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12-11 16:57: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选编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唐宋诗词,第三课选了六首唐宋诗,其中《书愤》是最后一首。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示儿》,初中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对陆游已经了解,本课前五首诗中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蜀相》、李商隐的《锦瑟》,学生对律诗的特点也已经了解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诗歌鉴赏和默写也是高考中的一个大板块,所以再设计两个高考练习题。

  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

  1、知识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2、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

  4重点: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人蹉跎岁月、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

  5、难点:典故的运用。

  二、说教法

  1、诵读法:作为高二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书愤》,应该说难度不大,而且诗歌篇幅短小,那么教学中怎么来教这一课?我采取了以诵读为抓手,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五读”的板块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是教法,也是指导学法; 既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又加强课堂容量,由诗人的一首诗到他的很多同一主题的诗,由这一个诗人作品到很多诗人的作品,以“爱国情”这样一个主题统率整个课堂和教学材料,由《书愤》说开去,提炼出“千秋英雄爱国情”的宏大主题。教师应对诵读有具体指导。

  2、探究式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2)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点拨。

  三、说学法:(1)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然后将古诗改写为现代诗,在改写中了解诗歌的内容。做到当堂背诵默写。(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请两个学生分别背诵陆游的《示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明确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二)介绍陆游的生平经历及南宋的历史背景用投影打出

  (三)诵读

  1、吟读:体会情味,入文入境阶段

  方式:教师范读,学生自由吟读,听朗读录音,个别吟读,学生老师评点,齐吟。

  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吟读要求,然后进行细致的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听朗读录音、教师点评,强化吟读的要求,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学生掌握吟读的要领。

  2、译读 :理解内容,披文入情阶段

  这个环节接通了古典诗与现代诗,不仅让学生入情,并且觉得有趣味有挑战性,可以玩味; 学生分组活动,全班交流,老师评价,突破难点。(学生改写完后用投影打出,供学生参考)

  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豪气如山。

  曾记得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能像孔明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3、背读 :积累语言阶段

  为了便于找到背诵的规律,先思考讨论一个问题:这首诗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请找出诗歌中陆游的情感经历。(板书内容要点、作者感情线索)

  然后,自由背读,齐背。

  4、说读:思考探究阶段

  教师提问(1)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2) 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3)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具体说说。(对比、用典。)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或者其他同学解答。

  5、联读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用投影打出)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 “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四)高考仿真练习

  1、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

  (五)知识积累:陆游的名句(用投影打出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2、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六)背诵默写检查:叫三位同学上黑板默写全诗,其他同学在下面默写。注意几个容易写错的字:“那”“洲”“渡”“斑”。

  (七)课外写作:我心目中的陆游(不少于600字)

  五、板书设计

  书 愤

  陆游

  首联:早年的雄心壮志; 愤——义

  颔联:恢复之志具体化; 愤——悲

  联:岁月蹉跎,壮志难酬 愤——忧

  尾联:自比诸葛亮,表明恢复志向 愤——忠

说课稿 篇2

  一、 需要分折〔问题的提出〕

  本课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在达成课程标准“水平一”各种目标中的一节课。

  该班学生在上半期的滚翻教材学习中,己经参与过各种方式滚动和前滚翻成蹲撑动作的 学习,100%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垫上运动,90%的学生己能基本完成前滚翻成蹲撑的动作。在学习能力上己经有了小组学习、游戏、锻炼的经历,对一个简单技术动作的成败能作简单的判断评价,本学期刚学会了自呼动作名称、口令,做6节一般准备活动的练习。

  设计怎样的学习形式能让学生继续保持学习和锻炼的兴趣,进一步的运用己掌握的技能进行新的练习,巩固己学技术,提高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同时实现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育人目标呢?

  人教版小学1—2年级教材第81页中,为该发展水平的学生设计了《生活中的滚动、滚翻开创练习》的教材,这样的教材是适合低年级儿童乐意参加新颖练习的心理特征的学习形式。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以两节课为单元设计了《前滚翻开创练习的实践与展示》课题,并确定了本课的设计理念、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设计理念:

  1 .学生人人都能学习,并取得成功;

  2 .要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作用;

  3 .要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 .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交互使用,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环境;

  5 .为学生提供多种信息资源,实现育人目标;

  6 .重视目标和评价的导向、促进功能,设立客观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二)、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习创造前滚翻的知识和实践活动,初有成功的体验;

  2 .在小团体开展合作、探究、创新学习和展示交流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行为能力和文明素养;

  3 .进一步培养参与垫上运动的兴趣;提高前滚翻动作的技能,发展体能。

  (三)、重点:明确前滚翻的定义,是人体经过头部沿人体的横轴向前的翻转。

  (四)、难点:理解并掌握创新前滚翻的切入方式,是改变开始、结束姿势;改变动作过程结构;改变动作的场所〔如:跳箱盖〕;在练习中增加器械等。

  二、设计思路与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以新奇、未曾想到的目标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使目标内化------用讲解加示范的方法,解决学生“什么动作是合符要求的”和“怎样开启创新思路”〔即创新的切入点〕的重难点------用激励性过程评价作为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助推剂激励功能〕------用展示交流的环节强化合作、创新的成就意识和运用技能体能的实效。在展示中培养文明行为习惯-----用继续再创造和下节课将用同学自己的创新成果做集体游戏,作为保持学习热情的期望目标结束本课。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导入主题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上一学期,同学们己经学习过由蹲撑开始向前滚翻成蹲立的前滚翻动作,绝大多数同学的动作都完成得不错。从本节课开始,同学们将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创造一批新的前滚翻动作,并进表演。喜欢思考的同学可能要提出问题了,我们己经学会前滚翻的动作了,怎么还要创造前滚翻呢?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三个动作,并试说出每个动作的名称。〔我做前、侧、后三个团身滚翻动作,学生正确指出这三个动作名称是不难的〕老师再做一个动作,请大家说出它的名称。〔我做一个两臂侧平举的前滚翻成蹲立动作,学生一般也应能说出它叫前滚翻或两臂侧平举前滚翻〕大家都说对了,这两个前滚翻虽然手臂的动作不同,但因为它们都是身体经过头部沿人体的横轴向前翻转的动作,所以它们都是前滚翻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请再看老师做三个动作,试说出它们还是前滚翻吗?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我又做腹部夹球前滚翻、钻呼啦圈前滚翻、在跳箱盖上做分腿前滚翻三个动作后,让学生判断回答〕我在组织学生回答时,特别要带领他们说出这些动作都具备经过头的向前翻转的共同特征,因此它们都可以统称为前滚翻。又因为它们都有了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说它们是创造的新前滚翻。老师创造了四种前滚翻,同学们能创造出多少种呢?

  *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既要引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欲望,把本课主要教学目标内化为学习目标,又通过精心设计的三次示范讲解,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一并解决了。学生通过感性动作理解的前滚翻定义,是进行创新实践的理性基础,也是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基础。通过观摩老师演释的创造示范,获得的创造策略规律性的认识,又解决了创造从何下手的难题。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加上学生的前置能力,一个主体学习的情境和氛围就创设完成了。

  第二环节: 展开深入

  (1) 指导学生采用自由结伴法组成四人学习小团体,自选场地由小组长领做一般准备活动。教师巡迥观看、赞赏、指导。

  (2) 小团体自主选择练习场地,选择一种器材(-小皮球、呼拉圈、跳箱盖)开展创造新前滚翻的实践活动。教师巡迥观赏、激励、提供建设性意见,参与练习活动,邦助协调团队合作学习活动中的交往矛盾,提示各组间相互观摩,营造、保持创新学习的良好氛围。

  (3) 特别把不能完成前滚翻成蹲撑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在专门铺设的斜面上进行练习和创造,并给予特别的邦肋指导。

  * 此环节是落实本课目标的核心部分。由于第一环节解决了“是什么”和“如何做”的重难点,因此本环节的时空就可以完全地交给学生,教师的任务主要就应放在“营造、保持创新学习的良好氛围”上了。

  怎样营造?又怎样保持呢?充分发挥过程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在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的`环节中,把激励性评价作为重要的教学策略,是有普遍应用价值的新教法。

  本环节中的第(3)项内容设计体现了“关注个体差异”的课程基本理念,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本课的学习目标,并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第三环节: 应用检验

  当各组学生的创造活动基本有了成果之时,就可以组织团队之间的展示交流活动了。

  (1) .让各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地毯周围。

  (2) 提出要求:展示者和观摩者都要做到文明、礼仪〔鼓掌、敬礼、致谢〕。

  (3) 各组学生集体参与,展示自己创造的新前滚翻动作。教师同时进行赞赏性即时评价和点评各组创新动作的切入方式及特色。

  (4) 在每一组展示结束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礼仪行为的实践学习,并对优秀者进行表扬。

  * 本环节的应用检验,既是对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学习问题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状况的检验。这种检验结合在展示交流活动中,对学生能起到良性的竞争刺激作用。又由于展示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又强化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学生在展示动作时,教师同步的点评活动也是有特殊目的的设汁,其目的是启发学生有目的的观看,开启新的创新思路,并学习教师的评价表达方式,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创造学习培养能力,从而学会学习,学会评价。

  如果因组别过多时间紧缺,后面的展示交流活动可以采取两个或三个组同场进行的方式进行。这种增大了信息量的展示方式,对学生采集信息的能力也是一种训练。

  第四环节:小结延伸

  (1) 当各组展示结束后,教师可进行赞赏、激励性的小结评价,同时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获得创造成功的感受。

  (2) 教师向学生宣布:下一次课的内容和方式,是仍将以团队学习的形式,继续进行新的、更有趣的创新活动,在展示交流之后,还将选用同学们自创的动作组织全班进行游戏。这种含有期望目标的结束语,对刚刚品尝到创造与成功欢乐的低年级学生,是极有吸引力的。

  (3) 最后,教师与全体学生一起,做大家喜欢的《充气与放气》游戏作为放松整理后,下课!

  * 作为单元课中的第一节课的结尾,除了要带领学生,围绕本课目标进行归纳小结,让学生学有所获;还要让学生对本单元后继的课中还将学习的内容心有数,兴趣不减,这既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一种提高后继课质量的教学策略。学生带着期望下课,心情是积极的,当他又带着这个期望来上课时,他一定是主动的!

说课稿 篇3

  《桥之思》是北师大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首散文诗,阐述了人们对桥直观上的认识和心智上的联想。通过图文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心桥”的赞美。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全诗共三节,分别写桥的功能、材料及样式,描述造型优美的桥,联想以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构建的心桥。本课以“桥之思”为题说明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可贵。课文内涵丰富,从桥的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语言朴实,却富有哲理。

  一、教学目的

  鉴于学生对各种造型的桥的认识有限,课前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桥,并充分利用网络架起时空桥梁,搜索与心桥有关的故事,搭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支架”,从而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八个生字,能理解“幽静、碧波粼粼、湖光水色、魅力、巍峨雄伟、浩然坦荡”等词语;了解桥的功能、魅力。

  2、能力目标:通过推敲、仿写、拓展等训练,培养学生语言的理解、运用、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增加学生对桥的了解,唤起学生对构筑心桥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借助课件的辅助,提高语言的感悟及运用、拓展,达到领会桥的功能,欣赏桥的魅力,珍视心桥的可贵的目的。

  三、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图文结合、品读感悟、拓展迁移、朗读体验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年级学生参观“厦门市桥梁博物馆”的基础上,让学生课前借助专题网站了解的桥的知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品读仿写

  1理解桥的功能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借助课件展示形式、材料不同的桥,品读对各种桥的准确形容,赏析“横与跨”的差异。接着在按课文填空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延伸的训练,通过展示不同于课文内容形式的桥,让学生用精确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2欣赏桥的魅力

  首先出示九曲桥和立交桥图片,帮助理解“碧波粼粼、回旋别致、湖光山色、巍峨雄伟、浩然坦荡”;然后引导学生谈谈“你从画面上得到了什么美的享受?”,进行口语交际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展示其他桥的魅力,仿写“在 , 的桥,更 。” 由学生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仿写。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3理解无形的桥

  讲述课前收集的关于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架设心灵桥梁的故事,初步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网络信息,将文字形象化,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正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然后通过问题为什么说“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引导学生对心灵之桥的理解和共鸣,尤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最后以一道拓展想象的题型“假如让你建造一座桥,你愿意为谁建造一座什么样的桥?”,让学生畅所欲言,畅谈对世界的美好祝愿,以此反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相机指导。这时,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话与同学们交流。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迁移

  学完这课,我设计了可由孩子们自主选择的作业。他们有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有的收集各种著名的桥梁制作电子手抄报,有的写想象作文《未来的桥》。这样的设计,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小结

  《桥之思》一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中采用图文结合、品读感悟、拓展迁移、朗读体验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鉴于学生对各种造型的桥的认识有限,课前让他们通过组织参观桥梁博物馆,上网查阅资料等各种方式了解桥,并充分利用网络架起时空桥梁,搜索与心桥有关的故事,搭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支架”,从而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借助课件的辅助,提高语言的感悟及运用、拓展,达到领会桥的功能,欣赏桥的魅力,珍视心桥的可贵的目的。首先通过情境激趣,导入新课;在品读仿写中,理解桥的功能,欣赏桥的魅力,理解无形的桥;最后,通过“作业超市”的形式拓展迁移,实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在认识桥的环节中,借助网络资源展示形式、材料不同的桥,品读对各种桥的准确形容,赏析“横与跨”的差异。接着在按课文填空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延伸的训练,通过展示不同于课文内容形式的桥,让学生用精确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能迁移所学知识,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桥的外形、功能及感受,从不同角度表现桥的特点。同样在欣赏桥的魅力,进行仿写的训练中,学生也表现出这种能力。

  “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是课标提出的要求。课文作为一首散文诗内容十分有限,教学中将与桥相关的信息通过主题网页进行充分整合,扩大了信息储备,延伸了课堂内涵,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践了大语文的观点。在主题网站创设的环境下,学生了解形式各异的桥及功能.品析语言,仿写诗句,理解心桥,畅谈心桥,展望未来的桥;课后了解桥梁史话,赏析诗中的桥,画中的桥,制作以桥为主题的电子板报,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

  当然,由于课堂容量过大,有些教学环节显得有些仓促,尤其对学困生来说,有些拓展迁移有些吃力,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春联》是一篇介绍春联的小品文。本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背春联的好处,中心突出,通俗活泼,短小精焊,语言生动优美,是引导学生赏读春联,感受春联丰富多彩、情致优美,讲究对仗、用词精当和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好文本,从而使学生熏陶、感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无穷奥妙。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这篇教材的及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背诵文中的五副春联,知道大概意思。

  3、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通过朗读感受春联的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1、创设情境,在良好情境中学习课文

  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伊始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兴奋起来,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作好准备。再让学生融入浓浓的文化气息中,在这样的情境中赏读课文,品味春联内容之美与形式之美,感受汉民族语言文字魅力,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

  2、赏读感悟,在阅读感悟中欣赏春联

  对春联丰富多彩、情致美好的内容之美的欣赏以及对春联对仗之美、声律之美的品味,都要建立在学生对春联阅读、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在学生找到课文中的春联后就尽情地诵读这些透着美的文字,插上想像的翅膀,借助绚丽的图片,将春联描写的美妙意境描述出来,这是以读促悟。再引导学生带着理解读好这些对联,这是以悟促读。

  在读中领略春联所表现的丰富多彩、情致美好的内容。在美美的朗读中,学生自然体会到了春联讲究对仗及具有声律美的特点,这时,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将这一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即可。语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积累,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美语言文字的机会。

  3、自主探究,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教学中,我采用边学习边练习的方法,以巩固今天的所得,让学生在练习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春联内容丰富,对仗工整,读起来抑扬顿挫的特点,并掌握了使用文字的一些技巧。在练习中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些自我表现和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由平等、自主探究中自己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求得发展,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教学效果更好,更能激发他们课后再学习。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对,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对于这篇课文,学生运用以下学法:

  1、朗读感知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应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春联讲究,讲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运用诵读法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2、积累内化法。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春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值得学生去传承与发扬,因此运用积累内化法也是学习春联很好的.方法。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教育理念,我精心设计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学习课文,在教学时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设想情境,在读中揣摩情感,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课堂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要在语文的阅读理解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自主探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我精心设计了两个自学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学习。巧妙的引导学生做到自由阅读、自己感悟、互相交流、不断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打算分以下五个模块来进行: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出示目标

  二 、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都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哪些知识?

  (板书:作用 种类 特点 )

  看来,春联的学问还真不少呀!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呀!

  三、总结

  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内容以及特点,还告诉我们读春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让我们对春联有了许多了解。同学们,明年春节的时候,你们千万不要忘了注意一下周围的春联,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哟!

  四、作业:以“春联”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教学的初步构思,当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我将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定教,不断调整预设,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是八年级思想品德第六课的第二框题,学生在第一框中学习了网络交往的一般特点 (无限性与两面性),能从对网络正面作用的认识与合理使用中,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快乐。本框学习怎样克服网络的消极作用,包括两目:第一目“学会自我保护”,第二目:“遵守网络规则”主要围绕如何避开网络伤害,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为主题展开,是第一框内容的延伸。没有对网络负面作用的正确估计与及时过滤,不仅谈不上享受,还会受到伤害。因此,只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趋利避害,才能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因此,本框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会过健康有意义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成为新的网民。作为网络交往的主体,中学生既参与构建网络文化,同时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其中,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网下生活与网络生活的区别,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受不良信息的影响,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很容易受到伤害,甚至违德违纪违法。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本教材的内容结构,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帮助学生构建“我与社会的道德规范”出发,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自我保护,树立抑恶扬善,自觉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维护网络环境尽责任。

  (2)能力目标: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辨别觉察能力,在网络交往中更好地保护自己。掌握在网络交往中遵守道德、践行法律的能力。

  (3)知识目标:懂得在网络交往中学会保护自己,知道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知道网络交往要遵守法律。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按照新课标,让学生尽快了解网络交往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的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教学难点:网络交往中的自由是有限度的。

  5.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手段,情景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上,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以及培养学生面对现实生活、网络生活与交往的能力的需要,我准备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2)案例分析法:利用案例分析,结合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

  (3)活动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或分组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并培养自学、思维的能力。

  (4)经验分享法:利用同伴的互相教育的作用,提高网络交往的水平。

  2、学法上,根据新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教学应“授人以渔”,我准备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学习的能力方面采取以下方法:

  (1)案例分析法:在学生动眼、动耳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动嘴说,促进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2)情境体验法:通过身边人的遭遇,正确面对网络生活和网络交往。

  (3)归纳总结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交往艺术。

  六、说教学流程:

  下面重点说说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流程共分五大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主预习,整体感知 (三)组织活动,共同探究(四)学习小结,提升体验(五)课外延伸,指导践行。其中,合作交流,共同探究部分是教学的.主体,在这里我设计了四个主体活动:活动一、七嘴八舌;活动二、心理辅导;活动三、请你辩论;活动四、法律讲堂;来突破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的目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播放动画:《小燕与网友小Q》

  教师提问:此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来保护自己?

  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启示我们网络交往中要注意自我保护,引出新课。

  (二)自主预习,整体感知

  细读本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网络交往中如何学会自我保护?

  2.你如何看待网络交往的“自由”?这种自由有没有限度?网络交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有没有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

  3.如何遵守网络规则

  (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

  (三)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过渡:请大家说说,中学生面临的网络侵害有哪些?学生回答(略)。

  多媒体出示:过分沉迷网络荒废学业,损害身心健康,影响家庭和睦,甚至可能发生欺诈、盗窃、抢劫等违法行为,影响健康成长。

  (一)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一:七嘴八舌

  (多媒体显示材料):课本P72案例,生成3个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问题1:梅平能与天马见面吗?为什么?

  问题2:梅平会见天马,可能有几种结果?这些结果会对梅平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问题3:梅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还可以向谁求助?

  (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

  总结:1、我们必须提高自已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

  2、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尽可能找熟悉的朋友或师长帮助解决,不要仅仅依赖网友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以免受骗上当。

  活动二:心理辅导

  (多媒体显示材料):课本P73案例 生成3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1)小齐如果长期沉迷其中,会有什么后果?

  (2)小齐如果想了解科学的性知识,有哪些正当渠道?

  (3)小齐看过黄色网页后,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

  (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

  总结:3、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个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所以要提高自己的辩别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才能保护自己。

  小结:网络交往中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1)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提高辨别觉察能力 (3)提高抗诱惑能力

  (二)遵守网络规则

  活动三:请你辩论 辩题 : 网络交往中的“自由”有没有限度

  (正反方辩论)(教师引导)

  网络交往的确比在现实生活中交往更“自由”。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网络上的自由也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所以,网络“自由”也是有限度的。

  (小组讨论):网络交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有没有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

  总结:1、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

  活动四:法律讲堂

  (多媒体显示材料):课本P74案例 , 生成3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 1:小堂是抱着什么心态去尝试制造电脑病毒的? 这个案例反映了什么?

  问题2:小堂攻击同学信箱、公司网络,他获得了什么满足?给同学和公司造成什么危害?

  问题3:小堂的好奇心要受法律制裁吗?为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

  总结:2、上网更要遵守法律

  教师小结:如何遵守网络规则(略)

  (三)学习小结,提升体验

  在课堂小结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再做简短的阐述,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网络交往要学会自我保护,要遵守网络规则。

  (四)课外延伸,指导践行

  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要求以组为单位各自收集正确利用网络带来的好处和沉溺网络造成危害的典型材料办一期以“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为主题的班级手抄报,看哪一组办的报更吸引人、更有启发性,也希望同学们在办报比赛中进一步体验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带来的好处。

  六、设计理念

  1、教师为学生服务 。教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安排活动、提供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体验、交流、探究,在生生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2、课堂为发展奠基 。课堂为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表达探究提供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启发了思维、开阔了眼界、增进了了解,培养了情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10-13

说课稿06-08

大班说课稿获奖说课稿随笔06-20

坐井观天说课稿 《坐井观天》说课稿11-08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说课稿06-24

《列举》说课稿12-18

《台阶》说课稿03-07

《将心比心》说课稿03-12

《春》说课稿02-24

《送行》说课稿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