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说课稿

时间:2023-01-31 10:25: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教学说课稿合集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说课稿合集15篇

教学说课稿1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汉语拼音《y w》。

  首先分析一下教材。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导入,由拼音王国开舞会这个情景贯穿整节课,激起幼儿在游戏中,情境中学习新知识。

  第二部分是发音及字形,引导幼儿记住yw的发音,纠正个别幼儿不正确的发音。情景图。树杈上挂着一件衣服,两座房子的屋顶连着。图中有两个声母。图画提供学习字母的情景,用以激发兴趣,引入本课要学的两个声母y w.

  第三部分是声母y w与表音表形图,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及四声,用以读准它们的音,认清它们的形。重点是yu里的u的演变过程第四部分是图与相应的拼音词,用以练读拼音词,巩固所学的声母及整体认读音节。

  第五部分是送yw回家,找出它们在四线格的位置,指导书写顺序及格式。

  接着说说我这节课的指导思想。这是一节新授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学习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该扶的扶,该放的放,实现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顺口溜,自己评价书写情况等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让学生读整体认读音节的四个声调由学生来当小老师,汉语拼音是一个枯燥的内容,结合小朋友刚进校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都不能把拼音的教学教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应该与游戏,趣味活动相结合为宜。

  根据学前班这个年段孩子的特点,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认知方面:学会声母y w,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及四声,能读准音,认清形,了解yu 书写时两点省写的规则,正确书写。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和发现问题的习惯,乐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情感方面: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是y w及yi wu yu的'发音。难点是yu的演变过程。

  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拼音王国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联欢舞会,六个单韵母也来参加,一起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吧!

  iu的爸爸妈妈也来参加,我们来认识他们。

  二、 教学yw的发音及字形

  请学生与y打招呼,你好你好yyy 集体打招呼,个别打招呼请学生看字形结合生活,想象它像什么?

  请学生看字形结合生活,想象它像什么?

  出示图片,说说图上的什么与y像。编顺口溜 树杈树杈 yyy 小i的妈妈是大y出示卡片w 请幼儿与w打招呼,你好你好www

  请学生看字形结合生活,想象它像什么?

  出示图片,说说图上的什么与w像。编顺口溜 屋顶连着www 小u的爸爸是大w三、 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

  (1)舞会开始了,教师播放音乐,幼儿跟着音乐节奏和视频一起欢快地舞蹈。

  一小段后,教师说,iuv 三个字母宝宝没有小朋友们勇敢,可以自己单独跳舞,那可怎么办呢? Y妈妈说:"宝宝别怕,妈妈与你一起跳。"(相机出示字卡yi,)W爸爸说:"宝贝别怕,来 爸爸和你一起跳。(相机出示字卡wu)小v 见同伴们都有大人带,而自己却孤零零的 ,急的大哭起来,y妈妈说,宝宝别哭,我来和你一起跳。于是小v停止了哭泣,并擦掉了眼泪(相机出示字卡yu,并将两点折起)(2)提问yiwuyu的演变过程,重点是yu ,为什么yu上没有两点呢,结合舞会的故事小结及一首儿歌,小v见到jqxy去掉两点还念v.

  (3)认读音节,请小老师来读带调的音节,幼儿跟读,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出示蝴蝶,小蝴蝶也来参加舞会,看它飞在谁的身上,我们就大声的读出来。蝴蝶飞在yiwuyu的四个声调的音节上,打乱顺序的飞,幼儿读。

  四、图片与相应的拼音词,用以练读拼音词,巩固所学的声母及整体认读音节。

  依次出示图片 雨衣、五指、阿姨、鱼、乌鸦、请个别幼儿从黑板上找出与之相应的音节并贴于上面。集体认读。并请其他幼儿评价是否正确,并给予掌声鼓励。

  五、 教学书写。在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先看卡片上y的格式,然后由学生当小老师告诉大家怎么写,再和我一起书空写。请幼儿猜猜w的家会在哪儿?然后出示正确答案。请幼儿一起书空。

  最后说说学法。上课刚开始情景导入,用以激发兴趣,引入本课要学的内容。学生已经对声母有了初步的兴趣,背诵了大量的有关声母的儿歌或顺口溜。教学时要分别用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之间互助合作、互助学习、互助评价,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我指导的是五年级图书阅读指导课。主题是“快乐阅读,品味亲情”。我选的图书是《感动小学生的父爱(母爱)故事》系列丛书。书中一个个故事发人深省,令人感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技能目标: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旨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情感目标:学生通过阅读《感动小学生的父爱(母爱)故事》,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激发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五、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半数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流

  利朗读课文,还有个别学生朗读时缺少情感。

  情感方面:学生喜欢阅读。对新课充满热情。

  个性心理:本班学生活泼大胆,善于表达。对学习充满信心,学习积极性强。

  方法和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一读二品三悟,复述主要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

  六、教法

  以情感诱发为主,通过筛选文中具体的`信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配合多媒体教学,直观有效。

  七、学法

  自主学习法。教师少说,多让学生说,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这节阅读指导课,充分体现了自主阅读的思想理念。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首先通过名人名言导入新课。“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

  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为什么?”

  (和学生讨论读书的好处,以此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接着我引导学生回顾上册学过的亲情故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如:

  《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从这些课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深深的父爱和母爱)这节课我们再读一本描写父母情深的书——《感动小学生的父爱(母爱)故事》

  (板书主题:快乐阅读,品味亲情)

  然后师生共同回忆以前学过的阅读方法:一读二品三悟。

  (二 )导读

  导读《一口让人流泪的水缸》,使学生感受深深的父母之爱,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

  师: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读一篇感人的文章《一口让人流泪的水缸》。请同学们认真听。(课件展示,学生边看边听)

  师:谁来告诉大家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师:一个好的故事总能打动人的心弦,文中使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是哪里?(学生小组讨论,指派代表发言。)

  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说课稿3

  《梦想的力量》是一篇读起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课文充满了浓浓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令我们倍受感动,文中还有许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献上了爱心,这同样使我们感受到爱的温暖。

  根据目前的情况,现在的学生都不太懂得关心别人的现况,设计这篇课文我意在教育学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奋斗。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谈话导入,引出梦想

  2、初读课文,感知“梦想”

  3、品读课文,明晰“梦想”之路(抓住字、词、句去感受瑞恩的善良、坚强和执著)

  4、研读课文,感悟“梦想”力量

  5、联系实际,以学导行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因此,教学开始前,我首先让孩子们听周笔畅的歌曲《梦想在望》,让学生在感官体验和生活经验是理解的基础让学生初步感知梦想。这样既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让学生初步感受美好梦想会带给人希望和力量,为下面谈感悟做感情铺垫。第二步的初读课文,感知“梦想”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前对我们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目标指向,获取初步的`感观印象,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积极性。我让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了梦想。我在课堂上能紧紧围绕着两个重点思考题“瑞恩的梦想是什么?梦想是如何实现的”展开读书,思考。“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学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为人善良、有爱心。关键是梦想是如何实现的,从中去体会梦想的力量,这一环节是学习课文的重点,我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以学定教,适时进行补充、引导、点拨,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在学生汇报感悟的时候,我适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充分体会出瑞恩身上美好的品质和坚定执着的精神,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到自身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梦想,今后怎样更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让学生明白美好的梦想会给人带来希望,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动力。做到了学文明理,以学导行。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能顺利完成,但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回思课堂,有待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一、因为这是略读课,要我们在一节课内完成,要完成各项任务势必有很多地方都做的不足,在课堂上如能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就能更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虽然这篇文章语言朴实,但是蕴涵丰富的情感,学生多读不仅能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读出感情,而且越读越有体会。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多读,学生才会真正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让他们明白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付出艰苦的劳动。

  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还不足,我还不够放手给学生研究感悟的空间,体现不了学生主体作用。

  三、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路漫漫长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地查漏补缺,使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提高。

教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材简析】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真切地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作者也从中触摸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本课所在的第五组课文都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所选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生命”的感悟不是很深,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盲女孩的感受,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的细小动作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道理,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因此,我采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走进文本品读来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对盲人的内心世界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这对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有一定障碍。因此,我在课前安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热爱生命的资料,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读文,认识女孩——走进文本,品读感悟——总结收获,升华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上好这一课。

  1、在品读中整体感悟人物。文章的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子,对待春天是怎样的。

  2、反复研读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安静在花园里穿梭,主要理解“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体会安静的活泼聪慧及对春天的.热爱。安静拢住了蝴蝶的这一片段,主要理解“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通过“竟然”、“张望”等词语体会安静拢住的不是蝴蝶而是生命,她内心世界中感悟到了飞翔的快乐,生命的美好。作者的联想,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适当拓展,体悟生命的美好。结合阅读链接感受海伦凯勒的事迹。

  四、说学法

  课采用“走进文本品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探究法”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学生采用默读、体会、交流、朗读、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说教学理念

  走进文本,品读感悟,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悟中促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品词析句,获得情感体验,提升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资料

  七、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1、深入研读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2、拓展延伸,学习阅读链接并收集交流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八、说板书

  触摸春天

  乐观

  坚强

  奇迹

  热爱生活

教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卖报歌》是我国著名音乐家聂耳根据旧上海一个小报童的真实生活经历创作的一首歌曲。歌曲为五声宫调式,四二拍,基调乐观活泼,形象单纯,结构短小,是四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这三段歌词在演唱时要进行不同的情感处理。因此,本节课我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情感体验,鼓励音乐表现为基本理念,培养学生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生动地表演歌曲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创设特定的音乐情境,引导学生聆听和学唱歌曲《卖报歌》,在生动的歌声与表演中表达出对小报童生活经历的感受。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用心感受歌曲情感,学习小报童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所保持的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技能目标:通过歌曲情感的表现,训练学生通过音色、力度、速度、表情、动作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得到体现。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正确的评价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演唱歌曲。

  (2)能对歌曲进行歌表演的创作。

  教学难点:

  (1)后十六节奏的正确演唱。

  (2)使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课件、报纸等与多媒体相结合。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两年来的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节奏,积累了少量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有一定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更要求我要利用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本课我通过运用故事法、听唱法、谈话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为他们提供了充满自信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的机会。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

  四、说学法:

  1、体验感知法:通过体验旧社会贫苦的孩子小报童的悲惨生活经历及他对待这种生活那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从而感受到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且要学习小报童乐观自信的对待每一天的学习生活。

  2、自主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比较选择最适合体现歌曲内容的演唱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与表现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让学生观看视频图片,从而引出一位特殊的卖报人物——解放前旧社会穷苦人家的孩子——小报童,然后我以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把学生带入解放前旧社会这个环境当中,使学生懂得音乐来源于生活。接着,我再设置一个疑问——真正触动著名作曲家聂耳的是掩藏在小报童单薄破旧的衣衫后闪闪发光的东西——就是对待悲惨生活的态度,那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用心听了歌曲后就会感受到的,从而自然的引出课题《卖报歌》,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内容及情感,为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作了必要的铺垫。

  (二)聆听学唱,突破难点

  1、不同方式的两次聆听歌曲的第一段。

  2、填词演唱,发现节奏问题,并进行节奏念白。

  3、学唱第二段时,后十六的节奏再次应用。

  4、学唱第三段,让学生自行突破。

  说明:这样循序渐进教唱既遵循了音乐学科的特点,又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介绍、使用打击乐器

  1、引导学生认识打击乐器——沙锤。

  2、唱、奏两种形式体验音乐快乐的情绪。

  说明:唱、奏、两种形式的体验音乐,会把同学们的愉悦推向了高潮,完成了最初设定的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喜爱的情感目标。

  (四)动作创编——动作表现与歌曲的情感结合

  1、尝试对歌曲的表演创作。

  2、分组进行,教师巡视帮助。

  3、分组表演,进行评价,改进提高。

  说明:新课标中鼓励音乐创造,注重个性发展,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五)教学评价

  在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的评价过程中,能使学生达到感受自我,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

教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说课的课题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我的好朋友》——竖笛。这单元一共两课时完成。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内容有介绍坚笛的构造、特点以及它的吹奏法。

  “器乐演奏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竖笛是世界各国普遍流行的吹奏乐器,它的结构简洁、音色悠扬,简便易学,既能独奏,又能与各种打击乐器组成以它为主的小乐队,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这节课有三项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掌握竖笛的基本构造、特点。

  (2)会吹奏C大调音阶。

  (3)能独立演奏和与他人合作演奏乐曲《小星星》、《四季歌》片段。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把这一课时的重点、难点定为:

  重点:C大调音阶

  难点:乐曲《小星星》、《四季歌》片段的吹奏

  二、说学情

  我校是北岸一所农村中学,学生没有接触过器乐教学,竖笛这种乐器只是见过,接触很少,因此要讲清楚它的发声原理及各种注意事项,让学生多参与练习,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三、说教法

  为达到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主要运用了讲授法、示范法、比较法、启发法这几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运用讲授法主要是介绍竖笛的构造、特点等基本常识,让学生对竖笛有所了解,并能对吹奏竖笛作铺垫

  示范法:通过示范吹奏竖笛,让学生去感受竖笛音色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

  比较法:学生吹奏的方法对或错,出现的问题,我针对异同点进行比较,并及时指导与解决

  启示法: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启示学生亲身体验吹奏乐器的乐趣,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合奏培养群体合作精神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这一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了:

  1、直观观察法:了解竖笛的构造、特点以及它的基本常识

  2、即兴表现法:让学生参与试奏竖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思维能力

  3、探索表现法:通过演练———吹奏———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

  五、教学程序

  环节

  教学主要措施

  实施意图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这位朋友可不一般,上课时它藏在书包里,下课时它和我们玩耍。大家愿不愿意和它交朋友?这位朋友就是———————竖笛。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拿出竖笛展示)

  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很喜欢交朋友,通过介绍一位神秘的新朋友,让学生渴望与这位认识并了解它,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1、简介竖笛

  (1)结构

  我把竖笛跟我们人来比较,竖笛是由4个部分来构成的,我把这4个部分比作人的头、上身、下身、脚来介绍:吹口————头、笛头————上身、发音孔(笛身)—————下身、笛尾——————脚

  (2)特点

  a音色悠扬b简便易学

  我采用跟电子琴相比较,然后播放竖笛吹奏的乐曲,让学生说出它的特点。

  这样形象、直观的比较和对比让学生容易的掌握与牢记。

  2、介绍持笛方法与吹法

  请一位学生到上面来,指导该学生根据持笛的三个方法进行持笛,让其他学生以这三个持笛方法为标准进行点评与练习。接下来介绍吹法让学生练习,让学生发现问题,能进行解决。

  3、竖笛的指法表(C大调音阶的练习)

  我采用多媒体显示竖笛的指法图,黑圆块的孔表示用手按住,白圆圈的孔表示手指松开,我按照大屏幕显示的指法图先示范一遍音阶,然后让学生用以下方法来练习:

  a空笛练指法:就是让学生将竖笛吹口靠在下巴上,手指走指法,口中唱音的唱名

  b空笛练吐奏:就是让学生将竖笛吹口靠在下巴上,手指走指法口中发“tu”音,练习吐奏

  c随琴声走音阶:就是让学生跟着琴来练习音阶

  练习后每小组派一位代表来试吹,让学生自己进行点评

  学生互评,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试奏与练习

  4、乐曲《小星星》片段和《四季歌》片段的练习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以下的`练习法:

  a随琴视唱乐曲旋律

  b随琴空笛练指法

  c随琴空笛练吐奏

  d自由练习吹奏乐曲

  e随琴齐奏乐曲

  练习过程中大屏幕显示吹奏是要注意的问题,

  l按孔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大拇指和小指撑开,托住笛身。注意小指放在竖笛下面的错误。(屏幕显示正确与错误姿势)

  l吹奏时的手势。手指伸直,不要弯曲,打开音孔时手指不要抬得过高,吹奏时音孔必须按严,检查的方法是看指肚中间是否有一个圈印。(屏幕显示正确与错误的手势)

  l笛头含在嘴中,一般下唇含住笛头上端的三分之一。

  l吹奏时嘴唇两角如微笑状,不要鼓腮。

  这样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接受

  边吹边比较,对前面知识的巩固

  (四)、声声乐悠悠

  5、小乐队的演奏(四季歌)

  l选出几位学生用打击乐,其他的吹奏竖笛,进行练奏后。

  l分组讨论,启发学生为乐曲设计演奏方案。我是这样安排的:分成4个小组,每组发一张纸。老师启发、指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设计演奏方案并写在纸上,把它们投影。

  l各小组分别汇报演奏,学生互评,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设计—————演奏的创作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让学生自行设计演奏,并自信地进行演奏,培育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目标

  (五)、小结

  6、合奏表演

  老师指挥,全体学生合奏,师生共同演奏《四季歌》。

  即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让学生懂得乐器之间是融洽、和谐的!

  (六)、板书设计

  我的好朋友——————竖笛(六孔)

  1、结构6、指法表

  2、特点●●●●●●○○

  3、持笛方法●●●●●○●●

  4、演奏姿势●●●●○○●●

  5、吹法●●●○○○○●

  ●●○○○○●●

  ●○○○○○●●

  5 6 7 1 2 3 4 5

  以简单明了的板书再现重点知识,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教学说课稿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小黑板出示推导图形及公式)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板书:转化)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板书:等积)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学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xxx,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春酒》。希望各位老师多指教。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我所说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我将本文的说课按照说教学目标,说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学目标。我遵循本课特点,将教学目标分为3部分进行说明。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我设计的是学生能深情地朗读课文(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因为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正确、流利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

  B、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注重朗读时的情感体验,加强积累,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对整体把握全文有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课前预习

  (因为只有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比如浅知课文大意,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民俗资料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学习)

  (2)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因为语文课的性质特殊,它需要学生去研读、去理解、去体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有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气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语文课标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朗读和理解课文

  (本单元要求课文要反复诵读,本课是又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去朗读感知,明确全文主旨——思乡)

  难点是:研读,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这篇课文而言,它充满童趣而略带淡淡的乡愁,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与素质)

  三、说教法

  一、我选用的是读书指导法和美点寻踪法。

  二、读书指导法:我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朗读前,老师先提出要求。各段按照文意和其他具体情况去处理阅读效果,或轻,或重,或强,或弱……并同时指导学生扫清阅读文字障碍。

  (本文的朗读为学习的重点,只有保障了顺畅的阅读,才使学生能更轻松、更深入地掌握课文。)

  三、美点寻踪法: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朗读,在把握全文概要后,对学生选择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老师再点拨、指导。

  (这样不但在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学的实际意义更大。)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民俗的资料,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合作学习法:我将此环节安排在赏析探究中。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从我翠屏外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他们的思维灵活,独具个性,并有共同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选用合作学习法。

  五、说教学手段

  1、运用配音朗读

  由于本文内容蕴涵着思乡之情,采用思乡类的音乐配朗读,更能读出这种愁绪,让学生更能进入角色,辅助教学。

  2、异乡风情的图片

  运用图片,可让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使教学更具实际性,扩大知识面,并增加说服力。

  六、说教学评价

  主要用语言和软件对学生进行评价。

  1、从语言上评价:采取这种评价相对及时,以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优点作出肯定,如:“我们班又多了一位文学家!”“你的回答有创意!”“大家鼓掌欢迎,希望你再接再厉!”对学生回答的不足之处加以提点和修正,使其能扬长避短,更有利于学习。

  2、软件上评价:我将《小组擂台积分榜》的评价软件放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小组答辩评比,这样不仅使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并带动了学习积极性。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首先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各地奇异的民俗图片,激发兴趣,再举同学们身边关于民俗的例子,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主要作品。

  (让学生了解背景,增加文学常识。)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全文,并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

  (1)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

  我用列框架的方式展示此题答案,显得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本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朗读效果,并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这道题其实考的是本文主旨。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再加以引导,使学生从中找出除了写春酒的其他事物,分析用意,延伸出答案。

  (我将这2题放在一前一后这样设计,可让学生有浅入深地把握文意。)

  (三)研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我的具体做法是:

  (A)本题我采用小组合作,各小组内的同学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和组内其他同学展开探讨。

  (B)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将他们认为最好的语句赏析读出来分析,与全班同学共享。老师就语气、语速、轻重等对学生进行调整,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及时的评价。

  (C)讲解时,可以顺势分析作者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以及“八宝酒的诱人”,“思乡愁绪”等要点在研析时得以体现。

  (我把本题设为本文的重难点。此题的设计实质上是精读和研讨课文,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语句,将学习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本题的普及性较大,所以我设想学生将会提出细节问题,如:课文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义,以及关于当地特定俗语“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作好充分准备。)

  (四)课堂反馈训练

  以填空的方式对生字词和文学常识进行检测和巩固。

  这个题由当堂课的学生反映来定,或全班一起回答,或抽个别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看他是否答对。

  (我这样设计本环节的原因是由于我在本课前段的环节中都没有涉及到对生字词预习的检查,所以将本环节设计在课堂反馈训练中)

  (五)拓展

  1、回忆乡愁诗篇,如“床前明月光”、“独在异乡为异客”等,

  同学们试着背诵,并做简单比较。

  (可以巩固以往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养成比较鉴赏的习惯与能力)

  (六)教师小结

  对本课内容作概要回顾,并再次点出主旨,并点出通过这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还有普通百姓内心中散发的那种人性的光辉。

教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的课题点明了基因与DNA的关系,既是对本章内容的概括与提升,又为第四章《基因的表达》作铺垫。这一节内容虽然不多,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本节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到:从化学本质上看,基因是DNA的片段;从功能上看,基因具有遗传效应。运用数学方法推算碱基排序,理解抽象的内容,认同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特异性。通过介绍DNA指纹技术在刑侦、医学等领域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感受理论知识的奇妙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②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①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②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了解DNA指纹技术的应用,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形成热爱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和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学生虽对DNA分子有一定认识,但对基因的本质和特点仍不是很了解,而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逐步构建基因的概念。因此本节课将上述两个知识点设为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这个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仅从字面上来理解,难度很大,需结合相应的探究活动来获得感性认知。因此将这个内容设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导入——创设乐学情境,启动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过程——精心设疑,启发思考,以趣激学。

  2.合作-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3.讲练结合式教学:将讲解与练习进行有机结合,及时反馈,巩固新知。

  三、说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教材,自主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归纳法

  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推理,确立事实、推理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得出结论。

  3.构建数学模型法

  结合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将数学模型迁移到碱基排列序列多样性的问题中。

  4.讨论法

  创设课堂论坛,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我设计了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展示PPT,介绍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首席刑侦鉴定专家——李昌钰,观察DNA指纹检测图,学生交流问题:DNA指纹图上的片段代表什么?是否就是基因(很多学生都会回答是基因)?继续引出核心问题:基因是什么?基因是否等于DNA呢?基因和DNA是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引用杰出华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引入新课题的学习。

  (二)资料分析,解决问题

  为解决导入环节提出来的问题,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两次小组合作探究,对教材P55-56的资料进行分析、推理和归纳,逐步构建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小组合作探究①

  指导学生阅读新教材P55-P56的资料1和3,从数量关系上分析基因与DNA的关系,并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任务(如下表)。通过对比DNA的'碱基对总数和基因的碱基对总数,得知基因并不等于DNA,基因只是DNA的一部分。

  DNA分子数 DNA的总碱基对数

  基因数 基因的总碱基对数

  大肠杆菌

  人类基因组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基因是DNA的片段。

  小组合作探究②

  阅读资料2和4(从基因的作用进行分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海蜇这一荧光的性状能在小鼠身上表现?(教师点拨:小鼠能够

  发光,说明海蜇的基因不仅传给小鼠,而且能表现出来,起到控制小鼠特定性状

  的作用,即具有了特定的“效应”,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效应呢?)

  为何要设置3号小鼠?(教师点拨:我们设计实验要遵循哪些原则?)

  2. 吃得多就一定能长胖吗?资料4中的HMGIC基因起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派一个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综合以上4个资料分析,师生共同给基因下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讨论、推理、分析和归纳,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得出结论,逐步确立基因与DNA的关系。这种合作型的学习模式,与传统“自顾自”的学习截然不同,能够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在协作中学会共享与分享,这是团队精神的良好表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探究,深入问题

  前面的学习解决了基因本质的问题,接下来还要继续深入探究DNA分子特异性和多样性的问题。

  先复习DNA分子的结构,DNA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合而成,那么,仅仅4种脱氧核苷酸,它们的排列序列能够满足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物种需求吗?PPT及时展示一系列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生物图片,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共鸣。

  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第三次小组合作探究,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在特定的情境下模拟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

  小组合作探究③

  小组长发放数量充足的碱基卡片①,各小组根据以下特定情境进行探究:

  情境1:若1个碱基对组成一个基因,4个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41)

  情境2:若2个碱基对组成一个基因,4个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42)

  ……

  情境3:若N个碱基对组成一个基因,4个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4N)

  深入探究:

  假如决定脸型的一个基因有17个碱基对,那可能有多少种排列形式?两人脸型完全相同的可能有多大?(417)=172亿种,1/172亿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的排卡片活动,感受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进而上升到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理性认识;同时,通过计算脸型相同的可能性,得知其概率微乎其微,又获得DNA分子具有特异性的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案例中,探究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往往是“纸上谈兵”,只讲讲理论知识,或画简图解释,甚少提供实物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而如果能够提供诸如卡片之类的器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排列,纵使没有正确,也至少可以在错误的经验中收获更为深刻的认知,这无疑比“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更加有效。

  (四)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结合教材P58的“科学技术社会”,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简要介绍DNA指纹技术(如右图),让学生尝试扮演刑侦专家进行破案,以此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在刑侦、医学等领域的重要应用。并提供介绍DNA指纹技术的网站,方便学生课后拓展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DNA指纹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从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此激发学生未来更加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体现STS教育。

  (五)知识总结,堂上练习

  1.知识总结

  组织学生讨论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自己画一个概念图,总结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四者之间的关系。PPT展示供参考的概念图(如右图),对于学生的构思,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2.堂上练习

  【1】下列有关DNA和基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准确地复制

  B.能够储存遗传信息

  C.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

  D.是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解析:选D。考查基因与DNA的关系,D不正确的原因是DNA上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2】细胞内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从复杂到简单的结构层次是( )

  A.DNA→染色体→脱氧核苷酸→基因

  B.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C.DNA→染色体→基因→脱氧核苷酸

  D.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解析:选D。考查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之间的包含关系。

  【3】不同的基因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的原因是( )

  A.不同基因的碱基的种类不同

  B.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决定基因的不同

  C.磷酸和核糖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不同

  D.碱基种类的不同决定了基因的不同

  解析:选B。间接考查DNA多样性的原因。

  3.布置作业:复习第三章内容,完成教材P60“自我检测”。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板书为左中右分布,设计如下:

  标题正中: §3.4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一、资料分析:说明基因与DNA的关系

  ▲探究1:基因是DNA的片段

  ▲探究2:基因有遗传效应

  小结 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关系,作用)

  二、DNA的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探究3:构建模型,探究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小结 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

  三、DNA指纹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四、总结归纳: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系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的课题“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一句话点明了基因与DNA的关系,这一表述虽然言简意赅,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基因等于DNA吗?然后阅读材料1、3,从数量上认识到基因是DNA的片段,然后再从材料2、4上理解什么是遗传效应。用数学方法推算碱基排列的多种组合方式推理出DNA分子中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和特异性。通过介绍DNA指纹技术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本节以学生为主体展开,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分析资料。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能得出准确、深刻的见解,这是出乎老师们的意料的,听课的老师们一致认为本课的合作探究真正达到了效果。在介绍DNA指纹技术时,不仅提供图片和材料,还介绍了相关的网站,学生也十分好奇和兴趣,课后纷纷讨论,并来向老师摘抄网址。所以,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我认为这堂课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在课堂中并没有照顾到全体同学,有的同学很想发言,但却没机会,这也是本课的遗憾之处。

教学说课稿10

  赵喜梅老师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第19页——21页的内容。赵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比较分析,自己归纳,来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常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学生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突破了难点,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下面,谈一下我对这节

  课的个人看法:

  一、注重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课堂灵活开放。

  老师从生活中的例子“买了一些苹果,已经吃了一部分,你想知道什么?”入手,引出数学的关联的量上,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相关联的量,让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从“人的体重与门的高度”还有“我们班的总人数,满意的`人数和不满意的人数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无不体现了数学知识运用与生活的特点,课堂设计灵活开放,锻炼了学生的分散思维。

  二、如花微笑,温暖学生。

  这节课上,赵老师从开始到结束,脸上都洋溢着迷人的微笑。微笑让学生感到温暖,身心放松,创造了和谐的教学课堂。我想在课堂微笑很容易做到,但难的是微笑一节课,不管是引导学生发言,讲授新知识,还是针对练习我想赵老师是达到了教学思想的很高境界。

  三、用问题引领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你能想到什么?”“你能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请同学们挑选其中的一个表格认真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5个表格进行分类,你该怎么办?”每到关键的部分,老师并不着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用思考性的问题引着学生积极思考,最后由学生自己一点一点总结出来,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教学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之后安排的。教材安排的例1是判断左手、右手,然后再说一说左手、右手能做什么。这样安排,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经历“左、右”概念形成的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了基础。教材安排的例2也是从学生的自身实际来考虑”,互相握右手,从而感知“左、右”的相对性。让学生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的联系点,这符合小学一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这一基本理念。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要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教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本课设计了以下教学B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能正确辨别“左、右一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正确判断左、右,教学难点是体会 “左、右”的相对住。

  二、对学生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而“上下” “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左右”的方位,就需要大量的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三、教法选用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手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课采用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运用大量的游戏、讨论、竞赛等形式引人学习内容,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游戏、观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增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学法选用

  根据小学一年级儿童的特点以及本课的特点,把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定格为:释疑学习法、发现学习法、讨论学习法等。

  五、总体设计

  一年级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儿童要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作基础,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初步感知自身的“左右”。

  通过举右手、左手,说一说左手、右手的作用,听口令做游戏这些大量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从而感知左、右,经历形成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第二层:感知群体中的左、右,进一步建立左、右的方位感。

  根据学生的座位,创设问题情境,再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说自己的前、后、左、右有哪些同学,在具体情境中建立左、右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数学。

  第三层:感知左、右的相对性,突破难点。

  让学生判断教师举的是哪只手,创设问题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巩固,既有趣,又突破了难点。

  第四层: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联系学生的生括实际,让学生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去描述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又出学生能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一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被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转自数学 吧 )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创设问题憎境。

  师:今天有好多老师来看小朋友们上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问: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拍掌的?

  2.体验左、右。

  (l)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小手。

  (3)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用左手做什么呢?

  (4)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瞧瞧

  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

  (5)生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6)揭示课题。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

  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拍一拍:

  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

  二、感知群体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

  1.找一找。

  (l)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t右边的又是谁?

  (2)第二横排中,从左往右数,第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 个同学又是谁?

  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3)你的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又是哪个同学?

  (4)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学?

  (5)全班交流。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l)创设问题情境:一只小猪找不到回家的路,请小朋友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猪找家。

  (2)学生展开讨论。

  (3)计算机演示结果。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加强理解

  1.创设问题情境。

  (1)师: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请你判断:老师举的是哪只手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验证。

  师小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

  2.游戏巩固认识。

  (l)师生齐举左手。

  (2)师与生演示:

  老师的右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老师的左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学生的右手搭在老师的右肩上。

  学生的左手搭在老师的左肩上。

  (3)两生演示: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自己的右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

  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

  (4)全班齐做。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判断:上楼、下楼的同学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计算机演示结果。

  师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时,都要靠右走,按次序走。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运用

  1.计算机演示:小白免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卧室。

  2.学生运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情境。

  五、师小结,全课结束

教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DNA分子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前面已学习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个遗传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几乎是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所以学习好这一节显得很重要。通过科学的有效的学习,不但可以理解本节知识点还可以进一步加深高二学生对后面各章节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对与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生物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而且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种类、碱基种类、元素种类;

  2.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尝试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初步知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模型建构法,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DNA立体结构的主要特点。

  难点:分析DNA结构中的碱基数量关系及DNA分子的多样性。

  五、说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高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定向激趣,引入课题)

  我采用的是图片导入,课前投影:Flash、DNA三维动画结构、印度洋海啸事件及萨达姆的图片,如何确定人的身份并造势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是什么。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从而引入今天的课题DNA分子的结构。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画面,学生自主参与,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奋点,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回顾DNA的基本化学组成知识

  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作出肯定和鼓励学生并播放课件,DNA化学元素组成?基本单位?结构?等元素---小分子----大分子。

  设计意图:为后面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2.回眸科学家的探究历程

  策划学生活动

  讨论1:上述资料中涉及到哪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对你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讨论2: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予你哪些启示?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了解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过程,总结科学史中包含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综合思维能力。启迪学生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研究小组成员在知识和背景上最好是互补的,对所从事的研究要有兴趣个激情。

  3.DNA分子的平面和立体结构

  教师手拿学生制作的DNA模型并播放多媒体展示DNA分子的平面和立体结构

  学生参照并思考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师生讨论,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从形象和意境方面切入DNA分子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从多媒体画面上自我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图文互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4.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策划学生活动

  讨论3:DNA分子是由几条链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讨论4:DNA分子的主链是由什么组成的?排列在什么位置?

  讨论5: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学生参照自制的DNA模型得出结论: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并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是:A和T配对,G和C配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生动的直观到形象的思维”的认知过程,以及符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也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原则。

  5.展示: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师生共同得出制作模型的原则和要求

  学生参照并思考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引导学生尝试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小结作业

  DNA的化学组成,DNA的结构和DNA的结构特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背景

  本课是湖南版20xx年编写的二年级下册的一个课题,我围绕教材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文的内容经过提炼、增减而形成的一节新课,也是对我主张课堂评价策略和有序课堂的一种实践和检验。这是一节造型表现课,板书较少。本课适合小学三年级,共为2课时,今天说的是第二课时。

  (二)教材引发的思考

  1、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想象、夸张地表现“花”的造型。

  2、拼摆、组合是本课学习的一个知识点,引导学生用身边材料和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拼摆、组合,熟练地、创造性地掌握、理解“花”的构成。

  (三)教材的把握与处理

  1、教学目标

  创设情景,课题导入和过渡要自然流畅,富有诗意,实现学科与学科的融合。根据美术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本课通过拼摆、组合活动,熟练地、创造性地掌握和理解“花”的构成。通过合作,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合作精神。

  2、评价目标:侧重于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如学生的知识水平、参与意识、合作精神、交流表现能力等。突出课堂评价策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据美术课标所倡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重点是采用拼摆、组合的美术活动来表现“花”的结构和层次。

  4、教学难点:“花”的创意性组合造型在小组活动中的引导。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演示法:演示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有利于新知识的教与学。

  老师用肢体语言演示和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感受、观察、比较等,进行自主学习。

  2、引探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课堂的拼摆、组合活动。如先是从一人拼摆,然后才是小组合作。这是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的尝试,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分层教学法:把小组合作活动进行分解,先是从一人拼摆,然后才是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又分两个层次:一是物品的拼摆,二是人与物的拼摆,巧设坡度,逐层深入,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4、实践、体验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注重情感价值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1、课题的导入

  从海南的自然环境和气候,自然地导入课题。

  2、用词语、句子和诗歌来描述“花”,目的是调动学生对“花”的记忆和感知。

  意图:更好地创设富有诗意的课堂,富有欣赏性、享受性的课堂,同时实现学科与学科的融合,而又不失美术课的特点,丰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

  3、用多媒体展示花的“画”,欣赏、评价画家心中的花,欣赏、评价同学心中的花,欣赏、评价自己心中的花。让各种美丽的“鲜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欲望。

  意图:多角度、多层次地欣赏“花”,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也是强调课堂评价策略。借此向这一节课的重点过度。

  (二)锋回路转,导入课堂重点:

  正当学生美滋滋地欣赏“鲜花”的时候,老师话锋一转:上一次课我们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表现自己心目中的“花”,现在我们准备用桌面上和身边所带的`物品,根据我们学过的花的结构来拼摆、组合“花”的造型。

  意图:不断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动手欲望,让学生跃跃欲试,进一步为下面的拼摆、组合创设氛围。

  (三)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活动一:尝试拼摆自己心中的“花”。

  (1)运用自己现有的材料:如:文具盒、笔、橡皮、教学学具、橡皮泥等来拼摆自己心目中的“花”。

  (2)拼摆结束后,组织学生有秩序地参观、欣赏同学们拼摆的“花”。因为这是我自己带的班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训练学生有组织地参观和欣赏同学作品,所以课堂组织很流畅,没有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便可达到效果。

  (3)师生共同评价同学们的作品。多采用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多发言。

  意图:①让学生在相互欣赏中发现美。

  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二:小组合作(分两个层次)

  1、用物品来合作组合造型

  (1)运用自己小组现有的材料:如:文具盒、笔、橡皮、书本、各科学具、橡皮泥、转笔刀,还可以是小组里人等来拼摆、组合你们心目中的“花”的造型。

  意图: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协调的能力,树立团队意识、大局意识。

  (2)组织学生有秩序地参观、欣赏同学们拼摆的“花”。评价时引导学生“也可以用人和物品一起来组合、拼摆成‘花’的造型”。

  2、用人和物品一起来组合、拼摆成‘花’的造型”。

  (1)让学生自由参观、欣赏同学们拼摆的“花”。

  意图:让学生在课堂松弛有度,达到课堂的高潮。

  (2)师生共同评价小组合作的作品。在这一段的评价里侧重于学生作品的层次和立体感,不断强调学生的造型意识和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

  (四)拓展与小结:

  表现“花”不仅是绘画,是拼摆,是组合,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要像花一样的美,像百合花一样洁白、清香。

  四、主要的教学理念: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欲望

  1、用词语、句子和诗歌来描述“花”,目的是更好地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2、用多媒体展示花的“画”,让各种美丽的“鲜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多元的美术课堂评价策略

  1、首先是“有激励语的上课礼”。改变传统的、呆板的“上课礼”形式,而是采取具有激励性的上课礼语言,目的是从课堂的开始就激励学生有学习美术的自信。如:“同学们好”、“老师好,我是小画家,我最棒!”“老师相信同学们,请坐下!”。当然,类似这样的形式会有很多,这样显得灵活,轻松,消除课前老师的威严感和恐惧感,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让情感教学目标得与实现。

  2、诗意般的串词评价。以老师为主的评价集中表现在画家画和学生画的欣赏上,老师用诗意般的串词进行综合评价,增加课堂的意境,同时也为课堂赢得时间。

  3、学生为主的评价。以学生为主的评价基本上贯穿整个课堂的始末,突出表现在拼摆、组合的课堂活动当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主张课堂的有效性和有序性。

  孩子毕竟还是孩子,自制能力差。另外,我们社会的大环境文明程度还还不够发达。目前,再加上我们的家庭教育也跟不上。因此我认为:突然过分地开放课堂,学生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只好在课堂上胡搅,造成课堂混乱,教学肤浅,浮于形式。“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比较注意课堂的秩序,注意课堂的行为习惯。在组织学生欣赏同学的作品时,都采取列队的方式进行,一是为了节约时间;二是保证课堂有序进行,让课堂活而不乱,充分保证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和一定的教学深度。

教学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本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授课对象为中职文秘(计算机专业)方向的学生,设计内容为选自国家规划教材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中的《永远的蝴蝶》,授课时间为2个课时,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情况分析】

  (一)学情分析

  该班级为14级文秘班。女生较多,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多愁善感,感情细腻敏感,对爱情小说兴趣浓厚,感悟力强。此外,还具有表现欲强,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的特点,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学习习惯差,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合作精神,共同完成本次课的学习。

  (二)课程分析

  《永远的蝴蝶》选自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将主人公失去恋人之后的那种悲痛、悔恨、自责和眷恋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教材将小说定位在欣赏,重在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符合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和课程定位,我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小小说的概念与特点,锻炼学生获取、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悟小说的艺术情节,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感悟,培养他们宽容,善良的性格,让学生懂得感恩和珍惜。

  3.现实运用:帮助学生参照自身,形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懂得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感受生命的可贵。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小小说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感悟小说的艺术魅力和情感魅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懂得感恩与珍惜。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教学重难点设立如下:

  1.教学重点

  (1)在文本研读中,怎样理解玩味小说的三要素描写的艺术技巧

  (2)通过小说车祸的分析,区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2.教学难点

  (1)结合语境赏析精彩语句

  (2)怎样理解作者把樱子比做永远的蝴蝶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方面,以欣赏活动和引导探究为主,教师会示范朗读,通过QQ群发送相关学习任务,播放教师录制的微课和相关音视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以上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来完成本次教学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蝴蝶飞来——视频导入

  提问学生:

  是否还记得学院艺术节闭幕式上精彩的舞蹈表演《永远的蝴蝶》,播放舞蹈表演视频,以直观的形象导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二)你准备好了吗?——预习检查

  按照课前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检查学生通过因特网或学校的电子阅读平台去搜集有关蝴蝶的爱情故事,歌曲和图片。展示部分同学的蝴蝶相关作品和实物。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查找、筛选、整合信息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培养该专业学生细致,用心的专业素养。

  (三)美文赏析重点突破

  1.首先是教师说——通过播放教师录制的微课程,介绍小小说的文体知识。并简介作者及作品,了解作者写作风格,为后续课文分析奠定基础。

  2..播放美读视频初步感悟文章,通过欣赏配乐朗诵,加深学生对小说悲情色彩的感悟。

  3.争先恐后竞赛你说我说小组合作

  这一部分是学生说——将学生分成四组,针对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引导学生分析樱子和“我”的人物形象,突出樱子的年轻美丽、纯洁恬静、温柔可人和善解人意,以及“我”的悲痛、悔恨、自责、惋惜和眷恋之情。品味“哭泣”的雨的苦与涩,感受“悲伤的”雨夜的凄冷与伤感。赏析小说巧妙的结构,尤其是结尾部分的“信”,虽解开了悬念,却心碎了读者。以上部分教师只需发挥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各小组同学踊跃发言,并以竞赛的形式,看看哪一组完成任务最好。

  4.难点突破

  之后,是精读环节,突破难点,赏析佳句,结合语境体会小说语言的艺术魅力,针对作者“为什么把樱子比作永远的蝴蝶?这个问题,通过图片展示对比,诗词欣赏,对玫瑰花、牡丹、杜鹃花与蝴蝶在形态和意像方面进行对比,并对蝴蝶的文化内涵进行延伸,明确蝴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爱情的象征,文中的蝴蝶其实象征着樱子,蝴蝶的翩飞幻化着樱子生命的轮回和爱情的永恒。永远的蝴蝶,其实就是对恋人永远的爱恋和无尽的思念。

  5.真情演绎

  以上环节,在教师发的挥引导、点拨和总结下,要求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和认真品味,最后分角色扮演,融入自身理解和感受,真情演绎,深层升华。

  (四)分享收获——课堂小结

  (播放钢琴曲《梁祝》音乐片段)

  在优美缠绵的乐曲声中,全班同学深情朗读全文,再次欣赏小说巧妙高超的艺术手法和那令人痛彻心扉的凄美的故事,怅惋那飞走了的爱情。告诉同学们:生命的脆弱,爱情的美好,亲情的可贵,都是我们生命中至美至善的上天馈赠,我们要做的是要学会珍惜!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其收获。

  (四)你来做做看——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分为四个层次,让不同水平的同学都有作业,都能完成作业,都能有所提高和收获,并要求相关的作品上传至班级群,大家共赏。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

  本次教学评价,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旨是活跃学生思维,最终达到化知识为能力的目标,采取阶段性考核的评价模式,根据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表现给予打分,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校园电子阅读设备等进行课堂学习的延伸。

  五、【教学效果反思】

  本次信息化教学探索,通过多媒体课件、微课、音视频播放、校园电子阅读平台和班级QQ群,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平台的交叉运用,授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学形式直观性强,注重师生互动,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过程性学习,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还锻炼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比如,学生课下拍摄并上传至QQ群和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的配乐朗诵和情景剧就是很好的尝试。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而文学佳作尤其引人深思,令人回味,它升华灵魂,启迪智慧,温暖生命,传递爱与力量,潜移默化着一颗颗稚嫩的心灵,可以让平凡的生命活出一种不平凡的姿态。

  这是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衷心期许,也是我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我将乘着信息化教学扬起的长风,向着理想的彼岸扬帆远航!

  以上就是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教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滕王阁序》是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美的真谛。《滕王阁序》脍炙人口,描写了滕王阁壮美的图景,宴游的欢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慨叹。学习本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故、尽、属、且、以”等重点词和特殊句式;了解骈文的特点,理解文中运用的典故,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美,欣赏美。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欣赏滕王阁的景美,体味《滕王阁序》句美。背诵全文。

  难点:理解文中运用的典故,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据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1、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2、纸上得来终觉浅,圈点勾画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3、诵读法,重视诵读教学,加强对诵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度略读和浏览,在读中学。

  4、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脑手并用。

  5、讨论法,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思想火花的碰撞。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我设计导入如下:

  出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图片,请学生列举相关文句,明确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导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简介作者出示《滕王阁序》摹本和滕王阁的精美图片,同时简介作者和骈体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骈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和断句规律,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指导师诵读,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襟三江而带五湖”应掌握以下词:襟、带:都是意动用法。

  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典故,相互讨论,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点拨,学生参与,手脑并用。 通过此环节来突破重点难点。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把握全文框架(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二) 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说出全文框架,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欣赏品味(引导学生探讨赏析)

  1、都督阎公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芦”之句时,为什么要沉吟不语?(此问在于让学生对本文写景有个初步感知:明朗开阔)

  2、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训练学生的筛选信息和语言书面表达的能力,同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点赏析几个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幅“落霞”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

  4、小结:

  第二三段都写了什么景? 体现什么特点? (运用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本文的景美特点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四)写作特点总结

  通过总结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学案练习。

  六、说教学观念

  在本课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理解难点,育人为本,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七、说板书

  好的板书有“微型教案”之称,这节课我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以简洁的文字,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

【教学说课稿合集15篇】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说课稿01-13

语文教学说课稿01-16

教学说课稿(15篇)12-23

教学说课稿15篇12-14

小学体育教学说课稿12-02

优秀说课稿合集15篇01-18

《雷雨》说课稿(合集15篇)01-15

《观潮》说课稿合集15篇01-15

《背影》说课稿(合集15篇)12-31

《太阳》说课稿合集15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