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1 18:31: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教学内容 :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生分析: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对于爱情这个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学生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的不良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如何面对爱情?爱情的真谛是什么?”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由于学生对爱情这个话题比较好奇、兴趣较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但学生可能有羞于发言或不敢发言的现象,因此,要多加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当中。同时,相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丰富的相关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的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另外,学生对于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较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想:

  1.课前准备好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2.教师明确讨论的要求,通过讨论去交流对爱情的不同看法,从中探讨爱情的真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 结合一些有关爱情的资料,让学生深化与拓展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作者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在四个不同的季节里画出了四个不同的太阳,表达了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课文有景,有境,有情。在写法上采用并列的形式,读来琅琅上口,其间运用拟人化手法,充满儿童情趣。

  二、说学情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他们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他们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但同时又存在理解能力较弱、注意力持久性差等特点。

  结合《新语文课程标准》、本单元课文训练的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因”、“为”等6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重点:识字教学、朗读教学。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美好心愿。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美丽的画面的引领下,认字学词,积累语言,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朗读的欲望。

  以读代讲:“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朗读、感悟四结合学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四、说教学流程

  (一)歌曲激趣,乐已起

  富有趣味的开课,就像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本课一开始,我播放一首小朋友喜欢的歌曲《种太阳》,让他们的心灵开始活跃起来,一下子把孩子吸引进课堂,再顺势揭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后的疑问,“天上只有一个太阳,怎么可能有四个太阳呢?”“这四个太阳有什么作用呢?”这些疑问好像一块块磁铁,吸住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乐始浓

  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教师提出自读要求:一是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二是自学生字,看看自己能发现什么;三是想一想,小男孩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分别送给了谁?

  1、游戏闯关,认读生字。

  众所周知,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影响到读和写特别是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他们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他们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但同时又存在理解能力较弱、注意力持久性差等特点。于是我设计了帮喜羊羊摘苹果、幸运大转轮等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2、生字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为”。通过课件演示,学生观察“为”字的书写顺序是点、撇、横折钩、点,让学生说说有什么要提醒老师注意的。再利用课件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在学生交流第三个自学要求时,教师相机贴出“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彩色的太阳”四张图片,并在相应图上写上春夏秋冬,让孩子们明白课文的主线条和大致轮廓,获得整体上的印象,在视觉上获得美的享受。

  (三)读文感悟,乐正浓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描写的四个栩栩如生的太阳形象。在学习文本过程中,我用图画、音乐等多种形式,抓住关键词句,从学生实际出发,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像、品味,让课堂弥漫浓浓的快乐氛围。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先出示了一幅炎热的夏天图,看到了火红的太阳,听着树上的蝉无休止的鸣叫,然后问道:你感受到了什么?在这么热的天里,你最想干什么?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很好的感悟了夏天的炎热,接着,出示了一个绿绿的太阳,顿时,孩子们就感悟到“绿绿的太阳”给大地带来的清凉;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想象秋姑娘会给人们带来哪些礼物。再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秋天香甜可口的水果、金色的落叶;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创设情境“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呼地吹着,人们最渴望什么?”;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形象又直观地感受“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个别读、小组读、男女配合读、配乐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并结合图画和一些关键词指导学生朗读,使观察、想象与朗读有机结合,落实了教学重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教学难点也轻松突破。

  (四)回归小结,拓展思维。

  回到课前的质疑,小结提升拓展,如果让你画太阳,会画个什么样的太阳,送给谁,表达心里的什么愿望。最后在《种太阳》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说课稿 篇3

  《幸福是什么》是九义教材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清理喷泉,砌上小井时遇到一位神奇美丽的姑娘-智慧的女儿,在她的启示下各自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明白了幸福的涵义。

  我在设计时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为主,听说读写结合,最终从一个高度上来体会幸福,十年后青年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幸福是我们很熟悉的话题,但要说清楚幸福是什么,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该童话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幸福的真正含义。文章重点写了三个青年话,对三个青年人寻找的具体过程却省略。这个空白也正是学生的体验所缺乏的。如何让学生从他们的话中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从浅层次的幸福过渡到深层次的幸福就成了本课的难点。基于以上的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策略。

  1、了解故事,深层次理解幸福

  2、从身边发现幸福,体会幸福

  3、读写结合,学会写随笔。

  以前后图片的对比增加学生对幸福的理解,从浅层次的到深层次的。

  课堂的开始,用音乐把学生带进一个幸福的氛围当中,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具有更高的启示……

  激情热身,我用多媒体播放《幸福拍手歌》,让学生一边唱一边比划,说听了后的感受,我想这对对四年级学生要求过于简单,然后板书“幸福”让学生说面对这个词的时候有什么想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同时又训练学生说话,在这时学生已经初步进入了角色,我相机出示一组图片也是学生平时所感受到的“母亲的关怀、温馨的礼物、生日的蛋糕、快乐的读书、平静的馨香、坚固的友情”让学生初步感知。接着进入课题:幸福是什么。

  接着是默读课文,归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归纳时应该训练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来说,我给了学生一个提示语句,让学生根据提示去归纳主要内容,反复的读三个牧童砌井后的幸福和十年以后他们再次回到井边的情形接着我问了三个青年找到幸福了吗?引导学生回答,然后再是他们为什么感到幸福,让学生自己想象在这个十年间他们身上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来体会三个青年的幸福,明白幸福其实是为人民服务。就是尽义务,造福人类。感受更高层次的幸福。叶圣陶先生曾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也。

  接着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幸福,体会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所感受到的幸福。借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结合课文语句和生活实际理解为什么三位青年感觉劳动可以带来幸福,质疑难道仅仅只有劳动才能带来幸福?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理解到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再补充里一组图片:“爱心的传递、搀扶的背影、保家卫国”等,达到从浅层次和深层次的一个跨越。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学生有了对幸福感悟以后,在积累了ji情以后,立马写作,以情景式体验来为作文打好坚实的基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相机出示了一组优美的句子:“天使说:幸福就是温柔的守护!张开双臂,为寒冷的人送去温暖,展露笑颜,给哀伤的人带来欢乐,幸福是无私奉献、助人为乐!”

  太阳说:“幸福就是热情的赠与!扫去阴霾,令大地充满火样的热情,驱走灰暗,让冷漠的人心寻回关怀,幸福是光明正大、宽宏大量!”

  郑老师说:“幸福就是真诚的感情!浇灌友谊,陌路的人们会成为朋友,珍藏友情,寂寞的灵魂会拥有归宿,幸福是执著梦想、怀抱希望!”

  让学生说,让学生仿写幸福随笔。意图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幸福是什么写下来,写对幸福的感受,来体会生活中存在身边的幸福并更好地珍惜幸福。当学生写好,挑几句好的当堂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评一评,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夏》,它是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中的的第四篇课文。

  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梁衡先生的《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清新短小而又内涵丰富,作者用生动形象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这篇散文是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多彩四季”的第四篇课文,单元前三篇课文分别是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已经初步了解到散文具有优美、精辟的语言,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要注意层次以及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的感情。这篇散文语言更加个性、张扬,富有时代气息,节奏明快,画面多彩,更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易于被他们所接受。同时,这一单元是继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之后的对学生阅读和欣赏美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该课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2.欣赏散文优美、精辟、诗化的语言,品味文中写下的好句、好词。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体味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根据此原则,我确定本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领悟学习文中的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蕴含的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对辛勤劳动的农民的赞美之情。

  说教法

  通过朗读“寻找”“发现”“理解”。品评文章的语言,让学生自主阅读,畅谈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内容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诵读、品味、感悟,渗透学法指导”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篇目共用一课时时间,首先,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注意朗读重音的确定、语速的急缓要与作品的思想感情相适应;其次,创设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放手让学生去谈,在揣摩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体验感悟,整理归纳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二、说学法

  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作技能学习采取诵读体悟法。

  为落实教学目标将着重做好以下练习:对课文反复诵读通过圈画、评点、讨论、交流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说教学过程

  1、课前欣赏《宁夏》将学生的思绪带到夏天。

  2、导入

  (1)声音:知了的鸣叫声让学生通过联想进入夏的思考。谈谈自己对夏的感觉。

  (2)春有春的风情,夏有夏的韵律,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个性。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审美情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悟。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眼中的“夏”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作者对夏有着怎样的感情。

  3、基础落实

  第一阶段:字词掌握。生字词是基础,训练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老师及时检测。

  第二阶段:诵读

  (一)诵读课文,教师范读,同学们边听边欣赏夏的图片。这样可以使同学们对课文有直观的了解,可以尽快熟悉课文。

  (二)各自放声朗读。(要求:读对字音、读出节奏、感情)

  (三)请五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4.整体感知

  (1)作者眼中夏天的特点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描写夏天的景致的?(自然景色、色彩、旋律)

  (3)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感情?(对夏天的赞美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通过有针对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理解夏天的特点,特别是找出具体的句子,并体会夏与春秋的对比。

  5.品味语言

  (1)学生讨论:选出你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说出你的推荐理由。先进性小组交流,在进行展示。

  自由的品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好处。小组交流,锻炼学生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展示,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使其增强荣誉感、自信心,提高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教师举出例子(还可以建议学生做读书卡片,帮助积累、丰富语言库)

  6.拓展延伸

  (1)关于四季的古诗很多,试举出两三句来。

  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

  (2)仿写:仿照下列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写“夏之色”。

  品味语言之后,让学生想象心中的夏,然后进行仿写,这样达到了讲练结合的目的,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大有裨益。

  7.总结全文,

  8.作业:

  你家乡的夏天美吗?试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对你的家乡的夏天作一番描述。

  进行小型的练笔,加深对文中修辞等的运用。篇幅虽然很短,但是对学生的一次写作训练。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希望各位老师、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孜孜以求地收复中原,报效国家,却屡遭主和派打击、排斥,晚年甚至受到好友杨万里的诗讽。他一生很爱梅花,因为梅花象征着气节。他的这首咏梅词正寄寓了他忧国伤时、坚守节操的情志:在孤独和寂寞中,他坚守心灵的恬定;面对悲剧性的消亡,他矢志不渝。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接触过该词,词的大意稍有了解,教学的重点不必拘于此点。因此,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鉴赏诗、词、曲的方法,培养他们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是该课的重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归纳总结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词的意象;理解作者词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整体感知词里的艺术形象,学习归纳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以及爱国情感;理解梅花的形象和品格内涵;背诵本词。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掌握鉴赏诗、词、曲的方法。

  【情感目标】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积极健康审美情趣。

  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分析与设计:

  (一)教法设计

  根据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课程改革理念,结合该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学会学习”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讲授法:

  为了帮助更好地理解《卜算子·咏梅》中梅花的形象,讲解作者的生平,介绍作者写词的时代背景,串解本词的意境。

  (2)启发式教学法:

  适时运用多媒体等手段抛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挖掘学生思维潜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实践能力。

  (3)知识迁移法: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在学习《卜算子·咏梅》时,引导学生概括归纳鉴赏诗词的方法,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可行性前提,再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方法去鉴赏其他的诗词就水到渠成了。

  (二)学法设计

  (1)观察分析法

  在导入部分,播放梅花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梅花的人格魅力。再结合日常对梅花的了解,概括常态的梅花具有的人格内涵。

  (2)诵读法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寐时,咏其文,见其义,所得多矣。”利用诵读法可以使学生在读书时眼观其文,口读其声,耳听其音,脑思其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耳、脑。同时,诵读法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理解,加深记忆。

  ( 3 )小组讨论法

  促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学会总结归纳,进行知识迁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总结提升,最终能够独立鉴赏任意的诗词。

  四、教学过程:

  (一)由多媒体课件——“梅花”的图片导入

  (二)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释义——了解词的大意

  (四)讲授“意象”与“意境”的相关知识点

  (五)再读 注意节奏与情感

  (六)总结鉴赏诗、词、曲的方法

  (七)拓展巩固:马思远 “天净沙 ·秋思”

  (八)作业

  (九)教学反思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诗歌的方法之一。朗读指导可在学生基本了解词意、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指导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示范指导——再练读——再试读。还可以创设情境,如展示图片、配上激昂欢快的乐曲等,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词的朗读与古诗略有不同,同样讲究节奏与韵律,但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更加连贯,上下阕之间停顿略长一些,注重意境的营造。这首词在语言形式上接近现代汉语,便于朗读时情感的酝酿与抒发。教师可启发学生讲一讲词的大意,对讲错的地方,师生互相补充修正。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课后延伸: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把诗词朗诵用录音机录下来,同学之间相互欣赏,激发学生诵读和积累古典诗词的兴趣。

  五、预期教学效果

  (一)本堂课的主要特色

  以梅花的图片导入,配合廖昌永的《梅花引》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对梅花所具有的人格内涵进行思考。

  注重“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梅花的品格将作为整堂课的重点,学习之后学生能概括总结出鉴赏方法并能迁移运用到鉴赏其他诗词中去。

  (二)教学效果预测及应对措施

  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采用多媒体播放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壮美景色,加上音乐的渲染,有声有色,具有直观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架设了桥梁。这个环节学生基本上注意力比较集中,兴趣会比较高涨,能独立概括出梅花的坚强、冰清玉洁的特点。陆游资料的恰当引用补充了学生认识上的空白,对于理解诗词的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但本课容易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倾听。所以在理解诗词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当学生感觉不知从何下手时,老师再及时地点拨。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模型》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中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中的第一节。本章内容是技术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掌握技术设计的过程,实现方案到产品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分别介绍了模型的概念、功能及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学生将通过学习掌握模型方法这一重要的技术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设计过程中,实践性较强。

  二、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由三个知识点组成:模型的概念、功能、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学生对于模型的概念很容易理解,对其功能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小结,因此本节重点及难点内容设为让学生理解模型制作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一课时完成。

  三、教法目标分析及实施

  教学目标分析:理解模型制作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学会加以区别并将模型制作应用到实际设计过程中。

  教学实施:

  1、导入:

  回顾设计的一般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实物:飞机模型,引导学生探讨模型与实物的区别,由此引出模型的概念。

  3、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模型应用于哪些场合,为什么会有他们的存在,学生通过讨论小结出模型在设计过程中的功能。

  4、“仔细观察,找一找各种模型的不同之处”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出柑橘榨汁机、草模、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展示模型的特点(外形、颜色、材料、结构),初步认识五种不同阶段的模型。

  例如:功能模型,以实现柑橘榨汁机功能为主要特点:具备转动活动杆,具有榨汁的功能;检查连杆之间的活动各部分位置是否恰当;榨汁机盖子与平台上的凹槽是否对齐,以免汁液从上面流出来;底座与杯子位置是否合适,整体能否进行正常的工作。

  5、不同阶段模型的识别练习:

  教师选取恰当案例,并结合学生所举案例,深化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其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资源

  课本上:模型的图、案例及知识点。

  补充:(教师准备)

  1、飞机模型实物

  2、不同阶段模型的举例

  五、教学评价

  1、在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要求往往需要制作不同的模型。如需要研究产品的各种性能以及人机关系,而进行技术试验。那么这个阶段的模型应该是()

  A、草模 B、概念模型 C、结构模型 D、功能模型

  2、在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要求往往需要制作不同的模型。如需要研究产品的造型与结构的关系而进行技术试验。那么这个阶段的模型应该是()

  A、草模 B、概念模型 C、结构模型 D、功能模型

  3、小红构思了一个婴儿摇篮,现在她想进一步分析产品的结构和连接方法,她应制作出()

  A、草模 B、概念模型 C、结构模型 D、功能模型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科书第五册第8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从小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本课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让学生在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机器人制作时感受到创新的乐趣,通过了解机器人的知识,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本课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剩余资源,因材施教,变废为宝,提升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机器人的有关知识,知道机器人对人类所起的作用。能运用多种材料制作机器人,在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作业时,锻炼写作能力和互助精神,提高艺术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机器人制作的步骤和方法,分析机器人的功能及外形,掌握制作机器人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机器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儿童从小热爱科学,诱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

  了解机器人的相关知识,能按自己的想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出各种类型的机器人。

  教学难点

  掌握机器人的设计需要符合它的功能以及制作的基本技巧:粘贴、挖洞、卡接、打针等。

  二、说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活动我采用感知欣赏法、情感熏陶法、游戏法,在幼儿在欣赏、想象、操作、评价等活动中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准备

  若干机器人,各种类型机器人的图片、课件等。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有关机器人的图片资料或相应课件 、有关智能机器人的影视资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采用“欣赏—畅想—操作—展示”这四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环节:教师放一段“宝莱坞机器人”的录像,以引起幼儿设计的兴趣和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然后播放各种机器人的图片,此时,学生就会与录像中的机器人共鸣,教师顺势便问:“机器人有哪些?你最喜欢哪一种机器人。你们想不想设计自己的机器人啊?你想让自己设计的机器人帮助人们做些什么事?”从而激发幼儿设计自己的机器人的愿望,本次活动的情感目标已就顺利达成。

  第二环节:学生畅想并用语言描述自己想要发明的机器人,引导学生说出其构造和用途。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它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有爱好学习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研究学习的方法。”教师在幼儿回答后肯定他们的设想,并提醒他们设计得更好,既要考虑构造上的美观,又要考虑它的用途。

  第三个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操作,完成自己的设计作品。列宁曾说:“实践高于知识,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势,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

  第四环节:欣赏学生作品,并进行评价。在作品完成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各类作品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教师小结时肯定学生的所有设计,并提出好的建议:如果怎样设计就更好了。从而把学生创造活动引到更好的高度。

  五、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教师给了学生充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提供足够的可操作的材料,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在学生操作后给予一定的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采用感知欣赏、情感熏陶等方法,为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它所处的单元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下面我将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具体的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者竺可桢,本文是一篇阐释自然现象的科学小品。

  本单元主题是“事理说明”是一组内容丰富的说明文,语言风格和文章的基本结构与其他单元有较大不同。课文在把事理说清楚的同时重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文的目标确定为:

  1、概括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揣摩准确生动的语言。

  3、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道理。学会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简单日常生活现象。

  其中1、2是本文的重点,3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能达到目的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本课主要采取板块教学法:目标恰当,使学生方向明确;精彩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整体感知,使学生把握全局;创设情境,使学生建构意义;局部解剖,使学生学会品味;动态生成,使学生个性张扬;迁移探究,使学生举一反三。

  在组织板块教学时,适时渗透圈点勾划法(训练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获取能力)、探究指导法(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和探究,体会文本用语的精妙和文中的科学精神)、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谜底就是为了学生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

  因此,我在教学本文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阅读思考法——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由不熟悉到熟悉,思考由肤浅到深入。

  2、自主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法和学法,我把本课设计成一个具体的教学流程,这个流程包括8个环节。

  (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往日随风乱飞流,骆驼当做一小舟,海市蜃楼多奇景。”(打一自然物体)让学生猜谜底,并说说理由。

  古代文人根据自己对沙漠的感受也写过许多关于沙漠的诗,我们熟悉的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相信同学们在电视和杂志上见到过沙漠,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沙漠给你的印象。学生各自说印象后再请一位学生将这些答案进行整合。

  在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眼里,沙漠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这个导语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课文的兴趣。)

  (这个环节大约用3分钟)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并思考以下问题:

  1、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2、课文写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学生字词的积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这个环节大约用9分钟)

  (三)再读课文 揣摩构思

  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的?

  (这个环节是要学生了解本文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这个环节大约用10分钟)

  (四)三读课文 品味语言

  我们对沙漠里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文章又是如何说清楚的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那么如果对文中的一些词加以修改,能达到这种效果吗?

  出示示例:“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句中的“据说”能否删掉?为什么?

  请你再找一些类似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通过品味语言,学生可以体会本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这个环节大约用10分钟)

  (五)视频欣赏 反思文本

  我们已经了解了沙漠里光怪陆离的现象,你们想不想到沙漠亲身感受一下呢?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到响沙湾感受鸣沙现象。(放视频)(视频放到一半暂停)看到这我们知道书上的说法还不足以清楚地解释响沙的原因,那我们来想想还有什么原因能使沙发出轰隆的巨响(学生回答)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看片子(放视频)

  (这一部分的视频既与文中内容相吻合,又对文中的知识进行了补充,让学生知道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大约用5分钟)

  (六)运用知识 解释现象

  我们不仅要了解科学道理,还要能用科学解释生活中的奇怪现象。下面我们就尝试用文中的知识解释以下现象。(出示蒲松龄的《山市》译文)

  (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科学道理来解释生活现象,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说明的。)

  (这一环节大约用3分钟)

  (七)联系生活 出谋划策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请你为改造沙漠拟一条公益广告。

  (这个环节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公德心。)

  (这一环节大约用5分钟)

  (八)布置作业 巩固知识

  假如你是一个导游,领着你的旅游团正走在青岛夏天的海滩上,这时远处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请你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和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这神奇的幻景。

【【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2.【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

3.【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

4.【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5篇

5.【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6.【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7.【精华】小班说课稿范文锦集5篇

8.【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