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17 08:57:3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设计的班会课主题是:《好习惯助我成长》,以下我将针对本课设计进行说课。

  对于此主题我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是主题背景,第二是目标制定,第三是活动流程,第四是达成情况,第五是教学反思。

  一、主题背景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于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低年级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如果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将终生受益。我们班孩子活泼可爱,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兴趣,而且对学习有较强的主动性,但个别孩子个性较强,自控能力较弱,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课堂上时常是老师在上面讲,部分孩子只是专注于听老师讲课,不善于听取同伴的发言,个别孩子甚至整堂课都游离于课堂学习之外;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被少数孩子包打了天下,大多数孩子成了课堂的陪衬。从日常的观察记录看,大多数孩子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时注意力比较集中,越往后注意力越分散,越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带着困惑和家长们沟通发现家中也是如此,从家长反映情况来看,一年级孩子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做作业的姿势不端正,往往边做边玩,不够专心,大部分家长都是自己陪孩子一起做作业。看到这些不得不引起我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教育的现状呢?我把原因归因在:一、前期的教育不够扎实,二、家校未形成合力。针对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和家长们的教育现状,我选择了本主题《好习惯助我成长》。

  二、目标制定

  通过这节课我想要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做到上课专心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书写认真工整等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课堂辨析,让每个孩子都能争做“良好习惯小标兵”。

  3、课内外结合,表扬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在班内掀起人人争学习习惯花的热潮,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下面我来谈一谈设计这节课的具体做法。

  三、说主题活动过程

  (一)前期准备

  针对教学目标,我开展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第一阶段:通过学生和家长问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寻找自己和他人身上存在的优缺点;第二阶段:收集材料,比如校园美景图片;歌曲《上学歌》、好的学习习惯的儿歌和《大卫上学去》绘本;制作“五色花”花瓣等;为的是主题班会顺利有效地开展,能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明方向。

  (二)说教学流程

  1、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本环节我为孩子播放美丽校园风貌图片,意在激发孩子热爱校园之情,引言:小朋友,瞧!我们的校园多美丽。(播放校园幻灯片)一起唱起《上学歌》。为荣升一年级学生而感到自豪,更为“成为少先队员”满怀期待,导入: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少先队员,入队现场多么让人自豪,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总结。

  此时为激发孩子内在的“好习惯”不断努力前进而驱力。

  2、第二环节:学习绘本,明辨是非。绘本画面精美,富有内涵,能给孩子美的熏陶。它能激活孩子的想象,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绘本《大卫上学去》是孩子喜闻乐见的题材,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生动而又浅显易懂,由此借助丰富的图画使孩子们在阅读文字时觉得更为简单,通过直观化的绘本内容,孩子吸收、激荡、转化着各种观点,在无形中提升了文字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其中的道理。欣赏并学习绘本《大卫上学去》。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大卫?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学生?老师总结:老师想,在坐的你们何尝不是一个个的大卫呢?

  第三环节:身边榜样,树立标榜。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更何况是身边的好榜样,触手可及,容易言传身教。本环节我将好榜样显性化,小组寻找并讨论身边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小伙伴的身影,交流汇报优秀典型案例,其余小朋友边拍手边评价进行互动,一方面为的是调整与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将思考与评价融合。同时与之进行对比,反差不好的学习习惯,查找差距,取长补短,让孩子们共同进步。

  老师追问不好的学习习惯呢(指名交流,同伴互促)

  最后老师总结:我们一定要改正这些坏习惯,培养好习惯。

  第四环节:自主实践,自我评价。我们班的孩子喜欢直观、生动的评价,于是我在本环节中以“五色花”为激励工具,(出示:五色花)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花瓣呢?

  花瓣一:上课专心听,不讲话,不搞小动作;

  花瓣二: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花瓣三:作业认真仔细做,书写工整;

  花瓣四:书写姿势端正又规范

  花瓣五:作业按时完成并上交不拖拉,有错主动来订正。

  养成了这些好习惯,就可以开出一朵鲜艳的大红花(向学生展示自己贴好的大红花)。

  标明各色花瓣所代表的好习惯,寓抽象枯燥的语言道理于游戏中,让孩子动手操作,在自评、他评中,正视缺点,扬长避短,在互学、共勉中,促进每一个孩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成长。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拓展延伸。本环节我将课堂延伸,将习惯延续,课内外结合。首先大屏幕出示关于学习习惯的儿歌,教学生的熟读儿歌,同时理解儿歌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儿歌中的学习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先进行总结过度:好习惯将陪伴我们一起成长!再(出示儿歌)配乐,师生齐诵。

  我们都是小学生,培养习惯最要紧;

  上课应当专心听,积极开动小脑筋;

  作业认真仔细做,按时完成交得勤;

  有了错误要订正,知识才能学得清;

  学习要有好习惯,我们牢牢记在心。

  最后拓展:好习惯,我养成。“学习习惯反思卡”将课堂所悟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家校合力共同督促。

  四、达成情况

  本次课在充分的前期观察与问卷调查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的符合班情的活动目标,活动中以创设美丽校园的情境为导引,以谈话引导为形式,巧妙引入绘本故事与儿歌诵读,发挥课堂这个主阵地的效应,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实践、自主评价,寓教于乐,边思边悟,激发爱学校、爱学习的情愫,明白只有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将课堂所悟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课内外结合,家校合力共同督促。从学生的认知反映来看,学生们对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明确的意识;从学生的行为评定来看,明辨了好与坏习惯的区别,从而能正确管理好自己的学习习惯;从学生的日常行规观察中来看,学生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对其他人也有所监督与提醒,良好的习惯氛围在无声的身教中蔓延开来。

  五、说教学反思

  这节班会我通过直观图片的刺激、生动故事的欣赏、有效的实践操作等,多样形式的组织引导,让学生能够辨别出正确的与错误的一些行为,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一

  些好的习惯。

  由于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所以除了在班会课上展开习惯养成教育,其实在平时任何时间都要落实关于习惯养成的培养,总之,良好习惯养成教学是持久战,班主任必须和学生共同努力,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渐自然习得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本主题班会设计比较粗浅,敬请各位专家、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及接受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本课在教材中居于第五单元的位置,在前几单元中,已多次涉及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环境”,教学要求通过课文的学习从中明确: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

  《治水必躬亲》一文既涉及“人与自然、环境”这个大主题,同时又是一篇议论性的古文。文章论述了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说明只有躬亲、清廉,才能治好水。文章由治水要防止的现象说起,继而说明要躬亲的原因,之后提出中心论点;紧接着运用例证法,举海瑞治水的例子,论证中心,同时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一实一虚,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中心。通观全文,观点鲜明,结构严密,论据确凿,令人信服。

  谈学生

  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具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而且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大胆地去质疑;但议论文知识学生还不曾具体涉及,因此议论文知识的学习就成为本文学习的一个难点。

  讲教法

  本节课按五个板块进行:激情导入、读文解意、读文品味、思路延伸、课后探究。每个板块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知识联想法等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质疑和探究。首先以诵读的形式初步理解课文,接着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进一步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品味分析重点句段,理清文章思路。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由治水联想到做事,使学生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应做到事必躬亲,注重实践的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学生由“入书”到“出书”,既牢固地掌握了文言文必学知识,又扩大了教学容量,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述过程

  【学习目标】

  1 、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积累文言词汇。

  2 、学习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3、认识海瑞这一人物形象,进一步认识到不只是治水,做任何事都要“躬亲”、“清廉”的道理,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重点:疏通文意,理解文中所讲述的的道理。

  难点:论证方法的运用。

  学习过程:

  导入: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地制宜,终将水患治服。被后世传为佳话。

  你还知道哪些治水的人或事?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清官海瑞,他体恤民情,严惩贪*污吏,被称为“海青天”。可同学们知道吗?他在治水上也颇有成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海瑞治水的文章《治水必躬亲》(板书),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水患的。

  (阅读“资料链接”了解作者与海瑞。)

  自学导引:

  1、朗读课文,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扫除文字障碍。

  注意:下列句子句读“……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2、参考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疑问的词句可查找工具书。

  3、理解课文:

  (1)、若治水不躬亲将带来怎样的后果?(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先说明治水要防止的现象,用两个“不可”从反面强调,然后用“盖”领起下文,论述 的原因,并用两个双重否定句强调治水必须 、 、 的重要性;然后得出结论:“ ”。第二段举海瑞治水为例来证明论点。先正面讲海瑞治水不但 ,而且 ;接着从反面说,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来说明。

  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用 论证,说明治水不但要 、而且要 。

  (3)、本文论述了 的道理,说明只有 、 才能治好水。

  合作探究:

  1、学生小组交流本文应注意的一些生字及其读音,然后小组内互读纠误,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语调,安排展示形式。

  2、小组内尝试翻译课文,互相指出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并纠错,推选翻译展示代表。

  3、、理解课文:

  (1)、交流自学内容。

  (2)、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在我们今天有没有这样的人?

  (3)、课文中举海瑞治水为例来证明论点,请举出其它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4)、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要躬亲吗,结合现今社会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各一,阐明躬亲、清廉的重要性。

  交流展示:

  1、学生展示课文朗读,然后齐读课文。

  2、学生展示课文翻译,师生作适当的补充与归纳。(可相互质疑,加深理解。)

  3、交流课文内容理解,小结:课文论述 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 的方法深刻地指出治水 与 之间的关系。

  巩固提升:

  1、解释下列加框的词语。

  (1)泥于掌故( ) 2)非咨询不穷其致( )

  (3)不可执一( ) (4)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2)、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3、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4、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古代像海瑞一样清廉的官吏还有很多,请再举出一例,概括叙述这个人的主要事迹。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分析:

  《船长》是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时,镇定自若,指挥60名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位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小说按“遇险—自救—殉职”的思路展开故事情节,“遇险”是起因,“殉职”是结局,着力描写的是船长哈尔威船长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表现了船长高尚的“忘我”精神,显得结构完整,重点突出。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舍己救人。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援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目标1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我把杜郎口的模式及“任务导引教学法”两者相融合,课堂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朗读,通过学习,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能够理解文章的脉络,对哈尔威船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过了一天,学生对只是可能有所遗忘,为了让他们温故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明确任务,学有方向。

  根据教研室提出的“任务导引教学法”的实验课题,结合杜郎口的教学模式,我与学生共同制定了本节课的任务,即“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读一读课文,画一画句子,做一做批注。”让学生学有目的,学有方向。

  (三)、品词析句,体会精神

  新课标要求,理解课文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而研读文本就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了,学生在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之后,结合昨天的预习,我让学生再去读一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或感悟,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以达到补充与完善的目的。

  给予了充分的时间之后,学生开始交流了。我重点与学生讨论以下语句:

  1、3小节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这一句中的“吼”字,能体会出船长的沉着、镇定、不慌乱。“妇女先走,60人全救出去”可以体会出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及舍己救人的形象。

  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紧紧抓住“吼”字指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船长大难临头时的沉着与镇定,通过剖析哈尔威的吼声,使学生进一步丰满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而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的为人是通过什么描写来体现的呢?”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从而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2、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大副的对话

  我原本准备引导学生从“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嘈杂,”“简短有力的对话,”“够了,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些句子去体会,去感悟船长冷静、沉着、机智、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再理解“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一句时,再让学生们进行想象,大副会开枪吗?并说出理由,学生们经过想象之后,说:“我认为他会开枪,因为军令如山倒,”也有人说:“船长下达了死命令,若者的有人抢先的话,开了枪,也是为了杀一儆百,控制混乱的局面,保证让更多的人逃生。”……不管是哪一种答案,在同学们的分析之中,哈尔威船长指挥有方,镇定自若,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仿佛就出现在人们面前。接着我再问:“哈尔威船长的为人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呢?”“语言描写。”从而又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3、22小节“沉默了,伟大的灵魂……”

  这一句,学生只要理解了“伟大的灵魂”指的是富有谋略,沉着镇定,指挥有方的人性美,就可以理解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接着我再问:“哈尔威船长的为人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呢?”“神情描写。”从而又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4、25小节

  这一段也是说哈尔威船长的那种伟大的形象,要通过朗读,读出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崇敬之情。

  5、29小节“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做,一句话也没说……”

  学生通过朗读,很容易能体会出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然后再通过朗读,读出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崇敬之情。

  五、读写结合,升华感情。

  课文学到这儿,哈尔威船长的那种忠于职守,舍己救人,沉着镇定,人道主义的伟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已有了很深刻的印象。此时,让学生借助纸笔,拉近时空的距离,与哈尔威进行交流或对自己今后提出的希望,力图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六、总结全文。

  此时学生已经与哈尔威船长进行了交流,情感得到了升华。教师再配以激情的朗诵来结束本节课,让学生的情感达到最高峰。

说课稿 篇5

  关于教材:

  1、教学课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狼》

  3、教学目标:

  1、 根据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准确、形象诵读课文,把握其故事情节。

  2、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 积累成语。

  4、教学重点:

  1、 注重朗读,紧扣情节,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5、教学内容:

  1、 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 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 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

  的不同表现。

  4、 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 拓展:积累与狼有关的成语;进行课文写作上的评价。

  关于教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结合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具:投影资料:《狼》故事情节投影胶片。蒲松龄介绍投影。问题设置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 ,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4、 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针对这篇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程序:

  (一)、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教师范读,力求引入情景。

  2、学生讲故事,带入情景。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增强形象感。并归纳故事情节。

  3、集体朗读,再次体会故事情节。

  4、自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找出疑难,落实字句,共同探讨。

  5、个别朗读,读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设计四个问题,分别围绕:故事发生的客观条件;人狼搏斗的主观行为;人狼各自机智的体现;以及了解课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识面,检阅学生搜集有关“狼”的成语的情况,并造出相关的句子。

  2、拓展能力,评价式阅读。让学生各抒己见,用 “……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 的句式谈谈感想。

  (四)、朗读结束,加深印象

  (五)、作业巩固,深化新知

  教学设计(略)

  可视文字材料: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时间:傍晚 形势紧急 “屠大窘”

  地点:途中 麦场

  客观条件:

  力量:悬殊

  物资:“担中肉尽”(伏笔) 天时地利

  人 狼

  投以骨,复投之,直至骨尽 并驱如故

  主观行为:

  顾野有麦场,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 前后夹击,欲置人于死地。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一、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六、 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这一环节设计我主要考虑一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经过合作交流、筛选、分析、加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导入设计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最后一条河中毒最后一条鱼被捕 你们才发觉 钱财不能吃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第三板块、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第四板块、整体感悟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我们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第五板块:研读赏析(美读法)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第六板块:拓展延伸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二、三两个小组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的PPT呈现给大家,让我们用真实的画面来感受这两个悲剧。)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这样的悲剧?(第四小组展示)

  2、你身边有类似的悲剧吗?

  3、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第七板块:课外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八板块: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 教学反思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和语文学科有利整合,尤其是这一类科普文,初中语文每一学年都有此类文章,可以推广采用。由多媒体进入文本,先闻其声,引人入胜,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

  这篇文章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课。这一单元是游记单元,单元设置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掌握阅读和写作游记的基本方法。它同时也是一篇寄情于景的抒情性散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在高原上充满梦幻般美丽的青海湖。它不仅景色壮丽,而且生物资源丰富。作者通过这一篇散文,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说教学目标

  本课是一篇游记,根据游记这一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确定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观察景物的能力。(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3)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二、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第一单元游记中的第三篇,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文章体裁的阅读方法,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内容,体味文字中蕴涵的景之美、情之美。为了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标,我采用“1+1高效合作教学模式”中的“主体阅读模式”来进行教学。“主体阅读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自读感知——研读探究——讨论评价——拓展延伸”。教师在准备教案的同时,学生还要准备相应的学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获取信息、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说课材料(设计及授课教师 刘琳)《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说课材料(设计及授课教师 刘琳)。在老师的激励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互动,以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师生之间的协调互动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来共同完成这一课的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树立“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该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应该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进而形成新的高效课堂运行机制。这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是:

  第一个环节:自读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观看青海湖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充分预习文本内容。进而让学生对青海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所学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研读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

  学生在预习中又相继提出了自己的问题:1、青海湖哪一处景色最美?2、如果让我们自己编排游览青海湖的行程,怎样安排最为合理?

  这些问题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共鸣,因而也纳入到学生共同研讨的范畴之中。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分组让学生把自己所找景色及观察顺序板书到黑板上。

  第三个环节:讨论评价。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青海湖是美丽的,假如你现在是一名导游,正带领着一个旅游团来到青海湖旅游,请你依据这篇文章,选取青海湖的一个景点,拟写一段导游词。可以灵活地选取文章中优美的句子,添加到你的导游词中。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充分研讨文本的基础上,自己写出导游词,并交由本组同学加以讨论,最后选出优秀的答案加以展示。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

  在这一这环节中,我重点设计了这一道思考题:作者希望人们来到美丽的青海湖游览,又怕这里的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青海湖的旅游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又不致于破坏青海湖的环境?

  这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思辨。而在讨论思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往往会逐渐统一起来。

  学生在自己的学案中甚至还拟了一些保护青海湖的宣传语,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这四个环节,师生共同研读文本,充分体会到这篇游记所蕴涵的语言之美、景色之美、人文之美。

  四、说教学设想

  在教学时,教师要十分注重创设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良好氛围,如: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海湖蓝色的湖水、青青的草地、迷蒙的鸟岛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说课材料(设计及授课教师 刘琳)古诗词鉴赏。还可以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意韵之美

  在第四个环节中,如果时间允许,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教师为学生实现新的发展所创设的有利的教学情境,会很自然的将学生带入到青海湖那神奇而壮丽的风光之中。

  五、说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设计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在进行第二个环节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到黑板上自己去书写从文章中找到的青海湖的美丽的景色。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容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发展、学生主动发展的良好效果。

说课稿 篇8

  《线的秘密》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线条,这些线条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感受艺术作品中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体验用线作画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课前,有一位名小朋友刚刚学会了用绳“翻叉叉”的游戏,邀请我和她一起玩,还自豪地向我介绍翻出的花样,不断地询问我设计的各种线条造型……渐渐地我发现身边感兴趣的孩子越来越多,我想“翻叉叉”的线条不正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一年级的小朋友正处于形象思维非常发达的阶段,他们爱提问,爱动手,何不将“翻叉叉”的游戏导入教学,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有趣的情境,与“线条”朋友一起去漫游,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从中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线条,体验用线作画的趣味性。

  教材分析

  线条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也是作者用来表达感情的要素。由于运动的方向,使用的材料,排列的方式,描绘的速度以及用力的轻重不同,线条会产生许多变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古今中外的许多绘画大师为我们创作了大量的线画经典作品。

  本节课安排“我们身边的线条”,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线条,这些线条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感受艺术作品中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体验用线作画的趣味性。

  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立足于教材,结合三年级的小朋友正处于形象思维非常发达的阶段,他们爱提问,爱动手等特点,破除了美术学科本位的束缚,借助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翻叉叉”游戏、寻找“线条”朋友、动手感知、听音乐联想、挥舞彩带体验、作品欣赏等趣味的美术活动形式和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引导孩子们观察、体验、大胆地创作,充分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

  ㈠.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新课程理念强调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线条是绘画最基本的语言之一,它最直接、最简便地反映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具有美感的线的自然物、人造物,特别是艺术作品,因此本课设计利用游戏、音乐、舞蹈、多媒体可视形象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线条,这些线条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感受艺术作品中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体验用线作画的趣味,让学生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同时也促使学生去关注生活里的细节,这也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美术素养之一。

  ㈡在感知活动中激发兴趣,鼓励创造

  1、创设情境,唤起学习的欲望,使孩子们主动地去观察和表达。

  2、注重教学综合化,进行跨学科学习,将音乐、舞蹈、科学等教学内容和方式引入课堂,进行多感官的感知、体验和领悟,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3、挖掘、感受艺术作品中线条所具有的丰富表现力,创作出有独特个性的线条作品

  4、通过展示作品和评价、做线条表演游戏,进一步体验、理解线条的无穷魅力,发展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教学内容与目标

  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节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线条,认识线条,感受线条,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进行表现的能力。

  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线条的美感,并初步尝试其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线的组织。

  教学程序

  一切好课行如流水,习旧引新重在激趣,探求新知力求自主、创新,巩固发展启智培能。为此,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我作如下设计。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翻叉叉”的游戏吗?老师今天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就藏在这“翻叉叉”的游戏里,你们猜它会是谁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启发学生边玩“翻叉叉”游戏,边在彩绳中寻找线条。)

  设计意图:创设愉快的情境,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综合探究

  画一画: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能到前面来把它们的样子画下来吗?

  (请两位同学在投影仪上画出几种线条)

  师:同学们画的线条真漂亮。你们知道吗?这位新朋友还会变魔术呢,不信?你们看,这样的线条叫什么名字?(分别出示“直线”和“曲线”的课件)

  生:答(略)。

  师:同学们再看这个线条,它和刚才我们看到的曲线有点像,不过有些地方不一样,谁能找出它们的差别呢?(出示“折线”课件)

  生:曲线是圆滑的线条,这种线条有棱有角,不断转折,应该叫“折线”。

  师: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如果这些线条碰到一起,会是什么样子?让我们来瞧一瞧。(出示“交叉线”课件)

  生:线条碰到一起像渔网,我认为叫“交叉线”。

  设计意图:启示性语言,引导学生认知线条,师生对话的方式,在互动****同构建出线条知识。

  找一找

  师:线条这个新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其实说是新朋友,也不完全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线条无处不在,线条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周围到处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线条。现在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线条”好吗?

说课稿 篇9

  从选定教材,查找资料,三次试教,以及不知道多少次的修改打磨教案,课件,近一个多月的时间,每一环节,每一句过渡语和总结不知道在我心中回放了多少次。磨课过程中让我对品德课堂转型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有一些困惑。

  一、明确教学目标,有舍才有得

  1. 正确认识学生的起点

  在课前在班中进行了一个小调查,发现孩子们去过云南的只有2个同学,对云南的缺少一定的感性认识,而对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了解也仅限于本单元1.2两课的学习,更缺少生活中的积累和体验,在上课前也做过小调查让学生写写自己愿意了解的少数民族风情,但是发现学生各有所爱,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来选择学习内容似乎是不可能的。

  2. 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确定了教学目标

  本课教材内容比较繁杂,云南这么多少数民族,可介绍的内容从民族艺术、服饰、文化等涉猎的内容也可以有很多。如果不会取舍,内容选择过多,那结果一定会使教学目标过多,煮成一锅没有主菜的杂菜。教学过程蜻蜓点水,匆匆而过。如果从仅学生兴趣来考虑,课堂趣味性来考虑,那么民族服饰也许可以列为教学内容,但是仔细研读教材后我发现民族服饰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56个民族是一家》中已经有过涉及,不适合重复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仔细研读了教材,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确定了教学目标。简单的其中之一就是让学生理解民族建筑和民族节日与文字文化之间的关系。舍弃了许多不合适的内容后,明确目标后,教学板块自然也清晰了,聚焦建筑和节日。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所有的教学环节必须为目标服务,去除一些无效环节。在第3次试教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团队都发现,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我设计的一个傣族小导游的带领同学们游民族村的这个环节,太假、太空,而且中间有一个环节对傣家概况的介绍和教学目标无关,所以在今天的课堂上这个环节去除了。另外在原本的教学设计中在聚焦彝族火把节这一板块中还有一个环节是跳阿西跳跃的舞蹈,但是最后也因华而不实,与教学目标无关被删除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再精彩的环节如果不能很好的为教学目标服务,那么即使再闪亮也是画蛇添足。教师有得时候要忍痛割爱,懂得取舍,真实有效才是课堂的生命。教学目标的定位植根于整个教材体系,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并读懂教材,懂得取舍,那么教学目标的确定就会更加准确,教学板块自然也清晰了。

  二、给的适时有效,给的有智慧

  这样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常识性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材料,但是给予也需要智慧。我们需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有智慧的给予。所以我在课堂上注意所有的资料给予都建立在学生思考后有疑问的基础上,例如给学生傣家竹楼和苗族吊脚楼学习的资料是在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资料无法解答疑惑,又特别想要解决自己的疑惑的时候,给资料也并不是学生思考的终结,而是希望学生通过两则资料的比较,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例如猜一猜入彝族人为什么要过火把节的问题,都是希望改变教师给予学生信息的方式,希望学生的思维在与教师资料的碰撞中燃起更多智慧的火花,同时也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思考获取信息。

  三、点面结合,为学生后续研究服务。

  如果把学习比成学习捕鱼的过程,那么要让学生学会捕鱼不仅要把池塘还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时指导学生学会捕鱼的方法。在学生还不会捕鱼的时候,即使教师把池塘给了学生,也许学生也只能在池塘上扔几个石头。同样的在品德课堂上在我们要先给予学生学习的方法,他们才有独立学习的可能性。作为《少数民族之乡——云南》学习的第一课时,我的任务就是给予学生学习的方法。而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是,让四人小组的同学在民族建筑、节日或者音乐、文化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进行后续的研究研究,并在课堂上小组汇报,并且模仿一站到底,进行民族知识小擂台。

  于是在本节课教学中,在民族建筑教学中老师们可以看到我以两大楼为重点,以白族民居,和两座佛塔为次重点,努力做到把点做足、做透,真正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研读材料,了解民居和自然环境、民族文化之间关系,努力营造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获取、整理信息、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以其他的特色建筑作为面,希望通过简单了解,让学生对各种民居多一些认识,并且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民居进行独立研究打开学生认识民族建筑的窗口。

  点抓紧,面扩散。点面结合,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既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知道学生研究的方法。比如在在学习民居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对比研究法。同时注意面的扩散,让学生能从自己的角度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巧妙地点面结合能让教学既有深度又又:广度,使教学更加有效,同时也能让学生既掌握研究的方法,有寻找到研究的方向。我想如果我的品德课能够给打开 一扇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窗口,能过激发去学生想要去云南,想要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欲望,那么我的品德课堂就是让学生有所收获,给学生留下了一点痕迹了。

  当然在备课上课过程对课堂转型也有一些困惑,例如在教学白族民居教学环节是我昨天才临时加上去的,主要想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研究发现民居的特点和与环境文化的关系,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还是有些保守,给得太多,学生探究的太少,我想知道在这个环节中如何把步子迈得再大些,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另外也想知道如何使两大节日教学更显示他们各自的特点,更加灵动。

【【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2.【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3.【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4.【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5.【必备】小学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6.【必备】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7.【必备】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8.【必备】幼儿园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