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11 14:26: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长江之歌》主题歌歌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

  单元爱国篇的第一课中的一首诗歌。作者没有实写长江的景象而是用第一个抒情的对象,赞美她的“风采”“气概”“情怀”。其中既涉及她的发源和流向,又关注她的历史和未来,概括了长江的丰富内涵,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学习这首歌词,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全诗共有两小节。第一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彩多姿。第二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二、说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两个生字、新词,理解“尘埃”“荡涤”“灌溉”“臂膀”的意思。

  (2)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怀。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体会歌词包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重点是: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尤其是领悟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本课的难点是: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

  三、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搜集有关长

  江的资料。在检查预习时,可以先指名分小结试读课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梳理出需要理解的重点内容。为进一步精读品味做作好准备。在精读第一小节时,可以从探讨“走”与“奔”,“风采”与“气概”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意思入手,启发想象,练习句子。第二节让学生自己去领悟。 由于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而昭阳区地处长江上游,可以借助特殊的地理环境创设情境,增加具体直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了解长江的多彩神韵、磅礴气势和源远流长,感受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以读助讲,导引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文章的感情调子,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方法是: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生

  的自我领悟为主,引导学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和同学交流,让学生在探讨中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主要从“走”与“奔“在句子中表达的意思不同来探究,同时,从“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理解其含义,联系上下文展开讨论,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反复、大量朗读,在朗读中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五、说教具准备

  昭阳区的地图和长江流域的地图,还有收音机。

  六、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新课导入阶段、学习阶段、评价阶段。

  1、新课导入阶段: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在音乐声中导入新课。(通过音乐的播放,达到

  对教材的熟悉,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的气氛较为融洽。)

  2、简介:长江和黄河

  3、出示:课文《长江之歌》。指导朗读。

  4、学习阶段:

  (1)教师出示地图,指出金沙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转 载于: :长江之歌说课稿)以及金沙江和长江的交汇是哪儿。还有长江流经哪些省、市、自治区。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也让学生到地图前指一指长江流经哪些省、市自治区。(地图的使用,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江的印象,知道“母亲河”流经的地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一些有关长江的资料,并讲解。(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入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流域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千米。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3)自由诵读课文后共同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注意正音:“乳”读作rǔ,“ 哺”读作bǔ, “埃”读作āi。涤荡:冲洗,清除。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尘埃:细小的尘土。臂膀:手臂,胳膊。指导书写:“灌溉”与水有关,部首都是三点水,注意把“溉”与“概”“慨”区别开。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第一小节的教学,主要探讨“走”与“奔”,“风采”与“气概”再是句中所表达意思入手,练读句子,在学生的脑海里展示出长江健美而奔放的的风姿。引导从“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去领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从“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中体会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推动着新时代的发展。体会“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然后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见解。教师点拨:从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多彩多姿、巨大贡献等方面来体会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时,主要要注重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指导,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力求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效果。

  5、评价阶段:理解“我们赞美你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师总结: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眷恋、热爱之情。

  6、出示(课件):长江沿岸美景

  七、作业

  对于作业的布置主要考虑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够完整的默写全诗,同时也要达到背诵的目的。

  1、搜集描写长江的诗句。

  2、默写全诗。

  八、板书

  长江之歌

  对长江的风采的描绘

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明确成数、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地把成数、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

  3、正确解答有关成数、折扣应用题。

  4、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一份,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流程

  一、联系主活,导入新课。

  师:我们刚刚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愉快的寒假结束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过去了,就在春节过后,各商家又会搞些什么样的促销活动呢?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二、在生活情境中,讲授新知。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1)谈话,探学情。

  师: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学生回答。

  师: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

  ①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

  ②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

  ③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

  ④橡皮,原价:1元,现价:?

  师: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学生回答。

  师: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拿出你手中调查到的打七折的标签,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

  (2)讨论,找规律。

  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

  师:说说你们组寻找的方法。

  学生的方法有: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等。

  (3)归纳,得定义。

  师: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打九折呢?打八五折呢?

  学生回答。

  师: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

  师小结:“几折”是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4)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②六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1:商店出售录音机,每台原价430元,现价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1)出示提纲。

  ①打九折怎么理解?

  ②是以谁为单位“1”?

  ③可以改写成一道怎样的应用题?

  ④要求便宜多少元?也就是要求什么?

  (2)学生试做,讲评。

  (3)练习,做一做。

  3、教学成数的含义,把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1)新闻,探学情。

  师:看了这则新闻,你想到什么?是肯定不能来吗?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认为八成表示有多大的把握?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如果把肯定来晋看作100%的话,八成就相当于80%。这种说法除了日常生活之外,在工农业生产中也经常用到。

  (2)自学,得意义。

  打开书自学课本相关内容。

  学生汇报情况,概括成数的含义。

  (3)练习。

  师:就要单元测试了,能不能用含有成数的句子表达你对这次测试有多大的信心?

  ①四成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

  ②二成五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

  ③七成五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

  ④八成七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

  4、运用成数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2:小华家承包了一块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学生试做、汇报、讲评。

  三、巩固练习、应用所学。

  1、判断。

  (1)成数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五成八改写成百分数是5、8%。

  (3)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

  (4)某县今年蔬菜比去年增产四成,这里的四成是把去年看作单位“1”。

  (5)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

  2、做课本中的相关练习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又知道了什么知识?

  板书:

  折扣成数:

  例1:430×(1—90%)例2:41、6×(1+25%)

  =430×0、1=41、6×1、25

  =43(元)=52(吨)

  答:比原价便宜43元。答:去年收白菜52吨。

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

  本课教学内容是排球运动的垫球技术,垫球技术是排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接发球和防守的最常用的主要技术。起着组织全队相互配合的重要桥梁作用,是高中排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防守也是进攻的开始,垫球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集体力量的发挥和战术的配合的质量。这一教材在初中的《体育与保健》中就已经介绍学习,所以学生对此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本课在高中体育课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课重垫球技术中的击球点和击球手臂的正确姿势。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以“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意识,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锻炼手段,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心健康。

  1、认识目标:通过排球垫球的练习,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技能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垫球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能自主学习与锻炼,提高和他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的击球点和正面垫球的姿势。

  难点:身体与手臂的协调动作

  四 教法

  根据人体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结合课的目标和学生实际,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讲解示范、直观演示、模仿练习、分组练习、重复练习、变换练习、要点提示及观摩评价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正面双手垫球动作要点;同时,教师还要关注个体差异,融入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寻求适合于自己的垫球方法进行练习,并进行指导纠错。

  五 学法

  学生通过集体观摩、模仿进行自学练习,尝试体会垫球动作,通过友情分组选择伙伴,互帮互学法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的客体转变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自觉锻炼,乐于探究,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的掌握更多的技术动作。

  六 教学过程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规律,结合本课学习目标以及设计思路,把本课的教学程序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一 准备部分:

  1、心理的准备:通过课堂常规达到收心聚意作用,阐述课的内容、目标使学生从心理上做好学前准备。

  2、生理上的准备:采用游戏、徒手操等方式,调节学生的生理机能,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兴奋性,避免伤害事故,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 基本部分:

  1 教师通过设问,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讲解练习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3学生四至六人一组分组练习,由各小组长负责,各小组要展示练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练习一

  自抛自垫练习:体会击球点和控制球能力。

  练习二

  一抛一垫练习:相距3—4米一人抛球,其他几人轮流垫球,再轮流交换抛球,主要体会抬臂动作和用力时力度的控制。

  练习三

   两人对垫练习:距离3—4米连续对垫球由一次过渡到三次以上练习。要求学生随时要做好垫球前的准备姿势,并快速起动和移动,保持好合理的位置进行垫球。

  练习四

  观摩评价:让各小组派学生代表展示一下自已的练习成果,其他同学评价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完成的好,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练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和兴趣。

  练习五

  在场地上分为四至六组进行分组教学比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练习六

  素质练习:1分钟跳绳

  三 结束部分:

  1、在教师带领下用简单的舞蹈动作放松,让学生消除疲劳,使身心得到恢复。

  2、小结:讲评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3、布置学生收还器材。下课!

  预计效果

  平均心率 140次/分左右

  运动密度40%左右

  场地器材

  排球场2-3个,排球每人1个

  谢 谢

说课稿 篇4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引导同学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身的饮食情况,学会给食物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身该吃什么、该怎么吃。同学要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没有哪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生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同学们的饮食习惯是否随同着知识的增加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

  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对自身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同学饮食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和坚持。为了协助同学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设计了活泼、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同学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为后面学习“怎样搭配食物”作好准备,为建构自身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由以下四大块内容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同学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和最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出现丰富多彩、品种多样的食物。教学时可以让同学将自身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

  第二块是指导同学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规范也很多,这一过程中同学完全可以依照自身的规范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可以是同学自身带的,也可以由教师为同学提供一些食物图片。

  第三块是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营养,协助同学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和其来源和作用,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这块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出现出来,这样会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一些。同时还要让同学从自身所带的食物中发现它们各含有哪些营养,学习依照营养的成分给自身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所含有营养的分析和巩固。

  第四块指导同学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这样的次序编排与教材内容布置上有一些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同学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同学的饮食情况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只可以引导同学关注自身的饮食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同学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依照自定规范给食物分类;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和其来源;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增进同学的健康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干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3.小组讨论、汇报,同学广泛发言。

  【研讨】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同学学习的情趣,又能引起同学对营养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同学的饮食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统计全班同学爱吃的三种食物做好了准备。

  二、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你能利用学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由吗?

  2.小组交流、汇报。

  【研讨】让同学根据自身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同学的思维渠道和考虑的空间,对于同学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同学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指导同学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活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

  【研讨】通过统计活动,使同学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同学自学教材第44页的资料,通过阅读使同学知道粮食类含有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量和力量;鱼、肉、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油脂类含有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坚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纤维。

  2.通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考虑: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该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研讨】通过讨论、分析,使同学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同学了解按营养成分为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形成“建立合理饮食结构”的意识。通过学习,同学可以更加关心和注意自身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身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实践。

  教学片断赏析

  1.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同学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和时给予同学鼓励)

  师: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的,鸡在岸上活动。

  生: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我不喜欢吃的。

  生: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为它们都很圆。

  师: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

  生: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假如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

  【说明】同学按自身的规范分,教师不加以限制,可以给同学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挖掘出同学更多的潜能,教师和时鼓励可使同学更加自信。

  生: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

  生: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虾、蟹分为一组,它们都生活在水中;把苹果、柿子、梨分为一组,它们都长在树上。

  生:我把柠檬、芒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黄色的;把草莓、樱桃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红色的。

  生:鸡蛋、鸭蛋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圆的;芸豆、扁豆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细长的。

  师:通过今天的讨论交流,老师觉得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出很多种分法。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

  【片断研讨】利用贴近小朋友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同学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当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升高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同学的自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鼓励同学“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期望同学永远都不要言败,只要付出,终归会有收获。

  2.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

  师:自学教材中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

  (同学自学、讨论)

  师:谁能说说通过学习和讨论,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米饭、馒头、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它可以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生: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生:各种油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它能供给我们能量和坚持体温。

  生: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坚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师:通过汇报,我知道同学们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想想看,假如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吃?

  (同学小组讨论、汇报)

  生: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又分别含在不同的食物中,比方,我们组有的同学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鱼、有的喜欢吃鸡腿,但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吃蔬菜,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假如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生: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种食物分别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对我们的生长都是十分有好处的,假如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我们的身体健康就没有保证。

  生: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形成偏食的习惯。我们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我们必需养成食物多样化、不偏食的好习惯。

  【片断研讨】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同学从根本上认识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同学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明确不偏食可保证身体正常发育的重要性。

说课稿 篇5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小学生的认识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基本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跳水》是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分两课时教学。本节课着重理解课文第三、四段的内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事物的联系”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②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③能用“模仿”“显然”造句;④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难点是理解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水。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运用板书、板画激趣引学;录音、录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读、议、说、练”四环节读书法和“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板书画——激趣引学;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感受)

  三、议方法——发散思维;(理解)

  四、说联系——落实目标;(巩固)

  五、练语言——巩固发展。(运用)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一、板书画——激趣引学

  这一环节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教师边板画边叙述:在碧蓝的大海上,风平浪静,有一艘外国帆船完成了环球旅行,正往回航行。人们的心情愉快,聚在甲板上玩乐,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让学生回答,老师继续板画。紧接着问:课文的第一、第二段分别讲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起因) 水手 追 猴子

  追

  (发展) 猴子 逗 孩子

  以教师的叙述和板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学习课文的第三、四段。分两步进行:

  放开、走上

  第一步,学习课文第三段。先让学生提出学习这一段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概括、归纳:(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处境十分危险?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听录音,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出答案,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重点句子,理解文中描写猴子戏弄孩子的两个句子,通过读议,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放开、走上、摇晃、发抖”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吓呆了,大叫一声”和“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用幻灯打出)这两组描写孩子所处位置的复句,让学生品味,(利用板画帮助理解),使学生知道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如下:

  (高潮)猴子 逗 孩子 摇晃、发抖 险

  第二步:指导学生小结出学习第三段的方法——“粗、精、品”三读阅读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通过“三读”,使学生知道:在危急的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学生把第四段内容归纳出来,模仿老师的板书,进行板书。

  (结果)船长 命令 孩子 跳水 脱险

  根据儿童心理学有关理论:“小学生的感知觉和有意注意还正在发展,情绪性仍很明显,学习过程中,常受到当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为了增强直观性,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孩子所处的险境及孩子与猴子之间的联系,在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程序中,我运用板书,板画,同时运用录像、录音等电教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综合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学会读书。“粗读”能大概了解文章的内容;精读是能用“点、圈、勾”等记号画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词语,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危险处境;“品读”是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注意进行学法的小结、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三、议方法——发散思维

  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等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问。依据这一理论,我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老师问: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员,你准备采取什么办法使孩子脱险?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暂不论办法可否。再组织学生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要命令孩子跳水呢?你的办法和船长的办法相比,哪一个的办法好?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它既为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在和谐、热烈气氛的学习活动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得到积极发展,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有关语句,进行种种假设、推理、分析、比较得出:船长果断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儿子生命不容置疑的唯一办法,从而懂得课文以“跳水”为题的深刻含义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采用启发、对比、议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作用,体现“主体转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精神,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

  四、说联系——落实目标

  依据小学生好动、爱玩、有旺盛的求知欲的特点,我设计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把所有的感官调动起来。指导学生看着板书、板画,说出孩子、猴子、船长、水手之间以及环境等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的,懂得这个故事就是在事物的联系中发生、发展、结束的,并让学生用简单的图示进行板画。看板书、板画来说、来画,既充分发挥了板书、板画的直观性,逻辑性等作用,又使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及语言能力得到训练。

  在说、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从学法上和思想上进行指导,使学生学文以明理,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现语文教材的知识性和教育性,落实教学目标。

  五、练语言——巩固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语言的训练,这一环节只是相对集中地进行语言训练,以求得到巩固发展。语言主要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着重于口头语言的训练,书面语言的训练可留在课后进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1)理解“模仿、显然”并口头造句。(2)在你熟悉的事物中举例说说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把前面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在运用之中,逐步地巩固、熟练,形成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事物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以利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最后让学生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机会,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长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教学大纲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附:板书设计:

  12.跳水

  (起因) 一、水手 追 猴子

  追

  (发展) 二、猴子 逗 孩子

  放开、走上

  (高潮) 三、猴子 逗 孩子 摇晃、发抖 险

  (结果) 四、船长 命令孩子 跳水 脱险

说课稿 篇6

  一、说活动设计:

  随着社会生活化的加快,现代生活给幼儿带来太多的知识,而幼儿生活经验却太少太少,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受到伤害。因此对幼儿进行一系列的安全保护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造适应幼儿年龄特点、丰富多彩能积极主动有趣地观察、实践、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为此,我选择了《三颗星星》这篇童话故事,故事准确地介绍作为马路上交通信号的红灯、绿灯、黄灯各自的指挥语言。围绕这个知识点,故事情节富有儿童趣味性,展开了丰富地想象,巧妙地以天上一颗贪玩的红星星摔了一跤作为故事开端,引出绿星星、黄星星前来帮忙,最后变得有秩序。特别适合中班幼儿,他们对色彩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缺乏生活实际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所以我利用在孩子周围的生活基本经验开展教学活动,从而真正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精神。希望通过这则童话故事,寻求不同的思维方式,鼓励幼儿能大胆回答、表现自我。

  二、活动目标:

  《幼儿园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征和语言发展水平,因此我从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理解故事的情节、内容、感受作品中童话的趣味性。

  (2)引导幼儿的创造性的运用各种词汇、并能大胆、清楚表达自己对马路上交通信号灯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萌发幼儿对安全知识的兴趣,更好地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本次活动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内容感受作品中童话的趣味性,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运用语言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一系列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自己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或课件描述出来,这是解决重难点的有效方法)

  三、活动准备:

  我为幼儿准备了一系列有趣的图片,多媒体课件和游戏用品若干。

  四、说教法学法:

  1、"教学不仅应使幼儿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形式过程中去,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运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于保证幼儿能正确掌握知识技能,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所以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①直观教学法:主要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来用的,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创设情境,引起幼儿兴趣,然后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故事情节。

  ②课件演示法: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效果,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使

  幼儿爱看、爱学、轻松愉快的参与到语言活动中去,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

  ③提问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舞"这种教法能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活动中通过设置提问,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在一回一答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④游戏法:游戏还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他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纲要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活动中可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促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无意注意转变成有意注意。

  2、说教法:

  教学中我主要从两个发面进行学法指导。一方面就是视听结合法,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视听这一途径。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第二方面是情境表演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情境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从"认知情感一行为"三大块。由浅入深,从感知到体验,使幼儿原来的经验和新经验之间有机结合。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但是众所周知,这些安全知识比较抽象,光靠枯燥无味地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只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每个孩子真正的动起来、能主动地、积极地去记住三颗星星的作用,才能使幼儿在过马路时会按规则过马路。本次活动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幼儿自己的探索为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让游戏活动的知识实到行为。安排如下:

  ①创设情境,引出课题,问:马路上为什么停了这么多车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进行讨论)

  ②结合有趣图片,分段欣赏故事啊呀,红星星又遇到麻烦了,他要怎么样才能把天上的绿星星请下来帮忙。(幼儿展开想象)然后提问:红星星请来了谁帮忙?可汽车为什么还不开?星星们都闭上了眼,可汽车为什么还不开?(学说故事中的对话)最后星星们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才使交通恢复了正常?

  这一环节通过提问、讨论、观察、再提问内容一环扣一环,让幼儿在讨论谈话中创设性的运用语言、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幼儿你一言我一语中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它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关键环节。

  ③观看课件,完整欣赏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在这基础上,我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谈自己的想法,随着提问的深入,幼儿进一步体验童话的趣味性。同时,多媒体课件形象逼真地展现童话的"热闹型"帮助幼儿一直带者趣味升华,理解主题。让幼儿通过视听结合的感受,进一步理解作品情节、解决难点。

  ④扩展延伸:游戏《小司机》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延续的,有阶段性的发展,所以在以往小结渗透德育中的说教,采用创设情境游戏,把一些知识经验渗透到幼儿生活中,让幼儿做小司机。教师来做红绿灯。教师先讲述一些游戏规则,看到红灯你该怎么办,绿灯黄灯该怎么办?让幼儿做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游戏,更进一步加深对交通指挥的理解,能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应该怎么过,以此就提伸了活动主题。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课文讲述的是在繁华的街头,一位失明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人们对此都无动于衷。而当诗人在牌子上添加了几个字,组成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句子,让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纷纷解囊相助。这篇文章语言精炼,情感丰富,说明了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深深的打动人心。

  二、说教学目标;

  针对课文特点,结合本组课文在教学时“要重视对词语和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文章包含的深刻道理,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的训练重点,我设定了以下目标:

  1、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字打动人心的原因,明白语言运用的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3、受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教育。

  其中指导学生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体验情感,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我注重“以生为本”,通过采用引导法,引导学生寻找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其魅力,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以读代讲、读中领悟、结合情境创设,让学生合理展开想象,学会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我设计了:①质疑课题,导入新课②抓住重点句,确定切入点③品读感悟,深入体会④拓展迁移,练写警示语四个环节,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品读感悟课文内容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具体流程如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学贵有疑。”开课之初,我由问题入手,通过提炼有价值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板书课题后,先让学生读题解题,联系生活谈谈自己所理解的 “魅力”,再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语言到底有什么的“魅力”?“语言的魅力”具体体现在哪儿?……这些疑问会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步入课文。

  (二)抓住重点句,确定切入点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并交流自己的初读感知后,教师就趁机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最有魅力的语句——“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并以这个句子为切入点,探究这句富有诗意的语言之所以产生巨大魅力的原因,通过抓住重点问题使课文内容化繁为简,让学生迅速进入阅读与理解文本的情境。

  (三)品读感悟,深入体会

  1、寻找语言魅力的体现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新知,交流感悟。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探讨本课中语言魅力的具体表现。

  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1——5自然段,找出了盲老人的牌子上原来写的句子“我什么也看不见!”诗人添上几个字之后的句子“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通过比较句子谈体会,得出语言魅力的具体表现是诗人添字前后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由当初淡淡一笑、无动于衷转变为纷纷慷慨解囊。

  在这一环节,通过读、议、交流,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提高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品味语言,探寻语言魅力的原因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朗读体验,课文第六自然段文字优美,点明了语言文字能够产生非凡魅力的原因。教学这一部分,我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放手让学生去读,通过读中思考、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促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展开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①图片欣赏,直观感知春天的美。

  ②说话练习,加深体验。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用“春天到了,我看见了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这怎能不让我陶醉呢?”进行说话练习,描绘自己眼中的春天,进一步体验春天的美好。

  ③反复读,感悟春天的美。

  通过学生自读、师生互读、把课文改为小诗的形式配乐美读等多种方式读出描写春天美好的句

  子,让学生在不仅在读中品味春天的美还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美。

  ④前后对照,体会老人的不幸

  通过情感朗读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请学生想象:失明的老人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如果你在街头看见了这个老人,你会怎么做?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层层深入的体验,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真正走进了文本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对老人的不幸遭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最后,让学生换位思考: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打动人心的句子?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不仅是能让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形成对比、激发同情心,而是充满了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要用爱去关心帮助他人,学生也受到爱的熏陶和感染,此时,感悟语言的非凡魅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拓展迁移,练写警示语

  语文教学要把听、说、读、写落到实处,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最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运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的练习,将课堂内外有机地联系起来,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满怀激情,都希望自己能像诗人一样,用富有魅力的语言去感染周围的人,写出了许多精彩警示语,比如:

  “足下留情,我也会疼!”——草地上

  “请别让我一直流泪到天明!”——水龙头边

  “请别在我雪白的衣服上留下你黑黑的鞋印!”——墙壁上

  ……

  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写、议、评,由课堂学习语言转变为在生活中运用语言,切身感受到语言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语言的魅力——打动人心

  春天到了,可是

  我什么也看不见!

  无动于衷——纷纷相助

  板书的呈现方式为随学习的内容逐步出示,整个板书设计,集中体现了教学的重、难点,体现教材的特色与特性,一目了然,形象直观。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课题是《走近老师》,我将从说学情、说教材(教材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六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走近老师》一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一、学情分析

  师生关系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现实生活中,由于身心发展特点等原因,学生一面具有向师性,一面可能存在着这样一些困境:

  1.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获取信息的多元化,对老师的权威产生“质疑”。

  2.“恋旧”情绪。七年级学生刚刚离开朝夕相伴的小学老师,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和适应“新教师”,难免感到陌生,不敢与老师亲近。

  3.心智尚不成熟,不能理性看待不同风格老师。

  4.教学调整,教师调整对学生的影响。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的需求,也是教学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材分析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教材,分别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在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和第二单元《友谊天空》的基础上,围绕着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身边的教师,学会接纳、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与老师交往、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度教育好时光。本课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学生素养。

  (二)教学目标

  目标是灵魂、目标是方向。是“教什么”问题。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教师职业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培养尊敬老师的道德品质;

  (2)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尊敬老师、理解老师、体谅老师。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

  (2)自主探究、创新、协作能力:敢说、敢想、敢评、善合作、勇探究。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理解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2)知道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风格。

  4.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是,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学目标确立的必要依据: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哪些可以自己学,哪些需要老师教)——教学有的放矢。

  2.学生的特征和学习风格——选择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3.已有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学的必要条件)。

  4.可能的认知误区,不正确的价值观表现(教学的目的)。

  二是,教学目标确立与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一致:

  1.道德与法治课,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2.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尊敬老师,责任担当。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点:承认、接纳、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

  2.教学难点:理解老师、体谅老师、主动培养尊敬老师的道德品质。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直观演示法:图片、音频、视频,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2.情境教学法: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体验提升。

  3.案例分析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明辨是非,培养理性精神。

  (二)学法:

  1.合作探究法:在探究材料的基础上,以自主、合作多形式,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动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以及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2.体验法、感情交流法:通过自身生活体验和交流,使学生认同观点,从而主动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中,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合一。

  四、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巩固应用——总结全文,情感升华”五个环节,达到实现三维整合,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一)图片、趣味链接导入。导入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不为了导入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图片——春蚕、园丁、人梯、蜡烛。提出问题:它们被用来比喻谁?(学生观看图画,讨论与交流画面内容,大胆猜想,积极发言。)

  趣味链接:“师”前面为什么加“老”呢?(引出中华民族尊师的传统)

  ——有两种释义:一是表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其中之一是“敬词”。因此“老师”的称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二)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环节一】了解教师职业

  活动一:感知不易:录制、播放《老师的一天》,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视频内容为:上课、备课、批阅作业、辅导学生、管理班级、培训学习等。

  观看视频后,设置问题,组织讨论。

  1. 谈一谈,你的感受?(观看视频后谈感受,自主展示表达)

  2.说一说,教师的工作包含哪些内容?尝试概括教师 的职业特点(合作研究)。

  3.你觉得合格的老师应具备哪些素养呢?(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出示的问题。)

  (设计意图:1.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学素材选择来源于生活的“真实” 视频,引导学生去观察教师生活,感知教师职业生活;2.通过问题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职业要求,认识到教师工作内容的多元性和工作时间的多面性。3.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从了解老师到理解老师的不易。统一三维目标。)

  活动二:情感升华

  请你给他们的微信“朋友圈”评论?

  准备教学素材

  教师微信学生的生活记录,四条朋友圈

  回复评论,敢于分享。活动体悟,情感升华。

  素养是个体与情境在长期互动中逐渐生成的。在体验中实现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的统一,在体验中感受生命的涌动与价值的提升。

  【环节二】风格不同的老师

  活动三:课堂调查“我喜欢的老师”

  引导学生形成调查结论:

  1.老师有不同风格

  2.每个人喜欢的风格也有不同

  合作探究问题:

  1.为什么不同老师风格不同?

  2.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风格不同的老师?

  本活动设计意图:自主完成调查,真实感受,敢于分享;在教师引导下,形成调查结论;合作探究,完成提问。

  1.课堂调查,听学生的“心声”

  2.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解决生活困惑的方法和技能

  活动四:出谋划策

  1.我就喜欢语文老师讲课,他幽默风趣,总是让我们开心。我就不喜欢数学老师,他的课真无趣,除了做题就是做题。喜欢老师就喜欢哪一学科,怎么办?

  2.小学毕业已经两个多月了,可我还是怀念原来的老师们,总想回到原来的班级,每天到学校都很不开心,我该怎么办?

  3.喜欢的英语老师调走外校了,换来一另一个数学老师,原来最爱上的是英语课,现在……这次考试一落千丈,我该怎么办?

  如何让敞开他的心门,走出误区?请同学们给他出主意,想办法。小组合作探究、分享,提出合理化建议。

  通过以上三个情境,降低难度,落实教学重点“承认、接受、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越辩越明,提升学生的理性精神。

  (三)实践探究,课堂小结

  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之后,引出下面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表达自己对老师的亲近感,如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给老师写一封信(可以是道歉,可以是感谢,或是其他)。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反思、创造。

  设计思路:“教育是课后或者走入生活依旧可以带走的东西”。强化重点,运用新知,指导生活实践,主动走近老师,培养尊敬老师的情感,主动创造道德生活,提高核心素养。

  五、说板书设计

  走近老师

  一、教师的含义

  1.文明的传承者

  2.专业人员

  3.教书育人(育人塑德)

  二、合格的老师(四有)要求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三、不同风格产生的原因

  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

  四、面对不同风格老师的态度

  1.承认老师的差别

  2.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

  3.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

  4. 主动交往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目标

  六、说设计反思

  课题——走近老师

  目标——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尊敬老师,责任担当),考试评价达成目标

  实施——主要教学策略,突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评价——核心素养发展目标评价,生活道德表现,阶段检测

【【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

2.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3.【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4.【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5.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

6.【精选】说课稿初中范文集合8篇

7.【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8.【精选】说课稿集合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