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语文说课稿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说课稿 篇1
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春晓》,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艺术构思极佳,表现手法清新畅达,辞简意深,具有深沉含蓄、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首句“春眠不觉晓”,开门见山,点明了主题“春”与“晓”。在浓郁的春光中,诗人以切身的感受告诉人们,明媚的春光让人陶醉,沉沉睡去直到天亮还不知道天已经亮了。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通过听觉来描摹春天早晨的景象。鸟儿婉啭的啼鸣声唤醒了沉睡中的诗人,当他张开眼睛,才知道天已大亮。“处处”都能闻听到小鸟的喧鸣,给人春色无边无际的联想,鸟语花香,春光绚丽,美好的春色令人赞叹。
第三句“夜来风雨声”,是诗人醒来之后的联想,而这对于“夜”的联想,是因为“晓”而引发的。置身于春天的早晨,在赞赏明媚的春光之余,诗人因珍春而转为惜春,他回想起昨夜入耳的声声风雨,会有什么样的担忧呢?
第四句“花落知多少”,是诗人因回想起昨夜风雨交加,不知遭受风雨侵袭的似锦繁花,一夜之间掉落了多少,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春晓》一诗字简意深,短短的二十字,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前二句描绘出盎然春意,通过“不觉晓”反衬出睡之深,诗人是因为陶醉于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色而沉沉入睡,当他被“处处”的鸟鸣声唤醒,刚醒来那一刹那间的感觉是“啼鸟”衬托出的鸟语花香。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然而当他想起了昨夜的风雨声,短暂的`喜悦就被深沉的忧虑所替代,无情的风雨在一夜之间不知又摧毁了多少如同花儿般美丽的生命。
孟浩然(公元6xx—740年),名浩,字浩然,湖北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拯人患难。早年隐居襄阳附近鹿门山,后游学吴越。年四十游京师长安,曾于太学赋诗,满座皆惊叹嗟服,无敢与其争锋,应试进士未被录取。
王维赏识孟浩然才华,私自邀请孟浩然入内署,适逢唐玄宗至,慌乱中孟浩然藏匿于床下,唐玄宗有所觉察,王维实话实说,唐玄宗闻言甚喜,说:“朕闻其人未见也,何惧而匿?”诏命孟浩然出见,问其诗,孟浩然自诵《岁暮归南山》一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唐玄宗听到诗中有“不才明主弃”之句,怫然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嘱其回乡,孟浩然怅然而归。张九龄主政荆州时期,曾召孟浩然为幕僚,不久孟浩然因患背疽辞世。
纵观孟浩然一生,主要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所以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居多,并以其见长,形成清新淡远的独特艺术风格。与他同时代的李白,对他评价甚高,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李白这样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邓老师很好地把握住诗人笔下的明媚春意结构课堂教学环节,一组写春的诗句配于漂亮的图画,虽然窗外春寒正料峭,可课堂春意却温暖。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浓春(睡)不消残酒,春正浓,人先醉。一年级的小朋友被老师的一组描写春天的图画和诗句陶醉。课堂入情入景,师生(也包括观课老师们)融入春的氛围,开始书空课题,进入课文学习。
师生合作,读悟结合。孩子们对诗句的理解非常准确,一年级学生那么稚嫩,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是一次又一次的令人“颔首”与惊叹!你看,孩子们能够说出眠就是睡觉,不觉就是不知不觉,晓是天刚亮,朋友们,你是成年人,你能一口气说出这几个字的意思吗?课堂中像这样的场面还不止于此,更有同学对诗句意境的感悟,如,诗人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刚刚起床就被明媚的春色和鸟叫声感动了,于是脱口而出这首诗,这是一幅好美的闹春图啊!
一年级的学生就能够把诗句品味得如此美妙,怎不叫人拍案叫绝呢!
读、唱、赏、背,训练的形式多样,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使他们能够在整堂课中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之中,可见老师的课堂设计之精妙,驾驭课堂的能力之强,老师的基本素养之全面!
另外,生字识记环节设计扎实、有效。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带拼音读,自由认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生字找朋友,书写生字等,一环紧扣一环,学生掌握程度高。在识记生字中,教师还注重采用形式不同的识字方法,效果较好。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闻”字时,采用编写识字歌“门中有耳做什么,闻字有耳门中听”,学生接受快,记忆牢,还能在识记汉字时了解字义,一举多得。
当然,教学是门缺憾的艺术。再好的课也有不完美的地方。邓老师在开课时,采用诗配画创设学习氛围,如果不是老师读一遍,可能效果会更好些。课后拓展的《草》是学生已学过的诗句,让这节课的收官不够充实,显得有些粗浅,使这么好的一节课打了折扣,着实遗憾!
另外,生字的书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定要放到田字格中进行训练。由于老师的疏忽,让人觉得这节课在标高上有拔高之嫌。但总的说,这是一节优秀的阅读指导课!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24课《出师表》。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学习时,还应该结合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二、说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A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B整体感知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用法,能够背诵的重点段落;C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A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大意及内容要点;B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C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相互动;D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四、说教学构思
(一)以组全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分析其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段,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浙江省小学义务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课文。它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讲赵州桥的坚固、雄伟。这与它的独特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第三段重点词是“美观”。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栏板上龙的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传神。第四段讲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材有一框投影片,描绘的是赵州桥历经1300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仍横跨于交河上的雄姿。教学中若能图文并茂,可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①认知目标: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课文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②“以读代讲”法
《大纲》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③“直观教学”法
通过投影、录音的配合使用,实验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想想——问问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开始,设计这样的导语:“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这座桥到底怎么样呢?我们随着‘仙人指路’的方向去走一走,看一看。”随即出示赵州桥的投影,在古筝音乐伴奏下,教师作解说。解说词为第一自然段内容。
2.以练代讲,学习第一段。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因此第一段的教学,以练代讲。
①让学生找出第一段写了哪几个内容?(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年代)。回答后出示投影:
河北赵县交河
赵州桥
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
1300多年
②你能把这四个内容合成一句话说吗?如果变换一下顺序呢?(有十几种说法)以此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教给学法,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的教学,我以找出重点词→围绕重点词理解→总结学习方法的思路设计。具体安排为:
①承上导入:赵州桥的建造已有1300多年,也就是1300多岁了,仍然横跨在交河上,这说明了赵州桥怎样?(坚固)为什么赵州桥如此坚固呢?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②找重点词: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这段主要写赵州桥的什么?(设计)——重点词。
③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由浅入深设计如下一组提问:
a.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出示平板桥的投影,让学生与书中的赵州桥对比,然后总结。(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并用板画直观表示:
b.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用薄竹片做拱形桥承受重量比平板桥大的实验)并板书四个好处:减重量、省石料、冲击小、承重大。c、为什么这种设计是创举?
④填空练习
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这种设计的主要优点是:____。这种设计在____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是一个____。
⑤感情朗读本段。
⑥总结学法:在讨论基础上归纳出第二段学习的方法。先找出重点词,再围绕这个词语提出几个问题;最后解决这几个问题,即一找、二提、三解决。
以上教学围绕“设计”,以点带面,环环相扣,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朗读能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以求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赵州桥与平板桥的对比,拱形桥承重力的实验为突破难点创设了条件。总结
学法,加深了对学法的感知,有利于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4.运用学法,自学第三段。
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反复训练方能形成。为使学生初步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根据教材特点,第三段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
①学生自学第三段。
a.学生找出重点词——美观。
b.学生根据重点词提出问题,总结出示:赵州桥什么地方美观?怎样美观?
c.学生同桌讨论。
②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抓住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深入理解本段内容。
a.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标出写了几种龙。
b.投影出示三种龙,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图案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结合理解“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
c.理解“有的”与“所有的”的区别。教师反导;老师觉得书上不只写三种龙,还写了一种“游动的龙”,你们说呢?以此激发学生讨论辨析。
d.反复朗读,体会美感。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人人参与,个个实践。在感情朗读中品味出那龙“活”的感觉。
e.发现写法特点,实施迁移训练。通过刚才的学习,具体写龙的这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分、总)你能换成总分的写法来说吗?今天,我们学“桥”,如果老师要你们围绕“桥”这个词,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句式说一段话,你行吗?进行迁移训练。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以致用,不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说话能力的发展,可谓有“一石三鸟”之效。
③学习过渡句。
让学生找出把“坚固”和“美观”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句子,认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下”的作用。
5.感情朗读,学习第四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第四段的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用以读代讲法,读出自豪、骄傲的感情。
6.引向课外,总结深化。
①除了赵州桥,你知道我们还有哪些闻名的古代建筑吗?
②我国有这么多闻名的古代建筑,你有什么想法?
总之,让学生在谈感情体会上,达到情动而辞发,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穷人》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淦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理解桑娜的矛盾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学思路及教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桑娜抱回孩子和渔夫同意抱养孩子的部分。
上课开始,引导学生回顾旧知:通过两个问题:“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回顾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之间进一步明确课文思路及桑娜一家的贫穷,为引出下文和理解下文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需要支架,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是我所抓的支架就是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和渔夫提出抱养孩子的语言描写。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通过课件出示的“学习向导”,明确了学习的方法,“找一找后品读”。待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后,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了两处句子。
第一个句子是“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后,让学生围绕这句话提一个问题,“桑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做不可?”然后小组交流解决。让学生明白桑娜抱回孩子并不为什么,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并让学生读出这种体会。设计意图是使阅读更加自主,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二个句子是
“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首先让学生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然后让一位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把这些语句朗读给大家听。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评读的方式,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指导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了学生语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这一处的心理活动描写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和更加深入的体会,
学生明白了桑娜哪些有担心、害怕、坚定的复杂心情及这些心情产生的根本原因----桑娜一家很穷。 再一次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并
要求学生读出桑娜紧张、担心、害怕、后悔到下定决心的心理变化。学生自由练读后,再次指名读,教师加以评价。使朗读经历了由“初读到品读到感情朗读“的过程。通过悟读,进一步体会到了桑娜善良的美好心灵。
我又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渔夫语言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能够体现渔夫善良品质的句子。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把思维的'方向指向关键词
“熬”,让学生思考“熬”字还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不用别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了一个“熬”字,表明了渔夫收养孤儿的决心。通过这个熬,让学生想象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生命受到威胁,流落街头。)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再读一读渔夫说这句话时的动作、神态。让学生围绕描写渔夫神态的语句提问,(想一想渔夫严肃什么?忧虑什么?)再一次地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接下来,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分角色朗读后,在全班内评读,在评读的过程当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课文结束的时候,引导学生谈学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最大收获,
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学习穷人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同时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即通过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待学生谈完感受,教师也交流了自己的感受,主要目的是通过一段富有哲理性的话,使学生受到人生启迪。
这一新型的家庭作业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三项作业的设计均于本课的主题思想有关,意在于通过灵活的作业形式,使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加强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写了小花鹿来到繁华的城市后得了空气的污染过敏症,回到山村后,便将山里的新鲜空气运送到城里出售,开设了“新鲜空气专卖店”,生意兴隆。几年后,城市里到处山绿化,空气变得清新了,人们再也不买小花鹿的新鲜空气了。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说明了城市绿化对净化空气所产生的作用。
二、学情简介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为阅读奠定了基础。但对个别读音、字形较混淆的生字,学生较易忽略。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学会了用部首查字法找到生字,在本课中应将重点落在复习巩固上,提高查阅的速度。在阅读上,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基础好的还能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法
1、分层识字,突出难重点。
识字教学依然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但必须以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为本。导入新课时,学习了鹿、呼、吸。自学交流时,学生自学了“深、楼、市、汽、喘、专、店”生字教师有意识地分层次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有的突出的是读音,有的突出字形,有的重点训练查字典,如自学反馈时,通过查字典来了解“喘、深”的读音,能选择“深山”中“深”的解释条。
2、朗读为本,注重实效性。
教师在朗读的设计上,要体现实效性,读有提高,读有收获。每一次读目标要明确,且目标要有层次感,螺旋上升。
3、训练说话,扎根于文本。
“说”的能力培养,并不应局限于说话课,应体现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教师应善于挖掘每一篇课文中说的因素,让说话的训练扎根于课文。文中最后一节:“人们再也不来买小花鹿的新鲜空气了。”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内容及绿化与城市空气的关系展开想象:这时大家为什么不去买小花鹿的新鲜空气了呢?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学法
课上为了理解“偏僻、繁华”的含义,以及植物带来了新鲜空气这一主题。教师出示了多幅图片,让学生进行比较。只有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学生才能学有所获。
五、实施
根据单元目标,在教学设计时,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
1、生字教学的层次性。
2、朗读训练的时效性。
3、说话训练的合理性。
4、激发情感的自然性。
具体实施如下:
1、以问题带出课文的学习。
课堂中,学生带着“小花鹿怎么会想到要卖空气?”这个问题整体进入课文的学习。而后学习5、6小节时,又问小花鹿卖空气受人欢迎吗?再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在说话训练的基础上,了解了绿色植物的作用。
2、说话训练,拓展思维。
本课有好几处说话练习,如说说“人们不买小花鹿的空气了,他们会怎么说?”“读了课文,你懂了什么?”等,都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象能力,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说课稿 篇6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社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通过对索溪峪风景区奇丽风光的描写赞颂了风景区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喜悦的心情。课文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先用一个野字概括出索溪峪风景区的特点,然后分别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
从文章的内容看,文中写“山野”、“水野”的部分为文章的重点所在,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识生字词,理解感受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索溪峪风景区信息的能力。
三、组织开展合作式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式阅读的能力。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美。
五、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欣赏到索溪峪风景区的特点,从中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可爱。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教学时引导学生紧紧围绕阅读提示展开阅读。《索溪峪的“野”》由于所写的索溪峪的风光离我们北方的学生现实生活较远,仅凭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描述以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前师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课上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课堂,为学习文章进行补充,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上课伊始我便用一段索溪峪风景区的录像片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好下文做好铺垫。
在学习文章“山野”与“水野”这两部分重点内容时,我在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向他们展示了我收集到的山与水的图片资料,学生在感受精美画面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另外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尽量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张扬个性提升和发展能力的过程。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2、有一位同学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分,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课件)
二、请同学们自学课文
注意: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指名读课文,纠正错误。(了解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眷恋憧憬朝夕相处博大精深)
4、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想一想、议一议)
第一段(1)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二段(2——5)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进敬爱的老师。
第三段(6)写等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
4、分段朗读课文。
三、复习、导入
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1、“眷恋”是什么意思?眷恋什么?(美丽的校园、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2、还会眷恋什么呢?(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3、为什么眷恋呢?(出示)
(1)为什么深深眷恋美丽的校园?
(2)为什么深深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3)为什么深深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四、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启发,教师巡视。(议一议)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引读)我还清楚地记得,六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
2、校园这样美丽,可明天就要毕业了,你想对母校说什么?(说一说)
3、带着对母校的热爱、眷恋之情朗读课文。(读一读)
六、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句子: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1)“五彩斑斓”是什么意思?课文描写了怎样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从清晨跨进校门、早操、上课、中午的写字、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方面体味校园生活的五彩斑斓)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校园生活这样多姿多彩,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母校的热爱和赞美吗?
七、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交流
2、出示句子:“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你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也离不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你有切身的体会吗?
过渡: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欣赏音乐),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炽热的心跳。
八、复习导入
1、背诵第4、5自然段
2、作者眷恋母校、眷恋老师,想以怎样的行动来报效母校和老师呢。
九、讲读第三段
1、漫步美丽的.校园,作者看着六年前亲手栽下的小树,产生了一个心愿,是什么心愿呢?
2、出示:
等到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看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希望!”
(1)“栋梁”是什么意思?
(2)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立志成材、回报老师的心愿及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深眷恋。
十、小结: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一、总结:
明天,我们就要毕业,。我们眷恋美丽可爱的校园,(因为)它是那样诱人;我们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因为)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让我们同唱一支歌,说声“谢谢,母校”“谢谢,老师”“谢谢,亲爱的同学”。分别总是那么让人依依不舍,不光是你们,老师的心中也是如此。回顾这难忘的时光,老师有许多话要说。可是,一时之间竟也不知如何开始,就用几句话,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吧!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背负着父母亲人的殷切期望,背负着母校老师期待的目光,希望你们从此迈开更加坚实的脚步,走向成功而幸福的人生,让亲人和母校为你们自豪、让祖国和民族为你们骄傲!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9-15
语文说课稿07-15
语文说课稿11-24
语文《绿》说课稿04-27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08-18
语文《祝福》说课稿10-04
语文《荷花》说课稿09-09
语文《画》说课稿06-14
语文《荷花》说课稿09-12
小学语文说课稿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