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10-04 09:26: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10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小露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的一篇童话故事。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交代小露珠形成的时间,再写小露珠形成的地点,最后写小露珠在形成时是怎样变化的。小露珠就这样悄无声息、毫不张扬地来到了世上。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小露珠受到小动物们的喜欢。小动物们见到小露珠纷纷和她打招呼,并且赞美她“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归结起来,这些赞美称颂的是小露珠美丽的容颜和纯洁的品质,这也正是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第六自然段写小露珠装点了花草树木。小露珠不仅本身很美,而且还会用自己的美来装点别人,让植物们显得更精神更美丽。第七自然段写小露珠消失的过程,植物与她依依惜别。由此我确立的目标是:

  1、能在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明白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

  3、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小露珠以及各种小动物、植物的特点进行感悟品读。

  二、说教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对三年级学生的分析,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具体的教学方法有: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实物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师生表演,培养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等。

  3、情感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感氛围,是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4、迁移教学法: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说学法

  围绕学法指导这一核心,我以读书训练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情感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积极地演、说、评、读,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文第一小节描绘了小露珠由夜幕降临时出现到黎明时变成黄豆粒般大小的情景。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跟着视频去学习,让学生去总结发现。

  (二)形象演示

  课文的2—4小节描写了三个小动物来到小露珠面前赞美小露珠的情景,这三段话有两个显著特点:比方形象;动词确切。为了让学生感悟第2个特点,我放出多媒体动画,学生从画面上形象地看到:青蛙蹦到大荷叶上,蟋蟀爬到草秆上,蝴蝶落在花朵上,能够明白“蹦、爬、落”这三个词生动地写出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生活习性。

  学习第五节“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抓住一个“都”字,让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或者发挥想象说一说还会有哪些动物喜欢小露珠,学生很喜欢回答这样的问题,观察很细致,想象力也很丰富。

  (三)内化积累

  课文第6小节描绘了一幅小露珠反射着霞光,使得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机勃勃的美景。我在让学生自由读的基础上找出有哪些植物喜欢小露珠,并结合2、3、4自然段中的打比方说一说小露珠光彩熠熠像什么。再用第六段中的比喻句来说一说植物在小露珠的装点下变得怎样格外精神,学生能够在引导下准确说出“俊俏的小姑娘”指谁,“美丽的珠宝”指谁。

  (四)启迪想象,情感升华

  课文最后一节描绘的是小露珠变成水蒸气离去时,植物们与之深情告别的场面。学生读后能够发现小露珠的变化: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在引导学生理解“越来越”时,我尝试让一个学生起来重复读投影上的一段话,其他同学聆听和观察发现他几次读的过程中的变化,继而明白“越来越”的意思,再结合自身最近有什么变化来造句。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露珠要走了,请学生拿出纸写一写想对小露珠说的话。课文学习至此,学生情感也完全被调动了出来,他们有的说:“小露珠,你回来吧,我们大家舍不得你走。”有的说:“小露珠,我很喜欢你,你可不可以不要走。”还有的说:“小露珠你明天一定要快点来,你来的时候记得打电话给我,我好去迎接你。”学生的想象力也打开了。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亡羊补牢》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本课的教学目标,以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所以,我把本次说课的主题确立为了:强化自主合作学习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强化自主合作学习

  纵观本堂课,自主学习的环节有一处,如下:

  1、“通读故事,会讲故事”这一环节,我出示了自主学习提示: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把预习时勾画出的难读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故事读熟;不知道意思的词语借助注释和图画理解一下。并设计了自主学习检测的三个环节:(1)开火车认读生词。(2)抽读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红色的轻声字、生字、多音字。(3)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街坊”“窟窿”“结结实实”的意思。这一自主学习的环节帮助学生扫清了字词障碍,为后面的顺利学习做好了铺垫。

  合作学习的环节有二处,如下:

  1、合作问答

  师:讲故事是有一定顺序的。看着题目,大家先来提提问题。我们就知道故事的顺序了。

  生:怎么会丢羊的?

  生:丢了几次羊?

  生:怎么补牢的?

  生:后来怎么样?

  师:(随机板书学生的问题)按照这样的思路把故事整理一下,默读课文后同桌两人合作问答。

  学生读课文后互问互答。这一合作交流,为的是人人都能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顺利讲好故事做铺垫。

  2、合作讲故事

  师提示:有了思路,可以自己练习讲故事了。同学们可以一个人根据板书讲这个故事给小组成员听,也可以小组合作讲,讲故事时可以配上动作。学生练习讲故事后,小组汇报讲故事。当然,展示时有的小组选择了个人汇报,有的选择了合作汇报。不管方式如何,孩子们合作得都很好!

  二、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3个:

  1、认记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3、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2、难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关于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我采取了根据板书提问,同桌互问互答,理清故事顺序,然后小组合作讲故事的方式轻松突破。

  而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又采用了逐层提问,顺势引导的方法,如:

  一问:养羊人的心情变化。一开始她一点也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无所谓的样子,后来赶快补羊圈的时候,心里很不平静。可能怎么想呢?

  二导:一个“赶快”,说明他想马上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可以表扬表扬他吧!

  三延伸:这个故事流传到现在一千多年了。养羊的人不在我们身边,但是我们读了这个故事自然会想到自己,想到身边的人,是不是也有“亡羊补牢”的事情呢?和同桌相互交流,想一想,说一说。

  在孩子们交流后,课件出示: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的道理。并揭示了这个故事的出处,学习了相关的八字成语。

  反思这堂课,还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所以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让我更加进步,谢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捞铁牛》,《捞铁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的是宋朝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记叙的,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进河底的淤泥里,和尚怀丙主动提出打捞铁牛,再讲怀丙做了哪些打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最后讲怀丙是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的。

  本课教学可用两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词句的意思,依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会认本课的生字词,并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浮力打捞铁牛的。

  3、学会按一定的顺序的写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4、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怀丙是怎样打捞铁牛的。

  2、教学难点:⑴感知人物的个性特点;⑵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四、说教法与学法

  1、以情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我先向同学们介绍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由他联系到怀丙,从而激起同学对怀丙的兴趣。

  2、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中教给方法。

  本课教学中,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法,通过读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3、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意识,让学生积极地参加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交流,创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4、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并及时地教学生要爱科学、学科学。

  五、说教学流程

  ㈠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介绍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之事,由他联系怀丙,激发学生了解怀丙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㈡齐读课题,质疑课题。质疑课题,让学生的大脑迅速动起来,思考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完课题后能更有目的去读课文内容。

  1、谁去捞铁牛?

  2、究竟为什么要去捞铁牛?

  3、他是怎样捞铁牛,捞到了吗?

  ㈢带着以上疑问让学生初读课文,整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文章的字词。

  1、初读课文,不会读的字看课文后字表上的读音,或查字典。

  2、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先要认真想一想,想不好的可以问老师或同学。

  3、回答阅读课题时质疑的前两个问题。

  ㈣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第3、4、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要深入理解和尚所做的每项准备工作,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进一步理解领悟作者按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体会作者的言之有序,并设计了以下问题:

  1、怀丙为了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打捞铁牛的工作分为几步做的?

  3、再看看怀丙又有哪些出色的表现?

  4、和尚把铁牛送了回来,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

  5、从和尚的所作所为中,让学生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㈤练说话,促进能力转化。1、学了第3段后,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请同学们就做过的某一件事说几句话,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这一组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这样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又强化了知识的记忆。2、学习全文后,让学生说说最喜欢的科学家的一两个事例。

  ㈥课后让学生思考并去实验:你有没有比和尚更好的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第二天给老师汇报。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清新明快,看了使人一目了然,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捞铁牛

  1、时间:宋朝

  2、人物:怀丙

  3、原因:被水冲走

  4、准备:备船装沙,拴船搽架,拴牛连架

  5、打捞。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故事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我今天所说的的是出自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找骆驼》。

  教材内容

  《找骆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第五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分析判断,指点商人找回。

  学生情况分析:

  教师的可设计的再好。也要符合学生的情况,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一下简单的分析,我了解到学生预习的很充分,对课文的内容有了简单得了解,但不具体。学生再朗读时情感投入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节课。

  设计理念: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2、通过个性化阅读,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3、转换角色,显露个性化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的结论。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文中老人如何知道骆驼的下落的。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认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峰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流程:

  一、巧设悬念,让学生想学

  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你对骆驼有多少了解?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跟骆驼有关的课文,读了课文后,你们还会受到很多启示呢?一起读课题。通过预习,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随机板书出示 : 骆驼(走失)

  商人(寻找) 老人(指点)

  二、质疑解疑,让学生乐学。《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且本单元的重点也是让学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于是我是这样设计的:

  1、原来,读能让我们读懂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还有没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呢?(学生质疑)

  2、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只要我们读读课文就可以弄清楚;有的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也能迎刃而解;还有的与课文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我们放着以后再讨论。你们想想,这篇课文有没有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呢?

  3、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办法,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把这句话用“____”划出来。

  课件出示: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里有没有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直奔重点段,引导学生探究。

  1、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既然老人没有亲眼看见过骆驼,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要研究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2、学生自学讨论。

  3、交流,反馈。

  ①老人观察到了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②随机出示:看见 脚印右深左浅

  还看见 树叶留有齿印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老人看见的情况。

  ④这里为什么用上“看见”、“又看见”、“还看见”呢?出示:仔细观察

  ⑤老人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出示:得出结论

  ⑥根据回答依次出示:左脚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一颗牙

  ⑦用“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老人根据观察到的这些情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⑧老人从“仔细观察”到“得出结论”,中间还需要有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出示:思考分析)现在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也来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想过来的?

  ⑨交流,结合表演左脚跛怎么走路;观察图片掉落的蜜和米;辨别树叶哪一片是骆驼啃过的。

  ⑩师生对读老人分析判断的话。

  小结: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

  请同学们朗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四 课外拓展,发挥个性化的见解。

  我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举一反三,进行课外的拓展延伸。我设计一个课外拓展的训练:老人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现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如果你就是这位商人,在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重温了刚学过的推理,让学生各抒已见,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表现的舞台,人人参与,成为一个个小小推理家。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堂课,你学懂了什么?

  2、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后反思:

  在本堂课中,学生的表现是非常让我感到欣慰的,第一:预习得特别充分。第二: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但自我反省,自己身上的不足非常明显:

  第一,自己的语言不是很丰富,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还是不够,而且学生说过的话习惯性的进行重复。

  第二,自己还不能真正投入到课堂中。

  第三,自己深深地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把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在朗读中体现出来。”但在具体教学中,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在语文教学中,将“活动”与“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活动为基础,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学语文,用语文,要敢于让孩子各抒已见,让那些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思维使课堂焕发活力,还学生以真正的自我,还语文以自然的面目,张扬学生的个性。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学习目标

  ①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③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重难点:

  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①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③交流记字方法。本课有一部分生字是形声字,可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还可联系熟字比较记忆。

  指导写字

  ①认读要写的生字。

  ②归类认识字形特点,观察字的间架结构。

  a.观察8个左右结构的字,看清左右部分所占位置。

  b.观察6个上下结构的字,看清上下部分所占位置。

  c.集体讨论一些需要注意的字,教师可范写。如,陶、谦。

  ③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做好写字准备。

  ④学生自己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⑤即时展示学生作业,师生评议。

  语言实践

  ①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

  ②找几位同伴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听写词语

  ①抄写、记忆词语表中的词语。

  ②听写。订正。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描写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一所民族小学,在学校里,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这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体现了学校团结的氛围,反映了学校的欢乐、祥和气氛。课文中就词句的理解,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作了一些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到这里对所提示的内容要进行思考。本文对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作了提示: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即好像看到了同学们向小鸟打招呼,向老师问好,向国旗敬礼。

  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凤尾竹的影子,使人感到钟声悠悠不绝,影子绵绵萦绕,这的确是一所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实际,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

  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说教法、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下手段:

  1、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在让学生体会热闹中,通过想象大家除了可以在大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外,还有可能作什么?通过学生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使下课后的热闹与上课时的安静形成强烈的对比。

  2、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们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们认为建立在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3、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句子,促进语感。

  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以点带面,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感受金吉娅那一颗金子般的心灵。

  2、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一、教材分析

  《给予树》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31课。这一单元的课文均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单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女孩盼望已久的洋娃娃,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它很真,真实,真诚。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

  二、设计理念:

  《给予树》这篇课文以“爱”为线索,突出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抓住“爱”进行教学。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重点语句表现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学生自主学习,体会人物内心;合作探究,懂得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懂课文,体会到金吉亚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5、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文章中人物的感情变化,体会金吉亚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五、教学流程:

  (一)收集课外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等展示圣诞节的图片和背景音乐,让学生了解圣诞节,感受圣诞节的快乐气氛。同时教师在黑板画一棵圣诞树。然后引导学生从预习中已知的内容入手,了解金吉娅送给大家的礼物,教师在圣诞树上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洋娃娃、笑脸、棒棒糖”。用小游戏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生字、新词掌握情况。接着引出课题,让学生简单地说说对“给予”一词的理解。并请他们说说读了这个课题以后发现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生词多读几遍;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精读课文,感悟人物情感。 请同学们读课文,发现妈妈心情变化。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妈妈美的情感。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自己或小组合作体会: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有谁?他们的心情各是怎样的?

  2、小组内部交流,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

  3、组长汇报,全班交流:

  (1)汇报兄弟姐妹的心情(高兴)。

  (2)汇报表现妈*的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怀疑—感动、高兴)。

  (3)学生体会那个收到礼物的小女孩的心情,自己以小女孩的身份向金吉娅说自己想要说的话。

  教师相机进行词句训练(重点理解“沉默不语”和“兴高采烈”)和朗读指导。

  (四)品读文章,深入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金吉娅的爱心和善良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图和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文,同时辅助说一说,演一演,找一找,议一议,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1、看课文插图,想象金吉娅和援助中心的阿姨会说些什么,同桌的伙伴一起说一说。

  2、品读金吉娅的话。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金吉娅说的话,再用心地读一读,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再读金吉娅的话,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使自己感动,同桌的学习伙伴一起交流。接着全班交流阅读感受,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让学生再次看图,想想自己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4、通过体会“紧紧地拥抱”和朗读最后一段,感受妈妈为金吉娅的送礼行为和爱心高兴、激动的心情。

  5、理解“如愿以偿”

  (五)想象写话,拓展升华情感。

  1、小女孩收到这份珍贵的礼物,想给金吉亚姐姐写几句心里话,你能帮助她吗?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象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教师发放爱心卡)

  a、播放音乐,学生将自己的爱心写在小卡片上,并进行交流。这样一棵美丽的给予树,应该把它种在哪里呢?(种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充满------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领悟教材、确定目标(说教学目标)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第六册第二组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标”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和“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词句、精彩句段”。

  本组课文的单元要求是要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想想为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什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获救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

  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学会破折号和冒号的用法。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愿望,并把各自的想法写出来。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生活经验和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和贯穿全文的爱心。难点:领会三四自然段中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同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二、生为主体,选择教法(说教法)

  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读读议议,互动交流,真正奏响了“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采用多种形式地读,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培养能力,指导学法(说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1、课外预习为提高自学能力服务。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重点,三年级的学生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课的字词学习将由学生在家预习完成。

  2、在读中学会找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理清课文思路,以读促理解;学习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要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义的能力,如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词义等。

  3、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默读,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合理利用(说教学手段)

  “课标”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媒体的选择和利用,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用得“恰到好处”;而不是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更不能用大量的视频去冲击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所以,我只在导入新课与课文结束(列车挥手告别)两处分别利用多媒体课件去创设情景。

  五、优化结构、心灵对话(说教学过程)

  阅读课的生命在于师生互动、心灵对话。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闻激趣、导入课题

  1、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课的开始时,播报新闻。(CAI展示地球仪上欧洲的瑞士,放大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揭示课题。燕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燕子专列》一课。去新闻现场,了解当时的情况。这样拉近了孩子们与燕子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2、紧接着学生读题、审题。出示:运送抗震救灾物资专列、运送新兵专列等专列形式,让学生在类比中明白“专列”的意思。

  3、学生已独立学习了生字,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交流个别字形难点。如“骤”字这个形声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通过范读课文,披文入境,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以其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2、教师用鼓励性地语言:“这么感人的故事,谁愿意来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读书,并提出读的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进行全班交流。这一程序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略读第一段,让学生交流所知,随机指导破折号的用法。

  2、老师顺学而导,书上的这个问题提得真好!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指名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示文字: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简单了解冒号的用法,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观看图片,学生谈此时的心情(着急、担心等);再次朗读。

  3、播放CAI、音乐,教师的范读,充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并通过多次不同层次地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这群疲劳的、饥饿的、寒冷的燕子,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却得到了政府的关心保护,用专列运送到温暖的地方去。能做

  出这样的决定真是(生:了不起!)汇报交流时再抓住两个感人的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感悟居民们的了不起: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出示带点的词。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通过多次的朗读了解普通的居民不畏严寒、以极大的热心和热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动。学生在读中议、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自读自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感悟贝蒂的了不起: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冻僵、僵硬、皑皑白雪、冻得通红”,感受到贝蒂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为弱小的、更需要保护的燕子,进一步感受了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的爱心。

  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中的含蓄的词语、深刻的句子、精彩的场面、生动的意境,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的朗读,才能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引导学生对贝蒂说自己想说的话。读说结合,使学生感情蓄势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读是发展语言的一种最经常的重要手段。课堂应该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

  4、想像说话,升华情感。

  出示站台上人头攒动,与正待启程的列车挥手告别的画面。

  (1)请同学们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2)想像说话,《爱的奉献》轻轻响起。师:列车启动了,你也站在送行燕子的行列中,你会说什么?丰富的想象激发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又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前苏联优秀教师阿英那什维里曾说:“学生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想象说话也是如此,当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步入其境,真情萌发时,学生的火种就会点燃起来。

  (3)师: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也来爱护动物,爱护环境,因为我们同在一个地球上。(多媒体出示地球仪,显示这段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精神影响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第二课时

  (四)、继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为基础”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积累好词佳句。

  (五)、创设情境,指导写话。

  1、列车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谁说点什么呢?请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情共鸣。

  2、学生自主写。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先说后写)。

  3、指名读,评价,修改。评价应着眼于学生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允许学生内容有所不同,只要发自内心,合乎情理即可。

  (六)、指导写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抄写生字词。

  (七)、交流有关其它的爱护动物的故事。

  1、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请讲一讲。

  2、总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

  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精炼、最关键的词句精选了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大家对燕子的关爱之情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把课文的中心内容也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

  《赶海》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课文语言生动活泼、趣味横生、贴近儿童、感情真挚,容易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课文。

  全文分为3段。第一段,以歌词开头,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巧妙地引出下文。第2段,按“追赶浪花——抓蟹、捉虾——满载而归”的顺序具体记叙了赶海的过程。第3段再一次引用歌词,照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其中第二段是重点。

  学情分析

  “赶海”是指人们在海水退潮时,到海边去捕捉捡拾海鱼、海蟹、贝壳、海藻之类的东西。对于住在海边的人来说,“赶海”是很平常的事,但对于生活在内陆的孩子来说,对大海并不了解,要激发起他们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似”。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感悟赶海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难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体会赶海的“乐趣”。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这一课,我设计了两课时,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首先出示大海波涛澎湃的背景图、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人情景。(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而产生共鸣,背景图和乐曲所营造的氛围很快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

  2、在自然地揭示课题后,紧接着我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思考、讨论:什么叫赶海?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此时,我出示了一组图片,学生看着生动直观的图片,听着老师的讲解,很容易就理解了赶海就是大海退潮后,人们去海边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之类的东西。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我是先播放一段《大海啊,故乡》的歌曲,借助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然后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这句话,体会赶海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多媒体展现大海退潮时的画面,让海水涌动、浪花跳跃的情景和哗哗的海浪声打动和感染学生。再指导学生读课文,从“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飞跑着追赶”体会海浪与赶浪人相互依恋的情趣。从“闹着”、“兴奋极了”体会作者想去赶海的急切心情。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我采取的是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学习。(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分享别的同学的学习成果。在这样的交流中去相互比较、相互评价,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收获,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我先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语句,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活动中哪些地方是有趣的。然后,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感到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最后,老师组织集体交流,引导学生从“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想像螃蟹逃生时有趣的样子;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体会小伙伴抓蟹时的专注努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夹住时疼得龇牙咧嘴的有趣样子;从“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成了我的俘虏……”等词句中体会大虾看似威武,实则无力抗争,只能束手就擒的有趣情景。

  在把握这些句子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抓住文中的“武将”、“俘虏”等重点词语的理解,来帮助学生体会赶海的乐趣。在理解“武将”一词时,我出示了一张穆桂英的武将图,让学生通过直观图片把武将头上插着的两根翎毛与大虾摇摆的两条长须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十分相像,更突出了大虾的威武神气。同时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这里,我顺势向学生提出要向作者学习,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

  3、在充分交流、朗读的基础上,我还抓住了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人们赶海时还会做什么,怎样的有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如果说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更多的表现赶海的热闹有趣、充满动感,那么,课文第四自然段则重在突出大海的平和,优美,展示赶海有趣的另一面。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我又向

  学生展示了夕阳西下、海鸥飞翔的情景,让学生借助图景朗读课文,想象此时海滩的宁静,感受人们三三两两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为了凸显文章结构的圆合之美,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再次播放音乐与画面,引导学生读文,感受作者对大海深深的爱,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板书 赶海

  追赶浪花

  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满载而归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我跟大家共同探讨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我将从教材简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教学评价4个方面来细说。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板块:对教材的理解

  《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课文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英雄儿女守卫祖国的南大门——西沙群岛。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是本课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站在学生角度,我觉得学生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一定会喜欢上西沙群岛,会对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威武的大龙虾,各种各样的鱼,千奇百怪的贝克,庞大的海龟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也能根据课文的描写想象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准备中国疆域图,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位置,准备西沙群岛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沙群岛。不过学生虽然喜欢西沙群岛,但不一定能把情感上升到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上。本课的生字难度不大,再加上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所以生字教学可以让学生以自学为主。本课的“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以及首位呼应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虽然不一定课上给学生点明课文的写作特点,但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体会。

  基于以上解读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和认知特点,这篇课文我准备分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我进行部分识字教学,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抓全文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提纲挈领,抓住“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蠕动”等重点词句,品读感悟,西沙群岛的富饶,为第二课时打下基础。第二课时完成识字教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感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重点段,积累优美词句,初步体会首尾呼应、“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激发去游西沙群岛的愿望。

  根据语文课标精神,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于一体,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威武”等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结队、飘飘摇摇”等词语。

  2、通过表演读、男女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形式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3、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一段话。初步知道课文的中心句。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西沙群岛的富饶,抓“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成群结队”等关键词语,激发学生想去西沙群岛游玩的乐趣。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同时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接着,我来说说第二板块:教学策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读中感悟 以悟促读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方法。朗读赋予了作品生命,使形象“活”在眼前、“活”在心中。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课文整体初读、各段落多种形式读,有表演读、男女分角色读等,读的层次势如剥笋。读的形式灵活多样。

  2.图片展示 直观激趣从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图片出示到形状各异鱼的图片补充,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感知世界,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接下来,我来说说第三板块:教学流程

  本堂课的教学,我准备围绕以下5个环节来落实。

  第一环节:图片激趣,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西沙群岛的地图,并介绍在距离海南岛180多海里的东南海面上,有一片岛屿像朵朵星莲,颗颗珍珠浮于万顷碧波之中,那就是令人向往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西沙群岛。 板书——富饶的西沙群岛 此处的情景渲染,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三步。

  第一步:“富”和“饶”都是很多的意思,那么西沙群岛什么“多”呢?请大家打开课文默读,找一找,圈一圈,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来说一说。

  预设:海水 颜色 珊瑚 海参 大龙虾 鱼 贝壳 海龟

  鸟 鸟蛋 鸟粪(老师适时板书)

  第二步:引导出作者按照地点的变化向我们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海面、海底、海滩、海岛

  第三步:我们可以发现课文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通过三步的梳理,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明晰了叙事的顺序,潜移默化地促进自己的习作。 第三环节 品读句子, 欣赏海水

  第一步:那里的海水有何特点? 抓住“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指名多个学生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第二步:那么,海水呈现多种颜色的原因是什么?用……因为……和因为……所以……两种句式进行说话练习。换个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尤其是关注后进生的课堂表现,容易的内容让他们也有机会表现。

  第四环节 聚焦词语 ,畅游海底

  第一步:默读海底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划划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再放声读一读。培养学生不懂笔墨不读书,默读能促进思考,让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参加到阅读中,开展个性化阅读。

  第二步:珊瑚的样子千奇百怪我们能美美地读出来吗?引导学生用读来表达

  理解海参的“蠕动”,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软体动物呢? (蚯蚓.蛇.小青虫.) 配上动作来读一读。

  表演读大龙虾的“样子挺威武”

  第三步:海底的鱼多从“成群结队.数不清” 这么多好看的鱼,

  抓住“有的...有的... 有的……有的……”指导读,结合图片,进行说话练习。

  让读来替代老师的讲。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进行多种形式的读,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

  第五环节 美句积累 深化感悟 第一步:第2、3、4自然段写得这么美,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吧。

  第二步:指导书写“威武”。课堂的练字时间要雷打不动,重要的事情要在老师眼皮子底下完成。

  最后,我来说说第四板块:板书设计与教学评价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面 海水 颜色

  海底 珊瑚 海参 大龙虾 鱼

  海滩 贝壳 海龟

  海岛 鸟 鸟蛋 鸟粪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课文的关键词的方法来设计板书,结构清晰,简单明了,有助于课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目标是整堂课的活动指针,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个性,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我通过图片激趣法、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10篇】相关文章:

1.关于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

2.关于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9篇

3.关于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4.关于语文说课稿汇编七篇

5.关于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6.关于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7.关于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汇编5篇

8.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