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认识》说课稿

时间:2022-12-26 13:27: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圆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认识》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圆认识》说课稿

《圆认识》说课稿1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6、教学关键: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圆规,多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二、学生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本校处在城乡结合处,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创设游乐场的一个情境

  屏幕出示:五辆车,问:你最喜欢乘哪辆车?为什么喜欢乘这辆车? 学生讨论、交流 。(车轮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

  2.导入:现实生活中的车轮都是圆的,而且车轴都装在圆的中心,为什么要装在中心,不装在中心,行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车轮,好吗?

  (设计意图:创设游乐场乘车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乘的车,并说明喜欢的理由,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体现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做车轮(画圆)

  师:要做车轮,首先要做什么?(画圆)

  学生小组合作,任选工具画圆,再把圆剪下来。

  师: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 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你认为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师介绍圆规的结构及画法。

  2.安车轴(认识圆心)

  师:车轴安装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 学生装车轴 。

  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

  不是圆规画圆的,怎样找车轴? 学生介绍方法(多次折)

  师小结,屏幕显示:圆心O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

  3、装钢丝(认识半经): 学生装钢丝

  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问:你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的?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

  师小结: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几条?你还有什么发现?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半经r。 学生判断

  问:你现在明白车轴为什么装在圆的中心了吗?(回应了引入的问题)

  4、认识直径:1)用学生剪出来的圆进行对折,让学生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懂得: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

  3)汇报:同一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直经d 学生判断

  5、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通过设计车轮,知道了圆内各部分的名称,那么你们还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小组讨论 (可以让学生在圆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d=2r或r=1/2d

  现在假如要长途旅行,你要选择哪辆车?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做车轮、安车轴、装钢丝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变被动地学数学为主动地做数学。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巩固练习

  1、第88页第一题。(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再说说一些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圆。)

  2、填表。(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r(米)0.241.42d(米)0.861.043、判断题:

  (1)经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

  (2)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 )

  (3)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4、操作题

  (1)小明有一张没有标出圆心的圆形纸片,你能帮他找到圆的圆形心吗?同时请你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2)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

  5、扩展题:在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里画出一个最大的圆.想一想:可以用哪些办法来确定它的圆心?它的半径应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延伸,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6、小结体验: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圆认识》说课稿2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设置、重难点确立、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创新拓展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内容,是一节平面图形识别课。在此之前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加之本书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的学习,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为今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推导以及圆等知识也起着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及内容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正多边形、圆和扇形。

  2、能根据扇形和圆的关关系求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丰富的活动中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意识。

  三、重难点确立

  教学重点: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正多边形、圆和扇形。

  教学难点:探索分割平面图形的一些规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图形,养成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

  为了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所学知识,同时配合使用画图、观察、归纳、猜想、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通过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和实际画圆的过程突出重点,通过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四、学生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小学阶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多边形和圆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对多边形、圆的概念缺乏较为系统的、深刻的、抽象化的理解。而七年级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符号表达思维对象和思维结果的能力还未达到一定的水平,事实上,这些也是我们希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得到发展的方面。因此我选择的教学素材是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和小学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而设计的学习活动则指向促进学生在相关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

  五、教学策略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并动手操作,以观察、实验、整理、分析、归纳、猜想为主,在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数学又来源于生活,首先以一段《建筑》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用各种实际生活中的精美图片和我们所处的教室环境为背景,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些熟悉的图形,通过合作交流,学生探究出了多边形的定义及特征。对多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探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多边形可分割为三角形这一内容,让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特殊地位,为以后的三角形学习埋下伏笔。通过学生对画圆过程的体验,和对圆心、圆弧、扇形的认识,再次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圆的知识运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细致。这时再通过合作探究拓宽学生的知识,最后用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用“创意设计——我能行”再次使学生达到兴奋点,感受到趣味性。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并以数学活动为主线进行设计,意在使学生既要掌握简单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更要丰富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同时,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勤于动手动脑、手脑并用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发展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由于本节课分为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两部分内容,所以本节课也要经历两次知识的产生和解决的过程。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确立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播放自制视频,“流光溢彩的建筑艺术,凝聚着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你想成为杰出的艺术家吗?你想成为杰出的建筑学家吗?让我们从基本的几何图形入手,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

  2、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美。猜一猜这些图片像什么?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到数学美。

  (二)新课:通过六个活动展开学习:

  活动一:寻找几何图形

  1、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你能发现那些几何图形呢?(学生先寻找,教师再演示)

  2、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几何图形呢?再找找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平面图形?

  从图中抽象出数学图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活动二:小组交流,概念展示

  从小学我们知道,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都是多边形。

  1、认识多边形的概念。(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多边形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的看法,互相补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准备展示。)

  2、认识正多边形,观察这几个多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

  3、多边形的相关概念。(直接展示)再追问“图中的多边形还有那些顶点、边、内角、对角线呢?”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归纳,相互合作得出概念,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感知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进行开放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并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

  活动三:画图归纳猜想

  探究活动:

  1、探究n边形有多少个顶点、多少条边、多少个内角?

  2、探究过n边形的每一个顶点有多少条对角线?整个n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的所有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了多少个三角形?探究活动充分放开学生,探索分割平面图形的一些规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养成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通过动手活动,观察讨论,发表意见,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练习纸上的表格,在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让学生领悟做任何事情都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规律。

  活动四:动手感知概念

  1、请同桌之间合作用细绳和铅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个圆。然后教师请一个同学上黑板用圆规画个圆。(PPT演示画圆的动画)

  2、试试说一说什么是圆?圆心、圆的半径、圆弧、扇形的概念是什么?(教师总结)通过PPT画圆的动画和画圆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圆的动态定义。(概念展示)

  活动五:知识运用

  1、想一想:图中有多少个小于半圆的扇形?2、算一算:将一个圆分割成三个扇形,使它们的圆心角的比为1:2:3,求这三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通过这道非常简单的题让学生充分认识扇形;2题的计算,请学生板演,考察了学生的掌握程度,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活动六:拓展提高

  探究活动:1.将一个圆分成三个大小相同的扇形,你能算出它们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知道每个扇形的面积和整个圆的面积的关系吗?2.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并在其中画一个圆心角为60o的扇形,你会计算这个扇形的面积吗?要求能根据扇形和圆的关系求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在丰富的活动中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练习:通过练一练和创意设计活动来进行。

  1、十二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出多少条对角线?一共有多少条对角线?

  2、如果从一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的对角线可将这个多边形分割成xxxx个三角形,那么它是几边形?

  3、一个多边形有44条对角线,它是几边形?4、课本随堂练习2

  活动七:创意设计——我能行

  幻灯片显示――我能行:以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出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如:小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教师活动:

  ①限制条件必须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

  ②巡视、观察学生做的情况;

  ③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品;

  ④点评学生作品,和学生一道把解说词设计的更贴切、更诙谐。

  学生活动:

  ①学生自己自由设计创作图案;

  ②欣赏同伴作品。

  (四)小结:

  谈谈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学生自己总结交流,尽可能补充完整。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便有的放矢进行后续教学。

《圆认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节的内容。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模块中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唯一的一个曲线图形。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对圆有了初步感性认识。教材呈现方式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引子,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激活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经验,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教学层面认识圆,体会掌握圆的本质特征。

  二、说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者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经历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的同时,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过多种形式的操作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特征,能运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课堂是师生共同交流的场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交流、总结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自助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养成会学、善学、乐学的学习态度。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圆

  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图形,带出圆,让学生知道圆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和其他图形是不一样的。接着,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圆的图形,从而让学生产生对圆的知识的学习的热情。

  (二)画圆

  学生欣赏了很多美丽的圆形图案,让学生产生了创造一个圆的需要,教师从而引出画圆这一知识。让学生一开始利用手边的工具自由的创造一个圆,教师接着提问:如果让你再画一个大一点(小一点)的圆,利用你手边的这个工具还能不能画了?接着引出用圆规画圆的必要性。然后教师进行用圆规画圆的指导以及一些注意点的提醒。

  (三)认识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以及它们的特点

  让学生自学书本96页的例2,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在学习圆心时,让学生知道怎么确定圆心,圆心有什么作用

  在学习半径时,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做半径,并且能够判断出给出的线段是否是半径,还要让学生了解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这个圆的半径以及在一个圆内;在学习圆的直径时,学生要掌握什么叫直径;能够判断出给出的线段是否是直径。

  接着学习半径和直径的特点,先让学生画一画半径,揭示半径有无数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验证:在同(cn-teacher.com)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同样道理,学习直径的特点。

  (四)探究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学生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后,接着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同一个园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了这部分知识以后马上进行练习,巩固这部分的知识。

  (五)圆的对称性

  最后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折一折,再仔细观察对折以后圆两边完全重合,从而引出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并且还要让学生发现圆的对称轴就是圆的直径,所以圆的对称轴也是有无数条的。

  (六)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有关圆的知识?

《圆认识》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行后所要认识的小学阶段的又一种图形。学生认识圆应把握它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美学特征,本课教学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特别是结合多媒体教学使这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多媒体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使学生认识圆的个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在技能目标方面,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我通过生动画面,图象,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的存在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涵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目标设置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及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及直径,掌握圆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的画圆。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设置和重点难点特制定教法:以学定教,综合探究如情景陶冶法,学法是顺学而导,互助学习如师生互动学习法等。

  四、教学流程

  首先我通过传统节日中秋节引入圆形的概念,又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情景,展示生活中中随时都有圆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神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的导入到新课之中.然后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上动手折一折,确定多条折痕都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选择其中一条折痕,沿折痕画下来,分析这条折痕的特点,得到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从圆心向圆上画一条线段,给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其次,我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此时我会播放课件:在同一个圆里:你能画多少条半径?量一量这些半径都相等吗?你能画多少条直径?量一量这些直径都相等吗?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实际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发现圆内的所有直径都相等,有无数条,半径也都想等,有无数条,计算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同时用多媒体以旋转两条半径得到一条直径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推导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再次,我会在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基础上在向外延伸:如何才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呢?先认识圆规,然后自学圆的画法并分组尝试画圆,一半的学生画半径是2cm的圆,另一半的学生画直径是4cm的圆,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谈谈画圆的基本步骤及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指出直径4cm也就是半径2cm。最后播放课件圆规画圆的过程得到巩固。

  最后,我根据以上所学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了两大习题,来加深所学的知识。一块是判断题和选择题,巩固对圆的圆心、半径及直径的认识。另一块是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用心。

  本课设计把多媒体下的探索学习和认识活动整合,让学生在发现中研究,在研究中创造,使发现与创造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和做法,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在坐的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指教,谢谢各位评委!

《圆认识》说课稿5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例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折圆纸片、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圆的一些特征。这样的组织教学,使整节课充满了“做数学”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现。

  现代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其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学生学习背景,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本课例的教学设计还着力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P55—58页的内容。

  本单元教材教学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在低年级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圆的认识》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是这一单元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三、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对于本节课教学的圆学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接触,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同时学生具备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强的交流与表达的愿望,使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可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合作、探究、游戏等活动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圆的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数学传统文化知识,感受圆的美、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同圆或等圆中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六、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本年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一个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的教学环境,构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圆规,三角板,课件。

  学生准备:圆规,尺子,白纸,圆片等。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赛车比赛吗?当你们看着运动员骑着自行车在赛道上飞奔的时候,什么感觉?老师也准备参加赛车比赛,还专门设计了三款自行车,可是选择其中哪辆车去参加自行车比赛呢?出示三辆自行车图(第一辆椭圆形轮子、第二辆正方形轮子、第三辆圆形轮子)

  学生讨论回答:选择第三辆车

  师:为什么大家都选择了第三辆车子呢?

  生:因为第三辆车子的轮子是圆形的,骑得快。

  师:为什么车子的轮子都做成圆形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课题——认识圆)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课,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知材料,为探究新知打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1.感知圆。

  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车轮是圆的以外,在周围的物体上哪里还有圆?

  学生举例: ①硬币的边是圆的;②圆桌的边也是圆的;③有些钟表的外形象也是圆的……

  师:(出示课件)如果我们沿着这些物体的外沿画下来,就得到了一个圆,圆和咱们原来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四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角形和四边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我们就把它们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而圆是什么围成的?(曲线)所以,我们就把圆叫做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采取让学生举实例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的表象认识。既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意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为进一步认识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2.探究圆。

  (1)认识圆心

  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O

  【教学设计】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认识半径

  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r)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认识直径

  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d)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1: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我们是通过量来的。

  生2: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我们是这样想出来的:

  圆心把直径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每一部分是半径,所以说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

  师:你们回答都对。(板书:d=2r或r= d/2)

  练习:对口令,看看谁的反应快。(已知直径求半径,以及已知半径求直径。)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深刻、准确地理解有关圆的数学名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操作的形式来突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喜悦的情感过程。

  3.画圆

  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看这几个圆一样大吗?他们各自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发现半径不一样)(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发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1).学生画圆(要求:先用瓶盖画圆,但要画比其大的和小的圆就不行了,不方便)

  (2).画各种大小的圆怎么办(思考用圆规怎么画,学生先说,然后小组探索用圆规画圆要注意那些方面)

  (3).教师示范画圆.

  ① 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也就是什么? ② 针尖固定的这一点也就是什么?③ 注意旋转的技巧。 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概括三点: ① 按要求确定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也就是定半径。 ② 把装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也就是定圆心。 ③ 最后按一定的技巧旋转一周。 这样就可画出一个圆。

  (4).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三)、巩固练习

  我们就用刚才的发现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 用圆规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一个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2.说一说车轮为什么都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什么位置?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3. 草地上的木桩上拴了一头小牛,想一想,这头小牛吃草的最大范围会是一个什么形状呢?(圆)

  如果小牛吃了一圈的草,但还没有吃饱呢,你能帮帮它吗?(把绳子放长一点)

  同学们想想,绳子在这里相当于圆的什么?(半径)

  绳子变长了,圆也变大了,你能说说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的吗?(半径)

  如果这头小牛还没有吃饱,除了放长绳子外,你还可以怎么样帮它?学生思考,回答:移动木桩

  同学们想想,木桩在这里相当于什么?(圆心)

  木桩移动了,圆的位置也变化了,看来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圆心)

  4.画出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趣味性练习,有利于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表扬激励,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九.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 半径r 直径d

  d=2r或r= d/2

  板书设计简明,力求突出重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十、教学评价

  圆的认识”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感知圆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设计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贯穿其中。例如: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等。在各个探究活动中力求使学生崭露出他们的个性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探究中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等,都注意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以学生为本

  在对圆的概念的要求上,并没有强加给学生圆的科学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学习,在头脑中自然形成圆的概念。正如加涅所认为的:概念能通过定义,也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得到。当一个人能区别概念的例子和非例子时,就学会了概念。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订出的这一切实可行的目标正是新课标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圆认识》说课稿6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实验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内容是认识圆的特征和学会画圆。这部分知识是小学最后一个平面图形的教学,是在前五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安排的,是为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为下学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做好准备,起到桥梁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班有57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对图形教学非常感兴趣。,敢于动脑、动手。但是有部分学生,特别是留守生,在家未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形成不爱动脑筋的习惯,针对这些情况我实行小组合作式教学。

  【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及认知规律,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初步拟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 认识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 学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与直径。理解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 使学生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目标定位后,我结合学情分析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认识圆的特征。

  2、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圆的正确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纸片,直尺、圆规。

  【教法运用】:

  依据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本节课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通过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去建构新知,尽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操作、观察、交流、质疑、概括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流,学会与人分享,学会反思,实现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发展。

  【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设想,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为了增强课堂的凝聚力,复习引入的时候我就动用了课件,出示了一组图形,让学生直观感受,从中找出与众不同的图形,找出“圆”。再让学生说出区别于其他图形的理由:圆不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而其他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接下来我又用圆形钟面、硬币等实物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圆”,激发学生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从而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学习圆的特征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1) 认识圆心。请学生们拿出课前已备好的圆形纸片,引导他们按不同的方向对折手中纸片,看看能发现什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再在全班交流汇报。老师在大家的众多发现中,突出肯定“许多折痕都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并不失时机的告诉学生这个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让学生在自己的圆形纸片上点上“点”,用“O”表示出来。之后在“圆周上、圆外、圆中心、圆中任意地方”点一“点”,让学生辨误,强化对“圆心”的认识,了解“圆上”的概念,为学习半径和直径做好准备。

  (2) 认识半径。请学生在自己的圆周上任意定几个点,再用有刻度的直尺量一量圆心到圆上这任意一点的距离,请同学报出测量结果,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发现“同一个圆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老师再用课件演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这个圆的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从而揭示半径的概念。让学生在自己的圆形纸片上用字母“r”表示出半径来。引导学生探究: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从而掌握“在同一圆里可以画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这一基本知识。

  (3) 认识直径。引导学生观察手中圆形纸片,动手描一描这些折痕,通过实践活动,感知直径的特点,并让学生练习画直径。让成功者告诉其他学生“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用字母d表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并感染其他学生。随之老师用课件揭示直径的概念,让学生也在圆上表示出来,并通过比一比在单位时间内画直径,看谁画的多?量一量你又能发现什么?通过画、量、想等心智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直径有无数条且长度都相等。最后请学生观看课件,并让学生探索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这样通过半扶半放的教学,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在学完半径、直径、圆心的概念后我安排了两个小练习,目的是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学习圆的画法

  (1)、了解画圆的工具和使用方法

  画圆的工具很多,这里着重介绍圆规。圆规有两个脚,它的一脚有针尖,另一脚装有铅笔或粉笔,针尖一脚固定在一点上,右手握圆规,左手按住纸,不要用力过大,另一脚旋转画圆,教师边讲边示范。

  (2)、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步骤

  第一步: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

  第二步: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选好的一点(即圆心)上。

  第三步: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圆就画好了。

  (3)、练习画圆

  1、学生自己随意画圆。

  2、学生动手按指定的半径与直径自己画圆。

  四、拓展延伸,强化理解。

  学习了半径、直径、圆心,通过辨析比较,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结合半径、直径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

  (1) 判断题与填空练习,强化对概念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题。

  设计这组练习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

  【评价反思】: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教师既是这堂课的设计者、引导着、也是这堂课的参与者,而让学生成为这堂课的主人,让他们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堂课中,我没有刻意去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灵活把握,适时点燃学生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在享受成功中成熟。在这堂课中,我遵循数学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原则,给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走进生活,办他们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圆认识》说课稿7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圆的 认识”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圆形物体,在低年级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都是直观的表象认识,这节课将更深入的去认识圆。

  二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使学生们认识圆,知道圆各个部分的名称。

  2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 经历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们通过直观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圆的大小的关系。

  三 教法学法

  设计具体有现实意义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着痕迹地将学生们带入圆的研究之中。六年级的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思考、讨论归纳等活动,自主探索,深入地认识圆,了解圆。

  四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小明家距离学校300米,分析小明家的具体位置这一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们得出小明家的位置实际上是在以学校为中心,300米为半径的一个圆上,让学生们感知圆心,半径,圆是有无数个点组成,从而揭示本课的学习任务——圆的认识。

  2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和发现,折痕都交于一点,即圆心。所有折痕都经过圆心,引出半径直径的感念,并且得出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再通过量的方法和分析推理的方法讨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从而得出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1)设计在一个圆内找半径直径的练习,加强学生们对半径直径概念的理解:直径和半径都是经过圆心的线段,半径的两个端点一个是圆心,一点在圆上,直径是经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2)归纳小结本节课中学生们对圆的认识,并提出墨子的“一中同长”的说法,让学生们思考。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对比,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一中同长”就是对圆的特征的最好诠释。

《圆认识》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教材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因此“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学情

  本班上共有84名同学,其中有少数同学的成绩较差,他们上课时不爱听课,也不知道怎样学习,平时很少举手回答问题的了。但班上象徐小红、徐港新、徐焕这样的学生还是有几位的,他们在班上的表现还是可以的,一般情况下,都能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时,较难的也有个别学生也能答出来。我在教学时,注重鼓励和表扬学生,有时也给予批评。我尽量做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让他们有思考的空间。

  五、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如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调查

  1.《圆的认识》课前学习调查。

  (1)你已经知道了圆的那些知识?还学会了什么?

  (2)怎样使用圆规画圆?有什么技巧?

  (3)圆与其它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4)圆有什么特征?

  (5)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圆?你能解释为什么用?

  (6)关于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说明“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不会、不了解、不知道的地方入手教学,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师的教因为需要教。】

  (二)认识圆的特征

  1.认识曲线图形:教师闭眼徒手画一条不封闭的曲线。

  这是圆吗?最不像圆的在哪里?

  2.探索圆的特征。

  (1)整体把握曲线图形。

  我们常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探索特征。你能想起那些平面图形?

  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你会如何分类?为什么?

  (2)出示一组组合图形:圆里面内接一个最大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正十二边形。

  (3)猜想:每个正多边形的中心点到角顶点的线段长度有什么特点?

  (4)动手验证猜想:正多边形的中心点到每个角的顶点距离一样吗?分别有几条相等的线段?

  (5)学生逐一汇报,教师引导思考“正多边形的变数不断增加,你发现了什么?”正多边形的变数不断增加,正多边形越来越逼近圆形,但是,正多边形内相等的线段数是有限的,而圆从圆上到圆心相等的线段数是无限。

  【设计说明: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沟通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型的联系,加深对各自特征的认识,为概括圆的特征打下知识基础。】

  (6)归纳圆的特征:

  3.认识圆形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4.认识“圆,一中同长也”:

  对于圆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了,春秋时期的墨子就在《墨经》记载“圆,一中同长也”,一中指的是?同长呢?什么叫做直径?这一认识比其他国家早了1000多年。

  5.小结:圆有什么特点?叫什么圆?

  【设计说明:在猜想、验证、推理的数学过程中,概括出圆的特征,通过对墨子于圆的论述介绍,加强数学文化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画圆

  1.圆规是不是可以画出一个圆?请用圆规试着画一个圆,并标注出各部分名称。

  介绍圆规:两脚距离等于圆的什么?

  2.特殊画圆方法。

  【设计说明:动手画圆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技能,通过教学直观演示,学生练习,逐步掌握使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四、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联系

  刚才用对比的方法找出了圆的特点,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联系,用联系的眼光看,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有联系吗?

  【设计说明;对于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对比,使学生认识曲和直的相互关系,增强思辨意识。】

  五、立体圆形。认识球体圆和平面圆。【设计说明:完成从一维空间、二维空间再到三维空间的空间建构过程。】

《圆认识》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他们的周长、面积计算,也直观地认识过圆。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开始正式学习圆的有关知识,这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认识平面图形的单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都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从研究直线图形到研究曲线,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跨越。因为研究曲线图形的思想、方法与直线图形相比,是有变化和提升的。

  二、说学生

  曲线图形的思想、方法与直线图形相比,是有变化和提升的。因此,通过对圆的研究,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圆的一些基础知识,还需要通过学习,感受“化曲为直”“等积变形”“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四、说重点

  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五、说难点

  掌握三种画圆的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二)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圆的认识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圆的物品,老师搜集了一些,请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

  同学们你们能举出生活中有关有的物品的例子吗?

  同学们刚才你们都谈到了有关圆的物品的面,是的圆是平面图形,以前我们还学过很多平面图形,谁能举例?(同学们可能会谈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如果让大家用最快的速度剪一个图形,你剪哪个图形?为什么?进而引出圆是曲线图形,有别与前面学过的直线图形。

  (三)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三种画的方法;

  2、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四)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准备的工具画圆,看哪个小组方法多,圆画的最好。

  (五)各小组汇报

  1、实物画圆

  2、绳子画圆

  3、圆规画圆

  4、教师总结,画圆的历史

《圆认识》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图形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新知识曲线图形。圆的认识是曲线图形的起始课,通过对圆的研究,不仅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还为今后学习圆锥、圆柱乃至中学的球体打下好的基础。基于我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a、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b、在认识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培养探究意识、发现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c、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能够使用圆规熟练地画圆。

  教学难点:自主、合作探究出圆的特征。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的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2、学法: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

  基于上述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过程:

  (一)寻宝中创造“圆”

  教师活动: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寻宝活动情境,小明得到这样一张纸条——“宝物距离小明左脚3米。”同学们你们桌上有一张白纸,上面有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你能帮助小明找到宝物吗?用1厘米表示1米,请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找到自己认为可能的一点或者几点,再通过汇报交流,教师用课件依次出示学生找到的2个点、3个点……甚至更多的点,直到把找到的点连成一个圆。(板书:①是什么?)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与尝试中初步感知宝物的范围就是在以小明的左脚为圆心,3米为半径的圆上。

  二、对比中初识“圆”。

  教师提问:为什么宝物可能在的位置就一定是个圆呢?(板书:②为什么?)出示课件:这些图形的中心到各顶点的距离也是3米,难道这些图形不是宝物可能在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让学生利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发现:正多边形只是中心到顶点的距离相等,而到各边上的距离并不相等;而圆是中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从而是学生体会理解圆的概念就是:“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教师引出《墨经》中的“圆,一中同长也”,一中即圆心,同长即半径。墨子的发现比西方人早了1000多年……学生感悟到的是:中国语言文字是高度凝练与概括的,进而体验到民族自豪感。

  三、画圆中感受“圆”。

  教师活动: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要求

  1、每人画一个圆,大小相同,想一想你们是怎样画出大小相同的圆的?

  2、每人再画一个圆,大小各不相同的圆。你们有是怎样画出来的?(板书:③怎样做?)

  学生活动:提出的问题后,自然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内的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得出结论:应如何画圆,认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通过小组合作总结的经验,教师继续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完了怎样画圆——我们是不是又应该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呢?(板书:④为何这样做?)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实践的感受,再一次体会:因为确定了圆心,确定了长度,所以画出曲线上的所有点和圆心的距离都一样长,这就符合了圆的特点——“圆,一中同长也。”符合圆的特点,当然就是一个圆了。

  设计目的:将圆的特征与画圆的方法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画圆中感受圆的特征,利用圆的特征指导画圆,突破了以往教学中,画圆和圆的特征相分离的教学方法。

  四、应用中解读“圆”。

  教师活动:(出示篮球场画面)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做成一个圆呢?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前面环节的时间研究,可以顺利的解决这个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活动:再想想,怎样画这个大圆呢?

  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画圆的经历中体验到不同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让学生体验到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这样的设计可以把经验、直观与抽象有机的结合起来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断修正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

  五、再次寻宝突破“圆”。

  教师活动:孩子们,我要告诉你们,科学家们还喜欢追问这个问题:“一定这样吗?”(板书:⑤一定这样吗?)请看——“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宝物一定在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

  学生活动:这是对学生刚刚建构的知识体系的一个冲击。他们会茫然不知所措,此时(老师出示半个西瓜的图片),学生就会恍然大悟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圆是一中同长的,球也是一中同长的。不过,在一个平面内,“一中同长”的就是圆,不是球。

  板书设计说明:小学数学,从做题意义上来讲,很简单;但是从奠基意义上说,却很不简单。让学生从一个《圆的认识》的学习过程中,看到数学学科研究方法以及它的魅力。

  说课结束!

《圆认识》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学生通过前几年的学习与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对圆形物体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圆的初步认识》是建立在学生的这些经验上来进一步认识圆的有关特征,让学生深切体会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为后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半径和直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圆的美。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圆上所有的点到固定点O都有相同的长度r,认识圆心、半径。

  难点:初步认识圆的有关概念。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认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从而理解半径;用讨论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学习半径、直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动眼看一看等方式自主探索,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半径等知识。通过自学的方式去学习圆的对称轴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点亮双眼,看自行车车轮

  我出示了生活中自行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车轮形状,学生们都知道是圆形,又出示正方形车轮的自行车,问这样的自行车你们见过吗?学生们会说没有,紧接着我就提出疑问为什么生活中的车轮都是圆形呢?圆形车轮到底有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初步知识。带着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圆的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静做细观,共探圆的奥秘

  1、认识圆的边:观察圆形,看看它的边是由什么样的线围成的?由此得出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认识圆心:移动车轮、转动车轮,让学生观察车轴在车轮中的位置有没有改变,通过实物迁移,用一个点表示车轴,从而去认识固定的点即定点在圆中叫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

  3、认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动手操作、同桌讨论,在图中找出与圆心距离为3厘米、2厘米、4厘米的点,能找多少个,并观察分别在圆的哪个位置,从而认识点在圆上、圆内、圆外三种位置关系。

  4、认识半径:通过点在圆上这个知识认识到圆上所有点与圆心所连的线段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接着介绍这样的线段就是半径,用字母r表示,接着小组去讨论怎么理解半径,并通过一道练习加深对半径的理解。

  5、认识直径:出示一个圆及圆中的6条线段,让学生观察6条线段中哪条最特别,通过小组讨论找到特别之处经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再介绍这样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再让学生说说如何理解直径并在圆中试着画一画直径,看看还能画出多少条,并量一量看看有什么发现,从而得出圆中有无数条直径,长度都相等。

  6、认识对称轴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通过预习回答问题来知道圆的对称轴及同圆中直径是半径的两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说明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并给学生一张圆纸片,动手操作来解决如何确定它的圆心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静思默观、自学新知、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圆的有关知识,既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又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齐心协力,一起练习

  本环节通过判断和选择两种题型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四)巧思妙想,畅游数学天地

  首先,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接着让学生们猜

  谜语,轻松一下: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个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打一个水果)猜出后,我们再猜一猜羊吃草的范围最大能吃出什么图形?在猜谜中感受到圆在生活的存在。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圆的,然后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圆,最后出示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一句话一切平面图形中,圆形是最美的,学生感受圆的魅力。

《圆认识》说课稿12

  一、设计理念:

  数学知识要加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模型。实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的认识以及半径、直径长度间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与直径;理解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使学生能正确地较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组织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懂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2、在交流和沟通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五)、说教具和学具准备

  画圆工具、圆形实物、剪刀、卡纸、图片、课件等。

  四、说教法、学法

  从素质教育着眼点来看,要贯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使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去学。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创设多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分组合作探究,自主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的说、摸、剪、折、画、辩、议、展示、欣赏等,使学生在学法上,得到培养和锻炼。

  五、说教学程序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了餐盒、蛋糕等与现实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动手实践,初步认识圆

  此过程设计为五步,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近,第一步学生摸圆,感知;第二步尝试画圆;第三步引导学生剪圆、反复对折、观察、发现、,汇报;第四步,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第五步,师生合作,引导学生画圆.

  三、多层训练,初步应用圆。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环节,有机地配合新知的学习,精选适量的联系生活的,形式多样的习题,例如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找出圆形物体的圆心,车轮为什么要作成圆形等,讲练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习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重视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了课堂之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感受圆文化,拓展延伸

  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在探究圆的本质特征时结合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从历史的视野上去丰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用数学的眼光解释生活中圆的应用,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让学生的数学成长与美丽同行。

  让学生回家设计由圆(或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组成的图案),并写出创意,带回与同学、老师交流。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是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教师只是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而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没有刻意去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灵活把握。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在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经常要用到,同时感受圆文化带给我们的美感和振憾。我认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学生对圆的历史、圆的美丽有着深刻的感悟,觉得数学课堂丰厚有趣,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学生觉得数学非常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这样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圆认识》说课稿13

  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十单元《圆》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了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说教学方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关键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法上以演示法、尝试法为主。 采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演示与学生尝试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以多媒体图象、文字、声音,动画的综合运用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思维,从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学法上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尝试的让学生尝试,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教学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说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组织学生发现圆的特征、特性和特质,认识和了解圆心、圆的半径、直径及相互关系;能用圆规等工具进行画圆。

  2、利用学生动手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使学生经历圆的特征、特性和特质的发现过程,并在探索圆的特征、特性和特质及圆心、半径、直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过程中,培养学生挖掘经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3、在具体的圆的认识活动中,使学生体悟探索发现和问题解决的快乐,进一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圆的价值,感受圆之美。

  说教学重点

  发现圆的特征、特性和特质,认识和了解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圆的制作方法,并能用圆规画指导大小的圆。

  说教学难点

  正确、合理和灵活地根据圆的半径与直径画圆,并能根据圆的特征、特性和特质,解决有关圆的实际问题。

  说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在活动中学习新知本节课选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多种活动,逐步形成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学生主动参与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体现了“再发现”乐趣。

  2、联系生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圆形的,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练习的设计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层次性外,更注重创新性和实践性。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圆,并自己动手创造性地设计一些由圆构成的美丽图案,使学生掌握画圆技能的同时,养成创新知识,增添审美情趣。

  3、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辅助数学,有其直观、形象又生动的特点,有效的使用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地,突破数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图文并茂,使学生获取知识方面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说设计思路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我在设计时注重我让学生在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圆形物体的美,发现圆的一些基本特征,并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探索和应用应用意识。

  说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圆片和含有圆的物体,以及圆规、课件等作图工具,组织学生采集圆的有关信息,自制圆等。

  说过程和意图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演示动画,复习旧知,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感知圆,使学生对圆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教师有意分类,导出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从而导入新课。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由学生熟悉的圆形物体引入。再借助实物比照画圆。由实物→图形→特征,符合几何知识教学的结构。

  (二)实验操作,抽象概念。

  1、自主探索画圆的方法,让学生尝试画圆。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碰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度指导。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圆的画法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2、认识圆的半径与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认识圆心、半径、直径。懂得: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学生悟出圆的特征,在感性认以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认识圆的各部分,知道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继续学习圆的知识的基础,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思维与动手密不可分,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等活动,有意识地进行观察,让他们探索、发现圆的特征。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有多少?长度怎样?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如何?以及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知识。引出: 同圆或等圆时也存在同样的关系。这样的安排力争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在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内化为表象,形成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之后,再用课件清晰演示这些知识点,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综合练习 启智培能

  新授完毕,精心安排课堂练习,以教材为主,在不脱离教材的同时,突出思维训练,形式多样,练习的层次由浅入深。我设计了有利于强化概念的基本题,和有利于拓展思维的动脑筋题。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和谐、有利巩固所学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四) 走进圆的世界 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圆

  数学文化应多方面渗透,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有着丰厚的历史沉淀,是先哲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数学的博大与精深有待我们引领学生通过学习去感受,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有待我们带领学生去领略。因此,在课的最后我选择了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圆形物体、圆形建筑,以及运动现象,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用数学的眼光解释生活中圆的应用,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让学生的数学成长与美丽同行。

《圆认识》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第 11 册第四单元圆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孩子学过了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孩子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孩子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二、说教学方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孩子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孩子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关键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电脑的演示、练习的设计、学法的指导、讨论的组织,没有教师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1、教法:以演示法、尝试法为主。

  采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演示与孩子尝试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以多媒体图象、文字、声音,动画的综合运用来吸引孩子,刺激孩子的感官,启迪思维,从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2 、学法。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学法的指导。

  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孩子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孩子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孩子自学,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教学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相结合,孩子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说过程和意图

  (一)复习铺垫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过哪些平面几何图形?旧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教师有意分类,导出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从而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 探索新知

  1 、感知圆,使孩子对圆有足够的感性认识。

  ①举实例 ②借助实物比照画圆 ③剪出圆形纸片

  小孩子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由孩子熟悉的圆形物体引入。再借助实物比照画圆。由实物→图形→特征,符合几何知识教学的结构。

  2 、实验操作,抽象概念。

  思维与动手密不可分、教师引导孩子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有意识地对折痕进行观察,让他们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①认识圆心、半径。懂得: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孩子悟出圆的特征,在感性认以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

  A:画半径比赛:谁画的半径最多。(谁画完了吗?)

  B: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为什么?

  当孩子通过比赛、测量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②认识直径

  A: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让孩子懂得: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B:组织孩子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为什么?留给孩子思维的空间和机会,启迪孩子的思维。C:汇报得出: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③认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又是继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适时地组织孩子进行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又有什么关系?孩子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后,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我力争为孩子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的气氛,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在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内化为表象,形成思维;同时培养孩子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讲清用什么办法得出“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的长度等于半径的 2 倍”这一结果的。

  3 、师生小结圆的特征。

  (三)感知形成 操作画圆

  1 、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向孩子渗透圆是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2 、让孩子自学课本,尝试画圆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①介绍圆规 ②自学画圆步骤,尝试画圆 ③讨论:怎样用圆规画圆? ④汇报、教师示范画圆。

  让孩子尝试画圆,碰到困难时,教师才给予适度指导。如:圆规的正确握法等。画任意圆是不难的,较难的是给定直径长度画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孩子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孩子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圆的画法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四)综合练习 启智培能

  精心安排课堂练习,以教材为主,在不脱离教材的同时,突出思维训练,形式多样,孩子乐于参与,课堂气氛和谐、有利巩固所学知识,开拓孩子思维。

  1 、基础训练:判断题和练习二十五第五题。

  使孩子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巩固圆的特征。

  2 、发散练习:下面图形你看到了什么条件?联想到了什么条件?

  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3 、实际应用: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经孩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再用多媒体演示。趣味性展示了用圆形、方形、椭圆形做成的三种车轮在行进中的优劣,进一步感受到车轮要做成圆的道理。努力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使课之将终,而趣犹在。

  (五)总结

  简要总结,使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利于系统的掌握知识。

  (六)作业

  1 、练习二十五第4题

  2 、思考:你能想办法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吗?作业布置适度、适量力争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又把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延续到课外。

  (七)板书设计

  力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在孩子眼前。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孩子的印象。

《圆认识》说课稿15

  1、 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最后一单元第一教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平面图形。本节课主要内容有: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画圆的步骤和方法。根据课标和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等圆和同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教学难点:画圆的步骤和方法。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圆,知道并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2)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在发现,在创造的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发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3)让学生从欣赏中体验圆的美。总的来说,通过让学生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区别和联系。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看,使学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2、说教法:

  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使学生从操作中理解半径、直径、圆心以及等到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其次,课堂中我让学生从操作中去发现,去理解圆的特征。在画圆时,我运用直观演示法,给学生演示怎样画圆。使学生看得清楚直观。另外,课堂中我借助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能直观的感知圆的特征。

  3、说学法: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动手操作法、同桌交流互动法、对比法、归纳法。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同桌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从对比中使学生感知到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区别。课堂中,教师始终引导学生归纳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从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说程序:

  在本节课上,师生先一起玩“甩小球”,让学生观察小球运动的轨迹,从中引出“圆”。接着师生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共同欣赏生活中的圆。(古代人们在发明指南针之前,发明了指方向的罗盘。古代的圆形建筑、奥运会吉祥物、圆桌、水波纹、碟片、车轮、圆形项链坠。)从欣赏中让学生体验圆的美。接着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对比以前学的平面图形与圆的区别,使学生从对比中感知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然后我重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了解圆内、圆外、圆上以及圆的特征,并明确同圆等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认识了圆的特征后,我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接下来,我问学生:“这么美的圆,你们想画吗?”然后很自然的引入怎样画圆,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画圆工具——圆规,接着讲画圆步骤,并给学生示范画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最后让学生共同讨论画圆的方法还有哪些?从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最后练习题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学完本课,我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并布置作业(1、用圆拼图案;2、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又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体现出数学的实用价值。

【《圆认识》说课稿】相关文章:

圆的认识说课稿12-20

《认识圆》说课稿12-19

《圆的认识》说课稿11-23

六年级说课稿:《圆认识》12-15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9-19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9-01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12-22

圆的面积说课稿12-26

《圆的周长》说课稿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