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说课稿

时间:2023-01-18 08:03:3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优秀说课稿合集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说课稿合集15篇

优秀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雷雨》。我将从以下 8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感情纠葛和必然走向毁灭的故事,从而批判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和戏剧语言的特点。

  能力目标:

  1、 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2、 分析人物语言

  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之间矛盾冲突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难点:分析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的矛盾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 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表演法——深入文本,理解人物

  2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二)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三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戏剧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的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一声叹息。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雷雨》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段简介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曹禺。

  (三)表演擂台,学生表演后请演员代表和观众代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自由讨论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

  1、剧中的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对人物对话及潜台词的分析认识人物。教师在学生发言时适时板书总结:

  周朴园:残忍、自私、冷漠、卑鄙的资本家

  鲁侍萍:善良、正直、刚毅、倔强的下层妇女

  2、你如何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它是真实的吗?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时联系周朴园家庭婚姻生活。从而认识到周朴园在抛弃了侍萍后,他的婚姻生活及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对曾经的初恋保持怀念是真实的,因为那一段时期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不过他怀念的是年轻貌美、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的梅小姐,而不是眼前的鲁侍萍。所以当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害怕侍萍对他的'名誉、家庭构成威胁,他露出了自己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他对侍萍态度的转变恰恰是由他的阶级地位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通过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说矫正反馈

  假设周朴园重新接受了侍萍,他们会幸福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维

  我想让学生意识到,因为两人的性格及阶级地位他们并不会幸福。再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束语:悲剧是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期历史的苦难,它不应该是某一个人制造的,而应该是民族悲哀的时代显现。《雷雨》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封建民族的悲剧。剧作者借周朴园的一家将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展示给读者,让他们去感受这个充满罪恶的制度,跟作者一起去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抨击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七、说作业布置

  剧本在周朴园去精神病院探望两个疯了的女人,侍萍和繁漪中结束,你能为剧本写一个不同的结局吗?

  八、说课堂小结

  对于这篇传统的戏剧教学篇目,我重点总结了了本课教学中的创新点

  传统的戏剧鉴赏,习惯于按剧本语言逐句分析,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关键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雷雨》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论坛”“表演点点评”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优秀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作出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2、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易跟原子混淆,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学习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三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⑵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自学辅导,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确立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四、教学过程

  流程设计:先是简单导入、认定目标,接下来我把本部分内容分成两个模块进行学习:第一模块是元素的概念,第二模块是元素符号的书写、记忆和意义。每个模块一个小循环,每个小循环都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应用四个环节进行的,最后是达标测试,反思小结。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㈠情境导入(2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多媒体展示一杯水,水中有许多水分子,你能根据图示,说出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过渡:水中这许许多多的氢原子都属于氢元素,许许多多的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那么,什么是元素?从而导入本节课题。这样从学生熟知的水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入课题,贴近学生生活,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元素知识的强烈愿望,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认定目标(2分钟)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三﹚课堂达标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模块的学习。

  模块一:元素概念

  1、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迅速阅读教材73、74页元素部分内容,对重点内容记忆、圈划,按要求试着解决屏幕上自学讨论所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组内交流、讨论。

  ⑴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树上圈划。

  ⑵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部分,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不同。

  ⑷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素,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所以作物要施肥。

  设计意图:这个自学讨论经过了精心设计:问题典型,能切中元素概念的要点,有讨论价值,渗透了学法指导。

  2、自主学习:学生带着自学讨论中的问题阅读教材,思考讨论。这样设计便于以问题为载体,思考元素的本质,克服元素概念的理解这一难点。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品质和能力。

  3、精讲点拨:教师根据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重点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讲解过程中,尽量得多让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点拨: ⑴定义中的关键词:相同核电荷数同一类原子

  ⑵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哪一部分?

  ⑶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

  ⑷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为方便记忆,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八国联军进中国时,抢走了中国的许多金银财宝,所以说“洋鬼子扛着铝和铁”,﹙投影出示﹚学生在会意的笑声中根据谐音记忆法记住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的名称。

  [分组讨论]:课本P73,学生讨论活动。

  通过讨论使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4、巩固练习:通过两个选择题,及时巩固元素概念的理解。

  模块二:元素符号

  1、自学指导:(多媒体出示)

  ⑴速读课本74页下边至76页上方的内容,解决以下问题。⑴、为什么采用国际统一的元素符号?

  ⑵、读小字部分资料,国际上采用什么方法表示元素?

  ⑶、书写元素符号应注意什么?

  ⑷、元素符号表示什么意义?

  ⑸充分运用心、脑、眼、口、手各种感官,眼看、脑想、手写、口读各种方式快速记忆71页表中27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可寻找规律,分类记忆,如:如H开头的元素有什么?C开头的元素:原先记住的元素可暂不管它,记不住的重点记忆﹚

  ⑶盖住符号,根据名称回忆,不熟的动手写一写。

  ⑷同桌互相听写,对照课本互相批阅。

  2、根据自学指导自学探究

  3、精讲点拨:点播元素符号的意义、指导元素符号的记忆表扬自学效果好的学生。

  (四)达标测试:我用了四个小题进行达标测试,便于了解学情,及时纠正辅导。

  (五)反思收获:引导学生对全课内容系统回忆,进一步明确元素、元素符号这一重点,以及元素概念的理解之一难点,强调应注意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⒈从生物学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2.熟记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五。关于教学设计的两点说明

  效果分析

  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清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学习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优秀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 》(板书课题)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充分了解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本节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年级册第单元第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这节课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同时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感性知识和理性基础。

  二.学情分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我的教学则始于对学生的认知。____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和合作学习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但思维还缺乏严谨性,在设计实验时,对实验的细节把握还是存在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科学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获得科学知识,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养成观察生活,乐于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四.重点难点

  根据我制定的教学目标,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难点确定为。

  五.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质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来调动学生的主体行为,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知,掌握技能。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将本节课学法确定为:探究学习法与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我将着重介绍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展示,提出问题,学生自然而然会。继而引出今天这节课的课题。

  创设此情境,是为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知识点融入到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出探究任务。

  2:师生互动,新课传授

  我将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三主原则”倡导在做中学。

  第一部分怎么讲,(准备如何突出重点)

  第二部分怎么讲!(准备如何突破难点)

  猜想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有了合理的猜想,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实验验证,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讨论,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生讨论时,我会走下去参与学生讨论,了解讨论的进度,同时进行简单的指导。讨论结束之后,请小组代表分享实验设计方案,其他同学加以补充,使方案更加完善。同时,其他小组也会发现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存在哪些不足。实验开始之前,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实验的注意事项,例如安全问题,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最后小组实验,全班汇报。发现。

  3.课堂小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从而使我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我再进行补充。

  4拓展延伸

  找找生活中,旨在将课上学习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升华,并且培养学生进一步研究的乐趣。

  六:板书设计

  一份好的板书设计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我的板书设计力图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旨在让学生直观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板书一定要写,写教学过程的板书)

  以上是我对《 》这节课的说课,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优秀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课文选自人教社五年制教材第十册的第16课《匆匆》。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学生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积累语言。

  3、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

  4、学习本课生字词

  二、教法和学法

  “教师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配乐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练笔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书中,人人动口,人人动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领悟,去品味积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积极的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互帮互学,实现生本对话,“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重视学生的读、说、写,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释题质疑

  揭题板书后,首先由学生简要介绍朱自清,了解作者的大致情况,然后向学生发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了解学生学情,巧妙的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读读通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讨论,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通文章。

  (三)、细读读懂

  好文章要三读,即“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书,在“放”中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瑰丽,得到美的感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因此,这一环节,围绕“读”展开,结合情景创设,学法选择,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读为本,指导学生读后悟情。

  1、在MTV中赏读课文

  把学生带入如诗入画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形象的画面带动学生的思维,为后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2、自由选择学文方式细读读懂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边读边思考,或不动笔墨不读书,或感情朗读,或默读等方式细细研读文章,悟出道理。

  3、合作交流生生对话

  在学生细细读书的基础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心中有话要说,营造一方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一吐为快,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4、自主汇报思维碰撞指导朗读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评价中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并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为美读打好基础。

  (四)、品读读美

  1、自由组合感情朗读

  读中悟情后还应再读,在读中走个来回。“读中悟,悟后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2、配乐朗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独诵,或领读,或齐读,或表演等,把作者的感情与自己相融合,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学生评价与教师的鼓励性评价。

  (五)、升华体会

  营造课堂上的空白,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时间的飞逝,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悟,谈出自己的感想,拉近时空的距离,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要珍惜时间。

  第二课时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体会到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提出新的探究性问题:“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小组合作补充启迪

  (三)、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句式的运用,排比的手法,比喻的好处,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教师的点拨下明晰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为学生的运用语言奠定基础,在以学定教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启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说训练,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流逝,既锻炼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四)、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熟,甚至能够背诵。“读”是研究的过程,“诵”是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语言。

  (五)、拓宽延伸练笔尝试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积淀了不少的名言、警句、诗词,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时间的流逝也一定有了自己的感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是名言、诗歌、散文等),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厚集薄发,实现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

  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六)、课下作业。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优秀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量和几何直观,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认识小数都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首先安排了一组图,从质量、价格、体温、身高四方面说明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后以“量身高”为主要情境组织教学,通过人民币、米制系统、面积、数轴这样的直观、半直观来帮助学生体会、认识小数的含义。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以后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会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通过具体实例,知道以米为单位,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2、借助“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1分米与十分之一米之间的关系,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方法。

  3、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会认、读、写一位小数,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小数的含义。

  借助“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1分米与十分之一米之间的关系,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联系。

  二、说学情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已经见过小数,部分学生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但对小数的含义、读写法都没有正确、统一的认识。对小数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还有就一定难度,教学时要借助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去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属于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所以,本节课我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知识迁移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结合情境,认识小数

  1、激趣导入,引出小数。

  新课开始我创设了数王国运动会的情境,用动画的形式出示3.45,让学生试读,问学生知道他是什么数吗?从而揭示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

  2、认读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哪见过小数?并出示书中的情景图,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小数和我们原来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再此基础上指出,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以3.45这个小数为例,放手让学生尝试读小数,并自己总结出小数的`读法。

  (二)借助米尺,初识小数

  1、出示例1情境图,提出问题。

  王东身高1米3分米用米做单位怎么表示,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可能会说出1米3分米等于1、3米,但说不清原因。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学习。

  2、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用米尺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分数的知识,告诉学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写成小数0.1米。学生直观感受到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在米尺上再找一找哪是0.1米,让学生感受只要把1米平均分成十份,这每一份都是0.1米,加深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然后问学生3分米你能用小数表示吗?请你写在本上,从而教学小数的写法。

  接着让两人一组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到米尺上找小数,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直观感受,进一步理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学到这例1的问题学生会很容易解决了。重点让学生体会1.3米表示的现实意义,加深对小数的认识,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在尺子上表示1.3米,为数轴上表示小数做铺垫。那老师身高1.6米是多高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巩固练习,运用小数

  1、完成课本92页做一做。

  2、填一填,画一画。

  3、在数轴上写出相应的小数。

  所有的习题设计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并巩固小数的写法,其中第一题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知识迁移,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第2题利用正方形使学生内化分数和小数的关系,第3题引入数轴,不仅巩固了小数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4、了解古代小数的表示方法,丰富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四)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学生谈谈本节课有那些收获?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优秀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听多媒体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 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学法指导:

  1、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2、在学习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刚才我们初步感知了这篇课文,现在请用你的一双慧眼寻找文中的美点,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教师提示:对美文的赏读,大处看可以欣赏其中美的景、美的事、美的人;细处看可以欣赏美的词、美的句式、美的细节等等。)

  (一)、亲情美,人性美

  1、这家人在散步途中产生分歧后,谁有真正的决定权?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2、 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的是谁的表现?理由是?

  采用句式:我最欣赏的是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句子)中,我感受到他(她)的_______________(性格/品质)。

  "我":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

  "我"的妻子: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我"的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我"的儿子:懂事、聪明、活泼。

  3、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二)、细节美

  A、深情朗读最后一段

  B、问题探究:

  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母亲和儿子重不重?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2、这是一份责任,那么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份浓浓的爱、厚重的责任读出来。

  (三)、景色美(5分钟)

  (这是一篇玲珑剔透、短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思考:

  1、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朗读)

  2、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小结:文中的美点还有很多,我们学在课内,但功夫在课外,希望用你的一双慧眼还能找到更多,并学以致用,在我们的写作课上得到实践。

  四、拓展延伸,真情告白

  浓浓的亲情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你能说说吗?

  五、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2、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六、课后作业,实践检验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

  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们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

  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你可以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在以后的语文课上大家进行交流。

  古往今来,亲情都被善良的人们代代传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来结束今天的课。

  这首诗也是通过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儿子要出门了,母亲拿她手上小小的针,来表达她对儿子浓浓的亲情。所以只要我们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更多更浓的亲情。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优秀说课稿7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往事依依》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写了小学时墙上山水画对我的影响,后又讲到学生时代读书的乐趣,最后讲往事对自己的影响,并抒发感悟。

  我计划用四课时进行教学,下面就是第一教时的教学,分教学理解、教学目标、教学程序三部分谈谈自己的设想,至于教法、学法都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中。

  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园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如描绘评注图像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的入神情态(第五段)。文末概括依依往事给自己带来的不竭动力等等,都宜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

  根据本文内容,我概括了3个教学目标,首先对课文中的不懂的生字词的理解,并要求熟记;其次引导学诵读诗句,并通过诗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并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我是想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本文教学目标和解决本文重难点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都已经读过很多古诗词,看过许多名著,所以我首先问他们“你们读过《家家诗》吗?你会背其中的那些诗句呢?”再问他们“你们读过《水浒传》吗?你喜欢里面哪个英雄人物呢?为什么?”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而后安排揭题、审题,用课题扩充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掌握快捷准确。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把不会读的或读不准的字音画下来,而词义较浅显的,便可简要讲解,力求省时高效,再是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分层,切实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其次是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3、请学生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方面评点朗读,并摹仿教师在讲课时的样子。这两点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指导学生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 的方法归纳出出本文的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训练的难点。

  三、品析赏读课文:

  “课文中用了很多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情感,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把课文默读一遍,感受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用得好?”这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装产体作用,在读的过程中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表达、朗读等各种能力。

  最后,照板书课堂总结。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牵引学生回顾学习这一课的学习全过程总的归纳方法,为下面的教学作准备。

  总之,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装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优秀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我说的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手指》。这篇课文经过写五个手指的不一样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清楚,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是总写手指的特点,2——5自然段是分写五个手指的不一样特点,最终一个自然段又总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语言朴实又富有风趣,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手指的不一样特点写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所异常关注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本事”这三个维度的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读带有拼音的生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窈窕、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五根手指的不一样特点,了解作者描述手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3、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并且语言也较通俗易懂,所以我主要采用从重点段突破,再由扶到放,层层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经过读读、划划、议议、说说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的资料,体会文章的道理。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亲切,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猜一猜谜语:“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十分简单又十分趣味的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这是什么”学生猜后,课件出示手的图片。之后,我又说:“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上又都有五个手指,让我们拿出我们的双手叫一叫这些手指的名字。”学生叫后,我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自我的手指,说说有什么发现。请几个学生说后,我再导出课题:“我们的丰子恺爷爷也把自我对手指的认识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手指》。”(板书:手指)这样用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快地进入以下的学习。

  第二步:感知全文,了解资料

  紧之后,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课件出示以下自读要求:

  1、边读边划出带拼音的生词,读正确。

  2、标好自然段的序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从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心理学证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的读的效果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三分之一。基于这点,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明确学习任务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自学完后,再检查自学情景,先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及容易读错的词让学生读一读,重点指导:“搔”、“憎”、“窈窕”的读音。读后完成以下填空:这篇文章主要经过写五个手指的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填空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是对自学课文的第三个要求的检查。学生在说告诉我们什么的时候,可能会说出很多不一样的答案,我就用:“如果这个地方叫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你会用哪一句呢,赶快到文中去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文章的中心句,明白五个手指有强弱、美丑之分,过渡到第三步的教学。

  第三步: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这一步我又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大拇指的特点。

  先指名学生读读这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描述大拇指特点的句子。然后,引导他们抓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这几个词来重点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联系实际生活说说除了课文中写的.,还有哪些事情也需要大拇指吃苦受累呢那里用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大拇指的优点,学生体会起来会更加深刻。之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把自我当成大拇指,把文中的“他”换成“我”再读一读这段话,体会大拇指的优缺点。最终,引导他们总结出大拇指有所长,也有所短的。(板书:所长所短)

  之后,我用:“大拇指有自我的优点,又有自我的缺点,那其他几个手指是不是也像大拇指一样呢”这句话过渡到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环节,自学3——5自然段,完成以下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手指名称

  优点

  缺点

  大拇指

  最肯吃苦

  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仅有一个关节。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叫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词句划出来,说说剩下四个手指的优点及缺点,在说的过程中,结合理解:“窈窕”、“堂皇”、“养尊处优”、“附庸”的意思,并指导感情朗读,引导他们总结出每个手指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特点。(板书:各有各有)再引导他们联系到我们人是不是也各自有优缺点,谈谈假如自我就是这五个手指中的一个,你觉得自我是属于哪一个手指呢那里让学生联系自我的实际说说,不仅仅是对所学知识、道理的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更是文本中的道理与实践的一次碰撞,更重要的是为下头理解中心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作了铺垫。之后再分主角读一读2—5自然段,体会各个手指的不一样特点。

  第三环节,找出总起句,读一读,我先说:“同学们,其实文章一开始就用一句话写出了五个手指的特点,赶快找到这句话读一读。”学生读后再引导他们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方法。

  第四环节,理解中心句。“是啊,我们人就像这五个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让我们再来读读丰子恺爷爷的这句话。”(课件出示中心句齐读。)说说自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小结,相机板书:团结、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人人有用、人人有力量。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深化认识。为了学生在课堂中不仅仅能学到书上的资料,并且还能积累到课外的知识,丰富、深化他们的理性认识,我又出示两句课外的关于团结的名言以及一篇写文具争功的童话让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阅读《文具争功》这篇文章也是为学生完成作业题中的第三题作铺垫的。

  第六环节,课外作业布置(课件出示以下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2、积累关于团结的名言警句。

  3、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篇对话式的童话,

  并演一演。

  一二两题作业是学生积累课内外词句的练习。语文新课标中十分重视学生的积累,提到有“厚积”才能“薄发”。确实,语文学习永远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脚踏实地地学好每一步,多阅读,多积累。而第三题则是对学生想象本事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写作本事、口头表达本事、创造本事的培养。

  四、说板书设计

  手指人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团结

  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人人有用人人力量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好的板书,应是文章结构的简缩,既体现文章的重点资料,又能反映文章的中心。我这样将手指和人比较起来设计板书,力求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及教学的难点,使学生看一看板书就能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及中心,简洁又富有意义。

优秀说课稿9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金属钠及其化合物》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钠及其化合物 》是 大专的《应用化学基础》中第 7章第 1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化学理论基础,这为这一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同时这一章的学习对了解元素化学具有典型的示例作用,能帮助学生树立元素化学的学习思路,也因为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能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金属钠的存在形式; 掌握金属的一般物理通性和金属钠的物理特性;掌握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掌握钠的重要化合物及其理化性质;了解颜色反应;理解家中使用纯碱发面的原理;了解钠的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总结提炼并连贯表述的能力, 团结协作、善于思考的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重难点及克服办法: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金属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克服:多媒体实验视频展示并引导学生讨论解答问题

  难点: 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克服:由熟悉的金属钠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实验视频展示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 教学手段:

  首先是采用多媒体视频的方法把金属钠的理化性质演示给学生们,同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设置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认识金属钠的相关性质,克服教学重难点;利用对生活的回顾和观察引导学生们认识金属的一般性质和金属钠的存在形式,使本节课的知识生动,强化学生印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视频演示法 。

  应着重采用视频演示和启发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一直在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其实,因为这样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是坚持这一指导思想,采用: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等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答案。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3. 学情分析:(说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的引导。

  (1) 学生特点分析:讲授对象是大专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从识记到理解的转变,具有成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大学生所存在的惰性也是不能忽视的,让学生们当堂掌握所学知识,利用生动的课堂促使他们听好课也是必须的

  (2)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高中知识和上学期所学的理论基础足以应付本节课的学习,只是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要在开学第一节中多引导多回顾。

  4.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食盐和焰火引入:列举钠的存在形式,让学生们感知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钠,从而为后来理解钠的活泼性做准备。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第一个知识点-----钠的存在形式

  (3)按照存在形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顺序,继而过渡到钠的物理性质。先启发学生观察一般的金属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提炼出一般金属的物理通性,从而推出钠的部分物理性质。然后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提炼钠的物理特性。

  钠的化学性质是重点,通过前面的存在形式启发学生一个词概括化学性质。接着讲:钠在空气中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并播放视频,在播放前提出要求和问题:比如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自然界中有单质钠吗等等;在讲解钠与水的反应时,要求学生分组,观察实验后小组讨论,由代表提炼出完整的实验现象;并给与相应的激励。

  接着讲述过氧化钠,也采用类似钠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即视频、讨论、问答的方式完成教学。

  最后补充钠的焰色反应:通过实验和生活回顾引出焰色反应的实质

  (4)课堂小结:主要是通过放电影的方式回顾课堂重点。

  (5)板书:单质{存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反应)}

  过氧化钠{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反应)}

  焰色反应的实质

  (6)布置作业:以补充笔记为主,另外布置作业本上的作业来考察掌握程度。

  结束语

  一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本章碱金属编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也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本章实质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钠》是碱金属这章的第一节,作为学习高中化学最重要的金属章节,通过学习钠能对碱金属这章有个大致了解。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对元素的学习主要通过学习该元素组成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通过《钠》这节的学习,可以了解活泼金属的一些通性,以及保存方法

  二 重点,难点

  这一节的重点就是钠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还有钠的物理性质——颜色。难点就是钠与氧气在充足及过量时候的反应,还有就是实验,由于反应速度快,难以观察,最后就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 教学理念及其方法

  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能使学生看到没有条件做的实验。在学习中加入乐趣,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对反应速度快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慢放实验的动化,使学生能看清楚过程。

  2 涉及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结合过程,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可以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使反应变得直观,更 容易理解。

  3 对于钠与水的反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通过动画来展示实验不当造成的后果。

  四 教学过程

  1 首先通过实物钠归纳出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

  2 再以水灭火图片给学生观看,然后以钠放入水中为参比,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接着老师通过真实实验,果然如动画所放,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时教师再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先记住一些知识

  3 再通过一些趣味性实验演示,能更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五 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对金属钠的认识,掌握金属钠的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总结性质,得出结论,布置作业

  最后总结出钠的一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例如钠是银白色的,其表面颜色是灰暗的,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用线型关系罗

  列出来,这样条理就清晰了,然后再总述一下这节所学的内容,讲述的重点及难点。最后布置2个思考题: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钠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钠在水和苯间跳上“水上芭蕾”,为什么?

  再讲一下钠的用途。

  七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钠

  一、钠的物理性质

  二、钠的化学性质

  1 钠的原子结构

  2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3钠与水反应(重点)

优秀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共4个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而且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本课教学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美观一段。

  2、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重点)

  3、理解“创举”,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难点)

  学情分析:中年级的学生已对字词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课仍然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教学流程:

  作为中年级的学生,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本课紧紧围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进行。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随机板书。

  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读课文,找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这样引导:大家都知道,聪明的孩子爱提问题,又会提问题,这节课咱们就比比谁最聪明,下面咱们就自由读课文,在你仍然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看谁提出的问题是最有价值的。

  (生读课文,找问题)

  2、同位交流。

  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属于浅层次的问题,如一一解决,肯定会浪费大量时间,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找问题找得非常认真,而且在课本上圈画了不少的小问号,那么我们这些问题里面,到底谁的问题最有价值呢?教给大家一个方法:把你的问题与同位交流,如果他帮你解决了问题,那么他就是你的老师,如果你帮他解决了问题,那么你就是他的老师,如果你提的问题谁都解答不出来,那么这个问题很可能就是有价值的问题了。

  这样,浅层次的问题会在同位交流中迎刃而解。剩余的问题应该是有价值的'问题。

  3、班内交流。

  预设问题: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作者是如何写出赵州桥的美观的?

  泡泡鱼里提到的这句话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说赵州桥的建造是一个创举?

  三、深入课文,解决问题

  1、理解雄伟、坚固

  幻灯出示,初步学习作者利用列数字的表达方式,读出雄伟。既初步学习了说明文中列数字的表达方式,又借助这些数字读出赵州桥的雄伟。

  幻灯演示拱形设计及桥洞的作用,理解坚固,并读出坚固。

  2、理解美观

  幻灯出示龙的不同姿态,想象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读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想活了一样”,并做同位动作演示,反复读,读出美观。

  借助幻灯填空,达到背诵的程度。

  3、理解过渡句

  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学习其好处,并知道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4、理解创举,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换词,“创造”行不行?出示现代大桥作比较。

  四、 总结

  1、填空:

  ( )的赵州桥

  ( )的李春

  ( )的古代劳动人民

  2、带着自豪、赞美的感情朗读全文。

优秀说课稿11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的,从田晓菲《十三岁际遇》到沈复的《幼时记趣》等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好文章,特别是秦文君的《伟人细胞》。《伟人细胞》选自当代作家秦文君的小说《男生贾里》。选段共记述四件事:化敌为友,健美风波,打工失败,自领破书。语言轻松活泼,诙谐幽默,运用了夸张手法。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贾里到底有没有伟人细胞

  2、学习本文巧妙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3、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伟人细胞”体现在哪里。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兴趣非常浓厚。因为课文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更多的发表个性化见解的空间。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学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朗读、勾画、讨论、交流、点评等方式完成本文的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与课前准备:安排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1、借助工具书整理字词的音、义。

  2、贾里为实现“伟人梦”计划干了几件大事?结果怎样?

  3、从贾里身上你得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设计意图及依据: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课堂上,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课堂上的语文实践。那么,如何实现提高语文素养与个性化阅读之间的契合呢?现结合七年级自读课文《伟人细胞》的教学设计加以阐述。

  (一)课堂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人想成为科学家,有人想成为将军,有人想成为明星……男生贾里也有一个愿望——想成为一代伟人!他的愿望能实现吗?他身上具有“伟人的细胞”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伟人细胞》一文,走进这个极富个性的初一学生——贾里。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结合学生的实际谈,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且在情感上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憧憬。

  (二)整体感知:认识贾里——了解内容

  1、 贾里的伟人标准是什么?(豁达洒脱、旗帜鲜明、有恨有爱、轰轰烈烈)

  2、 贾里自认为身上有哪些伟人细胞?(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

  3、 贾里为了圆他的“伟人梦”他计划作了哪些大事?结果怎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通过讲述故事了解情节,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再提出用四字短语概括。既有对内容的熟悉,又有语言的概括提炼。

  (三)研读课文:

  1、组织学生从四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研读:进一步了解贾里这一人物形象。(贾里、邱士力、鲁智深这三个人物你最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2、引用名言进行说话训练。

  3、拟订自己的成功计划。

  这样安排给学生有选择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集体交流中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名人名言的朗读与积累,能够熏陶学生的思想,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向导和前进的动力。所选取的“成功”和“学习”的名言,既针对初一学生的发展,又针对本课的内容,即要成为伟人所具备的素质。

  (四)能力拓展:贾里的初一生活算是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初二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的“续写初二的贾里”环节,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领略课文的主旨后,个性化的描绘贾里的未来。虽然在写贾里,但是同学们将会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未来,更想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伟人细胞,要去成为伟人。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思想收获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发挥,课文内容的体验,思想情感的教育,尽在这一个过程中。

优秀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冀教版义务教育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课,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郑振铎先生。纵览这篇写景散文,作者依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为我们逐次展现了三幅洋溢着水乡风韵的优美画面,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渔人闲憩图”着力营造出一种恬静、悠闲的氛围。随后,作者笔锋陡转,一幅“鸬鹚捕鱼图”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最具国画意味的“渔舟唱晚图”。袅袅四起的炊烟,渐渐暗淡的天色,恢复平静的湖面,衬托着荡桨归舟的渔人,把我们再次带入了恬静、平和的意境之中。课文从等待捕鱼到捕鱼结束,写出了捕鱼的整个过程,同时描绘了湖面“静—动—静”的变化。

  二、说学情

  课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例如在识字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识字的好方法,“鸬鹚”可以看图片了解。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中感悟,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从而引导学生要珍爱生活中的一切。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与想象相结合,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画一般的美。

  3能熟读课文,以读来感悟,了解鸬鹚帮助渔民捕鱼,体会渔民的渔家乐,感受文中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动的动态美。

  教学重点是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是展开想象,领悟课文描写的画面,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四、说教法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在读中融入情境。用“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两个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的妙处,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课文的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此刻湖面的静和捕鱼前是不一样的,来体会渔人忙碌之后洋溢着幸福的平静,来感受水乡的美,感受渔人渔家生活的乐趣。

  五、说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所以我课前布置了学生去预习这一课让学生准备预习卡并详细填写,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须边读书边思考,在预习过程中他们将会发现很多疑问,上课时积极反馈预习情况及疑问,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问题,课堂上学习气氛十分浓烈。这样培养了学习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识字的能力,质疑问题的能力。

  2、识字教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本课生字识记比较困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谈谈识字的好方法,既分散了识字的难度,又与课文阅读相结合,效果会较好。例如:用形近字对比“喉囊”的“喉”和“时候”的“候”,还有易错字“舷”的正确写法,这时学生经过多种形式的读写练,对课文内容已有了解,学生对文中的生字已经很熟悉,此时学习生字就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当然,生字的教学我们还是重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在识字规律中学习记字的捷径,教学要有侧重点。

  3、朗读为主线,以读促悟。

  在朗读的设计上,要体现实效性,读有提高,读有收获。每一次读目标要明确,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必须做到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于培养怎样的语感。本课,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感受课文的基调。接着,指名朗读课文,正音,生生评价。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最后,抓文章的重点句反复朗读,以达到对文本的理解。

  4、品味词句,重点理解。

  本课安排了两次理解重点词语的理解练习,第一次是通过理解“悠然”来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会渔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体会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第二次为了对“一抹”一词有自己的体会而练习给“一抹“换个词语,并以小组讨论,做动作等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通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引导学生达到对词句的品味,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

优秀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推敲》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课文题目是“推敲”,这其实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点”,教学中我适时鼓励学生自我推敲,学习文本,并设计有关的推敲训练,超越文本,让学生实践“推敲”的方法,体验推敲的快乐,学生从理解到实践,不但“懂了”,而且“会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方法得到了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得以提升,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推敲的涵义,学会推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重点

  会讲述这个故事,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二、说教法

  合作探究 启发引导

  三、说学法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和学生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依托文本,理解“推敲”的内涵,让学生明白“推敲”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他更是贾岛做事专注,刻苦钻研的精神体现,从而产生敬佩与学习的感情。

  (一)、导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写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郊外”说明李凝的家离长安城较远、“拜访”是访问的意思,但包含了对被访问者的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此处的“拜访”可以看出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和“访问”做比较。“找了好久”可以看出找了很长时间,“摸到李凝的家”中的“摸”字不仅能看出夜色的深沉,还能看出他不熟悉这条山路,李凝住的地方比较偏僻。由此贾岛对友人的'尊重以及执著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摸”可不可以换成“找”,为什么?“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丽景色使贾岛触景生情,写下《题李凝幽居》。同时,这句话写出了李凝居住的地方非常幽静,和诗题中的幽居呼应,这句话也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所描绘的情境,可以结合课文

  50页的插图来理解。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将银辉洒向大地,一切都是那样的柔美、和谐。穿着僧衣悄悄地敲门的正是贾岛。门前有颗树,树上栖居着正在沉睡着的小鸟,山上万籁俱寂。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小鸟警惕地睁开了眼睛。从贾岛的动作神态均可以看出贾岛很尊重朋友。

  第三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部分。写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即兴”可以结合上文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的过程来理解,它是指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此处是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妥帖”可以换成“合适、恰当”联系“不够妥帖”和“更恰当些”可以感受贾岛认真严肃、一丝不苟,追求准确、传神、完美的创作态度。“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这句话是课文49页插图的内容,“吟哦”是吟咏的意思,也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演示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动作”的情景,感受贾岛为了斟酌字句已经完全沉浸到诗的意境中,简直如痴如醉,因而进了长安城都“不知不觉”。后面一句话些行人的反映,更衬托出贾岛的一丝不苟。

  第四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写冲闯仪仗,请求宽恕。第四自然段写到了韩愈,对韩愈做简介: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仪仗队,学生可能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场面,很壮观,人也很多,通过“簇拥”这个词可以看出来。而这时韩愈在京城做大官,他出行时仪仗队是何等微风,何等声势,

  通过“行人车辆纷纷避让”可以看出来。而贾岛却在比比划划,“竟然”是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这样声势浩大的仪仗队,贾岛居然闯了进去,感受到贾岛认真的钻研精神。五六自然段是贾岛和韩愈的对话。第五自然段韩愈的问话含有责怪之意,第六自然段是贾岛的回答,“无意间”说明他并不是有意冲撞,“大驾、您”可以看出贾岛对韩愈非常尊敬,“求您宽恕”可以看出贾岛的态度非常诚恳。

  第七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部分。写韩愈表态,贾岛赞同。因为“韩愈是很有名的诗人”,所以会“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后面写了用“敲”的三点好处。一是敲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宁静”指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比较深,此处用“宁静”准确地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安静”做比较。此处是用有声衬托无声,反衬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呢?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读起来要响亮些。在教学这部分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贾岛和韩愈的神态,语言,分角色表演,注意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二)、指导讲故事

  1、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2、结合板书提示讲述顺序。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三)指导造句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用“即使??也??”造句

  五、小结

  至此,学生理解了推敲的含义,了解了推敲的故事,学习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优秀说课稿14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单元内容包括:小兔请客,采松果,青蛙吃虫子,拔萝卜,收玉米,回收废物,而《拔萝卜》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

  本课时的内容是在整十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先提供了小兔子拔萝卜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教材中提供了四种计算方法这里是第一次出现竖式,学生只有对两位数的位值结构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后面两位数的加减法有更好的掌握,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做好提前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数学思考: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问题解决:认识竖式,学会用竖式进行加法运算。

  (4)情感态度:初步学会应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加强教具演示及学具操作,采用“教师启发讲授”和“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自主探究,学具操作,合作交流”的学法,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说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生动而开放的活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已有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知识作为基础,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上学前已对竖式有简单的了解。对于看图编故事和从图中提出问题,前面的学习中已有过练习。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将体现一个动手操作的课堂,利用操作、体验的学习方式,力争把讲授变为探索,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乐学。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是创造的先导。 因此,在新课开始时,我将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我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对他们说:“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幅画,谁能用一个好听的故事把它讲给大家听?学生像讲故事一样:森林里住着小兔一家人。有一天,兔哥哥出去玩,忽然看见一片萝卜地,这儿全是它喜欢吃的萝卜。它赶紧跑回家叫来妹妹,一起拔萝卜。兔哥哥一下拔了36个萝卜,兔妹妹拔了23个萝卜。接着我们讨论:根据故事中为我们提供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如下的数学问题:(生A:我想知道,兔哥哥和兔妹妹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生B: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生C:兔妹妹比兔哥哥少拔了多少个?)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看懂图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二)合作探究,知新会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逐步积累的。本节课我将把课堂教学设置成一种活动,让学生去“做数学”。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解决“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的问题,并自己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可以用小棒、计数器、练习本等,然后在小组内和其它同学说说自己的'算法,并反馈。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出现了这样几种做法:

  生A: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我在左边摆3捆零6根,就是36,在右边摆2捆零3根,就是23。然后数一数,一共5捆零9根,就知道36+23=59。

  生B:我是拨计数器算的。我先在十位上拨了3个珠子,在个位拨6个珠子是36,再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一看是59。

  生C:我是用口算得出的,6+3=9,30+20=50,50+9=59。

  生D:我是用竖式计算的(边列竖式边说),先写一个加数36,再写第二个加数23,并把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写好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再计算:30+20=50,6+3=9,答案也是59。

  我在此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并总结,在列竖式时要注意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在课堂中充分动起来,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知识,思考问题。学生自己探索计算36+23的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又注意了算法的优化,使学生从比较中选择更简便的方法。整个环节都围绕学生来进行,他们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三)巩固新知,活学活用。

  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层面的练习,基础练,发展练,变式练。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我精心设计了一组这样的练习——我当小老师。让学生判断这几个同学做的对错,并把错的改正。通过这一练习,学生可以总结竖式计算要注意的问题,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还设计了这样一道变式题,既使学生加深对竖式的

  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师生反思,归纳总结。

  在本节课的结尾处,我问学生:“在这节课中,你们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有的学生说:老师提的问题我认真思考,还积极发言了。有的说我讲的故事很好。还有的同学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好,把一道计算题算错了。同时,同学们也可以评价一下别人。通过学生的踊跃发言,都注意发现了其他学生的长处。

  本环节教师将自己评、他人评,评自己、评别人和教师评、学生评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自己整节课的表现有一个回顾和反思。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新课标理念,体现了本节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也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说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上,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并从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他们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成长,他们的学习变得快乐而充实。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我愿意为他们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奠基。

优秀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习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优秀说课稿合集15篇】相关文章:

优秀说课稿模板01-17

《观潮》优秀说课稿01-06

优秀说课稿精选15篇01-17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01-17

优秀说课稿(15篇)01-17

优秀说课稿15篇01-15

白杨礼赞优秀说课稿12-05

小学音乐优秀说课稿12-02

优秀说课稿集合15篇01-17

部编济南的冬天优秀说课稿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