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5-03-26 08:00: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化学说课稿集合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化学说课稿集合6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指导思想

  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节选自全日制普高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二章,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碳族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认识硅的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联系C的知识来学习硅的新知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a、理解并掌握晶体微粒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力与晶体类型的关系,晶体类型与晶体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

  b、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习硅元素性质知识的方法

  c、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会将平面图想象成为空间结构,又能将空间结构表示在平面图上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具备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都有一定乐于展示自我。在本节课的概念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与乏味感。

  由于理论性较强。采用互动式教学 理论性较强,用图片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程,我准备请同学在课前对景德镇陶瓷。秦始皇兵马俑等作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早请同学作介绍后,我将给他们较为具体的去陈述中国陶器的`历史。从而引出现实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质。

  2、丰富知识的外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阅读课本,并请学生归纳课本内容并回答

  提问如"谁知道硅在地壳中的含量?""谁知道硅在宇宙范围内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借助于多媒体向同学们看晶体彩图

  从晶体的外在结构引入硅的结构及其硅晶体结构平面

  再展示金刚石晶体球棍模型

  通过对比金刚石晶体与晶体的结构分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再推出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通过讨论晶体硅。金刚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种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

  再比较它们的化学键,对它们物理性质的影响因素

  利用判断题,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模糊点

  4、指导学生归纳本章本节的内容

  归纳。总结。及时巩固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掌握并及时解决可能留下的问题。

  五、总结

化学说课稿 篇2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⑴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⑵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服务于人类的桥,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中心,是化学工作者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最重要的手段。

  有机合成高三化学说课稿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同时对本节第一课时有机合成的过程要有初步掌握。本节课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逆合成分析法设计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的基本技能,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学习本模块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及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心理的期待群体中的个体差异。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性质及转化关系,学习逆合成基本原则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物的合成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新物质的不断合成是有机化学具有特殊的科学魅力,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的教育。

  ②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③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化学主人翁的身份体会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流程与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标准

  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内容与层次,化学教学内容的具体特征,高二学生的年龄与思维发展情况,我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征,化学学科的特征(研究方法、基本思想、逻辑结构),教师的教学优势能力及我校化学教学的技术条件。

  (三)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四)教学方法

  1、问题解决法2、情境激学法

  (五)重、难点突破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课后反思

  1、教师变“教学”为“导学”。

  2、教育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

  3、教学注重务实、创新、高效、学思结合。

  4、教师学会了等待就学会了尊重。

  七、板书设计

  第四节有机合成

  一、逆合成分析法

  目标化合物→中间体……→中间体→基础原料

  二、实践探索:长效缓释阿司匹林的逆合成分析

  三、有机合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绿色性(环保、循环、原子经济性)

  2、科学性(原理正确)

  3、可行性(条件温和、操作安全、容易分离)

  4、简约性(流程简、步骤少)

  5、经济型(原料易得、成本低、产率高)

化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反应的限度》,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课时。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节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确定

  四.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的限度》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1.本节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下特点:

  (1)安排在 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探究和总结之后,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

  (2)通过化学史实(炼铁高炉尾气之迷),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铺设了心理桥梁

  (3)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逐步形成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体现了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

  (4)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实践性。

  (5)注重知识的基础性,没有从原理、定义的高度予以重点讨论,体现了大众教育的思想,并为选修教材的学习留有充足的空间.

  2.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由浅入深,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实验中抽象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动态平衡的观点,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过程是:

  3.教材处理(基于以上设想,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1)引入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的实验设计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从而认识并相信可逆反应的存在。

  (2)通过动画模拟,变微观为直观,化抽象为具体,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可逆反应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3)以学生实验为媒介,通过对溶解平衡状态的分析讨论,类比导入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反应限度的学习。

  (4)将科学史话放到本节最后,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创造机会,从而形成其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在知识拓展部分,增加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本部分知识的积极性,为选修教材的深入学习埋下伏笔。

  (6)通过阶梯式的习题设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梳理知识脉络,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前面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的学习和探究为本节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2.本节知识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生在此之前缺乏类似的学习经验和探究经历

  三.教学三维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2)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3)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提高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n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n教学难点: 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和外部特征。

  n教学方法:科学探究(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相结合);思考与交流。

  n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动画模拟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发现、探索问题

  我们知道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是按照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关系进行反应的,那么,在实际反应中,反应物是否能真正按相应的计量关系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呢?

  若以CaCl2与Na2SO4的反应为例,应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呢?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表格。培养其动手能力,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自主发现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激起其进一步探究的意识。

  实验步骤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4ml 1mol/L CaCl2溶液,然后滴加1mol/L Na2SO4溶液5~10ml

  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置于另一只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1mol/L Na2CO3溶液

  实验现象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

  列出你对问题的 想法

  (二)提出概念、提出新的研究题目

  那么什么是可逆反应呢?学生可轻而易举地给出概念。为加深学生对可逆反应的认识和理解,变微观为直观,化抽象为具体,我在此处加入了动画模拟。接着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内化其对可逆反应的认识。

  并以此为契机,提出新的探究题目:根据以上探究,你能否总结出可逆反应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可逆反应的四个特征。

  (三)问题引导 、 类比分析、合作探究

  由实验可知Ca2+与SO42-反应是可逆的,CaSO4在生成的同时也在溶解,CaSO4的生成速率与溶解速率相等时,溶液处于何种状态?该状态有何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此条件下溶解量达到了溶解限度,CaSO4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此时及时提出问题:那么化学反应中是否也同样存在化学反应限度和平衡状态呢?

  通过这样的类比,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为学生营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和思考空间。

  接着,趁热打铁,以学生较熟悉的可逆反应氮气与氢气合成氨为例,引导学生展开问题探究:

  (1)当反应刚开始时,是反应物浓度大还是生成物的浓度大?

  (2)当反应刚开始时,是正反应速率大还是逆反应速率大?

  (3)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

  (4)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

  (5)反应进行到什么时间会“停止”?

  (6)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如何变化?

  (7)给这个状态命名?

  (8)反应真的停止了吗?

  通过以上8个问题的思考讨论,步步推进,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也随着揭开层层面纱,露出庐山真面目。

  (四)提出概念、建立图像、联系生活

  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呢?你能否用时间——速率图象表示其建立过程?

  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后。

  我用大屏幕播放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时间——速率图象,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过程的理解。

  接着继续引导: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动态平衡实例?你能举出一些吗?

  然后以对“水槽中的进出流水”的生活实例的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入浅出,实现由微观到宏观、由理性到感性的回归。

  此时再提出:化学反应平衡状态有哪些特征呢?

  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和师生互动得出化学平衡状态的五个特征。

  此时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也已水到渠成

  (五)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科学史话”。

  并提出问题:高炉高度增加,为什么CO的浓度、比例没有发生变化?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其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同,激发学习积极性。

  (六)拓展延伸

  任何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进程都有一定的限度,不同反应的限度不同,那么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欲,我在此增加了演示实验:NO2平衡混合气在冷热水中的颜色改变

  并在说明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外界条件以后,强调指出:有兴趣的同学可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深入学习。以真正实现知识的延伸。

化学说课稿 篇4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3)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了解操作要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2)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

  (3)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重点】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难点】滴管的使用。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室、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

  教师: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

  【实验仪器及药品】

  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教学设计】

  学习课题: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师活动: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观看、思考。

  你已经知道什么?

  播放违规实验造成的实验事故的课件或实物表演,使学生认识安全实验的重要性。

  观看课件、演示实验:

  (交流与讨论):参观实验室后,对实验室的实验规则、仪器、药品的认识,形成认识

  【课题1】固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

  (提出问题):

  1、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

  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注意指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互教互学,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学会分析实验成与败的原因。

  观察药品,关注药品的性质

  阅读教材P14-15,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交流与讨论)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

  【课题2】液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稀盐酸

  (提出问题):

  1、回忆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

  2、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

  (练习与实践):

  1、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快速

  倒还是缓慢地倒?

  2、细口瓶倾倒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倾倒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

  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观察药品

  (联想与启示):

  回忆日常生活经验,交流与讨论,结合教材P15液体的倾倒,得出液体取用的方法。

  (实验探究)

  1、将少量稀盐酸侄于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交流与讨论)交流、讨论,形成认识,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完成练习)

  【课题3】量筒的使用

  (提出问题):

  1、回忆初二物理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

  2、量筒量取液体时,为什么要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采用仰视或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实验探究):

  1、用10毫升的量筒量取2毫升的'稀盐酸。

  2、筒量取液体时,仰视或俯视,对读数产生影响。

  3、将量好的稀盐酸倒入放有大理石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交流实验结果)

  【课题4】滴管的使用

  (提出问题)

  1、少量的液体应使用什么仪器?

  2、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

  注意指导学生实验规范。

  16滴管的使用,思考、讨论。

  (实验探究)

  1、滴管向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2、滴管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交流、总结)

  【课题5】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2)给物质的加热

  (提出问题)

  1、确使用酒精灯应注意实验事项是什么??

  2、精灯的火焰各部分颜色为什么不同?

  3、怎样熄灭酒精灯?

  (提出问题)

  1、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

  2、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直接加热,为什么?

  3、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为什么?

  4、如何给试管里的液体进行预热?

  阅读教材P16-17酒精灯的使用,思考、回答。

  (实验探究)

  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2秒后取出,观察发生的变化,记录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现象:

  1、开水时,水装得过多,沸腾时水会溢出。

  2、过热开水的玻璃杯马上放入冷水中,杯子很容易破裂。

  思考、交流、讨论、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实验探究)

  1、三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的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3厘米、灯芯、外焰上加热,记

  录加热的水沸腾分别所需的时间。

  2、用量筒取2毫升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用滴管滴入硫酸铜溶液,观察、记录现象,

  再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观察现象。

  【课题6】洗涤仪器

  (提出问题)

  做过实验的仪器为什么要洗涤?如何洗涤试管?

  阅读教材P18—19后,交流、总结。

  (实验探究)

  将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等洗干净,并整理实验桌和实验室。

  学完本节你应该知道什么?

  思考、总结。

  【布置作业】

  1、面作业:素质教育学案:P6-12

  2、庭小实验:利用家中的杯子、瓶子、筷子、匙、食盐、冰糖、水、吸管、盆子等,进行固

  体取用、液体倾倒、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操作练习。

  学生完成作业。

化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式》是在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原子结构之后化学内容的延续,它包括“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共分为2个课时,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是学生已学习了元素符号书写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对化学用语内容进一步地认识学习,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掌握好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为后面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做铺垫,可见学好这一课题的内容的重要性,它是化学用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用语的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正确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过程,必须在较好地掌握化学式书写的基础上,用化学式来表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以及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和《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能说出化学式的概念。

  {2}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能利用化合价推写物质的化学式,掌握一些简单化学式的书写步骤及注意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多练来完成。

  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式的书写,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教材认识,学生的情况,确定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化学式的正确书写

  重点的依据:作为开始学习化学用语,学生学习上感到困难,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难点的依据:由于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确定,化合价法则,学生对教材内容不够透彻,觉得比较抽象。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学法

  学习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学习气氛不够活跃,情况虽不乐观,但作为知识传授的主导者,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互动,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尽量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让学生爱听、爱看、爱做、爱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情感,在化学式书写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进行指导显示→示范与模仿→知道理解与应用→矫正→熟练书写,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说教法

  在教学中根据我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好胜的心理},求学意识和课标的要求,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自主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我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合于他们参与交往的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本节内容的`连接性、条理性,教学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导入,化学式是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的化学符号,国际通用,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它正确表示物质的组成,是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映,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组成,则有不同的化学式,例:氧气O2、碳C、二氧化碳CO2、氧化镁MgO氯化钠NaC1

  由学生观察提出质疑:什么是化学式?

  {提问}这些物质的化学式是如何确定的,为什么这样书写。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一些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联想和启示,交流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提问}{一}、什么是单质?单质化学式怎样书写

  固态非金属单质: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

  气态非金属单质:一般在元素符号右下

  {小结}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角标2{稀有气体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金属: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

  {小结升华}一般气体成双对,稀、固、金是单个

  {巩固练习}1、分别写出单质、铁、钠、硫、磷、氦气、氖气、氢气、氮气的化学式。

  由学生上台板演,师生共同矫正和认可。

  {提问}什么是化合物,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化合物,请说出它们的化学式。

  {设问}你知道这些物质的化学式是如何书写出来的吗?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化合价的概念。

  总结: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在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3识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为了强化学生的识记,对学生进行元素化合价数值表示方法跟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方法比较。

  例:正、负数的写法:在化合物中{1}钠的化合价为+1,氧的化合价为-2

  {2}钠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标为1+,氧离子带两个负电荷标为2-

  位置的标法:在化合物中,化合价正负数值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例:Na、O

  在离子所带的电荷中,正负数值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数值为1时省略,例:NA+、O2-

  {二}、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方法——根据化合价法则来写化学式

  1、一般是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

  2、在金属氧化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非金属显负价,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呈-2价,氢元素一般呈+1价,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3、在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法则}。

  以例题为例,指导学生书写化学式,具体步骤为:

  以书写氧化铝化学式为例:

  1、写化学式时,正价写在左边,负价写在右边,如A1、O

  2、查出所需元素的化合价,例A1、O

  3、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确定原子个数{2个A1原子,3个O原子}

  4、写出氧化铝的化学式:AI2O3

  {小结}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课依据如下口诀:要写化学式,先标化合价,约成互质数,后在交叉。

  [模仿]比照老师的讲解,要求学生写出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

  在学生的练习中提出问题,相互讨论。

  {说明}化学式只能表示实际存在的物质的组成,只有化合价实际存在时才有意义,不能根据化合价等于零的原则凭空臆造,随意书写化学式。

  巩固练习:写出一氧化碳、氧化铁、氯化亚铁、硫酸铜、碳酸钙的化学式{学生在书写时容易出错}

  {各组派一名学生进行参赛,进行对组及对学生本人的评价}

  布置作业:

  持续学习题:化合物的化学式会写了,在已知的化学式中能标出各组成元素的化合价吗?该物质的名称如何?

  {小结归纳}:单质化学式写法,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步骤。

  板书设计

  二、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固态非金属单质: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

  气态非金属单质:一般在元素符号右下

  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角标2{稀有气体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金属: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

  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氧化物、“氧右”

  由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金左、非右”

化学说课稿 篇6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要求了解一些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据此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组织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为了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以构建主义思想为指导,寻找知识的最近生长点,注重对已有知识的调用与组合。本课题学习,我首先让学生通过体会回顾生活经验,感受到不同的金属其活动性是不一样的,结合化学实验验证自己观点的科学性,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脉络。本节课作为此课题的第二课时,我设计了六个问题,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复习阅读、观察实验和讨论交流中不断学到新知,让学生学习活动拾级而上,知识构建水到渠成,并从中体会化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验处理上,我将实验顺序作了一个小的变动,目的是为了解决同样都是不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如何通过实验比较活动性的问题。为学生以后独立解决相似问题提供一个示范。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我通过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并特地设计一道选择题,跟学生介绍,铁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只能生成+2价的铁。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10-19

化学说课稿12-14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01-18

化学元素说课稿10-15

化学键说课稿12-11

化学《物质的量》 说课稿11-18

化学说课稿范文03-26

化学键说课稿11-19

化学式说课稿09-23

化学键说课稿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