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黄鹤楼》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黄鹤楼》说课稿[精华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黄鹤楼》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黄鹤楼》说课稿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鹤楼》。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单从诗作本身来说,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诗人在仕途失意之时,登临古迹黄鹤楼,看到眼前之景,不由得诗兴大作,于虚实交错间写就了一首自然旷达、音韵和谐的诗。此外,还因“诗仙”李白对这首诗的推崇和钦佩,更为此诗增添了一抹值得品味的亮色。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很多首古诗,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悟感知诗歌的大意和情感。但是,对于诗歌中包含的较为细腻的意蕴美和不同情感,则需要在课堂上加以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情感。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小组讨论、品词析句等方式,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示范朗读古诗,进而谈话导入本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朗读之后,对话同学:同学们,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此时,学生可以自由回答。然后,我进行总结,并顺势引出本课:的确,在诗人充满意趣的遐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况。能够想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惬意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么诗人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崔颢的《黄鹤楼》,去一探究竟。导入之后,板书本课标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诗歌大意及情感意图,使学生对古诗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解决重点生字词。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不一样,所以此处我重点强调“历历”是清楚可数的意思,“萋萋”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意思。
其次,在解决生字词的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在同桌之间交流本首诗的大意。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对本首诗的大意做出如下总结:早先的仙人乘着黄鹤远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走了,就不再回来了,只有天边的白云千百年来依旧如此。天气好的时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对岸繁茂的树木,以及鹦鹉洲上茂盛的草木。可是在夕阳迟暮之时,却看到江上泛起的无尽烟波,何处才是我的家乡呢?真是令人发愁啊!
以上两个问题较好地完成了对这首诗的整体感知,也为下面的深入研读环节作了铺垫。
初中语文《黄鹤楼》说课稿2
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学习本文文包诗的写作方法,改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学习用文包诗的方法改写古诗。
三、教学准备
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图片、部分送别的诗句
说教法与学法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引言揭题,导入新课。
1、让学生背诵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他们动人的友谊。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3、点出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听到“春”字,请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我们把暮春三月,又可以成为“烟花三月”。注重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自主感悟,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述:在这美好的季节,两个好朋友要分别了,心情有点
?板书(伤感)理解“饯行”(设酒送别,借酒作诗,符合诗人的身份)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让学生读课文思考,李白、孟浩然在干什么?(仰望……、远眺……)活动的主题是送别,为什么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连贯说一说当时的情景。相机板书:依依惜别。他们无心欣赏景物,此时此刻,心里可能想些什么?(该走的还是要走,该说的还是要说。)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在话别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孟夫子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体会到他们情深似海。板书“敬仰”
帮助学生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相机板书:永世不绝。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师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学生读)
讨论“凝视”的意思,能不能换成看?凝视的背后还包涵着什么?(凝视远方,目送友人,感情的见证。)讨论还有什么流向天?(李白的心、思念、一片深情……)此时此景,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
指名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注重理解“广陵”、“故人”、“烟花”、“西辞”等词。简要介绍黄鹤楼。到文中有关诗句意思。了解“文包诗”的特点。让学生体会李白当时的惆怅心情。
三、内化积累、拓展延伸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仿照本课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改写一首古诗(以叙事为主)。
【初中语文《黄鹤楼》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黄鹤楼》说课稿05-29
《黄鹤楼》说课稿11-29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05-24
初中语文说课稿05-20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04-20
初中语文说课稿12-24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05-16
初中语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01-20
初中语文谈生命说课稿04-14
初中语文《济南的冬天》说课稿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