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5-03-13 08:34:4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化学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Ⅰ《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本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通过本节以及后面章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另外,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为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第二课时为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第三课时为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本节课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

  (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

  (3)了解活泼金属(Na、Mg、Al)与O2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习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金属及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知道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

  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四)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实验探究。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采用“演示实验法”。教师通过学生看到的客观事实或已学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实验大部分是演示实验,让学生熟悉实验正确操作。我在实验前会先讲清楚实验过程,强调操作注意事项以及观察要点;在实验过程中,我也会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实验现象,并让学生描述出实验现象。

  通过两组实验,调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深刻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思考、讨论、归纳与总结,认识实验的本质,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思考生活生产中的金属制品,举例,体现金属在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复习旧知:课本P42“思考与交流”。

  1.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

  2.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有关金属的反应,并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通过提问,师生共同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盐反应;(2)金属与酸反应;(3)金属与氧气反应。

  3.根据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Na、Mg、Al的原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四)探索新知:实验探究金属钠的性质

  1.提出问题:真金不怕火炼是什么意思?金子在高温下不能发生反应,铁铝在常温下不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点燃条件下可以和纯氧反应,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呢?展示金属钠

  2.介绍金属钠的保存,思考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用实物展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学生总结概括。分析钠的切口变暗的原因,说明Na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

  3.引导学生进行钠的燃烧实验及总结归纳实验现象,

  4.回忆Al在纯氧中的燃烧反应,对比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说明氧化铝对Al的保护作用

  5.拓展延伸: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金属氧化物,金属在反应中表现还原性,遇见其他氧化性物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例如与氯气,与硫反应,生成相应的氯化物和硫化物,引导学生自己写出反应方程式。

  (五)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分析Na、Al和氧气反应过程中,Na、Al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以及在反应中Na和Al体现的性质,得出结论:Na、Al等金属单质具有还原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作还原剂。并进一步指出:由于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最外层电子容易失去,金属单质往往表现出还原性,能与许多氧化剂发生反应。除了与氧气反应以外,金属单质还能和Cl2、S等氧化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列出Na与Cl2反应、Fe与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六)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熔点低

  1.Na与O2的反应

  -2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白色)

  加热条件下:(淡黄色)

  2.铝与O2的反应

  4Al + 3O2 ==== 2Al2O3

  3.金属与其它非金属的反应

  △ 2Na + Cl2 ==== 2NaCl

  △ Fe + S ==== FeS -1 △ 2Na + O2 ==== Na2O2

化学说课稿 篇2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同时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陈述了化学新课程的目标理念,即“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依据课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a、 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 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和换算。

  c、 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a、 通过课前探究,学会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 通过课堂探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 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感受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课堂探究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课标》指出:“从教学方式与实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目标的关系来看,探究式教学应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教学方式应体现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因为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过程,理解了过程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方法,从而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要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的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溶剂体积”与“溶液体积”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教学的难点问题。

  三、教学程序:

  新课改倡导以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意义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本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不断改进自己已有认识和经验的过程。本节课依据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

  1、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课堂上他们带来了自己收集的诸如止咳糖浆、饮料、眼药水、矿泉水、四特酒等,实验室诸如盐酸、碳酸钠等溶液的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出示自己收集的标签,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进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 ——物质的量浓度。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的基础上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建构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学课本感受概念,然后通过以下具体实例练习来巩固、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mol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5.85克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molNaCl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是对概念的直接运用;

  第二个练习巩固已学知识“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换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们将在各自的思考与判断中,进行探讨和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发挥,相互解答疑问,自主进行合作探究。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引起彼此的心灵的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突破了教学的重点;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我给出了“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与换算: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课标》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然后计算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他们不难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存在着较大困难。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从而得出抽象的转换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巩固提高: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用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250mL1.84mol/L的稀硫酸溶液。

  3、开拓眼界

  在成功的激励下,课本知识此时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在多个方面都显现出STS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4、课堂评价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堂评价练习,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 下列溶液中NO3-的浓度与100mL1 mol/L硝酸铁溶液中的NO3-的浓度相等的是:( )

  A.200mL1.5mol/L硝酸镁溶液 B.200mL1.5 mol/L硝酸钾溶液

  C.50mL3 mol/L硝酸钾溶液 D.300mL1 mol/L硝酸溶液

  2. 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cmol/L, 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

  A. B.

  C. D.

  5、作业:

  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

  四、教学反思:

  这样的作业,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没有过分强调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的学习方法。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化学说课稿 篇3

  本说课的题目是“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节课依据“探索性教学”

  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思想,本着“问题式教学”、“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建立科学思维模式”的教育教学设想设计的教学方案,现从四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学生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为后面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③通过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复习巩固基本实验操作,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从分析现象中得出结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交流、实验和观察、探究实验,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

  难点:铝为何可以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

  1、初三已经学习过铁、镁、铝等金属的有关性质;

  2、曾经背过金属活动顺序表,知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对于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他们还没有开始接触,一般都不懂得从结构上去分析演绎。

  四、教法和学法

  1、 边讲边实验 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

  (1)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进一步规范、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比如钠的切割 、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教师在演示一些操作重点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让学生和钠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学生对钠的性质就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2)学生动手实验与填写实验报告相结合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给出实验报告,引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动力,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而不是囫囵吞枣,真正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生实验之后,学生能在完整试验报告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回顾试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 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3、通过比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如学生在学习钠和氧气反应的时候,通过反应条件、反应产物的比较,从而更深刻地认识钠与氧气反应的实质。又如做铝和氧气反应实验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认识到铝表面的氧化膜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堂 通过幻灯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制品、金属矿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金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展示历史上一些比较出名的金属物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金属在我国已有比较悠久的使用历史;我还将让学生自己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本节课的兴趣。

  2、 复习旧知 通过思考与交流,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为后面即将学习的钠、铝的性质打下基础。

  3、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 铁、镁等金属都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让学生去思考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以及为什么。

  4、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 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感受钠的活泼的化学性质,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5、通过实验的比较,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让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本质,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6、 课堂小结 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共同的反应本质,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金属化学性质的差异性,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在具体反应中的体现,进而从反应的难易程度认识到化学性质的递变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并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共性之外金属可能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性,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

  7、作业 利用你的原有化学知识,结合本节课内容,围绕金属提出一些问题,选择出你所感兴趣的,去图书馆或查阅资料,进行研究、调查或实验。

  六、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

  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

  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学生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化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地位和功能

  本节内容是继烷烃之后,向学生介绍不饱和烃和烯烃的概念,乙烯的分子结构、和乙烯的化学性质。在乙烯的化学性质中,又介绍了另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应。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烷烃之后,已初步了解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的情况下学习的又一类烃,在教材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且本节内容所涉及到的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产品,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能源、药物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乙烯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式

  2.掌握乙烯的氧化和加成反应

  3.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三维想象培养

  过程与方法:

  1.准备地观察实物、模型

  2.利用模型法帮助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具体和抽象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有机化学的入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有序、认真的学习态度

  2.通过分子节后模型,意识到化学世界的外在美

  3.通过乙烯用途的学习感受化学学科对社会生产生活得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乙烯的化学性质和加成反应

  教学难点:乙烯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

  二、说教法:

  1.本节内容涉及到乙烯分子的结构问题,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在教学中可多使用球棍模型,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多练习、多对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

  2.本节内容涉及到乙烯的化学性质实验。通过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乙烯的化学性质。

  3.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用计算机课件模拟乙烯的加成、加聚反应。其主要作用在于突破难点,化小为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或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发展。

  三、谈学法:

  1.观察法:通过观察分子结构模型,掌握物质的分子结构特点;全面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对比学习法:通过对比学习,掌握乙烯、甲烷燃烧火焰的情况。在介绍加成反应时,与取代反应对比。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学习法: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引言]用一个塑料袋将青香蕉密封起来,在袋内充入少量乙烯气体,或放入一个熟的香蕉,成熟的水果自身能释放出乙烯,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引出本节的主角——乙烯。

  [多媒体展示]各种塑料图片。引起学生更大兴趣。

  [板书]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思考与交流](乙烯与苯的'用途)体会它们作为基本化工原料的重要价值。

  [板书]一、乙烯

  [讲述]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中国现有的乙烯生产能力为600.5万吨/年,即便加上目前正进行扩能改造的产能,也不过1112万吨,而有数据显示,目前乙烯年增长率达8.5%,估计在20xx年乙烯年需求量将达到1500万吨,国内产能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50%左右。目前还需大量进口。

  [科学探究]椐图3-6进行石蜡油分解实验:

  [观察现象]1、气体使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褪色。2、燃烧冒黑烟。

  [质疑]以上气体是烷烃吗?为什么?

  [释疑]产物中含有与烷烃性质不同的烃。研究表明,石蜡油分解的产物主要是乙烯与烷烃的混合物。

  [板书]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烃类叫做烯烃,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

  [展示样品]让学生观察乙烯的颜色、状态,并嗅气味,小结物理性质。

  [板书]物理性质:无色气体,稍有气味,密度是1.25克/升,比空气略轻(分子量28),难溶于水(排水法收集乙烯)。

  [展示]乙烯分子的模型,练习写结构简式(参见投影):

  [讲述]实验表明,乙烯是一种不饱和烃,分子里的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双键里其中一个键容易断裂,能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结合。

  [演示]乙烯与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反应:

  [现象]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颜色褪去。

  [演示]乙烯在空气中燃烧,观察现象:

  [现象]:火焰明亮,有黑烟生成。说明含碳量较大,部分碳没有充分燃烧。有水生成(火焰的上方罩一干燥表面皿观察)。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用附有氢氧化钙液滴的表面皿观察)。

  [板书]1、乙烯的氧化反应

  [讲解]乙烯中碳碳双键在酸性高锰酸钾作用下,可断裂而被氧化,而使其褪色。另外,乙烯还能进行催化氧化等等。

  2cH2=cH2+o22cH3cHo

  [板书]2、乙烯的加成反应

  [动画]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

  [讲解]乙烯分子在溴的攻击下,c=c双键里的其中一个键容易断裂,同样溴分子在乙烯的作用下,Br—Br键也会逐渐断裂,两个溴原子分别与两个不饱和的碳原子结合,生成无色的1,2一二溴乙烷。

  师生共同小结给出定义: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别的物质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板书]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常见的加成试剂有:H2、Hcl、H2o等等。

  [思考、练习]1、如何鉴别乙烷与乙烯?

  2、完成方程式:

  cH2=cH2+H2

  cH2=cH2+Hcl

  cH2=cH2+H2o

  [投影]

  [小结]乙烯的加成反应在实质上是c=c双键容易断裂,能够分别与其它的原子或原子团结合成新的共价键,说明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

  3、聚合反应

  在适当的温度、压强和催化剂条件下,乙烯双键里的一个键全断裂,分子里的碳原子能互相结合成为很长的链。这种聚合反应也是加成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小结]由于乙烯分子里的c=c双键里的一个键容易断裂,能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因此,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能发生加成、加聚和氧化反应,另外从乙烯的活泼性和还原性也充分说明乙烯是含有双键的不饱和烃。

  [阅读]课本63页第一段乙烯的用途

  【板书】三、乙烯用途

  做催熟剂,乙烯主要来源于石油,指出: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

  【课堂小结】乙烯能发生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加剧反应。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一课时:乙烯

  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烃类叫做烯烃,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

  一、物理性质:无色气体,稍有气味,密度

  是1.25克/升,比空气略轻(分子量28),难溶于水(排水法收集乙烯)。

  二、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燃烧;

  2、乙烯的加成反应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常见的加成试剂有:H2、Hcl、H2o等等

  3、聚合反应

  三、乙烯用途:

  做催熟剂,乙烯主要来源于石油,指出: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

  小结:乙烯能发生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加剧反应

化学说课稿 篇5

  【教科书分析】

  本课题位于人教版选修4第二章第四节,主要涉及用焓变与熵变作为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据,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给出了吉布斯自由能的判定式,其知识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由于焓变和熵变对高中生来说属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因此教科书在知识的深度上进行了适度把握,并在编排顺序上做了相应考虑,将本节课题放在本章的最后一节。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将新的知识吸纳到原有认知框架中,教科书设计的实例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然而教科书在本节中没有设计编写相应的实验,学生难以利用直观鲜明的实验现象促进相应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从本学科纵向维度上看,学生学习本课题时,已经掌握了化学反应的焓变等有关内容,同时也具备了对化学反应从能量、速率、限度等维度研究的思想。本课题联系以上知识,提出了研究化学反应的另一个维度——方向(自发与非自发)问题,并利用焓变判据和熵变判据综合对化学反应的自发做出判断。由于熵及“熵增原理”内容较抽象、陌生度较高,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体现“熵增原理”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认知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对熵变和熵增做出一般性地常规探讨,并且创造了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空间。

  在科学方法的学习上,作为高二理科生,对常见的科学方法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也有一定的体验。为了延伸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以及科学方法的学习,本课题的科学探究中引入“证明法”与“证伪法”,在交替使用二者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中的“证明”与“证伪”方法及其对结果作出相应合理正确的解释。

  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与低碳生活也时刻影响着学生,他们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意识。本课题通过体验活动发展学生相关认知与情感,强化了从基本化学原理角度看待社会问题的意识,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但△H<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2、知道△s>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但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3、知道化学反应的是否自发同时取决于△H和△s两个因素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化学实验”与“角色扮演”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观察、描述、分析、推理和判断现象与结论。

  2、了解科学探究方法中的重要手段——“证伪”和“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形成从科学原理的角度认识身边事物和变化的世界观。

  2、基于“熵增原理”的类比,体验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是本课题教学实施中的主体部分,结合已经确立的教学目标,以人教版化学选修4教科书为蓝本,本着“源于教科书但不拘泥于教科书,用教科书教”的原则,选择主要学习内容。基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即化学反应是否自发)认识的缺乏,教学设计中引入一些物理变化的过程来帮助学生联想和构建关于自发过程的典型特征,结合焓变与熵变从实验探究中分析影响化学反应是否自发的影响因素。在探究焓变和熵变因素的影响过程中引入“证明”与“证伪”的科学探究方法,丰富科学探究的手段。最后,结合“熵增原理”与“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并结合当下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实现在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演示法:视频建立感性认知

  2、讨论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设

  3、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4、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利用推理和归纳的分析方法,结合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了解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演示法:活动建立感性认知

  2、讲授法:介绍熵变概念

  3、讨论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设

  4、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5、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利用归纳和演绎的逻辑分析方法,利用常见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学习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与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

  1、活动体验法:角色扮演

  2、讨论法: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或的必要性

  从体验活动中感受熵增原理的简单应用,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

  【教学流程】

  1情境体验、引入课题

  由生活常识引入自发与非自发过程(视频播放:破镜重圆、覆水难收)

  2认识概念、明确任务

  自发过程的定义,学习任务:研究化学变化中的自发过程的特征

  3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水从高处自发流向低处的过程中什么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4探究一: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4、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一:能量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一: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0

  4、2方法引导、证明证伪

  问题:如何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

  方法引导一:证明:科学研究中,要证明一个假设成立,就是证明凡符合假设的所有情况都能得出结论。(一般为穷举法)

  证明:例举大量支持假设的实例(4—5个)

  结论:假设一可以成立吗?(设计之初是希望学生做出肯定的回答,进而通过产生冲突引出“证伪法”,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力很强,通过独立思辩做出了否定回答,认为举出反例即可推翻假设,即直接可将“证伪法”引出。)

  方法引导二:更能体现科学本质特征的方法:“证伪”

  证伪:要证明一个假设不成立,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证伪探究:利用所给试剂Ba(oH)2(s)、NH4cl(s)设计一个实验证伪假设一。

  4、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汇报结果

  探究结论

  “证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并不是必须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证明”实验说明:虽然很多实例支持了假设,但不能为假设的成立提供的确凿证据。同时,证明的过程其实是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即△H<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5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火柴棒的散落

  6概念支架、例举经验

  介绍熵及熵增原理,举出常见的“熵增原理”的实例

  7探究二: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7、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二:混乱程度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二: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混乱度增加,即:△s>0

  7、2头脑风暴、自主探究

  任选证明实验或证伪实验

  试剂:cacl2(aq)、H2so4(aq)、Na2co3(aq)

  书写化学反应式并说出证明或证伪的理由。

  7、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探究结论

  “证明”实验说明:△s>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证伪”实验说明:△s>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8演示实验、整合结论

  热冰实验

  整合结论:

  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同时受△s和△H的影响。

  △s>0与△H<0都是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相同时:

  △s>0、△H<0,反应自发;

  △s<0、△h>0,反应非自反;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不同时:

  反应是否自发取决于△s和△H哪种影响更大

  9体验活动、拓展思考

  熵与环境保护

  体验活动:混乱的制造者与整理者

  拓展思考: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所耗费……

  1、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的选择。

  2、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收集比起来,何者难度更大,思考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

  【板书设计】

  化学世界中的自发过程

  一、焓变对自发过程的影响

  二、熵变对自发过程的影响

  结论:

  △s>0、△H<0,反应自发;

  △s<0、△h>0,反应非自反;

  【教学反思】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的预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了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基本认识,能够了解熵变及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课堂体验活动,学生深刻感受到熵增原理对实际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进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同时,通过“证明”和“证伪”的科学探究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丰富内涵,进一步认识科学本质特征。但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如何掌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在课标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与组织内容,应根据不同的学情与教学环境做出相应的处理。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12-14

化学说课稿10-19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01-18

化学说课稿范文03-26

化学元素说课稿10-15

化学《物质的量》 说课稿11-18

化学式说课稿09-23

化学键说课稿11-19

化学键说课稿12-11

化学键说课稿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