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时间:2025-09-05 07:59: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专家,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文本,学情、校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做简单的解说。

  第一, 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上我将继续“浅浅的教语文”,“浅浅的教语文”其实是肖培东老师的观点,我比较赞同,一直在努力实践,希望语文课就是语文课。相对于浅浅的教,就是学生主动的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成长的主体。所以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科学引导激发兴趣。力争激发每一个生命中的学习主动性,努力创设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堂。

  第二, 说教材文本。

  《大自然的语言》是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阐述事理的科学小品文,也就是事理性说明文。本单元无论是草木荣枯,还是大雁来去都是引导孩子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激发他们对科学领域产生无限的趣味。

  本文主要作者通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本节课作为第二课时,在初读感知和理清本文说明顺序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第三, 说学情和校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语文素养是科学指导教学的基础。八年级第二学期,孩子经过了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对说明文的阅读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能够把握说明对象,简单说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但是他们对事理性说明文的阅读还存在阅读量少的问题,尤其是本文刚刚认识的物候学新概念,有一定难度。并且对于本文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更是相当困难。再加上我面对的学生80%属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没有好一点的学习环境,相对语文素养比较薄弱,基于此,我指定以下教学目标。

  第四, 说教学目标。

  有的才能放矢,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我从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阅读课文,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 过程和方法目标:继续多角度的阅读课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本文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特点。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本文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第五, 说教学重点。

  本节课是《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第二课时,所以在第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设置为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能说出本文语言特点。

  第六, 说教学方法。

  科学的'方法可以事半而公倍,在这一节课上,我将用回顾展示法,设疑激趣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了解说明方法及作用,并能指出本文的语言特点。

  第七,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所以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 情境导入(用时5—8分钟)

  本节课用回顾展示法导入课文,回顾上节课我们所学过的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并举例说明,让孩子们从进入课堂就收到关注,得到肯定,让积极踊跃发言不再是难事。

  2、 分组合作,再读课文。

  按照以往各层次互相搭配的分组模式,分组再读课文,并在组内分工,有的人记录,有的人圈点勾画,有的人作为发言人,有的人评点,合作探究,最终展示自己学习小组关于本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介绍。最后老师板书归纳,并指正。(用时15分钟左右)

  3、 分组合作,三读课文。

  小组内阅读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并请发言人举例一一说明,小组之间互相点评,老师最后点评并归纳板书。

  4、小结

  今天,我们从竺可桢老前辈的身上看到了他们对科学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为社会展示我们的价值所在。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方法

  语言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1、地位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单元提示要求我们阅读时,注意说明顺序和方法,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筛选信息。

  2、内容

  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有严密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科学的语言,能在文本研读中完成科学思想的构建。

  二、说学生

  1、生活经验

  我所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对田间地头的事物有特殊的感情,本课更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

  2、能力要求

  通过上一单元学习对说明文基础知识有了了解,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

  3、欠缺

  但是农村的学生眼界局限性,平时阅读量少,他们在理清说明顺序和语言鉴赏方面比较欠缺。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本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每段的中心句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3、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知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和三维目标制定我把教学方法制定如下:

  教法:以任务驱动学生

  学法:1、五步读:初读、再读、研读、情读和拓读

  2、小组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辅助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视频导入

  利用图画、音乐、语言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

  2、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学生自有朗读课文,积累的字词,最后教师展示积累的词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展示补充。

  3、再读课文,感知内容,筛选主要信息

  课件上显示:“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方法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根据这些中心句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采用默读的形式,还要掌握一定速度,是逐步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概括内容的能力,”这是新课标中重点提到的初中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为下一环节从独立转向交流讨论奠定基础。

  4、研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读课文的6—10段思考: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不能颠倒顺序?为什么?

  这一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和图片创设情境。

  新课标中指出“对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通过讨论会总结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还有古今差异的时间顺序。

  展示三月内蒙古和海南,四月的内蒙和大连,四月的内蒙山顶上还有积雪而山脚下却绿意葱葱。这种直观的图片对比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经度、纬度、和高下的差异。

  5、情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听完后用 “我听到了 我知道 说一句话。”

  ②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体会欣赏。

  感受语言既是课堂重点也是学生欠缺环节,我采用了配乐泛读来创设情境,学生由品味词句“我听到了什么”然后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我知道了什么”。学生由听到读,再到品读从而对文本理解和体验,感受大自然的美,探索科学的奥秘。

  6、作业:以下两个作业任选一个

  ①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②写一篇观察日记

  这两个作业完成都需要查找一些资料翻阅科普类图书,这一环节也是拓读的体现,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科学兴趣。因为学生个体差异不同,第一个相对容易一些,学生有选择空间。

  六、预期效果

  时间:合理的时间安排能保证各环节顺利推进,从而保证有效教学的顺利展开。

  内容:内容设置上,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为起点,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方法:

  1、五步法阅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任务,有方法,从而确保课堂的实效性。

  2、运用小组学习法,克服了部分学生胆怯、不善言谈的弱点,加之教师的引导和鼓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本节课是从时间、内容、方法等方面构建的一节高效务实的语文课。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3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叙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刚才我们之间互相谈话、互相问好,就是在使用语言交流。(板书:语言)可是,语言并非只是人类的专利。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师叙述:大自然还有许多有趣的语言呢!跟老师一起走进这奇趣无穷的大自然,仔细聆听一下它的语言。

  [本环节以“语言”为切入口,谈话导入,让学生感受语言是沟通人与自然的工具。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怎样?我们能读懂吗?带着这些疑问,让孩子去学习,去发现。]

  二、品味诗句,合作研读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找出诗中几种大自然的语言,标画出来。

  [在学生阅读诗歌时让学生在文中画出描写大自然语言的句子,注意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诗中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并把它们填进表格里,并组织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相机出示课件表格,相机结合资料理解“三叶虫”。

  [在这里通过读书理解文章内容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习诗歌内容时,引导学生用表格法来帮助学习总结。并鼓励学生能将这种表格学习法运用到其他文章的学习上。这样既结合语文天地里的“金钥匙”的要求加强学生概括能力的练习,又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法可依”。]

  3.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一个词形容大自然的语言。教师指导理解积累“妙不可言”一词。

  [此处的设计注意培养学生积累运用好词佳句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4、品读揣摩,体会情感。

  (1)指名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小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文字美。指导朗读这一节的诗句。

  [语文教学应立足文本,所以此处我们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在说出自己喜欢该小节的'原因时,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文字语言美。]

  (2)自选最喜欢的一个小节,说出自己喜欢它的理由,再想想要怎么读好这个小节,最后自己放声朗读出来吧。

  本环节着重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在朗读指导中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并借助插图、课件适当渗透文中的修辞手法。

  (3)师生引读全诗,引导学生边读边注意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小节中感兴趣的词语、句子。

  [学编诗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化难为易呢?教学时设计了两处铺垫,此环节是第一处,旨在让学生去找找哪些词语能表达自己发现时的兴奋心情,并在师生引读诗歌时让学生边读边注意最喜欢的那个小节中感兴趣的词语、句子,为仿写作好铺垫。]

  三、知识拓展,练编诗歌

  1、让学生借助资料卡,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这个环节是指导学生学编诗歌的第二处铺垫,旨在让学生交流所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在创编诗歌时言之有物。这样指导仿编诗歌也就水到渠成了。]

  2、选择一种你查找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诗歌编一小节。

  3、学生交流汇报点评。

  四、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1.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爱学习、勤于思考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鼓励学生继续用心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

  2.布置作业

  (1)继续把诗中好词佳句抄到积累卡,再把积累卡夹到自己的积累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这首诗。

  (3)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语言”?继续仿照诗歌写一段。

  [本课教学力求能充分体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法、以读代讲、谈话讲解、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读与悟、想与说、课内与课外、科学知识与诗中文字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情感体验。]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性事理说明文,作者用富有逻辑的思维和简练的文笔为我们讲解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此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可以对“物候学”有相关了解外,还会可了解到事理说明文各方面与说明对象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此篇学习中,逻辑框架的学习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但逻辑思维还处于形成阶段,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简练且富有逻辑性,正好可在不太难的.文字的基础上重点学习逻辑框架。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列表是帮助学生分类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述出何为“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速读文章了解文章的逻辑框架,并且可通过文章框架下的细节深入地了解文章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及联想,将曾经学过或课外读过的诗词等篇章与本文联系起来。用这种方法回忆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具体,更立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可提高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经验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艺术从来都是脱离不了生活实践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学生可结合注释简单叙述文章大意,并可简述“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列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联想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出示竺可桢的照片,介绍他的身份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并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本文的作者。

  然后,我会出示第二张图片,即竺可桢的自然日记,如下: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09-22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1-29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06-26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0-11

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05-21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2-04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09-29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5篇10-22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3篇07-29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4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