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

时间:2024-11-05 07:34: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

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1

  一、说设计意图:

  1、这节课的题目是《走近李清照》,目的在于尝试和实践文言诗词教学中一种充满新意、美意的课型“文学欣赏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课标在7-9年级的要求中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评价。对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课标的这种高层次的教学要求,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小说、戏剧、文言诗词等文学欣赏课文或单元。

  余映潮老师说在教学文学欣赏课文或单元时,文学欣赏课尤有新意和美意。一般来说一个学段的语文教材中大约有20篇以上的课文需要运用这种课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本单元的《词五首》一课中选编了宋词中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词人的作品,这是对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欣赏教学的极好机会。《词五首》一课中选编了宋词中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为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让学生对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诗词有更深入更系统的了解。在教学中我按时间的顺序将初中语文课本中编排的李清照的三首词《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和她同时期的三首代表作综合在一起,设计成一节李清照诗词的文学欣赏课。

  3、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将采用背景穿插、音画烘托、对比体会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李清照诗词美读—品析—想象—评说的欣赏活动,4、选用音乐《高山流水》、《琵琶语》、《寒鸦戏水》、《醉花阴》歌曲《一剪梅》《声声慢》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熏陶作用,激发学生对李清照的热爱之情和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说教学内容

  1、品读《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重点品读《武陵春》。

  2、联读欣赏《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

  三、说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从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著名文学家,培养学生诵读品析能力,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精妙之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等角度出发,将在以下三个方面让学生学有所得:

  1、知识与能力

  知人论世,比较了解词人李清照的传奇一生,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词人的心境,体会词中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用诵读—品析—想象的方法欣赏诗词的语言,抓住重点字词句进行品析,把握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女词人的委婉含蓄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知人论世,了解词人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及其心境。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五、说课时安排

  一 课 时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用一幅对联引入,让学生说一说对女词人李清照的了解?(多媒体展示词人简介)

  2、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上一堂文学欣赏课:走进李清照,我们一起用欣赏她诗词的方式走进她的生活,体会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别样的才情、诗情、愁情。(课件 文学欣赏课 走进李清照)

  (二)、欣赏活动一:走进书香才女李清照 欣赏《如梦令》两首 背景穿插一:教师讲述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课件出示相关内容)欣赏《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课件出示诗词)

  1、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2、这首词中你认为哪个词最能表现这种感情? 联读欣赏《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课件出示诗词)

  1、请同学诵读这首词。(指名学生诵读)

  2、引导学生进行妙点赏析理解“绿肥红瘦”。

  (三)、欣赏活动二:走进幸福少妇李清照 欣赏《醉花阴》、《一剪梅》 背景穿插二:教师深情讲述李清照的幸福生活(课件出示相关内容)欣赏《醉花阴》

  1、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用文中一个词来表达。

  2、学生配乐朗读,根据词中意象,想象画面。

  3、品析佳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听读欣赏《一剪梅》(课件播放)

  (越是渲染词人前半生生活的美好,夫妻恩爱的甜蜜,她对生活的热爱。就越能对比出她后半生的`悲苦,帮助学生理解词作。)

  (四)、欣赏活动三:走进晚景凄凉李清照 欣赏《武陵春》、《声声慢》

  背景穿插四:教师配乐讲述凄苦晚年李清照渲染悲苦的气氛(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欣赏《武陵春》(课件出示诗词)

  1、背景点示:(课件出示)

  2、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理解诗词内容

  上阕: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哪个句子,人物的哪些动作表现出内心的悲哀。下阕: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写出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4、品味“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妙处

  5、深情诵读这首词

  听读欣赏《声声慢》(课件配乐朗诵)教师深情讲述《声声慢》创作背景

  播放《声声慢》朗诵材料,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

  (五)、对比体会别样愁情。

  教师:《武陵春》《声声慢》这两首词中抒发的“愁”与《醉花阴》《一剪梅》中抒发的“愁”一样吗?为什么?

  (多媒体出示):

  前期《一剪梅》《醉花阴》——愁—闲愁、个人之愁、相思之愁、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不沉重。

  后期《武陵春》《声声慢》——愁—深愁、家国之愁、死别之愁、孤独之愁、永恒之愁、厚重的,无法承受的。

  (六)、总结一代词宗的李清照一生

  (教师简要讲述)

  (七)、分享感受

  教师:这节课上到这里,在同学们心中李清照的形象应该是越来越清晰了。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心目中李清照,可以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她,也可以用抒情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八)、课堂小结

  1、方法总结(知人论世、反复诵读、品析字句、想象、对比……)

  2、师生深情诵读《永远的李清照》

  李清照,一位人生经历千回百转、跌宕起伏的传奇女性,一位将婉约词风推向极致的杰出作家。她像一颗耀眼的明星,永远在中国的文学史中闪烁,永远在茫茫宇宙中闪烁,永远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闪烁……

  (九)、布置作业(老师建议)

  1、背诵这六首诗词

  2、小作文《我心中的李清照》

  七、说教学反思

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2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倾听文字的声音。

  2.理解词意,通过想象、练笔等方式,绘出文字的画面。

  3.揣摩感受作者的情趣和心境,品出文字的味道。

  4.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人生际遇有关,领悟文字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

  1. 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 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李清照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致

  师: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呢?(李清照)你对李清照还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后师补充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朗读,倾听文字的声音

  1.师: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词,边读边想:和诗相比,它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又叫长短句)

  2.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有它独特的节奏美、音韵美)

  3.师:古人都是“吟诗作赋”,吟诵是情感最丰富的表现,如果你是李清照,会怎样吟这首词呢?(找学生读)

  4.师:吟诵的时候要讲究平仄规律。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要拖长音,仄声要读得短促,尾音要拖长。(老师范读)

  5.师: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上一句,你们读下一句,让我们在一唱一和中感受词的格律美吧!

  三、悟读,绘出文字的画面

  1.师:好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首词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自己先想一想词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然后跟同桌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两个人可以互相请教、互相补充。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学生自由谈)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师生共同解疑)词人和同伴们在溪亭游乐,可能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喝酒聊天、吟诗作画、弹琴唱曲、欣赏风景、对对子、下棋……)

  师: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个字?是的,33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水乡日暮醉归图,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来体会体会。

  2.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首词里藏着好几幅令人流连的画面,你能找出来吗?(学生发言后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荷湖争渡、惊飞鸥鹭……)

  师:请选择一个词语想象成一幅画面,动笔写下来吧。(配乐写)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描绘出的画面?(生配乐读,教师相机点评)

  3.师:古代的词不仅可以当做画来欣赏,还可以谱成曲来吟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蔡琴独唱,师生跟着浅吟低唱)

  四、赏读,品出文字的味道

  1.师:学习古诗词还得有另一种本领,就是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词眼”,你认为,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李清照的心情?写在黑板上。(“醉”)李清照为什么醉了呢?(生答)

  2.师:李清照是酣醉于酒,沉醉于景,陶醉于情了。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作家,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画面,让一千年后的我们了解到了在宋代社会,一个少女所享受到的快乐的生活时光。让我们带着这份了解,再读这首词。

  五、移读,领悟文字的真情

  1.师:李清照的父亲是著名文学家、学者李格非,她的母亲也是饱读诗书。在这样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经常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游山玩水,看,一次秋游后,她写下了这首词: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

  师:连眠卧在沙滩的.鸥鹭也埋怨词人抛下这无穷好的美丽景色,早早归去。多么快乐的一次郊游啊!谁来快乐地读一读这首词?(生读)

  2.师: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乐趣,充满了色彩。18岁时,她嫁给了金石学家赵明诚,二人互相切磋诗词文章,研习钟鼎碑石,志趣相投。看,在这首《减字木兰花》中她写道: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师:把花儿别在发间,让一旁的丈夫比比看,到底是人美还是花儿美?这是何等的幸福!此时李清照会向丈夫讲述自己曾经的快乐:“常记溪亭日暮——”(生诵)

  3.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出远门求学,感情丰富的李清照不忍离别,找了一块手帕,写下了这样的词句,让丈夫带在身边: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重阳节的时候,李清照寄给丈夫一首——《醉花阴》,里面有这样的词句: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因为思念丈夫,人比黄花都瘦了。假如这时她想起那首如梦令,她会无限伤感地吟诵道:“常记溪亭日暮——” (生诵)

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3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到 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课的第二首词《如梦令》。

  一、教材分析

  《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途中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的鸥鹭都吓飞了。作者遣词、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侧重写景,情景交融。通过景物的刻划来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意境创造含蓄而深沉。

  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掌握 “藕”这个生字,理解、感悟词意。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吟诵古词,掌握学习古词的方法,激发学生诵读、记忆、积累的兴趣。

  情感目标:通过词句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古词的韵味,领悟词人所寄予的丰富情感。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词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首先,“边读、边想、边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让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著名古诗词评论家张中行先生曾说过:阅读古诗词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透过语句及意义而唤起诗情,走入诗境。鉴于这点,我打破常规,改革古诗词教学的传统做法;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以学定教、发挥想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具体过程如下:

  一、渲染意境,激发情趣

  古诗词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课程伊始,让学生饱含感情吟唱上节课学过的词《西江月》,自然而然的把课堂带入了古诗词特有的意境美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词的兴趣,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再让学生重温词的特点以便本节课更深入的学习新词。

  二、反复诵读 感悟意境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诗主乎情”,如此丰美的文学珍品,只有静下心来读进去读上心、才能有所感悟,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课堂上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的层层深入的读,才能达到感悟词意、感悟词境、感悟词情的目的。

  (一)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相关文章: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如梦令》说课稿01-16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12-31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02-13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08-09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01-13

说课稿06-08

大班说课稿获奖说课稿随笔06-20

坐井观天说课稿 《坐井观天》说课稿11-08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说课稿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