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4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老师爱学生,为教育学生成长而辛勤工作。
2.知道学生应当爱老师,尊敬老师。
情感:
1. 对老师的关心、爱护产生感激之情。
2. 产生敬爱老师的情感。
行为:
1. 尊敬老师,听老师的话。
2. 对老师有礼貌,做到进校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下课起立向老师致意,放学向老师说再见等。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第二德目是“孝亲敬长”。这一德目中的教学内容有一项是“尊敬老师”,与此内容相对应的基本要求的认知部分有“知道老师爱学生,学生也应该爱老师,尊敬老师”。行为部分有:“对老师有礼貌,上下课起立,进校时见老师主动行礼、问好,离校时说再见。”
一年级小学生刚进入学校学习,他们对学校生活有陌生感,畏惧感,也有新鲜感,此时要及时对他们进行热爱学校生活的教育。首先要教育他们热爱老师,对老师有亲近感,有敬爱之情。因为学生在老师教育下一天天成长,及时地进行爱老师的教育。,师他们愿意听老师的'话,接受老师教导,有利于他们成长。学生爱老师,也就更容易喜欢学校生活。
教法建议:
1.在本课教学中要抓住爱的情感线索,使这一线索贯穿全课。本课的课题就是富于情感的,尤其是看图讲讲这个环节,更要挖掘教师对学生的爱,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爱。行为指导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行动表达对老师的爱,要从始至终抓住情感的线索。
2.由于一年级小学生刚入学,还不识字,主要通过看图体会,所以本课插图较多,要防止逐一看图,就图说图,要以图为依据,让学生体会图中的内涵,用图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时要通过问题的设计把学生带入图中、融入图中。
3.这一课设在学生入学第二周,学生还不大熟悉学校生活,不懂学校规矩,因此要结合学校实际加强正面引导和具体指导,帮助学生知道行为要求,明确行为方式,并鼓励学生课后坚持做下去。要多肯定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如一年级学生对老师真诚热情。对学生由于不懂得规矩,做得不够的地方,不要简单的批评指责。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云房子》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它用清新、活泼、生动的文字和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有云的时候,云朵千姿百态,逗人喜爱;有风的时候,云朵散去,天空一碧如洗,更加洁净美丽。本文浅显易懂,没有什么太难的地方,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云的不同形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
二、说教法
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美中读,读中悟”的阅读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抓住孩子们喜欢听童话故事这一特点,调动孩子们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教学中充分给学生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采用“读、想、议、说”等步骤,结合新课标指出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以读为本,以读带讲,力求语文味更浓,并在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下学习,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想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一”的变调和“儿”化音的读法。
4、了解雨后天空的变化和小鸟的活动情况,感受天空的美丽和小鸟的可爱。
5、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观察,爱想像的好习惯。
四、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的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
采用谜语导入的方式,让学生知道云,一起学习与云有关的童话故事。与学生一起板书课题,(《新课标》指出低年级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对于刚入二年级不久的孩子来说,要打好笔画、笔顺的基础,在写正确,端正,整洁的同时,提高写字质量,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及占格方式。然后指导读好课题,突出一个“云”。在课题的书中为了让学生记住“房”我采用了一个儿歌:“扁扁户字头,下面一个方字,方字横稍长,撇在最后才漂亮”。告诉学生学完本课我们将会认识到更多的各种各样的云房子,以此为新授做好铺垫。
一、创设情景,美中读,读中悟
我以第一段为过渡语,出示课件,师:它们会说什么呢?学生任意说,指导读好小鸟的话,读出高兴,惊奇的语气。
师:在小鸟们齐心协力下,不一会云房子造好了。
课件出示几幢云房子,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所看到的云房子是什么样子。
学生们说出了很多。(例:各种各样 多 美等)
相机板书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书中是怎么描绘的吧?
学习第二段的内容。本段也是本课的重点段,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云的不同形态的变化,指导读好课文。
我先让学生自由的读本段,初步感受它的美。
指导读好“傻傻地”“美美地”“高”“宽”“一点点小的”让学生朗读感悟,你喜欢哪种云房子为什么?你能把傻的可爱的语气读出来吗?你能把美化作声音读出来吗?你能用读书声让大家听出楼房的高吗?用不同的方式或方法指导读好这段话,不求整齐划一,只求学生的个性阅读。然后,我与学生互动,配上优美的音乐,与学生一起边做动作边读,让学生的表现力不光体现在读书的语气上,也可以用动作来增加。
下一个环节我趁热打铁,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如果你是小鸟,让你来当设计师你会造什么样的云房子,先让学生一个一个地读,最后引出这样一个句式“ 我的云房子真( )啊!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二、发挥想像,追求完美。
我是这样过渡的:同学们真是能工巧匠,造出了这么的云房子,小鸟看到这么多的云房子,它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呢?课件出示3、4段,想像它们会说什么,指导把开心的语气读出来。
三、感受大自然,享受美
这一环节,我采用以第5段为过渡语,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想像没有云房子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自己想着说,然后出示最后一段,有云房子的天空是美丽的,没有云房子的天空依然很迷人,抓住“笑眯眯”“水汪汪”指导读好最后一段,雨后给人一种雨过天晴后的清新和明净。只要学生能把最后一段认为美的.地方读出就可以了。
四、拓展。
课文的最生,还安排了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 或渠道了解与云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课后反思:
通过本堂课我觉得我的教学流程还是很流畅的,也抓住了重点段,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由于我选择的本课内容偏后,篇幅较长,而学生又是刚入二年级才几天的学生,有以下点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值得我好好反思。
1、指导学生朗读不够到位,蜻蜓点水,太浅显,例如“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惊奇的语气就没有指导学生读好。
2、虽然学生读的方式很多种,但读的还是不够充分,缺少方法的指导,我想来是想营造一种“我想读,我来说”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读的热情,说的渴望,但都没有达到我的设想。
3、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4、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如果能把剩下三分钟用在第二段的指导朗读中的话,效果会更好些。
5、为什么不能让每一个学生被我的教学所吸引,应该以什么样的语言来感染人,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感受课堂上的语言机智是我所欠缺的,今后我需要继续努力,精心钻研教材,教法,多读,多看,多说,多练,多写,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新的创新。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这一单元的主题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篇课文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周总理在美丽的西双版纳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洒满字里行间。作者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年龄特征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3个维度出发,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会主动认12个生字,能认真、正确书写12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四面八方、难忘”等,感受词语背后的情感,并积累词语。
2.学习通过对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场面和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
3.通过对“欢呼、笑容满面”等词语的理解和感悟,体会人物心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4.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人物言行的感悟,揣摩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并能主动积累词语。其中,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感悟,揣摩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设计理念和教法、学法
怎么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呢?下面我来谈谈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
2.以读为本: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文本是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只有让学生朗读课文,触摸文本,发挥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3. 自主探究: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识字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朗读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将围绕“难忘”二字,整体朗读课文,思考、体会: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从四面八方看到了傣族人民都赶来迎接周总理,从欢呼来体会兴奋。从第3自然段欢迎的场面描写中,感悟兴奋和欢悦的心情。从结尾的3个自然段4个感叹句,体会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这样抓住词语和重点句子,带着孩子们在文本中体会和感悟,揣摩内心情感,用不同方式的朗读重新诠释泼水节的“难忘”。
说教学过程
本着“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理念,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我打算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我的教学将以找写人物表情、动作和心情的句子说说体会为突破口,让学生读课文感受、体验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从插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引出新课,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让学生读课题,想想:为什么难忘?
(二) 新课教学
1、听录音范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初读课文,并画出生字新词。(学生自读)
3、全班拼读生字。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教科书八年级第七章第1课《走进分子世界》。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而本节内容主要讲解有关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是学习有关物质结构内容的启蒙课。并且对前面物态变化一章的内容有很好的补充说明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向孩子们打开物质世界的大门,展示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建立结构模型的猜想研究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本课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而且还将注重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和遥远宇宙世界奥秘的兴趣。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的大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显微镜制造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现的巨大推动作用。
3、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4、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结构模型方法.
2、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2、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3、教学重点、难点及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分子模型的认识以及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难点突破:利用感观感知,多例举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缺乏抽象思维和抽象判断能力。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观察升华到理性认识,多举生活中的事例和多做演示实验。
三、 教法学法
首先,通过喷洒空气清新剂,提问设疑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愿望。然后,通过对常见物质感官能直接感知其存在,拓展到我们还有一此物质,既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通过感觉器官感知,从而揭示课题引入物质的结构,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能自己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让学生有新鲜感,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
空气清新剂、纸、素描碳笔、放大镜、高锰酸钾颗粒、烧杯和水、100mL的量筒、橡皮塞、酒精、表面磨得很光滑的铅块、钩码、弹簧、两只乒乓球。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用空气清新剂在讲台下喷几下。
提出问题:同学们闻到了什么?它又是如何传到我们鼻子中的?(设疑,激发探知欲和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共同揭秘分子的奥秘,一起来学习
[板书]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多媒体}
一、走进分子世界{多媒体}
二、新课教学:
1、物质结构模型: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分子,走进分子世界呢?科学家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科学家在研究无法看到的微观结构时常常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个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想,现在我们借用科学家的这种方法认识物质的结构,走进分子的世界。(多媒体加结构图)
收集
证据
[板书]1、结构模型法:研究物理学的新方法。就是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多媒体}
活动1、选择一种模型
①、演示实验:用素描碳笔在纸上画一笔,请同学们仔细对照笔迹观察一下,你看到的笔迹有什么特点?再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放大镜仔细观察碳素笔画的笔迹,你有看到了些什么?如果用低倍显微镜对笔迹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
教师引导:通过你观察到的和猜想的,你觉得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②、演示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你看到的现象是:高锰酸钾颗粒是什么颜色什么状态啊?现在你们还能在液体中找到固态的颗粒吗?而水却变成了什么颜色?猜想一下,固态高锰酸钾颗粒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通过你观察到的和猜想的,你觉得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③、演示实验:课本P24图7-1(50mL水和50mL酒精倒入100mL的量筒中)
教师引导:你们看到的现象是什么呢?有什么不解和疑惑吗?
[阅读]阅读课本上的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那种结构能够解释上述现象,请选择,并尝试解释。
{同时多媒体出示} [模型]1、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学生选择并解释,老师引导]
2、分子概念
[讲解]:实际上,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是可分的,提出分子概念。
[板书] 2、分子概念: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多媒体}
[讲解]:物质在分到一定程度,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大家到初三就学到了。
举例说明:比如一滴水分成两份仍然是水,但无限地分下去呢?
3、观察微观世界的工具
[讲解]光学显微镜——细胞
电子显微镜——分子
{多媒体出示:分子模型图}师背景介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发明了探测微观世界的工具。这些工具的发明拓展了人们的视力范围,收集了更多的证据,支持了科学家提出的模型,让我们看到了分子的模样。
4、分子动理论(分子模型):
[师引导]:科学家对分子的进一步研究中认识到一些分子模型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3、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多媒体}
[讲解分子的大小]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m
举例:1、一个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好比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出示乒乓球}
2、两个比较2500万个人手拉着手可以绕地球一圈,而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的排成一列长度还不到1cm。
3、标准大气压下1立方厘米的气体分子一秒钟跑一亿个,约需九千年。
引导得出:[板书](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多媒体},
举例:打足气的汽球,放几天就瘪了,为什么?
装油的钢瓶,我们给它加压,一会儿会发现钢瓶外冒油了。
装满水的杯子,再放一勺白糖,水也不会溢出。
引导得出:[板书]分子间有空隙{多媒体}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10-13
说课稿06-08
大班说课稿获奖说课稿随笔06-20
坐井观天说课稿 《坐井观天》说课稿11-08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说课稿06-24
《列举》说课稿12-18
《台阶》说课稿03-07
《将心比心》说课稿03-12
《春》说课稿02-24
《送行》说课稿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