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22 09:58: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和认识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举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图示,引导学生推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内容,我准备通过学生的计算、比较、分析、归纳来得出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进行正确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进行正确的运用。

  教学难点:

  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能探究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一般长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相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在学习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时候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学习的?

  学生相互说说。

  3、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体积单位?它们分别是怎样定义的?

  学生回答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一个体积1立方分米和一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模型,

  提问:1立方分米里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呢?

  2、师生研究:1立方分米是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大小。同样一个正方体,把1分米改写成10厘米,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

  学生计算:101010=1000(立方厘米)

  比较:同样一个正方体,它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分米或者1000立方厘米来表示,说明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比较总结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用同样的方法总结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4、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吗?

  (师生交流总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5、比较相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名 称 图 形 类 型 进 率

  长度单位 平面图形 10

  面积单位 平面图形 1010=100

  体积单位 立体图形 101010=1000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探索方法,加强学生的理解。

  三、解决问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和复名数,从高级单位、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是怎样进行的?

  (学生相互说说)

  2、已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那么:1立方分米=( )立方米, 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3、教学例1、2。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集体交流解决的方法。

  (学生有了名数之间转换的方法,因此可以适当的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来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教学例3:

  组织学生先自主读题,并进行仔细审题,交流题目的意思。说出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适当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养成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学生独立解决可能有两种方法:

  (1)先算出用立方米作单位的体积,再改写成立方分米作单位。

  (2)先把米作单位的数改写成分米作单位的数,再计算出体积,就是立方分米作单位了。

  (对于这两种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验证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发展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合理搭配:

  5平方米 500立方分米 6780立方厘米 8.5立方米

  5立方分米 500平方分米 8500立方分米 20xx立方分米

  0.5立方米 0.005立方米 2.03立方米 6.78立方分米

  2、判断题:

  (1)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

  (2)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表面积和体积都扩大9倍。( )

  (4)0.5平方分米与50立方厘米一样大。(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一个粉笔盒的体积约是0.8( )。

  一台洗衣机的体积大约是340( )。

  摩托车每小时行约30( )。

  一张纸的面积约是6( )。

  4、选择:

  (1)、与7.5立方分米相等的是( )。

  A: 7500立方厘米 B:0.75立方米 C:0.075立方米

  (2)、正方体的棱长是a,表面积是( ),体积是( )。

  A: a2 B:6a2 C:a3

  (3)一块长方体钢材,长0.4米,宽3分米,高2分米,体积是( )立方分米。

  A:2400立方厘米 B:0.24立方米 C:24立方分米

  (4)一个长方体的盒子,长0.5分米,底面积是16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A:8立方厘米 B:80立方厘米 C:0.8立方分米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对太空里的植物进行想象、设计

  2.指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太空里的植物

  3.引导学生体验想象和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构思、创作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材料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太空里的植物》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的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三、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一年级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 学位主体”的教学思想。以集体游戏的方式作为本课的导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再利用评价的方式激励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

  四、创设情境

  假如我们站在一个大森林里,想象着自己是一棵小芽,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芽一天天的长大起来,现在请同学们用你们的头和四肢表现给大家看看,你长成了什么植物?突然有一天,我们乘着飞船来到了太空,这时我们的身体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会,那么又会变化成什么样子呢?

  五、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让学生自由组合,利用他们的身体语言合作完成游戏,并大胆的讲解他们的表现想法,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集体中合作、交流、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解决。

  六、大胆创作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我设计了这个环节,鼓励学生对刚才的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强调注意色彩的搭配和画面的布置,同时播放一些儿童歌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七、展示欣赏 作品评价

  学生自评为主 教师简评为辅

  八、课堂小结 扩展延伸

  科学精炼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味无穷”的效果,因此在本节课即将结束的时侯问一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可能会从创作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学生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个环节是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在课程结束前,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废弃材料,变废为宝进行再创作。

  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地放手把课堂教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说、好动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说明文。它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开头先交代赵州桥的所在地,设计人及建桥时间,然后重点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讲作者由衷的赞美。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对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①认知目标: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

  体会重点语句,领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 美观的特点及设计的合理性和独创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2)、教学难点分析

  关于桥历史特点、建筑特点、艺术特色,学生平时接触少,很陌生。在课堂学习中,调动好学习兴趣,使学生用心读书、积极探究,理解赵州桥的独创性,深入了解桥文化。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1) 质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孩子们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在全文教学的处理上,我鼓励孩子们大胆质疑,孩子们就文中赵州桥的三个特点,及“为什么赵州桥世界闻名”“为什么这种设计是一个创举”“为什么赵州桥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等,然后通过学习、探索得到答案,而孩子们这节课的收获,也正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

  (2)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②“以读代讲”法

  新课改提倡: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③“直观教学”法

  通过投影、录音、录象的配合使用,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启发孩子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问——读——画——想——议——说”的学习方法,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1.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大胆质疑,对文中的“定论”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与现代桥相比赵州桥既不宽也不长,为什么作者却说它很雄伟”等很有研究价值的六个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解决疑问“为什么说赵州桥雄伟”。

  引导孩子们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来了解赵州桥,我在这里选择了使用信息技术,通过让孩子们观察与赵州桥同时代的其他石拱桥,来发现这些桥与赵州桥的差别,从而了解赵州桥的历史地位,理解它的雄伟。在孩子们理解的基础上,我通过朗读引导孩子们领悟文章中作者是怎样围绕“雄伟”这个特点把它写清楚的。此外还给孩子们介绍了用数字来具体描写的描写方法。

  3.自主探究,解决疑问“为什么说它坚固”。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通过上一问题的铺垫,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在读中

  4.运用学法,自学第三段。

  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反复训练方能形成。为使学生初步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根据教材特点,第三段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

  ①学生自学第三段。

  a.学生找出重点词——美观。

  b.学生根据重点词提出问题,总结出示:赵州桥什么地方美观?怎样美观?

  c.学生同桌讨论。

  ②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抓住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深入理解本段内容。

  a.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标出写了几种龙。

  b.投影出示三种龙,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图案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结合理解“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

  c.理解“有的”与“所有的”的区别。教师反导;老师觉得书上不只写三种龙,还写了一种“游动的龙”,你们说呢?以此激发学生讨论辨析。

  d.反复朗读,体会美感。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人人参与,个个实践。在感情朗读中品味出那龙“活”的感觉。

  e.发现写法特点,实施迁移训练。通过刚才的学习,具体写龙的这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分、总)你能换成总分的写法来说吗?今天,我们学“桥”,如果老师要你们围绕“桥”这个词,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句式说一段话,你行吗?进行迁移训练。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以致用,不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说话能力的发展,可谓有“一石三鸟”之效。

  ③学习过渡句。

  让学生找出把“坚固”和“美观”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句子,认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下”的作用。

  5.感情朗读,学习第四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第四段的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用以读代讲法,读出自豪、骄傲的感情。

  6.引向课外,总结深化。

  ①除了赵州桥,你知道我们还有哪些闻名的古代建筑吗?

  ②我国有这么多闻名的古代建筑,你有什么想法?

  总之,让学生在谈感情体会上,达到情动而辞发,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说课稿 篇4

  一、主题确定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孩子们对农作物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校有幸承担了教育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园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校在操场南面开辟出“勤耕园”综合实践基地。今年,我校又在勤耕园的旁边新建了一条长廊。长廊一建成,立刻吸引了学生们。可是,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有的孩子提出如果到了夏天,烈日炎炎的,长廊没地方呆,可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同学们享受一丝清凉?怎样使我们的长廊更有生机,使我们的校园锦上添花呢?这学期,我们班的学生决定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开展了这次“设计绿色长廊”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些绿色植物的生长特性;

  了解这些植物的食用、药用和艺术价值。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过程,

  能用不同形式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亲近植物、美化校园的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

  三、活动的步骤及指导策略

  我们这次活动共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

  (一)确立主题,分组研究

  (二)制定方案,明确分工

  (三)搜集资料,活动探究

  (四)整理交流,汇报展示

  (五)总结评价,课后延伸

  (一)确立主题,分组研究

  1、激发兴趣,确立主题

  究竟该怎样装饰长廊呢?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在综合实践课上纷纷给学校写下了“如何装饰长廊”的建议书,(实物展示建议书)谈了自己的构思和设想。其中第二小组在建议书中提出:想法一:我们想种一些藤类植物,如丝瓜,夏天丝瓜在长廊上悬挂着,还有一片片绿叶青翠欲滴;想法二:可以做我们的写作素材,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劳动能力,还可以进行观察、观赏。这个方案成本低,还能锻炼孩子们的劳动能力,又符合我们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课题要求,得到了我校领导的肯定和赞赏,更是得到了我们校长的支持,于是,学校正式提出由我班负责学校长廊的装饰任务。在大家的欢呼声中,我们班正式确立了《绿色长廊我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2、展开调查,确立子课题

  接着,我继续引导学生:“现在学校这么信任我们,咱们一定要出色地完成任务。可是,我们要设计绿色长廊,应先考虑什么问题呢?”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对问题进行梳理。这就是孩子们想到的问题(幻灯片点击)

  (1)什么植物适合装饰长廊?

  (2)这种植物是否适合我们这个地区种植?

  (3)这种植物是否容易存活?

  (4)这种植物有哪些食用、药用、研究价值?

  (5)身边是否有人对这种植物有种植和管理经验?

  ……

  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利用一周的时间,分组对绿色植物进行了初步调查。

  他们通过测量长廊,访问,上网查询,得出在众多的绿色植物中,丝瓜、葫芦、葡萄、牵牛花、南瓜这些绿色植物最适合装点我们的长廊。

  于是,学生们围绕着“绿色长廊我设计”这个主题确立了五个活动研究子课题

  葫芦挂长廊

  丝瓜扮长廊

  南瓜映长廊

  牵牛攀长廊

  葡萄缀长廊

  鲁老师心语: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调查,有目的地探究,会让他们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远远超过课堂上老师单纯的传授。

  3、自由结组,合作竞争

  学生们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并推选出小组长,我对他们进行有关安全、文明礼貌等方面的教育。

  为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我提议成果展示时从五个小组中评选出1个“最佳园艺小组”,每组中评选出两名“园艺之星”,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二)制定方案,明确分工

  在各小组长的组织下,各组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明确了具体的日程安排。这是我班葫芦小组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绿色长廊我设计

  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子课题

  葫芦挂长廊

  小组成员

  组长

  韩冰冰

  组员

  刘佳怡、朱春婷、马宏宇、付欣彤、刘佳文、杨泷

  时间安排

  活动地点

  活动工具

  3月11日从网上查阅有关葫芦的资料及相关图片

  学校

  电脑、笔、本

  3月13日去早市采访卖葫芦烙画的胡爷爷

  早市

  数码相机、采访本、笔、本

  3月18日将搜集的资料制成幻灯片

  学校

  电脑

  3月20日小组讨论如何展示材料

  学校

  电脑、笔、本

  其他小组的活动方案与此类同,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再一一呈现。

  在各组制定好计划之后,我又指导各小组相互交流计划 >,互相补充,同时我也会适当地给他们一些建议。

  (三)搜集资料,活动探究

  孩子们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出示学生搜集资料的照片)

  他们还走近社会,在饭店、药店、早市等地进行了调查访问。(出示学生调查采访的照片)

  葫芦小组在对早市卖葫芦烙画的胡爷爷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孩子们解决了许多在网上查不到的问题,更见识了葫芦的文化价值,直接触摸到这些栩栩如生的葫芦烙画,还受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就在各小组都在忙碌地搜集资料时,(出示照片)南瓜小组却突然提出要更换子课题进行研究。他们的理由是:确立子课题之初,五个小组都是从长廊顶端角度进行思考的,选择的都是攀爬类植物,小组成员总感觉这样设计单一化,应该考虑如何全方位设计长廊。我觉得他们的想法很有创意,就鼓励他们继续研究。他们提出可以从盆栽植物的角度进行设计。因为长廊东侧和北侧地面硬化,不适宜直接在地面上种植植物,如果放置盆栽植物,既可以填补这些空白,又可以增强装饰长廊的绿色植物的层次性。在我的指导下,这个小组的子课题由“南瓜映长廊”改为“盆栽映长廊”。

  (出示照片)为了验证更换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小组7人又进学校微机教室查找资料,当他们把山东寿光菜博会展示的盆栽植物的图片拿出来,一一展示给我看时,我确实被他们执著的研究精神给折服了。

  鲁老师心语: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涌现出的创新意识,我们一定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并进行适当地引导,这样他们才会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且孩子们通过质疑发现的问题,他们才会自觉自愿地进行研究。

  (四)整理交流,汇报展示

  两周下来,孩子们围绕着他们想研究的绿色植物,搜集了许多资料。于是,我们就进入了活动的第四个阶段:整理交流,汇报展示。在这一个环节中,我们又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整理交流

  (出示照片)当孩子们兴冲冲地带着他们的资料和小组内其他同学进行整理交流时,眼神里的那份兴奋溢于言表,除了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外,我又给了他们很多合理的建议,同时鼓励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完善。。

  (出示照片)盆栽小组的王×同学在展示时只准备了一句话,那就是:“我们组的盆栽植物可以灵活移动,这是其他组做不到的。”可是小组的同学们都给他提意见,觉得这样说太空洞了。于是他课下找到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引导他说:“盆栽植物可灵活移动是你们组的最大优势。你想一想,这些盆栽都可以放在长廊的什么地方呢?怎么灵活移动呢?”王×恍然大悟说:“对呀,我们研究过长廊,东面、北面,还有出口、入口处都是空白。我们的盆栽植物正好放在这些地方,如果用图片演示给同学们讲解,我们的支持率一定会提高。”我说:“你们学习了许多计算机知识,看能不能将大家设计好的绿色长廊展现出来,灵活演示你们小组的盆栽植物!”一句话激发了王×的灵感,孩子眼前一亮,说“老师,用电脑画!”“可是老师,我画不好啊!”我拍拍他的肩膀:“没关系,你可以向计算机老师请教。”在白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一幅可移动的电脑画终于做成了。(出示电脑画)这些小的盆栽植物可以放在石凳上,大的可以放在出口和入口处,长廊顶端有其他小组种植的丝瓜、葫芦、葡萄和牵牛花,中部和地面有盆栽植物,这些植物错落有致,相映成趣,好美的一幅画面啊!

  鲁老师心语:看起来,孩子们成果展示的方式也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让学生选择正确而恰当的展示方法是我们作为指导老师当仁不让的责任。

  展示方法的确立,让孩子们更如鱼得水地去展示他们的成果,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出示照片)就在各组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时,丝瓜小组的殷佳宁同学和我说他们小组打算弃权,(出示照片)我和殷佳宁进行了促膝谈心,了解到她觉得别的组准备和展示的都比她们组要好,她们研究的丝瓜太普通了,没有特色。这次落后于他人,殷佳宁显得十分沮丧,(出示照片)要知道她是个宁可选择弃权也不选择失败的孩子。了解缘由后,我说:“佳宁,通过前段时间搜集资料,我们了解到平凡就是丝瓜的特点,这不正是我们人也需要具备的品质吗?你们可以从它的平凡中挖掘它的价值,老师知道你的个性——不服输,你的文采这么好,把丝瓜的内涵再挖一挖,相信一定能赢得大家的支持。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一定知道该怎么做了吧。”听完我的话,殷佳宁倔强的眼神中闪动着一丝泪花,第二天,她写了一份交流感受给我看。她这样写道:老师的这句话我会深深地记在心里,那就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相信自己,我能行,我相信我们小组一定会比别的小组强。从这份感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孩子的心理变化,殷佳宁变得更自信,更成熟,更强大了。

  之后她和小组其他成员在探究过程中重新寻找突破口,(出示照片)使得资料更丰富了,展示方法也更多样了,最重要的是他们这个小组更自信了,他们要让所有人对不起眼的丝瓜刮目相看(出示照片)。殷佳宁脸上又露出以往自信的笑容。

  鲁老师心语:可见,作为指导教师光关注学生的展示方式还不够,孩子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心理需求以及他们的心理变化,仍需要老师去关注,去疏导。

  看似简单的成果整理与交流,却让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展示方式的选择、心理活动的调整、团结协作的意识等方面有了改进和提升。

  第二步,成果展示

  随后,我们进入这个阶段的第二个环节“成果展示”。我们这次“绿色长廊我设计”综合实践成果展示会在学校多功能教室隆重举行,同学们把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知识,研究的成果和全新的感受带到了展示会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放飞着自己……

  下面我为各位带来了各小组成果展示的视频片断(视频)

  (五)总结评价、课后延伸。

  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总结评价、课后延伸。

  成果展示之后,各小组根据每个组员的活动表现评选出两名“园艺之星”。这五个小组再根据这张评价表(出示幻灯)评选出一个“最佳园艺小组”。

  在展示中,盆栽小组表现最为突出,被评选为“最佳园艺小组”。拿着这张得来不易的奖状,这个小组的成员开心地笑了。(出示照片)

  最后,展示会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绿色长廊我设计》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绿色植物我种植》、《绿色植物我管理》、《绿色植物的收获》、《绿色植物的价值》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还要在这片弥漫着绿色的长廊中继续进行下去。

  活动结束了,我最想和大家交流的是:

  四、课后反思:

  一路的探究,一路的活动,孩子们在基地旁漫步,在长廊下思考,在活动中成长

说课稿 篇5

  一、说指导思想

  本课坚持“生命至上”的宗旨,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游戏活动为平台,以自主探究为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增强学生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勇气,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说设计意图

  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生命需要相互关爱,学习如何珍爱生命,如何延续生命的价值。本课三部分内容: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

  三、说学生状况分析

  中职的学生正进入青春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需要,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知识与阅历较肤浅,自我的体验表现出动荡性和不稳定性,对自我的认识也往往容易形成偏激或错误的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四、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情知教学理论,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运用情境教学法,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情感体验等途径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来实现人生的意义。懂得尊重他人的生命就是珍爱自己生命的道理。懂得人应该活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如何尊重他人的生命,如何延伸生命的价值。其中如何延伸生命的价值又是本课的难点。

  六、说教学程序

  我国著名学者冷冉把情知教学概括为:创设情境,引发动机;激励情感,焕发兴趣;启发讲练,多向思维;发展智能,整体育人。根据情知教学的以上内容和中职学生的情感思维特征,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程序来组织教学:

  1、故事导入,焕发兴趣,营造氛围。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3、启发讲练,多向思维。

  4、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第一个教学程序,故事导入,焕发兴趣。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一段动画音乐——韩红演唱的《天亮了》,然后创设如下几个问题:这首歌是根据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来创造的,你知道这个感人的故事吗?听到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你有何体会?如果让你对这个获得重生的小生命说句贴心话,你最想跟他说的是什么?在充满深情的背景音乐中学生纷纷发言,很自然地揭示本课的课题,学生初步体会生命的可贵,为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奠定心理和情感的基础。

  第二个教学程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提问设疑法,归纳法等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用观察,听讲、讨论等来进行学习,比如:多媒体展示5。12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揪人心魄和感人肺腑的新闻报道,向学生提问: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军队,包括我们,为什么在几天几夜后也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搜救?又是什么支撑他们在被埋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小时还能很好的活下来?接下来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小小的游戏活动,“诺亚方周”假设地球毁没,洪水泛滥,我们是12生肖中的一个,

  第三个教学程序,启发讲练,多向思维。

  教师归纳总结: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生命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只有一次,在很多时候,尊重他人的生命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然尔,现实生活中仍存在一些人漠视生命,随意践踏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现象,教师提问:你能例举出一些出来吗?你认为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呢?(分成四个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总结发言,以小组竞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好)

  这一程序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思维的拓展,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使学生知道珍惜生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更好地提升生命的质量。

  第四个教学程序,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出示一段配了音的文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的经典一段: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致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和理想谈谈你今后要怎样使自己的生命过的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在这个基础上,师生交流: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想法?通过交流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最后布置课外作业,(分成四小组,每小组都以“珍爱生命”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使课内外紧密结合,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七、说教学效果

  这节课我把激发和保护学生兴趣,让其获得学习能力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所特有的优势,生动地展示各种动画,播放动听的音乐。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理育人有机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生命的可贵,更主动的参与情境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课文内容: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

  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重难点:

  1、感悟人物形象,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二、说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三、说学法: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文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小结:看来诸葛亮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还有哪些话前后联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

  (二)晓地理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三)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他还了解哪些人呢?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2、设想一下当诸葛亮归来时与周瑜相见,周瑜会怎么说?诸葛亮又会怎么说呢?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识人心,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

  五、说板书:

  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我真比不上他!

  识人心

  点此查看更多

  草船借箭 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资料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 和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首先,我说说我的选题。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的内容。《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主要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秦汉的科技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与非凡的创造力。秦汉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学习本课有助于理解我国秦汉统一国家政权建立的历史意义,学习本课还可以为学习下一课秦汉的史学和艺术积累方法。

  其次,我说说学习者的特征。

  从知识基础来看,本课讲的地动仪的原理涉及到物理学知识,而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学;从认知能力来看,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专注时间较短,但他们想象力丰富,很容易被新奇事物吸收,并且具有探索精神;从思维品质来看,七年级学生刚刚正式接触到历史,还没有掌握学习历史的系统方法,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不善于总结和归纳。

  再次,我说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基于以上分析,依课标和大纲,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2、能力目标:

  通过“蔡侯纸”和以往书写材料的对比,感悟造纸术发明的意义,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观看地动仪复原模型和震动示意图,想象其工作原理,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填写表格,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感知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不仅在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当时的世界科技领域中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学习这段历史,有利于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因此,理当作为教学的重点。

  地动仪的发明,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有破除迷信的作用。学习地动仪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故将本课的重点确立为:

  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2、地动仪。 而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七年级学生对利用物体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很难理解,因此将其定为本课的难点。

  本课的难点为:地动仪

  下面,我说说教学策略的选择。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据此,我打算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活动体验法、合作探究法。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基本历史知识;用多媒体教学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用活动体验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课内思考问题。关于媒体的具体使用情况,一会儿我将在说课过程中向大家详细介绍,因此在此就不赘述了。

  我的总体教学设想是:

  1、激趣导入,引入课题。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述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和数学家陈九章对对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顺理成章的引入新课。

  2、巧用图片,引发争议。出示《东方朔上奏图》,引发学生的讨论。

  3、课件播放,演示流程。通过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4、作品临摹,增强体验。通过让学生在不同的书写材料上临摹,体验纸的发明为人类所带来的便利。

  5、动画演示,展示原理。通过演示地动仪震动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地动仪工作的原理。

  6、学做五禽,现场表演。通过模仿表演,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先人的智慧。

  7、教学小结,归纳要点。出示表格,供学生填写,梳理本课的知识点。

  8、教学反馈,能力提升。通过鉴宝和史海揭谜两环节,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升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再来说说教学过程。

  一、以名人对联,激趣导入

  以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与数学家陈九章的对联“韩赵魏三强,勾股弦九章”导入,一则以名人对对子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则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九章算术》,从而过渡到对《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的学习。

  二、重点突破

  1、利用教材导言部分给出的《东方朔上奏图》,制成一张幻灯片,呈现给学生,请学生观看图片,讨论:目睹图中所绘情景,你有何感想?

  意在引发学生的思考:没有纸张,人类的生活实在是不方便;以往的书写材料,如竹简太笨重,而丝帛又太昂贵了,进而过渡到对“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的学习。

  2、多媒体先后呈现《甘肃天水出土的纸》和“蔡伦像”,告诉学生以上难题最终在西汉时得以解决,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纸。后来,东汉的蔡伦又改进了造纸术,这就是改进造纸术的蔡伦。大家想不想知道蔡侯改进的纸是什么样的?请大家到教材中找一找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所用的原材料有哪?想一想“蔡侯纸”有哪些优点?

  意在使学生掌握造纸术发明与改进的基本史实。

  3、探讨汉代造纸的过程,利用教材中给的造纸工序图制成幻灯片,用课件演示汉代造纸示意图,请学生说一说汉代造纸的主要流程。意在呈现过程,形成表象,使学生了解汉代造纸的主要工序。

  4、课件演示造纸术对外传播示意图,探究造纸术发明及向外传播的意义。学生交流发言。意在引导学生了解造纸术向外传播的过程,并理解造纸术发明的重大意义。

  播放视频片段“蔡伦改进造纸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义,让学生在视听中强化认识。

  5、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旧绸子(或旧布)和一块木板,用毛笔在上面每人写一句唐诗,然后再用纸写同一句唐诗,并说说书写后的感受。

  意在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通过对比的方式,真切感受到纸的发明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体会到纸的发明对人类的意义;同时,也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状态。

  三、难点敲击

  1、提问“除了造纸术外,秦汉时期还有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九章算术》的内容。

  意在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为了帮助学生弄清《九章算术》所取得的突出数学成就。

  2、多媒体显示地动仪复原模型和震动示意图,并请学生据此想象地动仪工作的原理。

  意在帮助学生理解地动仪工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告诉学生以上仅仅是大家的猜想,那么大家的猜想结果如何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观看地动仪震动原理动画,来印证一下我们的猜测结果是否正确。多媒体播放地动仪震动原理动画。

  此环节意在演绎原理,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4、提醒学生注意“地动仪是在地震发生之后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那么这样一个仪器的问世究竟能有多大的社会价值呢?请看专家评点。播放视频片段“张衡地动仪”。

  意在使学生认识张衡冲破神学迷信思想的束缚,制造出地动仪,具有进步意义,张衡的地动仪的发明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同时对后世科学家的发明具有启迪作用。

  四、模拟表演

  1、多媒体显示华佗和张仲景的画像,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到的名医的信息,讲述两位名医的故事。

  意在让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识记知识点,同时也为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2、播放五禽戏中《熊戏》片段。告诉学生五禽戏是一套运动保健疗法,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达到强身防病的目的。这是五禽戏中《熊戏》片段,谁能给大家模仿表演一下,只模仿一两个动作也可。

  设置此环节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稍适放松,另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先人是顶顶智慧的,他们老早就已经注意自我保健了。

  五、课堂小结

  多媒体显示如下表格,供学生填写。

  人物

  成就

  影响

  科技

  数学

  天文

  医学

  意在帮助学生归纳本课的知识要点,同时也为使学生掌握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

  六、教学反馈

  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因此,我结合课后题制作了两张幻灯片,一张取名为鉴宝,一张唤名为史海揭谜,以此两片来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鉴宝

  多媒体显示两幅《孔子圣迹图》,让学生鉴别哪一幅是真的。学生小组讨论发言。意在通过“鉴宝”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检测学生对造纸术发明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史海揭谜

  多媒体显示探究问题:

  史书记载,华佗读了《伤寒杂病论》后高兴地说:“这真是救人的`书啊!”可208年,华佗还是被曹操杀害了。想一想,华佗说过这句话没有,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结果。

  意在通过史海揭谜,检测学生对秦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被害的史实以及造纸术的传播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七、作业布置

  作业是:说一说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意在通过此题达到归纳本课学习要点并复习巩固的目的。

  最后,说说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轻松地掌握本课的历史知识,如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九章算术》、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等基本知识点,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获取信息与加工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深刻性将增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莫高窟》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它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第一段:(1)写莫高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概貌。第二段:(2——4)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第三段:(5)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前浅显。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一方面他们想更多地拓展视野,了解世界(特别是我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文章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他们在欣赏图片,阅读美文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自学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定为: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我设想分成两课时来教学。下面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想!)(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说说你留下了的印象。相机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莫高窟充满了神秘感,它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以看录象为切入口,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这样做,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检查自学效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分段,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提高阅读能力。

  三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抄写词语。

  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复习导入:我们游览了敦煌莫高窟,你主要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你最喜欢哪个景点,那就多停留片刻,仔细读读。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品读,直奔课文重点。

  二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1 学习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扶”学生一下,后面再放手训练,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抓住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媒体,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②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抓住神态安详等词语,再来看看相关图片来感受卧佛的惟妙惟肖。对于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通过上网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③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这样,结合评价,指导朗读。最后,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教师小结学法。①找中心句②读文质疑③品读背诵,为学生自学下面的段落作一个范例。

  2学习第3自然段

  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讨论交流自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出示“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根据学生交流,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学习“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找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出示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引导学生改为“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的句式。)欣赏课文插图,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让学生发挥想象,从游人说开去。这样,将造句训练渗透在“读’的训练中,既没有离开课文,破坏“读”的整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最后引导学生背诵。

  3 学习第四自然段

  引导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指名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4 学习课文第三段

  利用媒体,介绍敦煌文化,让学生说说“举世闻名”的意思。联系课文内容,想想它什么举世闻名?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朗读第一段,从“排列在悬崖断壁上,492个洞窟”等词语进一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举世闻名”的恰当意思。

  三听课文录音,看有关录象资料,再次感受莫高窟的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这是对全文的“反刍”,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深刻而又清晰的印象,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四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同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让学生积累背诵,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五课外延伸,构建联系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让学生从事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板书设计:

  莫高窟

  彩塑 神态各异 个性鲜明

  壁画 宏伟瑰丽 灿烂辉煌

  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了解莫高窟,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课的开始,用语言渲染了莫高窟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并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整节课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到莫高窟的宏伟、神奇,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

  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

  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

  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引导探索,认知平均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呈现:在学校开展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中,四年级环保分队4名队员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如下图(例1主题图)所示,环保分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引导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①引导观察,思考讨论(课件呈现思考问题)

  队员收集瓶子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名队员收集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

  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有什么方法能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

  (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指出:思考讨论交流中,可看图说方法,也可以动手算一算)

  ②交流汇报,总结方法——移多补少(结合课件展示)

  汇报中,教师:

  一是结合课件直观展示队员收集的数量,强调指出他们收集的个数“不一样多”并板书:“不一样多”;

  二是学生汇报将多的移给少的时,结合课件展示移动方法,启发学生说这种方法可简单概括为几个字?(“移多补少”,同时板书)。

  三是质疑:移多补少后,他们平均收集的个数一样多吗?是多少?这个数叫什么数?,学生认识明白后在板书“移多补少”后面板书:“一样多”,再在“一样多”下面补上“平均数”。

  ③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

  质疑: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汇报方法算式与计算过程,说想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算式: (14+12+11+15)÷4=52÷4=13

  平均数算法质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么?(队员收集个数的和——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总数量平均分为4份,4表示总份数,结果13就是4名队员收集瓶子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环保小分队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 也印证了移多补少法的结果。

  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强化平均数意义

  质疑:13这个平均数是每人收集到的饮料瓶的实际数量吗?同学们发现了什么?13是怎么得来的?平均数的大小范围怎样?

  (不是,每人收集的实际数量比13多或比13少;平均数13是通过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分得到的四个数据的平均值;平均数大于四人收集的四个数组中的最小数并小于其中的最大数)

  2.教学例2

  (1)教师质疑谈话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数,谁能说说平均数的意义?

  生: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师:学习了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呢?人们常常通过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例2及主题图)

  (2)问题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课件出示)

  从主题图和数据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男、女生队人数相等吗?

  成绩比较哪个好?怎么判定?

  (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结合课件展示思考讨论问题和问题解答)

  教师重点质疑:你是怎么判定的?可否根据两队各自的总人数来比较判定?为什么?怎样计算各队的平均成绩?

  问题解答后质疑强调:如果男、女生两队人数相等,还用计算每队的平均成绩来比较吗?但在两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来表示和比较各队的成绩更为公平。

  (三)应用拓展,强化巩固新知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合教材后“做一做”与习题进行变式拓展应用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四)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

  通过质疑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本课所学知识。教师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

  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2.【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3.【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4.【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5.【必备】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6.【必备】说课稿锦集7篇

7.【必备】说课稿锦集五篇

8.【必备】说课稿锦集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