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22 16:27:3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从知识的网络结构上看,函数的单调性既是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等内容的基础,在研究各种具体函数的性质和应用、解决各种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蕴涵诸多数学思想方法,对于进一步探索、研究函数的其他性质有很强的启发与示范作用.

  根据函数单调性在整个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和初步运用.虽然高一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函数单调性概念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

  二、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产生和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了下列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音乐).如图为某地区20xx年元旦这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观察这张气温变化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图象,提出问题:

  问题1:说出气温在哪些时段内是逐步升高的或下降的?

  问题2:怎样用数学语言刻画上述时段内“随着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渐升高”这一特征?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始,问题是学生兴趣的开始.这里,通过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

  (二)探究发现 建构概念

  [学生活动]对于问题1,学生容易给出答案.问题2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不易回答.

  [教师活动]为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2,先让学生观察图象,通过具体情形,例如,“t1=8时,f(t1)=1,t2=10时,f(t2)= 4”这一情形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回答:对于自变量810,对应的函数值有14.举几个例子表述一下.然后给出一个铺垫性的问题:结合图象,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区间[4,14]上,气温随时间增大而升高”这一特征.

  在学生对于单调增函数的特征有一定直观认识时,进一步提出:

  问题3:对于任意的t1、t2∈[4,16]时,当t1 t2时,是否都有f(t1)f(t2)呢?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图象、进行实验(计算机)、正反对比,发现数量关系,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归纳、概括、抽象出单调增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并尝试用符号语言进行初步的表述.

  [教师活动]为了获得单调增函数概念,对于不同学生的表述进行分析、归类,引导学生得出关键词“区间内”、“任意”、“当时,都有”,告诉他们“把满足这些条件的函数称之为单调增函数”,之后由他们集体给出单调增函数概念的数学表述.提出:

  问题4: 类比单调增函数概念,你能给出单调减函数的概念吗?

  最后完成单调性和单调区间概念的整体表述.

  [设计意图]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形象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从日常的描述性语言概念升华到用数学符号语言精确刻画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自我尝试 运用概念

  1.为了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及时地进行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活动]问题5:(1)你能找出气温图中的单调区间吗?(2)你能说出你学过的函数的单调区间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对于(1),学生容易看出:气温图中分别有两个单调减区间和一个单调增区间.对于(2),学生容易举出具体函数如:f(x)=-2x+2,f(x)=x2+2x-3,f(x)=1/x,并画出函数的草图,根据函数的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

  [教师活动]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出学生画出的草图和标出的单调区间,并指出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在叙述函数的单调区间时写成并集.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使学生明了,过去所研究的函数的相关特征,就是现在所学的函数的单调性,从而加深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理解.

  2.对于给定图象的函数,借助于图象,我们可以直观地判定函数的单调性,也能找到单调区间.而对于一般的函数,我们怎样去判定函数的单调性呢?

  [教师活动]问题6:证明在区间(0,+ ∞)上是单调减函数.

  [学生活动]学生相互讨论,尝试自主进行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可能会出现不知如何比较f(x1)与f(x2)的大小、不会正确表述、变形不到位或根本不会变形等困难.

  [教师活动]教师深入学生中,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进展过程,投影学生的证明过程,纠正出现的错误,规范书写的格式.

  [学生活动]学生自我归纳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方法和操作流程: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利用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四)回顾反思深化概念

  [教师活动]给出一组题:

  1、定义在R上的单调函数f(x)满足f(2)f(1),那么函数f(x)是R上的单调增函数还是单调减函数?

  2、若定义在R上的单调减函数f(x)满足f(1+a)f(3-a),你能确定实数的取值范围吗?

  [学生活动]学生互相讨论,探求问题的解答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并通过问题,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函数单调性认识的再次深化.

  [教师活动]作业布置:

  (1)阅读课本P34-35例2

  (2)书面作业:

  必做:教材 P43 1、7、11

  选做:二次函数y=x2+bx+c在[0,+∞)是增函数,满足条件的实数的值唯一吗?

  探究:函数y=x在定义域内是增函数,函数有两个单调减区间,由这两个基本函数构成的函数的单调性如何?请证明你得到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两方面的作业,使学生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习惯.基于函数单调性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实际,对课后书面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安排基本练习题、巩固理解题和深化探究题三层.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为必做、选做和探究三种,使学生在完成必修教材基本学习任务的同时,拓展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身实践的感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四、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自信心、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数学发现的能力,以及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串的设计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对话可以实现师生合作,适度的研讨可以促进生生交流以及团队精神,知识的生成和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缜密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积累、探索能力的长进和思维品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三、说教法

  1.课型:自读、讨论、鉴赏。

  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优秀方法之一。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1)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背诵诗词”。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2)情境法。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名句鉴赏法。可选择一些名句进行具体分析。将这些名句和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以增强学生内在的比较能力。

  语文新大纲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此外还可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2.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

  步骤:

  (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可适当提示:《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读

  试读: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试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

  听读: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点拔: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初步理解

  1.推断词义

  (1)“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2)“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

  (3)“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质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高二学生可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通过查找书籍解疑的能力。

  2.讨论: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相机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

  (五)赏析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1)精讲:简要讲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常使用一些近义概念。

  (2)教学目标: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2.赏析名句:“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来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

  (六)背诵

  学生互背互检,要求当堂能背诵。“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七)课堂练习

  讨论: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此词中写景的词句以及这些词句所抒发的感情。

  2.作者在写这三个场景时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自古以来写离愁别绪的诗非常多,大多都能注意情景的结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者写别前的环境,后者写别后之景,但给人的感觉却没有此词写离别写得这么曲折详尽、缠绵细致,意境深远,试讨论此词在写作技法上有什么突出之处?

  点拔:

  1.抓住文中的三个场景,“别前”“别时”“别后”,进行分析。

  2.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用前三句作示范分析:前三句几乎纯用典型景物刻划别前环境氛围,写景为主,而又笔笔含情。

  3.引导学生从文体入手,“词”相对于“七绝”来说,篇幅较长,它要求而且允许作者拓展笔墨,大开大合,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

  (八)总结:

  结合板书总结:1.词的主要内容;2.艺术特色;3.名句鉴赏方法;

  精讲:可适当补充自己对此词的感悟与认识。从理性的高度整体归纳评价全词,为阅读欣赏提供一个范例。

  (九)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六课歌曲《捉迷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三个大的方面进行展开。

  首先第一是说教材,在说教材方面我又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来进行讲解。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歌曲《捉迷藏》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活泼而又轻快的歌曲。歌曲是3/4拍,F宫调式,为四个乐句构成的二段体结构。把“春、夏、秋、冬”四季的季节变化比拟成四个顽皮的小娃娃在玩捉迷藏游戏。形象生动,充满童趣,也表现儿童热爱美好大自然的情感,孩子们非常喜欢,但是这首歌曲速度稍快,附点八分音符频繁出现,演唱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但是经过两年的音乐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常识。 例如:他们已经认识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学习了很多积极健康、优美动听的歌曲,感受了音乐的美,具备一定的编创能力。他们喜欢在游戏中学习,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在别人的评价中获得自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基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流畅地唱好歌曲,体会学习音乐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模唱、示范、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迷藏》。

  3.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3/4拍的强弱规律及附点音符演唱方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熟悉掌握三拍子的节奏及律动感。

  【教学难点】准确演唱附点音符

  以上是我说教材的部分,接下来是我第二部分的说课,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和学习歌曲,帮助学生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使用创设情境法,启发诱导法,小组合作法以及教唱法来进行我的教学,尽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始终贯穿教师作为引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个原则来进行教学。

  以上是我说教法学法的内容,接下来是我第三个部分的说课,说教学流程。

  说教学流程

  说教学流程方面,我将从导入,新歌教学,拓展以及欣赏部分来进行我的教学。

  一、组织教学(3分钟)

  首先,我会让学生听着《捉迷藏》的伴奏音乐进入教室。让学生提前感知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接着,因为附点是本首歌的难点,所以师生问好的环节,我用了歌曲中包含三拍子附点节奏的旋律进行了简单的改编。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附点节奏的感知。

  师生问好以后接下来是我歌曲教学中的导入部分。

  二、导入部分(5分钟)

  导入部分我会直接开门见山地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四个好朋友,他们分别是春夏秋冬娃娃,但是现在它们跟老师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老师找不到他们了,你们来帮老师找找,他们躲到哪去了。此时课件上出现四季娃娃躲藏在不同地方的界面。我会用改编的歌词来提问,什么藏在草丛中?什么躲到大树下?以此类推,让学生把各个娃娃找出来。每找一个娃娃,我都会唱一遍。让学生既在游戏中,又把后半部分歌曲旋律熟悉了一遍。最后,四个娃娃找到以后,从屏幕中跳出来给我们打招呼,用的是附点节奏改编的歌词:同学们呀,你们好呀!接下来我会用双响筒敲奏来回应:春夏秋冬,你们好呀!并让学生学一学这句来回应四个娃娃的打招呼。在学习中,同时注意附点和重拍的表现。

  三、新歌部分(20分钟)

  第一个环节,我会把歌谱贴在大屏幕上,播放《捉迷藏》的歌曲伴奏,用“LU”来哼唱旋律,一边哼唱一边画三角打拍子。告诉学生,这是四个娃娃在玩捉迷藏的时候喜欢哼的一段旋律。让学生都来学一学。目的在于完整地熟悉一遍旋律。在这学的过程中,注重画三拍子以及重点落在重拍部分。这一遍模唱旋律结束以后,我会让孩子们找一找大屏幕上的歌谱第一二乐句这两句相似乐句的差别,我唱前半部分相同的,让同学们接后半部分不同的乐句。以此来了解整首歌曲前半部分的结构以及熟悉旋律。

  第二个环节,听旋律找卡片。我会拿出一堆打乱的歌谱卡片,贴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些小卡片啊,也跟老师玩起了捉迷藏,谁能帮我把他们找出来呢?接下来,我唱一句歌谱旋律,让学生上来找一句。每找到一句,都让学生唱一遍,验证对错,如果唱错了,老师再范唱一句。所有找到的卡片都按顺序贴在黑板上,正好形成一个歌谱。而学生也在游戏中再次熟悉了整首歌曲的旋律。

  第三个环节,按节奏读歌词。在找完旋律卡片以后,我会让孩子们完整地聆听一遍歌曲,每一个乐句完了以后,就把歌词的卡片也贴上去黑板,整首歌曲完了以后,正好黑板上就是一篇完整的带歌词的歌谱。我会让学生像刚刚跟四个娃娃打招呼的节奏方式一样,跟着老师用双响筒,把这首歌的歌词按节奏读一遍。

  第四个环节,带着问题完整聆听歌曲。同学们读完了歌词以后,我会让学生完整地,认真地聆听歌曲,听完以后告诉老师,歌曲的情绪速度怎么样,歌曲描述了什么,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第五个环节,完整教唱。在教唱过程中,首先采用师一句生一句的方式来学唱,接着利用黑板上歌词卡片的两种颜色,来进行师生接龙唱,例如第一遍,我唱蓝色的乐句,学生唱绿色的乐句,第二遍,则反过来。接龙唱以后则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整地演唱一遍。最后,我会让他们带着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再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以上五个环节是我歌曲教学的部分。

  四、拓展部分(7分钟)

  这一部分我主要让孩子们分组对歌曲的后半部分进行歌词创编。例如,春天除了藏在花丛中,还可以藏在哪里?而四个小组刚好是春夏秋冬组,每个组探讨出一个词来进行创编。最后将新歌词改进去课件中,让孩子们自己来演唱自己创编的新歌曲。

  五、欣赏部分(5分钟)

  音乐中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歌曲有很多,在音乐欣赏的部分,我会让孩子们通过点击课件中的四季娃娃,欣赏其代表的不同的四季音乐,最后进行简单的小结。

  以上是我教学流程的内容。

  至此,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将虚心听取意见,再接再厉!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4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自主认读生字词,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努力做到把课文读准、读流利,同时指导正确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根据实际,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方面:

  1、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获得“好朋友需要多关心,多沟通,才会更快乐”的情感体验,体会与人沟通的快乐。

  3、复习会认的字,指导书写2个生字。

  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整体感知,重点理解

  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注意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到文本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在课前检查读后,我设计了一问:“你觉得这只青蛙怎么样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谈谈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和理解。“青蛙为了什么事伤心难过呢?后来,它又为什么变得非常快乐呢?”通过“问一问”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中,抓住“难过”、“惊喜”“兴高采烈”等重点词来体会青蛙心情的转变过程。在品析词句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表达,同时充分发挥插图形象直观的作用,图文结合,加深了学生对青蛙心情变化的体会。

  (二)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尤其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更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感知、体会课文内容。因而,我没有进行空洞的讲解说教,而是通过指名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多读课文,体验角色,在品读中反复体味:朋友的关心帮助会给人带来快乐;而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会非常快乐。

  (三)降低坡度,突破难点。

  一年级的孩子对书信交往极少接触,甚至没有接触过,比较缺乏这方面的生活体验,以书信形式仿写几句话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学生的这种有限的知识背景和经验,在理解课文后,我降低了坡度,让学生仿“书信”说几句话——“如果青蛙也给小鸭写一封回信,会说什么?”鼓励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让学生在仿“书信”说话的过程中,更深地体会到:好朋友就应该这样互相关心,多多沟通,多联系,这样日子才能过得更快乐;同时对书信的格式也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四)分散难点,指导写字。

  课末,我安排了写字教学环节,指导学生书写2个生字。把8个生字分散安排在两课时里进行,一来考虑到给学生适当的动手、动笔时间有助于提高整节课的学习质量,同时又能分散写字难点,减轻学生负担,利于学生掌握。在练习书写时,我让学生自己悟出汉字的特点,互相交流记字方法、提醒重点笔画,能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书写效果。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韵律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项内容,是提高幼儿音乐素养、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它通常借助动作来感知音乐旋律、诠释意境,深受幼儿喜欢。但传统的韵律活动教学我们多采用让幼儿反复听、反复练培养其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缺少对幼儿音乐情趣的激发以及音乐想象力、创造力方面的拓宽和思索空间,如何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让他们经常处于一种声、韵、意融为一体的兴奋积极状态,自主参与对乐音的感受,曲意的理解,乐境的体验,以乐激情,动情生悟,是我一直在探寻的课题。

  在组织过《走路》这节歌唱活动后,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走路产生了兴趣:课间与自主性游戏时都会时不时地模仿小乌龟、小兔、小鸭等小动物秀上一回。为了有效地把“迎合孩子兴趣点”与“拓宽孩子知识面”融为一体,我以《不倒翁诙谐曲》为材,设计了“蚂蚁搬豆”这一韵律活动,让孩子们在老师预设的情境游戏中,体验到音乐表演以及邀请舞游戏的乐趣,为幼儿的自主性表演增添活力。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旋律,随乐曲学做蚂蚁走路、打招呼等动作。

  2.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力量大这一道理。

  3.愿意在集体面前表现和与同伴交流,享受表演游戏带来的乐趣。

  三、说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蚂蚁胸饰,记号笔,音乐《蚂蚁搬豆》(原曲为《不倒翁诙谐曲》)。

  经验准备:幼儿对蚂蚁的特征和生活习惯有初步的了解。

  环境空间:幼儿围坐成半圆形或马蹄形。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小蚂蚁走路的样子以及打招呼的动作。

  难点:理解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力量大这一道理。

  五、说教学过程

  1.出示“神笔”,师画小蚂蚁,引出主题。

  (1)师:瞧,今天老师又带来了神笔。看,这次它能变出什么小动物?(师当场画小蚂蚁。)

  师:我们和小蚂蚁打个招呼吧!(拍手欢迎,嗨,你好。)

  (2)借助提问与表述,巩固幼儿对小蚂蚁特征的认识

  师:小朋友喜欢小蚂蚁吗?那谁来说说小蚂蚁长得什么样?幼儿表述后师简要总结。(六条腿、一对触角,头,身体,尾部。)

  师:小蚂蚁长得那么可爱,怪不得小朋友都喜欢。现在,我们也把自己变成小蚂蚁吧(提示幼儿戴上头饰)。

  (自我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帮助幼儿重温蚂蚁的特征与习性。)

  2.创设情境,感受乐曲,自主表演

  (1)创编、表演蚂蚁走路、打招呼的动作。

  师:小朋友们都变成了可爱的小蚂蚁,老师就来做你们的蚂蚁妈妈吧。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小狗家搬豆豆。呀,我们小蚂蚁是怎么走路的?(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演示)

  集体练习蚂蚁走路动作(跑跳步)(走走走走走走)。

  [page_break] 师:哟,这不是我们的好朋友红蚂蚁吗?孩子们,打个招呼吧!怎么打呢?

  (个别演示,后优化组合: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继续向前走,看见小花,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继续向前走,看见小树,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继续向前走,看见小狗,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自我评析:这里借助情境创设,看见小花、小蜗牛等,使走路与打招呼练习变得有趣味性。)

  师:我们走得有点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一下吧!

  (2)发现豆子,创编表演蚂蚁传递信息的动作。

  师:哟,宝宝别动,妈妈发现那边有个东西。哦,原来是颗大豆子,比妈妈的身体都要大好多倍。妈妈来试试看,能不能搬起来?(师示范,搬不起。)

  师:妈妈搬不起来,怎么办?(请别的蚂蚁来帮忙)那我们怎么告诉其他蚂蚁呢?(用触角传递信息,碰碰身体、屁股、触角、肩膀……)

  听音乐来一次(将消息告诉别的同伴)(走走走走走走、碰触角;走走走走走走,碰碰肩:走走走走走走,碰碰手;走走走走走走,碰身体。)

  (3)创编、表演搬豆动作

  师:这么大的豆子我们该怎么搬呢?(幼儿演示,然后师请幼儿听音乐演示:或联手推、或联手抬……)

  3.休息感悟,分享快乐

  师:豆子终于搬到家里了,我们都累了,休息一下吧!(幼儿回座位)宝宝们,今天我们去公园玩的路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遇到好朋友,打招呼:豆子搬不动,告诉伙伴;最后大家一起把豆子抬回家。)

  师:宝宝们,今天发生的故事,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团结合作力量大。)

  师总结:对啊,生活中遇到困难,只要团结合作,就一定能战胜它。就象今天,所有的蚂蚁宝宝都齐心协力,就把一颗大豆子搬回了家!刚才搬豆有点累了,让我们为好朋友捶捶肩、捶捶背吧!

  师接到电话:蚂蚁奶奶又发现了一条大虫子,我们一起去帮忙吧(蚂蚁搬豆的音乐起,师幼边做动作边出场)。

  (自我评析:通过相互合作捶背的方式,让相互团结、合作的行动自然传递;最后一个巧妙的电话,再次激起孩子的兴趣,使活动处于意犹未尽之中。)

  六、说教学反思

  新《纲要》在艺术领域中明确指明:“艺术教育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要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使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从而丧失对艺术活动的热情,泯灭创造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蚂蚁搬豆这个韵律活动时,就有效迎合孩子的兴趣,将“蚂蚁走路”、“打招呼”、“搬豆”等动作融于老师自我创作的故事中,借助预设的游戏情节,增加了韵律活动的趣味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因为开心,所以投入;因为投入,所以深刻;因为深刻,所以有效”的课堂优质效果!

说课稿 篇6

  本课地位

  《多变的价格》是《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的核心内容是消费。教材第二课是接着第一课货币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编写的。用货币购买我们所需要的商品,毫无疑问会涉及到价格这一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因素。经济生活中价格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本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及价格变化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本课结构

  本课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本课以价值规律为核心,先由影响价格的因素引出价值规律的表现,又引出价值规律作用下的两大结果。可谓紧扣原理,层层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

  2.理解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3.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4.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5.理解、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能力目标:

  在教学中,从生活入手,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因小见大,以大喻小。具体方法有利用多媒体展示感性材料,分析探究,课堂讨论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复习“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这一知识点,并培养学生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精明的消费者。通过复习“价格变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与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教学重点

  1、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

  2、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3、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教学难点

  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量、价值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设计思想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要从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背后的规律和价格变动后带来的影响共三大层面来阐述内容。这三大问题都是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如何梳理清楚本课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如何将考纲要求的各个考点理解透彻就成了本节复习课的关键。

  为了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本课设计成两课时,一课时进行基础知识的梳理及内在联系的总结,一课时就考纲中的考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练习。本次说课主要针对第一课进行设计。

  课前准备

  ①分组: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把全班分6个组,每组8-9人。

  ②教师布置课前预习:每组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本课知识点的总结、梳理、记忆,每个小组必须形成一份完整的知识框架图,并根据知识点设置问题,在互动提问环节检测本组与其他组掌握情况。

  ③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内容设计制作课件。

  学法 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知识迁移法、互动竞赛法

  教学过程

  一、备考指导:(预计用时3分钟)

  1.考情总结:

  ①从考查的力度来看:

  ②从考查内容来看:

  ③从题型上看:

  ④从设问方式来看:

  2、备考建议

  ①重视以下考点内容: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②题型重视计算题和图表题。从近几年高考题来看,商品的价值量常以计算题形式出现,对此必须注意加强训练。价格与需求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且多以坐标图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最直观的了解高考对本课的要求,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一轮复习,有针对性的对考点进行识记、理解、运用。

  二、教学过程:

  (一)授课顺序:互动提问→合作探究→课堂测试

  第一步骤:互动提问(预计用时5分钟)

  高效课堂对于学生学的要求是主动学、积极学。那么对于一轮复习课来说,这个要求要想实现颇要费一番心思。因为这些内容学生在高一时已经学过,所以我采用了互动提问的方法来激发二次学习的积极性。所谓互动提问法就是用首尾接龙的方式,1组问2组答,2组问3组答,以此类推。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取胜,各组在课前就一定要做足工夫:既要识记熟练所有的知识点,还要将这些点整理成问答题的形式来考别组。如果其他组将本组准备的问题问过了,那么本组就要及时调整问题以便能在竞争中取胜。这个过程是既紧张又刺激的,因为各组学生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既要想别组问题的答案还要想如何出题难住其他组,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一定要分工明确,准备充分才行。当然为了防止学生早就了解问题顺序出现提前“通气”的情况,这一环节还可以改为教师辅助抽签的方式,打乱1-6组的顺序。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在这一环节参与积极性极高,这成为了本节课的第一次学习高潮。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竞赛式的互动提问的方式,创设一种既紧张刺激又高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互相检测中发现自身不足,目的是通过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二次学习探究的兴趣。

  第二步骤:合作探究(预计用时30分钟)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关键之处,共分四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

  探究活动一:调整框架

  各小组用3分钟时间,结合刚刚在互动提问环节中发现的问题,完善本小组事先准备好的本课知识框架。各小组在讨论调整本课知识框架时,教师只需要巡视并及时提示点拨学生的问题即可。

  设计意图:在互动提问环节暴露出来的问题必须在梳理知识框架时首先进行及时调整,给各组3分钟目的就是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二:风采展示

  按梳理完成的先后顺序选前2名到黑板展示本小组的梳理成果,其余4个小组先继续完善本组框架,深入识记基础知识,然后再对照本组成果及时发现展示小组的问题并标注好,以便在点评环节作为依据使用。此时教师应提出要求:对展示小组的要求:又好又快,条理清楚,字迹工整;非展示小组的要求:动静结合,先静(识记知识,完善框架)后动(讨论问题,准备点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梳理知识点时应将重点放在知识点内在联系上,但是由于学生刚刚进入一轮复习,对于复习的方法还不是特别熟悉,所以在梳理知识点时还是过分依托教材顺序来复制教材内容,这样不利于对于每个模块知识点之间关系的理解,所以教师要随时巡视课堂各小组,暗示学生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做好检查监督,把握好课堂节奏。

  用这样一种方法处理教学重点,我的设计意图:采用竞争展示,可以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善于把握机会,抓住机会的性格,增强竞争意识。同时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搜集、思考,有利于学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合作精神、一举两得。

  探究活动三:精彩点评

  非展示的4个小组要轮流点评、质疑,展示小组要就其它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6个小组共同完善对本课知识点内在联系的梳理。此时教师要提出要求:对点评小组的要求:亮明态度,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质疑;对展示小组的要求:针对点评小组的质疑,有逻辑、有依据的进行解释。同时教师一定要及时而准确的点评各组同学的表现。设计意图:通过对展示组与点评组不同的要求,既动手又动脑还要动口,让全体学生在设定时间内以合作的方式高效完成自己的任务。这种设计不仅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而且师生共享探求知识的喜悦和乐趣,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有了之前的整理与讨论,各点评小组提出的问题都很尖锐,个别知识点让展示小组无法说出其“所以然”,这时教师要及时出手,将大家疑惑比较大的考点挑出来,加以共同探究。这就考验教师对本课考点及学情的预计能力与把握能力。因为老师要事先预计出学生可能在哪个环节出现哪些问题,再提前准备相关材料进行突破练习。本课主要围绕四大尖锐问题展开:1、影响价格的因素除了价值与供求,还包括什么因素?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体现了它怎样的作用?3、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要分几种情况分析?规律是什么样?4、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量、价值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到底如何应用?这四个问题既是本课的重难点,又恰好暴露出了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不足。通过典型例题的设置,各小组学生必须结合之前的两个环节综合出现的信息才能完成这些题目。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与思考中理解重难点,如还有不解之处,则可发挥教师的`作用。设计意图:以题带点,既解答疑惑,又趁热打铁做了当堂检测,还能弥补教材不足,一举数得。

  在具体进行知识探究时,我除了给出典型例题外还灵活采用了各种方法,比如:

  1、影响价格的因素除了价值与供求,还包括什么因素?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我先让各小组自我举例,将他们在日常生活发现的影响价格的因素一一列举,再通过典型例题便可以将这个重点问题解决。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体现了怎样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我采用了主观题的方式,因为价值规律的作用是新课标删除的内容,但却是做题时分析材料最关键的依据,所以通过主观题的小组讨论就可以小结出三大作用,并将其形象的比喻为“棒子作用”、“鞭子作用”和“筛子作用”。

  3、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要分几种情况?有何规律?针对这个问题只需要老师列出商品的三种不同情况,再由小组以举例的方式解释其变化规律既可。

  4、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量、价值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到底如何应用?根据新授时总结的关系图,通过高考原题的解析能让学生熟悉这几组关系的考法,具体的计算类型总结要放在第二课时进行。

  设计意图:通过四个疑惑的讨论与分析,提高学生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检测了当堂所学。

  探究活动四:完美呈现

  6个小组的想法与意见综合在一起,用2分钟时间完成整理工作。 本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共同综合意见,将同学们都认可的调整最后以一个完美的框架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对展示组与点评组的合作,完成本节课的核心成果,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第三步骤:总结提升(预计用时3分钟,为学生预留2分钟内化知识)

  1、完善板书:学生将成型的板书框架总结在学案中,通过与原来小组总结框架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理解价格多变的原因、背后的规律以及价格变动形成的影响。

  2、布置作业:

  (1)温故:将本节课梳理成型后的内在联系框架熟记;

  (2)知新:按课标与考纲的要求将13个考点整理成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本节收获,为下一节课知识点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共选择了四种学法:

  (二)说学法:

  1、分析归纳法: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教材知识点内在联系的分析与总结,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2、讨论法: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3、知识迁移法:该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社会现象,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互动竞赛法:通过竞争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善于把握机会,抓住机会的能力,增强竞争意识。

  总而言之,这堂课给我的感触很多,反思如下:

  (三)教学反思:

  反思一:学生收获

  1、知识:掌握了价格多变的原因、背后发挥作用的价值规律及价格变动后造成的影响。

  2、方法:学会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整合,培养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方法

  反思二:本节亮点

  1、以互动提问的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以竞争方式开展成果展示,提高学习效率;

  3、开放性课堂,层层展开,步步探究,教师只是适当指导,控制探究进度,很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反思三:遗憾之处

  1、个别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高三一轮复习应有的状态,课前准备不充分;

  2、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还未能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二、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本课所在的第五组课文都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所选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四、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的细小动作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道理,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因此,我采用利用cai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课外文本拓展来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说学情】

  学生对盲人的内心世界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这对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有一定障碍。因此,我将在课前安排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写字等行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说教法】

  本课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勾画、批注、交流、朗读、书写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

  【说教学准备】

  cai课件包括《千手观音》的舞蹈片段、课文图片、海伦·凯勒的照片及音乐磁带。

  【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我让学生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片断,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目吗?看了后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只停留在对节目的赞美,我适时提醒学生这是一群残疾人表演的,从而引入课文:“一群残疾人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真是一个奇迹。有个盲女孩也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吧!”随即板书课题。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 播放大家熟悉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生动、鲜活的情境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品析语言,探究体悟

  首先提出问题:“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板书:“创造奇迹“。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并在书旁标注自己的感受。再在四人小组内讨论,接着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用课件相机出示语句,帮助理解。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句子,如 :

  句子一:“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我提出问题:“为什么你认为这是个奇迹?”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她是一个盲女孩,却能在花丛中走的很流畅。引导学生抓住“流畅”一词,让学生感受一个盲童能够流畅的在花丛中穿梭说明她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热爱之情。

  句子二:“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用课件出示另一句子“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让学生比较朗读,说说哪句更好,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感受安静创造的奇迹,同时读出作者惊讶。

  句子三:“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先让学生说一说对“竟然”的理解,“竟然”可以换成什么词?用“竟然”来说一句话。通过这个过程既对学生进行的词句的训练,又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接着我说:“现在大家都是安静,请闭上眼睛,伸出双手,边听老师的朗读边想象做动作,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一环节的安排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安静当时的感受,使学生与安静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了解到正是因为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才是她抓住了这美好的瞬间。

  句子四:“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提出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这一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再次深入安静的内心,去体会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这个版块的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老师要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以引导,所以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把握的难度也相对大些,因为学生交流的答案不是按照教师预设的进行,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声读一读课文,再次享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通过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沉浸在安静的体验中,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接着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相片,教师随机旁白:“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从这些事例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或感受?请随着音乐,打开心灵之窗,写下自己所思所悟。”教师巡视,发现好的感悟向全班推荐。最后总结(屏幕打出语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引导学生齐读这句话。

  本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运用、音乐的渲染和课外人物的介绍,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残疾人也不例外。当最后出示引领全文的这句话时,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的突破了难点。同时通过写所思所想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读、写很好的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四、积累语言,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和背诵下来。

  2、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设计办小报的作业,正是基于这一指导精神。

  【说板书】

  17、触摸春天

  安静──创造奇迹──热爱生活

  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说课稿 篇8

你们好!

  今天,我就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与朱元思书》,进行说课汇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具体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就编排而言,将其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选文,旨在突出其较好的典范性。而且本文是人教版与语文版的共有篇目,可见它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就教材而言,这篇课文与其说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不如看做是用清词丽句构成的一篇山水小品文:画面秀美奇绝,笔触鲜明生动,结构层次井然,句式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 识记与理解目标:使用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通过美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设计意图: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一设计正是体现出这一理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设计意图:六朝书信多景语,本文秀美奇绝,清新隽永的景物描写正好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了解古代文人的高洁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同以上的教学目标第1点和第2点。

  2。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设计意图:此句是本文的文眼,也是情感升华、主题升格的关键点,但是学生不易由表及里,会出现理解的偏颇。

  二、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八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一个大好时机,在七年级已有的文言文知识上建构新的文言知识,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峡》、《湖心亭看雪》等优秀的写景文章。学生有鉴赏美文的基本能力。但是八年级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喜好会出现明显差异,我们的教学要能够关注到对于文言文没有感觉的学生。

  “以学定教”是课堂教学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美听、美读的朗读教学法。

  设计意图:美读美品、美文美教。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朗读尤为重要。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课堂始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美,感知文意美,感受音韵美,完成教学重点。

  【学法】“三步朗读法”读准、读懂、读透,进行探究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上。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学生要充分预习课文,不仅是了解文章内容,解决读音等问题,而且要对课文有初步的思考和理解,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那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美感体验

  2。收集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了解“文体清拔有古气”的“吴均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文本,有利于在课堂上生成更多的知识。

  【新课导入】

  多媒体滚动播放富春江的优美画面,由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导入。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 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宋 苏轼)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 吴桓赞)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 刘嗣绾)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桐庐的山水就是大自然用巧夺天工的妙笔留在人间的一幅画。这节课我们就随吴均去走一遭。

  设计意图:教师富有启发性和情绪渲染的情景导入,优美的画面与优美的诗句相结合,在视听觉与头脑中让学生感受富春江的美,从而进入新课讲授。此环节设计3分钟。

  【新课讲授】

  (一)、读准。(时间8分钟)

  1。自读课文,读准读音。

  2。齐读课文,注意朗读停顿

  3。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消化读音和停顿。

  4。闭上眼睛听优美的配乐朗读带,欣赏朗读之美从而把身心沉浸在课文中。

  5。学生配乐齐读。参与美感之旅。感受本文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设计意图:根据“三步朗读法”的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5个步骤。

  (二)、读懂。(时间12分钟)

  1。默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并引入词语学习小游戏,填出文言词,并解释意思,然后延伸到现代汉语的成语,进行对比:

  文言词语 现代成语

  风烟(俱)净 万籁俱寂

  天下独(绝) 绝代佳人

  急湍(甚)箭 甚嚣尘上

  千百成(峰) 峰回路转

  千转不(穷) 山穷水尽

  百叫无(绝) 不绝于耳

  疏条交(映) 相映成趣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要求有:“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此环节正体现出这一点。

  2。“泉水激石”怎么不用“泉水击石”呢?“皆生寒树”中怎么用“寒”来形容“树”呢?“猛浪若奔”中的“奔”为何不可以理解为动词“奔跑”呢?

  设计意图:不要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字词理解方面的提问。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在词义辨析的基础上开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激发学生的知识再生成。

  (三)、读透。(时间20分钟)

  〈一〉问题探究,学习结构。(时间5分钟)

  此环节采用的方法是引领学生回忆《三峡》,然后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并填补图示,完成课文结构的学习。

  1、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

  接着本文又写了哪些内容?

  “异水”和“奇山”(分写)

  由此感受本文整齐、严谨的结构,品味结构美。

  2。作者是如何表现富春江的美?

  ①学习第二段。从水清,水急的角度感受水之异。

  ②学习第三段。从形、声、色的角度感受山之奇。品味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③齐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

  猛浪若奔 水之(急)

  天下独绝

  负势轩邈 山之(形)

  (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横柯疏条 山之(色)

  设计意图:维果斯基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此环节就是在建构主义和比较阅读下的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学习志趣。(时间15分钟)

  本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讨论和课堂争辩相结合,集体解决以下问题:

  1。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能够以这样的妙笔去描绘山水的人,以这种欣赏的心态享受山水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仁智之慧的人。所以他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来表述山水的魅力。这句话仅仅是在告诉我们碧水险峰的魅力吗?

  2。品味作者的这种兴趣,比较其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隐居情怀有何不同?

  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相比之下少了一份悲观,多了一份豁达,更具有一份常人的心态,使人倍感亲切。

  3。文中已经用“窥谷忘反”和“望峰息心”两个句子点题了,文章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多好啊,为什么又还要加一句景物描写“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呢?这会不会冲淡主题?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此环节的设计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师生共同讨论,挖掘思维潜力,拓开整体阅读的空间,深入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四)、小结:(时间2分钟)

  教学流程图:(略)

  设计意图:“方法是穿过峰巅的响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本课重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小结,方法的收获也是本课教学中的亮点。

  (五)、作业: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

  猛浪若奔 水之(急)

  天下独绝

  负势轩邈 山之(形)

  (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横柯疏条 山之(色)

  四、教学效果预期:

  通过教学的实施,预计会产生如下效果:

  学生通过有情诵读课文,训练了语感,增进了兴趣,掌握了赏美的技法,并对美文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赏析。从而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方法同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了师生沟通、生生交流的和谐课堂。

  如此设计,难免存在不可忽视的疏漏与问题:

  1。如果教师感染力不强,学生体验性就不浓。

  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的韵味与美感很重要,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控制不好,学生对美文的体验就不浓,理解就只限于面,未深及里。

  2。教师预设不够细,学生的生成就不会广。

  在教学环节中,由于学情的复杂,初估的学情不一定准确,教师的预设就会有很多漏洞,致使学生在读透这一环节中,可能会呆板、牵强、空洞,生成不美,生成不深,影响到难点的突破。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则寓言童话,讲的是北风吹来,青草枯黄,梧桐落叶,鸟儿躲藏,小鱼却不害怕。让我们看到了北风缺乏自知之明、狂妄自大以及小鱼面对强者毫不畏惧。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北风、青草、梧桐、小鸟和小鱼的样子,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 说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生动、形象,情节简单,富有童趣,孩子们较欢迎。但是,一年级的孩子刚开始学习篇幅较短的诗歌,现在一下子跳跃到学习篇幅较长的寓言,就学生认知水平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心有所感而无法朗读到位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由情而动,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形象的感知,读准、读好课文。初读课文时多数学生可能不能很好的领会文章的意图,总是以“北风强大,我喜欢北风”的话语来表达观点,当然,学生这样说也无可厚非,但不能满足于此。因此在教学时要适时地采用对比、迁移等手法引导学生从另一方面出发,体会小鱼作为弱者而与课文中其他事物完全不同的表现,学生就能表达出新的观点了。

  1、教材简析。

  《北风和小鱼》是苏教版第一册里面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北风吹来,青草枯黄,梧桐落叶,鸟儿躲藏,北风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大,不把小鱼放在眼里。勇敢的小鱼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了,躲在水底捉迷藏,快乐地生活着。课文讽刺了北风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

  2、重点、难点。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为主线,做到熟读成诵,使学生在读中感悟、领悟、顿悟。因此,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体会小鱼面对强大北风时毫不畏惧的精神作为本课的难点。

  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9个生字,两根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有自知之明,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体会小鱼面对强大北风时毫不畏惧的精神。

  三、说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图示法,表演法,愉快教学法和“扶—半扶半放—放”等教学方法。

  1、指导观察法。

  《北风和小鱼》这篇课文描写北风呼呼地吹,下着鹅毛大雪,河水结冰的场景。这对于生活在一年四季如春的海南孩子来说非常陌生,学生不容易理解,而教材的插图既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绝好教材,有时拓展学生思维与深化学生情感的教材资源。所以我采用指导观察法。

  2、情景教学法。

  借助挂图再现情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使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这种教学方法尤其适合用在低年级教学中。一方面,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有明显优势,用此方法,让学生从感觉形象入手,以情激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充满童趣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北风呼呼地吹”“”等学生乐于接受的,能享受其间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农活兴趣,营造鲜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活动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乐。

  3、朗读感悟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本课教学中,我灵活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分角色表演等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读书、发现。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的方式方法,如个别读,小组读挑战读、比赛读、表演读等,不断激发学生情感,从学生阅读实际出发,在读中体会,读中激情,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

  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一定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妄自尊大。

  五、 说教学重点、难点:

  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严寒中,小鱼作为弱者却对北风毫不畏惧的精神。

  六、 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样的理念,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1、情境创设法;2、品读感悟法;3、对比迁移法。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导入时我准备播放呼呼的风声,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寒风凛冽的情境中。接着为学生创设一次口语交际的机会,让学生来说一说,“你听了这声音,有什么感觉?”学生会说:“真冷呀!”“很冷”“非常冷”“冷得发抖”等。乘此机会教给他们“寒风凛冽”“北风呼啸”等词,增加词语的积累,丰富他们的记忆仓库。

  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北风来时身边的哪些事物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能用口语表达出自己的观察所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他们在头脑中再现已有的生活经验,奠定学习课文的感性基础。

  2、多边互动,学习全文。

  (1) 学习一、二自然段。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第一自然段,然后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指导学生观察好三样事物的变化并以此为契机指导好朗读。在指导朗读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青草变了颜色”,可以让学生说说青草原来是什么颜色?现在又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得到对颜色的鲜明比较之后,朗读起来的感情色彩也会更加浓烈。接着引读第二自然段:北风看见了,觉得自己——,洋洋得意地说—— 学生们边演边读,个性张扬,就能充分体会到北风的骄傲自大。

  (2) 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本段教学采用品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等方法有侧重地理解一些重点词句。学生通过“气极了”、“猛吹”两词的品读,联系上下文想北风为什么这样做?有的学生会说:“因为青草、梧桐、小鸟都怕它,它不相信小鱼会不害怕。”有的学生会说:“因为它非常生气,想给小鱼点颜色看看,让小鱼也害怕。”还有的学生会说:“因为它要小鱼也害怕自己,显得它非常了不起。”以此感悟北风的蛮不讲理就顺理成章了; “小鱼要遭殃了,它会怕北风吗?”,一问激起千层浪,抓住“捉迷藏”一词,体会小鱼的自由、快乐、对北风的强势力毫不畏惧的情感。随着学生对一些重点词句理解的加深,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在他们脑海里就会逐渐清晰起来,这时朗读便可水到渠成,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过来又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获得更深的思想启迪。这时再读北风的“非常得意”,就能体会到北风由于过于自信而变得可笑的举止。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朗读的重要性。以读为本,读中促思的教学思路,加上生动活泼的情境创设,一定能让学生顺利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思考的乐趣,语文的乐趣。

  2、 总结课文,拓展知识面。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要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延伸到课外。新课标也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运用语言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迁移训练。通过“自然界中,还有谁也和小鱼一样不怕北风?”的练说这一设计,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把课堂教学拓展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 学习生字。

  本课时安排学习“口、和、知”这三个生字,这三个生字在字型上有相似之处,都含有“口”,可以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比较,促进形象感知,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生字就不是一件难事,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书写上。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2.【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3.【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4.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5.【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6.【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

7.【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4篇

8.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