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25 19:37: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4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升 入初中,学生变化最大的生活领域就是学校生活,学习的环境、学习的任务都有了变化,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学校生活是他们主要的生活空间。这个空间的生活将 是影响他们一生的开始。所以,调整好心态,适应新的生活,成为对他们影响深远的问题。而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新的环境,以愉快的心情接纳新的集体,新的老师和 同学,更好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是本课设计的意图所在。

  本 节中首先了解学生对新学校、新生活的感觉,让学生发现新生活中的乐趣是很重要的。而班级中学生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以后生活的小 环境的好坏,从大环境到小环境两个方面着手,学生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孤独感说会慢慢减弱,学生之间的融洽程度也将提高。

  2、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环境的变化,明确自己的做法。热爱新的学习环境,自觉融入新的集体,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增强自我管理、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 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4、教材的处理:

  教学就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往的教学通常是以老师的“教”为主,而今天这堂课主要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是在老师的组织下、帮助下,学生自己学。

  二、教法:

  在本框的讲授中我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法、发现法和谈话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说我说:让学生小组竞赛,播报校园风貌,让刚入学的新生从总体上对本校有个初步的印象。

  (二)讲解:

  出示课题:新生活 新起点(板书)

  1、中学生活新感受: (板书)

  活动一:找变化,谈感受

  (通过填写问卷调查的形式,进入本课的第一个问题)

  进入中学后,你一定发现在学习生活中很多时候都和你们在小学时不一样,许多让我们新奇、有趣的事不断发生。请同学们根据你的观察谈谈你遇到的新变化和你的体会。

  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身边的变化,为进入初中生活、学习做一个铺垫。同时也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既感到新环境的可爱、新生活的美好,也有诸多不适应、诸多问题。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解答,指导学生如何适应中学的学习,即进行简单的适应指导。

  2、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板书)

  (三)布置课后作业:

  略

  (四)结束全课:

  播放音乐:《永远是朋友》

  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以诚相见,心诚则灵,让我们从此是朋友……

  (五)教学效果反馈:

  本课在教学上设计了许多小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并根据人认识事物的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学生在一个个环节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说课稿 篇3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

  2.阅读全文,,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见参考)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

  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

  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

  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

  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

  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

  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 尔,助词。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通假字

  1)得通德 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与通欤 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一词多义

  为

  介词 为了 为宫室之美

  动词 做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

  得到 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

  此、这 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

  通“与欠”,语气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 呼尔而与之

  3.虚词

  之

  代词 他 呼尔而与之

  助词 的 为宫室之美

  而

  表顺接 不译 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 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 而 舍生而取义者也

  于

  表比较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倒装句:

  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欲有生者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

  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1、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

  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以“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避也”):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

  第三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恶有甚于死者”):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确实存在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

  第四层(本段最后一句):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

  第二部分(2、3):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是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气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开头至“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句作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疑问: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

  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

  点。

  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 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

  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4、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谈给你的启示。

  论证方法:第一段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第二段 举例论证

  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候,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5.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

  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

  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6.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7、联系课文,谈谈他们各自的价值取向(名句简写)

  材料一:富贵。。。。。。此之谓大大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 (匈牙利 裴多芬)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夏明翰)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1、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2、 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写作方法

  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不管是分别来看各部分,还是纵观全文,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丧失。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两大部分之间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用事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死,“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为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

  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人胜。文中还以行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

  3.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文章的第一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又如,作者在第二段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又以“万钟”虽好也不能接受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利是丧失本心。论证极为严密,说理极为深刻,层次十分分明。

  4.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如第二段中连用三组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语言极为流畅,气势也很充沛。

  六、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 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 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

  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屈原列传》(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屈原列传》是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它与《记念刘和珍君》《最后的常春藤叶》组成了“生命的赞歌”这一模块。司马迁通过记述屈原的一生,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基于此,我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判断、介宾后置、被动等句式。

  二、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人物传记,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朗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法使学生由读促悟,由读入境。

  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积极的思考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关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圈点读书法”为主,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此外,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一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世间短暂的是生命,永恒的也是生命。那么正值青春妙龄的你们会怎样谱写自己的生命赞歌呢?相信你定会从吟唱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一代“爱国诗人”——屈原身上,收获很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屈原列传》

  第二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本课含有较多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如:“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离”通罹难的“罹”, “齐与楚从亲”的“从”通“纵”,合纵的意思等。

  “秦虎狼之地”中的“虎狼”是名词做状语。还有判断句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等。被动句“为天下笑”等。

  字词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我请数位学生通过逐段朗读结合老师的讲解,梳理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疏通字词和句子后,我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提取圈点出关键词。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此外,对于文本的第12自然段,出现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

  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历来评价屈原的重要文字,所以我以两个问题为线索,请学生重点研读此段。(用多媒体出示题目)

  问题一: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问题二: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问题一学生可以在文本中用原文回答:“盖自生怨也”和“忧思而作离骚”,使学生能够体会屈原受冷遇和排斥的痛苦,以及他面临困难时表现出的高洁品质。

  问题二学生首先通过文本具体句子区分这三种写作方法,进而体会司马迁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在议论中又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接着,我让学生重点研读文本4-11自然段,并出示讨论题:《屈原列传》是屈原的传记,为何却用7个自然段的大篇幅写怀王和其他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洁品质,然后我在加以点拨。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

  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实、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此我的作业为:对本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形式整理归类,并做相关练习。

  四、说板书设计

  屈原列传

  司马迁

  (1)—(2)—(3)—(4—11)—(12)

  任———疏——怨——黜——迁——自投汨罗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本课的主要内容呈现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理清脉络。

【【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4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9篇

2.【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

3.【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4.【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

5.【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

6.【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

7.【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

8.【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