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3的内容,上承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也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并能为后面有关含杂质等计算做好准备,故学好本节内容知识极为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的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本人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②、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具体例题的计算,培养学生进行化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2)、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二、说教法
好 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因此选择好的教法,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本节课本人所采用的教 法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在对例题进行自我解答,经过讨论、对比、辨析、交流和小结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不知不觉地获取了新的知识和掌握了新的技能,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具体的真实情景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用学生竞赛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使学生改变了 “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符合新课改理念和要求,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比较、分析、表达、交流、反思等,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参 与意识,又同时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1、情境激趣,温故知新。
(利用多媒体显示“神舟五号”升空场面):“神舟五号”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升空时,若火箭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当火箭被点火时会发生什么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说明:用我国发射“神舟五号”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产生自豪感。)
2、激疑解答,引入新课。
(师):若你是火箭推进器的设计师,当确定升空的火箭需要液氢100g时,你会在火箭助燃剂仓中填充多少千克的液氧来满足这些液氢完全燃烧?并把你们的解题依据、思路、过程等表达出来,是否符合你的思维过程?
(生):思考、讨论、交流、表达。
(说明:根据情境素材提出相关问题,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同时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利用上面化学方程式信息过渡到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顺理成章,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动探究能力。)
3、阅读比较,自主探究。
(师):如何完整地表达你的解题过程?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0例题1和例题2,再比较你上面解题的思路、过程跟例题1是否一致?有哪些不足之处?请改正并按例题2的格式书写出来。
(生):分组讨论,进行交流,并改正解题过程及格式。
(师):你清楚了解题步骤和要求,是否就能将题目解答正确呢?在书写步骤之前应将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如何做到?
(生):讨论、回答。
(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会比教师的说教式的教学更加深刻和牢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得更加全面。)
4、改错辨析,加深认识。
(师):(多媒体显示):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国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g。求:若这些氧气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需多少千克高锰酸钾?
解:制取4.8g O2,需要完全分解xg MnO4。
MnO4=== 2MnO4+MnO2+O2↑
158 32
xg 4.8
36/xg=32/4.8
x=79
答:需要79gMnO4。
(生):组际竞赛:看谁找得错误多、快、准,更正得快。
(说明:用竞赛形式改正错误之处,可加强学生对解题过程规范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增加学习乐趣。)
5、实践反馈,加强应用。
(多媒体显示练习):1、登山运动员能用 MnO4为原料制取氧气吗?请说明理由。
2、某地工业电解铝厂,利用氧化铝制取单质铝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 =通电= 4Al + 3O2↑,电解10t Al2O3最多可生产多少吨Al?同时生产多少吨O2?
(说明: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于致用,有利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评价,提高认识。
请学生谈一谈学完本节课后的收获和启示。
7、拓展创新,巩固新知。(多媒体显示:)
(1)、已知Zn、Mg与稀H2SO4 反应化学方程式为:Zn + H2SO4 == ZnSO4 + H2↑、 Mg + H2SO4 == MgSO4 + H2↑,相同质量的锌和镁分别与足量的稀H2SO4 ,产生H2 质量比上多少?(有何规律?)
(2)、饲养观赏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空运观赏鱼,必须密封,为了解决鱼的吸氧问题,可在水中加入过氧化钙(化学式CaO2),它在水中的反应是:2Ca+2 H2O ==2Ca(OH)2+ O2↑。一位养鱼爱好者欲测定所用过的过氧化钙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做了如下实验:称取样品2.0g,加到足量的水中,生成了0.224L O2 (密度为1.43g/L)。试计算:①所用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②样品中过氧化钙占样品的质量的百分数(纯度)?
(说明:加强拓展创新性习题的练习,可使学生开阔眼界,加深对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同时可增强学生的 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8、作业布置,自我评价。完成课本P101习题中的练习。
五、说板书
本人所设计的板书力求一目了然,重点突出,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记忆,并且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板书设计如下: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步骤: 二、范例:(例题1)
1、设:(未知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 。
2、写:(化学方程式) 2MnO4=△= 2MnO4+MnO2+O2↑
3、标:(质量比、已知量、未知量)316 32
4、列:(正比例式) 6 g x
5、解:(求解) 316/ 6 g = 32/x
6、答:(写答) x = 0.6 g
答:可得0.6 g氧气。
化学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
我参赛的课题是《水电解装置的改进》。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 水的组成一节中,课题开头就安排了水的电解实验,该实验的演示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对于研究水的组成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实验展现知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经历探究实验过程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所以本实验的成败对帮助该课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至关重要。
一、教材中选用试管、水槽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从图中可发现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我归纳如下:
1、试管、接线柱等仪器固定难度大,全套仪器组装、提携不方便。
2、收集气体的试管放入或拿出电解液时,手因接触电解液而易受腐蚀。
3、许多一线教师多次实践证明,用该装置电解水,实验耗时长,且氢气检验现象不明显,实验效果很不理想。
基于上述理由,我根据水的电解原理和有关物理知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水电解装置加以改进,制作了气压式水电解器。
首先介绍制作材料:一个500mL广口瓶和一个五孔橡皮塞,以及电解水常用到的电器材料如导线、电极、接线柱、学生电源。体现创新和改进的.仪器有:不用试管收集和检验气体,改用两支带活塞、从上至下有刻度的玻璃管作为专用的电解管(可来自废弃的酸式滴定管或报废的霍夫曼水电解器上的电解管)、产生气压的动力仪器不用洗耳球、双连球,选用医院里报废的血压计上的气压球。
二、应用上述仪器组装出如下图所示装置:
1、 水是弱电解质,为增强导电性,电解液用15%的NaOH溶液。
2、 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通过气压球上旋纽控制装置内外气压。
三、我应用本装置多次课堂演示实践证明,有以下五个方面体现改进处:
1、材料常见易得,制作简便,一经制得可长期使用,适宜于在农村中学推广应用。
2、采用了气压球自由控制装置内外气压平衡,使实验现象从容呈现。
3、该装置携带方便,实验时可直接摆放在讲台上,无需固定.
4、操作简单,从容安全,手不沾液,耗时短,现象明显。
5、可多次反复实验,学生也可参与实验。
四、下面我演示实验:
1、向广口瓶中加入适量电解液,组装仪器。
2、打开电解管活塞,挤压气压球,使电解液(恰好接触活塞)充满电解管,关闭活塞,接通电源,在6~8V直流电压下电解2~3min。
3、关闭电源,比较两极气体体积大小。检验两极产生的气体,打开活塞后,一手均匀挤压气压球,一手进行气体的检验。
五、实验效果:
1、实验过程中两电解管中有大量气泡迅速冒出。
2、当生成氢气体积10~10.2mL,氧气体积4.8~5mL时,关闭电源,此时结论最接近VH2:VO2=2:1。
3、检验气体时,正极生成的气体用火星的木条靠近,木条复燃;负极生成的气体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体被点燃, 均匀挤压气压球,能观察到气体持续燃烧一段时间,现象明显。
六、自我评价:
通过实验创新改进,我认为是成功有效的。主要体现如下:
1、改进后的实验能提高课堂效益,增强实验说服力。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在实验中运用物理中的电学、气体压强等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加强学科间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发展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改进的装置取材于日常生活和实验室废弃仪器。如:电解管选用破损的酸式滴定管或报废的霍夫曼水电解管;气压球来自于医院里报废的血压计上的气压球;电极用普通的铜导线等等。使用低成本材料进行再创造,体现一线教师推行新课改、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务实求真的敬业精神。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苯是一种重要和化工原料,又是芳香烃中最简单,最重要,最基本的物质所以它在在高中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是学习简单有机物烷烃、烯烃的延伸,为以后选修教材中苯系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使烃的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2.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结构─性质─用途”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资料阅读、观察实验、分析事实、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苯的结构和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苯的凯库勒式的发现过程,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品质。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苯的结构特点。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的结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基础:学生通过学习甲烷和乙烯的内容,基本能够掌握饱和烃和不饱和烃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及各自的`特征反应,并可以运用各自的特征反应鉴别两种物质。
1
学生技能基础:学生有能力推测苯的结构及性质,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简单实验并操作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 【教法分析】
在学习苯结构采用直观式教学,在苯结构确定和性质学习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同时采用学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学法分析】
通过复习烷烃和烯烃性质,在熟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特征反应,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苯的发现史,并采用实验探究了解苯的结构和性质,同时采用学案引导学习苯结构和性质的的特殊性。 四、教学过程
2
五、板书设计
来自石油和煤的基本化工原料—苯
一、苯的发现 二、苯的结构
三、苯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取代反应 (3)加成反应
化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便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采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其主要过程设计为: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概括→实际应用→完善体系。
二、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应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虽然属于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但并不枯燥。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预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再回到生产、生活,利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同学们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知道,不同的反应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等问题进行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知识,从“问题”直接引入新课题,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从实验探究入手创设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一、化学反应的快慢的教学
【情景设计】让学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在物理上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在化学上怎样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呢?运用物理知识引出化学反应的速率的概念加强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自学】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表达式及单位。通过自学对3个要点的总结,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
【练习】解答习题,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通过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
【总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
第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
可从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取决什么?一个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来进行质疑。从几组实验比较得到结论: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
第三、化学平衡的教学
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是重点。教学过程中,先利用学生熟悉的“溶解一结晶”现象,复习溶解结晶平衡认识平衡的特点,从教学的模式,采用直观的图示认识平衡,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学习变得直观、易懂。通过逻辑分析、化学实验等迁移至化学。
板书设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2、表示方法:
3、表达式:v(B)=△c(B)/t
4、单位:mol/(Ls) 或mol/(Lmin)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
〔1〕温度的影响
〔2〕浓度的影响
〔3〕压强的影响
〔4〕催化剂的影响
〔5〕接触面积的影响
三、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的概念
2.化学平衡的特征
3.化学平衡的标志
化学说课稿 篇5
尊敬的林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是一节课前说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特色五个部分进行说课。首先是第一部分
一、教材分析
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第一部分主要是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辨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置了三维的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1.初步了解生活中溶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实验和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
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思维特征: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观察现象、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法与学法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说学法
直观生动实验是学生最喜欢、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本节课学生以分组实验和探究式学习为主要方法。
这是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学器材。
化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选自鲁教版八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自然界中的水》第2课时《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本课题以水为载体,探讨常用净化水的方法与技能,主要掌握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水方法。教材处理方法是将课标要求的静置沉淀,过滤,吸附沉降、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的联系,突出过滤这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过滤又为后续粗盐的提纯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具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但对于实验的规范操作以及实验现象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沉淀、过滤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体会和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这也为以后系统学习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知识准备,为学生更地掌握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方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本课的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说出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方法;掌握过滤的实验操作。
2.通过练习过滤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水方法;过滤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
【难点】
过滤实验的操作。
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是我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重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在教法方面,我将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感受新知,巩固新知,在学法方面,我将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创设情境法:上课伊始,首先我将引入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让大家思考如何帮助鲁滨逊把黄泥水转变为可饮用的水,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这样设计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化学、发现化学,培养学科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是新课讲授环节,这一环节我会以四个水净化的方法展开。
首先是吸附沉降。我将采用提问和演示的方法展开,首先通过“如何除去像泥沙这种不溶性的杂质呢?”、“用静置的方法可以除去所有的不溶性杂质吗?”这样的问题串引起学生思考,随后展示明矾净水的过程,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更好的掌握明矾的作用。
之后是过滤。过滤是初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操作,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过滤的作用以及过滤操作。我会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过滤的主要目的是去除不溶性杂质,接着演示完整的过滤操作,包括滤纸的折法、装置的组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随后请学生总结演示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经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一贴二低三靠”的重要性,我会组织学生以化学小组的形式对黄泥水进行过滤操作,实验同时教师注意巡回指导。实验结束后,小组之间相互展示实验成果。滤液不澄清的小组注意总结原因。从而完成对于过滤操作的讲解。
接下来是活性炭吸附。我会让学生观察滤液和纯净水,看看有什么区别,接着将活性炭包放入略带颜色的滤液中,充分搅拌后静置。观察烧杯中的液体变化。进而在PPT上展示关于活性炭吸附异味和色素的资料,请同桌之间相互探讨活性炭净水的主要原理。
最后是蒸馏。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用滴管滴取上述烧杯中的清液,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灯上慢慢加热,至水分消失观察现象。再将活性炭吸附后的滤液加热煮沸,使水蒸气冷凝在烧杯上部的表面皿上。取所得冷凝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到水分消失。观察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通过实验证明通过蒸馏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经过以上过程便完成了对于水净化方法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水方法。之所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过滤操作,是为了让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装置、操作方法等有总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升
新课讲授后就是巩固提升环节,我会提问学生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有哪些?最后师生总结得出正确答案,达到深化过滤操作等相关知识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由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最后布置作业:课后查阅资料看看日常生活中煮水壶的底部的水垢是什么成分,生水和煮沸之后的水有什么区别?下节课交流讨论。
化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第二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知识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该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与初中知识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较虽说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至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为了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本节教学重点:
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1、2两点为本节课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
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教法分析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出新概念,从而使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
2、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分析、讨论、总结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的原子(离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元素性质的内涵
原子半径
微观性质化合价
元素的性质电子得失能力
金属性
宏观性质
非金属性
3、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具体的数据为判断依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己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4、重难点突破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元素的性质的内涵,使学生明白,结构决定性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也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同时,从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点上,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从而完成本堂课的另外一个情感目标、
原子结构的决定元素性质的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周期性变化反映周期性变化反映
内内内
容容容
原子的最外层原子半径元素性质随
电子数从1个主要化合价原子序数的
增加到饱和原子得失电子能力递增而呈现
(2个或8个)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
的稳定结构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本节第二课时,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从时钟转一圈,地球的自转、公转引出周期,从而引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周期呢?
<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从感性上理解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周期律之前,已经学习了卤素、碱金属2个主族元素族。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理解元素周期律时,以这些知识为材料,将已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新学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更好地理解理论,又能进一步认识元素化合物。例如,元素周期律指出元素的原子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如何变化?请看VIIA族元素卤素从f到At,原子结构如下:
随着原子序数从9到85,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从2层到5层,呈递增趋势(原子的半径逐渐增大),最外层电子数都为7个。
作为金属族的代表物碱金属族也有相同的规律。原子结构如下:
从3号Li到55号cs,随着原子序数从3到55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递增,从2层到6层。原子的半径也逐渐增加,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是1个电子。
由此可见,用丰富的实际知识去理解一个新学的理论规律,便于掌握这一理论,从而也巩固了已学的实际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关数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表5—6,引导学生得出规律
表1
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
1~21122
3~102188
11~183188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核内正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减小。
再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
关数据,验证规律是否与推测的相一致。
表2
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
3~10逐渐减小
11~17逐渐减小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表3
原子序数化合价的变化
1~2+10
3~10+1+5
—4—10
11~18+1+7
—4—10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
性变化。
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变化
通过对以上几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二>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给出元素周期律的的内容,分析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本质是由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补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完成我们的情感目标、
<三>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依据
最高价氧化物的酸、碱性强弱和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判断
<四>补充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课堂练习:1、比较微粒间半径的大小
(1)Na、mg、Al、si、P、s、cl
(2)Na与Na+;cl与cl—
(3)o2—f—NeNa+mg2+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
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
特别强调: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其离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
2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相关问题
课堂练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离于方程式为:Ro3n—+6I—+6H+=R—+3I2+3H2o
⑴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是、⑵R元素的原于最外层的电子数是、
答案:⑴+5;⑵7、
解析:该题第二问易误填为5个。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
以及|最低负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8、
课堂练习:某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R,此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 )
AH3Ro3BH2Ro4cHRo3DH3Ro4
3有关半径的判断
课堂练习: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2—、d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D>c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c>D>B>AD、单质的还原性:A>B>D>c答案:c
解析:对于原子半径与离子半径的区别
4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与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问题。
其中,1、2、3、4点均为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因此,在讲解这些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是很理想,可以临时增加一些习题。
化学说课稿 篇8
一、 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本章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一章,主要包括四小节: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着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属于动力学范畴;第二节化学平衡,是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可逆反应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化学平衡的建立,以及常识性介绍了化学平衡常数;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着重介绍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第二、第三节内容属于化学热力学的范畴;第四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本节知识是对前三节知识的综合应用,即以合成氨工业为例,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理论为指导,探讨化工生产条件(如温度、压强等)选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化学理论的学习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四节知识的核心是关于化学平衡的建立以及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而且化学平衡还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都起着指导作用。
同时,化学平衡的相对性、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可能发生移动等观点的建立,对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通过本章的学习还非常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特别是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简单的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对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本章在高中化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 新老教材的比较
1、大纲的比较
2、教材内容的比较
新教材比较轻记忆、重理解,因此在内容上与旧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化。
⑴增加的内容:
① 为了更有利于说明问题的本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增加了活化分子、有效碰撞、平衡常数等概念。
② 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即增强趣味性,教材还增加了一些紧密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增加了高炉高度与一氧化碳含量问题的讨论引出本章课题;用生活中人们日益关注的古代艺术珍品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用投蓝与化学反应进行类比,来说明反应分子的能量和碰撞方向(即取向)与化学反应的关系;用电冰箱保存食物来说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
③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材还增加了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两个阅读材料(勒夏特列简介和化学反应的方向)。
④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教材还增加了7个讨论性问题。
⑤ 为了使呈现的内容更清楚明了,便于学生理解,还增设了一些图表。如:P33-图2-2,2-3;P37图2-6;P38图2-7;P42图2-9;P43表2-3等。
⑵变更的内容:
① 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有关实验均发生了变更:均将硫代硫酸钠与硫酸的实验变更为了大理石与盐酸的实验。
② 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也进行了变更:将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相互转化的针筒实验变更为合成氨反应的实验,且由直接实验事实变更为间接实验事实。
⑶删减的内容:
① 删减了硫代硫酸钠与稀硫酸的反应。
② 删减了合成氨工业的简述。
3、教材编排顺序的比较
4、教材编写的比较
新教材更加注意叙述方法的启发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整章共设置了7个讨论性问题,利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又,教材编入了合成氨的发展前景以事实来启发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去探讨问题、看待事物,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培养。
新教材文字叙述详略得当、深浅适度,且能将一些较难的知识用浅显通俗的方式(形象化的比喻和图画等)表达出来,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如用生活中投篮来帮助学生理解活化分子的有效碰撞等)。
总言之,新教材重理解轻记忆,在内容的呈现上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灵活。整章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还潜在的创建了一种较为活泼的、宽松的学习气氛。另外新教材还比较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来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新教材注意到了从旧知识向新知识引入,由熟悉到陌生,这样就很好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建议
由于本章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一章,且概念集中,多而抽象,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化学反应速率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平衡的建立及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合成氨条件的选择,这三部分内容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理解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新教材引入了有效碰撞、活化分子等概念;为了进一步升华对化学平衡的认识,新教材又引入化学平衡常数。这些新增的内容在大纲中的要求都很低,其中有效碰撞、活化分子等在大纲中无明确要求,仅包含在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一知识点中;化学平衡常数仅为常识性介绍。这些概念在教材中均是直接引用,对这些概念本身不要深究和扩展,只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通过这些概念能对重点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即可。千万不要把甲种本、大学中的知识下放到这里。要尊重大纲的要求,仅以本教材为主,不要发挥太多。如,化学平衡常数仅作为常识性介绍,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是以小注的形式出现的,不要求有关平衡常数的计算,对于平衡常数只须掌握2点即可:1、K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2、K不随浓度的改变而改变,但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简言之,要注意到新教材的变化,准确把握新大纲,分层次把握好教学要求,重点与非重点知识要处理得当,制定好教学的整体计划。
2、改进教法,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章知识理论性强,难度大,对思维能力要求高。这样就导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走老路(满堂灌、填鸭式),也容易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很显然就难以全面落实好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所以,建议大家:1、转换观念,角色定位要准确。不要做"先知"、"权威",而是做好"引路人"。我们引路让学生去体会、去感知、去思考、去发现、去获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2、教学活动设计精心准备,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设计一些学生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学习。但要注意,"放"不是放任不管,必要的点拨、释疑解惑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活动的设计是本章教学活动设计的一个难点,确实需要我们去精心准备,悉心钻研。
3、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实验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也渗透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本章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原理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例如,"化学反应速率"一节配有相应的演示实验和相应的学生实验。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教师可将课后为巩固知识、验证知识的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探究原因。
4、精心设计知识台阶,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解难点
通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及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等内容的教学,为本章教学进行了铺垫。教师在教学中,对本章难度较大的理论,1、要通过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地逐步深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运用启发式,精心设计知识台阶,减缓知识坡度。2、要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静态的画面转变为动态的画面,将抽象的文字转变为直观生动的图画,定能增强效果。
四、教学设计(略)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10-19
化学说课稿12-14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01-18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01-19
化学键说课稿11-19
化学键说课稿12-08
化学元素说课稿10-15
化学键说课稿12-11
化学说课稿范文05-17
化学《物质的量》 说课稿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