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9 16:23: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作用及地位

  《物质的变化》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科学》第五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物质运动与变化的主要内容。教材从物质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出以,主要阐述了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及规律。整个结构安排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和构建主义教育论的认知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领悟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掌握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此外,本节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以前学过的简单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深化和拓展,启下是为以后学习酸碱中和反就等一些复杂的化学变化作好铺垫,同是也为深入学习高中、大学中的完整、系统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教学目标不是一维线性的,而是多维的,这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认知目标

  2、 技能目标

  用语言描述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强化学生的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图文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情感目标

  通过科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好学的精神

  体验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究的思想及对科学的热爱

  通过对……的学习,树立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后的探究精神和小组合作意识,树立科学就在生边的科学态度

  三、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本节课主要通过物质变化去讨论自然界的变化,重点是要学生掌握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由于初中生还缺乏一定的理性认识,对于通过硫酸铜晶体变化寻找物质变化证据,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分析硫酸铜晶体的各种变化。

  四、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过一些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已经具有物质变化这种思想,但由于抽象思维不够,感性认识占方导地位,学生很难自已去总结物质变化是有规律,此时教师要在课堂上加以点拨,使学生树立这各思想。而且此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思路较开阔,空易在课堂上提一些有意义或无意义问题,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点,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五、 教法及学法的选择

  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又与教学内容的特点相结合,该用启发则用启发,该用探究则用探究。而且现代课堂教学要实现四个转变,由知识中心-教学方法转变,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读科学-探知科学,独学-协作学习转变。本节课中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及规律可让学生自主讨论,教师进行启发,所以本节课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层层设疑,指导学生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化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直观,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穿插生动的图片和动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说学法指导。根据教法的设计,我们采取相适应的学法,主要安排学生的阅读技能的训练,讨论交流训练,和科学探究的训练,以及人的协调观念的树立和美好情感态度的养成等方面。从而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

  六、 教学程序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小树长成大树、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火柴燃烧的多媒体动画。

  问:从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

  总结答案,引出物质的变化这个概念。

  问:如果万物是静止的,那世界会是怎样?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多媒体动画能引起同学的兴趣,且通过“如果万物是静止的,那世界会是怎样?”这一逆向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同学对物质变化的影响,还可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

  (二)、引导启发,提炼知识

  展示:一组物理变化和一组化学变化的图片

  问: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明白化学变化是因为分中的原子发生了重新组合。

  问:图片这些物质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图片,会回答说,这些物质分别发生了颜色变化、形态变化、形状变化、产生了气体、产生了沉淀等,从而得出物质变化的现象及证据。

  设计意图:这种通过多媒体途径和学生的自主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和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展开思考,以利于他们获取正确的知识,从而落实本节课的重点。

  (三)、动手参与,强化思维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硫酸铜晶体、酒精灯、试管等实验设备。

  学生动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并记录相关的现象。

  教师在此时要强调安全操作,并对错误的操作给予指正。

  完成实验后,学生思考讨论,硫酸铜晶体具有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参与,可引起他们的兴趣,加深对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的掌握,从而突破难点。

  (四)、反馈巩固,知识迁移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身边哪些发生了物质变化及其证据。

  教师补充,光合作用产生气体、电灯发光发热等一些生命变化和能量变化。

  问:怎样检验Pro?

  经过讨论,学生完成课本中蛋清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并观察现象,从而让学生明白,利用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可以鉴定出一种物质。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过程,通过这样逐步深入的四个环节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最后,让学生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目标安排作业。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处理)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学生四人 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

  (五)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业 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说课稿 篇3

  说课的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第一课时(P68-69)

  [说教材]

  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也是认识100以内的数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作好准备。所以对数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今后数的认识有很大影响。

  教材安排了四个例题,两课时来达成“认识11~20各数”这一目标,第一课时学习数数、读数和数序与大小;第二课时学习写数和认识数位顺序,教材提供的素材是一幅生活情景图,一位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车的人和树,让学生在已学过的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教材在“课堂活动”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和数数活动,让学生借助直观进一步了解11~20各数的组成。

  [说学生]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将认数范围从10以内扩大到20以内,10以内的数的概念和认数的方法都将成为本单元的认知基础,且在生活中孩子对11~20各数时有接触,基本上都认识11~20各数,对于数数、数的读写、数的顺序和大小这些内容,他们并不陌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对一个具体的数,用数的组成加以说明,会感到困难,是需要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性,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这也是教学中要考虑的重点。

  [说教学目标]

  [课标]指出学生通过教学学习,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数学思想和必要的应用技能。针对教材特点和一年级学生情况,我设立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捆小棒、摆小棒等实践活动,经历从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认读11~20各数,掌握数的组成。

  2、通过“尺子图”使学生能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推理能力,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

  情感目标:运用生活化事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11~20各数;数数、读数和理解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建立以一代十的表象,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说教法和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以情境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设计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热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

  二、操作实践法,以实践促思维。

  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动”促“思”,形成“1个十和几个一合成十几”的概念。在活动中,不仅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学习,而且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合作探究法,以合作促理解。

  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小组中交流摆法,互相启发,使认识得到深化,知识得到巩固,也能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助力。

  四、以练习促发展。

  通过有目的的练习,使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感知、理解、掌握、运用。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橡皮筋。课前布置找一找生活中哪里有11~20各数。

  [说教学程序]

  一、(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首先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教师引出学生说的三句话:①我们教室门前种了6棵树。②我已经得了9颗五角星了。③我们这一组有8个人。然后提问:你也能像他们一样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吗?然后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并能用一个数字来说一句话。这个过程从“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很自然地过渡到“用主题图中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引入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对数的认识,引起学生认数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数水平,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二、(第二环节)实践操作,认识11~20各数。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

  这个过程我是通过捆→拆→捆→说等几个环节来完成的,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含义,正确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加深对“10个一是一个十”的理解,而且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认识11~20各数

  这个过程我是先示范,拿出12根小棒,问学生知道是几根小棒?接着我把10根捆一捆和两根,问:现在你“一眼”能看出是几根吗?为什么?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十几的数可以先摆一捆,然后再摆几根。学生可以模仿在小组里摆其他十几的数。其中11的教学作为教学重点,花大手笔展开探究对其余各数的认识就穿插在几次操作和交流中展开。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十几的组成,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十几的大小和顺序。让学生思考“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摆出20根小棒得出2捆小棒是2个十,2个十是20”,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加深对“10个一是一个十”的理解,为以后认识更大的数打下扎实的基础。最后通过“握手、拍手”的游戏和“草莓图”先让学生猜,再把10个圈起来一眼就能看出是多少个,进一步巩固了以“十”为单位的应用。

  (三)弄清11~20各数顺序和大小。

  1、出示尺子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从尺子上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2、然后让学生从几数和几;

  3、通过“对口令”方式弄清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4、“估数”游戏在老师的逐步的引导下最终猜出数;

  5、做P82第2题从1连到20,连成“兔子图”;

  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谁大谁小这样一个概念,掌握了数的大小排列顺序。

  三、(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小动物交朋友”:每个小动物都带来了问题要你们来帮忙。

  基于学生年龄小的特点,以及在后半节课学生注意力下降等因素,巩固练习我是以小朋友感兴趣的小动物来呈现的。通过有趣的小动物再一次激起学生的兴奋,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一次巩固了十几的数的组成,巩固计数单位“十”,同时还巩固了11~20各数的排列顺序。

  四、(第四环节)找生活中的数。

  老师先出示有数的生活中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这样让学生找身边的数,使学生学会用数去观察事物,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五、(第五环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纵观全课,本课设计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从学生用数说一句话入手,通过摆小棒、捆小棒,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方法多样化,使他们个性得以张扬,思维得以训练,还经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身边十几的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充分发展。

  这节课教师突出体现了:

  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了11~20各数,培养了数感。

  用活动的形式,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清晰可见、易于接受。

  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数学很有趣味、很有劲头、也很轻松。

  用活动的形式,使合作有了可能、交流显得真实、情感得以融洽。

  用活动的形式,使学生更主动学习,教师更注重点拨、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说板书]

  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10个1是十”,“二个十是20”突出本课重难点。

说课稿 篇4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课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两颗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整个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步。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学会生字字音。

  2、抓住重点段落,直插重点,深入体会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为下次课突破文章难点,即理解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作好铺垫、埋下伏笔。

  在教学的设计和实际操作中,我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由课内引向课外

  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全球化时,学校已经不再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的唯一渠道。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读书,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而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课外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就是一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它既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增加阅读量,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更能养成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

  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中,文章的难点是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体会宋庆龄的高贵人品。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大量的关于宋庆龄的感性材料的补充是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的。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宋庆龄的相关资料,准备把它用于两个环节的教学。其一,开课时简介宋庆龄,让学生对宋庆龄有大致的了解。而大量的材料却要用于第二课时突破难点时进行交流,只有学生充分了解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才能体悟到樟树与宋庆龄的相似之处,体悟到宋庆龄的高贵人品。在我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当我把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的可贵之处讲完后,让学生谈谈对樟树的印象时,一个学生说:“看见樟树,我仿佛看见了宋庆龄的高贵人格。”虽然学生讲的“高贵人格”并不具体,但已触及到文章的中心,难点不攻自破,不讲自明,可见收集资料的作用。

  二、突出重点,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内容并不复杂,文章层次非常清楚,重点十分突出,这样的文章非常忌讳繁琐地分析课文,肢解文本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后,直奔重点的方法。并且,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评品,精炼课文内容,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步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感悟语言文字,这是一种享受。所谓“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气跳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多层次、多形式的“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情”。初读感知,精读体味,品读升华层层落实。个人读,男女生读,齐读,教师引读,形式多样。轻声读,默读,有感情朗读,背诵,步步深入。这样,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引导学生赏析重点,品读玩味,使学生与文本相互碰撞、相互触发,学生之情与作者之情和谐共振。

  三、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界一直以来热烈探讨的问题,也是我在这堂课中力求体现的一个理念。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品词析句、体会表达中体现“二性”的统一的自然融合。

  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品味。如:教学“蓬蓬勃勃”时,让学生找一找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在学生找到后,告诉学生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且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式练习:无论是_______还是______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都体现出了樟树顽强的精神,这样,让学生在字词句的训练中体会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既要得“意”,又要得“言”。也就是既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感情的。在教学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当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后,设问:这一段是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为什么前边又要写其他的树呢?让学生体会出对比写法的好处,再组织男女生对比朗读,再次升华了对樟树的崇敬之情。至此,“言”与“意”得到了和谐统一。

  2、在语言实践中,追求“二性”和谐统一的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课堂中,语文实践应主要落在言语实践上。言语实践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创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在学生已对樟树的形象、品质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笔:此时此刻,在你的脑海里,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在学生说了之后再让他们写下来。在十分钟左右的讨论、练笔中,学生的语言充满了智慧的灵光,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样的表达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在“言”的运用过程中渗透着“意”的熏陶,在“意”的体验过程中落实了“言”的训练,进而达到“言”“意”和谐统一的目的。

  当这堂课教学下来,静思默想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教学中还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流程过快,有点一闪而过的感觉。预设中我也考虑过在自由读后指名读,进行正音的环节,但教学时我觉察到该班学生基础较好,语音标准,预习充分,就省略了这一环节。其实现在细想,由于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状况,这样做是否照顾到了差生,他们是否也能跟上教学节奏呢?

  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在教学中,虽然我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读”,但学生似乎还是入不了“境”,没有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现在细想,主要还是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够巧妙。例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当学生朗读樟树的“蓬蓬勃勃”气势不够时,教师可进行范读,读后再问问学生:“你觉得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然后再让学生练读,相信效果会更好。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6课《要下雨了》,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要下雨了》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组中的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下雨前种种自然现象,而且是一篇发展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的好课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知道“鱼游水面,燕子低飞,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是快要下雨的征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鱼游水面,燕子低飞,蚂蚁搬家”是下雨前的征兆。

  教学难点:通过对话的朗读体会,知道下雨前“鱼游水面,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的原因。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这节课时,应用“3143”情境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贯穿课堂,以情境教学为核心,按四步教学流程进行操作,这四步是: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2、凭借情境,自主构建;在这一步里,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再分小组合作学习,最后探究点拨;3、拓展情境,达标训练;4、聚焦情境,评价反思。学生通过“看图体验,思考问题,朗读,拓展”等学习方法,在扎实的朗读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出示课件看图片,揭示课题。

  2、过渡:除了这些现象,还有哪些现象也能预示天要下雨了呢?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学习《要下雨了》

  3、板书课题。

  二、凭借情境,自主构建

  (一)充分自读,整体感知

  1、认读字词。

  2、观看课文朗读视频:课文先后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教师板书;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顺序号。

  (二)、由扶到放,学习课文

  1、指导学习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学习生字“弯、直”,通过做动作理解词义。

  (2)、学生自由读二、三自然段,用“—”画出小白兔的话,用“﹏”画出小燕子的话。

  (3)、分角色朗读对话。

  (4)、重点指导读“我正忙着捉虫子呢!”这句话。

  (5)、小结方法:读、画。

  2、按以上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四至七自然段。

  (1)、学生读、画。

  (2)、汇报交流。

  3、 放手学习八、九段

  ▲启发学生思考:

  (1)、听了小动物们的话,小白兔相信了吗?

  (2)、天真的下雨了吗?

  ▲指导学生读出小白兔焦急的肯定语气。

  三、拓展情境,达标训练。

  1、我正忙着搬东西呢!

  李老师正忙着改作业呢!

  ____正_____呢?

  2、口头填空

  (1)、 要下雨了,燕子____________。

  (2)、 要下雨了,小鱼____________。

  (3)、 要下雨了,蚂蚁____________。

  (4)、 要下雨了,天气____________。

  3、课外拓展:你还知道下雨前会出现哪些现象吗?

  四、聚焦情境,评价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是发挥了叙述智力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桥梁。我的板书,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内容。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少先队活动手册四年级上册第15课《阳光健身我快乐》。

  “生命在于运动”。本次队课以“迎开发区运动会”为契机,以“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少先队员争戴“健身章”活动。目的在于帮助队员们了解生命的含义,健身的意义,养成天天锻炼的好习惯。让快乐健身运动进校园、进家庭、进村庄,让学生在健身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学会建身,进一步增强体质。

  通过活动,让孩子们从繁忙的学习中解脱出来,放松心情,带来健康,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在课余参与这些运动,锻炼学生的身体,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意识,同时,要在课余能开展正当而有益的活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实现积极健康的中国梦!

  活动过程:

  一、昂首阔步,激情出场

  中队长上场,宣布:大家好,我是四(1)中队中队长张怡媛。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只要拥有健康,一切皆有可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 唱响运动的主旋律,感受快乐的滋味,同时,也把我们在锻炼中享受到的快乐滋味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位,让我们一同高呼我们今天的主题:“我运动、我健康”!(点PPT)

  《运动员进行曲》响起,队员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昂首挺胸大踏步上场四年级《阳光健身我快乐》说课稿四年级《阳光健身我快乐》说课稿。

  二、我型我秀,秀出自我

  1、中队长:队员们,你想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吗?你想拥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吗?你想有体育一技之长吗?队员们,你们最喜欢的体育明星是谁?你们最拿手的运动项目是什么?(队员回答)看来队员们个个身怀绝技,那就来吧,把你的体育才艺亮出来。

  队员展示自我:(点音乐《甩葱歌》)

  (1) 花样踢毽。

  (2)呼啦圈表演。

  (3) 排球对垫。

  (音乐停)队员们蜂拥而上,拉着老师的手说:老师老师,你也来嘛!一起动起来!运动健康好快乐!

  辅导员老师展示一分钟跳绳。

  2、 中队长:咱们的老师真棒。给我们队员起了这么好的带头作用。是呀,生命在于运动。拥有良好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学习、工作。队员们,你们说,是不是呀?但是有这样一位队员,你们看,他来了!

  三、表演小品,感受运动的重要性

  队员们表演《小胖的世界》

  师:队员们,go,go,go,让我们一起来跳健身操吧!

  师生表演《健康歌》四年级《阳光健身我快乐》说课稿学习总结。(播放音乐)

  四、辅导员点评

  师:队员们真棒!亲爱的队员们,经过这次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给每个队员办法健身章。)

  师:此时,我心中有太多的感慨,一言难尽,让我们一同朗诵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点PPT):“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师:祖国等着我们,等着我们能把她建设得更加美好,“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自觉投身到各项活动中去,强身健体,磨练意志,快乐成长。最后,让我们一起喊出我们的口号:我运动,我健康!(点PPT)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能体现电脑神奇的文章,所写的内容极为有趣。文章的叙述方式也很有特色。文中果园机器人各种特性的介绍,是随果园生产需要的变化一步步体现出来的。这样的叙述一方面使得果园机器人特点的介绍有层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生产需求是科技的发展动力。了解果园机器人的有趣设计,激发学生对机器人世界和科技的兴趣,继续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借助拼音读通读懂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电脑的神奇;

  3.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本课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了解果园机器人神奇有趣的设计,引发对机器人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

  重点的确定,教学和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引导法、点拨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力求在教学中达成三维目标。

  2、学法指导,形成思路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丰富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的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课文内容生动、有趣,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学中力求达到在赏析语言中引发对机器人世界的兴趣,在对科技的兴趣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的体验。阅读时学生个性化行为,是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思考。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发展,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电脑真神奇,不仅可以使我们跨上“信息高速路”,还能指挥机器人工作呢!

  2.出示课件:机器人

  3.师:你们知道机器能干些什么吗?那这个机器又是干什么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果园机器人》。(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通读准课文。

  (2)读一读,想一想,课文写的机器人是怎样的?

  (3)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三、讨论与交流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泡泡”。

  2.重点讨论交流课文写的机器人是怎样的,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些地方有趣。

  2.展示:学生读课文中有趣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齐读课文。

  五、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你知道机器人还能干什么。

  (1)小组交流;

  (2)班级交流。

  2.教师小结。

  3.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板书设计

  24果园机器人

  水果丰收,果农需要帮助

  现在已经有机器人能帮果农干许多活儿

  科学家正在研究会自己充电的机器人

说课稿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表达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淅、沥、篷,叮、沟、啼、乳;要求会写的字有:铁、沟、推、脉、滑、跌、敲、密、撒、演、尝、乳;要求掌握的词语有:铁皮、水沟、你推我挤、叶脉、滑下来、跌下来、敲响、密密的、撒在、演奏、播种、品尝、乳汁。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仔细观察,发挥想象为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为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的?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我们本册教材的开篇之作,他和春天和春雨有关,指读课题《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春天的小雨在你眼里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梳理,春天的小雨在同学们的眼里是欢快的,活泼的,我们就用这种欢快的语调在来读读课题《春天的小雨滴滴滴》。现在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沐浴在春天的小雨里,看看你都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看你都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学生可能会摘录一些描写春天的雨声的句子来回答问题,教师及时进行小结与提升。(如:是啊,大家都听到了各种各样美妙的春雨的声音)

  3、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听到的雨声?(2、3、4、5)

  4、2——5自然段都是写雨声的,可是呢,作者观察的地点却不一样?理清作者听雨的地点。指名学生说出作者都在哪听雨了?

  5、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在屋前都听到了什么?

  (2)教师问,学生读句子回答:春雨打在篷顶的波浪板上,发出什么声音?春雨打在树林里的叶子上,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春雨打在铁皮屋顶上,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3)这声音美吗?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让我们再次聆听一下春雨的美妙声音?指名读,师生评价。

  (4)问:“同样都是春雨,为什么打在这些事物上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在指导朗读。

  (5)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也激发了老师的读书热情,教师范读“屋子前面小水沟里的水流动起来了,像一股从地底下涌出的清泉,高兴的哗啦哗啦,哗啦哗啦,你推我挤。”看看你从老师的读中听出了什么?理解你推我挤的意思。

  过渡,屋前我们听到了美妙的雨声,让我们一同走近树林里在来听听雨声。

  6、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用笔画出在树林里听到的雨声,并把它读出来?

  (2)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

  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哗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整片树林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

  (3)理解作者的想象,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这座音乐厅里可能在演奏什么乐曲?”

  过渡,小雨珠滴落到树林里只是拉开了一个序曲,紧接着华丽的乐章即将开始。

  7、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第4、5自然段。

  (2)边听边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大家一起来解决。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梳理。

  有可能问题如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里写春雨的词语不一样呢?

  (4)组织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小节:这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屋前,树林里听春雨的声音。感受到了春雨的声音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先去听了春雨的声音,感受到了它的声音美丽。作者不仅听了春雨,还看了春雨。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看春雨?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齐读:你看到的春雨是什么样子的?

  (2)细细的,密密的,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牛毛细雨,春雨绵绵……)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7,8自然段。

  读7,8自然段,说说春雨有什么样的精神?

  四、感悟交流,春雨美不美。美在哪里?

  听春雨,春雨美在声音,看春雨,春雨美在样子,人们都赞扬春雨,它美在无私,博大的精神。

  五、学习第9自然段。

  春雨这么美,作者很喜欢春雨,一起读第9自然段。

  我仰着脸,让雨打在脸上;我伸出舌头,品尝一下这大地的乳汁,凉丝丝的,甜蜜蜜的!

说课稿 篇9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有这一个展示的机会,非常荣幸,谢谢您们!希望得到你们的指导。我说课的内容是《山居秋暝》的教学设计及分析,我分三个大部分说课:分别是教材分析、课时安排及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

  一、教材分析。

  《山居秋暝》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近体诗六首》中的其中一唐诗,教材把它列为讲读课文。第二单元是唐宋诗词鉴赏,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专门的规定,要求本册教材的阅读部分在前两册学习各类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基础上,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根据编者的要求,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同时,为感知诗的声韵美,还要懂得一般的格律常识。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歌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既能品味到中国文化的精华,又能感受唐诗的情感美和音韵美。从中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根据课文的内容,确定以下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2、知识目标:了解近体诗的常识及体例(如节拍、对仗、押韵等)。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能力目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提高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清新秀丽高洁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疑难句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课时安排及教法、学法。

  (一)教学时数:1课时。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讲授法、诵读法、提问法。

  讲授法:运用简明、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讲述作者背景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在这首诗中穿插王维的身世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听读——导读,最后集体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诗味,欣赏、领悟诗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本诗中“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下功夫,在串讲诗文大意后,让学生勾勒描绘出这幅山居秋晚图。同时对于诗歌的理解,我设计了很多个问题, "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本课采用了《山居秋暝》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以诗解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再现、绘画出图的运用,培养学生了形象思维,有利于他们的形象体验。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诗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让学生思考、朗读以及描绘出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根据“感受—理解—应用”的阅读规律,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抓住主要内容,按照“归纳”的思维路径,组织教学。整个程序分为六个步骤进行,具体是:

  (一)导入新课。

  在投影仪上播放以《山居秋暝》为歌词的歌。由《鹿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以及苏轼的评价引出作者王维。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注意把握诗歌节奏和感情基调,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初步感受诗的意蕴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诵读:请两位学生模仿读。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诗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三)再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要求学生用红笔画出自己难解难通的字词句

  1、分析居、暝、空、新等字的字义。(板书)

  2、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个宾语前置句,以及“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疑难句式,串讲诗文大意。

  这样的设置是使学生读懂诗文,把握诗文大意。

  (四)情景再现。

  请一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全诗,且请一学生上讲台按照自己的理解体会画出来。最后教师加于渲染。经过前面的有声体验,再通过描述和画图这些形象体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精读课文,领悟内涵。

  1、解题:由本单元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梦游天姆吟留别》《琵琶行(并序)》的古体诗的诗体引出《山居秋暝》是近体诗。并介绍近体诗的常识。

  2、鉴赏品味。

  (1)全诗共写了哪些山中之景与山中之人?都有什么特点?诗人用什么词语描绘它们?

  归纳板书:山(空)、雨(新)、月(明)、松、泉(清)、石、竹、莲、浣女(喧)、渔舟(下)

  (2)明明有浣女忽然渔舟,但诗人为什么要写空山呢?

  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引出此时浣女的喧和渔舟的下是为衬出山是幽静的。理解本诗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3)理解月、松、泉、竹、莲等意象,这些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4)山中那么的景物,为何诗人单单选取这些景呢?引出这些景的共同特点:清、静、洁。诗人选取这些景是与他的身世有关的。引出王维、字摩诘的小故事。

  (5)山中还写了浣女和渔舟这些人事,表达作者怎么样的心情?浣女、渔舟都是自由自在、欢快逍遥的生活。联系作者当时的现实背景,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6)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这里王维反其意而用之。诗人为什么要反用其意呢?这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表达王维怎样的感情?

  引出“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污浊而洁身自好;“山中”比尘世好,纯洁空灵,可以远离世俗庸碌而修养性情。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不愿同流合污,追求洁身自好的情怀。“留”一字便把全诗主旨点了出来。主旨: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吧,这里秋景迷人,我愿留居山中。这里耐人寻味,一方面表露了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的意愿。突出诗人要归隐的愿望。

  3、艺术特色。归纳板书

  (1)由全诗所画出来的画引出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诗中有画。

  (2)由浣女喧和渔舟下突出山中的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

  (3)由近体诗的特点引出本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特点。

  4、结合板书,归纳小结。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通过了山、雨、月、松等意象,运用了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描写了山村秋天傍晚的美丽景色,表达诗人向往归隐生活的愿望。

  (六)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山居秋暝》,仔细品味诗中的意境

  2、找读一些王维的其他诗歌作品

  这样设置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学会诗歌鉴赏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附板书设计:

  居:居所、住所

  新:刚刚

  天气:古:自然界的气

  今:气候、气象

  随意:古:任凭

  今:随便

  芳:香草,代指芳菲美景

  歇:消歇、歇息

  句法:

  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山居秋暝

  王维

  景:

  山(空)雨(新)

  月(明)松 清

  泉(清)石 静

  竹 莲 洁 留

  人: (归隐)

  浣女(喧) ——欢快、自由

  渔夫(下) ——逍遥、自在

  艺术特色:

  1、诗中有画

  2、动静结合

  3、对仗工整

  音韵和谐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2.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3.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4.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5.【实用】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6.【实用】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7.【实用】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8.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