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08 09:56: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我是白庄矿学校的音乐教师陈莉,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五册第三课《哦!苏珊娜》,我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精心设计了本课的教案与大家共同探讨。

  整个教案,我是按下面4个方面进行的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进行的是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三课的内容。歌曲《哦!苏珊娜》是美国作曲家福斯特的作品中深受大众喜爱并且流传最广的一首。它表现了对朋友真诚的情谊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全曲有八个乐句,其中四个乐句是完全相同的。另两个乐句和这四个乐句仅在句尾的落音上稍作变化,也就是说整个曲调六个乐句都是重复第一乐句轻快、流畅的音乐主题。歌曲中间部分有一个对比乐句,这个乐句前半部分由两个八分音符和一个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旋律在感情色彩上产生了变化,从而把歌曲推向高潮,深化了“朋友”这一主题情感。后半乐句又回到了主题音调上,使单一的音乐主题在不断反复之中又有起伏,仿佛在倾诉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哦!苏珊娜》

  2、学跳邀请舞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别是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①认知目标:通过旋律模唱、乐句问答、动作记忆等形式,流畅自如地完成歌曲演唱,表达歌曲情感。

  ②能力目标:用简单的动作跟随音乐舞蹈,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歌曲《哦!苏珊娜》的演唱,懂得珍惜同伴间的珍贵友谊,初步感受美国乡村音乐轻松、自由的音乐情绪。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友谊”在教学中的有效实现,

  我在本课中的教学方法是 :

  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创设情境法、听唱法、讨论法、游戏法、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根据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应该特别关注兴趣的激发,通过“乐句问答”的游戏,律动、舞蹈等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参与开放、互动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通过整体感知、讨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模仿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音乐、表现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把它分为6部分:分别是课前准备、自然导入、探索感知、歌曲学唱、学跳邀请舞、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首先是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琴、曲谱卡片、薯片盒、牛仔帽

  第二个环节是聆听为主,自然导入(约5分钟)

  首先完整聆听歌曲《哦!苏珊娜》曲调,让学生感受歌曲轻松、愉快的情绪。

  然后教师问:“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畅谈感受。

  最后教师引导:“这么轻松好听的音乐让人真的很想动起来,好!大家跟我一起动起来吧!”伴随《哦!苏珊娜》的旋律模仿教师动作进行律动,初步了解歌曲的结构形式:(上肢动作律动)

  (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初步了解乐句这一要素,这一环节又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自然导入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第三个环节是探索感知(约15分钟)

  首先感受音乐的节奏

  1、听老师为歌曲伴奏。

  (1) 2/4 X X|X X|X X| 跺脚 拍手(高)

  (2) 2/4 X X|X X|X X|0XX|▎

  跺脚 拍手(低)

  (在关注音乐的同时关注节奏的变化,通过高低不同的手势来区分)

  2、尝试用以上声势和着歌曲伴奏进行活动。

  3、探索运用自制“小鼓”伴奏。

  教师引导学生敲击手中的薯片盒,试着敲击不同位置,模仿声势音色。

  4、教师随着学生敲奏,即兴清唱主题旋律一,并引导学生跟唱,教师出示旋律卡片后,进一步指导学生视唱本旋律。 3 3 2 2︱1·

  其次是采用乐句问答游戏学唱旋律二、三

  教师和学生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旋律接龙游戏,完成旋律二、三的演唱。值得说明的是,师生问答应强调语气、语调,将有感情的演唱贯穿在这一环节中。 3 3 2 1︱2·

  2/4 4 4 ︱6 6 6 ︱ 5 5 3 1︱ 2·

  最后是汇总视唱

  旋律卡片分为绿、浅绿、黄三种颜色,教师准备与这三种颜色相匹配的若干小卡片,进行听旋律贴卡片活动,按照歌曲顺序排列。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主要完成对曲谱的学习。全曲虽然有八个乐句构成,但实际只有三个不同旋律反复出现。用绿色和浅绿色作以区分。这样曲谱旋律变得形象而简单。教学中采用问答游戏、敲敲唱唱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使原本枯燥的“识谱技能训练”与“关注学生兴趣”融为一体。)

  第四个环节是歌曲学唱(约10分钟)

  1、故事导入

  2、简单介绍美国乡村音乐的知识。

  3、学习用lu和la哼唱旋律。

  4、通过模仿小皮球启发学生用轻松、富有弹性的声音哼唱旋律。

  5、教师范唱,让学生了解歌词内容,学生可用动作进行参与。

  6、学唱歌词并进行演唱指导。

  7、欣赏黑鸭子合唱组合演唱的《哦!苏珊娜》并指导学生用轻快、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在欣赏完这首歌曲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三打白骨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这是一篇学生感悟祖国优秀语言文字,受到精神陶冶的佳作,同时,也是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以及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共有3个。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为此,我确定本课的

  教学重点:理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过。

  教学难点:在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学习叙述故事情节的手法。

  三、说教法学法

  自主朗读感悟法:崔峦老师说,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提供相应图片,通过语言渲染等途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文章内容,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环节一:揭题导入,质疑问难

  上课伊始,我会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展示孙悟空降妖除魔、机智勇敢的形象。再简介《西游记》和作者吴承恩的资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著名故事,揭题质疑,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要三打白骨精?是哪三打?结果怎样?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瞒”的读音。

  2、指名分节读。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节再度课文。帮助学生读通全文。

  3、快速浏览读。在读通顺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带着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大意,把握主要内容,相机理清文章脉络。

  【理念】“不读通课文不开讲”,我力求学生对课文有全面、清晰的了解,读通课文是下文开讲的铺垫,根据语文学习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先行与文本对话,同事重视双基训练,扎实语文基础。

  环节三:感悟故事起因

  1、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前2句话,边读边思考: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取经路上,地点是高山中,部分主要人物是唐僧师徒四人。

  2、教师引发质疑:故事的起因是什么?抓住“吃了唐僧肉,长生不老,机会来了”引导学生体会白骨精想吃唐僧肉长生不老的贪婪性格。

  3、知道学生朗读好这一段。

  环节四:布置作业,指导书写

  根据先正字音、教师示范、学生描红、仿写的步骤指导书写。注意“咒”字的写法。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导入,再现情景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

  2、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话说说作者写了哪三次打白骨精?以此再现文章的主要情景,让学生回忆起该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环节二: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感悟一打白骨精

  1、学生自读2~4自然段,思考:白骨精为了达到贪婪的目的是怎么做的?抓住“美貌村姑、一罐斋饭,请他们用斋”引导学生体会白骨精用变作美貌的村姑来蒙蔽唐僧师徒,进而体会她的狡猾。

  2、教师质疑:孙悟空能识破妖精的诡计吗?扣住“火眼睛睛”以补充资料的形式介绍孙悟空有种特殊的本领是他的火眼睛睛能辨出妖魔,进而体会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的高强本领。

  3、孙悟空棒打白骨精,结果如何?抓住“劈脸一棒”引导学生体会孙悟空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抓住“扔下一具假尸首、化作一缕青烟逃走了,几只青蛙、蛤蟆”引导学生体会白骨精的狡猾,并不容易打死。

  4、启发学生思考:这一段中还描写了哪两个人物?分别是怎样的形象?抓住“夺过罐子就要动口”引导学生体会八戒迫不及待、嘴馋的样子。抓住“连忙扯住悟空,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引导学生体会唐僧心地善良,不识妖魔,好坏不分。

  5、指导学生读好2~4自然段。

  感悟二打三打白骨精

  过度:在感悟一打白骨精时,我以扶为主,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去研读文本,找出重点语句,感受白骨精的狡猾,孙悟空的高强本领和勇敢,在下面一步中我从扶到放,让学生来多说多想,总结一打白骨精的学法:先找出白骨精为达到目的是怎么做的?再找出悟空是怎么识破妖精的诡计?孙悟空棒打白骨精的结果如何?按照这一步骤自学5~7自然段。

  1、学生默读5~7自然段,根据一打白骨精的学法圈圈划划,做好批注

  2、交流二打白骨精:抓住“闪出,八旬老妇人,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引导学生体会白骨精的诡计多端,变作老妇人骗取唐僧师徒的同情。抓住“孙悟空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引导学生体会孙悟空的聪明以及消灭妖魔的坚定决心。再关注“白骨精用法术脱了身,丢具假尸首在路上”引导学生体会白骨精的狡猾。

  3、见这一情况,唐僧有何表现呢?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6自然段,扣住“摔”引导学生体会唐僧的胆小以及受到了严重的惊吓,再由他喝道、非常生气、大惊、无奈的话语中体会他心地善良的品质以及他的不识妖魔。

  4、由孙悟空的话:师父若真不要我,就请退下我头上的金箍儿!教师引发探究:如果唐僧能退下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孙悟空会不会离开师父?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孙悟空的机智,他只是用这个办法难住唐僧,唐僧只得“再绕你一次”。

  5、交流三打白骨精:抓住白骨精“不甘心,又变作白发老公公,假装”引导学生体会白骨精的诡计多端。扣住“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迎着妖精,笑道”引导学生体会孙悟空的自信和乐观,抓住孙悟空“暗中叫来众神,作证”引导学生体会他的机智勇敢。关注“一棒打死妖精,化作骷髅,脊梁上的字白骨夫人”引导学生体会三次把白骨精打死的结果以及白骨精名字的由来。

  【理念】阅读教学是教师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这部分我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进行个性阅读,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脑,将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总结全文:

  1、白骨精的三变都被孙悟空识破,并最终丧生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之下,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以反衬的手法,用白骨精的诡计多端衬托孙悟空的机智勇敢,善于识别妖魔和勇于降妖除魔的高强本领。

  2、教师引发探究:为什么孙悟空一次打不死白骨精,而要三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展开故事叙述,使情节曲折复杂,引人入胜,进而体会孙悟空降妖除魔的艰苦不易。

  环节三: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交流课前搜集的《西游记》中的故事

  环节四: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小练笔:学习作者展开故事叙述,使情节曲折复杂、引人入胜的写法,给唐僧师徒取经加一难。

  【理念】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读写结合,迁移运用知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大家好!

  政治新课程改革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我们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知识融入生活。这也是我追求的目标。我希望我的政治课能够同语文课一样,让学生置身于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达到情感的`升华。

  接下来我就结合情境来谈谈我对《依法纳税》这一框题的设计。

  教材分析

  《依法纳税》是《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的最后一框题,是对整个单元的情感的深化,在整个单元中发挥着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一框题中,要让学生把握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含义及关系,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树立学生依法纳税的意识。这是本课我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为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当前社会公民纳税意识淡薄,违反税法的现象还存在,而学生又是将来的建设者,有必要让他们认识到依法纳税的必要性,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这也是本课我要实现的情感目标。难点是“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学生对纳税人和负税人正面接触很少,不了解,因而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但这两个又是很基本的概念,必须突破。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来实现这两者的突破。

  学生分析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首先要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准确定位。我所面对的学生十七八岁,活泼好动,精力旺盛,表现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理论性的知识不感兴趣,接受力薄弱。在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特性,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分析

  接下来我就结合情境教学法来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生动表演,创设疑问情境,导入教学

  “税收与我无关?”

  在进入“纳税人和负税人”的教学之前,我先让两位学生进行情境表演“税收与我无关?”,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情境表演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并引发思考,“税收真的与我们无关吗?”在学生思考过程中,辅助一些图片,展示现实生活情境“超市购物”、“银行取款”,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会去理解,意识到税收就在我们身边。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突破难点

  纳税人和负税人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讲了“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含义”之后,我通过两则生活材料,创设生活情境,进行了这个难点的突破。

  通过实物“工资条”的展示和现实生活中“消费税提高,商品价格上扬”的例子,给学生营造生活气息,进而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认识到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实现难点的突破。

  三、多种手段,创设多样情境,突出重点

  要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依法纳税的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也是我确定的本课的重点。

  对于这个重点的突破,我通过多种手段,创设多样情境,层层深入,逐步实现。

  (一)引入动画,创设生动情境,形成认知

  在讲授依法纳税的重要性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flash动画《假如国家没有税收》,在生动形象又富有感染力的动画中,令学生对这个重点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不知不觉中领会了税收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认知。

  (二)开展活动,创设角色情境,深化意识

  在谈到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还很淡薄,社会还存在违反税法的行为时,组织学生进行“当一回税务官”的活动,让学生以税务官的角色去发现、分析和评价身边违反税法的行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在进行概括总结。通过这种角色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自身与角色间产生知识与情感的交流,达到融情于境,再经过我的诱导、点拨,很自然地把握了四种违反税法行为的表现、危害、判断方法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进一步深化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意识。

  (三)结合生活,创设爱国情境,升华情感

  在强调公民在履行依法纳税义务的同时,还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收和使用时,我运用了互联网中广泛流传的关于肯德基、麦当劳因中国人不习惯索要发票而逃税20多亿的生活材料,将依法纳税提升到爱国的层次,强调这也是爱国的表现。通过这种爱国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的爱国情结,更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树立起依法纳税的意识,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从而实现情感的升华。

  通过这多种情境的创设,学生一直处于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一直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好地把握了本课的重点,也顺利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设计活动,创设实践情境,参与生活

  为进一步巩固知识,强化依法纳税的意识,我设置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征集税收宣传口号”。通过这个活动,使得教育内容具体化、生活化,真正达到“参与生活”、“服务生活”的目的。

  课堂小结

  介绍完本课知识点之后,利用师生对话的方式,我列出了本课的知识图表,构建学生对本框的整体认知。

  一、纳税人和负税人

  两者关系(难点)

  1、纳税人

  2、赋税人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重点)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处罚

  3、树立权利与义务意识,积极行使对税收的监督权

  教学反思

  情境的创设,使课堂更富有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在情景交融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知识。在《依法纳税》这一框题中,我就是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多样情境,使学生在轻松生动的氛围中把握了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树立起依法纳税的意识。

  以上是我对《依法纳税》这一框题的设计与理解,欢迎批评指教,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课程标准

  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6-3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

  初二历史与社会课题《开放与交流》是本册教材最后的内容,对学生现在的学习进度来说,跳越了好几个朝代的知识,对于没有前面历史知识铺垫的学生来说,要贯通古代历史来理解开放与交流的意义,是有困难的。课题本身又具有综合性,还要以史为鉴,结合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谈开放与交流的意义,也需要学生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开阔视野。此外对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要求较高。

  三、教材分析

  《开放与交流》课题是初二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的最后内容,教材以马可波罗东游记为线索,以宋元时期的繁盛的对外交流为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并介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有总领古代对外开放与交流的作用,从历史发展的经验中去理解开放与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同时课题对学生理解当今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现实教育意义非常突出,所以本课教学非常重要。

  依据以上的课程标准,结合初二学生的学情,参考教材特点与历史教学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分解确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四、学习目标

  1、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了解马可波罗东游见闻以及《游记》的影响,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

  2、学生感悟中华古代文明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感悟开放与交流的意义。

  3、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创设情境,倡导以史为鉴,引导学生掌握联系阅读、合作探究的科学学习方法。。

  4、认识马可波罗的历史贡献,培养学生顽强不屈的毅力与百折不回的精神。体会元朝的强大与富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学生了解宋元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感悟中华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难点:感悟开放与交流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联系阅读探究法为主,提供补充学习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发现,理解感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六、设计思路

  以马可波罗游历中国为明线,以一个人(马可波罗)、二条商路(海上与路上丝绸之路)、三个城市(大都、杭州、泉州)为构架,贴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当今身边——古代——当今的讲述顺序,从身边的对外交流事例引课,联系马可波罗游历华夏的见闻,感受元朝的开放与交流,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感悟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再联系古代、当今中国的开放,学生在谈感想中探索开放与交流的意义。

  七、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新课。以采实学生的欧洲修学旅行到威尼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联系课题,学生讲述亲身体验,提出对外交流的重要性。

  2、游历华夏话见闻。

  以马可波罗的东游旅途见闻为主线,反映元朝的强大与富庶,对外开放与交流。

  (1) 马可波罗的东游线路与时间,巩固复习丝绸之路的线路。

  (2) 创设马可波罗与元世祖的对话情境,摘录游记中的内容,由学生帮助分析游记见闻,反映元朝的强大富庶,科技发达,展示元朝的开放。激发学生的国家民族自豪感,渗透情感教育。

  (3) 观看马可波罗东游的记录片视频,进一步了解马可波罗在大都、杭州、泉州的见闻,说明中国的强大富庶。

  (4) 以杭州为例,有学生阅读《马可波罗游记》片段,领略游记的写作特点,感受杭州的繁华富庶,联系当今的杭州品质之城、幸福之城,说明大气开放的杭州新面貌。

  (5) 以泉州为窗口,展示图片,证明泉州作为当时最大的国际化港口,文化经济交流非常频繁,证明元朝的开放。

  3、 中西交流论影响。(合作学习,突出重点)

  以马可波罗沿海上航线回家为线索,开展合作探究,突出并解决本课学习重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1)说出马可波罗商船的海上航线?

  (2)马可波罗商船可能携带哪些物品?当时可能有哪些先进科技文化传入了西方?

  (3)英国思想家培根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改变了世界面貌,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请大家帮助举例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让学生上台指示海上线路,培养读图能力;列举海上运输物品,说明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交流;并开展合作学习,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突出贡献。从而达成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并解决学习重点。

  介绍《马可波罗游记》的成书过程、以及列举材料说明它对欧洲人的影响,进一步说明交流的重要意义。说明“眼界决定世界”

  4、古今开放谈感想。(深化主题,突破难点)

  以古今中国对外交流的典型事例说明开放的朝代往往强大自信,交流有助进步。

  (1) 寻找历史脉络,列举西汉、唐朝对外交往的典型人物张骞、鉴真、玄奘等,并联系清朝闭关锁国必然落后的历史教训,感悟“开放显示大国气度,交流有助各国进步”,概括提升“气度决定高度”。逐步突破难点。

  (2) 列举当今中国的开放与交流典型事例,如奥运会、世博会等图片,进一步揭示深化开放与交流的现实意义,继续突破难点。

  (3) 学生联系古今谈感想,学习内化,感悟情志,激发热爱学习与爱国爱乡的强烈情感。从而真正理解感悟开放与交流的现实意义。

  5、 板书归纳巧结尾

  游历 华夏 话见闻

  中西 交流 论影响

  古今 开放 谈感想

  板书展示教学流程,用关键词揭示核心主题:在开放与交流中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最后教师展示学习赠言,最后渲染课堂氛围,结束本课学习。

  八、课后反思

  本课设计围绕学生学习规律,采取联系阅读、合作探究想结合,资料生动直观,学习铺垫到位,有效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由浅入深,营造了一堂教学立意大气、学习容量很大,教学环节流畅、课堂氛围开放、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有效结合、参与发言踊跃、教师语言引导到位、学习效果显著的“开放与交流”有效结合的新型课堂。

  但是,由于跳跃性选择课题,学生不熟悉基础知识,补充的学习内容非常丰富,教学节奏要求较快,教学时间比较紧张。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和幼儿分析

  《祖孙乐》这个活动选自小班下学期《让爱住我家》这一主题。家是幼儿生命的摇篮,是他们最温暖、最安全的港湾;家人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小班幼儿对家的依恋尤为强烈。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年青家长纷纷外出打工,留下年幼的孩子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照料他们的生活,满足他们的需要,孩子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建立起强烈的依恋情感。《祖孙乐》这个活动正是从小班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小伙伴之间的相互介绍和彼此的交流,了解家庭成员中祖辈的称谓和关系。并通过故事《愉快的一天》,来培养孩子对长辈关爱和尊重,逐步发展其社会性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主题目标中要求让幼儿加深对家庭的了解和对亲情的体验,分享家庭生活的乐趣,初步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尊重。让幼儿从单向接受爱,到学着体会爱,进而初步学着表达爱。因此,本节活动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中祖辈的称谓和关系。

  2、理解故事内容,知道要像小兔一样尊重、关心长辈。

  三、说活动重、难点

  小班孩子的社会性快速发展,已经开始喜欢社交生活了,孩子的社交生活是从家庭开始的,了解知道家庭中祖辈的称谓是日常交往的必须,所以是本节活动的重点;但基于他们的认知特点,对复杂的家庭成员关系还没有很好的掌握,所以本节活动的难点是了解家庭中祖辈的关系。

  四、说活动准备

  纲要中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正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要创造一个能使幼儿感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同时也指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为此,我事先让家长帮助幼儿在家庭中适当渗透祖辈之间的关系。并让幼儿与小朋友事先交流,自己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有趣的事情。并准备了图片、照片展板、故事挂图等。

  五、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并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提问法、观察法、游戏法等。

  六、说活动过程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利用歌曲《家族歌》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2、观察法观看展板《喜洋洋一家人》,理解祖辈的称谓和关系。

  (1)出示图片展板,了解家庭关系;

  (2)游戏法巩固认知;

  (3)请朋友说一说爷爷奶奶和小朋友的不同。

  3、请幼儿介绍讲述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增进祖辈之间的感情。

  (1)、长相:身材、胖瘦等。

  (2)、其他方面:爱好等。

  4、讲故事《愉快的一天》,激发关爱长辈的情感。

  提问:

  故事里有谁?兔爷爷、兔奶奶为什么很高兴?小兔子见到爷爷奶奶是怎么说的?他们是怎样去采蘑菇的?兔弟弟对奶奶说些什么?临走时兔妹妹是怎样说的?

  5、谈话交流、观看课件:能帮助老人做什么?共同分享和爷爷奶奶相处的经验,体验祖孙乐。

  (1)、引导幼儿体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抚育他们的辛苦。

  (2)、应该怎样关心、尊敬老人?

  6、总结交流:你还知道那些家族辈份称谓。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捞铁牛》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朝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的八只大铁牛打捞上来的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依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的需要。

  2、学会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3、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细致的工作,学习作者言之有序。

  4、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理解怀丙说的:“让我来试试,铁牛是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是本文重、难点。

  二、说教法。

  第一课时的教学,把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细致的工作做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以趣激趣。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曾把兴趣比作“炸药”,说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里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探索知识和认识一事物的意识倾向,有了这一倾向,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这节课我采用故事导入,故事讲完了,我又故设悬念,和尚说了一句什么话把大家逗乐了?大家想知道吗?请打开课本,自读课文,就能找出和尚说的话。

  (二)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的形式,在读的时机上,有初步感知课文时的“初读”。理解分析时的“细读”。体会领悟时的“品读”。使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有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和尚打捞铁牛做了哪些工作时,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条理性。反复地读、说、体会,便落实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这一目标。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本,从而更好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在学生的活动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全班学习这一形式,而是以个体的独立学习为主,加强同桌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使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如1、2自然段的学习,我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你读懂的内容和不懂的问题,最后再请一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全班交流。第3自然段的教学,我让学生在齐读一遍后,看了录相,然后请同桌之间将这段内容互说一遍,从而促进了同桌之间的互助学习及交流。

  (三)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例子,所以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铁牛到底怎么捞上来的,请同学们自己回去动手做实验,边做实验边想,你再有没有比和尚更高明的办法?或者你认为和尚的做法还有哪些弊病。从而开发了学生创造的潜能,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说学法。

  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我引导学生采用个别读、齐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其次,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始终把他们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通过小组内的读书、思考、讨论,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初读,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自由读一遍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和尚说了一句什么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使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二)精读,深入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要深入理解和尚所做的每项准备工作,我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进一步领悟作者是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体会作者的言之有序。

  (三)练说,促进能力转化。学了第3段之后,我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请同学们就你做过的某一件事说一句或几句话,可以用上课文中这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这样既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又强化了知识的记忆。

  (四)动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课文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下午回去自己动手做实验,边做实验边想:你有没有比和尚更好的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第二天再给老师汇报。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清新明快,看了使人一目了然,这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17、捞铁牛

  “叫水送回来”

  潜水摸牛

  准备工作备船装沙

  并船搭架

  拴牛绑架

说课稿 篇7

  本文就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第四章第四节乙烯(第二课时)初步谈谈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大纲对乙烯的教学 要求是掌握乙烯实验室制法,化学性质(跟溴水,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燃烧等),加成反应,加聚反应原理,简介聚乙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了解乙烯的用途。

  教材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来验证乙烯性质,若再配以一定习题,让学生反复演练熟悉,上述要求不难达到。但从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为这种模式重视知识的传授,重点是知识的应用——解题,且通过解题来熟练掌握知识点,以提高解决总是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缺乏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实际参与少,体验不深,理论联系实际少,且介绍创造发明的部分往往一笔带过,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是为了解题,为了升学,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即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兴趣不浓。

  在教学中应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使学生从感知初步形成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培养科学的认识论为基础,使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多方面的实践能力。通过一些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具有正确认识自我与选择学习,生活与发展的能力,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使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个性与特长得到开发与持续性发展。

  基于以上,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及教育内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乙烯原理及注意事项,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来验证乙烯的化学性质,

  (3)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图,培养良好的实验素质,

  (4)重点是乙烯性质的检验及加成原理,引导启发学生发现新现象,培养分析总是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中采取了实验—推理—归纳—总结—巩固的教学方法乙烯教学模式。原因如下:

  乙烯教学是学完甲烷和烷烃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乙烯的分子结构来分析乙烯的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突破难点,完成知识的社会建构,使学生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教学认识过程实际上是认识主体通过教学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凭借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是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寺客体信息的选择与重组,用现有的认识结构去“同化”外部世界的过程,学生正是在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和掌握客体牲关系,并加以区分和掌握,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同时还应看到:教学中主体与寄生体的关系必须通过主体自身的对象性活动才能自学地建立起来,学生也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观察、思考、探索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及相应的思想方法,建立优化高效的学习策略,而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2)在学生参与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活动,不仅是构建,保持和应用知识的基础,而且促使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活动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机制。人的主体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发展,通过主体参与,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窨;引导演算自我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3)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核心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往往只局限于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重复实验等被动式实验模式,忽略了在实验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化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体现。

  (4)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设计实验能力是一种最高的水平能力,是活化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通过具体实验设计,为学生创造一

  种探索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俯实验精髓,提高实验素质和能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要设计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知识和技巧的灵活应用,需要创造性地独立思考和探索,从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亲自体验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乐趣,享受科学实验成果,进而鼓励学生立志发现探索自然的奥秘。

  3、教学基本过程

  复习提问(4')

  导入新课,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并得出结论(18') 启发诱导,发现问题,设计并演示实验(10')

  阶段性总结(5')

  学生练习(3')

  教师总结(1')

  4、教学后记

  成功之处:(1)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发动学生进行推理和归纳。(2)在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的讲述中用动画模拟反应的微观过程,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3)通过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对乙烯性质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不足之处:(1)通过本节课发现,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很差,以后应加强训练。(2)由于时间有限,未能把学生收集的有关乙烯用途的资料进行很好的探讨与交流,学生的能力未能很好的发挥。

说课稿 篇8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2、过程和方法: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读中注意圈点勾画。

  (2)精度探究,揣摩文章的思路层次,寻求过渡语段,感悟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

  (3)比较阅读,将本文与后面的几篇文章从内容、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比阅读,找出异同点,加以感悟、品味。

  (4)心领口诵,在反复诵读中引起感情共鸣,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一) 重点: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 难点: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在独立、合作研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理解本文选材的精当,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第二课时:讨论、品味语言。小组讨论交流,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精神生活的描写,进一步体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

  四、学习方法: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部分:导入

  巴金回忆,他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闪烁的星星。冰心回忆,她曾眺望那浩淼的大海,折叠纸船以思念母亲。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它们是那么深刻,仿佛镌刻在我们的心上一般。于漪老师也在回忆。她回忆了些什么呢?这些记忆对她有什么终生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文章——《往事依依》,让我们以这篇文章为桥梁,一起去踏寻于老师的成长足迹,相信我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第二部分:作者介绍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名家,去了解于漪老师的生平。

  于漪,江苏镇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特级教师。

  她上课声情并茂,总能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学生无不为之震撼。

  第三部分: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上课,于老师是全身投入的;写文章,于老师也同样饱含深情。

  问题:“往事依依”,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于老师在文中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她的几件往事呢?分别是在哪几个小节中回忆的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在文章的第二到六小节回忆了这些往事。

  (学生们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把看山水画,看《评注图像水浒传》分别列出。不否定他们,而是通过解释说明都是看图,所以就归为同类事件。另外,用什么语言概括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不必和老师一模一样。)

  问题:这样看来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不是多余呢?

  明确:不是。开头用来引出下文。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并且还指出这几件事情对我的影响: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因此是总结,也是主题的深化。

  问题:所以我们看到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明确:总分总的结构。文章脉络非常清晰。

  第四部分:细节找寻,品味情感

  问题:明确了文章的脉络,我就有疑问了,为什么作者要回忆这几件往事呢?这几件往事在她心目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呢?让我们集体朗读第一小节,找找答案。

  明确:这几件往事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

  问题:用文章题目中的词来形容就是——(拖长声音,让学生们集体回答)

  明确:依依。

  问题:“依依”是什么意思?

  明确: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提示学生书上有注释)

  第五部分:内涵探究,主旨揭示

  作者说往事依依,我们也看到这些事在作者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为什么偏偏是这几件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呢?我们从一件件往事中进一步探究。

  问题:为什么看图画会留下深刻印象呢?“我”在看图画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在图画中看到祖国自然山水,家乡风景,感到仿佛身历其境,其乐无穷。

  问题:我们再看,《千家诗》里有什么内容?在《千家诗》里作者读到了什么,或者说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祖国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山山水水美丽非常,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作者还读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作者同样看到了祖国的山水,家乡的风景,感受到了生活的情趣。

  问题:随带问问,这里作者举了很多书中的例子,顺序上能交换吗?

  明确:不能,按春夏秋冬的顺序。

  问题:听讲课这一部分,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两位老师。一位是国文老师,一位是代课的国文老师;一位老师讲的是古文,一位讲现代文;一位老师讲课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悲歌慷慨;一位老师眼神中凝注深情。我们看到这两位老师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或者说是什么打动了作者?

  明确:虽然,这两位老师并不相同,可是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之所以会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以上几个问题在书上不难找出相关答案,老师把重点在板书上写出,以提示学生回答下一个问题。)

  问题:有了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问答之前的问题了。为什么这几件往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那是因为作者本身有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老师小结:正因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所以山水画才能使她凝视良久;一幅幅插图才能吸引她;才会在《千家诗》中编织自己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才会被老师左右摇晃的身子和注满情思的眼神所感动;也才会铭刻老师的谆谆教导:多读书,读好书,成为志趣高尚的人。因为作者在艺术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了自然的优美、生活的情趣、祖国的壮美。因此她热爱文学。

  往事依依,作者热情不减,因此依依往事唤起作者的青春激情,催她不断奋进。

  这也是于老师通过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迪:只要我们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一些好书,就一定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就能有辉煌的明天。

  第六部分:延伸拓展,作文指导

  课文内容我们了解了;作者爱自然、爱生活、爱祖国的深情我们体会了;我们也从中获得了启迪;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我们看到作者在回忆往事中处处透着情。她的情又是通过事来表现的。文章形散而神不散。此文的“神”就是作者的爱自然、爱生活、爱祖国之情了。

  “事”和“情”之间,有情,事才能有深刻印象;通过恰当叙事才能让读者体会其中的情。

  同学们就要问了,怎么才能达到叙事传情的目的呢。我们就文中听讲课一节进行分析。

  问题:请听我读这一节,你们分析看看作者对两位老师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的。

  师有感情地朗读第六小节。

  明确:国文老师是重点抓住他的动作进行描写的,代课国文老师是抓住了他的神态进行描写的。

  问题: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区别呢?考虑是否和老师讲的内容,以及老师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有关呢?

  明确: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感情是奔放的,慷慨的;代课老师的感情是含蓄的,凝练的。

  老师小结:文章要准确地叙事传情,就要抓自己印象最深的来写,而这最深的印象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要对之进行细致的描写。

  这是于老师的文章在写作上给我们的启迪,我们来对比看看我们自己的文章(课前请学生就刚刚经历的运动会写一篇小短文,挑出有典型性的文章课堂分析交流)。

  老师读学生小作文《运动会一瞥》:

  “9月27日和28日,苏州立达学校秋季运动会在大家的关注下开幕了。各班的运动员们和拉拉队都使出了浑身解数。运动会是扣人心弦的,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懊悔,但大家都开心地过了两天。

  我们班的顾了了同学参加掷实心球时,我看了整个过程。首先,顾了了双手托起实心球,然后双脚前后分开站,再把实心球重重地抛出了一道弧线,五米八零,是个好成绩。

  在这次运动会中,大家都赢了,都赢得了快乐。”

  学生对文章的好坏进行交流。

  (请多位学生谈,各人说自己的体会,最后老师总结。)

  老师总结:这篇文章对同学投掷实心球的过程描写很细腻,这是此文的成功之处。但是文章开头结尾写的是“快乐”,文章的主体部分却与之无关。所以也没能达到准确叙事传情的目的,我们听完,体会不到快乐。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写作中另一个重要的地方了。写文章还要正确选材,文章的材料和主题要一致。比如,《评注图像水浒传》相信给于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绝不止是画中的山水,一百零八个好汉肯定也会留下印象,但是这与本文的主旨无关,就不必写了。《千家诗》中的内容也不止是四季风光,五彩世界,但也与主旨无关而不提了。所以,写文章,正确、准确选材也很重要。

  第七部分:本课总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于老师的《往事依依》,从中体会到了她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之情,明白了阅读对我们的重要性。从写作角度,我们也懂得了,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叙事准确传情就要求恰当选材,描写抓事物特点。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武松打虎》。选定好课题之后,我们两个分头对文本进行解读,然后,分头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多次的沟通、交流,在目标、环节以及问题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商讨、整合,最后达成了统一的意见。下面,我按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三个板块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首先说教材

  《武松打虎》是北师大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节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而“武松打虎”算是经典名著中的经典故事,全文是按照“喝酒——上冈——打虎——下冈”这一过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记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前前后后。刻画了一个机智敏捷、勇猛过人而又血肉丰满的武松形象。课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性极强,曲折生动、扣人心弦,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小说可讲的点比较多,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个单元的题目是“个性光彩”,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刻画了武松这个人物鲜明的个性。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评价《水浒传》“叙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声口”。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打虎英雄不乏其人,但真正打得精彩,打出声威,打出名气的,不是很多。小说中的武松一亮相,就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文体特征,往往决定了教学目标。这是一篇小说,课程标准相关的要求是: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根据课标和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文本特点,我们把学习目标确定为:

  1、注重阅读体验,感受武松智勇双全的个性;

  2、品读课文精彩段落,学习作品刻画人物的方法。

  两个目标分别涉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人物描写手法,目的是想在教学中,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为契机,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从学情来看,虽然是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对于武松打虎这一故事,不论从电视上还是从书本中(主要是电视剧),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学生真正细读原著的不多。因此,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地感悟文本的精彩、体会经典的魅力。因为我们有责任把学生的视线由视听或者画面引向丰富的文字,因为视听和画面永远无法替代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对语言的落实,就像快餐代永远替不了盛宴。结合学情,我们把“品析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精妙技法”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主要采用的是“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法;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仅仅是一个补充和辅助。

  第三说教学过程:

  一共设计了五个环节(主要是三个),首先第一个环节是一个课前调查,激趣导入。采取这样直接导入的方法,目的是想尽快为学习本课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是自主学习,发现精彩。

  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人虎相搏的段落并划出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如然后试着向同桌复述本文故事情节。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样做,也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读书”的时间真正留给学生。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个环节既注重了学生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又让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第三个环节是演读品悟,感受精彩:

  让学生分两组:即英雄组和猛虎组,进行分角色朗读“武松打虎”段落。然后让学生对老虎、武松的相关描写,并讨论武松这一人物形象。想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紧扣文本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借此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四个环节是仿评水浒,体验精彩

  让学生模仿着对文章特别是文中的精彩段落做简单的点评,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这个环节是想把发现的机会让给学生,教给学生一种点评的阅读方法,由点到面,让学生体会经典的魅力。也让学生明白:塑造人物形象,要善于调动读者的心里感受。

  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提高,秀出精彩,也算是一个小结。为新闻拟个标题。目的是在回顾本节课内容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最后是说板书,板书设计是本着直观、简洁的原则,设计如下:

  武松打虎

  一扑一掀一剪(凶猛)

  只一闪只一躲只一闪(智勇)

  希望通过这样的板书,便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不断修改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整理自己思想的过程,是对文本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是自我提高、自我成长的过程。通过这次“三人行”活动,我们真正体会的刘老师的用心良苦,也真正体会到刘老师说过的“人本、文本、个性、高效”这八个字的含义实在是太丰富太深刻了!这一点,大家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10

  5.1电荷

  一、带电(带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则说明该物体带了电荷。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现象

  二、两种电荷:

  实验表明: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他们是这样规定的:

  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三、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验电器:

  1、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使用:可以凭验电器金属箔张角的情况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3、工作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五、电荷量及其单位;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它的单位是库仑,简称作库,符号是C。

  六、原子的结构 :

  元电荷: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e = 1.6 ╳ 10-19C。

【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相关文章:

1.有关生物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2.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3.有关生物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4.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5.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6.有关物理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7.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8.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