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模板集锦四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我们去植树》是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二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讲述的是孩子们去植树的事。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树的好处,体验植树的快乐,感受自己像小树一样成长。
一、教学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这堂课中,我把朗读作为重点,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渗透理解语言的方法,以此突破语句中的难点,延伸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自主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
(1)初读课文
(2)重点指导
(3)评读
2、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提供自主、宽敞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有机会交流,在实践合作中得到收获。这篇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一棵棵小树多像我们,我们多像一棵棵小树。”比较难理解,于是,我就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法,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让他们共同学习、理解。有的说:“小树和我们一样都要成长。”有的说:“小树成长需要阳光和水。”还有的说:“小树的成长需要有人照顾。”这时,我适时地引导:“小树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人浇水,修枝剪叶,那么你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呢?”听完我的话,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们需要爸爸和妈妈的照顾。”“我们需要吃饭、喝水。”“我们生病了需要治病。”等等,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因此,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理解比教师直接生硬的解释要体会得更深一些。
3、探究学习,联系生活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们了解植树的好处,我带着他们在校园的周围亲手种上了自己的“成长树”,每天都要细心地照顾它,我发现就连平时很调皮的学生都很负责地给它浇水、施肥,好像照顾自己一样,每个星期我们都要比一比谁的“成长树”长得最好?让学生从中体验植树的快乐,感受小树和我们一起成长。
三、教学体会
1、运用多媒体VCD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书本知识枯燥、单调地塞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被动而又乏味,但多媒体VCD能激活教学资源,展示生动的画面,优美的录音,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再现语文情境,以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学生的情绪,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播放了多媒体VCD中的“朗读指导”,视频中标准、富有感情的课文朗读,加上鲜明的升降调和停顿等提示符号,让学生边体验边模仿,多媒体VCD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技术走进课堂,给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2、学生已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就是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指挥的启迪,我们不应以纪律为名去抑制学生,而应该给他们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环境,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3、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将合理创造性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挖掘新教材的潜在知识,在教学中反思,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自由畅想的天空。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夏感》一文七年级上册三单元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家梁衡在文中用饱含激情的笔触,抓住夏天的特点和景致,把一个“总是浸在苦涩汗水里”的夏天描写得生机勃勃、热烈奔放、磅礴大气,表达出作者对夏天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由衷的赞美之情。
散文意在品析语言美,感悟意境美,领会哲理美。刚进入中学的初中生,在写作上往往空洞无物,结构杂乱无章,读起来如嚼枯柴。好的文章不仅能提升一个人的修养,更能提高一个人的写作水平,因此,对语言的理解赏析尤为重要。本单元就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学习品析、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品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词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学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的诗意美。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生自读自品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并赏析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领略文字的美来感受大自然的美。
通过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感情,把握文中的哲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课文重点修辞和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四、说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读点拨法: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3、合作讨论法: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提出质疑并探讨话题,展示学习成果。
五、说学法
1、读:自读课文,熟悉课文,认识课文,这是学习课文的基础。
2、品:小组探讨,师生互动,共同品味文章美感。
3、习:学以致用,将认识与实践结合,拓展学生思维。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万物复苏的早春,我怀念新荷遍池的初夏;在落叶飘飞的深秋,我怀念浓荫密布的仲夏;在银装素裹的隆冬,我怀念热情火辣的盛夏。同学们对夏天有着怎样的感觉呢?请说说你们心中的夏天。(学生展示课前写好的用比喻、拟人修辞描写夏天的句子。)我从大家的描述中感受到一个丰富多彩的夏天,那作家梁衡笔下的夏天又有哪些地方跟我们的不一样呢?
(二)读
1、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生字词。
(读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读书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关键。读而能生疑,疑而能在品文时提出问题,针锋相对。只有在对文章认识、熟悉并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理清文章思路,才能深入文章去品析去感悟,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读书也是巩固基础的字词、拼音、解释最好的方法。)
2、跟着朗读材料读课文,读出磅礴之势、升腾之气,看看你能否通过阅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夏天的特点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热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自然景物、色彩、旋律)
(在读书过程中插入问题,不是仅为了找答案,而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文本中来,让学生意识到文本的重要性,明白阅读是千万不能脱离文章本身的。)
3、展示朗读:请个人分片段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答案以板书形式呈现)
(三)品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运用了各种词语去描绘夏天。小组合作,共同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词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从现阶段初中生的认识水平来看,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还不够完善,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去品味语言,所以在此我给出了一个鉴赏的格式:“我欣赏的句子是 ,它运用了 的修辞,这样写的好处是 。”我还将视学生对语言的把握水平决定是否先给出一个例句。如:“我欣赏的句子是‘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这样写的好处是发挥想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蜂蝶优美的舞姿。”)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重在平时的阅读和积累,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篇精彩的写景抒情散文,对文章语言的品味比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重要。本单元写景抒情的课文无一例外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对于此时的初中生来说,学会认识修辞,鉴赏修辞,并能运用修辞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品读时肯定会七嘴八舌地说,这个时候学生的说大多数会停留在初步的感受,他们会说得较笼统,此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将邻座4至6人分为一个讨论小组,此处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旨在鼓励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品读文章中来。小组内大家共同阅读,共同探讨佳句,提出疑问,并由其中一人收集小组意见,准备发言。课前,我会先将小组组合成两个大组,采用“聊天”的方式,一方先品读某句某词,另一方反驳、补充或另行品读,小组合作大组竞争,两方形成对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要将有限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自读自学自品,提高个人学习能力,但这个过程不能缺少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并不要求学生赏析到每个句子,只要有自己的正确认识和独特体会就可以了。赏析语言没 有标准答案,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重点看学生能否从文章中学到修辞的用法,能否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能说出独到的观点,能读出文章的美感更好。
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品出夏季是一个“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迸发生命活力的季节”,进而也能品出作者对夏季所怀有的感情。这里教师不设题,只做提示和指导,避免学生被牵着走。在学生充分认识课文、品析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会认识到作者“为什么会写夏天”,文章自然会回归到写景散文所抒的.情上来。世界上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梁衡笔下自然
景观的描绘不仅仅是一种表层美的渲染与铺陈,而是一种更深入腠里的感情寄托。通过感情的探索,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人是活的,文章也是活的。)
(四)习
1、仿写:
?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仿照句式,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此仿句或许难了点儿,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课前布置仿写任务,当堂展示学生的仿写作品。教师可以出示例句:“夏之色为火的红,如烈日,如火焰,燃烧着大自然的激情。”“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并据此介绍仿写的相关注意事项。)
2、练笔:学了这篇文章后,再试试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一个夏天的小片段,看你能不能写出新意。(学以致用,比较提高)
(五)拓展延伸
虽然历代文人写了不少春花秋月,但也不是没有夏的影子。想一想,说一说,有什么关于夏的文字?
如: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 夏首云物变,雨余草木繁。(韦应物《始夏南园思旧里》)
推荐阅读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延伸阅读,扩展知识,多做积累。)
说课稿 篇3
兴趣是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源泉,有了兴趣,低年级的小朋友才会认真听,想听。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中,我就是秉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的原则,努力创造轻松、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全面,不然就会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则寓意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就以这个为主线,运用各种手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寓教于乐。
1.利用活页教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挂图与书的插图很直观,但比较生硬,于是我就自己制作教具,使这些教具“活”了起来,使小鸟、青蛙也跟着“活”了起来,从而使学生的眼睛,身心也跟着活了起来,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其次,形式多样的分角色朗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则寓言故事,是通过小鸟与青蛙的对话形式来表达的`。课文的对话生动活泼,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课文,因此我就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如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齐读,个别读,同桌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蕴含着的道理。
3.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探讨“表蛙为什么只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这个问题,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中“青蛙跳也来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以及作业内容的设计“查查次料或请教别人,太阳,月、地球谁大“均体现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4.学生戴头饰表演,丰富了课文的内容。后面环节的表演活动,不是对课文内容简单的再现,而是通过学生丰富的肢体语言,使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深入学生的心间,特别是表演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的情形,更使课文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
课标中提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诸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并且提出了活动建议: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开展一次模拟活动,扮演角色,交流看法。由此可见,地理新课标着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和区域发展的关系,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材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选取了“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为案例来学习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雨林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意义和雨林的脆弱性,理解应以全球的,长远的眼光审视雨林目前的严峻形势,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因此,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荒漠化的防治”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态保护与建设在地域上的广泛性,认识生态保护不仅在诸如我国西北这样干旱的地区,即使在亚马孙雨林这种终年高温多雨,植被丰茂的地区也十分重要。同时,通过本节的学习,也使学生对后面的“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有了参考依据。
3、教学目标确定及依据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森林是重要的环境资源。
该部分内容是后面学习雨林生态效应的基础,有必要让学生进一步加强认识。但同时森林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资源、环境资源在初中教材以及“必修1”中都已涉及,所以现在只要求学生作进一步了解。
b、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本目标是根据课标的要求:“分析诸如森林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而确定的。因为只有认识到雨林重要的环境效应,同时又是极其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学生才跟容易理解雨林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且通过学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活动分析森林环境效应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森林的环境效应学生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在本节课中,可利用课本中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根据练习学会分析、归纳问题的方法,提升读图、绘图能力。
b、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的目标之一,也是现在社会对合格劳动者的要求之一,因此通过安排学生自学“雨林的环境效应”这部分内容,同时通过讨论,合作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进行角色扮演,分别从资源开发者与保护者的角度阐述各自观点,从而使问题逐渐明朗,更容易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确立正确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地理新课标的明确要求,也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的使命。因此在教学中应时刻不忘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培养,而本节内容更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很好案例。
4、教学重难点
(1)重点: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生态的脆弱性。
按常规来说,一个区域生物种群的丰富、复杂程度可以衡量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雨林这种生物种群极其丰富的区域,生态却是极其脆弱的,学生理解难度应该是比较大的。
二、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活动练习法,合作导学法,读图分析法。
本节课主要是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重点是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教材中的“活动”、“思考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以增强分析能力。并安排学生读图2.17,完成图后“思考”,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本节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围绕“雨林的生态效应”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容量大,利用多媒体展示图象、文字等,以增加广度与深度,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科学有序的展示,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象,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3)学法指导
a、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b、通过比较、分析、归纳、讨论等途径,让学生学会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板书设计
一、森林的分布与生态意义
1、世界森林分布的现状
2、森林的生态意义——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3、森林破坏后形成的生态问题
二、雨林的生态效应
1、雨林的分布
2、雨林的生态意义——地球之肺、储水海绵、生物基因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终年高温多雨——→生物循环旺盛——→雨林生态脆弱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10-13
说课稿06-08
大班说课稿获奖说课稿随笔06-20
坐井观天说课稿 《坐井观天》说课稿11-08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说课稿06-24
《列举》说课稿12-18
《台阶》说课稿03-07
《将心比心》说课稿03-12
《春》说课稿02-24
《送行》说课稿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