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25 16:35: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探究水的组成是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在学习水的重要性、科学饮水、水的污染和防治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水的物理性质和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从而转入对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有关内容的学习。

  二、说学习目标。

  因本节重要学习水的物理性质和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所以确定的学习目标为: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和观察水的电解实验现象及对生成物的检验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三、说学情。

  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是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学生早已经知道了。在物理课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水的凝固点为零摄氏度,沸点为一百摄氏度。温度在四摄氏度时,水的密度为一克每立方厘米。所以通过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问题不大。关于水的组成,学生在前三章的学习中早已知道水用符号表示为:H2O 。即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教学难点是: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

  五、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特点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为:讲解法、演示法、直观图示法;学习方法为:阅读法、观察法、练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在达标导学过程中,首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紧接着通过电解水实验,学生观察到两个电极表面都有气泡放出,并且连接电源正极与负极的刻度管内的气体体积比为1:2.通过检验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可以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

  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内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最后让学生分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七、说板书设计。

  为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学习目标,设计的板书如下:

  探究水的组成

  (一) 水的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无味道的透明液体;一标准大气压下,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4℃时密度最大,为1g/cm3

  (二) 探究组成水的元素

  1、 电解水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水 → 氢气+氧气

  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是化合物,也是氧化物。

  3、 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八、说作业。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做能照顾大多数学生和少数优绩生的培养。作业题与学习目标紧紧相扣。

  九、说反思。

  通过导学案的运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能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的组成元素,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第一节“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的基础上,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和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它是电学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 , 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体会灵活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会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加深对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认识;

  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树立科学知识在实际中的价值意识;树立物理知识普遍联系的观点,培养对科学的情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的形象来支持。

  2、学生已了解了欧姆定律的内容,但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不会灵活的运用,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三 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实验法。由于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采用这方法有利于建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因而在本节课教学中设置一个实验 ,目的是促使学生理解并应用欧姆定律。

  (2)分析法。分析法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因而本节课的电路分析中采用了本法。

  (3)讲授法。讲授法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极为重要,也是教学工作者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法之一。

  2、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没有生机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作用达到完成教学的目的。在上述教学法的正确实施下,结合本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采用了如下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概括归纳法、练习法等。目的是达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新”的学习模式。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利用一只电压表和一个已知电阻测未知导体的电阻

  ①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②实验步骤:

  a.先将电压表接在a、b两点间,测得R0两端的电压为U0,则电流为Ix=I0=

  b.再将电压表改接在a′和b′两端时,测得Rx两端的电压为Ux,则待测电阻为 Rx= R0=

  2、 新课学习:

  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1)例题:

  例题1 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解:R=880kΩ=8.8×105Ω U=220V

  I=U/R=220V/8.8×105Ω =2.5×104A

  答:流过人体的电流2.5×104A。

  例题2 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为9V,R1的阻值是12Ω,开关S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是6V,试问(1)电流表的示数是多少?

  (2)R2的阻值和电路中的总电阻各是多少?

  解析:电路中电阻R1、R2串联,电压表测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串联电路中的电流,题中已知电源的电压U为9V,当开关S闭合后,电压表示数为6V,即R2两端的电压U2为6V。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特点:U=U1+U2,可得电阻R1两端电压U1=U-U2,已知电阻R1=12Ω,将U1、R1代入欧姆定律公式,便可求得电阻R1中的电流I1,又由串联电路电流特点I=I1=I2可知,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I1,再将U2、U1代入公式中,可求得电阻R2,同理可求得总电阻R。

  五、巩固练习

  ①R1和R2串联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4.5V,测得R1的电流为 0.2A,电压为2V;求R2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② R1和R2串联电路中,已知R1=6Ω,R2=10Ω,当开关闭合时,连接在R1两端的电压表V1的示数为3V,求电源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③R1和R2并联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10V,R1= 5Ω,R2=8Ω,求电路中干路以及各支路的电流分别为多少?

  ④电路中电阻R和灯L2并联,已知干路上电流表的示数为 0.8A,R=5Ω,流过L2的电流为 0.3A,求灯L2的电阻有多大?

  六、作业设计

  课后练习 :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

说课稿 篇3

  我是阿城区胜利小学的教师范金霞,我使用的是教科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3课《掌声》,课型是阅读课。

  《掌声》是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一个原本自卑的残疾女孩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情感教育的素材。为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文本出发,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揣摩与体会,去感知小英掌声前后的变化,使他们在爱的熏陶下感情得到升华,也在掌声中经历成长的喜悦。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小英获得两次掌声的含义,难点是感受小英掌声前后的变化,体会小英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伊始我采用了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班的戴天琦同学顺利通过了校园主持人的评选活动,成为了校广播站的主持人。请大家为她鼓掌。请同学们说说你的掌声中包含着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掌声的课文。看看文中的掌声是谁送给谁的,这掌声又有什么意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出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中我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比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反复读几遍,再标出自然段。在此基础上指名通读全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给足时间,让学生在自由读文中扫除阅读中的障碍,梳理思路,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感知,为后面的精读品悟蓄积情感。

  三、 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把第一自然段与第五自然段进行了对比教学,首先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通过自由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小英?接着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默默地”去体会、感悟小英的自卑。然后以“文中第五自然段描写了截然不同的小英。”引入到第五自然段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感知到小英的自卑、忧郁与自信、开朗之后,再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最后以“是什么使小英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怎样让学生真正的走近小英,了解小英呢?接下来我以“体会小英心理变化过程”为主线,贯穿在2、3、4自然段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自读重点段,交流体会;细读重点段,深入人物;再读重点段,抒发情感。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的方式,保证了阅读的实效性,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真正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小英的心理变化过程,我让学生先抓住2、3自然段中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如“低头”“忧郁”“慢吞吞”“眼圈儿红了”等词语去细心品悟,再引导学生揣摩“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进而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初步感知人物心理活动。这个偶然的机会使自卑的小英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然而,经过内心的矛盾斗争后,她终于战胜怯懦,走上了讲台。

  接下来出示思考题进行第四自然段的学习,1、文中的两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2、它们包含的意思分别是什么?3、这两次掌声对小英又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在默读基础上,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再通过全班汇报及教师的相机点拨,使学生明确两次掌声包含的意思分别是鼓励信任、赞扬与肯定。接下来细读课文,找出反映小英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流下了眼泪”“鞠了一躬”“微笑”等体会小英此时的心情,让学生充分的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人物心理活动。联系2、3自然段的描写,小英从刚开始的“犹豫”到最后“微笑着走下讲台”这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通过学习也参与其中,感同身受。相信学生与小英走得更近了。此时再读课文,学生已经蓄积了一份真实的情感——要为文中的小英喝彩!那发自心底的掌声一定会让朗读更真实、更精彩、更能表达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达到了理解文本内涵,感悟文章思想的目的。

  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在学生正为小英的变化而感到欣喜的同时,我设计了“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面前,你有什么话要对她说?”“假如你是小英又想对大家说些什么?”等生动的情境,通过小英与同学们之间的对话,最终实现了让学生真正走入小英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该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走进人物心理,用自己的语言丰富“掌声”内涵。

  “同学们的掌声包含着鼓励,代表着夸奖。小英自己又是怎样看待这两次掌声的呢?”由这个问题,我导入到六、七段的学习。通过自读、指名读小英的来信,谈感受,使学生再次体会掌声的力量、爱的力量。怎样让学生把感悟到的以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呢?我借用了文章精彩的结尾,通过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文章主题: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掌声给人以尊重,掌声给人以鼓励,掌声给人以支持。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用自己的掌声去鼓励别人。

  四、 联系生活,延伸拓展。

  我采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姑娘,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并微笑着面对以后的生活,这掌声代表的是什么?一种关爱。在生活中关爱他人还有许多的表现形式,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谈一谈生活中的事例。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爱、鼓励、帮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五、 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针对拓展中学生的回答,我恰当地进行评价,并适时总结:是啊,爱是一杯热茶,爱是一声问候,爱是人类无私的奉献,让我们把心底的关爱用掌声来传递同时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文中的女孩,也献给那些需要鼓励需要帮助的人们。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教学内容

  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类》的第一课时《整理房间》。

  二、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交流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思想。

  2、能按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整理分类,初步体会对物品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寻找事物共同属性的过程,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分类的重要性,进一步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过程

  本课为让学生能比较直观地认识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安排的物品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所以,学生在进行整理时容易产生亲近感,也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后都能掌握确定分类标准的方法。以下就是本堂课后的一些反思:

  1、在学生回答后,如果适当引入其他同学来参与评价,可能效果会更好,学生的参与面也会更广。

  2、在课堂中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在具体实施起来却不是很理想,今后还是要学习有关如何去引导学生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的一些好的方法。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本课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字叫盘古的大神用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界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脉络非常清楚,分四个部分把盘古以他的身躯和神力开辟天地,化生万物的过程描写了出来。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讲了天和地没有分开时宇宙的样子。第二部分是三至五自然段,讲的是盘古醒来后用自己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第三部分是六到七自然段,讲的是盘古临死前,用自己的身躯化生出世界万物。第四部分是总结全文。

  全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结构清楚。

  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要求分析与说明:

  〔1〕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力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神话无穷的魅力,认识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献身精神、创造精神。

  说教学方法

  1,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展开讨论,自主学习。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情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非理性因素。它会对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自主地讨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盘古是力大无比的?他顶天踏地几千万年,他累吗?他怎么累法?他心里在想什么?他临死前为什么脸上带着微笑?等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思维创造活动中来。

  2,

  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课文。

  如通过对冉冉和慢慢,上升和下沉轻和重,清和浊这一组近义词的理解,让他们感受到天地的不同。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体会盘古的神力。抓住一万八千年、极高、极厚、极长、长柱子体会盘古的神力,他的坚强意志,超大力量。

  3,

  在朗读中升华情感,在情感中练习朗读。

  《新课标》中也提出中年级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视觉和声音上的冲击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盘古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这样一个巍峨,无私,乐观的形象,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有了情感的体验,学生就能将这样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去。

  说教学过程:

  一开始,先复习导入。出示课题,让学生齐读。教师提问:是谁开天辟地?他为什么要开天辟地。进而引出第一课时学习的第一部分,让学生复习朗读。然后提出问题: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又是怎样化生万物的。过渡到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在教学课文26自然段时,我先出示: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

  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逢,一丝微光透了进来。抓住大鸡蛋等词语指导朗读,让体会盘古的神力。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再次指导朗读,让学生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体会盘古的神力。通过指导学生找反义词的方法,让学生来朗读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体会天和地的不同之处。

  课件出示: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抓住一万八千年、极高、极厚、极长、长柱子

  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盘古的神力,他的坚强意志,超大力量。第二部分学完的时候,我又指名让学生说说,盘古是个怎样的神?让学生概括出盘古的超凡神力,意志坚定。

  在教学课文7---8自然段时,出示: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来体会盘古的微笑。在此基础上出示: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指导朗读。抓住优美的词语反复朗读体会,感受这些事物的美好。抓住就连进一步体会盘古的无私奉献。然后让学生总结盘古是个无私奉献的神。

  学完全文后,让学生练笔:盘古,我想对你说:最后,教师概括总结并布置作业作业。开天辟地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字叫盘古的大神用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界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脉络非常清楚,分四个部分把盘古以他的身躯和神力开辟天地,化生万物的过程描写了出来。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讲了天和地没有分开时宇宙的样子。第二部分是三至五自然段,讲的是盘古醒来后用自己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第三部分是六到七自然段,讲的是盘古临死前,用自己的'身躯化生出世界万物。第四部分是总结全文。

  全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结构清楚。

  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要求分析与说明:

  〔1〕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力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神话无穷的魅力,认识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献身精神、创造精神。

  说教学方法

  1,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展开讨论,自主学习。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情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非理性因素。它会对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自主地讨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盘古是力大无比的?他顶天踏地几千万年,他累吗?他怎么累法?他心里在想什么?他临死前为什么脸上带着微笑?等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思维创造活动中来。

  2,

  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课文。

  如通过对冉冉和慢慢,上升和下沉轻和重,清和浊这一组近义词的理解,让他们感受到天地的不同。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体会盘古的神力。抓住一万八千年、极高、极厚、极长、长柱子体会盘古的神力,他的坚强意志,超大力量。

  3,

  在朗读中升华情感,在情感中练习朗读。

  《新课标》中也提出中年级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视觉和声音上的冲击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盘古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这样一个巍峨,无私,乐观的形象,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有了情感的体验,学生就能将这样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去。

  说教学过程:

  一开始,先复习导入。出示课题,让学生齐读。教师提问:是谁开天辟地?他为什么要开天辟地。进而引出第一课时学习的第一部分,让学生复习朗读。然后提出问题: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又是怎样化生万物的。过渡到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在教学课文26自然段时,我先出示: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

  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逢,一丝微光透了进来。抓住大鸡蛋等词语指导朗读,让体会盘古的神力。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再次指导朗读,让学生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体会盘古的神力。通过指导学生找反义词的方法,让学生来朗读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体会天和地的不同之处。

  课件出示: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抓住一万八千年、极高、极厚、极长、长柱子

  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盘古的神力,他的坚强意志,超大力量。第二部分学完的时候,我又指名让学生说说,盘古是个怎样的神?让学生概括出盘古的超凡神力,意志坚定。

  在教学课文7---8自然段时,出示: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来体会盘古的微笑。在此基础上出示: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指导朗读。抓住优美的词语反复朗读体会,感受这些事物的美好。抓住就连进一步体会盘古的无私奉献。然后让学生总结盘古是个无私奉献的神。

  学完全文后,让学生练笔:盘古,我想对你说:最后,教师概括总结并布置作业作业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我想》这首诗歌以儿童的视角抒写了儿童在春天里的想象,表达了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歌极富韵律美,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从感兴趣的活动中学习知识,他们在识字写字方面,朗读课文以及在理解中想象等方面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能力。

  三、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并能大胆创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想、自悟,来拓展课文内容,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展开想象,激发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其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理解想象,了解诗歌中小朋友在春天的畅想,感受春天的美好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展开想象,激发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我特别关注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新课标的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独特理解、体验和感受”。 所以,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创设情境教学法”“快乐识字教学法”“读写结合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同时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用“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写一写”的学法自由阅读,自由表达。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案课件”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向学生展示春天的美丽风光。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草长莺飞、遍地春光;春天,是个想象的季节,神游四野。在春天里,你会想象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想象春天实在的景物。教师适时点拨入题。高洪波是个著名作家,他以《我想》为题,写出了一个孩子在春天里的美好想象。在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教师优美的语言、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歌的意境。

  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并采用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充分朗读课文,学生在听赏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精读课文 体验情感”。新课标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这一环节中采取阅读体验感悟的策略是:朗读感受→品味体验→对话追问→美读感悟。让学生读出情感,通过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学生读起课文来才能找到感觉,读出味道。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

  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再加上精妙的设计,如:如果你读到这样的诗句,想象到什么?再如:品读了课文,您体验到了什么,你有话想说吗?你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让学生穿透“语表层”、“内蕴层”,进入“物境”、“意境”、“情境”,学生们通过读中想、读中悟的方法,反复诵读,感悟到了大自然的种种美。学生们有的感受到了盛开的桃花;有的感受到了旭日、和风,垂柳拂岸;还有的感受到了蓝天白云,风筝飘飞,给人们带来的欢乐;还有的感受到阳春三月,绿草成茵,繁花似锦。在自主、愉悦、开放的阅读空间中,学生全面参与,师生互动,再加上教师适时的阅读反馈,孩子们激情荡漾,完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之中,通过想象诵读、小组分角色合作表演读等方式读出了情感的升华。

  此时,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而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荷花、小溪和鸣蝉,都可以启发我们的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作为想象的凭借,然后展开想象,并把它写成一首小诗。以老师的范文为指导,引导学生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点,独立思考、模仿创编,然后班上交流。至此,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趣达到高潮。

  我想把身子,

  种在森林里。

  看小松鼠蹦蹦跳跳,

  瞧小鸟自由飞翔。

  看啊,看―――

  森林是我的家。

  仿写————————————

  这节课就这样在开放的课堂中、在学生对大自然无限的向往中结束了,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力求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以读为主要途径,以文本为主要依据,注重阅读反馈,引导学生读、赏、创,实现迁移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愉悦的氛围中充分体会语文的魅力,尽情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数的意义”是学生系统整理和复习的开始。内容包括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总复习是将已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回忆,进行系统整理,所以教材并未从知识的发源处着手,而是从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出发,既注意本节知识的系统化,而且注意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得到加深,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教学目的是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数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十进制计数法。重点是融会贯通数的意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也是难点。但由于是复习内容,所以显得不太难。

  二、说过程。

  1、联系实际,自然导入。数学是一门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学科。许多时候,我们都将它人为地纯理论、枯燥化。“数的意义”本是与日常生活联系不太紧的知识点,但在分析数的出现场合后,我选择了学生家庭情况的实际性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时效性,利用报纸上刊登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导入。

  2、紧抓联系,完善归纳。复习数的意义的同时,重点抓住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分析、整理,促进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完善知识结构。

  3、全体作用,促进建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

  三、说方法。

  1、开放教学,培养素质。

  当今教研的潮流是提倡开放式教学,包括提开放性的问题,布置开放性的操作内容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扩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养成从各方面、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开放式问题,在教师设置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回答,教师在此前提下不人为地设置思维框架,同时注意放手后的收拢,让学生放而不乱,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2、启发引导,挖掘联系。

  2÷9这个例子我一共用了2次,一在分数意义的导入,二在无限小数的分类前。第一次利用2÷9不能用整数表示计算结果,顺利引出分数;第二次利用2÷9引出0。222……,通过启发诱导学生观察小数位数,从而引出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的分类却不牵强附会。

  四、说设计。

  1、谈话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想向同学们了解一下你家里有几口人,谁想告诉大家? 学生2—3人发言。

  (2)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能了解他们家的大致情况。20xx年xx月,我们国家也进行了一次每个家庭情况的调查了解,也就是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为我们了解国家人口数量、结构及变化趋势,为以后制订国家政策都提供了依据。

  (3)出示放大图。这是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所得的部分数据。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中有哪几种数呢?学生回答。

  (4)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将有关数的意义内容进行整理。不过,老师有个要求,经过整理后,我们要能理解和掌握并灵活运用数的意义。

  2、(1)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呢?举些例子。(像1、2、3、4……)

  (2)自然数可以用来表示什么?(物体的个数)

  (3)关于自然数你还想说些什么?(最小、最大、个数、单位等)

  3、(1)用自然数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当一个物体也没有,用哪个自然数表示?我们说0也是自然数。

  (2)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在自然数中还有比0小的吗?

  (3)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应该怎样排?0要排在哪里?为什么?

  (4)我们知道,自然数也是整数的一种,大家猜猜看,有没有其他的整数呢?(比0小的整数)比0小的整数以后初中会学到,相信大家会学得更好。

  (5)关于整数,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最大、最小)

  4、(1)2÷9这个算式能用整数来表示它的商吗?你想用什表示?

  (2)有了分数就可以表示2÷9的商,那么什么样的数是分数呢?单位“1”可以指什么?意义中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

  (3)这个分数应该如何书写呢?单位“1”是多少?(举例) 看什么决定分数单位?

  (4)若用a、b表示分子、分母,则分数表示为,有什么要求吗?(b0)a可不可以等于0?a=0时,分数值是多少?

  (5)指2÷9=,两个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从这个等式中你看出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相当于”说明什么?

  (6)看,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大小有什么特点?叫什么分数?分子不小于分母,即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什么分数?(举例)

  (7)真分数与假分数的值与1比有什么特点?

  (8)你还有什么要说吗?(带分数)指出:由假分数改写而来。

  5、(1)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什么?表示这样的几份呢?

  (2)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小数)

  (3)由此可以看出,分数和小数有什么关系?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4)2÷9=,它的商能不能用小数表示?

  (5)指0.222……大家观察,数一数,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后面有几位?它的小数位数怎么样?这样的小数叫什么小数?小数位数有限的呢?根据小数位数可以把小数分为哪两类?

  (6)你能举出几个无限小数吗?你发现了什么?(循环、混循环、纯循环)

  6、

  (1)说出一个整数和一个小数,想一想它们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是几?也就是满几进一?指出:十进制计数法。

  (2)关于十进制计数法请看课本,并填表格。

  7、(1)你还记得百分数的意义吗?

  (2)关于百分数的意义,你想告诉我们什么?

  (3)还学过什么数?

  8、数有许多广泛的应用,所以我们要理解掌握好,以便更好运用。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溶解的快与慢》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通过前几节有关食盐溶解的课以及平时的经验,学生们对溶解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旨在通过搅拌和水温等条件改变的前提下,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1、搅拌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2、水温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3、研究水果糖溶解的方法。

  细心研读教材后,我发现用食盐做溶解实验效果不太明显,起不了真正去探究学习的目的,故把食盐换成了冰糖,用冰糖作为溶解实验的材料便于学生对比观察。根据教学的内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物体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初步感受对比实验的意义,亲身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活动过程。

  3.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两个杯子、筷子1根、冰糖三包(每包10克)、矿泉水1瓶、热水一杯、水果糖、溶解快慢记录表。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过程与方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科学实验意识,从而在探究方法与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学概念。同时,让学生亲历对比实验,指导学科实验的严谨性,提高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四人小组讨论,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在交流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得出科学结论。

  三、教学过程:

  1、谈话激趣,以问引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以送礼物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品尝糖水的味道,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方案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我在设计的时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动脑设计验证方案。在这过程中,我积极的参与学生的活动中,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和指导。

  3、学生完成研究方案后,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案,全班一起完善修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方案完成后,在学生开始实验以前,提出几点注意事项。由于本节课要用到热水,又重点强调安全,加入一定的安全教育。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我参与到学生中,给与他们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顺利的完成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后,再一次让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并给与肯定,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5、新课完成后,我又以比赛的方式,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并让学生将本课的知识用在实际的生活中。

  6、在结束课堂的时候,我又采用知识总结的方式再一次加深本节课的知识点。并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学到了科学上常用的研究方式和过程。

  7、最后,我再一次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9篇

2.【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

3.【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4篇

4.【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

5.【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

6.【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

7.【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

8.【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