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9-28 11:28: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因此,我将“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实践活动,学生已对1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具有一定感性体验,知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时、分观念的基础上进行地顺势教学。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且我认为本节课教学重点应为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我认为,学生是否能选用恰当的时间单位进行事件表述,是其时间观念建立情况的反馈,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正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实践活动,体验交流,培养应用意识”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入时我利用奥运冠军刘翔夺金时的场景,询问其夺冠所用时间,在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由学生自己引出“秒”,学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揭示课题“秒的认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开放性的发问“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就是几秒?”,让学生自主探索秒针的走动情况;组织学生拍手体验60秒,观察分针走动情况,让学生知道1分=60秒;通过集体活动、合作活动、小组活动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续时间。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秒这一时间单位应用的广泛性。练习中,我加入有关明明的短文,实际是综合考察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的应用能力。

  4、交流评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①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针与分针、时针的区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抽象出1分=60秒。

  ②活动实践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秒。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会用拍手等方式估测活动的时间,集体活动时我将电子表放于课件屏幕上,由此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1秒的感受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同桌练习。

  ③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在教学中,开放性的发问“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就是几秒?”,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答案。

  ④小组交流的方法,在小组交流中每一个成员的发现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对于教学中的部分环节,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更有利于学习。例如:练习中有关明明的短文,交流更有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⑤课外阅读的方法,学生在欣赏秒在生活中应用短片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秒,认识了交叉学科的知识。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是这样安排的: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在希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夺得了多少枚金牌吗?其中有一枚金牌获得者被世界称为“东方神鹿”,他是中国人的骄傲,你知道他是谁吗?(刘翔)

  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刘翔110米栏的夺金时激动人心的场景吧!感觉怎么样?为了给祖国争光,刘翔奋力拼搏,跑出了好成绩。画面上显示12.91的12表示的是他刚才所用时间是12小时吗?12分钟?那是多少呢?

  秒是比分更小的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尤为重要。本节课开始由激动人心的奥运比赛录像引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激起了他们的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观察探究

  1、认识秒针

  让我们观察一下商店里的钟,你发现钟面上的针有什么不同吗?(有的两根针,有的三根针)有两根针的各是什么针?其实,钟面上应该有形影不离的三兄弟,看又来了一根针,你知道它叫什么吗?对!秒针长什么样?(引导:和时针、分针比呢?秒针最长最细)

  ①我们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一分,秒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呢?(1秒)请两生完整地说,同桌互说。(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②秒针走1大格的时间又是多少呢?为什么?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是几秒?举例。

  ③秒针从12走到6是多长时间?秒针走一圈呢?(板书:60秒)

  2、秒与分的关系

  下面我们跟着秒针弟弟的每一下走动,边数数边轻轻拍手,感受一下60秒有多长,好吗?注意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分针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一小格)同桌互相说。

  分针走了一小格是多长时间?(板书:1分)

  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两生说一说。(板书:=)

  3、思考:想想时针、分针、秒针每天都在钟面上赛跑,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为什么?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引导:这说明了1时、1分、1秒,谁的时间最长?谁的时间最短?对比把握好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4、老师这里有个电子表被花瓶挡住了一部分,你会认这个时间吗?(8时30分)你是怎么认的?把花瓶拿开这个时间你会认吗?(8时30分34秒)还差多长时间就是8时31分?

  (课件演示)电子表计时介绍:只有秒在走,满60秒,增加一分。满60分,增加一时。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认识秒针的特征,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以及电子钟的计时方式。以拍手的形式,初步感受1秒的时间。小组交流讨论,区别时、分、秒三个时间单位,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活动感受

  大家想进一步感受秒,和秒做朋友吗?

  1、集体活动

  ①请两生同时跳绳20下,其他生用喜欢的方式为他们计时,可以拍手、心中默数数,有困难的同学随着屏幕中的电子表秒的走动计时。

  ② 同样的方法,估测从教室后走到前面用了几秒。

  2、同桌活动

  同桌合作,互测做一次深呼吸用了几秒。

  3、小组活动

  由组长分配小组成员,分别进行四项活动。

  ①写字:老师 百年 乒乓 买肉 网夹 丢尽(都为六画)

  ②口算:小组内集体检查。

  ③数脉搏:

  ④数数:从0开始尽可能快而清楚地数

  (教师用秒表计时15秒)

  通过活动,你觉得秒怎样?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秒,逐渐学会用秒作单位的估测,也是学生进一步建立“秒”概念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生活实践

  1、刚才老师帮大家计时用了专门测秒的计时工具,叫秒表。瞧!你还在什么时候见过它吗?(体育课计赛跑时间)用法介绍:按一下计时开始,再按一下计时结束。

  2、你知道哪些事情需要用秒做时间单位?秒虽然是很小的时间单位,但生活中用到它的机会可不少!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一看!

  (课件介绍:①猎豹是陆地上的跑步冠军,它最快时每秒约跑30米。

  ②雨燕是飞行健将,它的最快记录约是每秒飞行47米。

  ③日本的磁悬浮列车每秒行驶约15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速列车。

  ④光每秒总大约跑300000000米,只要一秒,光就可以在北京和上海之间跑一百多个来回

  ⑤南京紫金电视塔的高速电梯每秒上升6米。

  ⑥全球每30秒就因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43人受伤,为了生命安全,请多等几秒!)

  看了这些和秒有关的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感受秒的应用。]

  3、闯关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时间单位?根据生活实际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你会用吗?敢不敢接受挑战,去闯闯关?

  ①想想做做3(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抢答,有问题的集体交流。

  ②日记:

  明明是个乖孩子。每天他总是早早起床,把语文书读20小时才吃早饭。妈妈说吃饭不能太快,所以明明会花15秒把早饭吃得干干净净才上学。明明家就在学校旁边,今天上学时刚巧碰到了玲玲,他们用了3小时边说边笑地跑进了教室。上午的体育课上,明明跑50米只用了12秒,全班第一名。为了下午上课有精神,明明总会睡30秒钟的午觉。放学后,他回到家便抓紧时间写作业,一般1分钟就能做完。晚上,他经常会陪爷爷看30秒的新闻联播。有时,他知道爸爸每天工作8分钟很累,就说学校有趣的事让他开心。

  A、这篇日记,在你的小组中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B、你觉的明明怎么样?(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③趣味智力题:想想做做5

  小组讨论再交流。

  改“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

  ④认时刻:想想做做4(可依时考虑是否纳入教学内容)

  小组讨论先认时刻,在说说这些时刻同学们各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在层次性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能够灵活应用。闯关1是基础性练习,闯关2是综合性练习,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经历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闯关3是道趣味智力题,通过对教材的改编“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学生更深刻地加强了对本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全课,谈谈收获

  今天学习了秒,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2

  教学重点是: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发现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

  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观察、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态的对话,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鉴于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 联系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首先,以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引入,他们知道一天的两个6时可以用普通计时法区分,个别同学会用18时记录,接着,在生活中寻找类似18时的时刻,然后老师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引出课题。

  (2) 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我首先提问:你认为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的?借助课件,学生感受了一天里时针的转动过程,知道一天时针转两圈,是24时,在转的过程中,选择有些时刻让学生动作表演,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一天是24时的理解和体会。

  其次,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同桌讨论:钟面上的内圈和外圈的数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差12,这为后面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打好基础。

  再次,就是能根据教学的实况和进程来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动态生成的关系。原来在讲解“两种计时方法的互换”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本来是做了比较多的铺垫。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孩子对这两种记时方法的互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所以我就临时做了改动:这部分内容就让孩子们自己去讲,通过生生互动,他们把自己的课外知识和课内感悟进行交流,这样等于让他们去当“小老师”,这就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让孩子们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再就是在归纳、小结两种记时方法怎么进行互换(这个环节,我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他们自己来讲,这样,或许孩子们能听得更清楚;

  (3) 扎实、灵活地安排练习形式。

  以练习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先是学一种练一种,随学随练,再就是巩固练习时,以做一做,画一画,抢答题等形式把两种计时法放在一起加强练习,同时还注意与生活相联系,让他们用两种计时法生活举例,带他们去超市,按24时计时法改写后,又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点拓展内容)。这样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

  另外,我还安排了 “你知道吗”,和简单介绍原始人以及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的课外内容,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内容,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最后课余时间用二十四时计时法设计周末的时间安排,做到学以致用,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6册第2——3页上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本节课就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笑笑买文具”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①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②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①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具体认识小数的特征。

  ③学生能正确读、写、认小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五、设计理念:

  因为本课中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数。为了完成从分数到小数的过渡,我力求在课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情况。本节课选用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笑笑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体现数学教学的朴素与真实。从“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引出“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写法”等知识内容,很有数学味。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学中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特征的探索,力求在学生自我观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应在其中起到引导者及合作者的作用。

  4、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对小数的理解到对小数特征的体会,应具有层次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师:开学了!我们又发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你能写下来吗?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写的定价:7.40元。

  师:在数学上我们一般把它读作:七点四零元。

  说一说:这个数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数呢?

  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地应用。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小数的`认识。

  (1)观察情景图:

  板书:买文具

  让学生看买文具的情景图,在小组里自由地说出每件文具的价格。

  (2)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

  水彩笔:16.85元

  (在这个环节中,注重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因为小数表示价格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许多学生已经有体验,并已了解部分相关知识,让学生交流互学,效果会比较好。)

  (3)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A.认识小数点

  让学生观察小数,跟同桌说说小数有什么特点,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进行补充讲解,这个数中的点叫做小数点。

  师介绍,我们原来学习的数字如:7,27等数都叫做整数。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数是小数,生汇报后,师做小结:像0.50,1.06……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B.认识小数的两个部分

  师:我们可以把小数分为三个部分: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小数点。以小数点为界限,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面是小数部分。

  1。06

  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真正地去接触认识。对于小数各部分的认识应以教师的介绍和强调作为重点,不必让为学生盲目地去猜想和讨论,以免误导。)

  2、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再读一读“文具店”各商品的价格,师逐一板书“0.50读作:零点五零元”等等。

  (读小数和写小数的学习过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口读一读,动手写一写,才能使知识落实到位。)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在本课中,用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1)我们刚才知道了数学课本的价钱是7.40元,那么它到底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3)班内交流:7.40元表示7元4角0分。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做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是几就是几角,第二位数是几就是几分。

  (4)让学生说出每一件商品的标价所表示的意义。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课本上填出答案,然后在班内反馈。

  4、小数的写法。

  (1)师拿出10元2角5分,让学生说出总共是多少钱,然后让学生试着用小数表示出来。

  (2)班内反馈:10元2角5分10.25元

  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师做小结:把10元写在小数点的左边,2角写在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5分写在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反馈。对做全对的学生进行鼓励。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练一练①②。

  2、实践活动。

  笑笑买完文具回到家后,她想把这学期的教科书的价格统计出来,我们也一起来帮她统计一下吧。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243页的《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说学情: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正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的第53页—54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学好这一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认知状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 的过程来学习。

  (二)设疑诱导法: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多媒体。学具: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四、说学法

  合作交流法 自主探究法 观察发现法 动手操作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情境导入

  1.首先复习两个概念,一是面积,二是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再区分1分米和1平方分米。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2.有四个步骤: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

  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习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 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1)画一画(画方格)(2)摆一摆(两种摆法: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厘米))

  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用乘法计算最简便。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想?有人可能会说出:这个长方形面积 = 长×宽。我会肯定这一猜想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根据预习纸上的3个图形(图1:3行2列,图2:2行5列,图3:4行3列),摆一摆填一填,之后再汇报结果。通过刚才的过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最后说一说,我以例题1为例设疑诱导,找同学说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断的提问: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行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行?(同时配合课件的演示)继续提问: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方形,摆了3行,一共摆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5、3、15是长方形的什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是宽,小正方形的个数(即长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也就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三)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把一个长7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坛,渐变成边长6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接着让学生交流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最后让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竞赛能手

  2.足球场的长是80米,宽是8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勤学巧用

  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六、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把收获讲给大家听。

  七、板书设计

  板书简单明了,基本概况的本节课的内容。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课本第86~8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连续进位乘法是在学习了不连续进位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要比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更复杂。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进位的方法或者计算不熟练,会造成计算上的错误。通过这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都要向前一位进位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减少乘法计算的错误率,按此顺序进行教学,既完全符合学生坚持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又利于建构起科学的知识网络。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单一的算理、算法及技能训练,学生深感计算枯燥,《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3盒水彩笔一共有多少枝?”的现实情境,使学生感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指出“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练习法复习旧知和巩固新学内容、用讲解法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用演示法清晰的展示学习的计算方法,故事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更生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说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为新授作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20×370×83×5032×27×11

  2.笔算;28×3

  (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提问:个位上是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是8?

  (3)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算乘法时,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运用乘法的这一计算方法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新课。

  1.教学例题

  (1)谈话:小朋友,幼儿园老师为大班的小朋友买了些彩色笔(出示例题图),看图你知道老师买了几盒?每盒又是几枝呢?你能帮助老师先估计一下大约一共有多少枝吗?

  (2)同桌讨论,交流估计的结果。

  在班内指名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学生可能这样估算:48接近50,50×3=150,大约有150枝,或48比50少一点,50×3=150,共有的枝数比150少一点。

  (3)我们估计的怎么样呢,自己动手算一算吧

  ①先独立探索,在算式的方框中填写。

  ②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和书写方法。

  ③回报交流,理解掌握。

  教师有选择地出示几位学生的算式(实物投影展示),分别说说是怎样计算的?(结合板书)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积的每一位上的得数的由来以及书写位置。

  (4)用估算检验笔算。

  谈话:刚才我们估计出了得数大约是多少,现在你们计算出的积在这个范围内吗?这说明了什么?如果得数与150枝相差很多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2.小结计算方法。

  提问:今天学习的乘法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在课题中补充板书:连续)

  在计算连续进位乘法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强调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方法。

  第三个环节是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2)指名板演,集体讲评做法。订正时注意相乘满十是否进位了,有没有加上进位的数。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乘的方法,下面就请小朋友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当回小大夫,和我们的啄木鸟一起带大树找找病因,再把蛀虫给找出来。

  (2)出示题目,学生同桌讨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3)指名交流,集体订正。

  (4)提问:通过给大树看病,你觉得有什办法能预防这些病?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各自在书上连线,指名说答案,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在班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修正、补充。

  最后是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谈话:这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与同伴密切合作获得并掌握了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关心,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还要提醒同学们应注意些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7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对于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在三年级已经有所了解,我以三个计算题(190×8=37×40=207×9=)在班中进行调查,部分中下生对位时是末尾对齐;部分优秀生已经能把8和9对位进行计算,但还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对位,看来这些学生的数感很好;对于中间有0的乘法已能很熟练的掌握。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重点放在了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使学生体会到末尾有0简便对位的好处。

  学生所学习的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正是因为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都有一定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就铺垫了一些整十、整百数及中间有0数的乘法口算练习,并强调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40×72=600×30=530×3=

  102×7=608×5=4×908=

  竖式复习,并理解竖式中8和9的位,把54×728写成728×54的形式方便计算。

  54×728=708×6=790×8=

  由此再引出例题学习例2(同时出示课题,继续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在此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把例2中的题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能提出提出什么数学数学问题,然后口答算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

  它们各行了30小时,?

  在教学160×30时,要求学生用你认为比较方便的竖式方法进行计算。由于前面准备题的竖式铺垫,在此部分优生可能会用这样的竖式形式进行计算160

  ×30

  4800

  简便计算。与其它的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突出这种方法的方便。

  在教学106×30时,由于学生对刚才对位方法的了解,有部分学生可能已经会用简便的对位方法。与

  106

  ×30

  3180

  其它出现的方法进行对比,进一步体会这种对位方法的简便。

  在此后,以书本做一做中已经对好数位形式的竖式让学生试一试,加深竖式的对位形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3题有象征性的题(390×13=305×50=180×50=),让学生自己摆竖式进行计算,巩固竖式的简便摆法。在此基础上再来尝试总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先把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把因数末尾的0添在积的末尾。)

  本节课还设计了2题生活中的例子(课本55页第3、4两题),不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数学用于数学。

  最后加入一题拓展题,□□×□□=2400,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序思考,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积的变化规律等知识作铺垫。

  课堂小结,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归纳的能力和习惯。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 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 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9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1-92页的内容, 完成练习二十中的1-2题。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结合情境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整数和自然数。

  基本技能:能正确地认读写一位小数,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基本思想:让学生在经历在生活中体验小数的含义过程中,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渗透抽象和“迁移、识转化“等推理的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在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惊醒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进益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能正确地认读写一位小数,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难点: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说一下,下面这些数是什么数?

  1/2 、2、 35、 100 、2/4 1/3 、

  生: 1/2 是分数;2是整数; 35是整数 ; 100是整数; 2/4 是分数; 1/3是分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像 2、35、100这样的整数,还学过像 1/2 、 2/4 、 1/3.这样的分数。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数?

  生:数字中带小圆点的数

  师:数字中带小圆点的数我们叫做“小数”,你在哪里见到过小数呢?

  生:在超市,每样物品多少钱有小数;

  也是在超市,物品的重量在电子台秤上也有小数

  量身高时,我的身高是1.35米。

  量体温时,我的体温是38.5度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小数,小数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很紧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小数,好不好?(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结合情景,认识小数的读写。

  1、小数的认识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有关小数的信息,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1:这些数中间都有小圆点

  生2:小数点前面有数,小数点后面也有数。

  师:同学观察很仔细。像3.45 0.85 2.60 36.6 1.2 和1.5 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叫做小数。

  师:下面谁在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

  生1:我的视力是1.5

  生2:数学书的价钱是7.20元

  生3:我看到大瓶饮料是1.5升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小数,说明小数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小数。

  2、以3.45为例介绍小数的读法

  师:我们认识了小数,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谁能试一下?

  生:3.4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读作:三点四五)

  师:小数的中间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我们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前面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多媒体再次出示商品标签、体温图片等图片,

  师:请同学们来试读其它的小数

  生:学生读出小数。(结合具体的情境,学生读出小数,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小数,谁能说一下我们应怎么读小数呢?

  生: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部分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

  (三)教学例1。

  师:学校组织同学们测量身高,王东的身高是1米3分米,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王东的身高? 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生1:1米我们会用1米来表示,但3分米怎样用米表示我们组就不会了。

  生2:应是1.3米,1米用1表示,3分米是0.3米 ,加起来就是1.3米

  师:为什么3分米是0.3米你能给大家讲解吗?

  生:把一米分成10份,一份就是1/10米,也是0.1米

  师:刚才这名同学说的非常好,其实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板书)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

  师:1/10米我们还可以写成0.1米。请同学们一边观察米尺,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1 )/(10 )米,还可以写成( 0.1 )米。

  3分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师:你还能仿照上面的例子,说几个小数吗?

  生1:8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8米

  生2:6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6米

  师:小红身高1米3分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为什么?

  生 :1.3米。因为1米是1米,3分米是3/10米,也是0.3米,1米3分米也就是1.3米。

  4、通过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含义

  师: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1分米和0.1米的关系是什么?

  生: 1/10米=0.1米

  师:3分米是3/10米,还可以写成0.3米。怎样用式子表示?

  生: 3/10米=0.3米

  师:如果老师去掉每个式子中的单位名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1/10 = 0.1 3/10 = 0.3 (板书)

  师: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式子。

  师:根据上面的规律,谁能很快地告诉老师:4/10=( ) 7/10=( ) 9/10=( )

  生:4/10=(0.4 ) 7/10=(0.7 ) 9/10=( 0.9)

  师: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生1:等式左边都是十分之几,等式右边都是零点几

  生2: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

  师:在线段图上,你能很快的找到0.2 0.9 吗? (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的关系后,脱离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92页做一做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朋友聚会,小数进入蓝房子,不是小数的进入粉房子。

  师:动物朋友举行聚会,小数进入蓝房子,其它的数进入粉房子,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都应进入那个房子呢?

  2、多媒体出示课件练习二十课件

  师:请同学们读出下面的小数,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读这些小数的?

  3、我来填小数

  (1)用小数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

  师:谁会来填这些小数呢,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了解历史,拓展知识

  我国古代用小棒表示数。为了表示小数,就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如3.12的表示。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最早使用小圆点作为小数点的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 还有一部分国家是用逗号表示小数点的。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非常不错,谁来说一下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数”家族的一个成员---小数,小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对于小数你还想知道哪些?下课后同学们可就感兴趣的问题查查资料。在以后生活中,请同学们多观察小数并正确使用小数。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相关文章:

1.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2.【热门】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3.【实用】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4.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5.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6篇

6.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八篇

7.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篇

8.【精品】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集合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