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说课稿

时间:2022-07-09 14:00: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白杨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杨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杨说课稿

白杨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采用的是交融式目标的拟定方法。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解“清晰、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力和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也更为广泛。但是他们在语言的积累方面有点欠缺,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能举一反三,但延伸、扩展、深化方面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在难度较大的地方加于点拨,以启发、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教学。《白杨》说课稿相关内容:6冬阳童年骆驼队(第二课时)古诗词三首(2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谈礼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爱如茉莉导学案《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实录《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揣摩文字见画面 彰显人文识精神——《诺贝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爱如茉莉》说课稿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树木的图片,认识白杨树,导入课题

  (二)初识白杨,拟定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让学生直接找出课文中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初步感知大戈壁白杨的特点。

  2、朗读文中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质疑并拟定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此,老师先设疑:文中是谁在介绍白杨啊?让学生能放开思维,大胆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自己课前对课文的梳理,整理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细读课文,感知白杨的生长环境。

  1、自由朗读课文,批划重点词语、句子;

  2、交流、感知戈壁滩的环境的艰苦;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感受大戈壁的荒凉和环境的恶劣。至此,白杨的生长环境已在学生的心中根植。为加深体验,引发探究兴趣,紧接着出示课件——荒凉单调的大戈壁。老师用激情的语言“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是什么让它富有生机和希望?”迅速唤起了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3、“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是什么样子的呢?”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教师的有机引导,学生很快找出“高大挺秀”一词,并加以体会和理解,为什么用“高大挺秀”而不用“高大挺拔”呢?让学生体会“秀”的含义,经过教师的点拨明白之所以说它“秀”是因为在毫无生命的荒漠里,白杨的一抹绿色是戈壁滩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能不美吗?并由此进入到下个部分的学习中。

  (四)研读对话,领悟白杨的精神品质

  1、在了解了白杨的“高大挺秀”以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学习兄妹俩的谈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再说说兄妹俩对白杨的认识。

  2、研读相关段落,紧抓关联词语,通过填空和师生问答的方式体会白杨高大、适应能力强以及坚强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队白杨的敬意。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此时的学生,在认真阅读,大胆揣摩,积极思考和探究,在自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感悟,深刻领悟白杨的品格——(“白杨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树干。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在组织交流时,始终引导学生以读为本,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利用音调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复活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抒发自己心中的激情,绽放个性。

  (五)深读课文,体会爸爸的心愿

  1、引导学生思考体会:爸爸仅仅在赞美白杨吗?爸爸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愿;

  3、谈话小结。

  设计意图:有了上述教学环节的铺垫,再让他们回味爸爸话中的深意,层次分明地引导他们切近主题,教师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激情过渡:一代又一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就是戈壁滩上那一棵棵白杨,而他们的孩子,正是那迎着风沙茁壮成长的小白杨。既让情感得以升华,又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成了具有“白杨精神”的人。边疆建设后继有人,这是多么令人欣慰啊!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出示今日西部地区的图片,随音乐感受边疆工作者取得的丰硕成果。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本课的板书设计我是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而定,将白杨的特点呈现在黑板上,再板书“表白心”,让学生明白课文是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以突破重难点。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认为,教师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引领学生自主质疑定标,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读,课堂中,如果注重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习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

  但上课过后,我更加明白一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缜密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课堂上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对学生给予适时恰当的启发和鼓励,因为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它不仅是源于精彩的设计,更来课堂上生成的精彩。

白杨说课稿2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文写了在开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借白杨,赞颂了边疆工作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本篇课文是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极好教材,在本单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新疆、戈壁”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体会无私奉献的精神,了解西部,感受西部。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 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学习积极性强,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教师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同时,辅以问答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是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启发者,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因此,在学习方法的制定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在互助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课程伊始,我将运用多媒体导入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戈壁滩上白杨树的图片,同时播放歌曲《小白杨》,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白杨树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通过图画与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融入本堂课的学习中来。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桌相互帮助等方式,解决课文中的字词障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再读全文,深入探究。在这一环节,我将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父亲的话中,那些词是课文的重点词?这些词又体现了白杨怎样的特点?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将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无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我将一一予以肯定和指导。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父亲话语中重点词语为"直"、"坚强"、"不软弱"、" 不动摇",这些词语表现了白杨高大笔直、不择环境、不惧灾难的特点。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我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提出如下问题:这篇课文是写白杨树的吗?如果不是,那白杨树又象征了什么?本篇课文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自己探究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相关段落,反复阅读,小组交流,仔细推敲,得出答案:白杨树象征了边疆工作者,作者通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边疆工作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同时,我将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然后,我将提问学生:在最后,父亲为什么笑了?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父亲的笑,更好地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白杨的象征意义。在此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三)巩固练习

  在这一部分,我将让学生自己思考:文中的兄妹长大之后会扎根新疆吗?如果你是文中的兄妹,长大以后,你会为新疆做些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后,谈一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难点。

  (四)小结在这一部分,我将以学生自主进行小结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新知,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搜集边疆建设者的相关资料,在课下以语文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西部边疆的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六)说板书设计

  3、白 杨

  借物————————→喻人

  |直 |扎根边疆

  白杨〈适应力强 建设者〈建设边疆

  |坚强 |无私奉献

  板书是一种无声的教学语言。我的板书形象直观的展示了我在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白杨说课稿3

  ★《白杨》说课结构

  包括七个方面: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五、说教具准备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走进西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中向子女介绍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爸爸对孩子的期望和信任。

  ●学会“疆、晰”等6个生字、新词。

  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并通过朗读感悟其深刻的含义。完成课后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爸爸话的深意。

  ●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借白杨赞美新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的中心思想。

  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掌握父亲话的真正含义,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把握文章借白杨赞美新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的中心思想。教育学生学习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说教学重点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激发兴趣

  (二)、读中悟情,读中加深理解与体会

  (三)、合作、交流、探究中学习领会

  (四)、一问一答,发散思维,活力课堂

  四、说教具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二)、搜集白杨及新疆的图片和资料。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

  (二)、研读赏析;

  (三)、互动质疑;

  (四)、扩展延伸;

  (五)、布置作业。

  (一)、复习、谈话引入(3分钟)

  1.听写生字词:

  清晰、介绍、抚摸、陷入、新疆

  2.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白杨的特点,主要有哪些呢?

  今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白杨》。

  (二)研读赏析(25分钟)

  (二)1.(1)创设情境,观看白杨及其生长环境图片

  (2)目睹白杨的风采后你有什么感受?

  (二)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造句:

  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二)3.“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

  (2)设问句。

  (3)爸爸表达的是怎样的心?孩子们不理解什么?你理解吗?

  (二) 4.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1)联系上文,思考:它与同在边疆工作的爸爸有什么相似吗?

  小结: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不动摇。

  (二) 5.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设计拓展练习:

  (三)、互动质疑(3分钟)

  (四)、拓展延伸(5分钟)

  (四)1.了解西部新疆

  (四)2.看新疆的变化

  (六)布置作业

  ●把父亲介绍白杨的那段话以及喜欢的段落句子读读背背。

  ●课外查阅有关新疆及祖国西部的更多知识,同朋友同学交流宣传或整理办一期关于这方面的小报。

  ●收集借物喻人的诗歌文章等。

  写句子,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

  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六、说板书

  3.白杨

  白杨爸爸(边疆建设者)

  高大挺直表白心愿

  适应性强扎根边疆

  抵御灾害建设新疆

  借(物)喻(人)

  谢谢大家!

白杨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白杨》这篇课文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是:①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细节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变化;②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引人深省,发人深思。

  2、教材位置:《白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的专题是“走进西部”,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要让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立志建设西部。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继续培养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这对于学习本文来说有较好的基础。关于“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生也并不陌生,在五年级上册的15课《落花生》一课中已经接触过了。对于本课来讲,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学生可能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建设这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习目标

  根据本课所处位置和教材特点,针对五年级学生认知规律,依据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深入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2、教学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五、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故事性比较强的特点,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可以采用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结合时代背景、抓重点词语、读写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适当的结合课文内容设计课件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六、教学过程

  本课可用2课时完成全篇课文教学,第一课时包括“导入新课,全文初探,重点深究,总结全文”等环节,第二课时包括“领会表达,拓展延伸”等环节,重点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全文初探,质疑问难,整体感知 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汇报预习收获,在这一环节中,力图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全文的主要内容,二是要解决一些重点词语的读音扫清阅读障碍。三、浏览全课文,质疑。归纳有价值的问题1、白杨有什么特点?2、爸爸表白什么样的心?3、爸爸在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教师总结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也为下面的学习确定了方向。】

  (二)抓重点词语,感受戈壁生活 教师出示几张戈壁滩的图片,请学生谈谈看后的印象。然后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感受戈壁滩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意图:目的是让学生抓重点语句体会戈壁滩的荒无人烟和恶劣的条件,为后面感悟爸爸的优秀品质做铺垫。】

  (三)重点深究,体会西部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1、默读4-16自然段,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引导学生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 抓重点段12自然段,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抓重点语句,体会白杨特点。 “同学们,请你自己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这段话,想想爸爸眼中的白杨有什么特点?把重点的词句画下来。” 这一层次的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不……也不”体会白杨树高大挺直、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爸爸对白杨的感情:“多么高大的白杨树!多么坚强的白杨树!你体会到爸爸对白杨树的情感了吗?你能体会着爸爸对白杨树的欣赏和赞美之情读一读吗?通过指名读、评读、男女声比赛读、齐读的形式,读出爸爸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第二个层次:了解当时的情况,揣摩爸爸的心愿。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第二个问题:“爸爸表白什么样的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5至16自然段,静心思考。” 学生充分读书思考、交流。明确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同样,边疆需要爸爸,爸爸就在这里扎根。 交流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现在,孩子们知道些什么?那么他们不知道什么呢?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出示课件,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见课件)有了这些了解,你对这位父亲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再次出示第12自然段,回读,加深理解。看一看,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引导学生从对白杨特点的了解,过渡到理解爸爸就是具有白杨品格的人。通过对比理解,总结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是啊,爸爸赞美白杨树,其实也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读一读这段话! 这一段看似在描写白杨树,其实是在赞美那些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们。这样的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第三层次:抒发情感,寄情于笔 当学生回旋于情感浪尖,心潮澎湃的时候,有一种渴望表达的冲动。此刻,适时地开启他们心灵的闸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我,就显得必要而恰如其分。因此,写一写“你想对这位父亲(或像他一样的边疆建设者们)说些什么?”,让学生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可使他们的阅读感受得到升华。 【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分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感悟情感、领会表达。以期达到文意兼得的效果。】

  (四)学习最后一段,加深对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精神的理解 学生领悟到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自然段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在沉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才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深情地转述在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五)质疑延伸,领会表达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 同学们,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在文章中,爸爸的神态有多次变化,每一次的神态变化中,你能读出怎样的心理变化呢?请同学们课下思考,下节课我们再来讨论。 【意图:一堂课的结束应该是新思考的开始,因此,我抓住本文表达上的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思考,相信学生在课后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白杨

  高大直立 白杨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 借物喻人 扎根边疆 爸爸 建设边疆 无私奉献

白杨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江省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四课学唱歌曲《校园里的小白杨》。

  2、分析教学对象及教材的地位、作用

  正处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小学阶段音乐理论的所有新授知识,并懂得运用乐理知识来学唱歌曲,而且早在四年级学生也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已经初步建立了合唱的声音概念。综上所述,《校园里的小白杨》是学生对小学阶段歌曲学唱一次小小的总结,为今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自学歌曲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3、教材分析

  《校园里的小白杨》是一首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一首歌曲,单二部曲式,两部分均有两个变化重复的大乐问组成。A部分为齐唱部分,乐句以xxxx|xxxx|xxx|xx|反复出现,曲调欢快、跳跃,表现了少先队员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B部分与之形成时,以优美的旋律,舒展的节奏,特别是二声部的美妙的和声效果,更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对少先队组织,对母校依依不舍,眷恋的感情。

  4、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复习、巩固有关音乐知识,掌握歌曲中速度变化的基本方法及作用。

  (2)指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正确的歌唱方法和甜美的、和谐的合唱,表达学生对少先队组织,对自己母校的深切感情。

  5、课时安排与教学重、难点、关键点

  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及目标确定,结合六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由一教时完成,且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准确和谐的合唱声部演唱,以表达真挚的情感,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所在,那么要突破难点,解决重点,问题的关键在于歌曲B部分二声部的学唱训练。

  二、说教法

  情感体验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又因为音乐教学具有情感性的特

  征。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由“情”手入,“以情激趣”调动各种有关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歌曲,产生共鸣,从而学唱歌曲,抒发感情,将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学习与表达。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音乐课本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音乐教学以听为基础,以唱为中心,以表现为手段,结合在教学中必

  须遵循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交谈导入,创设情境。

  2、欣赏歌曲,产生共鸣。

  3、学唱歌曲,品味歌曲。

  4、处理歌曲,抒发感情。

  5、课堂小结,情感延伸。

  在此我……

  (一)交谈导入,创设情境。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学校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人们往往热忠于……]

  (二)欣赏歌曲,产生共鸣。

  提问:1、歌曲表现内容?

  2、歌曲的结构特点?

  (三)学唱歌曲,品味歌曲。

  A部分:“歌曲接龙”分小组接龙学唱各乐句。

  [以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学生能较快学唱A部分。]

  B部分:[采用分声部学唱,再组合练习。]

  具体作法:

  1、高声部学唱。

  2、低声部学唱。

  3、欣赏歌曲合唱部分。

  4、高声部唱旋律,低声部共鸣。

  5、低声部唱旋律,高声部共鸣。

  6、组合练习。

  (四)处理歌曲,抒发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歌曲。

  2、欣赏结尾。

  问:速度变化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教师范唱,学生对比。

  [通过亲自偿试,获得更直接的感受,从另一角度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情感延伸。

  让学生自己小结……说说打算。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时间安排

  (一)2’-3’(二)4’-5’(三)10’-15’

  (四)10’-15’(五)2’-3’

白杨说课稿6

  一、说教材

  《白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二)、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三)、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二、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一、板书课题

  1、用三种不同的字体板书课题,让学生选择用哪一种字体合适,并说出为什么?

  2、挑学生来读课题,要读出感情,读出白杨的高大挺秀。

  [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并为深入理解白杨的特点做下铺垫。]

  二、学习12—16自然段。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过渡:我们还记得上节课哥哥问的最后的一个问题吗?大家齐读一下。(学生读文中哥哥最后的问话。)那我们现在来看一看当哥哥问出这样一个问题后爸爸是什么样的表现呢?大家齐读第十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十二自然段。

  2、同学们,你们再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读着读着在你的眼前浮现出了一棵什么样的白杨呢?

  3、挑学生起来回答,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指导朗读,完成填空说话练习,并在这个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背诵这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要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有实效的切实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过渡: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这是引读)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三)、学习第14自然段。

  1、教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

  板书:只知道

  只知道

  只知道

  2、但他们不知道———— 不知道——— 不知道————

  板书:不知道 为什么?

  不知道 为什么?

  不知道 怎么样?

  3、师:同学们,那你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挑学生回答。)

  [通过教师的引读和引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再学第12自然段,明白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1、师: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细细地读一读第十二自然段, 我们读着读着,就会发现这里白杨哪是树啊!它其实就是———。他们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2、学生读书思考,最后教师总结,板书: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3、同学们,我们想一想我们的边疆建设者在那个地方会遇到些什么困难呢?用“哪儿 哪儿”和“不管 还是 不管 还是 总是”夸夸这些边疆建设者。

  4、总结:同学们,在这一自然段中,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是借白杨在表达作者的一种志向、是在写一种人。那么在最后两个自然段中也写到了白杨,那么,那里的白杨又是指什么呢?请大家在最后两个自然段中找一找写有白杨的句子,说一说这些白杨指的是谁?

  [通过教师的诱导,让学生明白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1、学生读、思,小组交流。

  2、教师组织交流,总结。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先通过读文自主探究,但学生独自的见解往往比较片面,于是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憾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这样的结语一方面总结了课文,另一方面也给学生起到很好的鼓动作用。]

白杨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与第二单元“道德修养”、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六单元“精彩演讲”共同组成了人文色彩浓郁的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苏教版语文课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文性强,语文工具性的强调相对较少,所以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灵活一些,也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2、教学内容:《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七、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诵读品味法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第二块:整体诵读。

  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第三块:问题点拨。

  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 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 伟岸 ,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 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 浅;深。象征美:物;人;神。第五块:拓展延伸。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 人们去赞美 的牡丹,去鄙视这 的莲花 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

  3、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八、说课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有些问题学生可能较难把握,教师不必强求学生面面俱到,而是以点及面,理清学生容易接受的路子。重点放在学生的品味精彩的语句和对全文主旨的理解上,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做到一学一得。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同时鼓励学生去“发现”文章的特色。发现的,可以是疑问,也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内容的把握也可以是词句的揣摩。“发现”既没有限制,又没有止境。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拔,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从而加深对主旨的认识。

白杨说课稿8

  今天我说的课是《白杨礼赞》,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课程标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课文特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初二的第四册教材已经涉及到了议论文的教学,同时以编入了小说、诗歌、散文等教学单元。第六单元的学习目标就是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从编者的意图来看,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散文阅读,在了解散文中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2.结合第二篇《醉翁亭记》,第三篇(写作训练)《在那颗星子下》引导学生体验美好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感受山水之美,感受师生之间纯真的情感。

  3.教材注意到整册的特点,在学习枯燥的议论文的同时欣赏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散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

  在教学在要把握好这几意图。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开发智力,熏陶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初一的一年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从初一开始教师已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增广学生的阅读面。《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三层次阅读教学。

  四.教法设计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语文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例子,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个例子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言”和“荃”对我们也非常重要。

  “练读”、“悟读”、“品读”是我上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练读”是仿照朗读示范对朗读进行有效的练习;“悟读”是边读边领悟、体会;“品读”是对用词、语句、修辞等的品味和鉴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体现这一思想。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和朗读从整体上感知,用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作者赞美了什么样的白杨树,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讲来整理板书白杨树从内到外、由表及里的“三美”,即景象之美、形神之美、象征之美。再接下来则让学生找表现“三美”的句段加以三层次练读、悟读、品读,感悟句式美、用词美、语段层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训练语言、培养情感都落到了实处。“练读”、“悟读”、“品读”实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精读,而且这是精读的深入,它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在“读”法上产生了一些变化,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能力。《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指导要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方法;

  2.诵读时注意课文的用词,修辞方法的运用,语言的锤练;

  3.要指导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a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初步学会分析带有抒情和议论的散文。

  b学习生字,领悟一些词语的使用。

  c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其中a和b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结合,c是情感目标的培养,三个目标的确立从总体上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思想。)

  2.教学重点: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以三层阅读法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六.教学程序的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刘国显在《开讲艺术》中说:“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导入的好坏显得致关重要。

  本节课的导语这样设计:

  以图片导入。出示一张苍劲盘结的古松图片和一张妩媚的杨柳图片从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到对白杨树另一种美的赞美。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手法打下基础,同是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直观美与语言表达美相结合的种子。

  (二)顺着导入的情绪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来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美,初步感受语言的美。

  习惯上教学时总是喜欢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但是当学生沉浸在美感享受中时,以提问方法或教师介绍的方法插入作者和时代背景,会大大打乱学生的思绪,得不偿失。另外学生对茅盾的了解已经较多,时代背景在注释中也有介绍,所以这节课就直接进入了听录音的过程。

  (三)听完录音之后,教师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再给学生以直观刺激。

  接下来学生轻声读课文,并回想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们的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是顺其自然呢,还是改变这种情况?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的发展期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以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的培养。)

  在这一过程之后教师以提问并提示的方法帮学生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四)请学生找出能表现白杨树之美的相关语句,并反复诵读。教师可以如此引导:(教师提问)作者给文章取标题为“礼赞”,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从而引导出学生回答“因为白杨树美或不平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那些能表现白杨树美或不平凡的语句来么复诵读,体会作者赞美的情感。

  这一点其实就是本课教学思路中的“练读”。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诵读会发现白杨树的美主要集中在景象之美——第二段,形神之美——第五段,象征之美——第七段。一些能具体表现白杨树美的语句、词语也就随之被发现,自然而然地就转到了下一个环节“悟读”。

  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布置以下作业:

  (五)课外作业

  1.完成练习一表格的填空,了解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是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

  2.在第二、五、七等几段中分别找到能具体表现白杨树美的词句,思考为什么这样写。

  第二课时

  (一)结合上一课时布置的作业做好练读与悟读的过渡。

  1.请学生分别朗读能体现景象美、形神美和象征美的语段,教师板书“三美”。

  2.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作业诵读能表现“三美”的词、句,简述作者用词或句的好处。

  (二)教师指导、点拨这些词句的读法,正音、正气、正情,让学生进一步领悟这些词句的表达作用。

  以下列问题引导,师生共同探究。

  1.第二段作者描绘黄高原体现了它的什么特点?(雄伟)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幅员、地势)用到了哪些词语?(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3.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语你认为比较好?好在哪里?(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看法而提示点拨)

  4.作者表现黄土高原雄伟的目的是什么?(为白杨树的出现设计好背景,最终赞扬它的不平凡)

  分析完景象之美后请学生朗读该段,加深理解。第五段也可以提相类似的一些问题来帮学生悟读。

  5第五段中用到了哪些词语来描绘白杨树?最能体现它精神特点的是哪个词?(力争上游)

  6.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力争上游”?(枝、干、叶、皮)

  7.结合写作背景深入分析此段中另外一些词句的表达作用。(学生畅所欲言,读与思相结合,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充分体现。)

  分析完白杨树的形神之美后请学生朗读该段,并自然过渡到对象征之美的感悟和理解。

  8.为什么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再说它是“伟丈夫”?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先抑后扬)白杨树有哪些品质?

  9.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四个排比句所体现的层次之美象征意义。

  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应建立在学生悟读的基础上,这不是普通的问,而是提示性的、探究式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练读之后,与学生一起悟读,与学生在平等的原则上共同领悟、探究。巴班斯基曾说过:“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自觉的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养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只是他们的一个大朋友。有些问题学生可以在悟读的环节中自行解决,有些则需要教师提示,共同探究之后才能解决。也中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根据学生的领悟整理板书。(见附1板书设计)

  (四)由悟读到品读

  在练读、悟读的基础上学生仔细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学生低吟浅诵,沉浸在对文学的品味和鉴赏之中。一节课很自然地结束了。品读不仅仅是课内“品”,更多的应是在课外“品”,这是课内到课外的自然延伸。

  (五)作业布置

  1.发下一张讲议,完成第七段的一些练习。(这一作业起到课外巩固的作用,见附2。)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这一作业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面得到拓展,同时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散文。)

  附1:巩固练习

  ①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②也许你要说它不美。③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④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⑤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⑦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做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⑧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本文段选自写的《白杨礼赞》,该文是一篇托物言____的散文。

  2.对第③句中“好女子”的“好”的解释,恰当的是哪一项?()

  A.美B.婆娑C.旁逸斜出

  3.本文段的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

  A.不能,四句是递进关系B.能,四句是并列关系

  C.不能,四句是因果关系D.不能,第一句总括后三句,后三句是因果关系

  4本文段层次划分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5.对本文段赞美白杨树的思路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先扬后抑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B.先抑后扬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C.扬抑结合作铺垫,然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先扬后抑作铺垫,最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答案:1.茅盾志2A,3A,4B,5B

白杨说课稿9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散文

  一、初中语文大纲要求:

  根据初中语文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材地位、作用的确立:

  《白杨礼赞》所在的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本单元目标:

  1、欣赏所选的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散文叙事、记人、描景、状物的写法

  3、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热,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更是令人赞叹

  三、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白杨礼赞》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老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对于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的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以上对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1、了解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和形状姿态、风格品质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体会本文的阳刚、雄壮之美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给身边景物赋予象征意义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

  重点:1、理解抒情与描写、议论的关系(本单元的编排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中的抒情,议论、记叙、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2、环境描写对表现白杨树的作用(文章第二段环境描写,从结构上看,似有扣题不紧之嫌,从内容上看仅仅理解为白杨树的出现做铺垫也显得有些肤浅为了让学生理解这段对烘托白杨树形象的作用,需要加以重视,因此定位为教学重点)

  3、文章第五段对白杨树的外形到内神的精心描绘是托物言志的基础,第七、八段是作者思维发展飞跃,由物到人的联想过程,象征手法在这里得以完成,故这两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其中第八段象征手法的理解,由于学生对散文接触不多,知识能力局限大,思维方式比较单一,要引导他们认识这些难度较大因此定为难点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累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

  本文思想内容深刻丰富,谋篇布局苦心经营,抒情方式灵活多变,用词造句精致讲究,是一篇散文精品,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鉴于上述原因,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具体作法:

  1、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视觉、听觉的感知,促进思维,带动对内容的理解

  2、采用截取中间的办法,以突破重点为契机,带动全篇的学习

  3、采用摘录、朗读、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

  六、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节课十分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摘录的方法

  3、学会运用替换法

  4、学习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

  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质疑、讨论、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七、教学程序:

  预习新课:①、字词方面的知识掌握②、课文背景的了解③、教材内容的熟悉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

  2、课文分析

  (1)解题:何为礼赞?(要求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并达成共识:表示崇敬和赞美)

  (解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为了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自信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结合预习,并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因为白杨树不平凡)

  ②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些地方?(它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

  ③课文哪个段落重点描写白杨树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第五自然段)

  (这些问题的设置,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并初步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通过速读回答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教给学生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3)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赏白杨树的插图,同时播放第五自然段录音,并要求在不看课文的情况下,摘录有关白杨树外在形象特征的词

  (本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利用视觉、听觉功能,变文字为图像,走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这一变式处理不仅为了激发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特征,还训练学生快速地把握重点的能力同时教给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文录音的方法,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分析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结合屏幕上白杨树的插图)

  ①课文抓住白杨树哪些外部形态描写的?(干、枝、叶、皮)

  ②分别抓住什么特征进行描写?根据摘录的词句及课文中的词句,找出重点词语(干:笔直,绝无旁枝;枝:笔直,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皮:光滑,淡青色,有白色晕圈)

  ③又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④从它的形象、气质,我们感受到这是怎样一种树?(力争上游的树)

  ⑤力争上游是何意?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努力奋斗,争取先进,这里形容白杨树奋发向上的精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对于这段内容的学习,在前面摘录的基础上,结合白杨树的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并能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平凡和白杨树蕴含的意义)

  (5)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由“这样不平凡的白杨树生长在哪里?”一问转入到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即黄土高原)部分的内容,并放映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要求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朗读此部分内容,其余同学观看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黄土高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摘录关键词(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②从环境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壮美的景色是如此不平凡,作者为何着意描写高原?(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用单调的黄土高原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③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哪些?这是哪种抒情方式?(描写、抒情相结合,这是借景抒情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式,描绘西北高原“雄壮”、“伟大”的景色,描绘白杨树“傲然耸云”的英姿,这些描写包含作者强烈的感情:赞美不平凡的高原和不平凡的白杨树)

  (本班学生朗读,可产生一种亲切感让其余学生边听边观赏黄土高原雄伟、壮美的景色,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黄土高原壮美的环境中那些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形象,从而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

  (6)分析课文七、八两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①作者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赞美白杨树,更是为了赞美像白杨树一样的人)

  ②讨论分析“树中好女子”和“树中的伟丈夫”的含义(前者指婀娜多姿的秀丽美,后者指高大雄伟的阳刚之美)

  ③作者欣赏的白杨树具有哪种美?这是什么方法?(阳刚美;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

  ④作者对两种美的表述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属何种抒情方式?(议论;融情入理)

  (此问题的设置,是要学生明白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就表达方式而言,此处主要运用了议论这种方式,但在议论过程中,饱含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故此种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

  ⑤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A、用“替换法”:理解反问句的作用(如改为陈述句,与原句进行比较,语气就软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加强语气)

  B、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样逐步加深的?(由树及人的过渡—→从气质出发,点明象征北方农民—→由形象进行联想,指出象征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从品格出发,象征意义由具体的“人”上升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C、理解“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这些语句的作用(这些词句提示内容一层一层扩展深化,一句比一句迫近主题思想)

  D、有感情地朗读反问句,再深刻感受句子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E、齐声朗读第八自然段,明确主要内容及抒情方式(直接点明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使文章题意更明确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个难点,所以在授课时,主要采用讨论法、替换法及有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概括和归纳而对“欲扬先抑”方法的理解,重在引导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重在找出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及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共同点,让学生在特定的联系中,深刻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F、学了课文的写法,同学们能不能也在日常所见景物中寻找一个对象,赋予象征意义,使它从平凡到不平凡

  3、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1)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2)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是课文显著的特点

  (3)运用多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融情入理(抒情、描写、议论的关系)

  (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掌握)

  4、布置作业

  (1)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背诵有关段落

  (2)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一个片段,内容不限,字数200字左右

  (作业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加强语言的积累作业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说明:因利用多媒体教学,板书分散在各个片断中,故板书不再列出)

  本节课教学,我没有改变常规的各个环节,各项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能够充分发挥了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预计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白杨说课稿10

  一、 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的第三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赞美白杨树以顽强的生命力力争上游的品格,来赞美了和白杨树具有同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这组课文的学习主题是让学生认识祖国的西部,激发学生热爱西部、建设西部的豪情。因此,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认识西部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西部建设者们克服困难扎根西部的奉献精神,并对学生进行奉献精神的启蒙教育;二是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根据这些,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并学习边疆建设者们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三、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边疆建设者们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四、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心迹的有关句子,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五、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白杨、戈壁的资料和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六、 教学流程

  1、 谈话引入新课

  (1) 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白杨戈壁和有关新疆的资料。

  (2) 谈话引入: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却茁长地生长着许多白杨树。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的交流,让学生对新疆和戈壁有个大概的了解,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 找出文中描写大戈壁环境恶劣和爸爸谈论白杨树的具体内容,分别作上不同的记号。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3、 研读课文,体会白杨树的品质

  (1)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戈壁的自然环境状况?(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浑黄一体。)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戈壁的自然环境吗?(恶劣)

  (2)在大戈壁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白杨树的生长情况怎样呢?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那段话,学生齐读。

  (3) 想想爸爸的这几句话概括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板书:枝干挺直;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坚强)

  (4) 戈壁滩上为什么需要白杨树?(守护着铁路不被风沙毁坏)假如没有这些白杨树会是怎样的一种结果呢?(铁路将会很快就被风沙掩盖)

  (5) 这就是白杨树最可贵的品质,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扎根,茁壮成长。

  (6)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介绍白杨树这段话。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戈壁恶劣自然环境的认识,结合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后面理解边疆建设者的类似品质做好铺垫。

  4、 品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1) 这篇文章只是写了白杨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还写了其他内容?(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 从哪里可以看出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望着白杨树出神、介绍白杨树时脸色严肃,望着白杨树再次陷入沉思。)

  (3) 课件出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也会和自己一样扎根边疆)

  (4) 你看到了爸爸什么样的品质?(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教育子女。)

  (5) 总结:是的,我们的边疆建设者们和白杨树一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为了边疆的建设,献出了自己,也献出了子女,这种奉献精神是多么的无私啊!思考:我们从这些边疆建设者们身上学到了些什么呢?

  这个环节由树到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边疆建设者们和白杨树一样的品质,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1) 这篇文章作者要赞美的是白杨树还是人?(具有白杨树品质的边疆建设者)

  (2) 课文直接写人了吗?(没有)那是怎样写人的?(通过写白杨树,从而赞美具有白杨树品质的人)

  (3) 总结:课文的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6、 课堂练习

  (1) 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文中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2) 练习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并在练习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白杨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5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白杨》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组第3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学生能够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且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二、说学情

  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是新理念所倡导的,所以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需要先了解学生的情况。本课教学对象是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之前已经学习过《落花生》此类借物喻人的文章,初步具有了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对于本课来讲,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学生可能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建设这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上我设置了目标为掌握本课6个生字,以及如“清晰、插嘴、分辩、抚摸”等词语,并能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上我设置目标为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为体会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结合本课及学生的一些特点,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了解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是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以及对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歌颂。

  五、说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所以我会采用多方式朗读法,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进行教学,以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

  第一环节:预习导入。我将展示关于边境建设者的图片,设置边境工作者辛苦,环境恶劣的情境。激起学生同情边境工作者的心态,然后让学生分享预习时查找的关于西部现状的资料,最后师总结引入新课学习。预习导入既可以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也能适时指导学生信息搜索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新授环节。课堂的核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新授第一步: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大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读后先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锻炼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然后让学生通过文章的描写,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自由发言中总结荒凉、寸草不生、贫瘠……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新授第二步: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在本步骤,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首先:采用默读式,并圈点勾画出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段落,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找出描写白杨树的词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学生可以自由回答。接下来引导学生体会到白杨是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等介绍白杨树的话语。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本步骤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其次:指导朗读,体会感情。充分利用朗读带动理解这一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之后指导学生朗读。比如说朗读需要注意重要语句的节奏、感情基调等。如“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指导生读出赞美、骄傲的语气。最后齐读加深体会,争取背诵朗诵。

  再次:对比品析,掌握重点。我将采取对比读的方式,给出具体段落,让学生默读16和14节,思考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引导学生体会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这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研究。3分钟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请组内的每一位都发挥自己的角色,勇敢的说出自己想法。注意时间的把握。最后总结出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三环节,拓展提高。我将通过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本篇文章的好词好句,然后让学生谈谈对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的理解。我将适时的指导补充。这样会更加利于学生对于本篇文章的深刻内涵以及把握借物喻人的手法。从而实现拔高的目的!

  第四环节,作业小结。最后我将会让同学们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写一段简单的文字为作业来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用写的方式巩固知识,还可以完成本阶段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要求。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以白杨树和爸爸为主线,以白杨树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为辅助,贯穿本文赞颂西部无私奉献精神的思想情感,提纲挈领、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白杨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同仁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白杨》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流程等四方面来简要说说我这节课的预想。

  一、说教学目的

  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写“晰、伞”等六个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品关键词句,初步领悟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向结合来体现白杨特点的写法,激发学生对白杨的喜爱。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以下四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段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还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

  本文主要讲了在一列开往新疆的火车上,一家三口看到火车窗外闪过的白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通过父亲的介绍,让儿女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同时借白杨赞颂了西部建设者,也表白了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而我主要发掘教材中如何通过对白杨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来体现白杨的特点。本文文笔清新,语言准确,人物描写生动,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将白杨和西部建设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三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本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走进西部”为主题来编排教材的,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感情;二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字词自学能力,所以本课字词以学生自学为主,师只是作以简单抽查,针对疆字比较难写作以重点指导。本年段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具有一定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但对一些有难度的重点句段还要教师做适时适度的点拨引导。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品关键词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学生不光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为学生对对文章表达手法的领悟还一定难度,所以我讲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领悟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来体现事物特点的表达手法。

  二、说教法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以读促讲,读中感悟,课堂中主要运用谈话法、实践探究法、引导发现法和迁移运用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与方法,也就是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为此,我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合作讨论,采取读、思、写同步训练,使学生既感受到了白杨的特点,同时也初步领悟到作者是如何来表达的。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所以开课,教师便从家乡的环境和森林树木入题,用亲切的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顺利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通读课文使学生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生字词的自学一是为本文的后续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学生以后学文的方法步骤。

  第三环节是品读文段,领悟写法。

  课堂中,引导学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直接描写看到的白杨的句子。通过品读句子、个性朗读,体会出直接描写中所体现的白杨顽强的特点。再通过对新疆戈壁滩恶劣环境的了解,进一步体会白杨的生命力顽强,同时明确环境描写对突出事物特点的重要作用。最后通过对爸爸所说的话的细细品读,悟出白杨内在的多种可贵品质。文中无论是对白杨生长的环境的描写,还是爸爸介绍的白杨的特点,都是为凸显白杨特点而服务的。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可以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储存信息,巩固记忆。最后总结写法:当我们要描写某个物时,除了用直观的方式来直接描写外,还可以恰当的运用间接描写。在本文中,间接描写是通过环境、人物介绍等方式来呈现,只有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有机的结合,才能将事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具体!

  第四环节:学以致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通过本节课引导学生初步领悟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法,那我们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实践运用,并加以巩固,实现学生学是为了用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一节课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也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教学设计。本课我的板书为两大块,左侧上半部分是白杨的三大特点,下半部分是直接描写,右侧上半部分是环境和介绍,也是间接描写在本文中的呈现方式,右下侧是间接描写。这样的设计既凸显本课教学是从品味关键词句入手,又概括了白杨的主要特点,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一得是学习文章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作手法。

  因为课堂是动态的,课堂生成也有许多未知的部分,所以在具体上课的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我的课堂预设做细微的调整,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白杨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灵活多变的写法,进一步提高欣赏、写作的能力。

  《白杨礼赞》的语言很有特点,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反问、排比运用得极为成功,值得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

  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五、说学生

  我班是农村班,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

  六、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具体采用朗读式、讨论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七、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2、读出感受

  3、读出节奏

  八、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小白杨》作为背景音乐。以及结合窗外的白杨树的观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

  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激情。

  第三步,深情朗读。

  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四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第五步,再次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六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

  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七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八步,课堂小结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第九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三。

  九、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白杨为线索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讴歌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者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在心理描写上则是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感情的波澜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三是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新、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课标的训练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精心创设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既积累丰富的语言又感悟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法上:采用以读促学的方法,利用电教、讨论、合作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解文悟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型、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深入地把握课文的内容。

  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画、说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趣

  1、师:在广袤的大西部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板书课题)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白杨树的资料。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课始通过师生的谈话,激发学生了解白杨树的兴趣,做好学文的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把课文读通、读顺,画出不理解或不会读的字词。

  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写了什么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阅读。因此本环节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理清文路为下一步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本环节我是这样设计:

  1、默读课文画出直接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

  2、把所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

  3、(播放课件)这里常年干旱,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新绿,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再读爸爸的介绍。用“不管…不管…总是…”想像白杨还可能在什么地方生长。

  4、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

  〈四〉品词析句,体会人物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只是在说白杨吗?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嘴角会露出微笑?找出课文的有关词句加以体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小结: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从而领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在解文悟情之后再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领悟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并使这种情感在朗读中得以升华。

  〈六〉总结课文,教育学生。

  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七〉拓展延伸,推荐书目。

  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诗歌《帐篷》并向学生推荐: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

  〈八〉说板书。

  板书是文章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完美结合。因此板书要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语文教学的思想性。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人教版《白杨》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白杨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

  一、说教材

  《白杨》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火车上爸爸为孩子们介绍了白杨这种树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了以爸爸为代表的在西部边疆地区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人民具有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的品质。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学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并且对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民产生敬佩之心。

  二、说学情

  了解学生是针对性教学的基础。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仍处在抽象思维的年龄,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较强。相对于纯文字的介绍,他们更容易接受更为直观的教学方法,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小学生自制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老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更注重新颖,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白杨的特点和祖国建设者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文借白杨的特点赞颂坚韧的健身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学生体会到西部工作者工作环境的恶劣,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体会文中父亲和白杨之间的关系,懂得白杨的品格美,领悟父亲等援疆者的人格美。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探究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我的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法。为学生展示西部荒漠环境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西部环境特点,并向学生介绍西部风沙大,缺水干裂的气候,观察并了解白杨缺水但依然坚挺的特质。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通过“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白杨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通读全文,并找出答案。这时学生可以得出“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火车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故事”“白杨具有高、直、坚韧不拔的特点”(板书:白杨:坚韧不拔)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爸爸在介绍白杨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学生纷纷得出答案:比喻手法。找到相关的语句,将白杨比作大伞。因为文章中没有提到具体将白杨比作大伞,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因此我会向学生展示大伞和白杨的照片做比较,观察出大伞具有笔直的手杆和较大的伞面,外观和白杨很像。

  其次引导学生品味爸爸关于介绍白杨坚韧不拔特点的语言。请学生进行角色朗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哥哥和妹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理解白杨是生长在需要它的地方,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很快地生根发芽,体会白杨的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在此,我会向学生展示关于白杨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中依然屹立的视频,帮助学生体会白杨生长环境之差,衬托白杨不动摇、依然笔直的特点。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理解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不仅仅是在介绍植物,而是以托物言志的手法介绍了生活中有很多跟父亲一样支援西部工作,在遥远的新疆为祖国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工作者。他们身上体现着白杨精神,在祖国发展过程中,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里去艰苦工作,正是有他们的艰辛付出,我们才得以有现在美丽的生活环境,国家才得以生机勃勃地蓬勃发展。(板书:爸爸:默默艰苦奋斗)

  最后,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结尾带有暗示性的语句。爸爸搂着孩子,看着窗外的白杨陷入沉思,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此处沉思以及微笑是因为爸爸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旁边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小树。这暗示着父亲对孩子们的期待。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时我提问学生“孩子们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领悟,他们应该学习白杨什么样的精神?”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以《白杨,我想对你说》写100字左右的感想,全班交流。

  (五)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白杨的特点,以及以爸爸为代表的西部边疆工作者的品质。

  课下会布置这样一个作业:白杨是生长在西北恶劣环境中的植物,请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有什么样的特点,选一种植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它的生长环境和它的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白杨坚韧不拔的特点,体会以爸爸为代表的西部工作者默默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简洁、明了。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白杨说课稿】相关文章:

《白杨》说课稿06-29

《白杨》课件05-08

白杨教学反思12-30

守株待兔说课稿07-08

西湖说课稿07-07

《电荷》说课稿07-07

《功》说课稿07-06

秋思说课稿07-05

军神说课稿07-05

蒲公英说课稿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