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10-05 20:53: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形画高。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四)教具准备:三角板、课件、数学用具盒、幻灯片

  (五)学具准备:三角尺、数学用具盒、图纸。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探索,再让学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2、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秉着新课标的精神,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拓展延伸——质疑反思,总结评价”,努力构建探索型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精简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本课时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的认识。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学任务分析:

  这课在教材编排上分三个层次:第一,以生活情境提供条件,从而引出口算除法的算式。第二,根据除法算式,学生根据不同的算法说出不同的算理。第三,做一做(1、2两题)。在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时,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与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性,对教材进行了如下的处理:

  1、由于主题图与学生的生活相差较远,所以采用学校最近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作为信息让学生解决问题。

  2、此课之前,学生已有表内除法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口算作为基础,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应该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它的算理,并运用算理进行快速的口算。

  二、设计理念:

  如何让枯燥的口算内容变得丰富,让乏味的算理变得有情趣,使学生由间接接受转化为直接参与,从而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得到发展呢?我设计此课时,将重点放在引题、算理的推导与练习的设计上。引用学校开展的活动与学生进行聊天,取学生熟悉的素材进行导课,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算理,最后设计了几道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口算除法的含义,理解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算理,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正确口算。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除数昌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算理。

  教学难点: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口算。

  四、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会新知识,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更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1)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从而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在本节课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得出80÷20的不同口算方法,重点理解80÷20这种口算方法的'算理。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让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说算理,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宽思路,彼此受益。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部分学生的领悟能力较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明算理时,教师借用直观的小棒图来帮助有些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直观,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过渡。

  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往往利用前面学习的经验,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这里,我不仅让学生说清算理,还安排了判断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4)注重练习多样化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的多样化,既有学生平时最熟悉的口算比赛,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安排了拓展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刘瑞涛些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直观,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过渡。

  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往往利用前面学习的经验,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这里,我不仅让学生说清算理,还安排了判断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4)注重练习多样化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的多样化,既有学生平时最熟悉的口算比赛,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安排了拓展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在掌握直线特点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使学生掌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进一步认知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探究的学习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难点: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

  二、 说教法学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基于以上理念:在本节课的教法选择上,我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①引导学生采取“观察、想象、分类、比较、”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②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活动。

  ③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上,我将让学生在感知想象、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进而使他们在交流中充分体验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深刻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

  四、 说教学程序

  1、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知想象。

  (1)让学生把一张白纸想象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在平面上出项了两条直线,并把它们画下来,初步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揭示“同一平面”的含义。学生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张白纸上,把白纸的面看做一个平面,也就是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平面上。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我这样引导:1、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在同一个平面内想象的两条直线竟出现了这么多样子,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出示四种位置关系)

  2、学生进行分类,老师听取学生的想法。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的分法,谈谈自己的想法。

  3、延长不想交的两组直线,引导学生重新分类。

  4、学习平行线的有关概念。

  5、对相交的三组直线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找出相交中的特殊现象和学生一起学习垂直的有关概念。

  第三环节:巩固拓展,加深认识。

  出示(1)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现象。

  (2)、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平行和垂直现象。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学会评价。

  我这样结束这堂课,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自我表达能力。]

  垂直与平行一课的教学,以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运用分类与比较这种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学生搭建探究、发现的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这样真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解简易方程这部分教材有两种类型方程的解法.教材先出示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X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要求3ⅹ+4ⅹ=?这在初中代数中,叫做合并同类项,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材没有出现同类项等属语.而是通过实例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根据运算意义,从直观上理解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例6、7X+9X=80的解法.这也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些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题目,需要列出这样的方程.而且这种题型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及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结合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智育目标(1).理解掌握形如aⅹplusmn;bⅹ=c的方程的算理.(2).会解形如aⅹplusmn;bⅹ=c的方程.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作准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团结互助精神。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重、难点形如aⅹplusmn;bⅹ=c的解法

  其次,来说说我设计这课时的

  二、教学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观察法、比较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尝试教学法、迁移法,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这就很好地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推理能力。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然后说说我的

  三、教学流程

  我将教学流程设依次设计为:精心设计运用迁移、创设情景激活课堂、重视指导拓展延伸三步曲。先说第一步

  精心设计运用迁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简易方程》:教学伊始,为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景:班上准备开一次文艺晚会,派你去买些水果,你会怎样给营业员付钱?片刻沉默后,有的说:我会认认刻度,确定有几斤再付钱。因为方程本来就是等式,这样,让学生在数学中也学会生活。再出示本课准备阶段两种类型的练习题,1、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2、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对例5、例6的学习具有迁移的作用,通过看看、比比、算算,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解题方法可进行自主学习。因为数学本身也是充满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如何围绕重点展开教学,如何突破难点呢?因此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二步创设情景激活课堂

  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只有贴近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感到亲切。这样才能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对教材的例题加以调整.怎么样才能使学生熟悉而喜欢呢?我不由想起了学生去中村桔园参观一事,我灵机一动,对呀!多好的题材,这样由原来的工地运土变为学生熟知的中村运桔子。(图片)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皆数学。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在复习题(3)中,学生根据题意列出了5×4+5×3和5×(4+3),观察两个算式的特点,学生明白了这里的两种方法就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在此基础上,由复习题演变引出新课,在学生明确其异同点后,迁移运用已有知识充分进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但仍有少数基础差、能力弱的孩子难以明白。为照顾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提出要求,激励孩子们干什么都要比着干,抢着干,争着干!看看哪组最团结,愿意帮助本组学习有困难的同伴度过难关!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他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这样,在本组同学的带动下,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很快得出了4ⅹ+3ⅹ=7ⅹ。我又将例5的问题变成:上午比下午多运多少吨?有几个学生的答案是:4ⅹ-3ⅹ=1ⅹ。在此,强调随机教学,学生答案出现偏差,有不适当之处,教师要适时点拔,及时纠正。教师提示:1ⅹ可以写成

  ⅹ,1可省略不写。并通过不同类型的巩固题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算理。尤其注意b-0.6bⅹ-0.36ⅹ的算法。这样为例6的学习解决了关键一步,掌握例67X+9X=80的解题方法自然水到渠成。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会算,还要让学生会说。说清算理: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未知数ⅹ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未知数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ⅹ,算出结果.因为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也培养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只要求少数同学能归纳算理就行,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对此不作全面要求.在此教师强调检验,没要求检验的也要口算检验,这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小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从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但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教学流程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是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恰当的帮助。通过不同形式的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创新题,1、编两个不同的方程,使方程的解都是ⅹ=6,2、在□中填入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提出挑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虽只有一字只差,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我选择后者。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又为学生的新知建构拓展出更大的空间!

  最后,说说本节课的

  四、教学反思

  本课从复习题导入例5,由例5过渡到例6,一环一环,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找学生熟悉的教学题材,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充满活力;运用迁移法、尝试法、小组合作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既可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形如aⅹplusmn;bⅹ=c的方程的算理,又可培养学生学习中团结互助的精神。使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

  《平均数》是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二、学情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为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重点是XX,难点是XX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接下来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程开始我会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这样一个情境:

  出示两个粉笔盒甲和乙,甲盒中有9根粉笔,乙盒有5跟粉笔,我想请同学们帮忙,怎么样才能让两个粉笔盒中的粉笔一样多?

  由于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难,学生进过简单思考后能很快得出只需要把甲盒中的粉笔拿一根到乙盒中。这是我会请学生代表来体会移动粉笔的这一过程。

  当操作完成后我会提问:现在每个盒子中都有7根粉笔,这个7是什么数呢?

  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这个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让我们来一起认识它吧。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移动粉笔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平均数,在把多的分给少的过程中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并顺利引入课题】

  这样就过渡到了我的下一个教学环节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会说,同学们,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课外时间同学们可以留心收集矿泉水瓶,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废物得到再利用,为我们生活节约资源。并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水泉瓶的统计图。

  给一定时间让仔细观察统计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他们四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多吗?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求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呢?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会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汇报。并用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在学生理解这一动态过程后我会总结:我们通过把多的矿泉水一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水泉瓶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求出他们四个人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移多补少这一方法的理解,我会再次举例:我们要求6、7、8三个数的平均数,就可以把8移1给6,这一三个数就变成了7,它们的平均数就是7。

  之后我会再次提问,要求他们每人平均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还可以怎么想呢?把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什么?预设学生能够回答要求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那么怎么求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引导分成四份其实就是总数除以4,这时我会趁热打铁,顺势总结出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可以用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来计算。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也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极大挑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我会再次呈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计很好的实现了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讲解,也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内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也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问学生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3、巩固提高,随堂练习

  下面是四年级的4个班的学生回收废纸的情况:第一个星期回收了56千克,第二个星期回收了48千克,第三个星期回收了40千克。

  (1)平均每个星期回收多少千克废纸?

  (2)平均每个班回收了多少千克废纸?

  【设计意图:这个习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

  4、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小结环节我会这样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在课后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有关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相关文章:

1.有关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合集5篇

2.有关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3.有关数学说课稿合集九篇

4.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5.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6.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7.关于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8.【精华】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