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3 09:29: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及在学科的地位和作用。

  “滚滚长江”是“中国的河流”这节内容的第二课时,在学生了解了“中国河流---外流区为主”后,学习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本课时是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的教学重点。长江这一课时的学习是学生深刻了解“人地关系”和谐发展与矛盾并存的典型教学案例之一,能够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课程标准理念。因此,本课题在整个《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及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确定本课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识记长江流经的省级区;

  ②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

  (2)能力目标:

  ①学会阅读长江水系和干流剖面图,了解长江水利资源最丰富的河段;

  ②通过学生对长江水利资源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讲述我国在长江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长江面临问题的讨论,强化忧患意识,加强保护长江、保护资源的责任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特点,确定本课题的重难点。

  (1)重点:长江的源流概况、河段特征、水能开发利用与航运;

  (2)难点:长江水系的空间分布、防洪治理、读图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说学生。

  1、学情分析: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千米,世界第三,举世闻名。学生平时对它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加上已学过《中国地理》的政区、地形等知识,以及前一节对河流的水文特征、学习河流的方法已有所认知。针对初中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热情较高等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尽量多动口、动手、动脑,多给学生表现他们才智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法引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当前课堂教学重点要加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和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本课时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能力如下:

  (1)能通过阅读长江水系图等直观教学,说明源流概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学会利用相关信息资料,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1、教法分析。

  “一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如何要看它在何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根据学生的学情、学习方法及课程特点,主要采用直观教学为学生创设情景,辅以启发诱导式、比较式的教学,分组分析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案例如下:

  (1)利用水文数据分析第一大河原因,通过读长江干流剖面图,分析各河段特征,并探究长江落差最大、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

  (2)讨论长江洪水造成威胁最大的河段以及如何防洪治理,启发学生积极探究,学会交流、倾听、合作,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通过讲练结合、精讲多练,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对知识目标的解读,通过适度的练习来体现,有利于学生课堂内消化掉所学知识。

  2、教学手段。

  为优化教学过程,高效率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利用音像及幻灯片等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地图、图表”等应用于学习全过程,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设计。

  1、教学设想。

  “滚滚长江”是中国地理学习的重点章节,与以往注重知识点掌握的教学目标相比较,新课程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以“知长江—爱长江-护长江”为主线,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对学习问题的思考、讨论最后形成对有关知识、事物的认知体系,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授课顺序按如下环节展开:

  “新课导入——源流概况——水能开发——黄金水道——反馈活动——归纳总结”

  2、课前准备(师生互补)。

  提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相关长江资料,课前互相交流阅读,增加对长江的知识理解;

  教师制作课件:收集长江相关地图、数据、图表、景观图片、视频资料等;

  (多媒体课件能将静态信息加工成图、色、形、声的动态信息,汇总大信息量。形象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激发学生兴奋点,吸引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3、授课过程。

  步骤及时间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及理论依据

  新课导入

  4分钟

  播放歌曲《长江之歌》课件;展示长江奔流及沿途风光;

  学生颂读赞美长江的古诗词,师将部分古诗词板书黑板上。 歌曲导入,烘托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借助多媒体的动态信息,使学生自然萌发热爱长江的情感,引导其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学习

  (一)长江源流概况

  (20分钟) 活动:读长江水系图(课件),并在课本P46水系图中描出长江干流。

  1、找出长江发源地、注入的海洋;(结合歌词讲解)

  2、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3、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学生动笔描绘长江水系干流图,让学生直观感受

  通过读图直观教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发现知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探究,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地图及相关资料,师生互动,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运用比较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推论综合长江各段开发治理措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认知和能力基础上得到发展。

  4、讨论:为什么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长江与中国主要河流水文特征比较;

  长江与世界著名大河水文特征比较;

  (以上均利用数据说明,课件展示)

  5、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湖泊;

  (课件展示部分支流、湖泊景观图)

  6、找出长江不同河段名称(直接指导读图);

  找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

  7、结合“长江干流纵剖面图”讨论上中下游河段特征(学生讨论),并找出长江落差最大河段;

  8、小结河流特征:

  上游---落差大,多峡谷急流,水能丰富

  中游---多曲流,多支游湖泊;

  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9、“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如何治理)

  (二)上游水能丰富

  (8分钟) 10、结合地形分析水能丰富河段及原因:

  源头---宜宾:一、二阶梯交界

  长江三峡:二、三阶梯交界

  指出长江三峡位置(课件指示);

  指出葛洲坝、三峡水电站位置(展示图片)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探究,学会交流合作,突破难点。

  适时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人地和谐发展观。

  (三)黄金水道

  (4分钟) 11、想一想:为什么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课件展示)

  ①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达______千米。

  ②长江货运量占国内河货运量的_____%。 直观数据,简单明了

  练习反馈活动

  (7分钟) 12、读“长江干流剖面图”及所学内容回答:

  ①长江发源于 高原的 山脉,注入 ,全长 千米。

  ②长江干流自 以上为上游, 以下为下游,三峡位于我国地势第 级和第 级阶梯的交界地带。

  ③长江水能最集中的河段是( )

  A、三峡 B、中游河段

  C、宜宾至重庆 D、源头至宜宾

  ④位于长江入海口,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是 。

  ⑤三峡水利枢纽的作用有

  。 提问学生及疑难解答;

  讲练结合,及时巩固;

  了解学生掌握程度,达到反馈的目的;

  课件讲解,学生当场完成。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2分钟) 13、学习河流的一般思路:

  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海洋、长度、流域面积、流量、主要支流、河段划分、名称

  河流特征:上游、中游、下游

  人地关系:开发利用、治理保护

  14、作业:填充图册—长江

  15、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结束新课。 理清思路,加强系统理解,为下节学生自主学习《黄河》作伏笔。

  歌曲首尾呼应,愉快结束,回味课堂,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地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能简洁概括本节课知识内容体系,有利于系统理解记忆。

  二、滚滚长江

  (一)源流概况

  1、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市区、地形区

  2、长度6300千米,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

  3、主要支流,湖泊

  4、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宜昌、湖口

  5、河流特征:

  上游---落差大,多峡谷急流,水能丰富

  中游---多曲流,多支游湖泊

  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二)水能丰富河段——上游:源头----宜宾

  长江三峡:葛洲坝、三峡水利枢纽

  (三)黄金水道:通航里程7万多千米,货运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60%

  六、说设计心得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学习舞台,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内容主要的设计心得如下:

  (1)采用读图自主发现知识,小组讨论、分析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创新思维能力。本节教学设计中,主要是注重引导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和技能来分析归纳,认知理解教学重点。

  (2)通过影音歌曲、探究讨论、练习反馈等活动,学习的学习兴致极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分析探究能力,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3)强调主体参与、主体探究,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强烈,课堂上教学方式多样,力求使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激烈讨论,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本课教学中,学生不仅将学会研究河流的基本方法,更将在热爱长江、开发长江、保护长江的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协调人地关系”等价值观上达到共识,优化传统教学效果,具有创新意义。

说课稿 篇2

  教学内容:

  我上的这课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中的乘法口诀中的一个内容。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一个星期有几天”的情境,引导学生独立编制乘法口诀,在7的乘法口诀中,前6句是学过的,只有后3句是新的。

  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独立编制7的乘法口诀,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口诀”只是单纯为“计算”而存在。于是“熟记口诀”和用口诀计算题目成了教师构建课堂的两个核心视点,这样一来,数学口诀服务于数学计算的“工具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作为数学口诀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体价值却没有引起注意。鉴于这一点,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分组活动来体现乘法口诀的知识体价值。

  整个课堂教学中,我编制了四个板块。即“在探究规律中感知口诀,在自主合作中创编口诀,在解读品味中感悟口诀,在多维运用中深化口诀”。

  上课伊始,我安排学生坐8组,每组7人,坐好后,每组抽调1人上前,利用“拍手”、“学小狗叫”的游戏复习6的乘法口诀,然后学生回座位,引出七的乘法口诀。同时,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情节,引导学生在故事氛围中生成探究材料,进而在数学活动中感知口诀原型。

  紧接着,我通过开展分组自编口诀,分组交流口诀,分组汇报口诀,评价修改口诀等数学活动,充分体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小组活动的目标不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是相互间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拓展和完善自我认知的过程。其精髓是通过生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所以,小组活动的内容选择要具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而且小组活动应考虑到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因此,在分组活动时,我特意安排学生写口诀、编口诀、交流口诀、汇报口诀,从而让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然后,我根据学生对乘法口诀感悟的差异性着力引导学生观察口诀的隐含规律,亲自体验诵记、交流口诀的记忆窍门等途径增进这学生对乘法口诀的个性化理解。

  最后,我设计了一组口诀运用的题目,远及古代,计算唐诗字数,近到当前,计算一周喝水杯数,计算瓢虫背上的黑点数,这样让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现实色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得数学教学不再是苍白的说教,而是主体反思。整堂课基本能按自己的设计意图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真心诚意的给我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进步。

说课稿 篇3

  说课的内容是《囚绿记》的教学设计及其相关设计的依据。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和过程几个方面展开陈述。

  【说教材】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囚绿记》这篇课文,它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同时,本文在写景状物与抒情上又有独具匠心之处。

  【说学情】学习这篇课文的是初三学生,曾经接触过“品人与品文”类现代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等,对写景抒情类散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着眼于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2、过程与方法: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教法方面,我采用“点拨式教学法”,指引学生联系生活,结合个人情感体验,较难理解部分辅之以情景教学法。鉴于本文是自读课文,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在学法方面,主要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思维,形成多元化解读视角。

  【教学过程】接下来,本着学生主体性、教学互动性的出发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问题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我会提一个问题:有这样一间房子,高广不过一丈,地面阴冷潮湿,墙和天花板都是纸糊的,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如果有好的选择你会选择吗?但有一个人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它,这是为什么呢?是出于喜欢还是讨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再牵引到本文,让学生先猜测课文中择绿的原因。不难看出本文是出于喜爱才择“绿”的。通过问题式导入,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他们的亲身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有兴趣探究课文中为什么要囚绿。

  二、疏通脉络——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体味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

  在讲解课文之前,我将做一个大胆的设想,我给学生提供一个解读课文的视角:这时,我会给学生一条线索,一条感情发展的线索,

  从我提供的线索出发,先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要求是理清这个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参与各小组讨论,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点拨引导。十分钟后,我将让学生回答问题,进而理清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明确问题后,对文章的脉络梳理便了然于心。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文本,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三、情感升华——理解我心灵起伏波动的过程。

  根据第二环节的脉络疏通,已经了解了“我”囚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原本是出自于对绿的喜爱,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生命的尊严,尊重不同生存者的权利,健全自己的人格。

  这一环节的设计,对于提升学生的感悟力有较多的考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

  四、拓展练习,巩固深化。

  以此练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说课稿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垃圾的回收利用》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教学单元第四课内容。本单元的课程编排是建立在前几册已经学习的“资料”“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以和“生物与环境”等环境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同学从地球整体的环境问题入手展开调查研究,本课《垃圾的回收利用》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教材的编写意图是通过最贴近同学生活实际的垃圾问题入手展开调查、收集、分类等体验活动,以此为突破口来引发同学对整个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考虑,培养同学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让同学认清解决垃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后面《考察家乡的环境》和《我们的环保行动》打下基础,使《课标》中关于环境教育的要求得到全面落实。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局部。

  第一局部:研讨垃圾回收利用的好处

  要求同学按小组收集资料,向大家介绍回收利用某种资料带来的好处,然后我再把一些数据资料展示给同学,让同学在阅读中感受回收资料带来的好处,同时认识回收标志,同学在认识回收资料的好处后,再让同学分组体验垃圾资料的回收分类过程。提高同学对垃圾回收意义的认识。

  第二局部:研讨建立一个资源回收中心。

  同学在体验分类回收过程中,知道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可回收的垃圾资料不外乎有玻璃、金属、纸张和塑料等这几大类,要建立班级回收中心,首先让同学明白作好哪些准备,然后引导同学从回收箱的设计、放置位置、谁来管理等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形成一个完整的回收中心方案。鼓励同学课后去实施这套方案。然后再引导同学研讨回收的资源如何处置等问题。在同学心目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案。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同学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一个垃圾的回收分类过程,认识可回收利用的资料,了解一些常见的可回收资料的分类方法。认识回收标志,

  2、能力目标:经历各种途径查阅、收集资料,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好处,培养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好处,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学会垃圾的分类方法,制定建一座回收中心的方案。

  教学难点:

  讨论制定建一座回收中心的方案。

  教学准备:

  同学:带一些平时会扔掉、但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调查物品回收利用的好处

  老师: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种的塑料瓶,回收垃圾的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了解回收好处发生回收动机-讨论回收方法体验回收过程-借鉴回收体验组建回收中心-通过方案讨论发现利用价值-总结拓展。

  三、同学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同学,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他们活泼开朗,喜欢质疑。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师生关系融洽。但在语言表述方面有点欠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引导,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科学教学力争在教给同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同学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才干使他们受益无穷。因此,结合同学实际和教学内容,我采用科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同学经历“解决垃圾问题”的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适当创设一些教学情境,交叉一些讲解、示范、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力求通过学习、体验垃圾的回收分类过程,从而获得一整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同学的科学素养,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同学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充沛体现“以同学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战略与过程: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教学内容分为6个层面递进展开:1、情景导入,引出课题。2、研讨回收好处,激发回收动机。3、研讨回收方法,体验回收过程。4、借鉴回收体验组建回收中心。5、讨论回收资料的处置,了解资料加工再利用流程。6总结、拓展谈体会。

  1、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好的开头是胜利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同学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发明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学一开始,我先创设第一个情景,示两张城市街道图(一张卫生城市,一张垃圾城市)。让同学从中选择一座城市来生活,同学选择了卫生城市,并说明理由。接着设疑:这座城市的垃圾都到哪去了呢?引出垃圾问题,同学猜测,引发探究欲望。接着创设第二个情景,带领同学到垃圾填埋场去看看,同学到了垃圾填埋场后发现,这座卫生城市的垃圾不但没有填埋,而且是露天堆放的。引发怎么解决这些垃圾问题的考虑。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垃圾的回收利用》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2、研讨回收好处,激发回收动机:

  接着引导同学观察这堆垃圾里有些什么资料?回收这些资料有多大的价值?让同学举例说明,然后我就出示一些数据资料,让同学从阅读这些资料中了解了到回收这些资料会发生这么大的经济价值。因而发生回收这些资料的欲望。同学有了回收欲望,但不知从何着手,引发问题考虑:“怎么回收”由此进入第三个教学环节。

  3、研讨回收方法,体验回收过程:

  投影出示“怎么回收”同学经过一番考虑后,得出各种不同的回收方法。然后指导同学汇报方法,这时我巧妙利用同学思维的多样性进行比较,让同学在对比中发现自身的缺乏,从而找出一种比较科学的分类回收方法。同学找到科学的分类方法后必定想体验一下这种方法可信度。接下来我就布置了一个实物分类回收的体验活动。然后组织同学进行小组分类竞赛,并上台汇报分类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合理的引导和展示同学的思维过程。最后归纳总结出生活中可回收资料不外乎有玻璃、金属、纸张和塑料等这几大类。有了这样一个体验以后,同学基本上掌握了垃圾资料的回收方法。接下来就要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4、建立班级回收中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同学回忆一下班上每天都会发生哪些垃圾,要回收这些垃圾资料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然后再让各小组讨论如何组建这个回收中心。并投影出示在讨论中关注的几个问题。同学讨论完成后,上台汇报设计的方案。让全班同学作评判,最后达成共识,形成一个完整的回收中心方案。褒扬设计好的小组。鼓励同学课后去实施这套方案。有了完整的方案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提出问题:回收这些资料以后如何处置?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5、回收资料的加工再利用:

  这一教学环节我是以问题的形式导入的,回收了你如何处置,多数同学只知道拿到垃圾收购站去卖,换成钱。为了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这个问题要作适当的引导,让同学知道处置这些垃圾具有更深远的意义。然后接着问:收购站又把这些资料运到哪去呢?同学考虑,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提到废物加工厂加工。这时再创设一个情景:我们到加工厂去看看,然后出示废物加工厂加工流程图片,让同学了解这些资料加工再利用的过程。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从回收----到利用的过程。接下来进行拓展:这些资料除了送到工厂加工再利用,你还有别的用途吗?出示废旧资料制作的各种玩具。要求同学回去后自制一个玩具。

  6总结:

  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六、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所以评价时,我更多的关注同学参与的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课我采用了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在“讨论回收方法、体验回收过程”和“制定回收中心方案”这两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记录表展示和谈体会中我采取了口头褒扬、自评、组评、展示等评价方式。让同学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

  七、教学板书:

  垃圾的回收利用

  分类

  纸玻璃塑料金属……

  收购站自制玩具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拱形的力量》。这是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已初步了解改变材料的厚度和形状会增强抗弯曲能力。在本课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形状——拱形。拱形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结构,应用广泛。拱形结构有的书又叫推力结构,它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而研究拱形的承重特点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教材精心设计了几个体验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拱形的结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和向外的推力,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总结经验——改进实验,再尝试——在获得成功的探究过程中找到拱形承受巨大压力的原因,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

  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增加材料厚度和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增加物体抗弯曲能力的探究已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在这氛围下进一步探究拱形,相信学生们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据此,我设置了一下几点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向下的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能够边实验边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一个问题。能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处理数据,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不同或与生活常识有矛盾的问题,应如何对待,也需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方法,一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提高;二是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恰当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科技的力量、创造的快乐。

  这堂课的重点,我认为在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设法保持拱形的形状,使它承受更大的压力。

  难点在于: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的受力特点。

  我一直认为科学课堂必须是充满情趣和智慧的课堂,它着力于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的兴趣更浓厚,让学生的智慧更灵动。以这个为基点,我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学进行了设计:

  一、充分挖掘蕴含丰富的材料。

  材料是科学探究的物质载体,它的合理选用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在“拱形的力量”一课中,我们希望学生能根据实验观察发现拱形受力后形状的变化,从而分析出拱形受力的状况,再根据拱形的受力状况,提出增强拱形承重能力的方法。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制作一个拱,然后要寻找合适的抵住拱足的物体,两者组合在一起实验时,要能清晰显示拱形受力后形状的变化。

  最初打算让学生随意造一张拱纸来研究,结果连一年级的孩子都能在瞬间完成,过于简单的操作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五花八门的拱纸在课堂上使用,随意性太强,信服力不够。最后决定由教师制作拱纸提供给学生。拱纸要能吸引学生眼球,引发学生思维,又要能显示受力后典型的形变,即抵住拱足后拱纸中间受力部分会向下凹,拱足两侧会向外伸展,直至承受不了重量拱足往两边伸展,造成拱纸倒塌的变化过程。为了清晰的显示这个过程,我试验了很多次,拱纸选择多大?用什么类型的纸?抵住拱足用什么物体?物体多大?垫片的规格?┅┅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花费了不少的精力,最终确定拱纸的大小为长17厘米,宽3厘米,跨度为12厘米,用直径1厘米的螺帽抵住拱足,用直径1.2厘米、中心小孔的垫片做重物。

  要用纸条做成达到要求的拱也非易事,我先把白色卡纸裁成纸条,然后把纸条紧紧地绑在塑料水管上,还要在纸条上均匀地喷水几次,主要是为了固定拱纸的形状。最后取下拱纸,在拱足处各裁去一小节,这时拱纸的跨度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

  几张拱纸、几颗螺帽、几个垫片,看似几样小小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却蕴含着丰富的探究内容。如果在课后有学生问我,拱纸是怎么做的?让他们亲自去尝试制作,不也是一项有趣的探究活动吗?

  二、用概念引领有效的教学互动。

  对科学概念的关注和研究是当代科学教育的一个特点。“科学概念”不仅仅是我们原先认识中的“知识性概念”,它的内涵也远比“知识性概念”要丰富、深刻。科学概念包括一般的科学事实和概念,还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双螺旋结构协调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本课的核心概念是: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产生外推力。如果抵住这个力,拱形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在教学的开始,教师出示一张纸,把它平放着,用手托住纸的两端将纸平放在两手之间,纸塌下去了。然后对学生发出疑问:它连自身的重量都承受不起,这样柔软无力的纸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至少能承受自身重量不塌下去吗?

  学生汇报时提示不能增加材料。让学生充分发言,这个还可以检查学生对前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到拱形。

  教师把纸做成拱形后它没有塌下去。看来拱形也有科学道理。其实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已利用拱的科学原理进行建筑设计。接下来播放课件图片:赵洲桥、拱门、奥运馆所……这么多的建筑为什么都采用了拱形呢?邀请同学和教师一起来研究拱形中的学问。板书:拱形的力量。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拱形”是“改变形状”的另一个视角。通过欣赏拱形建筑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拱形的神奇作用,最后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并且通过教师演示平纸和拱纸的承重能力,使学生明白同样大小和材料的拱纸比平纸承重能力强,同时亲眼目睹了拱纸承重过程中的形变,初步感知拱形受力的特点。

  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第一个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

  学生把纸拱放在垫板上,并在拱足的地方做好记号。观察之后,说一说拱自身的重量落在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在拱的下部。

  教师解释概念:在拱与垫板接触的地方,我们把它叫拱足。下面请同学们轻轻地放一个垫圈在纸拱上,来测试拱的承受力,仔细观察纸拱的变化。并回答:哪个部分承受着垫圈的重力?学生会发现拱足向两边伸展,而垫圈的重力是被拱顶承受的。

  再加一个垫圈,观察一下新的变化。学生发现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大,拱足伸展得更大了,最后就平了。根据这一现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解释。“纸拱”为什么会向两来伸展开去?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观察描述活动,学生能清晰地认识拱形桥的受力轨迹,从而建构第一层次的“拱形”概念――拱形可以通过材料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看到拱足分开自然想到要用什么东西去抵住它。

  教学进行到这里,基本抓住了本课的第一条基本概念。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我又设计了第二个实验:把拱足固定,测试纸拱能承载多大的重量。

  教师设问:既然我们知道了纸拱受力变形的原因,你有什么办法使纸拱不容易变形,能承受更大压力?承受几个垫圈你能预测一下吗?怎样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用实验检测下看行不行。

  分组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抵住拱足的物品越大越重,纸拱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让拱形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

  通过师生谈话,进一步肯定学生的想法,用东西抵住拱足,拱承受的压力要大一些。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当拱顶上的压力不断增加时,它的形状会有什么变化?纸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通过这样的设问,再一次让学生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在这里,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现象后,对出现的问题作出解释,并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方案,有了方案再去用实验去验证。用事实证明自己的方案是有效的。这样多次训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对于纸拱还是会变形。这时就会激发学生思考应从哪些方面来改进自己的方案。在实验之后,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从同学们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抵住拱足的物体的多了、重了,拱的承重能力就增强了!那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了,要是我们继续在旁边加书本,拱是不是会一直都这样,承受的物体越来越多呢?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引出极限、“限载”的含义,进行一个小拓展。但是不能多讲。

  学生又通过用螺帽抵住拱足来增强拱纸承重能力的实验,再一次观察到拱纸受力的特点,最终明白拱形承重的秘密。学生概念的发展引领着我们有效的教学互动,正是由于核心概念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主线清晰,学生探究情趣盎然,深入有效。

  三、用数据激活深刻的理性思维。

  科学必须用事实讲话。科学数据就是探究活动中获得的事实性资料,对科学数据的分析是激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本课中把学生的原始实验单张贴于黑板,用意有三:第一是为了展示学生原生态的研究成果,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状况,这是学生进行下一步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第二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关注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知道集思广益能使我们的探究更具科学性。第三汇集小组数据,聚焦学生注意力,便于分析交流。

  课堂中学生选用抵住拱足的螺帽数不同,造成承受的垫片数也不同,当一个个不同的数据呈现在眼前时,学生的思维开始跳跃,一串串问题在脑海中涌现。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从数据入手,展开分析,这是培养科学理性思维的绝妙契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分析数据的方法,如排列、分类、统计等方法,在掌握一定分析技巧的基础上,学生就能通过数据找规律,透过数据看本质。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充满热忱地自主思考,思维越来越缜密,智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教学的最后,通过身边一些熟悉的.建筑中拱形的运用让学生将知识还原生活。让学生吸收信息,提高创新意识。

  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体现着自己的成长轨迹和生命节律,虽然一直没有机会担任一个专职的科学老师,但是我还在努力着让自己构建出充满情趣和智慧的科学课堂。俗话说:“科学探究无止境。”我更觉得:“科学教学艺术的探究更无止境。”

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小学美术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课《遥远的地平线》。本次活动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阐述我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遥远的地平线》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透视这一美术语言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可见。学生通过对于本课的学习,能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且能够运用线条、形状等美术语言表达所思所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于美术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相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因此在对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在动手操作中提高,本课中涉及到“透视现象、地平线、消失点、消失线”等美术专业术语,学生对相关的知识了解不多,需要教师用图解的方式多加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方面制定我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和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过程与方法:欣赏生活中与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学会用线条等方法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图片和作品的欣赏,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学会用线条等方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主要用课件展示法来进行讲授。

  学法:我将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法,观察法,练习法等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同学们欣赏图片,并分析四幅图片的共同特点:人和物从大到小渐渐远去,消失在画面中的一点,从而引出美术专用术语“透视现象”,并板书课题。

  2、观察分析,了解变化

  学生自学教材,找到“消失点、消失线”重要词语,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解。老师用课件展示图例,学生在观看图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体现和作用。

  3、感受透视现象

  学生在教材10——11中任选一幅画,描出地平线、消失点、消失线,描一描让学生能较好地体会透视现象在一幅画中的正确运用。

  小组讨论地平线下、地平线上是否可以随意增加任何物体,进一步认识地平线在绘画中是天和地之间的一条分界线。消失点就在这条水平线上。

  4、学生创作:

  画一幅风景画草图,找准它的地平线和消失点,用透视现象表现所见内容。目的在于锻

  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以美术术语为线索,板正上方书写课题《遥远的地平线》;左下方书写透视规律,板块右下方是地平线、消失点、消失线等名称。

  本次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能正确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条理地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2、能力训练目标

  能正确测量和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他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灵活选择自己欣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4、个性品质目标

  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有兴趣和热情,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会根据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获得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尽量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并能理解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不相等。

  关键: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具动感、易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

  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舞台。

  最后,我再来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

  (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2.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

  3.导入新课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

  2 、理清题意。

  让学生指一指、想一想,认清求周长的意思。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

  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

  3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答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逐一展示学生的解答思路,生答时老师板书学生的解答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

  (1) 26+14+26+14=80(米)

  (2) 26+26+14+14=80(米)

  (3) 26×2=52(米)

  14×2=28(米)

  52+28=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

  比较解答方法,自主选择,鼓励算法多样化。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4.适当地安排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1题。

  5、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尝试求正方形的周长

  做“试一试”,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偿试一下自己解答呢?(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险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把学习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有针对性地让前面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前板演,再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大家有兴趣吗?(投影出示题目)

  师:请各组同学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图形,再讨论出问题的

  答案,同时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作好记录。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汇报,肯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师:由此可见,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为什么都是有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长方形,周长却不同呢?你认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四)、课堂小结时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让学生自己总结,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学生从中总结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五)、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1) 26+14+26+14=80(米)(2) 26+26+14+14=80(米)

  (3)26×2=52(米) (4) 26+14=40(米)

  14×2=28(米) 40×2=80(米)

  52+28=80(米)

  五、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推荐】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相关文章:

1.【推荐】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2.【推荐】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3.【推荐】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

4.【推荐】物理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

5.【推荐】说课稿范文合集七篇

6.【推荐】小学说课稿范文合集三篇

7.【推荐】小学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

8.【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