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锦集四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⑴ 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⑵ 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⑶ 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⑷ 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⑸ 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⑹ 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
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如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动量守恒定律作为高中物理第三册选修课(人教版)的重要内容来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基本体系的了解,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层教学目标
选修物理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教学要求必须达到学生参加选拔性考试的要求。但由于学生基础、兴趣、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可以依据平时学习和前提测评的考查,把学生分为A、B、C三类层次。A类为基础、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少部分学生;C类为基础、接受和自学归纳能力突出的少部分学生;B类为剩余的大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在教学中注意他们的不同特点,确定目标如下:动量守恒定律分层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用广泛的自然规律,要达到这目的,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正确理解其成立的条件和特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的条件。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二、教法分析
为了做到“教学得法”,让不同的学生达到各自的目标,最后达到相同的大纲要求。本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1.采用目标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根据前提测评大致对学生分为
A、B、C三层;认定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本课的目标;在导学达标中对各层次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达标测评中让各层次学生有个恰当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
2.采用循序渐进法安排教学内容。首先介绍从实验总结出来的动
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而后,A类学生识记和练习;B、C类学生学习牛顿定律和动量定理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和得出成立条件;然后根据练习由B、C类学生归纳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特点,进而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解题步骤,最后是各层次学生的应用解题。
3.在知识点教学中采用重点、难点分层进行引导、设疑、提问和
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条件的引入,A类学生采用直接介绍,B类学生引导其阅读课本理解,对C类学生设疑提示,尝试推导,加强知识的应用;在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和解题步骤的教学中通过练习引导、提问,由B类和C类学生完成,A类学生理解。
4、在达标测评和作业中,注意知识点和难度分层,如测评第4题,难度较大,目的是使B、C类的学生加深对选择参照物的认识。同时注意学生完成情况的反馈和师生的交流。
三、学法分析
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实际,充分调动自身心、脑、手、口、眼的积极性,更容易主动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在学习中,学生采用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1、A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要贯彻两个为主。识记为主,记忆动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记忆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和一般解题方法;训练为主,自己对识记的知识能够较简单的应用。推导、归纳为辅,知识熟练后自己在课后进行。
2、B、C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是贯彻两个为主。学生理解为主,不仅仅是记忆动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记忆动量守恒定律的特和一般解题方法,而且学生注重根据教师的引导、提问、设疑,通自己的思考、判断、归纳等达到理解的目的;训练为主,在训练中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如测评第4题,对三种解法加以比较),使自己对识记理解的知识进一步巩固。
四、教学程序
采用目标教学法组织教学
前提测评
1、物体的 和 的乘积,叫动量。
2、动量方向和 方向一致,SI制单位为 。
3、动量定理的公式 ,F表示物体的 。
4、某物体在水平面作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3米/秒2,则第2秒到第4秒动量变化量大小为 。
5、质量0.1千克的皮球,竖直落地速度3米/秒,反弹速度2米/秒,则动量变化量大小为 。
复习及本节课分层教学的.重要依据。
认定目标
(略)让学生清楚各自的目标
导学达标
1、 介绍从实验总结出来的动量守恒定律。
① 内容:相互作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或它
们受到的外力之和为零,则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②公式:m1v1+m2v2= m1v1’+m2v2’
③成立条件(任一):
a、系统不受到外力作用
b、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如果某一方向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那么该方向动量守恒)
c、系统受到外力,但内力远大于外力 ④适应范围: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一。
2、 练习:
①、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系统不受 ;或系统受到的外力 ;或系统受到的外力 。结论:系统的动量 。 表达式:
②、判断:有一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如果把此物体作为一系统研究,动量不守恒;如果把物体和地球作为一系统研究,动量守恒。( )
③、质量为m1=60千克的人站在m2=20千克的静止的
平板车上,问当人相对地面以2米/秒的速度水平跳出,
求小车的速度?(地面光滑)
3、 由牛顿定律、动量定理推导动量守恒定律。
①、每个钢球动量变化和受到的冲量关系:
小球1:F1t=m1v1’-m1v1 小球2:F2t=m2v2’-m2v2
②、两小球受到的冲量关系:
F1=-F2 即:F1t=- F2t 负号表方向相反
③、两小球碰撞前后的总动量关系:
m1v1’-m1v1=-( m2v2’-m2v2 )
得出:m1v1+m2v2= m1v1’+m2v2’
4、 练习(B、C类)
质量为m1=60千克的人站在m2=20千克的静止的平板车上,问当人相对平板车以2米/秒的速度水平跳出,求小车的速度?(地面光滑)
(解答省略)
A类学生直接识记,明确是实验定律m1 m2
v1 v2
碰撞前
F1 F2 碰撞
v1’ v2’
碰撞后
B、C类学生同时完成A类学生练习,要求对比两道计算题
导学达标
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特点:
1、参照物的统一性:
2、状态的同时性:
3、方程的矢量性:
动量守恒定律的解题步骤①明确研究对象(确定系统有几个物体)
②进行受力分析,判断是否满足成立条件
③确定参照物、初末状态、正方向的选取
④由动量守恒定律列式求解
例题 一颗手榴弹以10米/秒的速度水平飞行,设被炸成两块后,质量为0.4千克的大块速度为250米/秒,方向和原来的方向相反,则质量为0.2千克的小块速度为多少?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达标测评
1、质量为2千克和5千克的两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之间压缩有一轻弹簧,放手后,两小车在同一直线上被弹出,质量为2千克小车的速度为5米/秒,则此时两小车的总动量为 。
2、一辆平板车停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车上有一人拿着大锤站在平板车的左端,现用大锤连续敲打平板车的左端,则平板车:
A、向左运动 B、向右运动
C、左右运动 D、静止
3、一颗手榴弹以10米/秒的速度在空中水平飞行,爆炸后,手榴弹被炸成两块,质量为0.4千克的大块速度为250米/秒,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反,则质量为0.2千克小块的速度为 ,方向 。
4、光滑的水平面上一平台车质量为M=500千克,车上有一人,质量为m=70千克,以相同的速度v0前进。某时刻人用相对车u=2米/秒的速度向后水平跳出,那么,人跳出后车速增加多少米/秒?
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1-3题为A类,1-4为B、C类,要求C类学生能够对第4题分析评价(见视屏)
作业布置
1、熟练掌握本节课的目标的内容,认真理解和领会重点和难点。
2、完成人教版物理第三册(选修)114-115页的练习,达到熟练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3、B、C类的同学寻找涉及动量守恒定律方面的课外书籍进行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堂有价值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有知识的丰厚、技能的纯熟,更有方法的领悟、思想的启迪、精神的熏陶……然而,出于对知识和技能的盲目追逐,当今数学课堂忽视了本该拥有的文化气度和从容姿态,知识化、技巧化、功利化思想的不断弥散,让数学思想、方法、精神失却了可能生长的土壤,并逐渐为数学课堂所遗忘。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数学教师的一种悲哀。作为对本原课堂的一种回归,如何挖掘知识背后隐藏的思想意义?如何让那些应该为学生所吸吮的思想与意义充分地涌流?本课希望作所尝试。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面在体上,体由面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是前面平面图形学习的延续,也是后续几何学习的基础。教材虽然在第一学段已经安排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但这种安排更多的是缘于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认识规律: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来研究“面”,有利于建立“形”的概念。安排“体”是为了更好地研究“面”。因此,本章实质是学生第一次真正研究立体图形、立体世界。本单元前几课时安排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应该说,这些内容的安排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作了很好的铺垫与孕伏,但这种铺垫与孕伏更多地表现为知识上的准备,而对于空间度量的一些核心思想,如怎样帮助学生完善空间观念?如何体会空间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如何促使学生从一维到三维的发展?前面渗透不多,这都有待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去挖掘。
二、说学情
学生生活在一个由形体组成的现实世界里,学生每天都在和图形接触,日常生活中积累下的对图形世界的感知、表象和思考构成了学生丰富的经验背景,成为他们认识“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学生在学前期时的一些操作性活动,比如摆积木、折纸等,由此积累下的丰富活动经验以及初步形成的空间观念也构成了他们学习本节数学内容的重要方法基础。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领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共同点,体会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2)过程方法目标
1、猜想、验证、推导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并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促使学生从一维到三维的发展,让学生深切感悟体积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三、说教法
为了高效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分化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 ,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起来,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本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教学材料直观化,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四个模块进行教学。
1.类比迁移,同化顺应
课一开始,我直接出示如下线段,并问:有几米?你是如何知道的?
显然,答案很简单:4米.因为用1米的米尺量了4次。
接着,我又出示一个长方形,问:“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又是如何知道的? ”
这也难不倒学生:12平方分米,因为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度量,需要度量12次。
我出示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要想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建议?
由于有了前面两个内容的铺垫,相信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用体积单位去度量。这样,不仅赋予了体积单位以实际的意义。同时,也水到渠成地引出“用正方体小方块拼摆长方体”的活动。最重要的是,上述教学将学生的视野从狭隘的知识授受中拉离出来,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学习提升到了“度量”的高度,进而,与线、面的度量统一到了一起,不仅顺利实现了学生的迁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体会线、面、体的测量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用相应计量单位去度量,有几个计量单位,其数量就是几。很明显,这不是一种知识,也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思想方法。
这种思想方法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事实上,学生对“度量”思想的高屋建瓴地理解确实对学习效果起到了提升了作用。这在下一模块的教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2.自主拼摆,提出猜想
怎样用体积单位去度量呢?教师让学生自主尝试。在学生尝试过程中,教师巡视,寻找典型摆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生的典型摆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沿着长摆了4个,然后这样摆了2排,又接着摆了这样的'3层,一共用了24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方块。这时长方体的体积很明显,用了24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体,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24立方分米。
第二种进了一步,只“长摆了4个、摆了2排”,也就是只摆了1层,第2、第3层就没有严严实实地摆了,而是都用一个小方块代替。虽然只是一个小方块,但也可以看出摆的是3层。
至于第三种更抽象了。各位老师可以看,学生只沿着长、宽、高摆了一条。
显然,这三种摆法代表的是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图(1)局限在直观操作水平;图(2)形象的、本质属性的成分虽然在增加——学生对高的意义已有所了解,但仍局促在形象抽象水平;而图(3)更进一步,是对长、宽、高意义的本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的提升,已经达到了初步的本质抽象的水平。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三种层次的交流过程,正是对长方体长、宽、高所代表的意义的逐渐明晰过程,是对“长方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其体积就是几”这一知识点的孕伏铺垫过程,是对“长×宽×高”的内涵的逐次清晰过程,是学生头脑中的长方体“由直观—形象—抽象”的螺旋上升过程。而这一切,为学生直观感知、猜想长方体体积公式提供了表象支撑和智力支持。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很容易猜想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3、实验验证,验证猜想
猜想的提出并不表示探究过程的结束,相反,它只意味着新一轮探究活动的开始。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学生提出猜想后,我询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不是就是‘长×宽×高’,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怎样证明?”
学生纷纷回答:“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长×宽×高’,就要看它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可以任意摆几个长方体,如果有并且只要有一个长方体的体积不等于‘长×宽×高’,那么就说明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反之,就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里学生感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构想后,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自主摆长方体,并根据小组摆的情况,把小组内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相关数据填入下表。
长宽高小木块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虽然各组列举的长方体各不相同,但所有的长方体它的体积都满足“长×宽×高”。从而,同学们的猜想在最大范围内获得了普遍意义。
4、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向各位老师展示了。下面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谢谢各位老师!
板书设计
长宽高小木块
的数量长方体
的体积
2 d4d3 d2424d3
6d2d2d2424d3
3d4d1d1212d3
2d2d3d1212d3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 b h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的第一个主题《我换牙了》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我换牙了》是针对正处在换牙时期的学生而设计的。
教学目标
1.了解牙齿的保健措施,从小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会正确刷牙。
2.知道怎样保护牙齿,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正确刷牙的方法。
3.明白珍爱生命,健康成长从护牙开始,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牙齿的重要作用,学会刷牙的正确方法。
2、难点:引起对牙齿保护的重视,达到保护牙齿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换牙时期,刷牙、洗手看似微不足道,却是让儿童健康成长最基本的习惯。换牙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他们关于牙齿的保健常识却知之甚少。况且每个家长的态度和具体做法有很大差异,会直接影响孩子牙齿的生长,所以必须尽快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了解牙齿的保健常识。另外,学生在换牙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牙病,可是又往往怕去看牙医,这就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努力克服牙齿检查与治疗带来的恐惧心理,愿意接受牙齿检查或治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牙齿模型、饼干、塑料杯、清水、 各种食物小卡片、学生牙刷及牙膏等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牙齿的重要性。(时间预设:3分钟)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有趣的动画片。
看完以后你想说什么?是啊,有牙的大老虎威风凛凛,而没牙的大老虎却可怜巴巴。牙齿对于动物和人类都很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 (板书:保护牙齿)会学习的孩子会和老师一起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保护牙齿。好,上课。
【设计意图:我用动画的`形式导入到学习中,吸引学生的兴趣,知道保护牙齿很重要,为课堂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引出课题。】
(二)讨论探究全面护牙的好坏习惯。(时间预设:9分钟)
1.同学之间互相观察牙齿,了解什么样的牙是漂亮。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畅谈护牙小秘诀、
3、小牙医诊断护牙好习惯及损坏牙齿的坏习惯。
师小结:小牙医们真是火眼金睛,让老师学到不少知识。我会回去告诉我班的同学,一定要和坏习惯告别,做到(指板书:合理饮食、勤刷牙、定期检查),这样才能(指板书:保护牙齿)。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老师的引导,明确自己身边正确与错误的习惯,了解到保护牙齿的小秘诀。】
(三)小组合作,讨论食物分类,了解牙齿健康与饮食的关系(时间预设:8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说保护牙齿要合理饮食。平常我们要吃的食物那么多,哪些是对牙齿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组合作,找一找,贴一贴,把对牙齿有利的食物贴在左面这栏,将不利的贴在右面,贴的时候要互相说说为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
交流时教师趁机点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平时的饮食中,哪些食物营养丰富,对牙齿有好处的,哪些食物对牙齿没有好处。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小组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交流展示的能力。】
(四)探究活动,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时间预设:15分钟)
1、探究为什么要每天漱口、刷牙
(1)学生吃饼干,用清水漱口
(2)让学生摸用醋泡过的鸡蛋壳
2、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1)借助牙模,介绍上牙,下牙,咬合面
(2)视频播放正确的刷牙方法
(3)体会正确的刷牙方法
(4)总结刷牙儿歌,进行刷牙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刷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
(五)课件总结,课后延伸(时间预设:5分钟)
好,今天我们学习了《保护牙齿》一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有收获吗?
其实要保护好牙齿,我们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课前老师搜集了四方面的材料,(①健齿运动②蛀牙形成原因③牙刷小常识④现代护牙新法)你想了解哪一项?生选。
据调查,现在牙齿疾病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疾病了。为了增强大家对牙齿的保健意识,我国把每年的9月20日定为全国爱牙日。看,这就是爱牙日的标志:牙齿健康,才能快乐生活。
【设计意图:为学生拓宽了视野,适时的补充丰富了学生的爱牙常识,将品德课堂的空间无限地扩大。】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10-13
说课稿09-11
说课稿06-08
大班说课稿获奖说课稿随笔06-20
坐井观天说课稿 《坐井观天》说课稿03-15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说课稿06-24
《赶海》说课稿10-14
《过秦论》说课稿11-14
《松鼠》说课稿12-01
过河说课稿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