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10 21:27: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设计意图

  平时每当孩子听音乐的时候,他们都会感到开心、快乐。特别是利用手中的乐器来敲打各种不同的音乐,

  或用肢体动作表现对孩子更具有吸引力,《纲要》指出: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给孩子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活动中通过听一听、学一学、做一做、使幼儿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也发展了幼儿的想像力、表现力、创造力,同时让孩子们了解有节奏地敲打音乐,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本次活动综合了语言、艺术等内容,运用了各种手段达到了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目标及重难点定位

  《纲要》艺术领域中指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的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活动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为满足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的需要,按照《纲要》设计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确定本次活动目标为:

  1、幼儿通过肢体动作感受音乐给人带来的快乐。

  2、利用各种乐器来表现音乐。

  3、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整个活动呈现了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是《纲要》的基本点,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努力体现以幼儿为本的现代。

  化教育理念,把乐意参与此次活动并能大胆地在众人面前用肢体来表现音乐做为重点,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幼儿利用打击乐器有节奏地表现音乐。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为了有效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是一种“听想讲做”结合的方法。

  “听”:倾听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

  “想”:教师能尊重幼儿的想法,激发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

  “讲”:为了满足幼儿想说的欲望。

  “做”:让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感受和表现音乐。

  这些方法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操作等来获得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我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给幼儿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

  活动准备:CD音乐碟、打击乐器(铃鼓、串铃,三角铁等)

  四、活动过程

  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和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用动作表现音乐

  在这个环节中我选用了幼儿熟悉的音乐《哈巴狗》来感受孩子的兴趣,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尝试用各种动作去表现音乐。

  2、用乐器表现音乐

  先让幼儿欣赏乐曲,初步感受音乐的旋律,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然后让幼儿跟着教师的手势用乐器来表现音乐,提高幼儿的表现技能和能力。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我从幼儿的认知特点出发,采用了观察法、言语提示法、激励法避免了传统的说教方式,让幼儿能在轻松的氛围里,根据教师的手势拍打音乐,这也是我整个活动的亮点。

  3、让幼儿自我展示

  让幼儿随着音乐,自由地创编动作,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表现力及创造力,让幼儿得到快乐的体验。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使一个活动开展成功,需要我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活动中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教师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1、地位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单元提示要求我们阅读时,注意说明顺序和方法,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筛选信息。

  2、内容

  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有严密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科学的语言,能在文本研读中完成科学思想的构建。

  二、说学生

  1、生活经验

  我所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对田间地头的事物有特殊的感情,本课更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

  2、能力要求

  通过上一单元学习对说明文基础知识有了了解,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

  3、欠缺

  但是农村的学生眼界局限性,平时阅读量少,他们在理清说明顺序和语言鉴赏方面比较欠缺。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本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每段的中心句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3、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知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和三维目标制定我把教学方法制定如下:

  教法:以任务驱动学生

  学法:1、五步读:初读、再读、研读、情读和拓读

  2、小组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辅助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视频导入

  利用图画、音乐、语言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

  2、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学生自有朗读课文,积累的字词,最后教师展示积累的词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展示补充。

  3、再读课文,感知内容,筛选主要信息

  课件上显示:“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方法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根据这些中心句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采用默读的形式,还要掌握一定速度,是逐步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概括内容的能力,”这是新课标中重点提到的初中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为下一环节从独立转向交流讨论奠定基础。

  4、研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读课文的6—10段思考: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不能颠倒顺序?为什么?

  这一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和图片创设情境。

  新课标中指出“对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通过讨论会总结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还有古今差异的时间顺序。

  展示三月内蒙古和海南,四月的内蒙和大连,四月的内蒙山顶上还有积雪而山脚下却绿意葱葱。这种直观的图片对比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经度、纬度、和高下的差异。

  5、情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听完后用 “我听到了 我知道 说一句话。”

  ②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体会欣赏。

  感受语言既是课堂重点也是学生欠缺环节,我采用了配乐泛读来创设情境,学生由品味词句“我听到了什么”然后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我知道了什么”。学生由听到读,再到品读从而对文本理解和体验,感受大自然的美,探索科学的奥秘。

  6、作业:以下两个作业任选一个

  ①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②写一篇观察日记

  这两个作业完成都需要查找一些资料翻阅科普类图书,这一环节也是拓读的体现,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科学兴趣。因为学生个体差异不同,第一个相对容易一些,学生有选择空间。

  六、预期效果

  时间:合理的时间安排能保证各环节顺利推进,从而保证有效教学的顺利展开。

  内容:内容设置上,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为起点,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方法:

  1、五步法阅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任务,有方法,从而确保课堂的实效性。

  2、运用小组学习法,克服了部分学生胆怯、不善言谈的弱点,加之教师的引导和鼓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本节课是从时间、内容、方法等方面构建的一节高效务实的语文课。

说课稿 篇3

  《鹿柴》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一、教材简析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组诗《辋川集》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他晚年所作,当时他已厌倦官场生活,在蓝田(今陕西西安东南)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鹿柴是辋川的一处小地名。

  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整首诗写得自然流畅,毫不做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前两句写“不见”,不见的是人;后两句写“见”,见的是影。在见与不见之中,诗人给我们传递出的是一种以落寞为美的信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边读边想,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难点是展开想象,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学生做到: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鼓励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根据以上原则,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的“鹿、返、复”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和诵读,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觉。

  5、拓展阅读古诗《竹里馆》,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确定

  由于古诗词句凝炼、意境深远,今天的儿童理解时有一定难度。为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读。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学习古诗会读、读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疲劳,兴趣点也易转移,单一的诵读形式,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采取了丰富多样的诵读形式。如初读时的听读、自由读、跟读、范读;理解中的个别读、轻声读、看图读、齐读;巩固提高时的有感情地读、配乐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保持着盎然的诵读兴趣,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目的。

  讲。在研究了教材内容与学生能力后,我设计了请学生做“小老师”这一环节。首先启发学生自由质疑,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也为稍后的“排障”与交流设置方向。接着鼓励学生:“这些问题同学们都能自已解决,老师想请你们来做小老师,自己教自己。”富于诱惑力的角色与教师期待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他们在小组内或查字典、或看插图、或揣摩诗句、或联系已知,个个主动投入了“做小老师”的准备活动中。继而,“小老师”们纷纷登台讲述自己的“发现”,师生互相补充、完善,完满地实现了既定目标。更具价值的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蓄积起了进一步学习的良好态势。

  画。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勾勒出生动的画面,进而加深对诗的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又是怎样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段将观察到的景物浓缩成凝炼的语句表达出来的,使同学们受到美的熏陶、思想境界得到一次升华。

  写。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并写下来。目的有三点:1检查同学们对原诗理解的程度;2开拓同学们的思路、激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3使学生从中悟出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今后应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

  展。展一片天地。小学语文课本每册选入古诗不多,我采用了“以诗引诗”的办法,教学生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或相类似的诗篇,为学生拓展一片阅读的天地。

  四、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

  在班级板报“每日一诗”中连续一周都准备描写大自然的诗歌。

  2、教学新知

  (1)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第一届诗歌节将在马鞍山市举行,你们知道吗?其实从牙牙学语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你们可以随意地吟出一两句吗?

  (2)板书课题,析题,简介作者,吸引学生喜欢这首诗。

  (3)初读古诗,指导学生读通读顺。

  (4)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读古诗。

  (5)集体交流,鼓励学生以当“小老师”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小组内或看注释、或查字典、或看插图、或揣摩诗句、或联系已知,纷纷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对诗句的理解。

  (6)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诗边看图边说出对整首诗的理解。

  (7)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

  (8)师读诗,问:你想到了什么?这时,从学生的口述中便有了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9)教师激发情趣: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你们能把它画出来吗?试试看。同学们迅速摊开纸,握笔构思。虽然学生的画笔略显稚嫩,但也正说明了这是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一环节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避免了空洞的重复说教,学生借助画面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又使书本知识得到延伸;能够感知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怎样通过动静交错的描绘将观察到的景物经过筛选浓缩成字字珠玑的文章;还从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思想境界得到一次升华。

  (10)学生自由诵读,诵读形式多样(独诵、合诵、配乐诵读等),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自然、舒缓的语调,在读中感悟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11)学习生字的书写,重点指导“鹿”。

  (12)出示王维的《竹里馆》,让学生朗读欣赏,激发自主阅读古诗的兴趣。

  (13) 本课的作业布置中,我让学生选择各自喜好的方式重现诗歌:

  1、画,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

  2、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诗歌;

  3、编,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写下来;

  4、找,搜集并阅读有关描写大自然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而多元化的作业样式则激活了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总之,我在这一节课中,围绕教学目标,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和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体育与健康课水平三五年级的一节体育课《足球:脚内侧踢球》,本次说课的流程是从课的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以及学法、教学流程几个部分讲解。

  首先,是这节课的设计。

  一、课的设计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学生自我发展的个性和终身体育意识。本课重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习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通过亲身体验,内化为对体育的兴趣与能力。掌握一些锻炼身体的方法,深化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同与理解。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意图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我们常说,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深入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钻研好教材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我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二、教材分析

  脚内侧踢球由从助跑、支撑脚站位、脚触球、踢球腿的摆动和踢球后的随球摇动动作组成的动作技术,它是足球运动的主要特征,是足球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是队员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途径,是整体技战术的体现,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通过对脚内侧踢球的学习,还能发展学生速度、力量、灵敏、柔韧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

  三、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是面对五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体育锻炼,他们已经都够规范自己的动作,而足球是小学生较喜欢的体育项目,如果以规范的足球动作技能施教,正好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促进学生足球水平质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与了解足球脚内侧踢球的技术原理及其在足球运动中的作用,建立脚内侧踢球的动作概念,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70%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掌握脚内侧踢球的动作要领,巩固提高学生对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发展学生快速奔跑、灵敏、协调等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足球练习,体验成功感,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合作精神与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重难点

  重点:支撑脚位置的合理性与击球点的准确性。

  难点:掌握脚内侧踢球动作的连贯与协调用力。

  六、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我采用了讲解示范性教学法、激励性教学法、观察法、探究法、指导法、比赛法、评价法等,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愉悦的学习。

  说学法:本节课采用的学法主要采用小组练习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等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下面是正堂课的教学流程,我把这节课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引入部分、激发兴趣、共同研究、活跃身心、调整情绪、评价小结。

  (一)引入部分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创设情景

  一开课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引入情景,为了让学生能很快的进入上课状态,抓住学生的心理,我利用提问、图片、道具、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创设情景。

  第二,分配角色

  教师提问题: “同学们,认识哪些足球运动员?还知道有哪些著名的足球俱乐部吗?”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伴着提出的问,教师出示挂图,设计学生扮演职业足球运动员,老师扮演教练员,老师今天的任务就是带领一只职业球队的球员进行训练。

  (二)激发兴趣

  分配角色后,开始进行下一个环节的专门性练习,在开课后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教学进一步情境化,让学生更快进入自己的角色开始学习,主要目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热身,活跃课堂气氛,为下面的课做好铺垫及身体、心理的准备。

  游戏方法:

  左右两人一组面对面,两手平行半屈臂互握,同侧脚轻踢,脚内侧相对,左右脚交替小跳中完成,要求大腿外展屈膝前摆,对脚时脚底与地面平行,为课上学习做铺垫。充分活动各关节。

  游戏要求:

  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反应迅速,合理掌握力度,在游戏中注意安全,不能故意用过度力量踢对方。

  (三)共同研究

  当学生经过上个一个游戏愉悦,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时候,马上进入本节课的主题,星球碰撞(脚内侧踢球),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部分,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采用“思考——尝试——对比——讨论——再尝试——评价——提高”的学练流程,让学生充分领会自觉、自主、能动的学习方法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让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学习,在玩中学,学中动,开动脑筋。

  首先,教师先讲解游戏的规则,并且请学生出来配合教师做示范。(游戏规则:两人一组每人一球,分别相距2米、4米、8米的传球相撞游戏。(激发学生学习踢球技术的欲望。)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游戏。

  教师活动:在第一次游戏中,教师找出一组踢球动作不规范的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他们踢的球为什么总不能相撞呢?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在第二次游戏中,再次找出学生展示,踢球相撞成功次数最多的一组学生,为什么他们踢出来的球总能相撞?和前面那一组小队员比起来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在两次游戏中,教师选出不同的学生典型做出对比,让学生很直观的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最终引出本次课的内容脚内侧踢球,教师出示挂图并讲解脚内侧踢球的动作要领,动作要领:(以右脚踢球为例)直线助跑,左脚支撑在球的侧方15cm左右,脚尖指向出球方向,膝关节微曲;同时右脚顺势以髋关节为轴由后向前摆,脚尖稍翘起,用脚内侧部位击球的中后部。

  (四)活跃身心

  1、分组练习

  为了加强练习的强度,更好的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将全班分成男女两队继续进行碰撞游戏,教师加入其中一对,共同游戏。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发现学生错误技术动作,给予及时纠正

  1、踢准游戏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星球碰撞游戏更换成踢固定球的踢准游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游戏,积极给予指导与鼓励!

  (五)巩固拓展

  利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展开游戏,让学生巩固前面所学习到的运动技能,进行星球碰撞比赛。

  游戏方法:

  全班分成男女四队,比赛的两个队员之接相隔4米的距离面对面踢球,再分别选出四名队员做小裁判,分别记下每对撞球的成功次数,成功最多的队伍获得比赛的胜利,游戏2次。

  要求:不得故意破坏游戏规则,注意安全。

  素质练习游戏

  再进行小的上肢力量游戏(推小车游戏),平衡对本节课上肢力量练习的不足,提高本课强度。

  (六)活跃身心

  游戏结束,今天的小球员都很棒!都能按照教练员的要求进行训练,通过刻苦的训练在比赛中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接下来放音乐,大家和教师一起随音乐做“足球人浪”放松身心。

  (七)小结评价

  评价要点:

  1、能较好地脚内侧踢球的动作要领,踢球姿势基本正确。

  2、学习态度积极,对课上各种踢球活动努力的完成,参与活动积极认真,踢球技术有所提高。

  3、练习中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尊重他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展示动作。

  预计运动负荷:心率130次/分 练习密度 35%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叫王雷,来自通州市刘桥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选自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后,接触到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部分的起始章节,主要要向学生介绍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学要求和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再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

  三、德育目标: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

  教学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推理归纳法、讨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步骤: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一、导入新课

  (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二、新课教学

  1、匀速圆周运动

  (1)用通过放录像让学生感知卫星做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弧长。

  (2)并出示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棗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a:分析: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时间t增大几倍,通过的弧长也增大几倍,所以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而言,s与t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b:线速度

  1)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3)线速度的大小

  4)线速度的方向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

  5)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

  6)得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2)角速度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角速度是表示的物理量

  2)角速度等于和的比值

  3)角速度的单位是

  c:说明:对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

  d:强调角速度单位的写法rad/s

  (3)周期、频率和转速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叫周期,叫频率;叫转速

  2)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3)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C:阅读结束后,学生自己复述上边思考题。

  (4)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

  a:过渡: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b:用出示思考题

  一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

  1)它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用T表示。它在周期T内转过的弧长为,由此可知它的线速度为。

  2)一个周期T内转过的角度为,物体的角速度为。

  c:通过思考题总结得到:

  d:讨论

  1)当v一定时,与r成反比

  2)当一定时及v与r成正比

  3)当r一定时,v与成正比

  (二)例题讨论(用课件出示)

  例1:分析下图中,A、B两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得到:主动轮通过皮带、链条、齿轮等带动从动轮的过程中,皮带(链条)上各点以及两轮边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例2:分析下列情况下,轮上各点的角速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得到:同一轮上各点的角速度相同。

  三、分组探究

  利用网络资源探究“神州飞船”,把学生大体分成两组,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我利用校园网设计一个专题栏目,把网上有关神州飞船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养成敏锐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证据的科学态度,这正是我们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

说课稿 篇6

  曾经读到这样一首小诗:

  不愿看到满目的山野荒芜

  如果有一天没有了绿色丛林的屏障

  沙漠将变为人类最后的栖居

  不愿听到虫鸟的痛苦悲鸣

  如果有一天没有了生命纯净的天籁

  留下的只有我们孤独的影子……

  听这首小诗,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深深感受到环境遭到破坏后人类凄惨的生存状况。这样的状况,是我们所不愿面对的。由此,当今世界,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意识正在逐步深入人心。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鸟儿的侦察报告》,就是这样一篇和环保有关的课文。

  一、教材简析

  该课文选自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十单元“家园的呼唤”。单元编排旨在让学生获得关于地球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公德意识。这是继《只有一个地球》后安排的第二篇主题课文。文章语言朴实、浅显,结构巧妙,以童话故事的形式,用鸟儿朋友给作者发回的四份侦察报告贯穿全文,控诉鸟类遭到人类迫害的种种情形,形象地说明了人类的一些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带来了令人心痛的恶果,希望人类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醒悟。

  二、学情介绍

  我校是一所城镇学校,经历了六年的课程改革,教改成果比较显著。我班学生在学习方式、质疑能力、朗读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大部分同学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各抒己见,表达能力较强,并有一定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上一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学生对单元主题“家园的呼唤”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把握,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从不同的内容中概括出相同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阅读和概括能力。

  2.能通过各种方式朗读,体会作者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情感。

  3.能感悟到是人类的行为破坏了鸟儿生存的环境, 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自觉爱护环境的习惯。

  重点:通过各种方式朗读,体会作者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情感。

  难点:能感悟到是人类的行为破坏了鸟儿生存的环境, 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自觉爱护环境的习惯。

  四、教学法设计

  教与学是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有千法,贵在得法。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根据大纲要求,结合课文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法:

  1、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释放自己的情感。

  2、对话教学法:做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进行对话,唤起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

  3、朗读感悟法:贯穿“以读为本”的主线,以读促思,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教给学生方法,进行适时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4、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悬念激趣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新课伊始,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鸟儿在蓝天碧海自由飞翔,在丛林山间快乐歌舞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和老师的解说,让学生感受鸟儿生活的快乐。(播放课件)接着,话锋一转:可是,现在鸟儿们生存的环境却非常恶劣,让人无比担忧。通过设置反差,扣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接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郭以实的文章《鸟儿的侦察报告》。板书课题:鸟儿的侦察报告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崔峦老师说:“阅读教学要有层次地进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读通读准课文,理清层次……”所以,在揭示课题之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汇报文中哪些字词要提醒同学们注意。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指出哪些字词应该注意,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握了生字。接着以课件的形式呈现重难点字词,全班齐读,加深印象。(出示课件)然后,从整体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紧接着追问:作者收到了哪些鸟儿生存状况的报告?我适时梳理学生的答问并板书:请鸟侦察、收到报告、我的希望。通过以上的交流和板书,学生对文章的层次能够一目了然了。

  (三)、品读感悟、探究主题

  鸟儿发回的侦察报告是课文的重点,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人类的一些行为污染了大自然,使得鸟儿受到死亡的威胁。我向学生提出:四人小组合作,选择共同感兴趣的侦察报告开展读书活动,可以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在学生充分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指导汇报:谁带我们去了解野鸡妈妈生存状况的侦察报告?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读书成果,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进行评价。然后追问:野鸡妈妈的生存状况怎么样?

  按照这样的方式,请学生汇报读其他报告。通过读书活动,在学生对鸟儿的生存状况已经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这四份报告反映了什么主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这四份报告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导致鸟儿受到死亡威胁的主题。

  接着,指导学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看到鸟儿朋友受到伤害,作者有什么感受?用笔勾画出作者感受的句子。学生交流,教师(出示课件)引读:“看到野鸡妈妈孵不出小野鸡,作者感叹——”(唉,看了这份报告,我真替生活在森林里的那些鸟儿担心。)“看到燕子妈妈失去老伴在哭泣,作者惊讶----“(啊!打农药是为了除害虫,却连我们的益鸟朋友也受到伤害啦!)“看到海鸥不能飞翔了,作者——”采用教师引读的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激起学生与作者情感共鸣。

  作者痛惜鸟儿的语句充满了感召力。我指导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并追问:失去这么多鸟儿朋友,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把文中的“我爱看”、“我爱听”、“我更感谢”都换成“没有”再读一读。此时再推波助澜,让学生谈谈此时此刻想说什么?与文本展开对话,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

  最后是作者表白自己的希望,再次采用引读的方式读课文:“看到鸟儿朋友受到伤害,作者希望——”(有更多的鸟儿在洁净的天空里欢乐地飞翔歌唱)。然后,抓住“洁净的天空”一词,让学生描绘“洁净的天空”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的描述,教师在黑板上描画出“洁净的天空”,为鸟儿勾勒美好家园。再让学生小组交流:我们怎么给鸟儿“洁净的天空”?能给鸟儿什么帮助?把文本的意图,落实到行动上。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受到死亡威胁的又何止课文里介绍的几种鸟儿呢?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和鸟儿有着相似遭遇的一些动物资料。我也向学生展示(出示课件),并简单介绍了它们的处境。再让学生仿照侦察报告的方式说一说,再次唤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也为下一课时写侦察报告做好铺垫。

  结语:现在人类已经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就拿保护鸟类的事来说:开展植树造林,为鸟儿搭建小木屋,开辟鸟语林以及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鸟巢的创意,都表明了人类爱鸟护鸟的行动已经展开。我们相信,鸟儿会回到自己美丽的家园。我们会听到它们动听婉转的歌声,看到它们展翅飞翔的雄姿。(播放课件)在音乐和鸟儿的鸣叫声中,学生感受到鸟儿又回归到了美丽的大自然。

  六、板书设计

  请鸟侦察

  鸟儿的侦察报告 发回报告 保护鸟儿、保护大自然

  我的希望

  我的板书设计着重体现文章的层次和主题,简单明了,再配上简笔画,能体现图文并茂的特点。

  感言:我们不希望沙漠成为人类最后的栖居地,不希望最后一滴水是我们的眼泪,更不希望最后只留下我们孤独的影子----

  在一切厄运还没来临之前

  不要将绝望带给后代无辜的子孙

  一切历经着久远的沧桑与沉重

  用迫切的呼唤拯救已经昭示的问题

  环保,源于命运休戚相关的存在

  人类的生命以自然为依托

  矗立在新世纪的舞台

  人类应该以自己的双手与智慧来共建我们的家园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中学的七年级教师张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依据以上两点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确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结构,我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本文有较多的疑难字词、倒装句和文言长句,因此我把准确翻译课文作为本文需要突破的第一个难点;另外,本文作者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文章风格简淡、立意高远,七年级学生较难体会,因此品味本文的写作特色是第二个难点。

  为了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朗读法与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法。

  本文我打算用两个教学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疑读 正其音。

  我设计了多个层次的读,力争每次朗读侧重于某一方面的训练与提高:一是自由朗读,提出疑问,划出读音不准的字词;二是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侧重于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三是齐读,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为后面的人物分析做好铺垫。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译读 明其意。

  我设置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译一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流翻译,并将个人以及小组不能翻译的句子在班内质疑,师生共同完成解疑。

  第二步重点突破文章中最有难度的几个句子:在这一步骤中我设置了一个表格,学生完成表格既能较全面的把握故事情节,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石兽是如何“游”到上游去的?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之后采用“画一画”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简笔画演示最有难度的句子的动态模拟图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兽?让学生质疑、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拓展延伸联系生活中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事例,得出“实践出真知”的`科学道理。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中心。

  消除了语言障碍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但是如果将富有丰富内涵的文言词语仅仅停留在释义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在教学中玩味文言文的语言呢?除了诵读外,“比较法”“想象法”是一种有效而且实在的方法。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精辟的概括,精心的选择比较点,并且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琢磨字词,就必能使得学生登上语言之堂,入运用之室。于是我在第三步设计了找一找的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的作者的语言特色。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所有体现作者对讲学家嘲讽的句子,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如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让学生“比一比”并“想一想”,在补白的练习中学生体会到作者凭借这简洁的文字记叙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人物形象,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引发我们的联想,引发我们的思考,真所谓是一个字写活一个人,一个字激活了一群人。在短短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的是人物的心情,是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形象。所以说纪昀的文字虽然简短但是意无穷。让我们带着情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语气语调,实现了读的又一层次的提高。

  第三环节:创读 悟其理

  在前面朗读、理解、赏析、比较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了作者纪晓岚文章的三个特点: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耐人寻味;2.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于是我又采用了转换角色的方法让学生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一次穿越,再现文章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力争演出人物的神韵,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且又能走出文本,深刻感悟文章揭示的道理。并且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背诵的目的。

  第四环节:背读 得其法 我采用减字法帮助学生背诵,降低了难度,交给了方法。

  最后是课堂小结:让学生感悟,说出自己所得。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有关实践出真知的名言或诗句。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感悟、学会积累,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的教学理想。尽管在备课的过程中得到了我校所有语文组姐妹的帮助,但是我们深深的感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水平实在有限,而教师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我们能否准确的找到文本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个按钮.还肯请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8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沉思”,所谓“生命的沉思”顾名思义,就是沉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中学生处在生命成长的关键时期,正是价值、人生观形成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多阅读一些关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作品,可以启发他们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生命。

  《外婆的手纹》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文章通过“针线活”这个特定角度,描写了一位在艰难生存中依然执著的追求美的劳动妇女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外婆的怀念之情。

  而这个班的学生很活泼,怕他们难以沉入文本,所以在上课一开始的时候,用音乐带学生进入文章,感受音乐的同时感受文章,这也是正体现了我们的研究课题情趣教学。

  由最贴近学生的妈妈织的毛衣导入课文,引出外婆的手纹。在解题的过程中,了解外婆的手纹的内容,透过外婆的针线活解读“外婆”。外婆是如何做出精美如艺术品般的针线活的?学生讨论,分析,交流来解读外婆的内心世界。外婆的手纹,不仅是外婆的针线活,更是外婆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直接抒写“我”对外婆的思念,“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与悲苦的,在孤寂与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外婆的心情,理解外婆的一生其实充满了苦难,但悲苦人生却并没消磨掉外婆对真善美的追求,外婆在困难中沉淀出了“安详与宁静”,这是经过苦难的磨砺而升华出的大度与超越、旷达与宽怀。

  通过有人认为像“外婆”这样的手艺已经“过时了”,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来升华的文章主旨。外婆的手艺虽然过时了,但是外婆对孩子的感情,对于生活乐观的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外婆的生活态度是通过外婆的手纹来传达的,外婆对我的爱,我对外婆的思念也是通过外婆的手纹来表现的。我们如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要学习作者通过一个物来寄托感情。就好像我们常写妈妈对我们的爱,就会想到妈妈为我们织的温暖牌毛衣。通过找找生活中能够寄托感情的物件,来表达一下感情,到达拓展思索的目的。

  在反复朗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我们既看到外婆在苦难中追求真、善、美的品质及她朴实而高尚的情操,同时也学习写作的方法,这篇文章也充实了起来。

  教学目标:

  1、学习外婆在苦难中追求真、善、美的品质及她朴实而高尚的情操。

  2、通过品读,品味课文优美的语句和细节描写,体验外婆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题目“外婆的手纹”的含义。

  2、理解外婆在苦难岁月中的孤寂、悲苦心情,以及外婆的人生态度。

  3、体会作者对外婆的深厚感情,理解并传承。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一定穿过妈妈亲手织的毛衣,因为在毛衣的一针一线中都融入了妈妈的爱,所以我们称这样的毛衣是“温暖牌”的。在作家李汉荣的心中也有着这样温暖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汉荣的散文,走进他心中的温暖牌——外婆的手纹。

  二、初读课文

  1、解题:“手纹”何意?——手心的纹路。

  文中“外婆的手纹”表现在哪里?带着这样的问题,散读课文回答。

  ——在外婆的针线活中。

  在外婆做的衣服,绣的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中。

  2、你觉得外婆都绣得如何? 从文中找出依据。

  ——绣得很好、感动、精致……

  (1)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

  (2)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

  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3)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地期待。

  请学生朗读,齐读。

  3、看来,外婆的针线活赢得了同学们的赞美,外婆的针线活更是作者难以忘怀的。作者把外婆的针线活称为什么?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

  “艺术品”(第七节) 朗读这句话

  三、品读课文

  1、透过外婆的针线活解读“外婆”。

  问:外婆是如何做出精美如艺术品般的针线活的?(品读课文1――13自然段)

  (学生讨论,分析,交流)

  讨论:①第2段:合身、好看、有美感、有艺术性。

  审美:实用价值、艺术价值。

  ②第3、4段:写做衣如同做人,要下点功夫,心里要有个“样式”。这里作者把做衣同做人相比,增强了文章的品味,也讲出了外婆衣服做的好的原因,即先做好人,再去缝制好衣。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一个连人都做不好的人,又能做什么好事呢?

  准则:做衣如做人。

  ③第5段:写外婆做衣的过程,始终用心体会布的心情,心里充满激情和期望,才能做出好衣服。

  ④第6段:每次缝衣外婆先洗手、穿整齐衣服,坐端正,找敞亮地方,坐在院子里,这些都是写外婆做衣时的习惯。正是这样的习惯,才充分体现了外婆做人的原则。这些外在表现,映衬出内在的品质:细致、朴素、虔城、庄严。

  ⑤第7、8段:外婆精心设计缝补的:补丁的颜色、形状简直成了艺术品,是外婆用美缝补着生活。虽然写“我”穿衣,实为突出外婆补衣,表面看似闲笔,仔细品味,才觉得怪有味道。

  ⑥第9-13段:外婆手巧绣花的灵感来自生活,源于大自然,表现外婆热爱生活,喜欢大自然的品质。

  灵感:来自内心、来自生活。

  这里有一个描写外婆感受大自然时神态的词“凝神”,这个词语“看”有什么区别?——前一个体现出专心致志,用心。

  请大家补充一下,这时候外婆在想什么? ——“我要把这么美的景色绣下来”。

  ……

  由此可见,外婆心中有着什么感觉?

  有善于发现美的心,用自己的技艺将它保存下来。

  小结:外婆首先是从自然中发现一种自然的美,再在她的绣品中创造出一种绣品的美、艺术的美。带着这样的美的眼光,对待生活,善待一切,她能把一切事物都挖掘出一种人性美。

  总结:正因为外婆有着她独特的审美、准则、态度和灵感,才从自然中发现一种自然的美,从而创造出艺术美。

  自然美——艺术美

  (过渡:外婆的针钱活到底有多美?)

  2、学生朗读11——13自然段,理解“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

  外婆将对儿孙的感情、深爱绣入绣品,融化在绣品,儿孙们穿在身上,就能重温外婆的爱。感到和外婆心贴心,外婆永远呵护着儿孙。

  (外婆的绣品中浸透着外婆的爱,我又是如何对待外婆的手纹的?)

  四、探索文旨:

  齐读14——19自然段,思考我是如何对待外婆的手纹的?(老师设置几个问题,作为台阶)

  非常珍惜、怀念

  1、 (1) 保存着外婆的手纹

  (2) 让妻子临摹仿做

  (3) 自己动手,亲手复制

  2、我为什么要保存、复制外婆的针钱活?

  文中那些语言体现出针钱活中蕴含了外婆的心情感受?(结合前文)

  第5节,外婆把布看作一个人了,她用自己的心情去体会布的心情,用心。外婆已经去世了,但她的布还是存在的,它记录着外婆的心情,所以作者要保存文物,就是要体会外婆做衣时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3、“我”不仅亲自仿做,还“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外婆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孤寂和悲苦。

  第7节,从人们的穿着上,“在我童年,……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的日常服装”。从“日常”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非常贫苦、拮据的,思想压抑,不能大胆追求美。

  (1)在这样的环境下外婆又是怎样面对的?

  外婆还是坚持她朴素的美学。仁慈、安详和宁静

  (2)外婆除了把对儿孙的关心和爱护寄托在布当中外,还有寄托了什么?

  第五节,外婆是将布当作朋友来看待,将自己的生活态度,或者对人生的追求和看法寄托在布上。文中讲外婆当时是“孤寂”和“悲苦”。大概那个时候没人与她交流心情,体会她的痛苦,只有向布倾诉,以摆脱一些心理上的负担和痛苦。布上也印刻着他那段时期的人生轨迹。形成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准则,无论生活如何动荡,也保持自己的一份宁静平和。

  这种仁慈、安详和宁静之美正是一种人性美。

  总结:外婆首先是从自然中发现一种自然的美,再在她的绣品中创造出一种绣品的美、艺术的美。带着这样的美的眼光,对待生活,善待一切。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仁爱,这样的一种宽容,她能把一切事物都挖掘出一种人性美。

  4、“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

  回忆起,仿佛又感到外婆对他们平常的又让儿孙永远感到温暖的爱。对于作者而言,外婆的手纹是永不失传的,他递妻子和女儿又是怎么认为的?——“早已过时了”。矛盾产生了,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外婆的手艺虽然过时了,但是外婆对孩子的感情,对于生活乐观的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总结:外婆用她那精巧的手艺,在平凡的生活中,缝补着生活,裁剪着人生,书写着她的美丽人生……

  穿越记忆中的岁月,在作者的讲述中,我们欣赏了外婆的生命痕迹,我期待着我们每个人在平凡的生活都能够认真地对待着自己的生命,用各自的手纹,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五、拓展思索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发现,外婆的生活态度是通过外婆的手纹来传达的,外婆对我的爱,我对外婆的思念也是通过外婆的手纹来表现的。我们如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要学习作者通过一个物来寄托感情。就好像我们常写妈妈对我们的爱,就会想到妈妈为我们织的温暖牌毛衣。

  那么我们也来找找生活中能够寄托感情的物件,来表达一下感情。

  六、布置作业:

  写一写:通过物品来抒写感情。

  七、板书设计:

  外婆的手纹

  细致 大件的衣服

  耐心 鞋垫

  朴素 枕套

  虔诚 被面

  庄严 床单

  爱生活 围裙

【【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

2.【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3.【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4.【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5.【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

6.【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7.【精品】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8.【精品】说课稿锦集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