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4 20:32: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说课稿 篇1

  【学习课标析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写而成。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诸葛亮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本文浓墨重彩的人物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与周瑜的智斗中,诸葛亮冷静从容,显现了大家风范。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我运用课改理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识记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把握课标议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书探究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1、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2、扶放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通过“扶”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放”中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

  3、体验学习法:

  学习不仅要用脑子想,还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嘴说话,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培养能力谈学法】

  1、学会自主求知:

  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很多,在重点内容的理解上,更注重自主探究,自主参与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学会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见解,既有兴趣,也提高能力。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体现课标说程序】

  本课共安排六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1、让感兴趣的同学读一读关于《三国演义》的书,欣赏一些电影、电视,初步感知三国故事。

  2、师生共同搜集一些三国时期的资料,充实学生的知识,为学文打下基础。

  二、交流资料,疏通障碍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读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调动起他们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2、老师适机补充,并在黑板上板画三国魏、蜀、吴对峙的草图,让学生感性了解三国演义的一些情况,扫除一些障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比较长,但还是要留相当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读,形式可以是多样,自读、齐读、小组间互读、评读等。

  2、理清脉络,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清晰的故事梗概,也为复述课外埋下铺垫。

  四、合作探究,挖掘内涵

  课文的层次理清后,就要着重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深一层的内涵了,这个环节,我拟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完成,主要探讨以下几个在本文中提纲挈领的问题。

  1、周瑜为什么让诸葛亮造十万支箭?

  2、诸葛亮为什么会轻松的答应周瑜的要求,并自愿下军令状?

  3、诸葛亮是怎样借箭成功的?

  4、从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充分地读,充分地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拘一格地进行观点阐述、补充、辩解、甚至是辩论,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全力当好学生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适时的点拨,适机的补充,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尤其是对第三、四题更要挖掘好课文中藏而不露的内容。

  五、复述课文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复述课文则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小结,更是一个拓展。在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补充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评论。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复述,如讲个故事和同学合作来演一演这个故事等。

  六、课后延伸

  学习课文后,学生对古典文学可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后自己阅读一些名著,在晨会课或班会课时开设一个故事会或读书会,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励他们的阅读行为。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诸葛亮:欣然接受

  下军令状

  做好准备神机妙算

  雾里借箭

  如数交付

  周瑜:“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忌妒。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铁的性质是现行教材(人教版)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氢、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第八章中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

  B.学会铁制品的一般防锈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A.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B.通过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通过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并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B.通过宣化钢铁公司的发展史及我国钢铁史的学习,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好化学的志向。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2)难点:A.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

  B.学生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1.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铁制品已是司空见惯,对铁的一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了解。因此,对于铁的物理性质,可采用以生活中常见的铁制品入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关于铁的化学性质,在本章之前已经学过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铁与酸的反应,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也曾接触,则可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加以引导,进一步学习。

  2.教材处理及意图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宣化钢铁公司生产发展情况,钢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我国的钢铁发展史及产量情况等资料的收集。每一组推选一人课堂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后转入铁的性质学习。这样处理能使学生自主认识身边常见物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化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联系,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铁的物理性质主要通过讨论题的形式完成,教师选取生活中的钢铁制品为例,由学生讨论各应用了铁的哪些物理性质。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一般顺序和方法。

  (3)铁的化学性质采取“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铁跟氧气的反应时,在学生了解铁丝在纯氧中能够燃烧但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在空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探究铁镁两种金属跟氧气反应时的条件的差别,得出镁比铁活泼的结论。在学习铁与酸反应时,由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导入,学生亲自动手做锌、铁、铜与酸混合的实验,探究锌、铁、铜的活泼性差异。学习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时,则通过一个新奇的实验导入:一把明亮的小刀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取出,“铁刀”变成了“铜刀”,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奥妙,探究反应的实质。如上的教材处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结论——总结规律的过程,获得主动发现的快感,增强了学习兴趣。

  (4)关于钢铁制品生锈及防锈措施的内容,在本节课的一周以前,布置研究性学习课题“钢铁制品锈蚀条件及防锈措施的探究”。由学生代表汇报探究结果,引发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防锈措施和锈蚀条件的关系。通过此过程,帮助学生提高与他人交流、讨论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逐渐树立珍惜资源,合理、正确使用资源的'观念。发展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2.学法指导:

  A.指导学生学会认识金属单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

  B.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评价方式:

  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4.教学手段:

  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使学生体验信息怎样收集和处理,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评价总结 倾听 发挥评价激励功能 投影展示钢铁厂生产场景 观看 激发学习兴趣 提出有关铁的物理性质的讨论题 思考、讨论 培养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引导回忆相关知识 积极思考回忆有关镁、铁分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及实验室制氢气的实验 为探究铁的化学性质做准备 指导学生探究铁的化学性质 通过思考、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汇报有关“钢铁制品锈蚀条件”“防止锈蚀”的学习成果,并简要评价 汇报、讨论、评价 使学生了解钢铁锈蚀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培养科学使用资源的观念 课堂小结 倾听、思考并回忆 巩固知识 达标练习教师精心挑选,回扣本节重难点(习题另附) 思考回答 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强化爱国情感,增强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好化学的志向

  附:

  达标练习:

  1.比较吐鲁番盆地和海南岛两地,铁生锈相对较慢的地区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2.据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约有近50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其中儿童和青少年由于营养不均衡,患缺铁性贫血,其主要表现为:偏食、智力降低,对周围事物反应差,易怒不安等。同时往往记忆力差,听课精力不集中,智商偏低。

  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可有效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如果在炒菜时经常加入适量的食醋(食醋中含有醋酸成分),效果会更好。

  思考:为什么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其依据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3.我国西部某省有一个苦泉村,村子里的泉水蒸发时产生蓝色的胆矾。当地居民用铁锅煮一煮泉水就不苦了,久而久之,铁锅变成了“铜锅”。你能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吗?(胆矾的主要成分是CuSO4·5H20,其溶于水形成CuSO4溶液)

  4.我国是现代湿法冶金术的先驱,早在西汉时,刘安在《淮南万毕术》中写到“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这句话所隐含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采用提纲式板书,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体现教学重点和关键。简单明了,条理清晰,便于记录和复习。

  一、铁的物理性质

  色泽、硬度、延展性、导电导热性、熔沸点

  二、铁的化学性质

  3Fe+2O2 Fe3O4

  1.跟氧气反应:

  生锈:Fe 、O2、H2O等共同作用

  2.跟酸反应: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3.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Fe+CuSO4=Cu+FeSO4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能力训练点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学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2、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游?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

  5、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6、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7、拓展练习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8、作业

  ①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③背诵全文。

  9、板书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宁静淡泊

  乐观豁达——情

  八、说课综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说课稿 篇4

  空气占据空间吗整个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理解两个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而恰恰这也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白空气与其它物质一样是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也是一种物质。

  要实现这一目标这节课主要安排: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达到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针对这节课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杯中的纸会湿吗?三、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三个环节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验证,动口解释。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用同学们都熟悉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引入,通过操作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让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进行充分的实验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同时还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老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接下来让学生小组实验,交流实验情况重点让学生解释: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进一步明确空气占据空间。 学生有了这两个充分实验对空气也象水、石头一们是占据空间的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

  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注射器对比实验法,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充分的材料能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给学生机会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脑、灵活了他们的手,锻炼了他们的口,这样的实验学生越“玩”越爱“玩”,在玩中求乐,乐中求知,不但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无限科学知识的向往。

  点评: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它有别于原来的自然学科。现行的《科学》教材,课本里的文字明显变少了,也没有什么结论性的话语,更多的是让孩子去摸索、去探究,因此我们老师考虑更多的是每节课需要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准备哪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我上《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注重较好体现以上观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灵活处理教材,正确使用教材。

  教师在充分备课,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能立足教学实际,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取舍、重组后,分解成以下四个活动:(1)空气占据空间吗?(2)杯中的纸会湿吗?(3)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4)对空气占据空气的解释等。把画一画,即用图形来描述空气受力会产生压缩或扩张这一环节册去(因为空气本来就抽象,如果再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难度加大了)。这样使教学内容更加顺畅,并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这一课改新理念。

  2、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使学生亲历问题的产生(空气也会像石子一样占据空间吗?)——猜测假设(会、不会)——操作验证(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实验:把矿泉水瓶中的水挤出;杯底塞入纸巾,杯口朝下垂直放入水中,看看纸巾是否会湿。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一现象)——得出结论(“空气”同“石子”一样也占据空间)……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教师已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也正因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探究场景,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才会高涨,学习才能做到入境、入心,也才有那感人的一幕,即学生发自内心的心声:“太好玩了”!……这正是科学课程所要达到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3、注重合作学习,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本节课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注重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良好习惯:(1)学会倾听。课中老师引领学生在与他人交谈时,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听清老师的要求及提问,使其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2)学会表达。仅仅会听还是不够的,课中教师能激励学生充分表达,为学生彰显自我,体验成功搭建了平台;(3)学会质疑。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比如在肯定别人优点的同时,敢于质疑,积极辩论,最后达成共识。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了过多的溺爱,形成了许多不良个性:自私、任性,任何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这些性格将影响孩子日后的发展。因此,教育幼儿宽容待人,也是培养幼儿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方面。为此我选择了中班语言课《小熊过桥》(续编故事)。

  二、说学情

  幼儿阶段,由于年龄小,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有的幼儿常常因为争夺一个玩具或是被别人不小心碰一下,就得理不饶人,甚至动手打别人才完事。因此,经常有幼儿来告状:“老师,某某打我”,“老师,某某抢我的玩具”……《小熊过桥》是一个以相互谦让为主题的故事,通过活动使幼儿意识到友爱和谦让是一种值得歌颂的美丽行为,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模仿愿望,明白相互谦让的道理。

  三、说目标

  根据《纲要》、教材和本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一) 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看图讲述故事。

  (二) 尝试续编故事。

  (三) 培养幼儿相互关爱、相互谦让的良好品德。

  四、说活动重、难点

  根据《纲要》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 ,我把本次活动的教学的重点、难点做了如下定制:

  (一) 重点是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学会看图讲故事。

  (二) 难点是让幼儿尝试续编故事。

  五、说准备 :

  为了让幼儿更容易掌握故事内容忽然情节,我特意做了一下准备:

  背景图画两幅、小白熊头饰一个、小黑熊头饰一个、实物礼物两份、小桥一座。

  六、说教法

  新《纲要》重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我打算采用一下教法:

  观察法

  通过观察法,让幼儿边看背景图边听故事,从而更好的 理解故事内容,突破故事重难点。也可以培养幼儿的

  引导法

  在活动中,我会运用引导法,让幼儿通过我的引导来表达出他们的看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景表演法

  在本节活动中我有一个简单的环境创设,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来表演,在表演中获得快乐和社会经验。

  七、说学法

  (一)讨论法

  讨论法是语言活动中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主要是让幼儿通过和老师的讨论,和同伴的而讨论,来得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二)观察法

  通过观察法可以让幼儿集中注意力,会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东西,我会努力创造出一个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的环境,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游戏法

  新《纲要》中国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注重个别差异。另外游戏法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和经验,真正做到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八、说过程

  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出示背景图,引起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幼儿感兴趣的情况下,他们才会学的轻松、学的愉快。一开始我出示一幅背景图,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观察并提问:上面有什么?通过观察对背景有一个初步的理解,然后再用设问法提问:上面会发生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第二个环节:教师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

  我有感情的讲述故事的前半部分,同时配上图片的演示,让幼儿初步感知小熊的的难题。欣赏后提问:故事里有谁?故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通过这些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前面的内容。

  然后是组织幼儿讨论:两只小熊会怎么做呢?这个部分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想法。

  第三个环节:情感教育。通过这个环节让幼儿知道我们要做个相互关爱,相互谦让的好孩子。主要是通过提问: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么做?

  第四个环节:情景表演。我会请幼儿带上头饰来表演:两只小熊在桥上遇到了,会怎么做?我想让幼儿通过自己表演,来帮助幼儿将获得的感性经验概括,总结。我会在活动中给予幼儿充分表达,表现和交往的机会,使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

  第五个环节是我请幼儿来总结: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在这个时候我会先请幼儿总结,总结不出来的话我会对幼儿给予引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活动的说课,欢迎各位老师给予点评。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第八册第五课《白桦林好地方》。对于本课的说课我准备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简短流畅的加拿大民歌。歌词的描绘和曲调的有机配合,即刻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水、山、森林、湖泊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仿佛使人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之中。最后的衬词“蓬得得蓬蓬”模拟了军鼓的敲击,别具特色。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结合这一理念,制定以下目标:

  1、学会歌曲《白桦林好地方》,有感情的演唱,表达对美丽景色的赞美和热爱。

  2 、在情境中感受歌曲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的回忆。

  3、尝试利用竖笛进行二部合奏。

  三、说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音乐演唱、欣赏和分析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认识简单的乐谱。可以进行一些节奏型的拍击。竖笛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训练之后,也可熟练地吹奏一些曲目。

  四、说设计理念

  在本课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图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发现、创造、与表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在课堂中渗透课题研究——竖笛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利用竖笛提升学生的音乐技能,使音乐课更加丰富多彩。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是以歌曲教学为主的音乐课,所有音乐教法的应用都是为歌曲的演唱做好铺垫。所以,通过节奏拍击、视唱、听唱等形式,使学生准确而又有感情的演唱全曲是本课的重点。

  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点有两点:

  1、歌曲最后一个乐句衬词“蓬得得蓬蓬” 两次在主音上拉长节拍的演唱与处理。

  2、二声部的练习与演唱。

  六、说教法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结合中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本课教材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难度先行法。结合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采用难度先行法,把歌曲中的音符特点、低声部旋律作为发声练习。将最后一句旋律的节奏设计为节奏接龙,有效地降低了新课的学习难度,让学生轻松地解决了学习的难度。

  二、创设情境法。由谈话法导入,再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歌曲配合的情景,加深学生对歌曲情境的体会。

  三、听唱法。学生由创设的情境中,听觉入手,随着问题的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反复聆听,细心品析,在听中感悟体验,在听中领悟理解。

  四、合作探究法。本课的二部合作是竖笛与人声的合作。利用竖笛的旋律稳定性吹奏主旋律,由学生用低声部伴唱,既锻炼了竖笛的吹奏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说学法

  学生是课程的核心,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很重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

  一、自主学习。竖笛教学中,从开始的吹奏自己喜欢的曲子,到最后的吹奏歌曲的主旋律,学生自主学习,锻炼了吹奏能力。

  二、聆听学唱。“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会了歌曲。

  三、分组合作。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分组合作,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八、说教具准备

  ppt课件、学生每人一个竖笛。

  九、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以歌曲内容为主线,组织各个教学环节为歌曲做铺垫,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解决教学难点,化整为零,使歌曲教学能够更加顺利的完成。

  一、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用竖笛表演自己喜欢的歌曲和乐曲。

  (因为竖笛教学已经进行了接近两个学期了,学生对于竖笛吹奏已经很熟悉,能用竖笛演奏出一部分的歌曲与乐曲了。这个环节的设计既能为后面的竖笛吹奏做好铺垫,又能调整学生的情绪,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音乐课堂中来。)

  二、基本练习

  1、发声练习

  (1)、同学们的竖笛声很美妙,音符有多么大的魔力呀,可以演奏出那么好听的音乐。下面我来考考大家,下面的音符你都认识吗(ppt)你能把他们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吗?我们来唱一唱。

  (发声练习的设计其实是一个复习的过程,就是把本课中出现的音符1、2、3、5、6、进行音高和唱名的巩固复习,为后面演唱歌谱做准备)

  (2)、把歌曲的低声部稍作修改,进行视唱。

  (本课歌曲的低声部演唱比较具有条理性,根据学生自身素质,降低一定的难度,再配上衬词“beng”音,既学习了低声部,又可以作为发声练习曲。)

  2、节奏训练

  唱的真好,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节奏接龙。请你仔细听好下面的节奏,我们按照要求连接起来。(歌曲的最后一句的节奏是本课的难点,这个小游戏是将歌曲的最后一句的节奏分为六个部分,把同学分为五个小组,和老师一起按照渐强、渐弱的顺序进行接龙,并及时评价。这样就用比较轻松有趣的方法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三、新课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的安排,本课的歌曲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以下几个环节来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感情。由谈话导入新课,利用ppt的优势为学生展开一幅优美的加拿大的美丽风光图,好似走进了美丽的加拿大。背景音乐正是本课的歌曲《白桦林好地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初步欣赏了音乐。

  看着同学们的笑脸,老师有一个感觉,童年真好,可以无忧无虑。关于童年的记忆永远都是那纯真的,美好的。以致回忆起来的时候那么的清晰。就像这首加拿大民歌,回忆中的家乡还是那么的美。(利用ppt)

  (二)、感受音乐,学唱歌曲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拥有音乐的耳朵,使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为了让学生在几次的学唱聆听中不觉得乏味,并能逐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利用讲解和实践的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的)

  1、初听歌曲,整体感知。并提出问题说它是好地方,那么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歌中都唱出了哪些赞美的词句?(生:·······)(欢快,活泼) (对白桦林的赞美)

  师总结: 因为有了婷婷的白桦树、碧蓝的湖水、美丽的山峦、静静的草房、可爱的动物……所以才说白桦林是个好地方.

  2、分段感知,逐步学习:

  (1)、老师带领学生带着感情有表情朗读第一段歌词,找出逻辑重音。

  师:歌词美吗?让我们带着感情轻声高位置朗读第一段歌词。

  (通过歌词的朗读感受歌曲的情绪,了解歌曲的主要内容。更为歌曲歌曲的演唱做好铺垫)

  (2)、教师范唱。让我们和大自然一起演唱吧!师:告诉老师这首歌曲共有几个乐句?旋律有什么特点?旋律美吗? (引导学生找出四个乐句、曲调稳定中带有欢快活泼的情绪。并且在演唱最后两个乐句时,轻拍节奏接龙时的节奏,给学生以暗示。)

  (请学生随音乐轻拍手,初步感受2/2拍的特点

  (3)感受2/2拍的强弱规律,及节拍特点。(以二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两拍。就是2/2拍)

  (4)、学生随教师指挥试唱第一至第四乐句。(通过师生的共同合作,既能巩固歌曲,使歌曲更加准确,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5)歌曲的最后两句旋律的处理。(因前面已经处理完最后两句旋律的节奏,这里演唱起来就非常轻松了。)

  (6)、教师范唱第一段旋律 ,学生找出歌曲中的音乐符号,并再次演唱歌曲第一段。

  师:你能找出歌曲中的音乐符号,听听歌中是怎样表现的吗?并告诉大家表示什么意思吗? F: 强 mp: 中弱 >:重音(通过寻找歌曲中的音乐符号,加强对歌曲的理解及演唱)

  (7)歌曲第二段第三段的学习。

  师:可爱的海狸、健壮的麋鹿,蓝色的湖水、高耸的山崖,这是第一个景点,第二个景点都唱了些什么呢?

  (演唱第二段歌词,注意“的”十六分音符的演唱情绪欢快些,每个字唱得短些,有弹性。解决难点:我的心灵在呼唤,北方山峦)

  3、加强体验,演唱处理。力度处理,加前奏尾声,教师利用乐句间速度的快慢变化及强弱变化指挥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意境美。如:“彭得得、、、、、、”是什么声音,应该怎样演唱?(脚步声、军鼓声、指导声音、气息、要有弹性)就让我们走进这迷人的白桦林,一起来享受着这大自然的礼物吧!就让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打着队旗,敲着军鼓,出发!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因前面发声练习处,已经练习完低声部的简单演唱,这里只需要将竖笛的主旋律处理好,再加入人声的伴奏,就能实现二部合奏的目标。而且四年级的同学无论视唱水平还是竖笛吹奏都能比较轻松的完成此项目标。二部合奏还能改变二部合唱的声部不稳定的局面,使学生在进行两声部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

  1、出示歌谱,尝试视唱。

  2、用竖笛吹奏。注意气息的控制。

  3、复习演唱二声部旋律。

  4、教师指导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奏。感受二声部歌曲和谐。

  四、拓展延伸,回忆童年,热爱家乡。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我们家乡美丽景色,谈话总结,结束新课。学生在《孔子赞歌》的音乐中,再次回味童年的美好及记忆最深刻的家乡的美丽景色。)

  同学们,我们正值童年的美好时期,那么在你的印象里什么地方是留下你美好回忆最深刻难忘的?对的!对于我们来说,家乡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景点都会留给我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家乡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是最清晰的最亲切的,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我们的家乡,好好学习,长大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莫扎特所写的《渴望春天》是一首深受全世界青少年喜爱的歌曲。其音乐语言朴素、简约,富有表现力。旋律线主要由大调式主和弦分解构成,突出音乐清新、明朗的格调;6/8拍既轻快、活泼,又不过分张扬;曲式结构单纯、紧凑,恰倒好处,没有一个多余的音符;

  音乐素材的运用节省而富于表现力,第一、二、四乐句采用同一材料加以变化,第三乐句则运用变化音、离调和音程大跳等手段推动乐句的发展,典型的启承转合句式,从而使整首歌曲听起来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在结构上给人简练、舒服、完整的满足感。

  伴奏织体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轻快、流畅;和弦的选择以主、属和弦为主,色彩明亮,手法简练,有效地起到了为旋律烘云托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二度创作,通过自己准确、流畅、自如、富有表现力的演唱和弹唱,通过音乐的声音手段恰如其分地将他们再现出来,从而将作品所蕴藏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意义深刻而有意味地传达给学生。

  二、教学目标

  1、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3、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尝试。在表现中体验和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的快乐。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汇编七篇

2.【必备】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3.【必备】小学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4.【必备】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5.【必备】说课稿七篇

6.【必备】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7.【必备】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

8.【必备】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