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抽屉原理》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抽屉原理》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抽屉原理》数学说课稿1
今天我们在培训中心大厅听了来自××县的××老师的一节录像课《抽屉原理》。抽屉原理这节课不同于六年级其他课型,与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抽屉原理也很抽像,对于师生而言,这节课比较难上。××老师是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并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老师上的《抽屉原理》一课虽然朴实,但是结构完整,过程清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并学会了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点:
1.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支笔放入3个杯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中至少放进2支笔。然后交流活动,为后面开展教学活动做了铺垫。此处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理解最基本的“抽屉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是,一定有一个抽屉放进了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和知识层面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抽屉原理的推导过程中,至少是商+余数,还是商+1个物体放进同一个抽屉里。让学生互相争辩,在由学生验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
3.注意渗透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在游戏中深化知识。课前教师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一名学生在去掉了大小王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取5张。老师猜,总有一种花色的牌有2张。学完抽屉原理后,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有效的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换源于生活”的理念。
建议:
1、3个杯子放4支笔时说的基本原理在后面不适用,教师应该强调。
2、在得出抽屉原理后应该让学生多加练习并加以说明。
3. 应该不断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魅力。
“抽屉原理”的建立是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老师上的比较扎实,是一节好课。
《抽屉原理》数学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解决。“抽屉原理”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抽屉原理”的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能常常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本单元用直观的方法,介绍了“抽屉原理”的两种形式,本课主要介绍了“抽屉原理”的第一种形式。同时教材还安排了很多具体问题和变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为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教材还注重了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这个过程就是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能从纷繁的现实素材中找出最本质的数学模型,是体现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方面。
二、学情分析
1、六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教师一方面要适当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知识掌握上,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总结规律的方法接触比较少,尤其对于“数学证明”。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引导,不能急于把规律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体会总结规律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并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类推能力,形成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注重提出问题、故意设疑并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
2、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充分的探索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观察,实验,猜测,交流等数学活动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五、教学设计分析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知:
通过拿出一盒新扑克牌,取出两张王牌,再把它洗转,然后让学生从中任意抽取5张,在这五张牌中至少有两张是同一花色的。通过这个小魔术引发问题:“象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
讨。从而导入新课——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对问题的研究中。)
(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把3枝铅笔放在2个文具盒,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放法?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活动:小组用小棒摆一摆并说出他们的发现。
(2)教师用课件展示验证他们的发现。
(3)小结: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2、课件出示:把4枝铅笔放在3个文具盒,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放法?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活动:小组用小棒摆一摆并说出他们的发现。
(2)教师用课件展示验证他们的发现。
(3)小结: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三)、探究归纳,形成规律
1、以上两个例题由于数据较小,学生用动手操作或分解数的方法仍有其直观、简单的特点,这也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但由于枚举的方法毕竟受到数据大小的限制,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由于数据很大,用枚举法解决就相当繁琐了,就可以促使学生自觉采用更一般的方法,即假设法。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这个核心思路是用“有余数除法”这一数学形式表示出来的,需要学生借助直观,逐步理解并掌握。
把6个苹果放入5个抽屉中,至少有几个放到同一个抽屉里?
把7个苹果放入6个抽屉中,至少有几个放到同一个抽屉里呢?
把100个苹果放入99个抽屉中,至少有几个放到同一个抽屉里呢?
把6苹果放入4个抽屉中,至少有几个放到同一个抽屉里呢?
把8苹果放入5个抽屉中,至少有几个放到同一个抽屉里呢?
总结规律:只要物体数量是抽屉数的一倍多(不到两倍),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2物体。
(学生会自然地比较出方法的优劣,枚举法受到数量多少的局限,假设法能够方便地解决一般性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研究问题、探索规律时,先从简单的情况开始研究探究方法。证明过程中,展示了不同学生的证明方法,体现了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既互相学习、触类旁通,又建立“建模”思想,突出了学习方法。)
2、认识“抽屉原理”。
教师:象上面这种问题就是“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应用于解决问题,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这么平凡的事情中发现的规律,就把个规律用他的名字命名,叫做“狄里克雷原理”,又把它叫做“鸽巢原理”。在这里,“4枝铅笔”就是“4个要分的物体”,“3个文具盒”就是“3个抽屉”。把此问题用“抽屉原理”的语言描述就是:把4个物体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物体。
(四)、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课本P69页和P70页“做一做”(目的是用形成的规律做题,让学生体会用规律解题后成功的喜悦。)
(五)、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1)内容总结
把m个物体放进n个空抽屉里(m >n n≠0),m是n的一倍多(不到两倍)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
(2)方法归纳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物体数÷抽屉数﹦商??余数
至少数﹦商+1
六、教学反思
1.要联系生活学数学。在教学中我深切的体会到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一定要让他们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要让学生爱数学就先让他们爱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不局限于教材,要结合生活实际去备课
.2.教师一定要敢于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他们的才能与智慧得以施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生成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抽屉原理》数学说课稿3
××老师的《抽屉原理》一课结构完整,过程清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并学会了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枝笔放入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枝筷子”,然后交流展示,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此处设计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评价学生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抽屉原理(2)的推导过程中,至少是“商+余数”,还是“商+1”个物体放进同一个抽屉。让学生互相争辩,再由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进行验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抽屉原理。另外,本节课中,学生争先恐后的学习行为,积极参与自学、交流、合作、展示、补充、互评、提问、质疑、反思等的学习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3、 注意渗透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在游戏中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教学中教师注重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前老师设计一个游戏:“学生在一副去掉了大小王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五张,老师猜:总有一种花色的牌至少有两张。”这是为什么?学生很惊讶。于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总想接开其中的奥秘。学完抽屉原理后,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商讨之处:
学生对“至少”一词的理解还显得有些欠缺,学生仅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对“至少”一词的指向性还不明确,就我理解,“至少”应该是指的在每一种情况中出现的最大数中的最小数,而有学生却理解成是每一种情况中的最小数。如何让学生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还需探究。
【《抽屉原理》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04-06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02-13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09-19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优秀10-18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优秀05-22
(精华)《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优秀12-13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15篇02-01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优秀优05-27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15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