着对教材的理解,再从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考虑,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难点是对“对子”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思路时,努力以读为主线,在读通、读好课文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尽量从整体入手,避免为了识字而学文,把课文分割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章原有的韵律美。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本年级教材、学生的特点,我预设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为: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热爱自然。有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说过程】

  为了达到上述学习目的,在教学时,我就紧紧围绕着“以识字为基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为目标而步步展开。

  1、以识字为基础,采用三步识字法,设计识字教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识字的基本途径”。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依据《新课标》制定的教学原则,在这节课中,我从识字着手,随识字学文,把识字教学与理解内容、领会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第一步,读准字音与读通课文相结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据词读音。再同桌合作学习,互相检查字音。然后通过指名认读,集体评议等方式加以检查、正音及巩固。基本解决了生字的读音问题。第二步,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同时,充分利用语言环境进行字义教学。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大家一起来探讨。利用图片帮助理解“万紫千红”、“碧野”;利用字形来理解字义,如“朝”字中有一个“早”字,所以“朝”是早的意思,“桃”“李”“柳”“杨”都有一个木字旁,都是树木;利用学生资源来理解,有学生提出什么是“蜂”“蝶”,别的学生马上告诉他是蜜蜂和蝴蝶。第三步,设立一个专门突破字形的环节解决字形上的问题,以强化对字形的记忆。二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识记字形的能力。我就利用根据偏旁归类识字、编字谜、拆字等来分析生字的字形。这样,使音、形、义有机结合,形成整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朗读激发学生感情,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识字3》虽然是一篇识字课文,但文质兼美,不能为了识字而采用一句句分割教学。那样会搞得支离破碎,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我在教学中,从整体着眼,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来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并从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感情以认识为基础,只有让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懂得了相关的知识,学生的'情感才有可能被激发。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充分自由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提出不懂的词,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相关图片中进行感受。如有学生提出“碧野”一词,我出示了一张精心挑选的大草原的图片,学生禁不住发出阵阵赞叹,再让他们说说家乡的“碧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碧野,他们的情感也被进一步激发。

  情感具有情境性,要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触景生情。为了让学生进入情境,读出感情。在学生读懂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苗岭的早晨》的音乐。既是通过音乐语言再现课文,又是创设情境提供想象空间。然后

  出示一张美丽的主题图,教师再用诗一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进入与课文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潜移默化地产生了情感体验。在朗读时,学生个个读得极有感情。

  3、层层深入,突破难点,感知“对子”:

  “对子”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说不上什么“对仗工整”,“平仄”等术语,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对子。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先不对学生讲对对子的规矩,而是让学生自由对对子,想到什么说什么。因为没有了条条框框的约束,学生说得无拘无束,也对说对子有了兴趣。然后在学生读懂、读好课文后,引导他们观察,每一对对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在观察后,惊喜地发现原来动物和动物对,树木和树木对……他们对对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更感兴趣了。最后告诉学生,对子就是过年过节时家家户户贴在大门口的对联,教师再出示两副用大红纸写的对联,领着学生读读说说。不知不觉中难点已迎刃而解。

  新课程中,教师应该更加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特征,使语文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美好情感。

语文说课稿 篇5

  【课前透视】

  这首儿童诗以优美的语言、流畅的音韵描写了雷锋叔叔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懂得奉献爱心,助人为乐。文章一、二自然段和三四自然段结构相似,适合进行朗读指导。

  助人为乐是小学生应该养成的行为规范,但在实际行动中孩子们却缺乏主动意识和自觉行为。另外,学生对雷锋的事迹了解不多,教师要布置他们搜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树立英雄形象,在联想和表述故事中深化形象,在情感延伸中揣摩文章的意蕴,做到内化心灵,外化行动,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字,会写12个字。

  2、自主感悟“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联想和表述故事中深化形象,懂得奉献爱心,助人为乐。

  【重点难点】

  识记生字,课文的感情朗读、背诵,将奉献旨意内化心灵,外化行动。

  【信息资料】

  教师:《学习雷锋好榜样》磁带、课外书《雷锋的故事》。

  学生:生字卡片、课前搜集的雷锋资料。

  〖切入举偶

  1、图片导入:

  出示雷锋画像:你们认识他吗?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谈谈对他的.了解。

  2、歌曲导入:

  听《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

  师: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但是他在哪里呢?(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锋、叔”二字)

  〖对话平台

  一、自学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内自学字词,互相检查指正,教师巡视,重点强调:

  “锋、曾、泞、荆、莹”都是后鼻音;“曾”是平舌音又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 céng;“泞”读第四声,不要读成第二声;“棘”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

  组内检查读──你指我认读──开火车读──对口形猜字。

  3、指名按小节读课文,师生共同听读评议。

  采用多种形式复现生字,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组内合作识记,养成交流习惯,培养合作意识。

  二、朗读

  1、自由读文,思考:雷锋叔叔在哪里?划出有关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重点指导两个“你在哪里”:第二个比第一个语气加重,语调拖长,要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要根据情感的起伏,读出急与缓的变化。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以后的诗句可适当提高音调。

  3、多种形式读文:范读──引读──自由选择伙伴合作读。

  多角度、多层次、多方法的朗读,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了语言的优美和雷锋精神的伟大。

  三、感悟

  教师或学生讲述雷锋雨夜送迷路的孩子和背大娘回家的故事。

  把诗化的语言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故事,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使雷锋的形象更加典型化、具体化和鲜明化。

  四、练习

  1、用下面的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雨( )( )( )( )

  又( )( )( )( )

  辶( )( )( )( )

  钅( )( )( )( )

  氵( )( )( )( )

  日( )( )( )( )

  2、填空:

  弯弯的( ) 长长的( ) 晶莹的( )

  蒙蒙的( ) 温暖的( ) 鲜艳的( )

  五、书写

  学习“滴、洒、泥、泞”四个字:

  1、“滴、洒、泥、泞”四个字都有三点水旁,三点水的写法上学期已经做过重点指导,教师只要地示范书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过去学过的要点就可以了。但这几个字的右半部分的书写应该细心指导:“滴”字的右半部不要写成“商”;“洒”不要写成“酒”;“泥”字右上的“匕”应先写撇,再写竖弯钩;“泞”字右边宝盖宜小,横要略长。

  2、学生练习书写,交流展示,写得好的学生获得一个卡通标志。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了解学生情况,以学定教

  (1)依据课标要求,四下学生经过近四年的阅读训练,基本具备了自己读准读通课文、初步把握文章主要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会了默读、提取关键词并联系语境理解词义的方法,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为课堂学习与交流做好了准备。

  (2)孩子们在三年级学习《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等课文时,初步认识了盘古、夸父等中国神话里的英雄式形象,为本课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课外,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阅读了大量中国神话故事,并开展了讲神话故事的阅读交流活动,学生对神话故事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本课教学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古希腊神话》等书籍。

  二、确定教学的目标

  1、学习生字词,重点认读文中地名和诸神的名字,能依据语境理解词义,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体现普罗米修斯神奇和勇敢的词句,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的英雄行为和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3、初步学习抓要点或者关键词,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

  4、领悟西方神话故事的魅力,激发学生进一步读神话、讲神话的兴趣。

  三、围绕目标,开展教学

  课文开篇,普罗米修斯以天神的面目出现,课文最后,“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拿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是对普罗米修斯高度的评价。因此,本课紧扣“天神”和“英雄”两个词进行教学,实现文本原有价值到教学价值的双重开掘。

  1、朗读入情,感受普罗米修斯的英雄行为。

  (1)从课题入手,结合课前预习和课外阅读展开谈话:普罗米修斯是谁?(板书:天神)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提取关键词。(板书:英雄)

  (2)默读课文1、2自然段,从普罗米修斯取火的故事中体会“神”具备的人所不能的力量,了解课文想象和夸张的写法。

  (3)紧扣“无火之悲”和“有火之喜”,对比朗读课文,融情于境,体会普罗米修斯对人类作出的贡献,感受普罗米修斯的英雄行为。。

  此环节看似平淡,却完成了三个奠基性的目标:一是导入谈话部分,自然地引出课文中两个关键词,为理解人物形象奠基;二是品读“取火”部分,揭示了整个故事的起因,为故事的发展奠基;三是抓住两个鲜明对比的语段,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体会火种对于人类的意义,初步感受普罗米修斯和“人”之间的关联,为后文理解其人格力量作铺垫。

  2、配乐燃情,感悟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气概。

  (1)自读6、7、8自然段,划出最能体现“最严厉惩罚”和“忍受各种痛苦”的词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2)教师提供三段音乐: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请学生聆听以后给课文配上合适的音乐,再朗读课文。

  (3)讨论交流:普罗米修斯什么地方感动了你?用一个词概括普罗米修斯的表现。

  本段学习是课文重点,在学生充分读、悟、想象、体验的基础上,我用“普罗米修斯什么地方感动了你?”这一跨度较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感悟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实现从“天神——英雄”的回归,而这正是本文的教学价值之一。

  此环节亮点设计在于配乐朗读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我没有选好一段音乐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验,选择贴近自己情绪的音乐,音乐和朗读有机交汇于学生心底。

  3、复述动情,内化情感体验。

  (1)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

  在上一课《小英雄雨来》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用小标题概括内容,但是此处我还是会给学生提供宽泛的空间,不刻意讲究标题文字的工整性,不特别强求标题的.概括性,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提取关键的词句来概括,目的是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厚”文读“薄”,为下一步复述课文做准备。

  (2)根据自己拟的小标题,自主练习复述课文。

  (3)和同桌一起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请同桌提出改进意见。

  (4)当众复述课文,在复述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此环节采用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我是这样思考的:复述是第二学段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要允许每一个孩子按照自己的能力和节奏进行学习,因此给足自主学习时间。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伙伴互助,突破难点。

  4、拓展移情,延伸学习兴趣。

  有人说:“每一个神话,其实都曾经是一次伟大的创造,都算得上是人类的一个小小奇迹”。

  (1)回顾总结全文,整理板书:

  31 普罗米修斯

  天神 英雄

  取火 (想象与夸张) 受罚

  造福人类 勇敢无畏

  再次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拿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紧扣“英雄”、“从天上拿取火种”、“获得自由”三个词,引导学生读出赞美、感谢、高兴、祝福……的语气,升华情感。

  (2)听老师讲故事: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故事。

  (3)推荐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荷花》说课稿09-09

语文《荷花》说课稿09-12

语文《祝福》说课稿10-04

语文说课稿07-15

语文说课稿09-15

语文说课稿11-24

语文《画》说课稿06-14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08-18

语文《绿》说课稿04-27

《春晓》语文说课稿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