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10-07 13:00: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十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本节课的教学我打算分如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课前谈话。

  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哪位小朋友愿意来作一下自我介绍?(由学生自愿上台介绍)

  这时师肯定:面对大家,落落大方,真不错!我们跟人打招呼就应该这样正面对着别人。还有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作一下自我介绍?(再请一位学生上台自我介绍)

  师再次肯定:非常自信的正面对着大家,真是一个好孩子。这时老师站在一侧说:你能转过身来让老师认识一下吗?并问其他学生: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他的哪面。 (侧面)。

  这一课前谈话的设计,不仅能消除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而且能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第二步.导入新课。

  首先谈话:以前上课都是一个老师在讲,今天这节课我们改变一下方式,老师准备请张老师跟我一起来和同学们上课,大家欢迎吗?(欢迎)那么请看录象,从而引出张老师上课的导入片段:美术上画同一物体杨桃,却得到了不同的画面,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引导学生复习旧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观察物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从而导入新课。

  第三步.探究新知。

  1、认识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教室的书柜。提问:你能指出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接着我组织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书柜并讨论哪里是正面,哪里是侧面,哪里是上面。最后,再由张老师总结:一般情况下,有门的是正面,左右的面叫侧面,柜顶上的一面叫上面。

  (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练习

  播放录象:生活中有许多类似图书柜的物体,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哪里是他的正面,哪里是他的侧面,哪里是他的上面。下面我们就来看想想做做一,你能指出洗衣机和冰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接着由我组织学生讨论完成并谈谈是如何思考的。最后再由张老师总结,拼出图形。

  (这样的演示既清晰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体现了从直观逐步抽象过度的过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3、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抛出疑问洗衣机,冰箱的上正面、侧面和上面是相对固定的,不受位置的改变而改变,那么长方体模型我们该如何确定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呢?接着组织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由于观察的方法不同,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答案,需要对其进行观察的指导。我就适时请出张老师对学生进行观察的示范、指导,并完成想想做做3你能说出下面正方体、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再次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接着由张老师作出总结并提问:桌上这个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又各是什么颜色的吗?改变它的位置你还能说出来吗?最后再由张老师来总结:观察者的位置不变,改变物体的位置,观察到的图象也会发生改变。

  4、练习

  首先播放录象:出示图书柜图,问:这两幅图分别时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几个面?

  学生判断,并在小组里说说理由后组织学生下位观察验证自己的想法。

  最后由张老师总结:观察者站的高矮不同,观察到物体的面也会不同。老师的个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而学生个子矮,她只能看到图书柜的正面和侧面,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

  (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不但解决了本课的一大难点,同时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5、活动。

  (1)观察文具盒。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文具盒,先坐着观察,再站着观察,然后下位从不同方位观察并思考: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两个面?在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因为正方体、长方体每两个是相对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后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2)观察正方体。

  观察正方体,从它的正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图形?从它的侧面看呢?上面呢?为了能准确的研究,先请张老师进行观察前的指导然后再组织学生按老师示范的方法观察、活动。最后还是由张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从正方体的每一个面观察得到的图形都是正方形。

  (3)观察两个正方体。

  同桌两人合作,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再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说说分别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同桌两人讨论,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然后由张老师总结。

  (4)游戏拍照片。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提出拍照片的要求:(1)只拍到粉笔盒的正面;(2)只拍到粉笔盒的正面和右侧面;(3)粉笔盒的正面和左侧面和上面都要拍到。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该站在粉笔盒的哪面拍呢?说说你的想法。然后再组织学生活动验证。

  第四步.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物体,你有些什么收获?请大家课后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看看各能看到几个面,说给别人听一听。说到这里老师想到了一首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呢?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想一想,也可以请教你 的爸爸妈妈。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导。谢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88-89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教材在编写时,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易于接受。

  这是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接触小数,虽说是第一次,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难点是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二、说教法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节课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本节课,我选择了以讲解法、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补课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价格竞猜,引入小数

  老师今天带了一些礼物要奖给今天表现好的学生,但在那之前要请大家先来猜猜这个奖品的价格是多少?(标价牌上的价格是0.7元)

  同学们都有去超市买东西的经验吧,老师也在超市里收集了一些商品的价格,请看(出示主题图)。

  这些价格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区别?

  这些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数——小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小数

  (1)像5.98、0.85、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2)你们会读小数吗?谁来说说这些小数应该怎么读呀?

  (3)学生尝试读,读错的师生进行纠正。(提示小数的读法)

  (4)那小数应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

  (5)你们知道这些食品的价格吗?分别是几元几角几分呢?

  (6)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结合实际说一说。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复习旧知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

  (2)课件展示一米长的尺,在尺上找出一分米来。

  (3)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1米的1/10是几分之几米?

  师:1分米是1/10米,1/10米还可以写作小数0.1米。(课件显示两种对应的表示方法)

  (4)不足1米,可以用分数、小数表示,那3分米要写成以米为单位,怎么写呢?9分米呢?

  师小结:不足1米,小数点左边是0。

  (5)观察这三个分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观察这三个小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3、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同学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又有了新的发现。请看:(课件展示将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

  现在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

  (2)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呢?

  (3)那么3厘米用小数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18厘米呢?

  (4)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写成两位小数?

  (5)观察发现:百分之几可以改写成两位小数。

  4、老师的身高155厘米=()米

  (1)观察前面两组小数的相同点(整数部分都是0),为什么都是0?如果超过1米,整数部分还会是0吗?

  (2)老师的身高是155厘米,你能把它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吗?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填写合适的分数或小数。

  2、教材89页做一做。

  3、改写数学日记。

  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他把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早晨。我从2米4分米的床上爬起来,用2分米的牙刷刷牙,迅速洗脸,到早餐店买了一个6角钱的鸡蛋和1元5角钱的包子后,飞奔到学校)

  2米4分米=()米2分米=()米6角=()元1元5角=()元

  (四)课堂小结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总之我是通过生活情景初步感知小数,再利用生活情景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深刻理解小数的含义,最后运用巩固,不仅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实用工具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课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通过去早餐店买食物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十一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精神,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进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生发与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安排上,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四个教学层次:

  (一)激趣导入

  新颖的导课,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询问了学生早上吃早餐的情况,学生们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对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都有比较直接的帮助。从而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学习新知

  数学知识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规律,逻辑性很强,不能有半点的跨越与漏洞,结合数学知识的形成特点。围绕教学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步骤:

  (1)创设买早餐的购物情景,让学生为自己选两样,当成自己的早餐。然后让学生探讨“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中得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从而突破重点。再将题目归纳成加法和减法两类,进一步系统的学习。

  (2)在探究加法算法上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是把0.5元和0.7元化成以“角”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提问:摆竖式时为什么角与角,元与元对齐?得出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埋下了伏笔。另一种是直接用小数计算。竖式的摆法肯定也对,通过这两个数为什么这样摆?得出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加,而在小数加法中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进一步突破难点,明确计算原理后,让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加法问题,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以便学生领会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三)练习巩固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 基础知识练习:完成课本P105页1题。2、解决实际问题:完成课本P105页3、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让学生谈学习收获,促使学生归纳总结了本节课的知识的知识要点。

  (五)布置作业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公顷是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在三年级(下册)教学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本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结合土地面积计算,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米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掌握平方千米和公顷间的进率,会用进率进行换算。

  2、情感目标:使学生能比较形象地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概念。

  教具准备:挂图一张,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体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料。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老师启发引导,师生交谈,图像信号法,课堂讨论、交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感悟、探究让学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径,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以“联系生活,提炼新知——学习新知,建立表象——应用巩固,深化拓展——全课总结、深化认识”的四大教学流程展开教学,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具体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1、联系生活,感受新知

  2、学习新知,建立表象

  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认识1平方千米:结合实际,进行估算;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5公顷,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面积才是1平方千米呢 学习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你能推算出来吗?

  学生尝试,小组交流,说出推算过程。

  3交流,完成板书: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同桌交流自己对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认识与掌握情况

  4应用巩固,深化拓展

  (1、运动场面积、居民小区占地面积、我们市的面积、江苏省面积以及我国的领土面积用哪个土地面积单位较合适呢?

  出示练习十三第7题;出示从同一幅地图上描下来的5个省的地图,估计出其他四个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5、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四边形》。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园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本单元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同时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都不要求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因此,我觉得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为: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是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难点是通过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在教学中我打算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1.重生活经验,让学生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数学。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重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主题图和图形,找出四边形,再通过分类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动手操作法:通过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概括法:在实践活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我把本节课的预设过程分为四大块,分别是,

  一.感知四边形

  1.围四边形。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图形:四边形,你想像中的四边形是怎样的?让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表示出自己想像中的四边形。(注意:如果学生围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2.定义四边形。这里的四边形的定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下定义。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二.寻找四边形

  1.在主题图中找四边形。

  2.在图形中找四边形。

  3.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4.小结。

  三.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过渡语:象这样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图形出示,不同类型的四边形)。

  1.分类。师:你能按自己的标准把这些四边形来分分类吗?

  学生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对此,要求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有自己的理由,都要予以肯定。其中把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其它图形分为一类进行的分类方法进行重点研究,解决本课的难点“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2.练习

  准备一些关于特征的判断题。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六册第一单元,乘数是一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第16页例7)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连续进位乘法是在学习了不连续进位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要比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更复杂。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进位的方法或者计算不熟练,会造成计算上的错误。通过这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每位积都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位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减少乘法计算的错误率,按此顺序进行教学,既完全符合学生坚持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又利于建构起科学的知识网络。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法。

  (3)使学生愉快的学习,体会成功的喜悦。

  4、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重点是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法计算,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的情况是一位数乘法计算中的难点。

  二、说教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则,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坚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探究、表述、练习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进行整体教学,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和保护学生的乐学情绪;体验自己排除思维障碍,获取最全面的思维成果,体会成功喜悦。

  三、说学法

  教学中,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乘法计算法则,切实提高各自的计算能力。

  1、要求学生严格依照法则进行计算。

  运算法则是对计算过程实施细则所作出的具体规定,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法则的自觉性和法则的掌握水平,在计算中尤其是刚总结出法则之后的计算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严格依照法则进行计算,让他们自我意识到法则对其计算的指导,一方面用法则保证计算过程及其结果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则意识,使他们逐步养成自觉依照法则去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的良好习惯,为熟练运用法则打下基础。

  2、逐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法则的水平。

  为了让学生能灵活运用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老是要求学生按照法则步趋地进行计算,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算法则的普遍规定性和计算过程中的具体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逐步摆脱运算法则的依赖性。

  四、教学程序设计

  共有四个环节:铺垫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归纳→游戏

  (一)铺垫导入

  1、乘加算式的口算为笔算乘法做好了铺垫。

  3×8+5=6×9+8=5×7+6=4×6+7=8×7+5=9×3+4=

  2、笔算(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321×4=2418×3=424×4=

  3、这组题各是你所学过的什么内容?指名学生说出第三题的计算过程,并

  说出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用投影片出示其法则)本节课要继续学

  习“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识

  1、出示第16页例7,创设买牛奶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要求,“谁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将这个图用应用题形式表述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学生看图后能正确列式:454×4=

  3、学生尝试计算,计算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同桌商量着完成.同桌互查,反馈信息。

  指名板演,说出计算的顺序和过程,集体订正.

  这题的计算完成了吗?为什么?(还得在横式的等号后填上得数和单位)。以此培养学生观察仔细,办事严谨、认真,从不敷衍了事的好作风。

  4、比较:刚才同学们做424×4时,既快又正确,做例题454×4,怎么有的同学觉得有点困难呢?这两道题在计算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不同点是:424×4是一次进位,454×4是连续进位)(板书:连续进位)

  5、用乘数乘被乘数的十位时,要看个位上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同样地,用乘数乘被乘数的百位时,也要注意进位问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6页下面的"做一做"中的两道题。

  教师巡视,且及时级予个别辅导。全班完成后,指名说出每题计算的全过程,予以共同订正。

  (四)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观察例7和"做一做"的板书,让学生思考,计算乘数是一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回答后,教师着重指出:“连续进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的知识点.在一位数乘法中,不论数字多大,数位多高,计算的法则都是一样的,计算中一定要仔细认真。重点强调每位上乘得的积都要加上前一位进上来的数。

  (五)游戏

  游戏以“给小动物喂食”的形式出现:把各类食物上的算式算正确,喂给小动物们。使枯燥的计算变的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

  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454×4=1816(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这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在编排上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指导学生感知图形的轴对称现象,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将这几样物品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材还在图中出现了“对称轴”这一名词,但没有给“对称轴”下定义或作出描述,只是让学生有所认识。

  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刚掌握的轴对称图形的初步知识,“做”出轴对称图形。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想想做做”中,通过一系列的习题,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其中第3题在方格纸上提供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要求画出它的另一半,使学生有机会再一次在操作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想想做做”后面,还安排了“你知道吗”,介绍自然界中一些对称现象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对称的建筑,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学情分析

  轴对称现象是学生新接触的一个知识点,这种现象广泛蕴涵在大自然中,学习这部分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对称轴的含义,感受数学的美。

  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鼓励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二.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物体出发,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同时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这节课准备采用观察发现,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本课从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物体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我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玩导入,在教师与学生共同玩的过程中拉近我和学生的距离,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这节课的一开始,我先通过剪出一个“爱心”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也能比较自然地揭示这节课的课题。

  接下来,出示例题中的图片,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并且自己动手折一折,来发现这些物体是对称的,揭示出“完全重合”这样一个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平面图形的对称性,随后,让学生继续动手折纸,进一步揭示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对称轴。

  然后给出一些学生知道的几何图形和其他图形,即课本中的“试一试”,同样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一定难度的图形判断,让学生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实,激发学生爱动脑筋,勇于探索。

  学生学习完了“试一试”,此时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已经有了不少的认识,这时,就需要一些习题和游戏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我安排了“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三个环节,“找一找”就是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五题和第六题,主要是让学生来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两道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能准确地判断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做一做”就是课本中的例题2,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出轴对称图形,给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数学的亲切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猜一猜”

  是在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的基础上,让学生猜出这个图形的形状。在这一题上是由简到难,层层递进。这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认识。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欣赏图片,情感体验”的环节,用课件展示出一系列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感受美、欣赏美。在这节课的最后,我用一个轴对称的汉字——“美”来进行总结,并将课题补充完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全课设计,力求做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好奇、好学的学习情绪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鸡兔同笼》是师大版的教材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郭**老师执教的《鸡兔同笼》这节课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教学时直接引课,在列表解决问题前先鼓励学生猜想、尝试、猜测,通过学生的经验猜想可能的情况,并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借势再设计表头进行列表。让学生经历猜想、列表、尝试、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本节课的优点有:

  1、数学思维缜密。

  在教学过程中环环想扣,引导学生思维有序,在列举完猜想情况后,让学生自主发现应该有序排放,列举后让学生观察发现排列的规律,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熟练地应用规律。

  2、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共同研究讨论。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的思维活跃,老师课言和谐幽默,印象最深的一句“说的好不如做的好”,充分利用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时应战,达到了运用多种列举法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是将多种列举方法进行观察比较,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体验,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

  教学建议及改进措施:

  1、课堂评价学生的方式再多一些形式,多一些学生的互评和自评,树立学生的信心。

  2、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让学生自已列举出一些现象,全班判断,学生可能会更好地掌握“鸡兔同笼”的“数学模型”。对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可能会好一些。

  本节课从学生的角度安排教学过程、呈现学习内容、提供操作材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教学课本例1。

  教学目标: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运用到时机生活中。

  教学重点难点:由直观到抽象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策略:同图示法和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学了哪些长度单位、哪些面积单位。然后再看图、画图或比划相应的长度与面积单位,进行对比。除了强调两种单位的区别,也应提醒学生注意它们的联系。如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等。区分了两种单位的含义、图形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加以区别,即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时候使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使用面积单位。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例2、例3。

  教学目标:在理解面积意义的基础上,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于解决问题中。

  教学重点难点: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沿着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方向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等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用小正方形拼摆大长方形大正方形中,猜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数小正方形中,在观察讨论中验证猜想,在图形的变换练习中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再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九的内容。

  教学目标:复习巩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对比周长与面积。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策略:以源于现实生活实际问题为主,通过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对比练习,以及稍有变化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与巩固。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例4。

  教学目标: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教学策略:按1∶1的比例,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在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内画出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类推出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两个土地面积单位,了解它们的实际大小,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会用进率进行换算。

  教学策略:公顷和平方千米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具体了解1公顷有多大,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并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如果有条件,可以再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学生看一看1公顷的土地有多大。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

  教学目标:巩固梳理本单元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先进行基本知识的复习梳理,再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各种练习,巩固本单元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组学生一张校园平面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东莞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方向。

  六、说教学反思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画一画”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十篇】相关文章:

1.关于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2.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十篇

3.【实用】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集锦十篇

4.关于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

5.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集锦9篇

6.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十篇

7.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8.关于说课稿十篇

9.有关数学说课稿集锦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