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20 17:26: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黄河颂》,下面我将从六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爱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学习《黄河颂》这首诗,还要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作基础,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黄河。

  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它潜藏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读来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与旧大纲相比,新课标更突出了学生的心灵品悟和个性解读。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新教材选入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强化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说目标

  本文是诗歌,易于朗诵,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不宜过多讲解,根据单元要求、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能力目标:①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②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3.情感目标:①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②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初一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诗歌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诗歌要旨的把握片面、肤浅甚或偏向。诗歌语言凝练,表意深刻含蓄,因此不能作过多、过繁的分析,否则会难为学生。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深刻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通过整体阅读,学生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体会对文中精彩语句的品读,可以了解把这种情感所表达出来的语言技巧;同时,通过阅读,学生还可以体会到汉语优美丰富的表现力。这篇课文非常适合朗读,大声地朗读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学生的感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好诗歌。

  2、在合作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搜集信息、概括信息,养成勤写、勤积累的好习惯。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诵读感知”“合作探究”“四边对话”是我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旋律激昂,气势磅礴,课前,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堂上借助直观的黄河图片和音乐的力量,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感悟为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教学语言诗意化,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六、说教学设计

  1、情境导入

  师生共同欣赏搜集到的黄河图片,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

  (借助图片、音乐,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充满激情的开头,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2、说黄河,激发诗情 (调动学生的知识储藏认识黄河在地理、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黄河文化积淀。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着学生的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了一个厚实的文化背景。这也符合课标中倡导的“大语文观” )

  3、颂黄河,感知诗意

  (1)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

  (2)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美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交流中应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出看法。先给一点时间小组中交流,可避免刚开始就单独朗读的胆怯。)

  4、研读诗歌

  (1)读一读,议一议,讨论两个问题:①诗人是怎样描绘黄河、赞颂黄河的?②你认为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师生交流明确

  5、绘黄河,拓展诗趣

  (1) 展开想像,学写诵诗。(加深理解,迁移运用)

  (2)齐颂升华(在奔腾激越的音乐声中,教师小结课文,师生齐声诵读课文升华感情,同时让全课的教学余味犹存。)

  如有不足,恳请各位专家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活动中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音乐视频启示法、游戏情境体验法、重点分解法、示范讲解法。

  音乐视频启示法: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认识事物必须依赖于具体形象的物体,为此在活动中我采取了视频课件重点观察了熊猫走路的姿势(相对于人们的手脚着地屈膝爬)、生活习性以及它的本领,以期完成教学目标。

  游戏情境体验法:这是活动的主要方法。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动力,最好的老师,它能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角色扮演是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在活动中运用具体形象的熊猫头饰,通过让幼儿扮演熊猫来完成熊猫走、站立走、钻等动作,增加了活动的情趣,幼儿活动积极性高。另外,形象的“竹林”、“山洞”、“小桥”、“草地“等也为活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重点分解法:手脚着地屈膝爬是活动重点和难点,要让孩子一次性掌握是不可能的,因为孩子们已经非常习惯于双手双膝着地爬。为让孩子掌握这个动作,观看录像后,对这一动作进行了重点练习;在之后的‘熊猫操’、‘采竹叶’中又进一步进行了巩固,这样重难点被分解在各个环节来突破,使孩子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这个动作。

  示范讲解法:在一个游戏中连续完成几个动作,对小班幼儿来说难度比较大,‘小桥’怎么走,‘山洞’怎么钻、‘草地’怎么爬有必要进行示范讲解,以帮助幼儿按要求完成连续的动作。因此,在活动中,采用了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办法明确提出了游戏的要求。

  说学法指导:

  体育活动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动’,为了让幼儿乐动、善动,主要通过情境体验法完成教学目标。启发幼儿听,感受音乐节奏的“动”;引导幼儿看,观察熊猫走的‘动’;鼓励幼儿学,亲身体验走、爬的‘动’;指导幼儿做,巩固走、钻、爬等的‘动’。在情境中学习,在游戏中运动,是我指导幼儿活动的主要学习方法。

  说教学程序

  听一听、说一说、学一学,熊猫走路的动作。(2分钟)

  通过听音乐,启示幼儿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从音乐的节奏的感受上,体会熊猫慢吞吞走路的样子。

  引导语:小朋友仔细听,谁来了?幼儿自由说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教师启发引导。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是长春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版块的第三篇文章。本文是一首现代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形象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从两个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如一、二、三小节中的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只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如最后一小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教材和本班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会写9个字。(因为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我把它做为第一个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本册的教学要求我们要构建综合阅读策略,倡导多种新阅读方式)

  3、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本册教材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从秋天的声音中想象秋天景色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秋韵。

  教学难点: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二、说设计理念: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是一首儿童诗,没有了听觉上的美感,秋之韵味也将大减;没有诗歌来佐料,秋之意境顿感逊色。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以 “美”的情境渲染为基调,以“听”为主线,以“趣”为佐料,以“仿”为桥梁,辅以 “思,议,评,读”等手段,旨在使学生深深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的渴望,增强课堂学生的有效参与度,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于是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这节课采用“自主读书、美读感悟”的教学方法。老师以一个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在想象中升华情感,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引导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以“美”为基调,情境导入,酝酿诗情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班学生喜欢欣赏配乐朗读,所以我就尊重学生的爱好,采用让学生伴着音乐,听老师激情导语的方式引入课文,是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秋天的美,激发学生乐学的情绪。

  (二)、以“听”为主线,初听秋声,初感秋意。

  初读诗歌,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二是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在学生了解诗歌的意思后,为了加深对诗歌的感受,适时地引导学生:听秋声,利用课件,让学生一边听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文中的秋天的声音和相应景物形象化;说秋声,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体现秋天景物的美好。

  (三)、以“趣”为佐料,细听秋声,深感秋韵。

  情感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为了学生在这节课里将诗句读得有滋有味,除了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外, 我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师与生的对话里,想象“黄叶和谁在道别,大雁为谁而叮咛,田野里是谁在歌唱”;扮演黄叶和树妈妈道别时的对话,想象田野里丰收后欢乐的情景……这些情境有效激活了学生的童真童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朗读更加入情入境,有声有色。

  (四)、以“仿”为桥梁,想像秋声,编织秋景 。

  在细听了课文中的秋声后,引导学生想象 :秋天里还有哪些声音,帮助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模仿课文第一二小节当当小诗人,试着编一编诗歌。这一仿说训练不仅架起了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了中心句“秋是辽阔透明的音乐厅”,把文本的知识细化、落实。

  (五)以“练”为载体,自选作业,升华感悟。

  关于作业的设计比较多样,自主,画一画秋天的画,写一写秋天的诗,编一编秋天的童话,搜一搜秋天的诗文。自主作业,为学生留有更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走出课堂,继续寻找和发现秋的美丽。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用一棵飘落叶的大树,一朵朵漂浮的白云,展翅高飞的大雁,可爱的蟋蟀组合的秋景图,并在相应的图下面随同讲课注上叮咛、刷刷等字样。同时,在课题下还画有美丽的五线谱,黄叶、大雁穿越美丽的五线谱,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正是这些美妙的声音编织了一曲秋的歌。让学生从静态的板书中感受到秋的声音,秋的旋律,秋的美。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二年级第16课《你会设计邮票吗》,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邮票是一种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物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实用品它是寄信人向邮局缴纳邮资的凭证,同时因邮票设计、印刷精美,作为一种微型艺术品为人们欣赏、收集。

  邮票种类可分为纪念邮票、特种邮票、普通邮票等。纪念邮票多为纪念重大节日、著名历史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而设计发行,特种邮票则多为反映科技、文化、经济建设成就而设计,另外山川风景、人物风俗、鱼虫花鸟、名画雕刻、歌舞戏剧、体育活动等等都可作邮票画面上的内容,所以邮票也是文化艺术知识的传播者。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一些邮票的基本知识,还可鼓励学生开展高尚有益的集邮活动,在欣赏、研究邮票的活动中拓宽知识面,获得审美享受。

  学生情况:二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但由于年龄偏小,加之邮票包含的知识容量非常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邮票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让学生只了解一些邮票最基本的知识,而对于邮票分类等知识暂不涉及,这样学生就能抓住邮票的构成要素进行设计制作,使作品的表现更具有条理性。本课学习重点为邮票的设计,邮票设计主要是画面造型设计,画面包含图案、邮资面额、国家或地方邮政的名称、发行时间等内容,在构图时要应当引导学生做好空间预留。

  教学目标:

  1.了解邮票知识,懂得邮票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的产物。

  2.学习邮票的设计方法,培养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

  1.邮票的设计及制作方法。

  2.设计内容新颖、构思奇特、形式多样的精美邮票。

  教学策略与手段:

  根据本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为了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我结合电子白板的功能开展了本次教学。在导入的讲故事环节,我利用白板的“插入——矢量图形”中的方形遮盖住信封上的邮票,当学生发现缺少邮票的时候,再用移动工具移开方形,让学生对邮票的现实作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感悟创作阶段中,“找茬游戏”环节让学生在对比欣赏中快速得找出两幅画的不同,利用白板的“荧光笔”工具,快速圈出不同的地方,突出邮票的特点。“邮票历史”中的世界第一枚邮票的出示方式是利用白板的“纹理笔”刷出来的,在刷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中国第一套邮票的出示方式一开始与黑便士一样,让学生猜测一下主题图案是什么,然后快速在白板的“资源库”中拖拉出“大龙邮票”。这样两种出示方式结合在一起使用,既有神秘感、又能节省时间。在“互动示范”环节,先用“智能笔”画出一个方形,然后用“手势笔”画出齿轮、写出“中国邮政”“邮资”,主题图案可以利用白板资源库中系统自带的不同种类的图案,拖拉出来之后,摆放在邮票之中,然后利用“拉伸”改变其大小和位置,让学生在互动中明白“画面布局”,此环节的“回放”功能能巩固学生如何设计邮票的步骤和方法。在“展示评价”环节中,我把学生的作品拍下来,用数据线连接到电脑中的文件夹“学生作品”中,然后通过白板的资源库“拖拉”到白板页面展示给全班学生欣赏,这样可以更清晰地看清作品的整体和细节,然后利用“软笔”直接给学生的作品进行建议性的修改,让学生能直观生动地评价作品,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同伴互助的效果可以大大提升。

  教学流程

  本课设计成四个部分进行教学

  (一)交流导入阶段

  我首先结合了白板上的信封讲诉一个寄信时发生的小故事,学生在听故事之后,结合自己的认识,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而知晓“邮票是寄信人向邮局缴纳邮资的凭证”。以讲故事的情节展开教学,自然生动,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集中精神倾听,把邮票相关的知识点渗透在故事中,学生能通俗易懂地学习知识,掌握邮票的实用性知识。

  (二)感悟创作阶段

  第一环节:找茬游戏

  “请大家在一分钟内找出这两幅图片中四个不同的地方”通过对比欣赏两张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邮票的特征:图案、邮资、发行者、年代、齿孔。此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邮票的组成部分,

  第二环节:邮票的历史

  本环节依次展示了“齿孔的故事”、“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中国第一枚邮票”三个历史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邮票的相关知识。“邮票历史”中的世界第一枚邮票的出示方式是利用白板的“纹理笔”刷出来的,在刷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中国第一套邮票的出示方式一开始与黑便士一样,让学生猜测一下主题图案是什么,然后快速在白板的“资源库”中拖拉出“大龙邮票”。这样两种出示方式结合在一起使用,既有神秘感、又能节省时间。

  第三环节:邮票欣赏、小组合作

  “看一看,比一比:这些邮票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通过自主观察,然后再同桌交流、汇总结果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了解到“画面、发行者、邮资”是邮票组成的三要素,还可以从“外形、布局、创意”等方面设计内容新颖、构思奇特、形式多样的精美邮票。

  第四环节:互动示范

  互动示范”环节,先用“智能笔”画出一个方形,然后用“手势笔”画出齿轮、写出“中国邮政”“邮资”,主题图案可以利用白板资源库中系统自带的不同种类的图案,拖拉出来之后,摆放在邮票之中,然后利用“拉伸”改变其大小和位置,让学生在互动中明白“画面布局”,此环节的“回放”功能能巩固学生如何设计邮票的步骤和方法。

  第五环节:想象创作

  “要求:设计一张自己喜欢的邮票。注意:邮票的外形、组成部分、色彩、构图饱满、布局合理”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上对邮票的认识进行自由创作,利用线条、形状、彩等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具体化。培养了学生对邮票的设计、表现能力,掌握了设计邮票的基本方法。

  (三)展示评价

  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喜欢哪一张邮票,为什么?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在评价过程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和发现自己的不足,相互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评价方式上以同伴评价为主,结合老师的评价,使评价进一步民主化,多样化,充分体现了评价的多元功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拓展

  欣赏:古代送信—邮箱—电子邮箱。提出问题“邮票会不会消失呢?”。激发起学生的讨论欲望,在讨论中了解邮票的现实价值和收藏价值。并以追问的形式提出“邮票还有哪些知识?”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资料查阅、咨询长辈等形式获得更多的邮票知识,延续学生对于邮票的探索热情。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老师伴我成长》,本课包括《我知我师我爱我师》和《主动沟通健康成长》两个框题,第一框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其交往的对象——教师,以知师信师为主题;第二框是谈师生关系,以如何有效地与教师交往、沟通为主题。前者构成后者的逻辑前提,后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课时安排两课时,每框一课时。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本课设计依据

  1、本课地位和作用: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是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上册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的第二部分。根据学生生活世界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不断生长、延伸的规律,本单元的内容定位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上,起着前承第一单元“家庭中的人际交往”,后续第三单元“不同文化模式中的人际交往”的桥梁作用。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进一步发育成熟,随着知识面和接触面的进一步拓展,他们从父母的羽翼下走出来,试图寻找新的情感。在与老师的情感交往中,他们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但同时面临一些困惑,学习这一课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2、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3、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就与教师朝夕相处,对教师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学生认知能力较肤浅,不能全面的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他们正在经历从“向师性”到“独立性”的转变,既迫切渴望与教师建立平等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又难以摆脱对教师的尊崇甚至畏惧的心理,对教师的了解往往还有神秘的色彩,这是他们学习的难点但也恰恰是他们学习的兴趣所在。同时,当前初中学生在与教师的人际交往中,面临着两大转变:第一,时代价值观的转型。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正在向现代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第二,教与学的关系也在转变。传统的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师生交往观念正在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念所取代。因此,如何有效地与老师沟通是初中学生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我所教七个班级的学生,他们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有极个别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比较紧张,所以,如何共筑师生情感桥梁就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和作用,把握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掌握和教师交往与沟通的基本准则。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地评价教师在学生知识学习和人格成长中的作用;能够通过恰当的方法表达对教师的感情;能够运用认知转换的方法解释师生交往的不同行为;能够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理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遵循师生交往的基本原则与教师交往。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和教师交往,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认同教师职业所蕴涵的价值取向,例如奉献、敬业、爱;主动增进与教师的感情,尊重知识,尊敬教师,理解教师,体谅教师;认同新型师生关系之民主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知师是爱师的基础,对老师的认识,是尊师的前提;师生角色变化,学生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

  重点:师生交往的方法,如何与教师沟通

  3、本课内容结构图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

  第一框我知我师我爱我师

  导入新课:欣赏歌曲《每当走过老师窗前》

  第一目:我给老师画个像

  活动一:阅读材料,初中生小辉的经历和感受(案例分析教学法)

  引出师生关系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及与师生交往应注意的两大问题。

  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我们的身心发展。

  在与老师的交往中,尊敬老师,是我们应有的道德品质;善于和老师沟通,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

  通过活动一纠正学生

  不愿意与老师交往的误区,鼓励引导学生与老师多加沟通。

  活动二:师生互动,采访老师(我)

  通过互动,让学生对老师有进一步了解,从而引出老师工作的特点和作用。

  (1)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老师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①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思考方法,让人产生探求知识的愿望

  ②老师巨大的人格力量为我们作出榜样,通过言传身教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谭千秋老师的事迹)

  ③老师塑造我们的心灵,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

  活动三:课堂讨论(启发式教学法)

  在知识的学习上,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取代老师的工作吗?

  未来社会里,教师职业乃至学校会消亡吗?

  提示:结合老师工作的特点和作用(既教书又育人)

  通过活动二和活动三,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教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神秘感;同时也可以增进教师形象的亲和力,突显教师职业的特点和作用,从而达到我知我师的目的,为我爱我师也作好铺垫。

  第二目:我爱我的老师

  活动四:阅读材料,评价老师的工作

  让学生列举古今中外对老师深情的比喻或讴歌的名言警句

  通过评价老师的工作,来赞美老师的高尚人格,激发学生爱师敬师情感,感悟教师的奉献精神。

  活动五:活动探究,夸夸我们的老师(自主探究学习法)

  制作表达对老师的赞美和感激之情的卡片,交老师收藏(课前与劳技老师协调好)

  课后要求举办一期感谢师恩的主题班会和黑板报(课后与班主任老师协调好)

  通过活动,学生表达对老师的敬爱,提高学生尊师的道德品质,感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为下一节课教学打好铺垫。

  结束新课:在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结束新课

  第二框:有效沟通健康成长

  第一目:师生交往新观念

  导入新课:说说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有关传统老师的形象

  (1)传统师生关系的特点及负面影响

  特点:老师是权威,学生是遵从者

  负面影响: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影响师生间的交往

  活动一:老师补充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我国古代孔子谈话教学法,并就“学生新角色和师生交往的新行为”发表看法?

  (2)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表现: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

  通过活动一,引导学生发现师生新角色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新型师生观的精神,引导学生发现观念转变对师生交往行为产生的积极效应,鼓励学生主动改变师生关系。

  第二目:共筑师生情感桥梁

  活动二:看图说话P50

  你有过这样的烦恼吗?遇到这样的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处在困惑中时,你主动与老师沟通了吗?

  (1)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

  化解与老师的误解、矛盾,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一切从主动沟通开始。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

  活动三:情景再现,请几组同学分别扮演老师和学生(情境教学法)

  数学课上,坐在副班长小强旁边的几含“捣蛋鬼”嘀嘀咕咕说个不停,弄得大家都很烦。老师再一次警告后,要求小强坐到教室最后面的一个空位上,老师不停地催促小强,小强气呼呼地坐在那里就是不动,大家预感到一场冲突就要爆发。

  老师是怎么想的?

  这种冲突会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呢?

  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相同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2)主动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①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

  原因:老师与学生角色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的不同是产生师生矛盾、冲突和对立的主要原因。(补充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加以说明)

  怎样:学生如果能够从教师的角度、立场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就能理解老师的想法,从而顺利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

  ②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老师的表扬是肯定,是鼓励,是期待;老师的批评是爱护,是鞭策,是期待

  当我们被误解的时候,一定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向老师作出解释

  表扬要再接再厉,批评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③原谅老师的错误。

  活动四:补充故事,柏拉图关于人的定义(人——鸡)

  原因:作为普通人,老师也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错。)

  怎样:用恰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不伤害老师。(你认为有哪些恰当的方式呢)

  (3)师生交往礼仪

  礼貌待师

  注意场合

  勿失分寸

  结束新课:第四课的知识结构(归纳法)

  课后作业布置:基础训练P8——P10(一周内完成)

  四、教学效果和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德育渗透功能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学生探究学习比老师教授更要关键,因此,本课讲授采取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等方法,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其目的是为了使课堂更加贴进学生生活,达到新课改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落实在学生的具体行动中;同时考虑到本课活动设计很多,我从教学需要出发对之进行了取舍,抓住同学们喜欢听故事的爱好,特意增加了一些书上没有的典故。这些都使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相得益彰。但由于时间较短和能力有限,本课的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也希望老师们多多指点和帮助。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圣洁。

  设计理念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遥望拉萨美丽的天空,它蓝得这样纯净、透亮,蓝得那样让人神往。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进行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分析课文怎样写出了拉萨天空的蓝和美的层面上,那学生最丰富的审美体验就很难在这堂语文课里立足。那么这课的教学就会以一本教科书让师生重进牢笼,线性化的程序教学极可能使孩子们的心灵失去想象,把“拉萨天空的美”变成一个空洞的概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课标还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些要求又如何在本堂课中得以落实呢?

  网络无疑为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神秘的大门:在“全球村庄”的时代,学生急速变化的思维无法抗拒地在网络上奔驰着。他们可以借助网络开放和深刻自己的思想,他们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网络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了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内容融为一体,通过网络自由、交互、开放的优势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借助网络的翅膀,《拉萨的天空》终于可以在更广阔的教育文化空间放飞了。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鉴以上认识我从三个维度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有关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相关文章:

1.有关音乐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2.有关说课稿集合七篇

3.有关小学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4.【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5.【精华】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6.【推荐】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7.【精品】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8.【实用】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