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5-04-22 10:01: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华】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10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村景》是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为第8课。作为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主题下的第一课,是一首以儿歌形式呈现的文章。学生读起来会朗朗上口。本课要求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读一首儿歌并达到背诵并不算难事。但是教师要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并在认读生字的过程中读通句子,就是一个训练的重点。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已经积累了一些认字方法,并有一定的在生活中积累汉字的能力,但还有许多方法他们没有接触过,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解决生字后,再逐渐达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个生字,会写七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将识字任务放在首位,主要采取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的'方法,边识字边读文,两个目标共同达成。

  五、说教学过程

  首先,从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谈一谈自己印象中的乡下。唤起孩子对农村生活的记忆,在自然的交流中引出新课。

  在接触文章的初始,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划出生字。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借助字典,或同伴互助,这样就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接着,我利用小组的正能量,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认读生字,并给首先完成识字任务的同学以小小奖励,用以激发其他孩子的学习热情。

  接下来,出示三个草字头的生字,让学生认读,发现草字头的字大多和草有关,并让学生再说出几个这样的字。这样就由一引多,锻炼孩子们的积累能力。同样在学习“衬”的时候,也是做这样的处理。“傍”字,我将利用熟字带偏旁的方法,让学生换个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穿插这样一个小小的练习,为的是让课堂不显得单调乏味。孩子们也乐于展示。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赏菊又观竹,煮酒再烹茶”,学生边读边识记生字赏和煮。最后,教师给学生解释“盏”字的由来,通过深入地了解字的演变,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这样,认识生字的目标就达成了。在处理“池”字的教学时,我首先编了一个谜语,让孩子猜字,学生的兴趣非常高,积极动脑筋,跟着老师的思路向前走,接着,我又出示一个新字“驰”,让孩子们自己继续编谜语,这样就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第二步,我开始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文过程中,遇到生字,孩子们可能还是读不好,那就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并在其中感受江南的美好风光。

  语文说课稿 篇2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语文说课稿 篇3

  作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7单元“战争”的起始课,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战争。《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全诗既简洁,又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而它后面的《出塞》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之情.同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和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从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一步加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

  学生在经过了5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由于六年级是小学过渡到初中的重要时期,简单字词理解,难字注音,乐府诗的相关资料的了解被我放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而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而目标的达成必须要运用语文的手段和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做到:加强学段之间、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整理回顾与战争相关的诗歌、文章,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深入学习诗歌时,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将这篇诗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并贯穿到我每一处的教学设计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回顾导入:

  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和诗歌,导入本课这首有关战争主题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让学生在诗题中从“从军征”了解是与战争有关。

  2、交流乐府诗,了解《十五从军征》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检查冢,窦,雉,舂,羹,贻的读音,让学生说说预习时了解的词语意思。然后后老师范读,把学生引入诗歌的学习情境之中,并尝试与学生交流诗歌大意。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看插图,学习第1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年龄的跨度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并要求学生个性化朗读。

  2、深入学习第2、3句(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让女生扮演老人朗读体会老人此时的心情,有迫切见到亲人的感情,也有对家里人的担忧等等并要求学生在说原因的同时用个性化的朗读表达。男生扮演乡里人朗读,体会他告诉老兵家里情境时的心情,抓住本诗重点词语(松柏冢累累)感受本诗悲凉的意境。

  3、学习4、5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让生结合插图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详细述说现在的'荒凉破败,想象曾经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松柏冢累累与曾经家人的其乐融融,结合老人家里今昔的强烈对比,体会其悲凉场景。

  4、让学生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样荒凉破败的家中,一个80岁的老人该怎样生活呢?让生齐读6、7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谈饭菜的味道(苦)让学生结合刚才学过3、4、5句体会饭菜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5、面对这一切,老人只能(让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让学生想象老人出门东向看,看什么?泣,又在泣什么,为什么而泣?并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而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松柏冢累累),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只用了三个字,忧悲泣,来总结老兵回乡的情感历程。

  五、小结,升华主题:

  1、用有感情的朗读再次走进80岁老人的回乡遭遇。

  2、多媒体出示南京大屠杀图片,感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六、课后作业:

  1、以老人或旁人的视角,让学生利用合理的想象把这首古诗改写为记叙文

  2、观看日本动画片《再见萤火虫》,通过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生活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基本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要求,我觉得这两方面做的比较好1、按照“激趣阅读---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在我感到得心应手的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一边看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把一副副画面立体的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3教学中把朗读作为教学本首诗贯穿始终的方法,使学生很自然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我的朗读训练设计有梯度:初读,正确、流利;再读,理解词义;又读,明白诗意;反复读,体会情感。最后是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①教师范读。②重读重点字词。③边读边想象画面。④根据内容变化语气、语速、语调。⑤最主要的是教师充满激情的渲染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

  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在引导学生联想时的语句不够精炼与到位。最后一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的指导读还略显不足。

  语文说课稿 篇4

  《好学的爸爸》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以第一人称来写,告诉我们“我”的爸爸勤奋学习,成为电脑高手。文章浅显易懂,富有童趣。

  这节课我设计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课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向同学们展示爸爸好学的特点,目的是想通过朗读悟出爸爸的好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本文时我先抓住课题目“好学”打开孩子们思考之门。以“充电”一词贯穿全文。让孩子们思考“从课文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爸爸的好学?”(配合插图进行教学) “爸爸怎么成为高手的呢?”这两个问题帮助孩子们进行文本的阅读,让孩子们进入阅读实践,从而体会到“爸爸的好学精神”,达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目的。明白现今的社会需要我们不断地充实自己,学习是终身的这一道理。

  其次,本课的对话较多,是练习分角色朗读的好内容,因此在阅读方面,除了听课文录音、自主阅读、同桌互读、男女生分读外,我着重指点角色的朗读训练,让孩子们在读中促思维,思后再悟读,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在教学中我又充分地创设对话情境,如“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高手,怎样才能成为高手呢,你学了本课后有什么想法呀。”让学生有机会获得成为一个高手的感性体验,加强成才教育。 不过,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基本是为孩子们识字服务的,因此生字教学也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生字中有两个部首“饣、冂”,在第一课时时我已经引导孩子们认识部首的意思,进行识字教学。

  语文说课稿 篇5

  学习目标:

  1、能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清新明丽的风格。

  2、理解本诗的内涵,能品味诗人笔下“爱的使者”——“雨”的形象。

  学法指导:

  搜集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及本诗的背景。然后反复诵读,从语言从语言入手。运用联想想象法和探究学习法,展开想象,把握诗中的意象,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过程:

  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田圃( ) 禁( )锢 留滞( ) 喑( )哑 ( )

  蓑( )衣 襁( )褓( )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寒浅 洗礼 忍冬 留滞

  温声细语 润如油膏

  3、动手查资料,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整理后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4、反复朗读本诗,要注意把握语气和节奏,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的连贯,也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要掌握好句中的重音,请根据下列的示例给全文做些朗读标记。

  (雨说:四月已经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和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5、自由朗读,写出各节诗所表达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学习:

  一、导入 。

  二、听读课文:

  同学们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顿等作标记,并要谈谈听读的感受。

  三、合作交流:

  读全诗,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诗的题目是“雨说”,你知道她是对谁而“说”的吗?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结合诗中“雨”所说的那些话,想一想诗中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她有哪些特点呢?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本诗的主旨?

  3、诗的第七、八小节中,两次写到了雨要“教你们勇敢地笑”,你怎样理解这“笑”的内涵?从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吗?

  四、品味欣赏:

  朗读全诗后,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句或哪一节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五、问题探究:

  自由吟咏,体会一下本诗通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呢?

  课后巩固与延伸:

  一、摘录两句课外古诗文中描写春雨的名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问题。

  秋雨声声

  傅天琳

  窗外的雨声,

  淅淅沥沥地说个不停。

  窗内的语声,

  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

  窗外的说些什么?

  问那树,那花,那小溪;

  窗内的说些什么?

  问这笑,这吻,这眼睛。

  窗外和窗内都说了一夜,

  雨声和语声融合着梦境。

  天边的霞光呦脸上的红晕,

  化一朵神女峰前飘飘的云……

  1、题目“秋雨声声”能换成“秋雨”吗?为什么?

  2、本诗想表现什么中心?

  3、怎样理解诗句“天边的霞光呦脸上的红晕,化一多神女峰前飘飘的云”?

  4、“雨声和语声融合着梦境”,“梦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雨说》用象征手法写出了关爱;《秋雨声声》用拟人手法写出柔情,请你运用拟人或比喻写出夏雨的热烈,用诗歌的形式写出。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没有按照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使读者随着作者那赞赏和眷恋的笔触领略了人工营造的优美园林所体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据教材编辑意图,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而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的《苏州园林》,编者把它编排在单元之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说明文这种体裁学生在初一时就已接触过。(如初中第二册第三单元)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它对本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因此,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作为初二的学生,已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与过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正逐渐形成,说明文已学过一个单元,有了一定的说明文语感,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但仍需继续加强巩固提高。据此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A、掌握生字词。B、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D、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E、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2、能力目标:A、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B、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赏析品味文章、段落、语句的能力。3、德育目标:A、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秀美园林、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B、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3、教学重难点:《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它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据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

  由于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时他是苏州人,对苏州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从他曾说过的“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两句中就可知晓,正因如此,他才写出《苏州园林》这样极富特征而又语言生动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读,所以应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准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学习,懂得发现问题,然后采用“探究学习法”,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并稍加点拨在阅读和仿写中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而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此外,苏州园林之美,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课件将一幅幅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直观感,便于理解课文。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圈点评析,帮助学生找出中心句、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角度地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确定以下学法指导:A、预习课文的方法。B、朗读文章的方法。C、质疑的方法。D、赏析品味语言的方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时数,拟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激趣导入:先让学生与我一起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背完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色吗?”明确:杭州西湖。然后再饱含激情地说以下的话: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个地方见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设计;如果这个地方可以融精致优雅、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于一体;如果可以在这里看到奇山异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净深幽——那么,这个地方会是哪里呢?(稍停顿时一下,让学生猜一猜。)对,一定是苏州园林。确实,苏州园林之景,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向神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课件一)(这一导语的设计,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苏州园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向往之情,从而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走进文章的画面中。)

  2、板书课题、作者,然后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因为初一时已接触过叶圣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么让学生介绍作者,应不是难事,如忘记,可适当提醒。)

  3、抽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有助于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请学生说说学习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二)、自主学习,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最好,不能复述的地方做上记号,别人复述时注意听。学生复述后,教师应点评,多鼓励,少批评。

  3、朗读课文,注意语感、读书的节奏、感情的抒发。

  (三)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请学生将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讨论研析,教师巡视给予点拨引导。

  3、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 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四)探究学习:

  1、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有什么整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苏州园林?

  4、划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与前文有何密切关联?

  5、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请圈出本文有“图画”之意的词,然后再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五)赏析品味语言:

  1、完成练习二,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六)质疑: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题就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独立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与“蔷薇木香”搭配不当。

  (七)小结:

  1、让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收获,那么他们也就懂得了学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师小结见板书。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晰有序,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希望同学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艺,力求学以致用。(板书的设计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再现总分的结构形式。)

  (八)迁移训练: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出示课件四:

  1、仿句训练:“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用一组排比句。

  2、运用你所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简单介绍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具,要求说出它的特点。

  (九)作业:课后查找有关中国园林的图片和资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赏。

  附板书: 苏州园林

  亭台轩榭的布局 (分) (总) (分) 角落的修饰

  假山池沼的配合 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

  花草树木的映衬 (主) (特点)(次) 色调的处理

  近景远景的层次 顺序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雨点》,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四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它描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状态,体现了雨点在不同处所不同状态下的不同情调。文章洋溢着童贞、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的兴趣,是一篇从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新课例。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了解雨点的动态变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作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2、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雨点乐趣。

  3、让学生体验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重在读,从读中悟情明理。我把感情朗读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雨点的快乐心情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用不着老师引导学生去逐句讲解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只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表演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充分发挥媒体的示范作用:请同学们用心去听录音是怎样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的。

  3、积累语言 理解内容

  4、拓展课文 培养想象——练习说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后,我及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启发学生想象:雨点还会落到哪里,会有什么变化?比一比,说一说,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课我形象直观地抓住重点词语,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同学理清了思路。

  语文说课稿 篇8

  《可贵的沉默》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想办法弥补。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懂得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2、王老师在今天的这节课上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设了课件“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荷花》说课稿(语文)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十二课的《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本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作者寥寥400个字,把满池荷花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观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1)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

  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景。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

  四、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第一环节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掠过水面。上课伊始,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上一阵“微风”,让学生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和关注的心理。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小朋友能猜出来吗?”“小朋友见过荷花吗?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欣赏一篇题为《荷花》的课文,大家准备好了吗?”以谜语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第二环节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瞧,这就是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荷叶,透过荷叶的缝隙,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中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欲放;有的还未绽开,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那么我们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荷花的美?”从而引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第三环节 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

  1、借助比较区别;

  2、借助想象展开;

  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第四环节 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因此,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情,教材有情,“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12.荷 花

  闻:清香 荷叶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看: 含苞荷花 半开 全开

  《燕子》说课稿(语文)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 《燕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课文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燕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翔、在电线上停歇的画面,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课文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外形美)。第二部分写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生趣(写出了春天的美)。第三部分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写出了动态美)。第四部分写燕子停歇时的特点(这是静态美)。文章的篇幅短小、条理性强、语句优美,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表现了燕子的可爱,春天的美丽,既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的好文章,也是本单元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好材料,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2 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 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分析 课文的题目是燕子,因此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是文章的重点,同时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小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特点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也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课文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可音符”是本课的难点。

  二、 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宜将情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本课教学。

  三、 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四、课时安排: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质疑解疑。第二课时:探究第二、三、四自然段;质疑问难,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由学会听儿歌《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的导入既触动了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同时让学生齐唱便无形中让学生对歌词中的“燕子”、“春天”有了熟悉的感觉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学生通过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句子做铺垫。(2)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就为下面深入研究课文作好铺垫,也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1) 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从那几方面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美?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再出示燕子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2)“凑”字是什么意思?(几方面合起来)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点击电脑课件,与学生一起边叙述燕子的外形,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羽毛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就使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3)指导并背诵第一自然段(读出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四)探究第二自然段(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抓住了那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2)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教师边板书边帮助学生理解本段内容,板书的外形犹如一朵鲜花,体现了一种美感,有助于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并利用板书展示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赶集”和“聚拢”这两个词。(3) 欣赏教学光盘中本段描绘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春意盎然的初春美景,再次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美的情感。(4)指导感情朗读

  (五)探究第三自然段(1)运用“读——划——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感受燕子飞行时的特点。(2)投影出示练习题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 ),唧唧的叫着,有的( )过湖面,尾尖偶尔( )一下水面。①按课文内容说一说②展开合理想象,想一想鸟儿具体的“掠”“沾”的姿势和叫声。这一练习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放飞到想象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同步发展的效果。(3)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4)指导背诵,强化记忆。

  (六)探究第四自然段(1) 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词、句。(2) 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辨析“几痕”和“几根”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两组线上分别添上几笔,利用板书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3) 以读代讲理解最后一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质疑问难,总结全文“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鼓励学生勤发问多发问,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不懂就问的习惯。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全文,可促进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可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

  (八)拓展延伸,自由创作《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课的内容自由创作一张春景图,把自己眼中的春景描绘出来。

  六、说板书设计

  羽毛:乌黑发亮 外形

  翅膀:俊俏轻快(活泼机灵) 尾巴:剪刀似的燕子

  赶来 (增添生机) 飞行(快) 停歇 (五线谱)

  该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它是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一篇课文教学的缩影。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通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 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写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

  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四、说教学程序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形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鄣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可以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现在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么多人来观看潮水,我们也来亲眼看一看”。

  2、播放潮来时录象,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写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特别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象,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象让学生有初步映像,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播放录象,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里,积极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天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平静

  声: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一条白线 横贯江面 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 平静 涨水

  语文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秋天专题”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秋天的雨》是一篇诗情画意的散文,全文以秋雨为线索,穿针引线,纵情勾连,带领我们投入了秋天的怀抱:饱揽秋天的色彩,惊喜秋天的收获,吮吸秋天的气息,感受秋天的繁忙,享受秋天的快乐。全文5个自然段,按照不同方面写秋天的雨。课标明确提出:中年级应以段落教学为重点,因此,教学时,我会根据课文按照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学习是由低年级的词句学习向中年级的段落学习过渡的阶段,此时的学生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发展趋于成熟,但抽象思维却处于起步阶段。

  本班学生喜欢阅读,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乐此不疲。进入三年级,部分学生表现出比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这对于学习《秋天的雨》这样的写景文章有很大帮助。另外,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描写季节景色的文章,如:《春雨的色彩》,《秋天的图画》等,加之他们的生活实践,对于文章中描写的秋天的各种情景应该是熟知的。不过,准确地运用词语,恰到好处地表达对于刚入三年级不久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前面提到的“按照不同方面写秋天的雨”是学生首次接触,是学习的重点。这篇课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文章中这些被艺术化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它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文章是从几个不同方面描写秋天的雨的写作方法。

  2.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句,丰富积累并尝试运用。

  3.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喜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激发学生对秋景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文章是从几个不同方面描写秋天的雨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涵义深刻的句子及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环节:

  本节课将从以下三个环节继续学习课文:

  整体浏览,回顾内容

  潜心品读,赏景悟情

  回归全文,梳理结构

  其中第二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整体浏览,回顾内容

  通读全文,回忆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教师随着学生回答复现文章内容:

  是 钥匙

  有 颜料

  藏 气味

  吹 喇叭

  二、潜心品读,赏景悟情

  此环节从抓“钥匙”,知秋意;抓“五彩缤纷”,赏秋色;抓“气味”,品秋香;抓“小喇叭”,悟秋趣入手学习。

  1.抓“钥匙”,知秋意

  第一自然段中,“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这是比喻中的暗喻,没有比喻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你用钥匙打开过你家的大门吗?你用钥匙轻轻地打开过你家大门吗?那么秋雨就像你一样,也是这样轻轻地轻轻地打开了秋天的'大门。也许夜里在你熟睡之时,一场秋雨就悄然而至,当你早上醒来,背着书包走出家门,迎面已经吹来习习的凉风。也许凌晨,在你不知晓的时候,一场秋霜静静地覆盖了大地,蓦然远眺,满山的秋叶已经一片殷红。秋雨就是这样轻轻地轻轻地,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让我们欣然感到秋天已经走近了我们。通过这样的引导再加上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这句话的涵义就迎刃而解了。

  2.抓“五彩缤纷”,赏秋色。(这是重点,将分四层赏景悟情)

  首先:问学生:秋天的雨都把颜色送给谁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在书上。

  学生交流汇报时,朗读相关词句。教师随机引导:秋天的雨只把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这几种颜色送给菊花了吗?(带领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接着问学生:这么多的颜色,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学生会找到“五彩缤纷”一词)。教师追问: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学生就会说出五颜六色;五彩斑斓等词语,借此丰富语言的积累。

  其次:品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让学生再读这段话,边读边把喜欢的句子画下来,读给大家听。

  教师重点指导本段中出现的两个结构相同的比喻句。

  a.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b.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因为第二句中提到的“邮票”,对于现在很少寄信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同时“一枚枚”这个数量词又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师抓住“一枚枚邮票”这个短语让学生通过看邮票和枫叶的图片,找到它们的相似点,感受、想像枫叶像邮票一样带着秋天的凉意传递给人们秋的消息。接着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品读另一个比喻句,感受银杏树叶的美,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

  读好之后,让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一句进行积累。接着教师改变句子的呈现方式,将两句话变成诗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单元及教材分析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四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都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实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本人,提升本人,同时引发对天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本单元上承第一册的小说单元,下启第六册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教学设想及教学目标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由点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通过解题来揭示小说主题。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这一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能力目标:煅炼学生口述能力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是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1、撰写人物小传。通过撰写人物小传,学生可以进列人物形象的再造,同时梳理故事情,感知全文。

  2、朗读想象法。本堂课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船上巧遇于勒”部分,边读边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在头脑中再现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使他们活起来。

  三、说教法:

  1、围绕解题来把握主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学生读课文后再讨论。

  2、对话教学: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列。”“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各自向对方和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这篇小说列文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它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的学生所熟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从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讨论的话题。

  四、说教学程序

  首先让学生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文章题为《我的叔叔于勒》,可于勒却是暗线。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小说对它的着墨不多。让学生撰写他的小传,结合本人的认知经验,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弥补这一空白。这一步可看成是复习旧课导入。

  第二步: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分角色朗读“船上巧遇于勒”

  2、勾画人物描写的句段

  3、分组讨论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分析人物的性格。并由学生用“从……这一句看出了……”或“……这一句表现……”这样的句式发言。例如,从“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看出父亲的虚荣心,他想打肿脸充胖子。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列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文本经不同人的解读之后,成为了“第二文本”,“第三文本”。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越俎代疱,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中如果让学生独自地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罔然而无所得,因此组织学生进列讨论,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萍果,我有一个萍果,我们交换之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萍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的理论基础。

  第三步: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小说中的`“我”是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其它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进出“我”的我的眼中。这一步骤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就母亲要射开于勒时,你会对母亲说什么?借这一问,指导学生在阅中应读出本人,融入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列德育渗透。

  第四步:探讨小说主题,提倡不同声音。

  问题设计一: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质疑法,能过提问,为学生的思维进程铺路搭桥。

  学生讨论明确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的写作目的就不难理解。

  问题设计二:过去的教参对本文的主题思想是这样概括的,“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贪婪与对亲兄弟的冷酷无情,显然与社会体制毫无关系,它是人性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弱点。要突破这难点,其实也不难,教师可以这样提示:我们的生活中会存在这样的人吗?一言中的,便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一环节意在利用阅读批判环节,发展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会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只有会思考,才会有创新。

  第五步:课外材料键接,联系实际生活。

  材料键接:

  1、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无间起来,迫使互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马克思)

  2、金钱是一个无底的大海,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灭在其中。

  3、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样折磨你。(出示小黑板)

  阅读这些材料,结合课文用日常生活谈谈你对钱的看法。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并提高学生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列小结

  第六步:教学效果巩固,也就是课外作业布置。假如菲利普一家在旅列中遇到的是有钱的于勒,会有什么的故事发生,请编写小剧本。

  五说板书:

  本着直观简洁原则,板书设计如下: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

  虚伪的外衣

  自利冷酷的内心-人性弱点

  浑身铜臭味

  认识本人

  提升本人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9-15

语文《画》说课稿06-14

语文《祝福》说课稿10-04

语文《荷花》说课稿09-09

语文说课稿11-24

语文说课稿07-15

语文《绿》说课稿01-06

《白鹅》语文说课稿11-13

《故乡》语文说课稿08-17

《散步》语文说课稿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