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15 22:32:2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说课稿 篇1

  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各位老师一同研讨、一同学习。我们本节课的教研主题是:体会算法多样化,指导优化算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72页、73页的《有几瓶牛奶》。

  经过我们几位教师的研讨,对本节课的教学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有几瓶牛奶”的情境活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也是建立位值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⑴根据生活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⑵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⑶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习。学好这部分知识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20以内的数及其运算的经验,他们喜欢从身边的事例中学习数学。通过前面的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十进制。但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尽可能地安排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算理,优化算法。

  根据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方法的简便性。

  2、在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理念,教师将采用“引导——探究——发展”这一教学方式组织教与学的活动。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课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同时注重以多媒体课件和多种学具为凭借,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给淘淘介绍有营养的食品”的学习情境,课件适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两盒牛奶的数量提出问题,从而巧妙地引出了9加几的数学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探究算法,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第一步是指导列式。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画面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时,教师适时引导、评价。

  第二步是探索算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棒或圆片代表两盒牛奶摆一摆,说一说,或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然后,学生自由汇报算法,全班交流算法。这里先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优化完善自己的算法。在此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凑十法”,使学生发现几种算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这种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我今天说的题目是《江南第一楼》。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情、目标、重点、教学过程、板书、效果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和教法

  《江南第一楼》是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该单元以“风景”为主题展开。融汇了大量的优美词句。《江南第一楼》是一篇游记体材的写景文章。课文记叙了小作者跟随爸爸参观岳阳楼的见闻。文章条理清晰,首尾呼应。开头总起全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中间部分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先写遥望岳阳楼的宏伟气势,接着写岳阳楼巨副屏风上的不朽诗文。表现其悠久历史。然后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浩瀚的洞庭。以及听到的动人传说。结尾总结全文,点明题意,揭示人们称岳阳楼为:“天下第一楼”的由来。

  教学本文,要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老师的点拨下了解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激发学生探究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兴趣。感受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中年级过渡的桥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三、说目标

  本课条理清晰,词句优美,是一篇低年级习作的优秀范文。故而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灵活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岳阳楼景色的优美,激发名族自豪感。

  3、学会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了解总---分---总的文章结构。

  四、说重点

  鉴于本校的有利资源,针对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积累有关写景的优美词句,体会岳阳楼的景色优美,感受祖国博大的文化底蕴。

  2、学习本课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明主氛围中学习。为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深入的感受,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导入部分,导入力求简洁又能激发学生兴趣。

  2、课件展示,调动学生的各感官体验岳阳楼的宏伟气势。

  3、谈参观岳阳楼的感受,让学生锤炼语言,表达看法。

  4、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顺序课文条理清晰,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顺序,在此基础上按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浩瀚的洞庭的顺序组织教学

  5、美读鉴赏,融入文境,探索文路

  6、在教学中,我围绕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展开,引导学生勾画、探究、交流重点句子,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移步换景、转承启合的表达方式,学习“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以课文为典范,由读导写。

  7、领悟中心,情感升华

  通过“赏、读”领悟中心,知道岳阳楼是我国建筑上的瑰宝,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民族的骄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8、拓展延伸

  通过“赏、读、悟、说、写”迁移学习写作方法

  1、让学生领悟句子的说明方法,利用本校既有的资源“三谭书院”,让学生仿写、仿说句子。

  2、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写一篇作文:美丽的三谭书院。

  组织学生确定路线,收集资料,按进入校园的先后顺序,抓住三谭书院的有利资源,对学校的布局,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历史展开交流,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一写。

  六、说板书

  根据课文的游览顺序进行板书,板书力求全面、简明、清晰、直观。能将课文内容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说效果

  通过一系列的“赏、读、悟、说、写”活动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学以致用,让学生从学习课文写作方法到用学习到的写作方法写作文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从而巩固知识点。

  以上,我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板书、效果几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3

  一、课程信息

  本课程是高中一年级历史课《经济发展史》,属于文化课,美术特色专业的必修课程。包括三部分,分六学期完成,参考学时数每学期60课时。

  二、专业分析

  本课授课班级为8班,该班专业美术特色,是预备参加普通高考的班级,历史是必考科目。该专业对应的几个岗位是:一是升学,参加高考。除对美术专业如素描、色彩等达到与高考同等水平及以上之外,文化课上要求达到高考水平;二是从事美术设计及相关工作。要求学生具有较突出的美术技能,适应相关工作要求。

  本课程在该班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一是参加高考的必考课程,二是增强历史素养,增加历史鉴赏力。

  三、目标的制定

  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并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在知识能力方面,提高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经验方面,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国情,继承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理解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多样性,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高中历史核心课程包括三部分,即政治文明史、经济发展史和文化与科学技术史。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能力方面,通过图片、材料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树立对外开放意义,认可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四、课的思路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采用歌曲和文史材料导入,主要采用设问法、对比法及讲授法,其中采用讲授法时应注意条理,注意引申内容的逻辑性,便于学生理解。

  重难点突破上采用讨论、引导、分析来加以突破。

  依据本课内容与现实比较贴近,学生基本上都对某些史实有所了解,采用歌曲、图片、文史材料等手段辅助教学。

  本课教材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层层递进的方法得出结论,能够使学生了解对外开放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因而本次授课未对教材内容结构进行调整。

  五、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人数24人,班级学风整体状况良好,其中对历史课感兴趣的.5-7人,不愿学的3-5人。学生基本处于15-17岁之间,已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理论学习能力。但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探求欲念相对不足,这就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同时从目标、兴趣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六、评价方法

  1、习题评价:准备2-3到典型试题,通过测试评价课效;

  2、提问评价:通过复习提问、导入提问、课堂设问方式进行评价;

  3、学生参与课堂程度评价:通过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精神状态来进行评价。

  七、教学过程

  首先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及相关史料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本课第一个内容——经济特区的设立,通过图片——深圳成为城经济特区前后的图片对比、史料分析——经济特区发展的数据资料等,使学生了解特区设立的成就和影响,并进入第二个问题,经济开放区的开辟,通过阅读地图,分析沿海城市、沿海开放区的设立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此时,可将本课第一个内容经济特区设立与第二个内容经济开放区的开进行联系、比较,得出对外开放由点、线、面的发展过程。对于本课第三个内容,浦东的开发与开放,突出浦东开发对长江沿岸经济发展的意义,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即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八、课程实施的条件

  教室、教材、挂图等

说课稿 篇4

  一、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花未眠》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高一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未眠的海棠花很美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对美的理解:发现美,感悟美,体验美。从而得出三个结论: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自然美与艺术美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由于本文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握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地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并结合本课特点,特确定以下目标: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让学生建立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的意识。

  知识目标: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能力目标: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品味本文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鉴赏本文的语言,深刻体会重要语句的内蕴。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思路,理解文中引用诸多例子的意图。

  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的含义。

  二、课时安排及教法,学法

  (一)教学时数:1课时

  (二)说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勾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能尽快地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自学为主,自主合作探讨问题。

  本课是自渎课文,学生以自学为主,课前让学生利用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另外,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自主合作地探讨问题。

  三、教学设计程序

  教学根据"感受――理解――应用"的阅读规律,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抓住主要内容,按照"归类"的思维路径,组织教学活动。整个程序分为四步进行,具体是: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半夜醒来,发现家里的夜来香或是昙花在静悄悄地开了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惊异,高兴,喜出望外,没什么感觉……

  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无独有偶,57年前,一束未眠的海棠花激起了一位日本作家对美的无限感慨,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文学大师,走进他的作品《花未眠》,去一同领悟他所创作的美的世界。(板书课题:花未眠-----川端康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融入其中,能更好地体会作者感情。

  (二)简介作者

  关于作者川端康成,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①了解一下,知道他是日本的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三部曲是《雪国》,《千只鹤》,《古都》,他是继泰戈尔后第二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在文学领域中,他是美的追寻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本单元四篇散文,前三篇都是中国现当代作家,这篇课文作者是日本作家,学生可能知之甚少,适当介绍一下,扩生阅读面的同时利于课文的学习。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说说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预想:难句多,不好懂,看不明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②如果让你从文中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你会摘录哪句,并说说理由。

  2、学生谈初读印象。

  无论对否,教师都给予肯定,重在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符合认知的规律。

  (四)精读课文,理清思路,领悟内涵。完成这阶段的学习,主要方法是教师设疑,学生自学,诵读,讨论,共分8点进行:

  1、跳读1,2段,引导学生把握几个问题:

  (1)一开篇作者就说"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说明作者是个怎样的人(细腻敏感,善于思考)

  (2)凌晨四点醒来的作者发现了什么(发现海棠花未眠)

  (3)发现了海棠花未眠这件小事,我的反应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大吃一惊因为"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我才刚明白,而且凌晨四点看海棠花,觉得它更美"。)

  板书:发现美―――海棠花未眠

  2、指导学生研读3,4,5段,设疑讨论

  由这件微不足道的事,作者思考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新发现吗作者的实际感受是什么

  让学生从文本找出关键语句,得出三个结论:

  (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2)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它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的。(3)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感受美的能力: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板书:感悟美

  获得美的方法:邂逅,亲近,反复陶冶(发现花未眠,岚山的美)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的放矢,按图索骥,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变被动为主动。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研读6——11段,方法:讨论法,诵读法。

  让学生找出这几段所举的例子,讨论作者举这些例子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板书:

  画中花女人的手勒达像宗达画狗茶碗,画艺术品(艺术美)

  真的花各种手势女人肌肤我家小狗天空自然物(自然美)

  从艺术美中可以领略到自然美

  体验美自然美是艺术美的原型

  自然美与艺术美彼此融合,相得益彰

  通过重点语段赏析,抓住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难句解读

  让学生提问,有哪些难理解的句子,先问问学生是怎样想的,再适时补充,学生没有问到的难句又是重要句子的,再另行提出讲解。(结合课后题二)

  如: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3)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4)一朵花也是好的。

  (5)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难句的解读,是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也是培养其鉴赏能力的要求所在,由浅入深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和读文规律。让学生先自己感悟,自行摸索,归纳,老师在此基础上

  从中点拨,引导,加强,巩固,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4、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通过板书来梳理思路,归纳知识:

  (1)文章抓住一个"美",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发现美(海棠花未眠);感悟美(感受美的能力,获得美的途径);体验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从花未眠的这种自然现象出发,思考了关于审美的问题,也学到了许多哲理。

  (2)学习本文我们要掌握几种写作手法:①以小见大;②首尾呼应;③深入浅出

  课后总结,明确思路,加深理解。

  5、拓展延伸

  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那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让学生联系实际介绍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美的例子,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也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课外延伸拓展,激发学生思维想像发展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由文本到现实生活,深化培养学生建立起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的意识。

  6、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根据学习的记忆规律对所学知识做巩固,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以上各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了思维的规律,由分析到归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训练的主线,培养他们独立读书的能力。

  这篇说课稿是关于《花未眠》的教学设想,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对话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对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的合理应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花未眠》是一篇哲理散文,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色,注重线索贯穿,由整体感知,辩体析题到质疑深思,归纳总结,最后拓展迁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宏观指导作用,应该能收到预期较好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十七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该单元前三课分别是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欣赏到了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了解了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以及景物描写中的感情。第四课同样是美文,但语言的风格同文章描述的季节—一样更加个性和张扬,更加有热烈的时代气息。通过学习本课能让学生感受到夏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美感,让他们产生审美和情感上的共鸣,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从而使本单元教学继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之后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美文的能力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村中学,学生的朗读水平普遍较低;学生阅读的面比较狭窄,平时很少读到描写夏季的文章。但是他们生长在乡下对夏有很深的生活体验,通过朗读比较容易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基于以上原因,同时依据新大纲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朗读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能够抓住富有魅力的语言说出夏的美,并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表现美。

  ○3学生能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读出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感受作者热爱夏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对辛勤耕耘的劳动者的赞美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新《大纲》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在该课的教学中“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夏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自然成了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强化朗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下。我认为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朗读水平和阅读面的限制,通过朗读寻求学生与文本间的共鸣则成为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手段: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将媒体信息与文本信息进行整合,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相关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

  六、说教法与学法

  a)教法

  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教学过程应贯穿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教学本文时,我主要拟用诵读式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探究式、读写结合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b)学法

  我们的课堂无非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感受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去探讨,去想像水面下“八分之七”。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甚至有所创造。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我拟定用诵读品味法、赏析法(圈点批注法)、自主探究学习法为主要的学习方法。

  七、教学时数:

  八、教案:

  导语: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或是写成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的象征的夏感;或写成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播放PPT1](茅盾)“毒恶的灰沙阵”、(老舍)“烫着行人的脸”、(罗曼罗兰)“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杨万里)“日常睡起无情思”(蔡确)“手倦抛书午梦长”。可是有一位作家却“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这间的黄金的夏季”,那就是梁衡。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当代散文中的精品。[播放PPT2]出示课题、作者

  说明: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将为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提供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一板块:

  (1)请大家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完思考这样二个问题: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突出了夏天的什么特点?

  说明:通过视频画面的播放,展示出课本描述过的鲜活画面,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提出问题,即学习任务。

  这些具体的景象主要表现了夏天什么样的特点?

  那么,在这些描写中,这些图画里,你觉得文章重点描写的是哪些?(生:麦浪翻滚,夏天金黄的色彩,农民辛勤收割。)

  师:这样看来,作者写夏天的美景(板书:景美),不仅是表达对夏天的喜爱之情,主要还在于深情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板书:人勤)。

  第二遍读,我们就来重点读这些描写。

  师范读示例,要求学生认真听范读。

  例句: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里的“泛泡、冒气”“终于沸腾”都应该重读,但又不能是一样的重读,而应该是由轻到重,“沸腾”一词应达到重读的顶点,以充分体现夏天的热烈。)

  教师小结:

  诵读文章时我们先要看一下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然后来确定语速,语气。哪些语句应读得急促有力,哪些应舒缓柔美;哪些词重读,哪些词只需轻轻带过,同时应读得准确流畅、停顿恰当。

  第三遍读:请学生朗读文章(每位学生读一节)、其他同学与老师认真听,并作出评价。

  说明:长期以来,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做出的,往往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与教学分离,学生和教师都将评价与考试等同起来,误认为评价只是老师的事。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中,学生没有评价的权利,学生只是被评价者,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教师的评判。这样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不利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

  我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评价模式,采用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学生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创造了积极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信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反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学生学会比较客观、公正地对他人作出评价,受到批评的同学也学会比较宽容、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使每一个学习者有可能更多地获得大量他人评价,就像照镜子一样更真实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学生在反思、评论自身和他人的工作的基础上,提高了整体工作的质量,成为建设性的评论者。

  第二板块:

  梁衡的散文美,美在它富有激情,让我们细细品味这朵充满激情的花儿: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你认为全文在结构、内容和语言上有哪些美点?仿照示例用圈点勾画法选择文中两处进行批注。

  示例: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分析:

  本句是一个独句段,是全文的总领。/内容上本句概括出了夏天的特点,同时暗示这篇文章既写了夏天的景物,又写夏天里人物的活动,歌颂劳动和劳动者。/“热烈”一词用得好,它赋予夏天以人的感情,流露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学生归纳:

  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含义深刻的句子、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比的作用、直接间接描写的结合、细节描写的运用等。只要谈出感受并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

  说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是学习目标的选择者、是学习内容的探索者、是学习成果的发现者、是学习方式的创造者。教师是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是情境观察的服务者,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是协作活动的参与者,是解答疑难的指导者。活动中,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自己确定学习起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调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独立思考、协作讨论和自我评价,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所以一篇美文,离不开美词,美句的使用,所以《夏》到处散发了激情的美。更可贵的是梁先生的文章用自己含蓄隽永的语言悟出了劳动创造的美。本文它不仅美在大自然的万物上,更美在勤劳的人身上。我们没有梁先生的水准,但我们能够通过反复的阅读、体悟,渴望与梁先生达到共鸣,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第三板块:

  生活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从梁先生的文章里我们发现了夏的美,那么,请大家抓住夏季的特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个季节。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发言

  学生评价:只要谈出感受并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练习“从情境中发现了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这都归功于《夏》带给我们的启发,所以梁先生的《夏》在今天恐怕是难得描写夏季的美文了。

  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读夏—品夏—写夏的环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夏》使我们想起了精美的牙雕,小巧的盆景,想到了一方素绢、一块碧玉、一泓清澈的小溪、一簇秀丽的山花,它是一部杰作:

  教师赠语: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找寻生活中的美,才能发现美,欣赏美,最后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

  布置作业:

  说明:“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福录信尔语)在教学中,不论使用何种媒体,教师都处于主导地位,各种媒体都为教师所用,教师要成为教学的设计者、主持者、示范者和评价者,要将不同媒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功能作比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需要、精心选择、恰当运用媒体。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的散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而如果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那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课文,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所以老师要将媒体信息与与文本信息进行整合,让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第一环节“读夏”中,通过视频画面的播放,展示出课本描述过的鲜活画面,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提出问题,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彰显智慧的同时产生愉悦感与成就感。

  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评价工作,增强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反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在第二环节“品夏”中,抓住“朗读评价表”让学生评,学生能比较客观、公正地对他人作出评价,受到批评的同学也学会比较宽容、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使每一个学习者有可能更多地获得大量他人评价,就像照镜子一样更真实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学生在反思、评论自身和他人的工作的基础上,提高了整体工作的质量,成为建设性的评论者。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拓展想象力,写出了一篇篇美的写夏的文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现代教育媒体中各种各样的形象是想象的支柱,没有它,就难以想象。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在教学第三环节“写夏”中,通过本课提供的大量夏天的画面和老师提供的示例要求。

  当然,在教学中还发现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第二环节时间太短,尤其运用朗读评价表更费时间,在这一环节上还应合理设计环节,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率。

【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相关文章:

1.有关物理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2.有关生物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3.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4.有关生物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5.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6.有关小学美术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7.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

8.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