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3-11 08:58: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合集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合集6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假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是体现过程技能显性化,是属于科学探究的范畴。本单元在全套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顺序中的位置在最后第二位,说明假设是探究中较为高级过程技能。

  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有经验的人会对事物进行解释和假设。解释是因为觉得我们的认识已经有把握贴近事实,但当我们期望贴近事实与真相,又由于事实的因果关系复杂,难以确定,依据不充分时,我们就会做出假设或猜想,来引导探究的方向。教材分四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是说明猜想与假设的关系,通过侦探破案和寻找杀树凶手,引导学生做出不受任何限制的猜测。第二是介绍“大陆漂移说”和“恐龙灭绝假说”,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家做出的假设,学习给假设找依据,并尝试做出自己的假设。第三是让学生回忆以往做过的假设的内容,为强调有依据的进行假设做好铺垫。第四让学生在找杀树凶手过程中,懂得假设要有依据,并说明依据中的经验也会造成假象。要证明经验是不是正确,可以通过实验验证,为下一课内容的展开埋下伏笔。

  六年级的学生在三年多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做过假设。但要明白假设的提出要有依据以及假设依靠的经验未必可靠,对于学生有一定的困难。综合以上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知道假设的含义,能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2、了解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意识到假设需要验证。

  重点是懂得假设是有依据的猜测,难点是明白经验可能会造成假想。

  二、说教法

  假设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根据建构主义的原则,我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探究,如分析鱼缸少鱼事件。为体现“做中学”,根据魏格纳的假设让学生拼接地图,从活动中懂得假设是要有依据的。

  三、说学法

  实验法、互动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学生对于教材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修改。首先我创设一个情境:鱼缸少鱼事件,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在为什么少鱼的问题上寻找原因,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学生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猜想,这时学生就在对问题作出假设,从而引出课题——假设。为了让学生尝试自己作出假设,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这个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提出了很多的假设,其中有科学家已经提出的假设,也有同学们自己的假设。提出假设在科学探究中是很重要的一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介绍了魏格纳的“大陆板块漂移学说”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介绍魏格纳的故事,让学生走近魏格纳提出假设的这个情景。假设提出后要证明它是正确的,需要依据去支撑。下面我就让学生去寻找依据,其中有一个很直接的依据,就是把地图剪一剪拼一拼。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寻找依据的过程。学生也在拼接过程中发现,确实有很多陆地可以贴合在一起。仅这样一个依据是不够的`,也不能说服当时的科学家,所以魏格纳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在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中,有一些典型的例子,那就是结合课本的两个实例,即在两个大陆上都发现了中龙的古化石和格陵兰岛当时在逐年地漂移欧洲大陆。通过这些证据来证明魏格纳的假设是正确的,然后通过大陆板块漂移学说的示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最后回到鱼缸少鱼的事件中让学生明白,假设提出后要证明它是正确的,需要去寻找证据。而对于学生提出假设的依据的正确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这还需要去调查研究,通过实验等方法证明。这样就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五年级第10册色彩的认识》一课中,关于纯度对比的评讲一课时。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色彩理论知识和明度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总复习。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并掌握色彩的纯度对比的运用方法,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色彩纯度的过程中, 体会色彩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美术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色彩的纯度对比联系中要注意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美化自己的作品。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 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色彩的纯度的概念,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 总结。

  (一) 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 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三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自己作品中的问题,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实践应用

  (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 反馈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数式的值》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四章,是我个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以及思维品质等实际情况而在教学中加以设计的一节课。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题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即:对于代数我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能区分易混淆语言,清楚代数式求值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变式训练进行拔高。

  2.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的值的概念。

  教学难点:代数式的值的概念,书写格式训练知识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根据课标的要求,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属于了解内容,所以本节课较多的时间用在代数式求值知识的运用上。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并通过小组讨论、组际竞赛等多种方式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流程 设计思路与媒体应用分析

  (一)回顾以前做过的题目,引入课题

  (二)探索交流,获得新知

  引导学生回忆回顾以前做过的题目的过程,点出课题并总结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立刻就有同学回答。板书课题并投影显示概念。

  掌握了代数式的值的概念,

  三、例题教学

  例1 当n分别取下列值时,求代数式 的值

  (1)n=-1; (2)n=4;

  (3)n=0.6

  例2 已知a=-2. b= 1/3 ,求代数式 2ab-6b2 的值

  例3. 已知 ,求代数式 的值。

  四、知识实际应用

  例4. 如图,用100米的篱笆围成一个有一边靠墙的长方形的饲养场,设饲养场的长为x米,

  (1)用代数式表示饲养场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

  (2)当x分别为40米,50米,60米时,哪一种围成的面积最大?

  x

  五、思维拓展

  按右下图示的程序计算,若开始输入的n值为3.

  则最后输出的结果是______。

  六、课堂小结

  1. 什么叫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

  按照代数式中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

  2. 求代数式的值的步骤:

  ①指出代数式中字母表示的数;

  ②抄写原来的代数式;

  ③ 用字母代表的数替换代数式中的字母;

  ④对所得到的算式进行计算,求出代数式的值.

  七、布置作业 究竟如何引入新课呢?如果直接点题引入新课,可能较为平淡,引发不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这或许对生参与这节课学习的积极性略有影响。因此,我在一开始便用回顾以前做过的题目的方式,为引出课题打下伏笔。

  从实践的角度下定义,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而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

  以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都是老师讲解例题然后学生演练,学生往往被动接受,忽略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标。本课改为学生运用新知自主探索,教师协助指引。演练过程中学生往往不会想到代数式中字母取值的不确定性,而在代数式求值过程中忽略强调字母取值的`条件,待他们板演后与同学们一起检验,对演练有误的同学提示更正,对正确的同学加以表扬。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演算完后会很容易就发现答案,这个设计为引出下一题打下伏笔。

  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快会回答出答案。

  添括号补乘号等是多数同学都有可能忽略的问题,师生共同分析比较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这里设置的几个题目,既有来自于数学知识本身,也有跨学科间的联系。通过对问题的解答,进一步巩固了代数式的值的概念,还加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然设问,符合常理,进一步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问时遵循了学生的思维规律,并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交流,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若学生配合较好,可以继续探究,并适当加大难度。这里包括例题共设计了四道题,前三道题既有趣味性,又复习了本节课的内容。第四题是一个动手实验的题目,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思想。

  总结性提问的问题包括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对这节课进行评价,学会反思。

  课外作业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板 书 设 计:

  一、代数式的值定义 四、思维拓展

  二、例题教学例1 、例2. 例3 五、课堂小结

  三、知识实际应用例4 六、布置作业

  五、“求代数式的值”一课的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所讲授的内容是“代数式的值”,它是冀教版七年级新教材第五章第4小节的内容,是前一部分用字母表示数及列代数式等知识的完结与提升。为将来学习函数,感受数字与字母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力图落实“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深化——反思升华——检测评价的教学流程,初步落实”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小目标分层推进的策略与研究“来与老师们共同探讨,以便更好的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要求我们合理选用教学素材,优化教学内容。所以我在教学中,选用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并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忠实于教材,但不迷信教材,在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教材,对于课堂和课外练习一部分取材于课本,而概念的引入却有别于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教学方法合理化,不拘泥于形式。在教学中,通过问题串与活动系列,实施开放式教学,随处可见学生思维间碰撞的火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是教学环节设计,还是课外作业的安排上,我都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关注人的发展,意到个体间的差异,注意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数学体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都市精灵》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随笔,文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展开联想,着力描述若干个大都市中人与动物精灵同生共处的景象,主旨鲜明地提出了都市中人应当与鸟、鱼、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文章语言韵味悠长,讲究形象生动和情理兼美,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细细品味,在认识社会、体味人生、提高修养等方面给人启迪。编者将其安排在第二单元,人与环境单元,单元主题是培养学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情怀。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时激情满怀,写动物在人的“霸道”中退却时满腔感伤,进而领悟作者所传达的深意: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人类应与之友好相处。

  二、学情预估

  1、文中一些词语,尤其是一些成语和特定语境中的特别词语,学生理解不一定到位,需要课前做一些预习工作,例如:居高临下、肆无忌惮、无所事事、退避三舍、司空见惯、“孤城寡人”、“与狼共舞”。

  2、八年级学生,主要还处在形象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可感的文章。如何让学生走进这篇散发着理性光辉的散文,如何让学生接受作者所传达的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就是教师要致力解决的问题。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熟知文中所写的都市精灵

  2、学习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议论

  过程与方法:

  从有效的阅读出发,引导学生圈点描绘都市精灵的词句,勾画深沉含蓄的语句,领会作者的观点,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更新观念,树立关注自然,善待动物,优化生存环境的现代意识

  学习重点: 文章显露的丰富知识和具体精辟的道理

  学习难点: 领会文章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

  教学设想:

  作者要传达的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着重解决作者缘何而生感慨,这就需要立足文本,引领学生解析内容,品味语言,感受情感,进行语言实践,致力于帮助学生从文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接受美的熏陶浸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了使阅读更有效,我设计了有指向地阅读,有表情地阅读,有思考地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四个主要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预习设计:

  1、画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联系具体语境解释。

  2、自读课文,说明探究练习一所列七个词语概括的具体内容。

  (前者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后者为整体感知课文服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画面,说说你的感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景成了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面令人神往。人和动物成了朋友,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更加美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乙先生随笔散文的《都市精灵》,共同探讨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问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词语 齐读两遍

  2、课题中的“都市精灵”中的“精灵”,原指神仙精怪,在预习了课文后,你知道精灵是指什么?

  三、文中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哪些精灵?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北京文学院喜鹊和灰喜鹊、小松鼠、啄木鸟百灵鸟小黄鹂体型特别小的鸟;北京城里:乌鸦、老鸹燕子,昆明:红嘴鸥;上海:鸽子;美国旧金山:大海狮、海鸟(大嘴鹈鹕、鱼鹰、海鸥)。

  四、为什么称他们为精灵?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跳读课文,讨论解决问题,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说明理由。 在都市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楼林立,车来车往,物欲横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心灵荒芜和孤寂,是都市精灵给我们带来了生机;成为都市居民不可缺少的空中伙伴;是都市一道亮丽的风景,让都市中的人感到欢欣,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提高都市生活的质量。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生机,是都市生活中人类的伙伴,是给人类带来快乐的天使,是人类的朋友。

  五、这些都市精灵们的现状如何?请同学们欣赏一个片断。

  颠沛流离、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根据片断内容回答)要知道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他们跟人类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他们怎么会无家可归?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六、所以关于都市和精灵的关系,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每一座城市都应该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而且形成传统,是他的一种标志和象征。

  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七、怎样才能使都市拥有可爱的精灵?

  不随便倾倒垃圾和排污;保护珍稀动物,禁止猎杀;禁止滥捕滥捞;设立保护区;与动物友好相处;加强宣传教育。

  同学们都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措施,其实,与动物和谐相处,归根结底还在于我们的行动。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关注自然,保护动物,为精灵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八、关注精灵:请你为保护都市精灵拟一两句公益广告语。

  真心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地球都是动物的天堂,在动物可爱的身影中,让我们人类也仿佛置身于天堂之中。

  九、布置作业:

  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如果我们就的好北京的一员,针对北京的环境现状请同学们

  为实现“绿色奥运”向广大的北京市民写一个“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倡议书。为绿色奥运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说课稿 篇5

  一、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是“红黄蓝绿”这个主题的一个部分。幼儿通过前两周的活动,感知了美丽、丰富的色彩藏在哪里——红彤彤的太阳、黄橙橙的梨子、蔚蓝的天空等等。在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观发现秋天的变化,并感受到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正是这样的生活经验,为本次的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秋天的颜色》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诗。它从多角度引导幼儿感受秋天的变化,以及颜色的绚丽多彩。重复的句式让幼儿更加便于记忆和理解。同时,通过仿编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幼儿与同伴交流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说教材:

  (一)活动目标:

  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能观察到秋天的各种变化,同时他们的语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能基本讲清楚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及其变化。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点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知道秋天是美丽多彩的。

  2、按照散文诗中的内容仿编句子。

  (二)重点和难点:

  到了中班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语言发展比较好了,但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学习按散文诗的内容仿编句子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另外,我们班的

  幼儿大部分对文字符号有一定的认识,在绘画方面也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将图文结合记录仿编的句子也将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

  本次活动运用了谈话法、讲解演示法、记录法等教学方法。

  在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幼儿所熟悉的且优美的散文诗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再用谈话的方式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最后让幼儿大胆地将仿编的内容记录下来,展示给同伴,让他们相互交流,使每个人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

  四、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对秋天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他们学习的正是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在这样的前提下,幼儿有谈话的内容,想说的愿望,教师再及时地将他们仿编的内容记录下来,幼儿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因此,结合幼儿已有的经验来进行仿编,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自主学习的状态。

  五、说活动准备:

  活动的准备主要分两个部分:

  1、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观察秋天,寻找秋天的颜色并做记录,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知识储备,做好课前的准备。

  2、每人2张句型卡、油画棒,是供

  幼儿记录所用的。

  六、说教学程序:

  1、欣赏散文诗,初步理解内容。

  幼儿在课前与父母一起观察了秋天,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开始时,教师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十分重要。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将自己所看所听的表达出来,然后再请他们欣赏散文,将他们的以往经验在头脑中进行整理,使他们初步理解散文的内容。

  2、欣赏第二遍,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

  第二遍欣赏时,教师结合挂图,让幼儿将头脑中零散的画面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更便于幼儿的学习和理解。纲要中提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幼儿在有了前面各项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幼儿大胆地讨论,他们就能很快清楚地说出秋天小草为什么是黄色的,枫叶为什么是红色的等等,进而来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请幼儿跟着朗诵散文诗,能更好地加深幼儿的记忆。

  3、仿编散文诗。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幼儿学习了散文后,对散文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再用句型卡的方式,图文

  结合,引导幼儿先学习句型,让幼儿能完整地学说“我问,告诉我说:‘秋天是。’”为幼儿用散文的方式进行仿编做一定的铺垫,然后再让幼儿将空白处加入自己对秋天的认识,更容易让初学的幼儿学会仿编。这样他们就会树立自信心,以此来激发每个孩子尝试仿编的愿望。

  然而在一节活动中难以让每位幼儿来展现自己的想法,纲要中提出:“为幼儿创设展现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及满足他们交流成果的愿望。”因此,我请幼儿在自己的卡片上进行仿编记录,然后提供一面墙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课后可以让他们能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并从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有益的经验,让每一位幼儿得到提高。

说课稿 篇6

  一、说活动教材来源:

  城市与我们的生活是跟贴近的,城市中会有很多东西是孩子们所感兴趣的,比如:房子、车子、马路、街道、广告等。 “生活中的标志”这个小主题由此展开了。我让孩子们收集标志,但我发现,其实,标志的涉及面很广,种类也很多,有禁令标志、有警示标志、还有指示表示等。

  二、说本班幼儿情况: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有些方面的标志远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而我们给予幼儿的学习内容是要幼儿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来源于幼儿生活、有学习价值的标志,孩子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最终要运用到幼儿生活中,回归于幼儿的生活。这样,我就想到其实在幼儿园也会发生一些不安全的情况,比如:上厕所时、上下楼梯时有些孩子会出现奔跑、推拉等现象,于是,我适时的设计了“安全小卫士”这一集体活动。

  三、说活动目标:

  我这个活动的目标是:

  1、在认识一些安全标志的基础上,尝试为幼儿园设计标志。

  2、知道标志在人们安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说活动流程

  认标志——设计标志——贴标志

  五、说活动设计:

  在第一个环节认标志中,我会提供各种图片、照片、标志等,让孩子找出哪些是标志,为什么?并说一说这些标志表示什么意思,在哪里看到过的?这里我提供的表示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多已经在前阶段的活动中给孩子们认识过了。

  接着,我会出示一个预设的标志,比如:画了一个小朋友在楼梯上奔跑,再画上一条斜线的标志,然后我会问问孩子这是在什么地方啊,小朋友在干什么啊,这个标志告诉我们什么呢?奥,这个标志就是要提醒我们在上下楼梯时不要奔跑。我设计 这个环节的意图就是让孩子们通过找标志、说标志,明确标志的特征。

  教师要帮助幼儿小结:标志就是要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明白在什么地方不能做什么事情或者是可以做什么事情的。其实这是为后面的环节让孩子设计标志作铺垫,起到一个暗示作用。

  在第二个环节设计标志中,我会先让孩子们看一段录像,录像中会有孩子们在上厕所时、上下楼梯时奔跑、推拉、打闹的情景,还有在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做危险动作等情景,让幼儿找找录像里危险的地方。

  看录象、找危险,这个环节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因为录象中有具体的事件和直观的场景,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载体,它能充分调动起幼儿主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找完录象中有危险的地方后,我还会引导孩子们进一步讨论在这些地方有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还有哪些地方可能会发生危险,需不需要标志?为什么?比如:在上下楼梯时可能会发生不安全的情况,我就会让孩子想一想设计标志的话可以设计哪些标志,要画些什么,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再次暗示幼儿把握设计标志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幼儿设计标志的欲望。

  教师这时也要及时小结:你设计出来的标志是要帮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它表示什么意思;有的时候,同一个地方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标志;有的时候,同一个标志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地方。然后就是幼儿设计标志了。

  我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我会提供给孩子三个层次的材料:

  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我会提供现成的、真实生活中出现的标志,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就可以直接运用到幼 儿园里了;

  对能力一般的幼儿,我会提供一些简单、常见的图片,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剪剪贴贴或者再添画一些内容就能完成一个标志了;

  对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会提供蜡笔、记号笔等材料供幼儿自己画画设计标志。

  在分享与交流的环节中,我会采用两种方式:

  1、幼儿自己直接表述,说说我设计的标志表示什么意思可以贴在什么地方,然后让大家来评判我设计的标志对不对。

  2、让大家来看,猜猜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可以贴在哪里。之后教师要帮助幼儿归纳小结出安全标志的实际意义:是要让别人看的懂的、能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的标记。从而起到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作用。

  最后一个环节贴标志其实是一个延伸活动,我会让孩子把设计好的标志贴出去。还可以搞一个“安全小卫士”的宣传活动,让全园的小朋友都能注意安全,人人来做安全小卫士。

  幼儿还可以在午餐后、自由活动时再去找找幼儿园里可能不安全的地方,再设计标志;甚至到家里、到社区里去看看,为自己的家、为社区设计标志。

  这样一个集体活动就基本结束了。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10-13

说课稿06-08

大班说课稿获奖说课稿随笔06-20

坐井观天说课稿 《坐井观天》说课稿11-08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说课稿06-24

《春》说课稿12-05

《水》说课稿08-25

《社戏》说课稿01-21

《雷雨》说课稿08-05

《白杨》说课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