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30 10:03:3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模板集合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说课稿模板集合6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教材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我想编者的旨意在于让学生在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主要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的课型,分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研究物体浮上来的方法。学生通过玩橡皮泥,把它做成船形或空心球形,借助漂浮物体使它浮起来。

  第二部分:学生玩潜水艇,探究上浮和下沉的奥秘。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探究死海之谜。为了验证海水的浮力比淡水大,课文引入了土豆上浮的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水中加盐,浮力会增大。最后是对本课的扩展。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体会“玩中学”的探究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因为本课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课型,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动和好奇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如何组织好学生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中物体的沉浮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进一步寻找浮起来的方法,从而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为了能使本课的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综合运用了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共同合作是学生学习本课的主要方式。

  三、说教学准备:

  水槽、水杯、木筷子、鸡蛋、牙膏皮、塑料“潜水艇”、小木块、泡沫板等。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用的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游戏导入,提出问题

  上课开始我准备一杯盐水、一杯清水以及两个土豆。(出示两杯水,然后拿出两个土豆,放入杯中)让学生观察,同时提问:“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并适时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且给予肯定:“同学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一节课的时间我们不可能把问题一一进行研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板书课题)。

  这一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带着疑问积极地投入到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中去。

  (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科学》是一门强调“做”的学科。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做”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从动手“做”中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动手“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活动一:探究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活动开始时,我先让学生预测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然后富有激情的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开展一次竞赛,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然后把你成功的办法记录下来。”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增大空间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这一活动的设计用了竞赛的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欲x,又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玩中求知。

  活动二:探究潜水艇沉浮的道理

  这一活动使学生知识的延伸。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先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入活动:“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投影出示谜语:像鱼不是鱼,天天水里游,眼睛出水面,沉浮任我行。)学生猜出谜底后,投影出示潜水艇图片,提问:“你们见过潜水艇吗?知道潜水艇的那些事情?”“潜水艇真的又能上浮又能下沉吗?想不想亲自看一看?”学生们情绪高昂,都积极投身于潜水艇的沉浮活动中。让学生明白:灌入空气,潜水艇重量变轻,就上浮;注入水,潜水艇重量变重,就下沉的道理。

  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实际生活中去探索物体沉浮的奥秘,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对物体沉浮的探究意识。

  活动三:探究死海奥秘

  先课件出示人在死海看书的图片,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在死海里游泳的人能躺着看书呢?想不想知道?”然后多媒体播放有关死海的知识之后,我故作神秘地说:“难道海水里的盐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我们来做个模拟死海的实验。”在这我设计了土豆上浮的试验,使学生在实验中验证了水中加盐能增加水的浮力。

  这一活动的设计,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利用多媒体把死海奇特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看到这一奇观后萌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三)课外延伸

  科学教学活动受时间及场地的限制,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小,参与程度往往不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课外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探究渔民利用鱼排养鱼时,想让鱼网将鱼群围住,用什么方法能是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

  这一设计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虽结束了,但探究活动并没结束。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要把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继续下,推动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教案,是对知识浓缩和提炼的结果。在板书中我力求简明扼要,体现全文。本课时的板书如下:

  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浮 改变形状

  ↑ 增大空间

  沉 减轻重量

  水中加盐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课文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叙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曹冲称象”原是一则民间传说,作者根据这一传说精心构思,按照“遇难题”、“议办法”、“点结果”思路展开的,“遇难题”——大象到底有多重;“议办法”——曹冲显示才智;“点结果”——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固然称出了重量。最后的结果点示照应了上文,起到了映衬作用。

  说教学目标

  1、会13个生字,区别形近字“象、像”、“称、秤”,练习上下文理解“议论、果然”等词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悟出故事所蕴含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4、练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教学重点及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议论、果然”等词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课文第3-4自然段)。

  说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把握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挖掘教材内蕴,因势利导,训练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说教学方法

  自行预习后,本课时虽然是第一节课,可我牢牢围绕“称象”主要思路去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与老师,文本对话,运用读读、想想、议议来反馈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说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引入课文

  1、教师导语:小朋友们,以收到礼物为话题,转入曹操收到礼物――大象。

  2、看大象图,揭示课题。(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3、说说看图、读题后的感受,……

  (从小学生生活走中举例,设计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文感受,整体把握

  1、出示要求:读准字音,带着疑问去读。

  2、反馈初次读文后的感受和收获。(师随机板书)

  3、说说自己最想学学哪些内容?

  4、师导语调控。

  (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做到将学的东西,心里有底了。)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2、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 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 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4、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六、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七、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八、总结全文

  1、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根据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准确、形象诵读课文,把握其故事情节。

  2、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

  1、注重朗读,紧扣情节,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

  1、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的不同表现。

  4、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拓展:积累与狼有关的成语;进行课文写作上的评价。

  关于教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结合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具:投影资料:《狼》故事情节投影胶片。蒲松龄介绍投影。问题设置投影。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3.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

  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针对这篇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程序:

  (一)、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教师范读,力求引入情景。

  2、学生讲故事,带入情景。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增强形象感。并归纳故事情节。

  3、集体朗读,再次体会故事情节。

  4、自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找出疑难,落实字句,共同探讨。

  5、个别朗读,读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设计四个问题,分别围绕:故事发生的客观条件;人狼搏斗的主观行为;人狼各自机智的体现;以及了解课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识面,检阅学生搜集有关“狼”的成语的情况,并造出相关的句子。

  2、拓展能力,评价式阅读。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的句式谈谈感想。

  (四)、朗读结束,加深印象

  (五)、作业巩固,深化新知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闺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四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重点是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本文节选部分,语言富有个性,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的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牡丹亭》的大概故事内容。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1) 鉴赏个性化语言。

  (2) 分析人物性格及其成因。

  3、德育目标:了解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扭曲和伤害,体会杜丽娘、春香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理解那个时代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自由和美满爱情的合理性。

  二、重点和难点解析:

  本文节选自中国四大名剧之一《牡丹亭》。《牡丹亭》全剧以歌颂杜丽娘、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为核心情节。但是《闺塾》是《牡丹亭》第七出,“游园惊梦”故事尚未发生,杜丽娘的思春情怀也才见冰山一角。依据此情节内容,要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握剧情,以抓住戏剧冲突以及春香、杜丽娘、陈最良这三个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概括人物性格为重点。其中戏剧主人公杜丽娘的表现较为含蓄,对她的性格的了解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迁移教学法

  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

  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品读语言从而进行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四、说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如下准备和预习:观看影片<<牡丹亭>>,,运用上节课的有关戏剧知识,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标1。

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九课《保护文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课后反思这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尊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文物的意识和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并通过仿制文物和宣传手抄报来表达对文物保护的认识。教材中知识概括,文字简练,但涵盖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教材图片资料丰富,利于感知,活动易于组织,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并激发学生保护文物、热爱祖国的愿望。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本课注重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历史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树立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为下一课《爱护古建筑》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 、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调查了解文物资源,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能力,绘制宣传小报,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塑造带有人文主题色彩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欣赏水平。

  4、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物造型、用途与价值,培养学生尊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文物的意识和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绘制宣传手抄报,仿制文物。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大多数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缺乏,所以我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并组织一些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

  三、【说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全体同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拟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和现场效果图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参与活动。

  2.创设情境法:通过创设情境和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积极探究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3.实践练习法: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现有材料进行手抄报制作或仿制文物,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不断运用欣赏、启发、比较、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在实例中引导,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说学法】

  在学法的指导上我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尽情表达情感,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教学由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创作体验、评价交流、课后拓展五个环节组成。

  1、 结合影片,情景导入

  首先,播放圆明园历史视频作为本课的导入部分。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感官刺激,引导学生认识那段历史,了解文物的珍贵价值,触动学生心灵,提升爱国热情和对文物保护的潜意识促进。

  2、 自主探索,欣赏巩固

  通过学生对文物资料的搜集和对文物资料的展示,提出文物的重要性和引起对其保护的意识。并根据学生的总结提出文物的概念和价值,引出从自身做起,保护文物的行为意识。

  3、 创作表现,体验成功

  这一过程主要是以学生课堂练习为主,我将布置以下作业内容:

  分小组合作,制作文物宣传手抄报

  制作文物资料展示卡或仿画文物。

  作业方式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也可以选择独立完成,自主探索学习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做出对应的选择,目的是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4、评价交流

  采用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的评价方法,在点评时我会鼓励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多多肯定和激励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课后拓展深化情感

  向学生展示本地身边的一些出土文物和保护景点,通过对身边文物的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操。建议学生课后,多搜集一些历史文物资料,继续了解我们祖国博大的传统文化。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层层情感深化,注重与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鼓励学生积极展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文化情景,使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索能力。

  在上课前我就布置了一定的预习作业同时也作了一定的跟踪指导以及思维方法引导。本以为该课应该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在上课开始时学生的表现就很让我担忧,学生的状态与平时不一样,虽然在教学上把主体已经交还给了学生完全放开了对他们的思维约束,但是他们给我的感觉仍是反应慢,理解不全,不在状态使课堂表现时不时有一点冷场。从上课质量看,我也觉得还有很多不足,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 课堂时间安排把握的不是很准确。

  二, 其次我认为是对学情分析不到位,没有掌握好六年级学生操作能力,在相对有限的课堂上,在实际操作上并没有预估的效果。

  从以上几点可知我对课堂的理解和运用还是不够,对学生的分析好不是很到位,但我相信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和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会做到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高效课堂。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推荐】说课稿模板集合6篇】相关文章:

1.【推荐】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

2.【推荐】说课稿模板集合5篇

3.【推荐】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

4.【推荐】美术说课稿模板集合6篇

5.【推荐】小学体育说课稿模板集合5篇

6.【推荐】说课稿模板集合十篇

7.【推荐】说课稿集合9篇

8.【推荐】说课稿集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