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学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二、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
80%的学生能比较规范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四)全课总结。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二(1)班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 ,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平、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 ,按照小组人数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组内利用学具代替实物,各种“实物”的数量也不一样,按照4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也为教师调整教学预案提供现实情境。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实物展台,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经过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 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件出示练习三第2题:小红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她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是对的?先由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法,再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维习惯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不同的估算策略,并能运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一、猜一猜
师:(电脑出示校园图)“同学们,谁了解我们学校多少啊!”
师:我们学校学生的人数有多少?(提供信息:大约是1700人,比1700人少)板书:1700
生1:1680师:少了生2:1695师:少了
生3:1699师:对并板书:16991700
师:我们学校的老师人数是多少?(提供信息:大约是70人,比70人多)
板书:70
生1:71师:少了生2:78师:多了
生3:75师;还是多了生4:73师:对
并板书:7370
师:我们的多功能教室的座位有多少个?(提供信息:大约是180个,比180个少)板书:180
生1:178师:多了生2:177师:真聪明
并板书:177180
师:我们学校的电脑有多少台?(提供信息:大约110台,比110台少)
板书:110
生1:109师:多了生2:105师:少了
生3:106师:你真棒!并板书:106110
师:这些数中1699、73、177、106是什么数?1700、70、180、110是什么数?那么它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生:准确数,近似数。约等号。分别写出约等号。
板书:1699≈170073≈70177≈180106≈110
师:约等号象什么啊?
生1:“约等号象波浪一样,等号是直直的两个短横。”
生2:“我觉得约等号象飘扬的国旗。”
生3:“我觉得约等号象是等号喝醉了酒一样,歪歪扭扭的。”
师:揭示课题,板书:乘法的估算
二、学习新课
师:学校关心每一个学生,准备购置一些物品。
师:(出示电脑)每台电脑4980元,要购买6台大约需要多少钱?
生1:4980+4980+4980+4980+4980+4980=29880
生2:4980×6=29880
生3:不对,它只要大约数,不需要准确数。
生4:4980×6≈30000把4980看成5000,5000×6=30000,所以4980×6≈30000
师:(出示购买影碟)每张8元,要买62张,带500元够吗?
生1:62×8=496够了
生2:60×8=4802×8=16480+16=496够了
生3:62×8≈480把62看成60,60×8=480所以62×8≈480够了
生4:62×8≈620把8看成10,62×10=620所以62×8≈620不够
生5:62×8≈600把62看成60,8看成10,60×10=600所以62×8≈600不够
师:引导分析,准确的.数是多少?哪个估计的数与准确的数最接近呢?
生:把62看成60,60×8=480最接近496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估计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相差不远。”
生2:“估计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相差的太远的话,说明了估计的就不准确。”
生3:“估计的数字可能比准确的数字多一点,也有可能比准确的数字少一点。”
生4:“就是说估计的数字大约在准确数字的左右,不能多出来很多,也不能少的太多。”
生5:“估计的数字不论比准确数字多还是少,我觉得要越接近越好。”
三、应用与拓展
师:学校为了绿化校园,准备买一些树,同学们来参谋参谋吧。
(出示:樟树每棵28元,广玉兰每棵68元,铁树每棵103元,桂花树每棵185元,松树每棵57元,并介绍了每种树的特点)
要求:买5棵树,选哪种好?大约要花多少钱?说说你的理由。
………………
师:(出示买一个足球82元,一个篮球99元,一个排球78元,各买4个,一共大约要多少钱?)在自学本上做做,请学生讲。
生1:82×4+99×4+78×4≈1040
生2:(82+99+78)×4≈1040
师:(出示10种书的价钱)
要求:不超过1000元,每种书购买在5——10本之间。
……………………
反思: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每一位学生都很关心自己的学校,本节课中教师就是利用了学生与学校的特殊的关系,从多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自己成长的关心,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来,做学校的小主人,为学校的建设出谋划策。这也是新教材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体现了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孩子们怎么想的,只有通过他们的言语得以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和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已尽情的流露和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已完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情感也得到了发展。再次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选择性、开放性、层次性、多样性,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不仅是形式的开放,还有理念的开放,层层递进,信息量大,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重要的是体现了数学的特点,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知识的获取不是老师硬塞给孩子们,而是孩子们在具体的情景中积极的思考,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交流和谐而又自然的融为一体,思维的碰撞不断燃起知识的火花,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自然高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以充分的发挥。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今天,我所讲授的内容是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分能干什么》。
《一分能干什么》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秒之间的关系以及感受一分以及一秒的长短。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始终以“培养学生探索和实践能力”为主旨,精心设计和安排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学习的广阔天地。
我把本节课分为三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体验一分钟的长短以及估计一分或几分的长短。
第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活动,这四个活动依次层层递进,活动一、听音乐初步体验一分钟的长短。活动二、进一步体验一分钟的长度,以及初步感受一分钟能做那些什么事情。活动三、估计一分钟的长短,通过前两个活动学生已经对一分钟有一定的了解,此活动设计让学生对一分钟的体会有所升华。活动四、估计比一分钟更长的时间,学生已经会估计一分钟的长短,此活动是对前三个活动的延伸。
第二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等方式认识秒,并总结出1分=60秒。
第三个环节:练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本节课中我注重一下几点。
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
在本节课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充分放手让学生大量开展多种形式有趣的实践活动,开放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首先,通过听一听、做一做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体验“1分”的长短,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动脑,通过学生“自创”的各种估测的'方法和手段,较为准确地估测“自己喜欢做的事”“歌曲的长短”等所用的时间,使他们在活动中
去经历、去感悟、去体验、去验证、去认知。这样学习气氛活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学生创设了优美的教学情境。
通过课件的演示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气氛,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和情感化,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高了,实现了寓教于乐、趣中求学的教学目的。
3、注重交流合作,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上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采用同伴互助、小组讨论合作等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机会。
以上是我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当然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和专家给予指正。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6-17
小学数学说课稿11-12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05-23
小学数学方程说课稿07-16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06-11
小学数学说课稿12-14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05-21
小学数学说课稿11-12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01-01
小学数学二年级《统计》说课稿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