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说课稿1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感受了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探索并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线段,主要学习线段的轴对称性,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义及性质。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后续画图形的对称轴和画轴对称图形的基础,还是今后探究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预备知识和方法指导。因此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线段是轴对称图形;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义及性质,学会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说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定义及性质的过程,体会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和挑战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品尝发现的快乐,感受轴对称的对称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线段是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义又是画图形的对称轴和画轴对称图形的基础,加之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在几何图形和实践问题中应用较为广泛,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义及性质。难点是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解决实践问题。
突破方式:1、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2、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促进发展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我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认识水平,充分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基本的教学程序是:由“创设情境——活动探究——实践应用——课堂小结”四部分组成。在此程序中我将采用:情景与直观演示教学法,讨论法、练习法。
三、提高能力说学法
我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和学生认识活动的主体作用,通过多媒体演示、实物图例等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给以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启导学生通过猜想、实验、讨论、分析出线段的对称轴特征,以及线段的对称轴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这一性质,以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化知识,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
四、优化组合说流程
课前准备:透明纸片、三角板、量角器、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多媒体导入具有实际意义的轴对称现象。
2.体验:用纸片展示线段,观察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的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为本节课的知识做铺垫。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由静止状态转入活动状态。)
(二)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概念(全体活动)
1、动手操作:设计方案找线段的另一条对称轴。
2、讨论:观察对称轴与线段的位置关系。
3.明晰(多媒体展示学生们的发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概念。
引导探究:探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小组活动)。
1.动手操作(投影展示步骤):
(1)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CD上任取一点P;(2)连接PA,PB。
2.讨论:在操作过程中,比较线段PA,PB。
3.明晰(多媒体展示学生们的发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
(设计意图:本环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困难,以疑促思,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探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义及性质这一活动中来,锻炼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和概括能力。)
(三)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第一组:巩固训练
填空:
1.如图,若AO BO,EF AB,则直线EF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如图,已知直线CD垂直平分AB,则,,。
3.如图,△ABC中,AD垂直平分边BC,AB=5,那么AC=。
(设计意图:这三道小题都是对刚学过的重点知识进行数学化语言的组织,让学生加深印象,体会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第二组:强化训练
例1:如右图所示,△ABC中,BC=10,边B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BC于点E、D,BE=6,求△BCE的周长。
变式演习:
1.已知:如图,在△ABC中,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DE交BC
于点D,交AC于点E,AC=8 cm,△ABE的周长是14 cm,
求:AB的长.
2.如右图所示,直线MN和DE分别是线段AB、BC的垂直平分线,
它们交于P点,请问PA和PC相等吗?为什么?
解:连接BP
∵ MN垂直平分线段AB(已知)
∴ AP=BP()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和训练解题格式。)
第三组:拓展延伸
1.上罗中学和上罗一小计划在村公路上共同设一个心理咨询中心,如图,A处是上罗中学,B处是上罗一小,直线L表示村公路,应在村公路L的何处设心理咨询中心,才能使心理咨询中心P到两校的长度相等?
2.随着我国经济、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已经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范围,为了让小朋友们能更方便的上学,上罗镇计划以三个村为一个范围建公立幼儿园,如图,A、B、C表示三个村的地理位置,问:幼儿园建在何处,才能使得到三个村的距离相等?请你作出幼儿园的位置(用P表示)。
(设计意图:这组题是针对本节课的难点设计的,设计为与学生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实践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当一会设计师,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本组题的教法是:组内讨论,各组推选一名上台展示。)
(总设计意图:三组题型,从三个面,全方位的覆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讨论、提出质疑,并解决问题。教师从旁参与讨论,有针对性的启发和指导,鼓励他们提出疑问,鼓励他们团结合作,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总结归纳,强化体系
1、引导学生从这节课“学了什么”、“如何学”、“为什么学”这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系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作业布置:练习题第2题、习题10、2第3题。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强化知识体系。)
五、归纳总结说设计
本节课设计以新课改理念出发,进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的探索,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讨的过程中遵循从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说课稿2
一、授课内容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由此探索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认识角是轴对称图形;
(2)探索并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3)能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角平分线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通过说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由“特殊”到“ 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
(1)通过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有了一定认识,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的过程,掌握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为以后学习其他轴对称图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诊断分析
1.在学习有关角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时候,学生常常将角平分线理解成角的对称轴,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了特别强调;
2.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时,学生常常会运用全等将角平分线的性质再证明一次,而没有直接使用角平分线的性质,简化证明过程,因此,在本节课通过例题及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角平分线性质的运用.
四、教学设计说明
1.根据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生生、师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
2.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比较优秀),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中学会运用角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3.本节课在教法上选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①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②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述角平分线的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③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④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
4.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说理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一)、(二)、(三)打下基础.
5.评价方式
根据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说理,是否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说课稿】相关文章: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09-10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12-21
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说课稿09-06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15篇11-22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15篇)11-11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14篇12-31
《轴对称图形》教案09-30
轴对称图形教案09-22
轴对称图形教案04-03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