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4 09:26: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说课稿 篇1

  本课教学我力图体现以下特色:

  一、营造自主学习环境,注重学生个别发展。

  我将诗与画巧妙结合,自然导入课文,创设学习化的、宽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们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专题站中,我将文本教材电子化,为重点的字、词、句添加相关的超级链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信息源。网页中的学习目标、配乐朗读、推荐作业等板块,特别是适时提供的学习建议,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章可循。我作为服务者,利用网络的“监看”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加以个别指导

  二、营造交流对话环境,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在学生充分浏览网页的基础上,我将让学生相互交流最喜欢的课文内容,并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创设自主学习、相互启发、全体获益、展示自我的环境,不仅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而且使人物形象得到凸显。并且巧妙地借王勃写作的例子,使学生懂得什么才是正确的写作方法。

  三、营造资料搜索环境,拓展学生课外阅读。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积极鼓励学生继续上网冲浪,在网上进行拓展阅读,拉近学生与王勃,与滕王阁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分享各自的新发现,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真正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另外,我将推荐开放的、具有个性化的作业,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转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形成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的系统整合,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习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 教学目标:

  a、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b、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c、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习惯。

  d、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程序:

  一、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点拨

  1、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师:1位小数加1位小数。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

  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习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习惯)

  三、小结

  师:你学习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水墨游戏》一课为人教课标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内容。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尝试各种美术表现方法对学生的美术能力的挖掘具有重要的意义。水墨的眼光曾经是我们民族的审美眼光,但水墨画长期被儿童美术教育所忽略。其实,可以变化自如的毛笔,奇妙渗化的宣纸等不失为一套吸引孩子的好玩的画具。水墨画自有其随机、变通、接近童趣的一面。如果对教学进程进行一些设计,让孩子们在水墨中玩起来,在游戏中了解传统、感悟自然,创造自己的表达方式,就可能开辟出一块儿童绘画的新天地。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制定

  1、认知目标:了解水墨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水墨的基本特点,认识水墨画的基本概念。

  2、能力目标:能控制水墨线条的变化,懂得调配墨色的浓淡层次,用水墨的基本技法做自由的造型练习。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画独特的水墨韵味美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体验探索的自由游戏的快乐。

  (二)、重难点

  水墨画有其变化多端的特点,浓、淡,干,湿及不同的运笔方式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因而让初次接触水墨的学生了解掌握多种水墨语言是学习水墨画的基础,也是本课的重点,而要画出水墨的墨韵难在对墨色浓淡以及水分的控制,因而这就成了本课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故事、游戏穿插于教学中充分营造出了水墨游戏的氛围。在导入时,我采用了对比法,让学生通过对比水墨画作品与其他画种作品的区别,了解水墨画的特点。在水墨欣赏环节,我采用了故事介入法,通过讲齐白石老人的《小鸡图》让学生对水墨画产生兴趣。在讲解技法的尝试水墨环节,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启发法将各种水墨语言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后在学生创作环节也是以画故事游戏《珍珠泉》进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水墨画创作的乐趣,并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观察画种的区别自主发现水墨画与其他画种的区别,了解水墨画的特点。期间各种水墨语言的变化也是通过学生自主地尝试,发现并掌握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巧妙地“引”,学生自主地“学”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和谐的教育气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生活得到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流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认识水墨——欣赏水墨——尝试水墨——水墨故事

  首先在导入环节,先以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的片段开始。让学生在比较喜爱的动画片中开始自己的水墨画学习,接着再出示几种学生熟悉的画种:水粉、油画棒作品,与之前的水墨动画画面进行对比。思考有什么不同之处。并猜一猜它们分别是用什么工具材料画的。之后揭题,这堂课我们也用这些工具材料来玩一玩水墨游戏——板书课题《水墨游戏》

  在新知学习环节中首先是欣赏水墨,采用欣赏名作进入,欣赏书本中齐白石老人的水墨作品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水墨的各种变化进行关注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么优秀的作品是谁画出来的吗?”在这里穿插对齐白石的简单介绍,并让学生了解水墨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画种。接着展示同龄人的作品。大师的作品毕竟离学生太遥远了,学生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不仅能从中发现技法的运用方法,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的欲望。 以上就是欣赏水墨环节接下来进入尝试水墨环节。

  在这一环节的开始,采用游戏的方式进入。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工具,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把墨汁滴到水盆中,观察变化,当墨汁滴入水中时,墨花一朵朵散开,学生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定会惊喜大喊,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此时课堂将进入一个高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宣纸覆盖在水盆上“附印”出墨汁在水中变化的肌理。这时我接着示范运笔方法。

  接下来水墨语言变化的学习我采用游戏“变魔术”的方式进行。

  第一个魔术:小朋友们,看老师手中的这支毛笔会变魔术哦,看老师用它画点(教师示范画点)贴在黑板上,再

  用它画线(教师示范画线)贴在黑板上,“小朋友们看,这些点、线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学生在观察探究中发现毛笔的运笔的特点:力度大小、速度快慢都会产生变化。

  第二个魔术:老师用这只有一种黑黑的颜色的墨来变出很多种不同深浅的颜色哦。教师用不断加水的方法在纸上画楼梯。贴在黑板上。请学生说说为什么会变出这么多颜色,学生都很聪明同时教师的直观演示,也让学生对这个墨色浓淡的技法一目了然,肯定都知道了因为加了水,加得多颜色就淡,加得少,颜色就浓,此时教师再引出技法——墨色的浓淡变化。

  学生在发现了奥秘之后带着胜利的成就感,进行墨色浓淡的变化练习。本环节我讲水墨枯燥的技法讲解均用游戏“变魔术”的形式一一化解,讲各种水墨语言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玩耍中自主观察,发现,尝试,掌握各种水墨语言。

  本课的重点难点一一迎刃而解之后就进入了水墨故事环节,本环节还是玩游戏,师生一起画语文的《珍珠泉》一文“孩子们准备好了吗?我们来跟着作者一起一步一步的走进珍珠泉,村前的小山包??石板小路??树林??珍珠泉??珍珠泉周围的花草如花环??珍珠泉的水……”在故事游戏中学生结束了创作。

  评价环节,让学生将作品贴到黑板上,评一评哪张画最有趣,墨色最丰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顺应儿童的思维,尊重儿童的想法。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这种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会进一步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也会随之产生。

  拓展环节,让学生用不同的线、形和不同的墨色在宣纸上表现自己心中的故事。小朋友们刚刚我们一起画了一个我们的语文课文里的故事,小朋友肯定还有许多自己的故事,回家可以试着把自己心里的故事画下来。

  一、说教材:人教课标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课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二)、重难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认识水墨——欣赏水墨——尝试水墨——水墨故事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方面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为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很有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用比例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四)说教学理念

  借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利用比例尺可以把一些实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美学教育,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课程理念。

  (五)说教学具准备: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的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 ?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 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把实际距离按一定得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的也把一些尺寸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得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比例尺的含义。

  (1)师: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他起一个名字叫“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实际距离分之图上距离等于比例尺)

  引导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指出:图上距离实际上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2)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图纸和机器零件图纸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3) 引导学生弄清求比例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单位要一致。

  (3)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为1的比。

  2、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改写。

  出示例1:把教材第48页右图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说一说方法。

  改写。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3、教学例2.

  出示例2.

  (1)怎样求它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小结: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2)学生尝试解决,指生板演。

  解:设地铁1号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0:x=1:500000

  强调:求出的实际距离要换算成以千米为单位。

  教学例3.

  出示例3,提问:我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首先确定比例尺,然后根据比例尺确定图上操场的长和宽。最后根据求出的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画出平面图。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设计:

  1、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米,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一种精密零件实际长度5毫米,画在图上长4厘米。求这张图纸的比例尺。

  3、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尺子。

  (2)比例尺可以带单位。

  (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1:20000,则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米。

  (4)将一个2毫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长1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50。

  四、总结、拓展课堂延伸。

  课末,学生谈谈收获及要注意的事项。

  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总结,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浓缩和存储,进一步促使其消化;另一方面通过问学生“你课后还想研究什么?”,激励学生自主地选择和完成课外作业。教师将继续以“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为学生提拓宽学习的平台,让他们更深、更广地回归到生活中去应用数学。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通过对《本命年的回想》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社戏》,《端午》两篇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家乡的民俗风情,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从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回忆幼时过年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画。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经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初一学生还处在盼年的年纪,对本文的内容应该很有兴趣,他们过年的一些经历和体验对学习本文也会有帮助。因时代、地域差异,学生可能对文中所写的部分民俗感到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重点)

  2、感悟中国春节的内涵。(重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思路设计:

  学生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说教法

  1、合作探究法: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自己对文章某片段的理解。

  说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合作探究法: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教师问:“大家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学生根据经历,谈出不同的感受与原因。)(提问外地的同学:“你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学生根据经历,谈谈其他地区是怎样过春节的。

  2、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

  从题目入手,了解“本命年”的含义及其讲究。再了解春节,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件想说爱它很容易的事,为什么呢?民谷作家刘绍棠在60高龄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仍是津津乐道,这又是为什么呢?

  3、下面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完成3—6题。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强调小组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以及根据问题需要口头展示或者板展。

  问题如下:

  (3)、春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试着从文中找出原话)文中开头这样列出二十四节气有何用意?

  (4)、同学们能不能从第三段中找出体现运河乡亲父老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这四个词语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5)、从这四个词语中个,我们感受到了旧时过年的热烈气氛,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家乡过大年的习俗?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

  (6)、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浓厚气氛和情景。为什么人们这么看重过年?你觉得人们在过年中寄托着什么?

  4、小组口头展示,或者板展。

  教师在学生讲解过程中补充、点评、串连内容。

  5、结课

  以小组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关于春节的手抄报来结课。

  教后反思:

  这是公开课上我第一次尝试把小组合作和多媒体相结合使用的一次教学,感觉有点手忙脚乱。希望在未来的尝试中能够慢慢提升。

  就这节课而言,我认为还需要再将内容精简,特别是几个问题的设计要针对目标而定,重点要更加突出才好。

说课稿 篇6

  一、内容分析

  1.1学习任务分析: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它既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延续,又是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

  1.2学生情况分析:就方程而言,初一学生已有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所以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的方程并尝试通过类比“发现”有关新概念,使学生逐步建立方程的知识体系。但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表达形式是陌生的,对他们来说正确写出解并理解其含义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习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能辨别那些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能正确的写出他们的解

  能力目标:通过尝试命名新方程、尝试“发明”有关概念,培养学生知识移的能力,并从初一开始养成建立知识体系的习惯。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发现中的快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

  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难点 理解、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能用正确的形式表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课堂结构设计

  动手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课题)、尝试命名和定义

  练习反馈

  结合实验,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并发现方程组

  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在小结巩固中更好的理解概念

  分层练习,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回归实验,学生完善自己的设计

  四、教学媒体设计

  充分利用PPT演示文稿的高效性、板书的实效性和可留性以及事物演示的直观性,将它们有机结合,各取其长。

  五、教学过程设计

  5.1动手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课题)、尝试命名和定义。

  实验情境:请学生将手中40厘米长的绳子绷成一个长方形。(课前结已打好,所占长度忽略不计)

  相互交流:学生相互交流所绷成的长方形是否完全相同,有何异同之处。

  (异:各自的长和宽不同;同:周长都是40厘米。)得出实验结论:周长为40厘米的长方形有无数个。(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实验过程与结论)

  引出课题:如果宽设为x厘米,长设为y厘米,你能发现x和y的关系么?(x+y=20)。学生会感觉这个式子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是个方程,陌生的是它是什么方程。引导学生将它与已学的一元一次方程作比较,(未知数的个数不同),进而请学生尝试给这样的方程命名,并给出命名的理由。(二元一次方程)。引出课题。并且由学生仿照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尝试定义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请学生说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定义,(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强调是两个未知数的值。

  就x+y=20这个方程而言,它的解是多少呢?学生发现有无数个,

  如x=1,y=19;x=2,y=18;通过设问x=1时,y还能取什么值?让学生理

  解虽有无数个解,但x和y是相互制约的,所以前面要加 , x=1 这

  y=19

  一对值就是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并请学生规范的写出一些解。

  这无数个解都适合这个长方形问题么?学生讨论后可得出,负数不行,小数可以,所以长方形问题仍然是无数个解,从而用方程解的知识解释了实验的结论。

  最终用数学知识解释了实验的结论。

  设计说明:实验与二元一次方程相对应,实验的结果与二元一次方程的无数个解相对应。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用心感受x、y间的关系,激发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并且这个实验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

  学生自己发现、命名二元一次方程以及概念的知识基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识迁移的要求不高,具有可行性。

  练习1:下列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哪些不是?

  ① ②

  ③ ④

  学生回答,并紧扣定义说明理由。

  设计说明:牢抓二元、一次、方程三个关键词,设计问题,及时巩固定义。

  请学生小结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和联系。

  练习2:写出二元一次方程 y-x=10 的一些解。

  设计说明:在讲解解的问题中有三个关键点:1、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2、每一个解由x和y这一对相互制约的值组成;3、解的书写格式。并通过练习反馈掌握情况。

  5.2结合实验,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并发现方程组。

  5.2.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

  周长为40厘米的长方形有无数个,若希望这道题的答案是一个而不是无数个,请学生想办法满足我的要求。(小组讨论)

  从学生设计出的众多问题中选一个讲解,若加条件:长比宽长10厘米。

  此时长y宽x需要同时满足x+y=20和y-x=10,如何在书写上体现“同时”呢?

  x+y=20

  前面加上 , 请学生给 y-x=10 命名。(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给出定义

  像这样,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说明:仍通过原来的实验,自然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练习3:下列方程组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

  (1) (2) (3) (4)

  学生分析前三个,对第(4)个展开讨论

  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但二元一次方程组不一

  定都是这样,如第(4)个方程组中共有两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它也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强调是方程组中的未知数共2个)

  练习4:判断下列方程组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x=2 x+y=5

  y=-1 2y-3z=1

  设计意图:因为书上给出的定义是描述性定义,为了避免学生理解上产生偏差,特设计这一组练习,以强调所谓二元即指整个方程组中共含有两个未知数。

  5.2.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研究方程组 x+y=20 的解。

  y-x=10

  在分别研究了这两个方程解的基础上,请学生对它们所组成方程组的解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称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发现找公共解麻烦, 下课前告诉学生有快速求解的方法。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5.3学会小结,引导学生在小结巩固中更好的理解概念。

  至此长方形问题圆满解决,满足这个条件的长方形只有一个:长15厘米,宽5厘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了一些新的知识,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练习5:方程组 的解是( )

  (强调公共解)

  练习6:写一个解为 的二元一次方程。

  变: 写一个解为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练习7:就实验中的长方形问题,每位学生完整的写出设计的题目,并解答。

  设计说明:练习5 巩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定义;

  练习6 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练习7 由于在刚刚设计中只采纳了一位学生的设计,现在给大家展示自我的机会,并且通过这个问题巩固全课的知识,前后呼应。

  5.4课后作业:

  必做题:94页 练习、95页1、2。

  选做题:95页 综合运用3、4;

  探索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设计

  考虑本节课概念多的特点,所以在每个概念的给出后都设立了一个小练习,以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设置的练习中除了检查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同时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通过开放题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推荐】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相关文章:

1.【推荐】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2.【推荐】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

3.【推荐】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4.【推荐】说课稿模板集锦4篇

5.【推荐】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

6.【推荐】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7.【推荐】说课稿集锦8篇

8.【推荐】说课稿集锦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